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乖女孩得不到大辦公室

$
0
0

幾年前看過一本書,那是美國南加州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Lois Frankel(羅意絲‧法蘭柯)所寫的:《乖女孩得不到大辦公室》(Nice Girl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這本書還曾被Forbes《富比士》雜誌評選為10大商業書籍。


圖片源自:weakspotforpolkadots

書中提到幾項「乖女孩症候群」的特徵,如果你也剛好符合,或許該思考作些改變:

1.超時工作並且還把別人的工作撿來做(Doing the Work of Others)

要切記:「便利貼女孩」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只會出現在偶像劇裡,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2.努力工作(Working Hard)

努力工作就會爭取到升遷機會其實是個迷思,努力工作只是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已。很多時候,差別其實在於你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你努力的多或少。


3.避免辦公室政治(Avoiding Office Politics )

別獨善其身,但也別分享太多私人的秘密。和男性相比,女性比較容易告訴別人自己的私事。例如,自己沒有辦法做好工作,是因為丈夫失業、因為昨天晚上要幫小孩看功課…這些理由說出來,其實只會讓主管覺得自己的抗壓性不夠。


4.努力工作然後等待被注意到(Waiting to Be Noticed)

回想一下,得到鼓勵或讚許時,妳是不是經常會說:那不算什麼。如果天賜良機讓你得到推銷自己的機會,你都沒能掌握,你還奢望主管能慧眼視英雌?

Lois Frankel博士的看法,和 Facebook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在一場TED演講不謀而合,Sheryl Sandberg即提到:

“No one gets the promotion if they don’t think they deserve their success, or they don’t even understand their own success.”

所以,千萬要記得,如果只是努力工作,甚至撿別人的工作來做,並不會帶來成功或是妳想要的結果;重點是除了讓自己有可以談判的籌碼之外,也要勇敢爭取自己想要的。

還有一件事情,現今的跟隨者要的是多點影響,少點強迫;多點獎勵,少點批評;多點參與,少點指揮;這些,都是男性不會或是不肯表現出的特質,反而是是女性有機會表現的更自然、自信和自在。這是每個女人都有的特質,也是女性領導者的優勢。


Sheryl Sandberg:姐姐妹妹站出來-讓世界有更多的女性領導者


除了 Facebook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的演講外,我們還希望分享在商業領域之外的其他成功女性領導者:包括網路世界的窮人銀行家:小額募款組織 kiva.org創辨人 Jessica Jackley,這位優雅迷人的女性,至今已讓kiva 借出超過一億五千萬美金,而且每筆錢都是由 25 美元的小額借貸累積而成,在全球已幫助了超過一百萬個窮人,來自兩百多個國家。


Jessica Jackley:網路世界的窮人銀行家-幫窮人不幫乞丐


以及,設計師王艾莉敦煌沙漠旅程的創意故事,與獲得美國《舞蹈雜誌》 (Dance Magazine) 評選為該年全球最受矚目的二十五位舞蹈工作者第一名,並被視為瑪莎葛蘭姆 (Martha Graham) 傳人的舞蹈家許芳宜的追夢歷程。


王艾莉的瘋狂夢想種子


許芳宜:不怕和世界不一樣


導讀:Charles


外表不是一切…相信我,我是 Victoria’s secret 模特兒!

$
0
0

Cameron Russell 以自身經驗反思「模特兒」產業對社會的影響,更無懼於面對職業立場與自我價值的矛盾,在 TED 舞台上向人們揭示影像所帶來的強大力量,與那些性感美豔照片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想像中,當一位擁有出眾外表並以此為職業的模特兒站上講台,理當要分享的應該會是「美麗」的種種力量,但 Cameron Russell 卻一反 TED 舞台一貫的積極、正向風格,分享她最深刻的自省與批判:

「形象有著強大力量;但同時,它也十分膚淺。」

她出人意料的在舞台上換裝,從身穿貼身露背洋裝的性感女模變成樸實內斂的女性,用不到十秒的時間改變我們對她的觀感,使我們直視自己易受視覺操弄的心思:我們究竟多常以貌取人?

演講中,她回答了人們最常詢問她的五個問題,而每一段誠實赤裸的分享,都在在凸顯出人們對模特兒不切實際的認知,以及那些美麗光環背後的哀愁。


1. 「妳怎麼成為模特兒的?」— 成為模特兒的祕訣

「我之所以能站在舞台,只因我的外表和我的白人女性身份。而在這個產業,人們把這樣的形象定義為性感。」Cameron Russell 說到:「我中了遺傳學的樂透,並公式下的既得利益者。」

她所說的「公式」,指的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於美的定義。除了健康、年輕、對稱等我們天性本能所崇尚的特質,許多美的標準都是現代社會所定義出來的:高挑、纖細、溫柔、白皙的肌膚。

此時,若有人反駁到:許多知名模特兒如 Naomi、Tyra、Joan Smalls、Liu Wen 等可不是白人女性,但她們一樣是當紅的模特兒!Russell 則提出一項研究作為回應:2007 年,一位在紐約大學攻讀 Ph.D. 的學生就統計出,677 位模特兒中只有 27 位是非白人女性,比例還不到4%。


2. 「我長大以後能成為一個模特兒嗎?」— 女孩們的夢想

面對許多小女孩的詢問,Russell 通常會回答:「我不知道呢,我沒辦法做決定。」

對 Russell 來說,夢想成為模特兒就好像夢想贏得大樂透一樣。贏得樂透無疑的是件很棒的事,但這遠超出人們掌控、也不是個完善的事業規劃。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希冀著走上伸展台。

她真正想告訴所有女孩的是:「為什麼妳要當模特兒呢?妳可以成為任何人,像是美國總統、下一個網路的發明家、或者開創其它絕無僅有的行業!」


3. 「照片都用 Photoshop 修飾過吧?」— 建構出的影像

「是的,全部都修過圖,」Russell 不假思索的回答到:「而修圖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她簡短的介紹了拍攝照片的過程:為了捕捉到一瞬間的美麗影像,她可能需要在攝影師的要求下,以極不自然的姿勢與其他模特兒合作、或者原地跳躍數百次。

「我希望你們能明白,這些照片並不是我,而是建構出的影像。他們是一群專業人士的創造物,包含所有前置及後製作業中的髪型師、化妝師、攝影師、設計師、和他們的助理們。他們建構了這些照片,不是我。」


4. 「是不是可以拿到許多免費贈品?」— 以貌取人的社會

Russell 答到,是的,模特兒確實會得到許多贈品,但更令她省思的是人們因為她的外表而給予她的各種好處:當她身上的現金不夠時,店員贈與她洋裝;當她與朋友闖了紅燈後,警察只消她一個道歉就放人。

「我免費得到這些東西只因為我的長相,並非因為我這個人;而世界上,卻有許多人因為他們的長相而遭受歧視。

住在紐約市的 Russell 提及了美國的一場反歧視遊行。去年度,就有 12 萬名青少年被警察攔下並搜身,其中就有 86% 是非裔或拉丁美洲裔。全紐約非裔或拉丁美洲裔的年輕男子只有 17 萬 7 千名,依照這樣的比例來算,幾乎每個非裔或拉丁美洲裔的男孩都會被警方攔下不只一次。


5. 「當模特兒是什麼感覺?」— 看見美麗背後的哀愁

每當 Russell 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她明白人們期待這樣的回答:當個苗條的美女,而且能到處旅行、與有創造力且熱情的人們一起工作,模特兒的生活一定超棒!

這些都是真的,但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她們在鏡頭前從未訴說的最大憂慮,其實是她「嚴重缺乏安全感」。

「我每天都必須擔心自己的長相。如果妳曾以為,擁有纖細的大腿和閃亮的秀髮就可以使妳更快樂,你只需要認識一群模特兒就好了。她們擁有全世界最細的腿、最亮的頭髮、最時尚的衣著,但她們也是這個星球上對自己身體最沒有安全感的女性。」


來自時尚圈的反思與影響力

看完 Cameron Russell 的回答,你現在是否稍稍改變了以往對「模特兒」的印象?

Russell 坦言,要讓這場演講在達到一個誠實的平衡點十分困難:一方面,她必須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就是遺傳基因與美貌定義下的得利者;另一方面,她想說的其實是這些「利益」並不總帶來快樂。尤其,在面對種種因外貌、性別、與種族而起的偏袒、不公義或壓迫時,她身為既得利益者立場常常讓她坐立難安。

她在 Vogue 雜誌網站上寫到:「我在 TEDx 演講後,心想要是演講的好,影片也許會被廣為流傳。然而,我沒料到會在幾天內達到十四萬的點閱率,而與我同一場次的講者 Colin Powell 的演講影片點閱率只有兩千七百人。Colin Powell 歷練無比豐富又睿智,但社會對名人及模特兒的癡迷卻使我的演講遠比他的受歡迎。」

對此,Russell 並不驕矜自傲,而是認識到她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她期許自己能以此為起點,為改善社會盡一份心力:「過去十年來,我不將模特兒視為事業的終點,而是起點;不是事業巔峰、理想之地、而是展開對話的契機。模特兒比起其他職業並沒有優劣之分,卻是比較顯眼、容易受讚賞的工作。在未來的時日中,我希望自己能找到好好運用這張樂透彩卷的方法,讓大眾媒體更有內涵、更真實、更負責。」

與她有相同想法、並善用自身影響力改善社會的時尚圈工作者還有攝影師 Rick Guidotti。他在《Seeing Beauty for a Change 》這場演講中介紹到,雖然他曾拍攝過無數位美豔動人的模特兒,但他卻厭倦了這些「美」和「性感」的遊戲規則!他在1998年成立了非營利組織 Positive Exposure,拍下因基因遺傳而相貌不同的青少年臉龐,挑戰社會對外貌的既定成見,也致力於發掘被人們遺忘的美麗。多樣化的基因之美成為他的創作根基:每個獨一無二的基因讓人們展現不同的面貌,社會也因而更豐富、多樣!

此外,若我們用 Richard Seymour 在《美給人什麼感受》演講中所提出的觀點:「美,是我們的想法? 還是真實的感受?(Do we think beauty, or do we feel it?)」這樣的觀點重新思考 Cameron Russell 的分享,我們會有什麼新的結論嗎?當我們看見俊男美女而怦然心動時,有幾分是與生俱來對美的感召、又有幾分是腦中長期被灌輸的遊戲規則?

所有的影像穿越瞳孔之後,在每個人心中產生規模不等的漣漪,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因人而異。而在 Russell 的演講中,她不僅探討了社會建構的美的標準、名模所享有的遺傳優勢之外,她也談及了影像背後虛假的一面。

她在 TED Blog 訪談中說到:「我十二月在巴哈馬拍攝時,與其他同在一個小島上的人們共乘一艘船。其中一位女性不停向我訴說她在海灘上看到一位多麼光豔動人的模特兒。而那個模特兒,其實就是梳妝打扮後、穿著螢光色比基尼、正在拍攝照片的我。整整三十分鐘她一直沒認出我來,我就坐她正對面,穿著運動褲、風衣、素顏、綁著包頭。」

另一個更為驚人的例子,就是下方這張比較圖。照片中的她剛滿十六歲,甚至連初經都還未來到,但左圖(也是 Russell 成為模特兒的第一張照片)美豔性感的形象與右圖穿著泳裝的稚氣女孩簡直判若兩人!誠如文化評論家 Virginia Postrel 就曾在《談魅惑》這場 TED 演講中介紹的詞彙:Sprezzatura,指的是「一門隱藏創作過程的藝術,企圖讓一切努力看起來像不費吹灰之力。」那些將十六歲女孩塑造成性感名模的過程,全都被巧妙的隱藏、遮蓋了。

而這些被部分隱藏、部分塑造的夢幻形象,從生活周遭各式媒體每分每秒的輸送到我們的眼中後,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觀看自己的方式。Cameron Russell 便在演講中提到:「全美國 13 歲的的女孩中,有 53% 不喜歡他們的身體;到了17歲,這個比例則增加為 78%,」不管在電影、電視、或日常生活中,女性對於自身外貌、身材與面容的自卑和挑剔早已建構出龐大、無法推翻的工業經濟體。也因此,當 Russell 既不否定影像或形象的魔力,卻執意揭穿這些造型品背後人們的真實的樣貌時,我們彷彿被逼著卸下所有裝備,赤裸的思考「美」這個概念在我們身上攀爬、運行的軌跡。

Russell 說:「不談整形外科和種種化妝技術,我們鮮少能真正改變我們的形象;但外貌卻對我們的生活影響甚大。」我想,與人們談論「推翻社會對美的定義」太過困難,鼓勵「擁抱自己的身體和樣貌」又顯得老生常談;事實是,縱使我們播放著 Lady Gaga 的歌曲《born this way》,告訴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巨星般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Next Top Model 模特兒實境節目依舊會吸引我們的目光,而不論再怎麼深刻的思慮或鼓舞,我們仍或多或少的對那些優雅而美好的形象產生崇拜與幻想。

最終,在媒體工業長期灌輸下的我們,必然將不停地讚歎美、歌頌美,卻也不忘批判美、思索社會的凝視、檢視自我的眼光和價值。也許,純然的接納與排斥並不存在,而每個我們都將不停的思量,如何在安適的範圍內接近那些建構出的夢幻形象,卻也不因過度著迷而失去自我!


撰稿:劉耘

快樂:衡量成功的標準單位

$
0
0

維珍集團大亨 Richard Branson 在螢光幕前總是衝勁十足、勇於挑戰,從最初的維珍唱片、維珍航空、鐵路、賭場、婚宴服務到太空觀光,整個集團內共有大大小小 250 家公司,涉及各種領域,然而 Richard 在小時候曾因閱讀障礙,無法適應學校的教育方式而輟學,如今他已是位縱橫商場、經驗豐富且無畏無懼的企業家,除了在商業上的成就外,Richard 也相當關心生態環境議題,他曾發誓在未來 10 年內投入 30 億美元用於研發替代能源,也慷慨提供 2500 萬美元的獎金激勵大家發揮創意,提供解決地球暖化效應危機的有效方法。

今天透過 Richard 另類的人生哲學,我們了解到「錢或許能使人快樂,但同時,也沒有人規定只有億萬富翁才能享有快樂幸福的權利!」


原文:What’s the best measurement for success? Happiness”
作者:Richard Branson  | 

你過得快樂嗎?你公司這季的成長率又是多少?

以上哪個問題最先引起你得注意呢?假使你更關心後者,那麼請容我妄下定論,你在第一題的表現很可能不盡理想。

就幸福快樂的層面來說,我很高興不丹人民選擇了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幸福國」。

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間的桃花源甚至還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經濟測量標準:「國民幸福指標」(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比起計算經濟生產力和 GDP,不丹更重視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滿,若將這個概念實行於企業經營上,或許也會引發不少連鎖效應,畢竟,全心全意享受工作而帶來的快樂,必定能創造出一個更成功、有效率的團隊!

金錢和成就或許能帶來快樂,但快樂本身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型態,在語文中「家庭」、「朋友」、「愛」、「笑聲」…等字詞比起「成長率」、「資本」、「營收」更能使我們聯想到幸福和快樂。

就如同我先前分享的秘訣,財富其實不過是伴隨熱情、興趣和知識…等遠大夢想目標而來的副產品,用心去玩、作你認為對的事,錢財自然會滾滾而來!

從不丹人的幸福理想國中,我們發現了一套截然不同的測量標準,那麼對你而言,什麼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單位呢?

註:TED也曾專訪過 Richard Branson,在這則長約 30 分鐘的訪談中,Richard 和主持人無所不談,在幽默詼諧的談話內容中,他們論及了他一手建立的維珍王國,以及他對人生、事業…等議題的看法。


來源   >   翻譯自文章:What’s the best measurement for success? Happiness”  |  翻譯:Paul

TED-Ed:構成英雄的條件?

$
0
0

英國女作家J.K.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Harry Porter)、《魔戒三部曲》中英勇的哈比人佛羅多(Frodo Baggins)、與《飢餓遊戲》裡頭擁有百步穿楊身手的女主角凱妮絲·艾佛丁(Katniss Everdeen)這群文學創作中的英雄有什麼共通之處?這些小說人物又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如同《虛構小說如何改變現實世界?》一文中所提及的,文學作品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一次,Matthew Winkler 將帶我們透視故事中「英雄」的必經之路,剖析人類對於英雄特質的嚮往,讓我們重新看待自我的生命成長旅程!


這支畫風細緻、人物動感鮮明、且配樂有如電影般高潮迭起的動畫,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替我們介紹了所有英雄故事的共通架構。而這場「英雄之旅」的概念,實則來自二十世紀的神話學大師坎貝爾 Joseph Campbell 在 1948 年所著的《千面英雄》中的理論:所有英雄歷險故事的背後,其實蘊藏著同一形態的故事!


神話學大師坎貝爾的「英雄之旅」

首先,在所有的故事中,主角所處的環境都可以劃分為兩個世界:普通世界(ordinary world)和冒險國度(special world)。英雄將因為某種命運的羈絆,有時甚至是出於逼不得已的情境而脫離原有的普通世界、進入不可測的冒險國度。

而故事情節又可解析為下圖中的十二個轉折:主角通常會將在受到召喚、出發探尋、歷經生死交戰、突破難關並重獲新生後,邁入新的人生階段。以下,我們將這支動畫重新拼接成漫畫形式,邀請各位讀者一起經歷這趟冒險之旅!


故事的開始,主角皆在普通世界裡過著平凡的日常生活。某天,來自內心或世界的召喚將會遞來一則神秘的訊息,賦予他一項挑戰。在出發前,來自長者的智慧將給予他幫助與勇氣。待他準備就緒後,就是離開熟悉的家園領土、前往冒險國度的時候了!


當主角離開習以為常的過往、跳下深不可測的裂谷後,畫面轉而被黝黑暗沈的尖銳岩石包圍。冒險的初始,英雄總能輕易的通過試煉,劈荊斬棘、避開陷阱、解開謎題。但故事可不會這麼簡單。他將面對他最大的恐懼;危機來臨,英雄甚至可能被擊倒!而在他旅程最黑暗的時刻,一項寶藏的出現將扭轉結局:可能是對英雄的認可、一股力量、一段訊息、或是一個領悟,將帶領他反敗為勝。


完成任務後的英雄將回歸日常,一切依舊;但這趟歷程已為他帶來新生。他將擺脫過去的恐懼,對自己及周遭有著更透徹的認識,而所有糾結的因果將被梳理開來,使得世界萬物回歸日常的模樣。


英雄的關鍵:克服內心最大恐懼!

Matthew Winkler 以暢銷小說《飢餓遊戲》為例,簡短的印證了上述的故事模式。而不論古今中外,神話故事或小說電影中的英雄皆能在面對無比的危機時,因其對人性的正直信念、對世界的熱愛、或對生命的深層體悟而突破萬難,找到解決之鑰,最後引領眾人走出困境。然,我們在欣賞這些故事時,最引人入勝的部分通常不是英雄對所引發的外在世界變化,而通常是英雄如何「克服自我內心的恐懼」!

如同Joseph Campbell 所說的:「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就藏著你所尋找的寶藏(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我們最大的領悟往往來自我最大的挑戰。因此,別害怕走出舒適圈後可能帶來的風險,因為伴隨著風險與失敗而來的收穫,將會是無法預期的豐盈!


做自己生命故事的英雄!

也許你會疑惑,現實生活中的寶藏在哪裡?我們坐在沙發上,看著電影與小說中的主角重生的力量;你是否會疑惑:「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也不像劇本能自由揮灑,幫我扭轉結局的寶藏究竟何時會出現?」這樣的疑惑其實顯示出,你只是在等待寶藏的出現,而非像故事中的英雄般主動的突破與追尋!

有時候,朋友的一句建議、旁人的提醒、甚至一張未完成的代辦事項清單,都是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寶藏!只要我們拿下習以為常的慣性,仔細地觀察周遭並願意相信,任何事物都能成為此刻生命階段的轉捩點!

你我的經歷也許不會成為史詩或拍成電影、也不至於一人肩負起攸關宇宙存亡的使命;但我們都毫無疑問的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也是這個故事中「最佳且唯一」的英雄人選!不論你的挑戰是一場演講、歌唱試鏡、球場上的揮棒、考試、理想的工作與生活、甚至一場完美戀愛,都別忘記了:

在感覺到挫折時,想想你最喜愛的故事和人物:他/她們是怎麼誠實地面對自己?接納自己?並跨出重生的那一步?或者,在平靜無波、貧乏反覆的生活模式中,你是否察覺到多年未實現的內心渴望?或是隱隱作祟的冒險因子?

別遲疑!現在,就是你的「英雄之旅」啓程之時!


來源   >   撰稿:劉耘   |   影片:What makes a hero? – Matthew Winkler

打造一支實力堅強的創業卡司!

$
0
0

在你古靈精怪的腦裝裡,早就囤積了五花八門、足以衝擊業界的瘋狂想法? 先別急,在大撈一筆前,不妨放慢你的腳步,找幾位志同道合、滿腔熱血、願意為夢想犧牲、赴湯蹈火的好夥伴吧!


創業的第一步:找到共同創辦人

創辦人是一家公司的骨幹、創意的源頭,他們願意承擔風險、攜手共渡難關,他們對改變世界有著滿腔的熱血,上刀山、下油鍋也在所不惜,然而,在挑選最佳共同創辦人(合夥人)人選前,你最好先睜大眼睛,若你的人選中包含下列特質:將辭職或換工作成天掛嘴邊、要求在5點前下班照料家人、不願承擔風險、抱怨起薪薪資,再次建議你千萬得再三考慮,相信我,他們早已心繫別處,這對一家創業公司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

你要做的是集結出一支超強的夢幻隊伍,就像組一支哈林籃球隊 (Harlem Globetrotters) 一樣,你和合夥人就是 Larry Bird 和 Michael Jordan,你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廣結善緣,而是要跨出新的一步。

創辦人的數量以2人為佳,最好維持在4人以下,這樣一來股利大餅才不至於過度分散,創辦人在公司獲利後必須得到應有的報酬,以慰勞他們為公司疲於奔命下所犧牲的社交活動、親情、友情和健康,然而,創辦人的股權在公司進行籌資和發行股票後,通常會降至原先的40%甚至更低。

你的合夥人必須有著易於相處的特質,創業就像是結婚一樣,假如你離婚了,必然會對公司造成傷害,到頭來你可能還會錯失良機、友情破裂,我也不太看好夫妻檔或情侶檔的合夥人模式(以他們同屬一國的情況來說,想要抱怨或申訴根本是白費力氣,要是沒上演一齣有如連續劇般高潮迭起的劇情,想把其中一人趕出公司,簡直比登天還難)。

若你想和死黨一起創業,那麼你最好先作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們最終必定會反目成仇,至少,你們原有的社交模式將徹底瓦解,因此我的建議是:最好找個你在工作領域中熟悉也信任的人作為創業夥伴,你們可能偶爾會約出來聊幾句,但還稱不上是「死黨」。

創辦人中,至少要有一人對「產品」專業技術上有徹底的認知,還要有一位信心十足的成員擔任領導人、發言人或行銷人員(他們有著能勝任銷售總監和CEO的氣質),但可千萬別只因為某人擁有某向「商業技能」就將他列入創辦人人選之一。

我個人較傾向公司創辦人同時兼CEO的模式,畢竟創辦人對自己公司的熱情是不會輸給其他人的,再來,我偏好由對產品和科技有相當程度認知的人擔任創辦人,少了產品或科技的知識是無法成為一位全能CEO的,更讓你難以取得客戶、產品使用者和投資人的信任和尊重,況且,現在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完全和網路切割!

另外,想讓自己縱橫商場並非難事,你只需要和大量的客戶取得聯繫就行了!我建議可以先從對公司最不利的客戶下手,時時抱著無畏無懼的氣魄(就像當初公司集資的時候那樣),大膽地豁出去吧!等到尋獲商場知己的那天,所有問題都將水落石出,公司在經過歷練後也有了新的風貌,自信當然也就跟著提升了!


制定遊戲規則

在分享股份利潤方面,採取平均分配法所引發的爭議和負面觀感相對會比較少,因此建議最好先以均分法起草,再以個人的貢獻度和加入時間為方向加以修改,記住一點:風險愈高,得到的報酬也該愈高。

記得在處裡股權和員工認股權時都要以當初設定的「員工認股權協議」(vesting agreement)為準,這點絕無例外!「員工認股權協議」能讓你依當初協定的內容分配股利,協議中聲明獲利者必須在公司待到一定時間才能享有報酬,網路上到處都有相關資訊,你可以隨時上Google搜尋員工認股權協議的範本,在矽谷,一份典型的員工認股權協議會是一個長達5年(4年獲利期+1年空窗期)的協議,你可以預先設定好配額,但在第一年內你不會有任何收穫,一年後,你將獲得25%的股份,之後每個月可享有1/36的利潤,直到協議到期或配額見底,你之所以要在創業前制訂這個規則是因為:第一年是創辦人最有可能翻臉走人的高峰期,而根據這項協議,他們的出走將使他們一無所獲!這或許聽來有些殘酷,但確實是一個防止公司資本額波動的金鐘罩,同時也保障了其他真正為公司打拼員工的權益,畢竟,若一個創辦人連單單為公司奉獻12個月的承諾都無法辦到,那也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請確保在招攬投資人之前就先行使你的「員工認股權協議」,別等到集資籌款後才開跑,否則投資人很可能要求你將時程重新歸零,因為就連一間大公司也得花上至少3~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集資籌款上。

在雇用長期員工時,記得要將「聘雇用協議/契約」的內容講清楚,以免最後公司的智慧財產遭濫用,你還得再掏錢把自己的心血贖回,你也可以先將薪水設定為 0 (因為公司也確實一毛錢都沒有),但同時也訂定條款,讓公司在未來獲利時提供一份合理的薪資報酬,如此一來,你便可跳過和員工交易公司頭銜、職務、薪資的問題,這招算是一個小撇步,相信我,我看過太多創辦人毀在這一步,他們過度追求一份保險的財務數據,最終落得寸步難行的下場,建議你別太專注在這個小地方上,試著理性思考,對你最有利的是你的股份,而非薪資。

在公司進行合組時,記得隨時把「創辦人權益」帶在身邊,千萬別心血來潮地又和其他人制定了超出當初「員工認股權協議」條款以外的協議,這樣即使公司賺了錢,你很有可能還得掏一大筆錢把股份買回來。


雇用對的人才

雇用比你聰明的人、給他們一份優渥的薪水會是個好方法,網羅那些擁有PhD頭銜:「貧困poor」、「求知若飢hungry」、「有強烈動機driven」的人才,並時時獎許他們;在雇用新人時最好精挑細選,汰除不適任員工則要眼快手明,比起經驗老道的外來客,我反倒偏好雇用一個機靈、有技術、懷抱熱誠、好學、為人隨和的24歲年輕人擔任副總裁,你可以先讓他們從職位不高的工作做起,再依工作表現提拔他們,這能替公司省下不少麻煩。

一家企業通常會依公司當前的市場價值制定認購權證,給予員工認股權,如此一來員工就不必被課稅,也能獲利,但這也依據不同國家的課稅標準會有所差異,因此在制定標準上也會因地而異,然而,只要你能擔保,讓大家在未來的流動性風險危機下都能分一杯羹就準沒錯了!


來源   >   翻譯自文章:Assembling a Team  |  翻譯:Paul

別怕!用想像克服恐懼

$
0
0

「Life goes on and you don’t touch tigers」

你看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了嗎?電影中的孟加拉虎似乎象徵著我們的恐懼,而這樣的恐懼演變成了一場扣人心弦的冒險故事。那你呢?在過去的人生中肯定也有產生「恐懼」的時候吧!但若是換個角度思考,賦予「恐懼」一個新的意義,那麼你的這段旅程是否也會跟著改變呢?

讓恐懼驅動你的想像

著名小說家Karen Thompson Walker從發生在19世紀的某個船難說起,一艘載著20個美國水手的船被一條抹香鯨撞上了。離家一萬英哩遠,船又破了個大洞,在這個食物和水源都不足的情況下,船員們擠上了三條小船…相信就算在21世紀,同樣的遭遇依然讓人感到害怕,但這樣的恐懼,最後則成了名著「白鯨記」的一部分。


恐懼=危險嗎?

從小我們便認為擁有恐懼就是擁有弱點,我們學習該如何克服它、打敗它,似乎唯有越過恐懼我們才能往理想的自己邁進。但是為什麼我們是這樣看待恐懼的呢?在神經學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人類天生會成為樂觀主義者!我們在潛意識裡把恐懼和危險畫上了等號,我們常說:「別擔心,你會征服它的!」我們把恐懼當成了人生旅途上的障礙,但是你曾經想過嗎?當你害怕的時候腦中浮現的是什麼?是已經發生的情況還是突然湧現的想像?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恐懼,那麼它能不能是一種超越想像的驚人演出呢?

Karen Thompson Walker提到:在年幼的兒童身上最容易看到想像與恐懼的連結!試著回想你的童年時光,是否曾經躲在棉被裡想著:如果等一下突然來了大地震怎麼辦?我們的家怎麼辦?我存的零用錢又怎麼辦?如果等我睡著之後床底下跑出怪物把我吃掉怎麼辦?爸媽早上發現我不見了又該怎麼辦?而這樣生動的想像是如何產生的呢?不外乎就是源自於我們的恐懼吧!隨著時間,我們漸漸的放下這些想像而成長,但回頭想想,我們是不是能從這些恐懼中學到些什麼?


故事v.s.恐懼

這兩者看似毫無連結,但是充滿想像的恐懼不就和一篇故事一樣嗎?我們天生就知道該如何說故事,因為在我們心中的恐懼便是一種「無意識的故事」。

1. 恐懼也有角色 - 就像故事中的主角一樣,恐懼的角色便是我們自己,我們在自己設定的情境中想像自己處在恐懼中的未來。
2. 恐懼也有起承轉合 - 當我們坐在飛機上而產生恐懼時,我們想像自己登上飛機,飛機起飛,引擎失靈…
3. 恐懼也有圖像 - 在對我們來說或許是最深刻不過的了,我們害怕食人族,想像他們的牙齒咬近我們的皮膚裡,想像疼痛,想像食人族的模樣。
4. 恐懼也有懸疑感 - 在恐懼和故事裡我們都會問:後來怎麼樣了呢?恐懼在心中擁有和故事非常類似的懸疑性,我們都迫不及待想之後的結局!

恐懼讓我們思考未來

這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我們能經由「害怕」,將自己投射到未來的時間裡,我們想像未來會怎麼樣,因為恐懼而導致什麼事情的發生?我們在心裡做一場自己和時間的旅行。

閱讀你的恐懼

若是將恐懼當成一場故事,我們必須將自己當成故事的作者,更要當成故事的讀者,我們要學習如何選擇閱讀自己恐懼!


Karen Thompson Walker指出,某些人天生就能閱讀恐懼,當面臨恐懼時,他們不將它忽略,而是深入研究,就某些創業家來說,他們把恐懼轉變為計畫和行動,若是這些恐懼在未來真的成真了,而他們也早已做好準備!

而恐懼到底是真是假?我們的某些恐懼是可以預測未來的,但是我們總不能為所有因想像而產生的恐懼都做好準備吧!所以學習聆聽「值得準備的恐懼」和「不值得準備的恐懼」相對起來便重要許多。小說家Vladimir Nabokov曾說:「一位好讀者有著願意沉浸在故事中的藝術家激情,但也同樣重要的是具備如同科學家一般的冷靜判斷。」

身為自己恐懼的讀者,我們除了感性之外,若是能夠學習用理性的角度來正確閱讀恐懼,我們便不會被那些想像中最恐怖的故事吸引,我們不會盲目的擔心飛機墜機碩恐怖殺人事件,而相對的我們花更多時間在面對那些微小的但卻漸漸逼近的恐懼,例如身體的致命問題或是逐漸改變的氣候。

恐懼和故事一樣,最微小的故事往往是最豐富的,最微小的恐懼往往是最真實的。我們的恐懼是一種神奇的天賦,它讓我們看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並在我們還有時間的時候就充分做好準備!現在,開始學習閱讀你的恐懼吧,正確的閱讀,幫助你擁有具備千里眼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恐懼的成為你迎接未來的準備!


撰稿者:Sandy

絕無僅有的行業:人體建築師!

$
0
0

你聽過「人體建築師」這個職業嗎?又能否想像古典芭蕾、建築、生物學、與時尚能如何結合?來聽聽 Lucy McRae 不到四分鐘的精彩分享吧!


獨一無二的職業:「人體建築師」!

現任職於菲利普前衛設計研究實驗室的 Lucy McRae 年幼時受過專業的芭蕾訓練,並畢業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室內設計學系,但她不穿紗質蓬蓬裙、也不在圖紙上繪製建築設計藍圖,而是以人體作為她揮灑創意的基地!

Lucy McRae 的跨領域背景讓她在人海中顯得十分特殊;而當她被問起「從事什麼工作?」時,她通常會回答到:「我不屬於單一領域,而是混合了多元背景的混種!」

在一次求職面試中,她因為缺少正式的職業名稱而未被僱用,Lucy McRae 便因此創造了「人體建築師」這個職業,並在一周後順利的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人體建築師」!運用不同的媒材和科技,Lucy McRae 不僅重新定義人的外形、推翻我們腦海中「人」的結構,有時更像在創造一個未知世界的未來物種!

而最令人好奇的是, Lucy McRae 這種無法被歸類、不被既定框架受限的創造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年幼時期的芭蕾舞薰陶引領 Lucy McRae 從「人體」出發,而建築學的訓練則讓她以不同角度觀看人體。她說:「身體是一切的核心,而我在其上添加層次並賦予概念。」換言之,當人們以自己最著迷的事物為出發點,向外接觸截然不同的領域後,便得以拓展出新的視角來解構舊有思考模式,創造出絕無僅有的新奇事物!

以下,就讓我們欣賞 Lucy McRae 的其中幾件精彩作品!


以科技交織而成的洋裝

2006年,Lucy McRae 在 Philips Design Probes 計劃下所推出的The Skin Probe Dresses洋裝可以感應人體與周遭環境,反應出不同的燈光閃爍、震動、收縮,具體實現了我們對下個世紀觸控感應科技的想像!


飽含「葉綠素」的肌膚

Lucy McRae 時常以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素材進行創作:擅長結合液體與人體的她,曾在 2009 年與 Mandy Smith 合作,以棉花棒黏貼在肌膚上、包覆整個人體、並讓顏料自然的在其上流動、吸收。這個名為「葉綠素肌膚(Chlorophyll Skin)」的實驗性作品就如同作品名稱般,在濃稠飽和的顏料逐一浸染棉花的同時,為觀者帶來濃烈的叢林氛圍。


纏繞身軀的流動節奏

2010年,Lucy McRae 與瑞典歌手 Robyn 合作拍攝「Indestructible」MV,以羽毛的意象為主,企圖呈現科技與原始情感結合的樣貌。

拍攝前, Lucy McRae 與其團隊花了十天的時間打造出水管系統:她們用透明釣魚線編織水管,並讓彩色液體、空氣、和水氣在 1.2 公里長的透明水管內流動,而連接了氣閥的抽水設備能在推動液體同時混入空氣,像在漸層式的彩色液體流動之間添加了節拍一般,賦予這件作品豐富的節奏感!

纏繞在人體上的不同編織技法、液體色彩變換、流動速率、或是液體與空氣的比例,呈現出一股動態的生命力,完美的結合了音樂影片,讓觀者感受到慾望的流動、變換、與交織。


香水不用噴的,用吃的!

2011年,Lucy McRae 與生化學家 Sharef Mansy 合作研發出「食用香水(Swallowable Parfum)」,由裡而外改變人體氣味,打破我們對「香水」的認知!服用這款「化妝膠囊」後,氣味分子便藉由排汗作用排至體外,在肌膚表層匯聚成散發特殊氣味的小水滴。

這款香水象徵了新的溝通形態,也讓人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氣味:好似把人體當成承裝香水的容器,我們的毛細孔變成香水噴頭,體內的生理循環則決定了香氣散發的效果:每個人不同的溫度、壓力、運動量、甚至性慾都會影響香氣的濃度!


沒有界限的人體實驗室!

Lucy McRae 將荷蘭紅燈區的公寓改造成一間工作室,在此實驗她的新點子;在這裡,他們正著手進行一項用視覺呈現人體演進的實驗,並企圖模糊皮膚與外界的界限。她在演講中說:「我的工作是無限的;當我回顧過去,我可以看出作品的演進過程,但對於下一個作品,我卻是完全未知並開放的!」

在這個無所限制的人體實驗室裡,Lucy McRae 與夥伴們讓創意想法無拘無束的恣意奔馳、並將想像力化為現實世界中令人目眩神迷、夢境般的作品!

參考連結:Lucy McRae 官網


撰稿:劉耘

游智維和洪震宇的「旅行小革命」

$
0
0

通常,TED 舞台會由一位講者主講,但這次,橫跨財經、時尚、和節氣書寫的作家洪震宇,以及擔任旅遊社總經理的游智維,就聯手搭檔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相遇的機緣、「旅行小革命」萌生的過程、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並將原住民傳統巫術儀式帶上舞台!


以消失為目標的旅行社

「這幾年,我們一起做了些關於旅行的事,我們稱作『旅行小革命』運動。而我們的旅行社很奇怪,因為我們希望我們不被人們所需要,並以消失為目標!」

一開場,游智維這麼介紹到他們的旅行社,不禁讓人好奇:這個違背商業法則的目標是以什麼邏輯為基礎?他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理念,而是詢問了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問題:

「對於這個世界,你滿意嗎?」現場許多觀眾舉起手表示不滿意,游智維便坦誠的說到:「我,非常不滿意。」此時,一股反動、尋求改變的氛圍也開始逐漸模糊舞台邊界,觀眾無不引頸期盼他所謂的『旅行小革命』將如何改變社會。

游智維從台灣各地老建築的談起:許多蘊含了記憶、文化、與歷史的百年老建築,只因阻礙經濟發展而淪落被拆除的命運;許多文化資產及先民記憶被夷為平地,轉而成為冠上「開發」之名的大型建設案投資標的。面對這些情景,除了不捨、無力、失落,游智維思考著:我們還能做什麼?而除了經濟發展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旅行可以改變世界嗎?

絕對可以!旅行擁有扭轉世界的強大力量!游智維與我們分享歷史上著名的旅人:玄奘花了十九年歲月旅行印度及西域,將佛教傳至全世界;孔子與其弟子周遊列國,使儒家思想的影響遍及今日的亞洲、東亞、及東南亞;馬可波羅橫跨歐亞大陸、促成了東西文明的交流;切格瓦拉大學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則埋下了古巴革命的種子。

這些人的旅行大大的改變了世界!游智維也因而深信,旅行可以作為革命的一種形態;而與其說是激進的改變外在世界,他們所主張的「革命」更接近一場改變內在的深層革命:「或許旅行結束後,世界不會因此而改變,但重要的是,我們的腦袋變了,世界從此變的不一樣。」

換言之,旅行對游智維與洪震宇只是一個工具,而他們真正想做的是:腦袋裡的革命。比起宣講式的吶喊,在玩樂中感受及學習,想必更能觸及人們的心!


島嶼內與島嶼外

他們喜歡帶朋友們到處旅行,例如在西藏,你可以遇到旅行中的年輕人,花了兩年時間只為了到拉薩朝聖;在日本的農村、大地藝術祭、或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我們看見種植在土壤中的敬愛以藝術之姿萌芽、綻放,也見識到尋求環境與開發共存的旅館;而若參訪峇里島的綠色學校,則可以在竹製建築的環繞之下見證綠色思維在社區、環境、教育等領域的實踐。

透過這些所見所聞,生活在孤懸小島上的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自己生命中夢想與現實的抉擇、人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重組我們的思考模式、檢視不斷膨脹的物質慾望。而當他們帶著這些觀察回到島嶼內時,他們發現,台灣最珍貴、最獨特之處,就是『生活』。

他們重新整頓老舊的空間,匯聚在地老師傅的工藝,以回收的舊木料為素材、爬上八十度的窄小樓梯、踏著冰涼的磨石子地板、臥在古法制作的榻榻米和棉被上,讓旅人拾回那些被遺忘的美好日常。而除了台南閒適恬靜的生活步調,他們也一步步拓展足跡至台東池上(農耕),高雄美濃(客家)、花蓮豐濱(原民)等地,讓在地生活體驗成為一場永續推動的旅行計劃。


吃喝玩樂也有深度!在地人文、食材、與節氣的故事

而跨界作家洪震宇則為這些旅行計劃帶來了新的可能。著有《旅人的食材曆》和《樂活國民曆》的他擅長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挖掘在地故事,而他對地方文物、食材、與節氣的研究,更梳開空間與時間堆疊的紋理,為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吃喝玩樂」揉進厚實的人文口感。

洪震宇說:「少了人,就少了想法、想念、和感動。」因此,旅行小革命除了賦予老房子新生命,更融入了象徵時間流轉的節氣文化,並涵蓋了在地歷史文化的迷人風貌,創造出「空間」、「時間」、「人間」所交織的「三度空間」。


美好的在地故事

他所分享的兩個故事,一個發生在台東池上,一塊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間的田地,一個則在花蓮豐濱海岸的石梯坪聚落。

在池上這塊出產晶瑩白米的寶地,有一座阿美族家墓,竟埋著日本人類學家馬淵東一的骨灰。這位人類學家在田野考察時受了傷,隨後受到阿美族人的收留與照顧,最終決定長眠於此。而洪震宇在一次意外的拜訪中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熱情:族人端上三十三道聚寶盆般永遠吃不完的菜餚、六七十歲阿美族阿公阿嬤回音繚繞、激昂振奮的舞蹈,展現出的正是台灣原住民最親切熱情的迷人性格!

而在一次受邀為民宿設計菜單的旅程中,洪震宇遇見了一位高中畢業、曾在台北五星級餐廳擔任廚師、卻決定脫下白色高帽的阿美族大廚。他帶著洪震宇與浪花競賽、在岸礁間來回奔走採集海菜,而過程中,他「只摘取今天所需要的」的態度,更代表了先民愛物惜福的處世守則。

這些能滲透人心、跨越人與人之間藩籬的溫暖故事,才是洪震宇與游智維所謂「旅行」的核心。他將旅人帶到這些地方,欣賞社區長者排練的傳統舞蹈、逛逛在地居民復育的海稻田,並享用親手搜集食材所做成的菜餚;透過深度的小旅行,讓旅人在咀嚼之間感受土地孕育出的生命力與無界限的人文情懷。


Stay and Story — 停下來,讓故事發生

「經過就會錯過,相識才有故事;我們必須停下來,stay and story。」未來,洪震宇與游智維也將不斷發掘台灣在地的深度小旅行,希望更多人能「跟著故事出發,帶著自己與地方的故事回家。」而演講末,他們也安排了一場別具意義的表演:

台灣許多原住民在信仰基督教後被迫脫離原生信仰,原本承載著祈福、治病、驅魔的巫師儀式和舞蹈也逐漸被遺忘。然而,在當地人重新找回這些儀式後,卻發現來去匆匆的遊覽車與旅客鮮少能慢下腳步、認識這得來不易的文化資產。因此,他們便藉著這次機會,將傳統原住民巫師儀式帶到了 TED 舞台上!

四位舞者穿著傳統服飾和頭飾、雙手執青綠的葉扇進場。在毫無配樂的空間中,吟詠歌聲更顯得純粹真摯;她們時而屈身輕拂大地,時而仰天對蒼穹奉上敬意,而我們雖未能參透那些舞步背後蘊含的意義,卻都能輕易的在層層交疊的歌聲與步伐節奏下,回到本心,在溫潤堅韌的舞動與手勢流轉中,感受到原初社會樸實、和諧、敬天的生命態度。

讓我們回到演講一開始的問題:「對於這個世界,你滿意嗎?」洪震宇與游智維的做法是:讓「旅行」成為改變社會的契機!許多台灣在地美好事物便因這樣的想法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而你我都能自己規劃一場「旅行小革命」,在旅行中發掘故事,並以行動支持當地文化產業!


撰稿:劉耘


和影像一起體會世界!

$
0
0

你有多久沒去旅行了呢?

不是在旅遊書裡寫的觀光名勝前人擠人,也不是在街上提著大包小包的購物紙袋,而是真正體會眼前的這片風景。很多人說旅行之於生活就像是魚之於水,它是我們日子裡的調劑。而美景之於旅行呢?恐怕是旅程中最不可或缺的點綴了吧!

但是你是否也因為繁忙的工作課業而無法親自走一遭呢?那麼就讓我們從電影導演 Karen Bass 的演講中來窺探這個無可限量的地球驚豔吧!


你所不知的真實面貌

你見過大灰熊嗎?我想或許打開電視或在某些動物園裡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懶洋洋的模樣。而我們都學過,熊是需要冬眠的,但是你知道在哪裡才能讓他們睡個好覺嗎?就在這座位於阿拉斯加極高的山脈上!

Karen Bass 指出,有幸於科技的發達,他們能用更多的資源去發掘地球角落更多的故事。這些結束冬眠的灰熊為了尋找食物必須從危險的高山上往下爬,要在漸漸融化的雪堆中行走對於小灰熊來說非常困難,而對於坐在直升機上的空拍團隊來說,要捕捉到這樣的畫面難度更高!

在持續兩周的拍攝過程裡,試想看看,要在偏遠的山區、雪白的寂靜裡尋找灰熊的足跡是多麼令人難以捉模的事,但是當天時地利都接上軌道時,難得的畫面就出現了,一如我們在旅途不期而遇的美好一樣!


擁有超長舌頭的花粉傳遞者

有時候自然就是這麼神奇!2005 年,一個新品種的蝙蝠在厄瓜多爾的森林裡被發現,而隨著他的曝光,也為自然學者解答了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物種在為這朵特別的花傳授花粉呢?

看看以下這兩張圖,你發現了嗎?

需求是進化之母,為了喝到藏在花柱底端的花蜜,這隻大小2.5英吋的蝙蝠竟然有著3.5英吋長的舌頭!

為了拍攝這樣的畫面,Karen Bass 和他的團隊在花朵底部挖了個小洞,並用了放慢40倍的的攝影機來記錄這個不可思議的畫面!

而你有沒有想過,在台灣這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寶島裡,或許哪天在散步爬山的時候,你也會和某個新的物種來一場完美的邂逅!


繁星閃爍的人間仙境

旅行常讓人流連忘返,好的地方總讓人想一去再去,而對於見識過世界許多不可思議的 Karen Bass 來說,是什麼地方讓他故地重遊呢?

在南美洲安地斯山的高原上,似乎是個完全超自然的地方,它位於海拔一萬兩千英呎,環境惡劣,空氣稀薄,而且非常的冷!比起地球,或許說是火星更為適合!

但是就是因為這樣極端的氣候,稀薄的氣層給予了觀星一個最佳的場所!平常我們位於壞嚴重的城市中,能見到幾顆星星就已經覺得幸運,但是在這哩,抬頭看看吧,天空就像銀河一樣,繁星閃爍!

你很難想像在白天這個沙漠會結冰的地方,到了夜裡竟然會出現像是童話般令人讚嘆的畫面,你什麼都不需要,只要用最簡單的雙眼安靜的欣賞大自然的禮讚。

你還將自己侷限在小小的舒適圈裡嗎?世界何其大!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景色、生活與文化,適時的給自己一個假期好好的體會世界真實的氣味,而對於還沒找到時間的你,給自己幾分鐘,閱讀、聆聽,或讓影像帶你環遊世界吧!


撰稿:Sandy

為你的孩子挑一部好電影

$
0
0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講者 Colin Stokes 認為為人父母最棒的一點莫過於和孩子們一起看電影了!他女兒目前是「綠野仙蹤」的頭號粉絲,而小兒子則在3歲時就已深深地為「星際大戰」的劇情所著迷。

然而,這樣的情況也使諸多疑問浮現在 Stokes 的腦海中:「就像是母雞帶小雞一般,我的兒子有樣學樣,但我好奇的是,他究竟從這部電影中學到了什麼?是片中的勇氣、毅力和忠誠嗎?他知道路克‧天行者是因為要推翻帝國軍而加入反抗軍行列嗎?他有意識到在整個宇宙中,除了莉亞公主和布魯阿姨外沒有其他女性了嗎?而公主在片中僅是一個等著被英雄救美,好用一雙媚眼和勳章讚許勇士的花瓶?」


我們從電影中學到了什麼?

今天,透過這部攝於 TEDxBeaconStreet 的演講,講者 Stokes 談論了他對幾部能讓孩子們目不轉睛的經典電影,如「綠野仙蹤」和「星際大戰」的看法,他認為比起「星際大戰」的路克‧天行者,「綠野仙蹤」主角桃樂斯所傳達的訊息更貼近他的想法,他也希望未來有更多電影能朝向「以和平取代武力」、「女性角色也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力量」來發展。


貝克德爾測驗

在Stokes的演說中,他介紹了自己運用 Alison Bechdel 創於 1985 年的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 test)作為評定一部電影是否適合孩子的過程,這套測驗包含了以下3個問題:

(1) 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是否不只一位?
(2) 這些女性角色彼此有無交流?
(3) 在交流過程中,她們是否談論其他有關片中「男性角色以外」的議題?

Stokes 相信電影確實會影響人類行為,也不禁納悶:「電影是否是造成美國性騷擾案件之所以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當我聽到那些數據後,我心想『犯案人數的數量可真不小,但這些犯案人又是怎麼了?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難道他們認為身為男性英雄角色的任務,就是用武力解決問題,報得美人歸,得到一位默默無言、無依無靠的女性作為獎賞?這就是我們從電影中接受到的訊息嗎?』」

在 Stokes 的演講影片中,他也呼籲各位爸爸們能夠用一套更廣義的標準來讓兒子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男子氣概」!之後他更在自己的部落格 “Zoom Out” 中推薦了幾個他樂於和孩子們分享的電影清單。

Stokes在部落格中寫道:

顯然許多大片都在貝克德爾測驗的標準下吃了敗仗,因為這些電影擅長將「英雄主義」當作是男孩子「轉大人」的關鍵,當然些片子無可否認能為我們帶來樂趣和讚嘆,但若你想讓孩子增廣見聞,提供兒子一個更寬裕的標準做為榜樣,那麼,趕緊拿起你的紙筆,記下下列這些電影吧!


電影公式一:面臨考驗

經典版:一名「男孩主角」處的世界受到「邪惡男性勢力」威脅,主角必須動身號召並訓練「其他男孩夥伴」,以武力擊潰敵人,片中通常會提供主角一位女性角色作為獎賞。

電影範例:星際大戰、哈比人、獅子王

建議版:一名男孩、女孩或一個團隊試著改變世上的不公不義,他們需要透過與人結善的方式,和其他人互相分享理念,最終用一套更棒的系統,成功地改革了過去陳腐的傳統文化。

電影範例:綠野仙蹤、布偶歷險記、魔水晶、天空之城(日本)、小鬼大間諜1&2、魔髮奇緣


電影公式二:為理念而行

經典版:一名「男孩主角」透過神秘力量找到自己在「男性世界」中的一片天,並經由競爭、團隊合作的方式爬升自己在「男性世界」中的地位,片中通常會提供主角一位女性角色作為獎賞。

電影範例:蟲蟲危機、汽車總動員、料理鼠王

建議版:一名男孩或女孩透過自我認同、運用能力在一個「多樣性的社會」中創造出皆大歡喜的共同目標,也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電影範例:魔女宅急便(日本)、我不笨,我有話要說、一家之鼠1&2


電影公式三:力量強大的神秘外星生物

經典版:一名「男孩」和一個被「成人男性世界」視為有害的神祕生物接觸,最後利用神秘生物的力量來對抗敵人,攀升自己在「男性世界中的地位」。

電影範例:鐵巨人、馴龍高手

建議版:一名男孩或女孩和一個遭「多樣化成人世界」視為有害的神祕生物接觸,最終努力不懈地教化了神秘生物,讓世人改變了原有的刻板印象。

電影範例:E.T.外星人、星際寶貝、怪獸電力公司、借物少女艾莉媞(日本)


看完了演講後,你是否也認為 Stokes 對星際大戰莉亞公主的控訴有些太重了呢?他同意自己的指控確實是有些超過,也於部落格公開發表道歉啟事,他寫道:

一些網友看完我的演講後,認為我對莉亞公主的標準訂得有些太高了,我在此正式收回我對她「在整部片中只是一個等著被英雄救美,以給予一雙媚眼和獎章作為拯救宇宙報酬的花瓶」這項批評收回,但「星際大戰」在宇宙世界中,採用「魔戒」系列作者托爾金筆下嚴重失衡的性別比例的事實是無庸置疑的,我實在不應該將一名反抗軍同盟首領列為這個宇宙世界的眾矢之的。

你可至此閱讀道歉啟事完整版»

若你對電影中的性別歧視議題相當感興趣,在此我們也推薦你一個有趣的網站:Geena Davis Institute on Gender in Media,這個組織於今年公佈一份「電影女性角色之刻板印象」的研究報告,其豐富的內容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來源   >   翻譯自文章:How to pick the right movies to share with kids: Some tips and thoughts from Colin Stokes  |  翻譯:Paul

TEDxTaipei 2012 年度照片!

$
0
0

2012,在許多好朋友不求回報的一路扶持中,TEDxTaipei年輕的團隊,一路跌跌撞撞但孜孜不倦地,竟然完成了許多不可能,寫了一些新紀錄。很多人鼓勵我們,讚美我們,也有很多寶貴意見,甚至實質的幫助,無論是什麼,我們藉此機會,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謝謝您!


1. 2012 年4月 TEDxChange

2012 年四月,TEDxTaipei 第一次和蓋茲基金會全球同步舉辦 TEDxTaipeiChange。
當天,蕭青陽大哥為活動神祕嘉賓,剛從台東回來的他,和我們分享小朋友在他手上畫下的圖騰。


2. TEDxShanghai

5月,TED 總部在上海舉辦海外甄選,策展人 Jason 帶著臺灣的4位講者,聲光藝術家姚仲涵、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大廚江振誠以及知名設計師蕭青陽一同到站上國際舞台。


3. 明日之星甄選

TEDxTaipei 第一次開放尋找25歲以下的明日之星站上年會舞台,經過2個月的影片甄選,終於選出12位星星齊聚一堂。


4. 快閃

今年夏天我們近距離地和粉絲一同上街快閃,在忠孝復興前一同手舞足蹈!


5. 年會花絮

年會前一晚,會場,凌晨三點半,工作人員仍在緊鑼密鼓地為即將登場的年會人仰馬翻。


6. Derek Sivers

Derek Sivers 是 TED 的常客,上過3次舞台。這次有別於過去的短演講,特地為我們帶來了15分鐘振奮人心的演講,也站到椅子上帶領大家一同發聲,讓現場氣氛高昂。


7. 姚尚德

上了裝後便是默劇演員的尚德,抵達會場後換上他熟悉的妝容,逗趣地和觀眾互動。時而模仿來賓、時而舞動,逗得大家無不露出燦爛的笑容,讓中秋的下午增添不少歡樂。上了台,他漸漸卸下他所習慣的角色,變回原本的自己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8. 卡照

無聲的演講,無盡的感動。
卡照,一位阿美族的末代漁夫,為我們編織了2個月的漁網。年會當天在台上繼續編織著,配上兒子優席夫的聖歌演唱,讓與會來賓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


9. City 2.0

在 City 2.0 的活動上,我們邀請觀眾分享對於台北市的新想像!由下而上地提出改善的好點子!


10. 悅讀

在年終之際,第一次舉辦了戶外開講,邀請兩位女性講者作家廖玉蕙及好樣集團負責人汪麗琴,進行了一場午後對談。

世界需要停止無聊

$
0
0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人人皆耳熟的名句,是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所提出的,然而,現在的時代若是用好與壞去塑型定論,似乎太難描繪出過去與未來的巧妙關係,科技日新月異的前進,人類的生活品質似乎衍生出更多智慧、愚蠢、無聊、有趣等複雜面向。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網路的興起,創造了全球無國界的美好時代,智慧型的手機,讓世界的資訊完全匯集,電子書的出現輕化了背包的重量,智慧,已成為這時代的最代表名詞,然而,智慧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推開了人群距離,低頭族的產生的確造成溝通上的不尊重,當然,沒跟上這股「智慧」潮流並不代表沒智慧,但卻顯示出自己與現代確實存在的鴻溝:便利性上的差距、知識獲取上的速度斷層,而搭上「智慧」潮流的人們,把方便融入了生活,多樣多姿的資訊世界從「機」而生,手機將能掌握人際關係、最新新聞,甚至各地的天氣溫度,轉貼成為最快速的交流方式,臉書、APP是現代最美好的溝通語言,這就是機中世界,我們的時代。

「treat everybody like it’s their birthday」

不論我們對生活、社會的評價是好是壞,不變的是,時間與我們共存,時代與我們共榮,既然如此,我們當然可以嘗試追夢、讚賞生命;也可以選擇抱怨、無聊生活,生活的選擇權,其實都在自己的掌中,我們可以選擇放棄、堅持、轉彎、暫停其中任何一項,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動奇蹟,正面的思考模式非常美好,但悲傷的接受且勇敢生活也正確無誤;就如Robby Novak說的:「每天我們都可以使彼此過得更好」,這當然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一個時代的責任,「treat everybody like it’s their birthday」一個人喜悅十分滿足,但若有人一起與自己傳遞喜悅那麼喜悅的力量將更為廣大;時代的故事正因為由眾人拼湊,所以任何的選擇權都會存在支持與反對的聲浪,好與壞本會相生而存,未經磨練的夢想似乎不夠有力量,讓我們一起訓練自己的獨立與創造性「This is our time we can make everyday better for each other.」

What will you create when you make the world awesome?


撰稿:Aler

人人都該學程式設計

$
0
0

你相信嗎,在愛沙尼亞這個國家,每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要學習撰寫程式語言!

MIT Media Lab 團隊的計劃執行長 Mitch Resnick 在演講中不僅展示了趣味橫生的學習網站,讓孩子能輕鬆學會電腦程式並產生興趣,更分享了他對學習撰寫程式的獨到見解!


運用科技 v.s 創造科技

俗稱「網路世代」或「N世代」的年輕族群有個較少被談論的名字:「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註1)。這些 1980 年後出生,且成長歷程與網路、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緊緊相依的年輕族群,時常被視為擅長運用數位科技的世代。

而 Mitch Resnick 卻對這些說法提出質疑:年輕人是很會用科技產品傳簡訊、聊天、打電動沒錯,但「這可不代表你就『精通』這些科技!」

Mitch Resnick 所說的「精通科技」,並不是指人們與新科技「互動」的能力,而是「創造」新科技的能力。他形容,前者好比閱讀,後者卻像寫書一樣,不僅需要高度的創造力和表達力,也如其字面所形容的一樣,涵蓋了「寫作」的技能:想創造新科技,就必須學習撰寫程式語言!

然而,當我們聽到「程式語言」四個字,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都是單調而繁複的畫面:


雖然這確實是程式語言的真實樣貌,但若教學之初便以這樣的形式學習,也不難理解為何多數人對寫程式興趣缺缺。Resnick 在演講中介紹了 MIT Media Lab 所研發的軟體:Scratch,以簡易的方式體驗撰寫程式的樂趣,讓人們、甚至孩童,都能輕易的創造互動遊戲或動畫,並與世界分享!


程式語言納入小學一年級課程!

Resnick 也提到,2012 年年初,紐約市市長 Michael Bloomberg 公開表示他的新年目標就是學習撰寫程式;不久後,愛沙尼亞也通過法令,將程式語言納入小學一年級的教程中。這片「程式熱」也延燒到英國,點燃了社會各界熱烈討論:英國是否也該效法愛沙尼亞,教導六七歲的孩子學寫程式呢?


學習,並非為了成為「程式設計師」

對於學習程式語言的目的,Resnick 認為重點並非是要將所有年輕人培訓成程式設計師,而是透過學習程式語言,開拓更寬廣的學習途徑。「當你學會閱讀,你便能藉著閱讀學習更多知識,程式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會撰寫程式,你能透過程式語言學習到的事物將更為多樣。」學寫程式就是在學習創意思考、有系統的推論、和團隊合作,而這些技能不僅在各專業領域都受用無窮,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放眼台灣,多數人仍將程式語言視為「程式設計師」才懂的專業領域,或是為了商業目的才學習的技能。我們有沒有可能如 Resnick 所說的,以學習閱讀與寫作的心態來學習撰程式呢?如同我們在學習一個新語言一樣,轉換語法的同時,思考邏輯和表達模式都能因而拓展,人們得以新的異國視角檢視習以為常的事物;而若我們不把程式語言歸類為「電腦」領域,而是將之視為「語言」的範疇,還有什麼會比學習「科技的語言」還值回票價呢?

以下,我們便提供了十個免費線上資源,讓人人都能自學程式設計!


1. Codecademy

Codecademy 所提供的互動式課程能讓你能從 JavaScript, HTML, CSS, Python 及 Ruby 的簡單指令開始學起,可說是目前最受推薦的自學網站。


2. Girl Develop It

針對想學程式設計的女性所創立的教學網站,使命是「讓各年齡層、種族、教育程度、收入的女性學習開發網頁和手機程式,並讓她們對自己的技能有足夠信心。」

藉由讓更多不同背景的女性學會開發程式軟體,該團隊相信能賦予女性更多的事業競爭力及日常生活的自信心。


3. Udacity

史丹佛大學建立的 Udacity 網站免費開放所有大學部的課程,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電腦科學概論!


4. Code Racer

如果嫌大學課程的步調太慢,你可考慮 Code Racer 這個「多玩家程式設計遊戲」。初學者可在此用 HTML 和 CSS 架設網站,而經驗較豐富的學習者可在此測試自己的技能。


5. Computer Clubhouse

由Resnick 共同創辦的 Computer Clubhouse 目標是「幫助低收入族群的年輕人利用新科技和創意方法表達自我」。據 Clubhouse 估計,每年有超過兩萬五千名孩子在此與線上導師一同學習。


6. CoderDojo

CoderDojo 是一個由志工運作的線上課程,年輕人能在此觀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演講等。


7. Code School

遊戲,是提升學習動機的最佳學習方式!Code School 提供各種語言的課程,也有多樣的版面設計及網頁工具,讓學習富樂趣。


8. Treehouse

Treehouse 是由上述 Code Racer 的開發團隊所設計的另一個學習網站,提供學習影片和各種練習。


9. Girls Who Code

針對 13-17 歲的女孩所設計的課程,讓女孩們追求她們的程式夢想!網站也提出了許多女性在職場及科技領域的相關數據,顯示出女性在科技領域的普遍弱勢角色。


10. Black Girls Code

如果說女性在科技領域是少數族群,那麼非裔女性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創辦人 Kimberly Bryant 透過集結非裔女性共同學習程式設計、舉辦工作坊,期能「凸顯出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領域中缺乏非裔女性的現象,並開創一個程式設計的新世代,讓每個程式設計者能在創新科技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未來增添更多可能!」


延伸閱讀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 Yipit 創辦人:coding 不是工程師的專利,每個人都要學習程式語言

evendesign – 做設計的,要不要學程式?


註1:「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的概念於 2001 年在《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一文中被 Dr. Marc Prensky 提出,將之定義為出生於 1980 年後、善於運用科技產品的年輕人。相對的概念為「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也就是出生於 1980 年之前,彷如移民般須適應新數位環境的世代。此外,媒體日後也延伸出了「數位難民」一詞,指那些不願意學習數位科技的群眾。


來源   >   編譯自文章:10 places where anyone can learn to code  |  翻譯及撰稿:劉耘

閉上眼,聆聽大地的交響樂

$
0
0

聲音,擁有文字與影像無法企及的力量,能夠穿透意識、渲染無以描述的情感;而結合了語言、音樂、影像等跨媒介的電影作品中,聲音所扮演的角色也絕非只是襯托而已。

曾參與許多兩岸三地知名電影的音效師及錄音師杜篤之,在這場演講中分享他四十年時光所積累的聽覺哲理,也展示了聲音與影像匯流的藝術。


收集大地之聲的錄音師

四十年前,杜篤之一腳踏進這個他一竅不通的電影世界,而當時他所擁有的,僅是他對音響設備無比的熱情及豐富的音響相關知識。剛入行的他觀察到當時的電影音效十分貧乏,便開始了每天帶著錄音機、到處找「聲音情境」的旅程。

「大地給了我們交響樂,只是我們沒有去欣賞它。」從日本神社的烏鴉啼叫聲、香格里拉的氂牛蹄聲與清脆鈴聲、到台灣小島豐沛的浪潮、雨滴、蟲鳴鳥叫,杜篤之用質樸的嗓音說著這些聲響的來歷,帶我們抽離現實,離開吵雜的都市,走向古木蒼天的懷舊靜謐,體會高原小徑的清淨和悠遠;此刻,我霎時醒悟:聲音是穿梭時空的捷徑,輕易的將人們送到數千、數萬公里之外的空間。

然而,每分每秒傳進我們耳朵的「眾聲」卻不一定擁有這般力量。因為要使任何聲音激起感官漣漪,我們必須先靜下來;停下慣於發出聲響的嘴、停下腳步、也停下心思,先讓寧靜洗滌去紛雜的思緒,大地之聲才得以重生,喚醒人們遺忘已久的聽覺感官饗宴。

猶記得年會當天,杜篤之在演講前請工作人員關掉現場的空調設備,便是為了除去現場任何細微的干擾,將他所帶來的最純淨的音效還給耳朵。他也請大家閉上眼,專注在耳朵的感官體驗上:「眼睛所見常常欺騙我們,若把眼睛閉上,我們的感官能更敏銳,用耳朵能看到更多東西。」

而在杜篤之所分享的許多聲音故事中,處處可見親子之情與對自然的崇敬。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便是「山」的聲音:不是鳥啼或蛙鳴,而是生命在山中流轉的聲響!一天,他在馬告國家公園寧靜的午後山林,鳥兒已歸巢,但正因為少了鳥兒們的對話,他得以聽見落葉從高樹剝落,落到矮樹樹梢,再從層層疊疊的矮樹枝頭墜落到山谷中的聲響,仿佛此起彼落的輕語,滴滴答答,川流不息。


聲音可以幫電影做什麼事?

在經歷了一段收集聲音的時間後,杜篤之便開始思考如何在電影中運用它們。他帶來了三支影片,分別呈現了電影配樂的三個層次:與視覺效果結合、增加影片原音效的張力、以及改變影像所說的故事。

第一則廣告中,兩位舞者跳著雙人冰刀,影片充滿快速剪接的視覺效果。作為一個真實的演出,杜篤之配合影片風格,配上富有速度感的滑冰聲以及飽滿沈穩的配樂,讓音效與與影片中舞者認真執著的態度合而為一。


第二個影片片段出自電影《賽德克巴萊》,描繪憤怒的日籍軍官用拳頭敲擊桌面。配音後的影片版本相較於原始影片,除了以更厚實的鼓聲作為擊桌的聲音,杜篤之更加上了細微的瓷器震動聲,在畫面呈現士兵們不安的靜默表情時,讓觀眾的耳朵聽見畫面之外的情景:「看見」桌上的餐具晃動著,仿佛就像忐忑不安的士兵們一般,懾服在軍官的震怒餘威之下!這段影片的氣氛也因這細微的差別而更凝聚、更具張力和戲劇效果。


第三個影片是由吳念真所拍攝的故事,主角是經營雜貨店的婦人。由於時代變遷,她的孩子打算收掉這間雜貨店,不捨與孤獨感因而籠罩著她。原始故事中,獨自吃飯的婦人不理會敲門聲,直到發現敲門的是要購買雜貨的男孩才前去開門。

但配音後的故事版本則有了全然不同的情緒!杜篤之去掉了婦人用晚餐時的第一次敲門聲,使得她轉頭望向門口時的神情有了截然不同的詮釋:原本呈現的是婦人與敲門者間的距離感,配音後,呈現的則是婦人的期待與落寞。


「因為喜歡,所以比別人更認真」

演講中,除了享受了大地樂章之美,認識了電影配音藝術之外,杜篤之在言談之際所流露的熱忱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數次說著:「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從事的工作就是收集這些聲音、分類、紀錄」,也在談起他收集來的三百種海浪聲、或是台北街道聲的不同風貌時,眼中閃動著唯有熱情之人才有的熱切光輝。

「因為喜歡,所以比別人更認真,可以不計較報酬、工作時間;也因為認真,可以更主動地學習、發掘影片中的樂趣;因為喜歡這工作,所以比較容易成功。」杜篤之從一入行開始他就喜歡上錄音師與音效師的工作,熬夜加班也都毫無怨言,同行怕苦、不願意做的工作,他都樂於撿來做。與所有成功者一樣,我們在杜篤之身上看到:在專注執著的努力背後,其實有著濃烈的熱情驅動他前進。

且讓我們閉上眼,聆聽世界之聲,也聆聽自己內心:你能想像從事著一份讓你熱愛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嗎?我們期待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多人能找尋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發揮長才,讓世界充滿更多投注了生命、感情豐沛的創造!


撰稿:劉耘

嘿科學老師們,讓學習變有趣吧!

$
0
0

相信每個看過《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影集的讀者一定對劇中的 Sheldon 印象深刻;智商超高的他舉止古怪,言談充滿精準冷僻的科學專有名詞,以近乎嚴肅的科學視野觀察周遭,在劇中創造一股幽默迷人的戲劇張力!但,假如 Sheldon 不是影集中的戲劇角色,而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老師呢?我想,可能沒有人能笑得出來…。

剛成為高中科學教師的 Tyler DeWitt 與 Sheldon 一樣是科學狂熱份子,但對於教學,Tyler DeWitt 主張:我們該捨棄過於嚴肅或精準的科學語言,讓科學教育變有趣!


超級科學劇場:病菌的天敵!

Tyler DeWitt 首先帶來一堂極為精彩的生物課,講解了高中所學的裂解性和原溶性噬菌體運作的方式。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字眼卻想不起來它們到底是什麼嗎?先別緊張,讓我們放輕鬆、看看漫畫吧!

故事開始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好似驚悚電影中的情節,細菌的肚子突然裂開,湧出成群的病毒大軍…

(請由左而右、上而下閱讀。)

細菌和病毒同樣都會使人生病,但病毒更可以讓細菌生病!上方的漫畫就是裂解性(lytic)噬菌體侵入細菌的方式,那麼溶原性(lysogenic)噬菌體又是怎麼運作的呢?Tyler DeWitt 將它比喻為秘密潛入細菌的臥底間諜!

上完這堂短短五分鐘生動有趣的生物課,相信噬菌體的運作原理已經深深印進許多人的腦海了!


看故事學科學!

Tyler DeWitt 說,大部份的科學教育者和教材撰寫者對科學有個迷思:科學是精準、嚴肅的,卻忽略了這很可能會澆熄了孩子的學習熱忱。他稱之為「對嚴肅感的著迷(the cult of seriousness)」「追求精準的暴政(tyranny of precision)」的教學心態很可能讓學生無法吸收任何資訊,而索然無味的語彙更可能讓學生開始厭惡科學。

舉例來說,剛才的漫畫若以孩子看得懂的文字表述將會是:「這些病毒複製自己的方式,是把自己的DNA放進細菌裡。」但這句話經過教育家和出版社的重重校訂後,出現在課本裡的樣子卻會是:「噬菌體增殖方式係將其核酸注入細菌宿主內。」這種連成人都必須聚精會神才能讀懂的句子,要怎麼在孩子腦中產生意義呢?

對於 DeWitt 的主張,有人批評是將科學「弱智化」;他反駁到,身為MIT的博士生,他完全瞭解細節的重要,特別是專家之間的溝通,但在教導十幾歲孩童及青少年知識時,捨棄細節,甚至說謊,才能傳達真正重要的概念!近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所說的一句名言也能為 DeWitt 的看法提出最有利的支持:

如果你不能將一件事情用簡單的方式讓人理解,就表示你對它瞭解得不夠透徹!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想聽更多科學故事?

與其等待上位者及頂尖教育機構的改變,DeWitt 更期待人們加入他的行列,透過網路從下而上的改變教育。DeWitt 在演講中介紹了他的 youtube 頻道,目前已有 124 支教學影片!除此之外,他也共同創辦了 MIT+K12 計劃,鼓勵 MIT 的學生製作有趣的科學教育影片。


TED Blog 也為讀者們挑選了數個知名的網路科學教育平台,種類包羅萬象,包含 Minute PhysicsVi Hart 這種以簡短教學影片為主的youtube頻道:


或是與科學相關的有趣漫畫網站如 XKCDSaturday Morning Breakfast Cereal、和sci-ence


也有兩個在社群網站上分享科學知識而廣受歡迎的平台:It’s OK to be SmartI F***ing love science


io9BoingBoing 則是科學新聞網站,更有搭配錄音檔和漫畫的 The Story Collider


最後,當然別忘了 TEDxTaipei不時為您介紹的 TED-Ed 教育動畫!


影集《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就有有一段故事 描述天才科學家 Sheldon 試著教導在餐廳打工的普通女孩 Penny 物理學,這個橋段將現今科學教育的弊端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老師感到極度疲倦、缺乏成就感,學生也抱怨著老師的教學技巧,或者沮喪的自責自己為何沒有一個聰明的腦袋。

不管你是學生、老師、或是早已離開學校的社會人士,利用這些豐富且生動的網路資源重新認識科學,絕對是個既輕鬆又能充實自我的好方式!


撰稿:劉耘


電影的力量

$
0
0

action

為什麼一個多世紀以來,電影一直是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形式?為什麼在我們有生之年它仍能一直保持這種神奇的力量?
是什麼讓一部電影令人難忘、成為經典?
哪些主題在廣受歡迎的經典電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又,對你而言,那一部電影讓你至今難忘?影響你最深刻?

TED曾經邀請過許多知名電影人分享他們參與電影製作過程的點滴,其中最知名的,是至今仍同時保有全球影史賣座第一與第二名記錄(分別是《鐵達尼號》與《阿凡達》)的大導演詹姆斯.柯麥隆(James Francis Cameron),在演說中,他揭露從孩提時代起就著迷的事-科幻小說和深海潛水,最終,他所著迷的事帶領他完成了影史鉅片《異形》、《魔鬼終結者》、《鐵達尼號》與《阿凡達》。

事實上,詹姆斯.柯麥隆在《阿凡達》上映前14年,便創作完成電影《阿凡達》的劇本。但當時的科技還無法應付表達故事的需求,所以計劃暫時停擺等待,他不斷致力發展拍攝技術,才終於能實現《阿凡達》的故事用所需方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柯麥隆導演打造阿凡達,好奇心創造柯麥隆導演

柯麥隆導演打造阿凡達,好奇心創造柯麥隆導演

別以為《阿凡達》電影中五花八門的外太空生物,全是詹姆斯.柯麥隆憑空想像來的,同時身為全球萬米深潛紀錄保持人(2012年3月,詹姆斯.柯麥隆成功深潛10.8 9 公里,抵達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停留約三小時進行攝影和採樣)的他這麼說道,「四十年來,我已在海底待了大約三千個小時, 其中五百小時待在潛艇裡。我發現,不論是在深海 或是淺海,都蘊藏了豐富且奇妙的生物,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大自然的想像力是無邊際的,相較之下,人類的想像力貧乏的可憐。

「Nature’s imagination is so boundless compared to our own meager human imagination.」

對於外界對他電影成就的讚賞,詹姆斯.柯麥隆認為最重要的關鍵是:「我的好奇心很強烈,當我不在學校時,我就在樹林中,遠足和收集樣本-青蛙、蛇、昆蟲和池塘水,-然後把它帶回家中放在顯微鏡下觀看。我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怪胎。但這全因為我想瞭解世界, 瞭解所有可能發生的事的極限。」

詹姆斯.柯麥隆認為:「好奇心。這是你所擁有最具威力的東西。想像力也是一種力量,它可以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創造東西。有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前來找我說: “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我說: “不要侷限你自己。其他人會為你設限,你自己可別畫地自限。要對自己有信心,勇於冒險。”」

還有,請勇敢且放心的接受失敗。詹姆斯.柯麥隆這麼說道:「太空總署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失敗不是你的選項。”但失敗卻是藝術家和探險家的選項,因為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沒有任何一件需要創新的事,是沒有風險的。你必得要冒險。所以,我要告訴各位,無論你做什麼,都有可能會失敗,但你絕不能畏懼。」

製作過電影與電視影集如《科洛弗檔案》、《Lost檔案》與《雙面女間諜》的製作人兼編劇J.J. Abrams的TED演說,也回應詹姆斯.柯麥隆的好奇心說法,J.J. Abrams將之稱為「神密的魔法盒」,在他眼中,這樣的神秘魔法盒,是無所不在、無限可能的。不論是電影或小說中令觀眾渴求真相的謎團,或是自己心中猛然乍現的靈感都可以構成一個獨特的盒子。這樣的盒子,在過去可能會因為內容物/想法太過複雜或超出現有技術範圍而無法呈現於世人眼前,但在高科技無所不在的現代,只要有心,我們都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去構築出最獨一無二的專屬法盒!


>>J.J. Abrams:神秘魔法盒

J.J. Abrams:神秘魔法盒

而詹姆斯.柯麥隆所說:「不要侷限你自己。其他人會為你設限,你自己可別畫地自限。要對自己有信心,勇於冒險」,其實我們在許多勵志電影中隨處可見。去年獲得第49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盲人鋼琴家黃裕翔,主演的電影《逆光飛翔》相信感動不少人,電影中一幕:當女主角張榕容錄了一卷錄音帶,告訴麗裕翔這一次她將用自己的方式飛,勇敢地將自己的夢想化為行動時,正如同黃裕翔之前對女主角說的話:「有些事你自己不去試,你就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多少。」即使最後終究失敗了,也要有面對與接受失敗的勇氣。更是賺人熱淚。

黃裕翔去年在TEDx Taipei的演講,他再一次重述自身故事,並現場鋼琴演奏,獲得全場起立鼓掌,「上帝關了裕翔一扇門,但卻為他敞開了音樂殿堂之門。」、「當天我聽到眼眶泛淚!!!!!」、「一場讓人忍不住起立鼓掌的表演」、「真感動!他看到了我沒看到的顏色…」這是聽完黃裕翔演說後的聽眾回應。


>>黃裕翔:盲人鋼琴家

黃裕翔:盲人鋼琴家

詹姆斯.柯麥隆的想像力來自於深海世界,知名電影配樂家杜篤之,也曾經在去年TEDx Taipei的演講中,分享相同的體會。四十年前,杜篤之一腳踏進這個他一竅不通的電影世界,剛入行的他觀察到當時的電影音效十分貧乏,便開始了每天帶著錄音機、到處找「聲音情境」的旅程。

「大地給了我們交響樂,只是我們沒有去欣賞它。」杜篤之說道。他從日本神社的烏鴉啼叫聲、香格里拉的氂牛蹄聲與清脆鈴聲、到台灣小島豐沛的浪潮、雨滴、蟲鳴鳥叫,杜篤之用質樸的嗓音說著這些聲響的來歷,帶我們抽離現實,離開吵雜的都市,走向古木蒼天的懷舊靜謐,體會高原小徑的清淨和悠遠;原來,聲音是穿梭時空的捷徑,輕易的將人們送到數千、數萬公里之外的空間。

執導過《大開眼戒》、《2001太空漫遊》、《閃靈》等電影史上經典之作的大導演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也說:「電影是應該像音樂多於小說。它要有情緒和感覺上的退進。主旨,是在情感之後而來的。」

而在杜篤之所分享的許多聲音故事中,處處可見親子之情與對自然的崇敬。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便是「山」的聲音:不是鳥啼或蛙鳴,而是生命在山中流轉的聲響!一天,他在馬告國家公園寧靜的午後山林,鳥兒已歸巢,但正因為少了鳥兒們的對話,他得以聽見落葉從高樹剝落,落到矮樹樹梢,再從層層疊疊的矮樹枝頭墜落到山谷中的聲響,仿佛此起彼落的輕語,滴滴答答,川流不息。

>>杜篤之:世界之脈動,幸福的聲音


最後,不妨聽聽兩位電影人分享他們心目中的好電影,一位是《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導演Beeban Kidron的TED演說:

Beeban Kidron在英國創設了「電影俱樂部」(FILMCLUB),這是個公益組織,其出發點非常簡單:「學生應該看好電影」。所以他們組織了這個社團,開始向政府教育單位以及民間募款,同時徵召各級學校認同這個理念的老師加入,讓參與俱樂部的校園,能夠從精選過的世界電影片單中,定期免費選擇影片在放學後放映,並且與志願參加的同學一起討論影片中與生活相關的諸多議題。

這個創立於2007年的公益社團,五年內從原本25所學校,目前已經成長到超過7000所學校加入。電影俱樂部實施至今廣受電影與教育人士的好評,也獲得參與教師與學生的高度肯定。俱樂部還舉辦每週影評精選比賽,鼓勵學生將他們的觀影心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另外,他們還邀請電影導演與明星,不定期參與俱樂部的活動。影片來源除了透過募款經費支付外,也獲得政府單位的支助。

基德蓉在演講中強調,電影故事提供背景不同的觀眾都可以認同的共同生活經驗,讓大家可以交流,產生社群感。她分享一些學生小觀眾參與俱樂部看電影的正面反應,提到不少過去不太跟家人、師長或同學溝通的小孩,經過一段時日的電影欣賞與討論後,慢慢能夠開始溝通。

另一部TED演講影片則是:為你的孩子挑一部好電影

如果我們的教育官員與學者專家們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提升國內人文教育,我們何不就仿效英國的「電影俱樂部」,開始號召有志之士,大家合力來選好電影到學校去放映吧!


導讀:charles

嘖嘖稱奇的不思議攝影術

$
0
0

短短九天的年假結束了!還有什麼地方是想去去不成,或是來不及前往的嗎?沒關係,讓影像魔術師Erik Johansson帶你從工作岡位上跟著想像去旅行吧!


這是攝影嗎?

這似乎是一張沒辦法用你我手中相機拍出來的畫面!

我們常說,相片代表的正是此時此刻發生的事實,當你按下快們的那一刻,所有的故事便按照它應有的方向前進,在一秒不到的時間內便結束了!只要位於正確的時間與地點,人人都能拍出好照片。而Erik Johansson卻反其道而行,他想創造出某些當你按下快門後才開始的故事:


相機捕捉不到的真實

有些東西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但是他卻能藉由某些真實的物件去組成一個煥然一新的世界!攝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捕捉一個想法,而不是捕捉一個瞬間」

Erik Johansson的攝影作品壤人無法一目了然,而是需要透過短暫的思考之後才能理解其中巧妙之處,但是這些不可思議的影像卻還是由所謂的「真實」所堆疊而成的:

左上方是一間真實的臥室,右下方是一座真實的森林,但是將兩種真實相結合之後卻有了不一樣的虛幻驚奇!像這樣的相片故事不會在按下快門時就結束,而是由想像串連起新的時刻!


創造另類的真實拼圖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影像看起來如此真實呢?Erik Johansson認為,藉由圖像帶來的錯覺和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有關,有時候它不一定是真實的,只是某些我們看起來很逼真的東西!就像拼圖一樣,我們可以嘗試著把不同塊真實拼在一起,藉由它們去創造另類的真實性。

看看這三個完全真實而且我們能夠想像到的實體物質:

但是若是以不同的角度加以組合之後,它便形成了以下的三維影像:

它好像真實存在一樣,但同時我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欺騙了自己的大腦,因為大腦無法接受它並非真正合理的這個事實!而結合影像也是如此,讓相片看起來真實的東西有時候是我們未曾想過的,這些環繞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Erik Johansson提到了製作出以上影像的三個技巧:

1. 合成的照片應有相同的視角
2. 合成的照片應有相同類型的光線
3. 合成的照片要做的完全無縫

因此,藉由使不同影像交界處的顏色、對比度和亮度一致,加上景深、不飽和色彩和顏色雜質等,抹去不同影像間的邊界,使它看起來像是一張不可思議的照片!

你覺得這是由多少張照片拼湊起來的呢?

事實上,它不只是一幅合成的風景照,而是由各種不同角落蒐集來的素材拼湊而成。有時候,創造一個場景遠比尋找一個場景來的容易,當我們有了構想卻缺乏素材時,那麼便親自創造吧!而當所有素材都具備的時候,唯一能限制你的便只有你的想像力了!

新的一年,放鬆你的腦袋,用想像力去迎接新的挑戰吧!

參考連結:Erik Johansson 官網


撰稿:Sandy

失敗的重要

$
0
0

最近公司開始應徵新人,陸續收到許多履歷,其中不乏國內外名校畢業或是已經在職場征戰多年的專業經理人。遇到剛畢業的新鮮人,我總是會問: 「你曾經失敗或是搞砸ㄧ件事過嗎?」有ㄧ部份的人的回答令我驚訝: 「沒有啊,我從小到大ㄧ直都很順利,從來都沒有失敗過。」我驚訝的不是別人的人生順遂而是想瞭解在社會中或是成長過程中,容許嘗試錯誤或願意接受失敗的比例有多少。我們的菁英教育方式讓失敗變得丟臉可恥,這些A段班的菁英出了社會後面對的是全然不同的挑戰,因為在過去的經驗裡沒有失敗過,他們反而不敢嘗試了。新創公司文化 DNA 裡 (startup culture DNA) ㄧ個很重要的特質是在錯誤中尋找方向,而經理人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在公司ㄧ個成功的領導者要能夠創造鼓勵嘗試錯誤的文化。可是這是多麼的困難啊? 在過去的幾個星期ㄧ早上的週會,我都會問團隊們,你們最近犯錯了嗎? (have you failed recently?) ㄧ開始大家的反應都是面面相覷,沒有反應,你可以想像要談 “錯誤“ 或是 “失敗” 有多麼困難。 幾次之後我改變說法,我改說: 「你們最近嘗試了什麼新想法? (have you tried any new idea?)」

在我們的社會和生活經驗裡,犯錯和失敗者是被貼上標籤的,是被否定的。從我們有記憶開始,在學校犯錯會被處罰,並且通常不知道原因,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犯錯是另外ㄧ個通往成功的嘗試。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我們急於找尋成功仿效典範,我們背包圍在榮耀成功的文化裡,對於失敗不敢談論,可是仔細去想失敗是每ㄧ次成功的原型 (prototype),如同你在設計ㄧ項的產品,可能要經過好幾次的陳述(iteration),測試 (testing) 才有可能成功,這些還不是成品的都是原型,也是犯錯的過程。

容許錯誤的文化正是ㄧ個企業創新DNA的來源。 哈佛商學院教授 Vijay Govindarajan 曾提出創新的法則是 :
1. 鼓勵持續性低成本的實驗。 (encourage constant low-cost experiment)
2. 期待失敗,因為這表示組織正被延展中。 (Hope for failure because it will mean the organization is stretching.)
3. 學習從過去失敗的點子中找到新的想法。 (Learn how to combine failed ideas to form exciting new ones.)

失敗其實就像另ㄧ個嘗試成功的原型 (prototype)。 在組織裡面學習去擁抱它吧。

面對人生的失敗更是需要學習,回頭來看才會更甘之如飴。賈伯斯 (Steve Jobs) 在 21 歲時創立蘋果,不到三十歲他的身價上億,在事業聲望如日中天時,他被蘋果 fire 掉了,接下來的將近十年的流放 (exile),讓他重新領悟到創新的本質。在史丹福(Stanford) 大學的演講賈伯斯中提到: 渴望成功的沈重ㄧ消而散,取而代之的是初學者的輕盈,對於ㄧ切感到不確定。我徹底解放並且進入我生命中最富創意的ㄧ段時期。(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接下來賈伯斯創了 NeXT,重建了皮克斯 (Pixar),之後回來接掌 Apple,創立了接下來的十年黃金盛世。 在NeXT 其間,賈伯斯用Unix做了新的作業系統,推了當時來說ㄧ台超強性能的個人電腦,專攻專業市場 (professional market), 然而NeXT的產品是超越當時市場需求 (ahead the curve) 而且定價過於昂貴,這個事業終究還是沒有成功。但是,後來蘋果電腦收購NeXT,之後開發的 OS 作業系統就是以NeXT作為骨幹 (kernel)。賈伯斯如果沒有這段時間的沈澱和思索,也許就沒有辦法跨到下ㄧ步,蘋果也不是今天的蘋果。

還記得小時候學騎腳踏車,怎麼騎都騎不會,ㄧ直跌倒,破皮流血,記得那時後父親跟我說沒關係,跌倒了再站起來,慢慢的你就會了。年輕的時候有機會 start something,無論是創業,旅行或是ㄧ個熱血的行動都好,學習 fail more,fail better。下ㄧ次到公司面試時或許你可驕傲的跟顧主說你的失敗經驗和分享你嘗試過的好點子。如果你是ㄧ個經理人,請在組織裡提倡嘗試錯誤的文化,建立大家冒險的精神,下ㄧ次或許在開會時,你問大家: 「你們最近犯錯了嗎? (have you failed recently?)」你會聽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點子。

隕石撞地球浩劫的生存秘訣

$
0
0

在我們安然度過2012,歡慶迎接農曆新年之際,一位來自天外的不速之客震驚了國際,這顆體積估計約為公車大小的隕石在15日劃過俄羅斯中部,於車里雅賓斯克市區(Chelyabinsk)上空爆炸解體,爆炸威力相當於20顆原子彈,市區許多建物的玻璃和瓦礫都被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震碎,整起意外造成了近千人受傷,NASA表示,這是自1908年西伯利亞通古斯加事件(Tunguska Event)以來,墬落地球最大的隕石;而同時,一顆約為一棟樓房大、重達13萬噸,名為2012 DA14的小行星也將以破紀錄的最近距離掃過地球!科學家統計,這兩起事件發生在同一天的機率僅僅只有1億分之1!多虧網路科技的高度發展,我們有幸能夠無時差地目睹這一連串天文奇景,但同時,我們也該為此有所警覺,畢竟,並非每位外來客都會在最後關頭手下留情。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講者Phil Plait於TEDxBoulder的演講,Phil Plait是一位天文學家、作家,亦是天文部落格Bad Astronomy Blog的創辦人,他曾投入長達10年時間參與哈伯太空望遠鏡計畫研究,也曾主導發射於2008年費米伽瑪線天文望遠鏡的對外推廣工作,你甚至還能在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系列 “Phil Plait’s Bad Universe” 中看到他的蹤影!

(註:Bad Astronomy Blog是一個致力以天文科學專業破除各種迷信,以傳遞正確知識的網站,該站也貼心地介紹了近日俄羅斯隕石事件,彙整了隕石墬落的畫面和影片,你可以至此了解更多。)


我們所處的地球其實就宛如宇宙射擊場上的大標的,數以百萬計的小行星正圍繞著太陽運轉,很不幸地,難免有些行星的軌道會和地球重疊,這些太空子彈們的體積有的小如砂礫,它們在和大氣層摩擦燃燒後便在我們眼前蛻變成一顆顆動人、不具破壞力的流星,但另一些不速之客的造訪可就沒那麼浪漫了,它們的大小可以從石頭、足球場到甚至一座城市那麼大,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就這麼迎面撞上地球,使當時星球霸主恐龍的帝國在一夕之間化為歷史。

當然,我們很清楚在短期間內,還沒有必要為另一顆超級隕石杞人憂天,至少在未來的100年內,我們還是可以無憂無慮得過日子,但我們也知道,光是一顆寬約100公尺隕石撞擊地球後的能量就足以媲美10幾顆核彈爆發的破壞力,這個情況顯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運用聰明的腦袋瓜避免災難發生呢?

Phil Plait:「若你成功將冷戰時期全部的核武集在一塊兒,並同時引爆,它們產生的能量也不過是恐龍大滅絕末日當天的百萬分之一而已。」


先發制人

第一步:偵查並鎖定敵人。要在無邊無際的宇宙星海中觀測到直徑僅約100公尺的小行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需要一台動作敏捷、可觀測宇宙大量面積的超級天文望遠鏡,好隨時監視環伺在我們周遭的敵人,好消息是,我們已經擁有這種高科技的望遠鏡了!而為了防患未然,我們也準備打造更多這種宇宙哨站。

Phil Plait:「光是一顆直徑約100公尺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的能量就足以媲美10幾顆核彈爆發的破壞力,這顯然不是你我所樂見的,我們需時時保持警覺!」

當然,一些小行星所處的位置總是有辦法逃過我們的法網,它們離太陽離得太近,使我們難以從地表上進行觀測,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提供了兩種方案,方案A:打造一艘能近距離在太陽周圍航行的太空船,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有效地觀測敵人的動態,不必勞心費神、虎視眈眈得往太陽盯著看;而方案B則是把一台天文望遠鏡送上離地球不遠的太空裡,讓它擔任起監視器的工作;這兩個方法各有利處,而值得慶幸得是,我們目前也已經開始著手對這兩項計畫展開行動了!

方案A是由B612基金會所提出的太空計畫,B612基金會是一個由天文學家、太空人和工程師們組成,為研究「小行星相關問題」所創辦的組織,他們希望能透過私人捐款,打造一艘名為「哨兵」 (Sentinel)的太空梭,哨兵將貼近太陽,在和金星相似的軌道上航行,不放過任何可疑目標;方案B則由NASA所引領,一項稱為NEOCam 「隕石警報器」(Near-Earth Object Camera) 的太空望遠鏡計畫;在這兩大計畫中,科學家們利用行星帶有溫度的特性,在冰冷寂靜的太空透過紅外線觀測行星動態,希望能掌握到90%直徑大於140公尺、衝著地球而來的小行星,「哨兵」能看見NEOCam無法觸及的太陽深處,而NEOCam則具有接近地球的地理優勢,能快速地的對太空進行掃描,在有效率地將資料傳回地球,多虧了這兩大守護神相輔相成的合作,我們總算能高枕無憂得望著燦爛的星空。


由「B612基金會」提出的A計劃「哨兵」(Sentinel),該組織名稱源自法國知名著作「小王子」書中主角居住的行星


方案B中,NASA的NEO Cam太空望遠鏡能利用紅外線追蹤太空中的小行星


殲滅敵人

那麼,要是兩大守護神,或是其他地球上的觀測站不幸發現了不速之客的蹤影,我們又該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得先承認自己對在影片中介紹的「拖吊」方案情有獨鍾, 通常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會發射一台探測器至太空,再以全速衝刺的方式迎面痛擊眼前的敵人,撞擊產生的能量會稍微改變行星行進的速度,運氣好的話便能打亂其原本的航道,讓它和地球擦身而過。

而為了確認這顆小行星之後的動態,我們隨即將第二台探測器送往小行星旁,追蹤監視它的一舉一動,這台探測器能穩定的在行星周圍運轉,然後運用機器本身的引力,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將隕石拉離原始軌道,這個計畫相當費時,我們愈快有所行動,情況就對我們就愈有利,因為安排太空探測器任務是無法一蹴即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盡早追蹤敵人在計畫中會如此舉足輕重的原因。

但很不幸地,我們目前還沒有類似的計畫,甚至連草稿都還沒打!目前B612組織已開始朝此方向進行研究,但NASA似乎對此興致缺缺,當然NASA的預算有限,除非國會和總統把這當一回事,慷慨撥款經費,否則NASA恐怕不會貿然行動。

當然,看過經典災難電影「世界末日」的你或許會問:「用核彈解決應該會更容易些吧?」,事實上,若僅僅只需要擊中目標,在技術執行上確實不難,麻煩的地方在於引爆的時機點,且使用核武所牽連的問題也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


坐立難安?倒還不至於

目前,我們還沒發現任何足以威脅地球的小行星,雖然我們手中握有一份可疑目標的黑名單,隨時掌握它們的一舉一動,但這些小行星會衝向地球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至少我還沒有提心吊膽到為此夜夜失眠的地步。

在我著筆的 Death from the Skies!一書中,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介紹了行星撞地球的歷史,我對研究毀滅恐龍帝國的災難陷入無法自拔的地步,就在我提筆進行描述時,末日當天的慘況有如身歷其境般,生動地浮現在我的腦海,我承認自己一直都是大災難相關題材的頭號粉絲,我想也沒有人能抗拒它的魅力,而憑著這份感覺,我也因此和相關的事物有了緊密的連結,而在研究、經歷過那麼多事件後,我可以大膽的說,我並不畏懼,但我確實為此感到憂心,計算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在預防危機上幫了不少忙,畢竟這些災難不會天天發生。

但我們也別就這麼妄下定論,有了輕敵的心態,在充裕的時間內原地踏步等於是贈送隕石一張飛往地球的機票,我們可是充滿智慧的人類!比起當年的恐龍聰明太多了,當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那刻起,便曝露在無數遠自天外的危機風險下,但我有絕對的信心認為我們有預知災難前兆的能力,並有所行動,我們已位處在起跑點上,但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專家,和大量的經費用來長期抗戰,與其坐以待斃,我想金錢的花費不過只是九牛一毛,就和多數科學實驗一樣,在天文學界中,人們不是砸錢在研究上,而是在投資上。

每天一秒記錄人生

$
0
0

你還記得在去年的今天你做了些什麼嗎?不用說去年了,可能連昨天早餐吃了什麼都要好好回想一下!許多在當下鮮明的記憶,往往經過時間的洗禮後也一併流逝,但是人生不過幾十年,每一天都一樣珍貴,就算再像流水帳的生活都還是有特別之處,那到底要如何封存記憶呢?就從這則TED talk裡開始和Cesar Kuriyama一起喚醒記憶的瞬間吧!


延長一秒鐘的記憶

大家還記得Stefan Sagmeister的演講《休假的力量》嗎?在其中他提到自己每隔七年就會給自己一年的假期進行自己喜歡的創意計畫!而Cesar Kuriyama也是一樣,他發起了一個「每日一秒」的創新行動!該怎麼做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拿起你身邊任何的攝像軟體拍下自己每天生活的一秒。沒錯!只有一秒而已!將這些「一秒」按照日期排序,將我們的生命像影片一樣串連,當十年過去了,你便會擁有一部長達一小時的影片,專屬於你!而且它濃縮了這十個年頭來所有日子的精華,一天都不放過!

一起來看看Cesar Kuriyama的「一秒」吧:

試著回想一下昨天,前天和大前天,這三天裡對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我想這個任務對我們來說應該都不簡單!你是否曾經費盡心思去做一件事,但日子久了竟然淡忘到需要別人提醒才逐漸回憶起?又或是在和老朋友聚會的場合裡偶然談起曾經讓你笑破肚皮的故事,而你卻疑惑著說:我有這麼講過嗎?又或翻開陳年的照片,才赫然想起旅行時初嘗的美味小吃…我們常說,時間會過去,而記憶會留下,但是這顆腦袋能裝進的記憶有多少?若是這些曾經美好都隨著時間消失了,那我們生活的痕跡是不是也跟著淡化了呢?


快樂的一秒vs悲傷的一秒

是什麼樣的場所會讓你拿出相機?或許是一個朋友的慶生派對,又或許是難得一見的巴黎鐵塔,而這些我們所謂「美好」的記憶理所當然應該用任何形式被保留下來,但是我們的生命不可能天天順遂,而那些曾經的「悲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又有誰保留過呢?

上圖是兩張不同的「一秒」,在左方的影片裡,病床往往不是我們印象中會「紀錄」的畫面,但是生活往往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當我們面臨人生低潮或谷底時,將它同時記錄下來是像我們記錄下美好生活一樣重要的,因為有了這些,它更能讓我們對於美好的生活充滿感激!

而說到快樂的一秒,我們總是貪心的想要記錄下所有的快樂,就拿演唱會來說,當歌手在台上賣力表演時,我們常常拿著攝影機拍攝下整首曲子為了想保存快樂,但是當我們在錄影時,單手將相機拿的高高的,而只能透過小螢幕來檢視歌手的表演,而這樣是不是反而沒有享受到當下真正的現場氣氛而本末倒置了呢?但若是你並未錄下整首歌曲,而是錄下「一秒」,你將其它的時間拿來享受快樂,而這個足以觸發你記憶的一秒,雖然像浮光掠影,但卻足以把你帶回當時美好的記憶。


用一秒看世界

以你看到文章的今天作為例子,你的父母,朋友,同事在今天都有哪些特別的「一秒」正在發生?透過網路,若是每個人都進行了「每日一秒」的行動,當你在youtube上面打上:2013/10/10,會不會就出現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活?有人正歡慶國慶,有人正登上了聖母峰,有人喜獲麟兒,有人終於克服了自由式換氣…!

當我們的時間慢慢的前進,它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便是記憶了!其實,不管用任何形式,不論是旅行日記,365日相片計畫的app,或是Cesar Kuriyama的「每日一秒」,只要你用心記錄每天的生活,哪怕只記錄了一秒,都能讓你更積極的去過有意義的每一天,而在你各種形式的記憶體裡,你將永遠不會忘記你所活過的那一日!


撰稿:Sandy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