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無法化解的文化衝突?從去那邊玩一趟開始

$
0
0

在平日的繁忙當中,我們藉由旅遊來充電、放鬆自己,或者像白日夢冒險王中主角Walter Mitty冒險般的旅遊以探索自我,但是你有聽說過有人旅遊是為了化解民族的衝突嗎?

當我們要與不同國家的人搭起溝通的橋樑,透過旅遊也許是個好的方式,巴勒斯坦社會活動家Aziz Abu Sarah便是以此為發想,透過旅遊降低彼此間屏障與隔閡。

你可能難以想像Aziz Abu Sarah曾經也是極度仇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民,在他親哥哥拒絕認罪遭毆打致死後,他一心計劃要復仇。當他在學習希伯來文中,在教室與非軍人的以色列人相處後,他改觀了。那些因為憎恨、無知分開了他們,他認為應該要用更好的方式去應對。

他與猶太朋友共同成立了Mejdi旅行社,旅遊進行的方式也是特別的,例如導遊中便包括一位以色列人與一位巴勒斯坦人,為的是讓旅客了解不同文化、歷史與衝突的不同觀點。

如何讓旅客看見不同觀點,便是Sarah對於旅遊下的定義了:真正的與外地人互動了解,並非坐在旅遊巴士中從這個景點又到了下個景點,亦或是單純的拍攝人與風景的照片,想像如果一年有10億人實踐這樣的旅行,我們會更親近彼此甚至改變這世界的矛盾。

除了旅遊外,你還能為文化衝突做些什麼?

不同民族帶來不同的禮節與想法容易令人誤解,衝突便是由未解決的誤會而來,不論是最近討論熱烈的查理周刊或是長久歷史的衝突衍伸出極端組織ISIS,試著思考我們是否真正地去瞭解了彼此文化差異。

作家Lesley Hazleton從閱讀《古蘭經》破除一般人的迷思,因為只有極少數人真正閱讀《古蘭經》,這也導致它經常被錯誤引用,而誤引帶來了更多的斷章取義。舉例來說,若要引述伊斯蘭女性的地位,不能只看《古蘭經》中的其中一節或一章,而是要閱讀整本所提及的,甚至參考更為詳細的聖訓。

從古以來伊斯蘭是對異教徒寬容的宗教,這也包括對猶太人,Lesley更驚訝的發現原來《古蘭經》是如此具有靈活彈性而且慈悲的,而這是她先鑽研伊斯蘭歷史後再閱讀後的感想。

古蘭經在第二章256節中提過:對於宗教,絕無強迫,因為正邪確已分明了。我們可以憑藉這句肯定它對於宗教的寬容,但你也能否定它,就如同Lesley所說那是極具彈性的,但在下定論前,最好能夠不要侷限於大原則上,全盤了解通常沒有太大壞處!

你對於沒有真正釋義的書籍會如何詮釋呢?對於Lesley而言,那些心術不正者通常會從歧異中製造衝突、矛盾,但若能夠避免食古不化,我們應該就不必對於所有衝突都買單。

#NotInMyName 是由許多穆斯林於網路所發起的活動,他們想要告訴更多人ISIS不代表穆斯林,伊斯蘭也不是暴力的宗教。包括Sarah與Lesley,這些都表達出文化是充滿彈性與活力的,利用不同的方式更了解彼此,而也正是因為文明使網路、媒體以及旅遊更加容易,學著在約定俗成的規範框架中,接納不同的觀點吧!


撰稿:林志洋


未完成: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生動實驗

$
0
0

《光影大三巴》,以投影表現的新藝術型態

2011年,澳門。一條條灰銀色鯉魚穿梭於古色古香的大三巴牌坊,在拱門與迴廊的一進一出間,鯉魚尾鰭輕動,一躍出了龍門;不久,隨著原本閒淡幽雅的國樂漸漸轉趨緊張,鯉魚變成一條金紅交錯的蟠龍,飛快地盤旋迴繞於於古教堂上。

audiovusual mapping of st pauls ruins_2

這是第二十二屆澳門藝術節的表演《光影大三巴》,由西班牙Telenoika.Net錄像藝術團以投影的方式,讓「澳門八景」之一的大三巴牌坊跳脫觀光客拍照的背景,一躍成為表演的主角。在這裡,大三巴牌坊不只是畫布,更是與投影畫面互動的光影藝術表演。(參考TED Talks海英俊:科技賦予藝術新生命)

《光影大三巴》的表演,便是科技藝術跨領域合作的例證。這並非是科技與藝術結合的首例,事實上,兩者的結合早已有跡可循。


什麼是跨領域?

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結合從一九八零年代開始蔚為風尚。在大眾媒體、影音科技的高度發展下,藝術企圖消泯自己與其他領域的疆界。以跨領域的合作以及藝術與觀者之間的互動,讓藝術更貼近生活。然而,兩種領域的互動難免有需要彼此磨合的地方,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也是如此。


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瓶頸

負責2013年愛丁堡藝術節開幕演出《蛻變》影像設計的王奕盛老師便曾在訪問時表示,表演與科技的結合之所以遭到反對,往往源於專業能力的不足以及相互了解的缺乏。參考〈《蛻變》之後,你會來看我嗎?〉

以劇場與影像科技的合作為例,專業能力不足的影像設計,往往以網路資源拼貼的方式呈現,卻讓整體表現下滑。此外,劇場多將影像視為一個「能夠立即解決問題的工具」,但是對於影像製作所需的時間與預算並不了解,往往造成分配時間、資源不足的困境。有鑑於此,王奕盛也開始在大學教育劇場人影像設計,從教育解決跨界會遇到的瓶頸。參考TED Talks 蛻變:吳興國


持續碰撞的未竟之業

從《光影大三巴》、《蛻變》等表演可以發現,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結合現今已然蔚為主流;雖然在作的過程中仍然發現不少問題:試圖對話卻不夠了解、試圖合作卻沒有足夠的技術配合……然而這或許也是火花迸發前必然的碰撞。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以跳脫疆域作為一種新的領導;以合作的心態碰撞出新的美感,雖是未竟之業,卻因此而精采可期。


撰稿:郭慧

馮光遠:用幽默改變一個城市

$
0
0

這次的TEDxTaipei Salon「創意臺北」要討論城市的各種創意和可能性,其中一位講者是2014年台北市長的候選人馮光遠先生,他這次來到TEDxTaipei,要和我們分享他眼中的幽默是什麼,以及如何用幽默改變一個城市。

Feng

提到馮光遠,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是各種機智的言論和行為,從最早製作如「給我報報」的時事諷刺新聞,到參選台北市長時如個人脫口秀般的政見發表會,都一再顯示出他在評論時事時的獨特詮釋角度,也有人因此稱他是「台灣KUSO界的創始人」。

搞笑的目的

但對馮光遠來說,幽默和搞笑不只是表面上的嬉笑怒罵,他每個搞笑的背後,一定有要批判的東西在裡面,只是選擇用幽默來表現。道理在於,一件事情之所以會讓人想發笑,必定是什麼東西被顛覆了、落空了、和大家原本心裡預設的期待不一樣。而大家在笑完以後,會反過頭來,去思考自己原本已經習慣的種種現象。

因此,幽默作為一種傳達的形式,不但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也能降低民眾對陌生議題的戒心,讓人能更容易去親近你的觀點。以台灣來說,在政治剛開放,大家還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這樣的幽默讓人能更持平的去看待這些禁忌。

如同在搞笑文化、脫口秀盛行的美國,被脫口秀藝人拿來作為素材的,常常是社會上極具爭議性的題目,如:種族歧視、男女刻板印象、宗教等等。透過這些搞笑藝人的重新詮釋,許多原本嚴肅而正經的議題,都被化約做一個又一個的笑料,而得到人們的關注。

幽默即生活

由於已經習慣於戴上幽默的眼鏡去看時事,他已經習慣於從生活中找尋各種搞笑的素材,甚至以和自己的女兒互相吐槽為樂,馮光遠笑著說,由於太習慣用幽默的方式笑看世事,他現在已經無法用太正經的態度去討論一件事,但大家都已習慣用太過嚴肅的態度看待正經的事情,當有人跟不上他幽默節奏的時候,官司就來啦。

這樣一個以幽默貫徹生活態度的人,對於城市的想像,也希望在城市裡多加一些幽默的元素。他認為要讓城市多點創意,不見得需要什麼大工程,可以從一個計畫、一個景點、一個活動開始,讓生活趣味自然地進入一般民眾的生活。


想知道他還對創意城市還有什麼令人捧腹大笑的好點子,還有其他對城市更精彩的想像。
歡迎2/3(二)來參加「創意臺北」的活動,跟大家聊聊更多好點子。
購票請上:TEDxTaipei Salon : Creative Taipei 創意台北

惡魔島還是另一個故鄉?精神科醫師要讓精神病患學會「釣魚」

$
0
0



1998年,彼德威爾(Peter Weir)執導的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搬演了一個攝影棚裡虛構的生活。2009年底,荷蘭的霍格威(Hogewey)打造了一座宛若楚門世界的小鎮,演員換成了專業的社工和受過訓練的志工,楚門換成了重度的失智症病患;院區雖然與外界隔絕,但有著寬廣的空間和完善的生活機能,提供完善的照護,失智後的人生依然很平常。


台灣有一個地方也做著這樣的事,讓特殊的人們過得平常,在花蓮玉里療養院。

花東縱谷的終點



在花東縱谷的終點,玉里。七點,天剛亮沒多久,氣溫還有點涼,服裝同一的人群浩浩蕩蕩的,沿著鐵道邊的小路,列隊前往市場,隊伍上的表情不是過於亢奮就是失焦的眼神;頭尾有幾個神色不同的人,穿著相同的服裝,帶著哨子,偶爾會將失序的隊員整入隊伍;隊伍稱不上整齊,但守著秩序;聲音混雜的交談著,卻也不致喧鬧。他們來自玉里療養院。

花蓮的玉里有著台灣最複雜的精神疾患療養院。玉里療養院的複雜性,來由有三:一是隨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榮民,年事已高,沒有親友、沒有產業、沒有根,孤身住在縱谷裡。二是全民健保制度實施後,全台灣各地不被家庭社區接納、不好治療或是功能不佳的患者,皆被送至這裡。

第三個因素是「榮眷」,榮眷的產生來自於國民政府剛到台灣的前十年,為反攻大陸,而不能夠結婚;而當禁令解除後,低階的是士官兵,年紀也大了,沒有財產、薪水微薄,因此結婚的對象多半是當時社會弱勢邊緣的人口,不幸的,不少人在婚後發病,並將疾患基因遺傳給子嗣,造成玉里榮民醫院中許多擁有親屬關係的榮眷。

精神疾患者們的惡魔島



這間療養院被現任的院長林知遠先生笑說:這裡被人稱作「精神疾病患者的惡魔島」、「精神醫師專業的墳場」,一個幾乎被精神醫學界流放的地方。

許多年輕醫生來到這裡,然後離開,因為他們發現學校裡學過的理論與治療方法,一點也不管用,因為來到這裡的患者,是不會康復的、是沒有地方可以回去的、或是親友早已無暇照顧的,他們並不會出院。他們會長久的住在這裡。



有一些留下來的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他們註定要生活在這裡,那我們能不能拒絕,這些已經被貼上的既定標簽?我們有沒有可能,創造一個尋常於一般人的生活?為他找回各種需要和尊嚴?或是,有沒有可能,讓這裡取代他們記憶中的「家」呢?

從院區的設施,推倒刻板印象的高牆



為幫病人們找回「常人」的生活,院方在經費短缺的條件下,逐步改變院區的建設與設施,力圖刷掉精神病院給人們的刻板印象。

依年齡的不同,分別為中年病人與高齡病人設置不同需求的院區、並重新設計外觀;此外,更將各病房在基本功能上,再依各病房服務對象不同,調整空間的設計,並加強空間感受上的舒適性,拆去急性病房的層層柵欄,在慢性病房裝飾了一個象徵性的壁爐,釋放火光的溫暖。


old_people_village_2

在牆垣的瓦礫中,走向人群



硬體的革新只是第一步,再新的建築也有舊的時候,於是玉里療養院的目標是:教會這些病人們「釣魚」。



玉里鎮不近花蓮不偏台東,交通不便就醫困難。早期為照顧鎮民的健康,玉里榮民醫院除了療養院外,更有一座小而美的綜合型醫院,可為精神科以外的需要服務。是故,這個偏僻而獨立的小鎮,在醫療功能上,早已具備獨立自處的能力,當精神疾患們走出療養院,在社區生活時,也可以就近在玉里找找到非精神疾患的醫療服務。



換而言之,這像是一種可以勇敢出門的保證,不用花時間做遠距離的移動或適應新環境,無需轉院的縱谷好運氣。同時院方安排一系列從醫院到社區的工作訓練,院方自設的育苗場、麵包廠提供培訓,並向社區外的其他行業合作,讓病人有機會到洗車場、餐廳等中央地方實習或是就業。



同時,為協助病人能好好的在社區裡生活、工作,醫務人員也會進到社區裡去,照顧病人,穩定病人的狀況,且成為病人與鎮民間的橋樑。



最後,當這些病人可以開始工作後、可以生活得比較好的時候,他們便擁有了一個非病人的新身份,他們就不能繼續住在病房裡,因此院方連同他們出院後的起居一併規劃,為他們準備好一個外觀宜人、功能健全的居所,然後平凡的生活在玉里鎮上。



小綠葉蟬的祝福



小綠葉蟬是一種專門咬齧茶葉的昆蟲,花蓮鶴山的茶樹常年受到小綠葉蟬的侵擾,賣相不好;但在茶農的揉製烘培後,喝起來,竟有原先茶葉所沒有的,蜜的清香與甘甜。



被帶到這間療養院的病患都曾經是被放棄的,賣相不好的茶葉,遇上了玉里榮民醫院一個念頭的轉變,讓還有能力工作的病人,走向人群,並且有一個安心睡覺的屋頂、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尊嚴。煨香賣相不佳的茶葉,把一個咬齧的缺陷,變成了祝福。

這城島嶼,早已成為被遺棄者的新故鄉。


撰稿:Ember




相關閱讀 :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宋成偉〈杜鵑與鳳凰 生命中的勇者〉



圖片來源:臺北榮總玉里分院

和創意城市大師Charles Landry 談未來城市規劃

$
0
0

charles_landry_and_Jason

城市3.0:創意城市

創意城市指的是城市規劃時,應打破舊有工業時代的框架,以促進跨領域的創意思考作為重要目標。重視知識文化和相關的硬體建設,打造優良的創意氛圍,進而吸引優秀人才匯流,提升城市在社會、文化、經濟上的總體表現。

1月下旬我主持了一場座談會,和城市專家Charles Landry討論他和台北市政府合作的第三本新書《臺北的企圖心》(Taipei:A city of ambition)。我和Charles早已認識多年,彼此對跨界思考和創意發展都有著極大興趣。他來自英國,於國際間有「創意城市大師」之稱,在1980年代提出「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的概念而受到推崇。

從2012年開始,他接受台北市委託擔任都市規劃的國際顧問,並將研究成果以城市三部曲的形式發表出來。這次的新書是三部曲的最終回,為台北的城市發展指出了一條可能的道路。因此我也非常期待這次對話,想聽聽他對台北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洞見。

對臺北的看法

在座談會上,他不斷提到跨界思考和優秀人才的重要性。他相信台北的發展現階段雖然面臨停滯,但仍有很大的潛力,政府應該更重視民間社群合作的力量,將人才聚集起來,幫他們掃除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的障礙,並給他們一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唯有以這樣的方式整合人才和資源,才能讓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具體來說可以怎麼做呢?他認為將於2016年舉辦的「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可以是一個好的開始。這個活動對內可以作為不同團體溝通的起點,找來關心自己生活場所的人,用設計思考的角度為重要問題提出解答,讓這個活動產生實質影響,而不只是一時的熱鬧;對外也可以讓世界知道,台北已經準備好邁向下個世代的城市型態,藉此吸引有想法的各界創新人才來大展身手。

對於剛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Charles也提出他的專業建議。他聽說柯市長是一個步調很快的人,也對他熱切想要作出改變的行動感到敬佩,但希望他在做事之前還是要先想一下,把決策想透徹了再進行,不需強求所有事情立即到位。一步一步來,從實作中調整策略,也是不錯的方式。

城市新趨勢

Charles提到的跨界社群和合作力量,我深有所感。網際網路的發達加快了資訊流通的速度,人們不需要像從前一樣只侷限在單一領域,他們隨時能得到想要的資訊,為任何事情發聲。原本零散的意見因此能整合成一個個有力的社群。許多例子都已證明,集合眾人智慧是最有效率的模式,城市運作也不能自外於此。

而他所強調的創意城市,也反映了社會情勢快速變遷的現在。城市發展比以往更重視人的內涵。必須從發展的脈絡中找出獨特之處,創造專屬這個城市的精彩故事,同時開放群眾參與這樣的過程,讓公民成為驅動改變的一部分。唯有這樣,才能打造足以適應未來趨勢的城市。


口述:許毓仁

文字整理:TEDxTaipei編輯團隊

本文於《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同步刊載

什麼!你也這樣想?

$
0
0

你是否聽過什麼讓你深信不疑的理論,告訴你針對人類心理的研究有了大發現,有的強調專家實驗,讓你以為那就是像鐵則一般不變的定律。但聽過、看過這麼多說法,你可曾深入探究那些實驗是否真的沒有偏頗且正確無誤?心理學家 Ben Ambridge 舉出各項證據,一一打破你的迷思。


迷思一:聽莫札特可以變聰明

新手爸媽一定聽過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據說聽莫札特的音樂可以增強腦力,變得更聰明、記憶力更好,所以即使自己沒有聽莫札特音樂的習慣,還是不斷播給小孩聽,希望讓他的頭腦能發揮最強的功效。

其實這項論點只對了一半,最初實驗針對學習音樂的學生,在測智力之前,聽了莫札特的學生比沒聽的學生測出來的智力更高。但是另一項實驗針對喜歡莫札特音樂和史帝芬金恐怖小說的人做實驗,結果顯示,喜歡恐怖小說的人聽莫札特音樂沒什麼成效,倒是看了恐怖小說後做的智力較高。

但真相是,接觸你喜歡的東西會讓你的智力短暫提升,但不論是恐怖小說還是音樂,都不會讓你永遠變得更聰明。

迷思二:每個人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

把每個人劃分為視覺學習者、聽覺學習者或實做學習者曾風行一時,這項迷思提到有的人需要透過閱讀文字才能學的好,有的人則要透過聽人家說話才會更快理解,而有些人則要透過實地操作才能學會。

但事實是,學得好不好、快不快的關鍵不在你自己身上,而是你學習什麼東西。當你學開車時,光是看書一定學不會,必然需要透過實地操作,才能真的學得好開車;解數學方程式時,光是用聽的很難能解開題目,需要透過書寫才能算得出來。因此重點是學習的東西而非方式,你要學習什麼東西,就要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而不是去執著自己應該是何種學習者,要透過那種方式才能學習。

迷思三: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我們常聽到各種說法,強調男女生在各方面都大不相同,像是女生不會看地圖、男生不擅表達。實驗證明,男性的力氣確實比女性大,但是在空間掌握、語言能力上卻相差不大,甚至其中有三成的男性比女性擅於表達,三成的女性比男性擅於看地圖。因此男女並非真的差很大,只是有些微的不同。

迷思四:在抽象畫中看到了什麼,你就有什麼特質

心理學中有一種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Method),讓受試者看各種抽象水墨圖,並詢問他第一直覺看到了什麼,再根據答案看出受試者的人格特質。例如:你在下圖看見了什麼?

ben_ambridge_10_myths_about_psychology_debunked-2

普遍認為看到兩隻熊在擊掌的人被判定為待人和善,而看到牠們在打架的人則被認為有攻擊傾向。但事實是這個測驗在做人格特質測驗時並不準確,實驗中有六分之一沒有精神疾病的常人被測試出有精神分裂症,因此在抽象畫中看到什麼,並不等於你就一定是什麼樣的人。

迷思五:擇偶會受文化不同而影響

傳說每個國家、種族的人喜歡的異性會受文化影響,不同地方、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對異性的偏好也會不同。一項研究調查世界上三十七個不同文化的人,對象從高度發展、商業化的美國,到在非洲過生活原始的祖魯族都有,結果不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文化、種族的人結果都一樣:在擇偶時,男性比女性更重視外表、男性喜歡年紀較小的女性、女性也喜歡年紀較大的男性,大家選擇配偶時並未受文化影響,喜歡不同特點的異性,相反的,各種文化的選擇雷同。


什麼!你也這樣想?

你是否也有深信不疑的理論?下回當你聽到不管是有趣還是驚悚的研究結果,都別忘了像 Ben Ambridge 一樣認真思考:你相信的理論是真的嗎?並檢視實驗是否有偏頗?別再對任何說法都信以為真了!


撰稿:Marssi Draw

2030年,世界將全面缺乏高階勞動力,你該如何面對?

$
0
0

當有人預測未來發展時,通常會以五年、十年為單位,有時則是以一個較大的範圍,例如2050或者下個世紀,但是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幾年前便說台灣的年輕人缺少創新,談創新的都是快退休的企業家,那你有想過2030年的台灣或者世界又是什麼樣子嗎?

BCG諮詢顧問Rainer Strack首先以家鄉德國為例,在他出生那年,正好是德國出生率最高的一年,為何他以2030年為探討勞動力的時點呢?因為這樣並不需要計算未來出生率就可以接近決定工作年齡人口。

工作年齡人口的定義為15歲至64歲之人口,15年後,今年出生者正好達到工作年齡,這便是Strack為何探討2030年的原因,因為除非有很大的遷移人口,未來勞動力的數量幾乎已經決定好了!

而經過他們團隊計算,2020也許只有部分國家勞動力供給開始下降,但到了2030年,全世界各國勞動力供給皆面臨嚴重衰退,這造成經濟相當性的停滯。

真正的危機是高技能勞動力缺乏

普遍的認為科技會取代部分工作崗位或勞動力,其實相對的科技也帶來了某些崗位,例如1980年並不會有認知系統工程師的職位,然而,科技的新崗位反而凸顯出高技能勞動力的嚴重不匹配,低技能勞動力未來將有剩餘,也有較高替代性,而大量缺乏高技能人才將是各國面臨的真正問題。

除了目前持續熱門的大數據,3D列印、隨選服務、感應器、電池與電力等都是近來數位科技發展範疇,這些創新與進步正是需要高技能勞動力來發展,已經無法單純仰賴國家人口數量。【參考:張明輝:提升數位智商 迎轉機】

在亞洲,日本已經著手計畫提升女性勞參率、延長甚至廢除退休年齡;新加坡政府同樣鼓勵企業找回退休員工;而南韓在現今仍是全世界65歲以上勞動參與比例最高的國家;今年,台灣已經正式走入工作年齡人口減少的階段,那該如何準備呢?

如同Strack影片一開始所說,短期的遷入是暫時解決勞動力缺口的方法之一,但要如何吸引各國人才進入台灣呢?【創意城市發展顧問Charles Landry】指出台北的都市發展以工程文化為主導,硬體難不倒我們,我們應該學的是基礎建設下,新的創意城市模式

Strack也提供了國家、政府所需的人才策略:

一、勞動力計畫遠重要於財務計畫!因此如何預測不同崗位和技能的供給與需求便是人才策略的第一步。

二、計畫吸引高水平人才,包括Y世代(指出生於1981~2000的人)、女性以及退休人士。這也是現今日本安倍首相正著手計畫之事。

三、培訓計畫!除了思考如何吸引國外人才,國內人才是更重要的基礎,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便是政府的一大課題。

四、如何留住人才是最後一部份,未來勞動力缺乏下,已經沒有本錢再流失人才,從近年許多國家在大學便進行爭搶學生便可窺知一二。

員工是一項資產、一個資源但絕非一台機器,呼應Strack的結論,最重要的關鍵仍在於自己的態度,如何自我提升為高技能人才,現在不論鄉鎮都市,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談論創新,利用創新的突破鏈接起高、低技能勞動力者,何不是一種方法呢?

逼走臺灣醫生,你我都是共犯?

$
0
0

醫生去哪了?

還記得電影《活著》裡面,女兒鳳霞生產時找不到醫師接生的橋段嗎?這個場面可能在不久後的臺灣真實上演。 

這並非危言聳聽。近年來,臺灣醫生大量出走:有些是「國際」出走,到待遇優渥的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美國、新加坡;有些則是「科際」出走,從內、外、婦、兒「四大科」轉到醫美、皮膚等「五官科」。

在此情形下,臺灣已有接近40%的鄉鎮找不到小兒科醫生和婦產科醫生,50%的鄉鎮找不到外科醫生,更有高達70%的鄉鎮找不到急診科醫生。

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醫生紛紛離開臺灣?又是什麼原因,讓原本的「四大科」被視為畏途呢?

陳畊仲醫師在TEDxTaipei的沈重告白


原因一:健保壓榨下的廉價勞工

首先,臺灣的健保制度便是一大問題。

臺灣的健保總額支付制度採取「支出目標制」,也就是說,先為一年的醫療支出設一定額,再為每個醫療措施分配點數。在總額不變的前提下,醫療資源的使用度越高,點數就越多,而每個點數換算成的金額便越低。

這個制度雖能有效控制醫療成本,但卻變相地壓縮了醫護人員的薪資;雖然他們耗時費力地工作,然而獲取的點數卻「貶值」了。

原因二:財團管理下的血汗工廠

除了健保體制外,財團是醫療體系面對的另一個問題。爲了增加收入,醫院當然希望多招攬一些病人。然而醫院卻沒有足夠的人力應對過多的病患。此外,為了因應低廉的健保給付,「財團法人醫院」往往壓縮醫護人員的薪水。在此情形下,醫療人員的薪水縮水,負擔卻大大地增加。

鑒於醫療的龐大成本,有足夠資本設立醫院者,不外乎宗教團體、政府與財團。然而醫院的工作模式畢竟和其他產業有所不同,對於病患的照護,是長期、連續而高壓的。在此情形下,財團若是純粹以營利為考量,往往讓醫院成為另類的「血汗工廠」。 

原因三:漸形惡化的醫病衝突

除了健保體制、財團管理外,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往往是壓垮醫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臺灣平均每10.5天就有一位醫生被告、每38.8天就有一位醫生被定罪,醫生犯罪率可謂世界第一。然而定罪後,醫生面對的是天價的賠償金。以一個月十萬元的薪水來算,面對動輒兩三千萬的賠償金,被告醫生要不吃不喝二十年才有可能還清。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醫病衝突呢?其實,醫病衝突的原因往往源於「醫病間的不信任關係」和「醫病立場的牴觸」。

就「醫病間的不信任關係」而言,由於醫療本身的專業性和使用英文術語等特性,往往造成醫病間的隔閡;而當醫生未能詳細解釋病情時,病患對於自己的狀況是無知的。在此情形下,病患既覺得「我只能靠醫生了」但是又「不能完全信任醫生」,而這種如王溢嘉所說的「隨時準備翻臉的尊敬」正是醫病關係惡化的溫床。 

而就「醫病立場的牴觸」而論,假設今天某個症狀出現時,有99%是A疾病,剩下1%是會致命的B疾病。兩種疾病的治療方向是不同的,然而要檢查出確切的疾病會花很多時間及醫療成本,那麼要不要為了1%的可能性做檢查呢?

就病人的角度而言,知道確切的原因一定比較安心吧;但就醫生的角度思考,為了1%的可能性作檢查,會排擠其他醫療預算,不能不慎重考慮。但是如果最後發現是B疾病,而病患因此而死亡的話,醫生也會被判為醫療疏失。

這種兩難的抉擇,卻是醫生每天必須面臨的考驗,對於「內、外、婦、兒、急診」等高風險的科別來說,這個考驗尤其嚴峻。也難怪這些科別目前都面臨了嚴重的醫生荒。

臺灣奇蹟的背後

我們的健康,建立在千千萬萬醫護人員的血汗上。假若「臺灣奇蹟」的背後是無數醫護人員的犧牲,那麼這種看似完美的「危險平衡」總有一日會土崩瓦解。如果未來不想跋山涉水、遠地就醫,或是奄奄一息地躺在大醫院的地板上等著打點滴,那麼我們對醫護人員要有多一點的同理心,並從現在開始正視問題。


撰稿:郭慧


尋找一個魔幻時刻,呼吸工藝喚醒沈睡的木偶

$
0
0

the_genius_puppetry_behind_war_horse_1

請給我一隊能夠在舞台上演出的馬

還記得小時候迪士尼的卡通《木偶奇遇記》裡的皮諾丘嗎?在老木匠完成皮諾丘的夜晚,仙子來到皮諾丘的面前賦予它生命,並告訴他:如果你誠實、無私、勇敢,你就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2007年的倫敦沒有仙子,但一個來自南非的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在戲台上,給了傀儡惟妙惟肖的生命。

the_genius_puppetry_behind_war_horse_2

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吸取了古老南非的傀儡工藝,並發展出靈活的關節機關與軸線控制系統,致力於傀儡戲的演出,演出內容由早先針對孩童的劇目到貼近歷史事件的反思,偶所的需要的比例也越來越接近真實的尺寸。到了2004年與巴馬科的索格隆木馬團( Sogolon Marionette Troupe)合作的劇目《高馬》(Tall Horse),在舞台上成功製作出真實比例的長頸鹿傀儡,也因此成為後來製作《戰馬》(War Horse)的契機。

2007年,倫敦國家戲劇院想把麥可.莫普格(Michael Morpurgo)於英國出版的兒童文學小說《戰馬》(War Horse)搬上舞台,一個由馬為敘述主體的故事,農場裡平凡的馬兒喬伊,被迫經歷戰爭與小主人分離再重逢。換而言之,他們需要數匹栩栩如生、比例如實、富含情感的「馬」。最好能夠組成一個騎兵隊。於是他們找上了經營傀儡有三十年且有製作等比傀儡經驗的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

從維妙到維肖

製造一尊等比例大小的傀儡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製作一尊可以承載一個騎士、能夠加入騎兵隊的傀儡馬恐怕就沒有那麼十足的把握了,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先嘗試設計出了可以承載一個成人的結構後,開始發展出馬的模型,一個可以奔跑、可以行走的「傀儡馬」。

但光是能夠載人、能夠有像馬一樣的動作,是不足已如馬般富含情感的。他還缺少一個巨大的情感工程:呼吸。

傀儡是沒有真實生命的無機體,但他們開始呼吸、擁有表情時,他們將有可能會被觀眾相信,這是一匹宛若真實的馬。但該如何讓一匹傀儡馬在舞台上呼吸、在舞台上擁有表情呢?

the_genius_puppetry_behind_war_horse_3

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開始研究馬的呼吸與情感。他們發現,耳朵是馬的情感中心,它展示了馬的情緒,開心、放鬆的時候耳朵向前、生氣警戒的時候耳朵豎起向後。耳朵靈活的移動是與馬的情感最直接的連結。

真正的難關是呼吸,該如何讓馬呼吸的運動在舞台上呈現呢?正常馬匹呼吸的方式是胸腔左右擴張,但這樣的運動方式在舞台上會和觀眾的視線平行,變成不容易察覺的無效表演。於是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 違反馬匹正常呼吸運動方式,將左右擴張的呼吸改成上下的運動方式,製造了一個具有能見度的呼吸結構。

這一刻,他們虛構了一場扎扎實實的謊,確也創造了以假亂真的真實。戰馬喬伊在舞台上,有脾氣和心情,有喜好和思念,像極了一匹真正的馬。

深深呼吸的演技

幾可亂真的技法來自於十七世紀給傀儡呼吸的秘密,而學習呼吸的過程和熟悉情感表現的竅門,來自於對呈現對象,反覆的瞭解、認識,甚至是拆解;從觀察一匹馬如何表達情緒、如何呼吸、如何搖晃尾巴,來說明一匹馬的心情與狀況,並透過模仿,讓一匹真實的馬,以傀儡為媒介,再現於舞台上。

這一切的過程,像極了史坦尼夫拉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的「方法演技」。一個透過觀察、模仿的方式來達到表現,並透過一個角色的真實思維與世界的建立,來完成一個「人」,或是一匹馬。

有趣的是在舞台上完成一匹馬的表演,並不是一個人所能夠做到的。整個「戰馬」的表演,要由三個非常熟悉「馬」的「表演者」,共同呈現馬在舞台上的動作、表情,並接力完成聲音的表演。而每一個動作的完成,依賴的並不是任何精確的指示,或是寫在劇本上標準的變化點,而是三個同樣熟悉且瞭解馬的習性、聲音和運動方式的表演者,並且信賴彼此。

就這樣,在一個充滿限制的舞台上,這三個馬的表演者,成了馬的呼吸,和一尊藤編的傀儡,把單調的名詞變成了深刻動詞。

the_genius_puppetry_behind_war_horse_4

我們不確定喬伊是否誠實、無私、勇敢,但我們卻能很肯定的知道,今晚,在一個空無一物的木質地板上,有一匹馬在戰場上,期待與小主人重逢。

啟動想像,創意台北

$
0
0

上週二舉行的TEDxTaipei Salon「創意台北」活動,聚焦在如何打造一個充滿創意的城市,希望參加者能對城市的面貌有更多的想像,更瞭解自己身為城市公民的一部分,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好。

為什麼要討論城市?因為台灣的都市化程度相當高,根據統計,約有八成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大多數人對城市的想像都還停留在工業時代,認為積極造橋鋪路,招商投資就是好的市政建設。

事實上,現代城市的可能性比單純的硬體建設還多得多。無論是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城市的文化形象、城市整體的生活節奏,都會影響到市民對城市的評價,也是一座現代城市是否偉大的新指標。

本次活動邀請到馮光遠、張淑征、蘇瑤華分別對創意城市、創意建築、創意經濟進行討論。


創意城市

馮光遠

馮光遠一直是個幽默的行動家,他認為,台灣的城市需要更多的幽默感,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更為順暢。幽默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於信仰的再詮釋;笑,並不是過於輕鬆不莊重,而是對於生活、對於挑戰的接納。透過笑容的柔軟,在生活裡添增微小的樂趣,快樂的生活是屬於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的。

創意建築

張淑征
張淑征成長過程中身處各地,包括馬來西亞、加拿大以及紐約,最後落腳台灣,身為一個建築師,她認為自己是一名最前線的工作者,也因此常被問到:為何台北市的市容如此醜陋?

她不認為這樣的市容是醜陋的,我們不能只憑幾棟建築物的美醜斷定城市,許多現象都是都市的生命力自然形成的。例如在西門,有許多的廣告幾乎將建築物給隱藏,從此類現象去發展一個空間,他所認為一個創意的城市,應該是要擁抱這些奇異、陌生,這些能帶領我們找到並定義所謂的美。

創意經濟

蘇瑤華
蘇瑤華認為她所謂的創意經濟著重的不是金錢,她和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組成創意平台,以寶藏巖經驗做舉例;著重於日常生活中也許微不足道,但卻精采的小事,包括每月舉辦早餐會,以台灣在地元素,結合藝術突破嘗試。

城市要找到存活的力量,產業的環鏈需要相當的暢通,這些環鏈包括:好奇、想像、創意再到發明。平台的經營者不是在意產值,而是帶動好的改變,變成什麼樣的觸媒讓世界有不一樣的轉變。

下半場,由市民對空總舊址的提案規劃開始,每個人對空地的使用有不同的想像,有人建議打造創意創業基地,有人認為應作為農業園區,也有人認為促進文化流動是它的任務。但都從市民的生活出發,兼顧了居民的生活,和當地產業的發展。


塑造新的城市文化

三位講者最後的討論也都集中在空總用地的規劃,可以發現,台灣社會對都市更新的想像,已經脫離以往全部拆掉,重新再來的模式。而傾向在原有的基礎上,尊重原有建物和居民,打造出充滿可能性的新生活空間,

近年臺灣的都市更新案爭議不斷,從苗栗大埔、華山文創園區、松菸文創園區、松山機場、大巨蛋等例來看,都引發社會不小的討論。而其中的爭議點多半集中在原有建物和新建物的矛盾。我們無法將是非一以論之,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城市的文化和記憶,而非一味追求發展,希望生活的場域是個能安身樂業的城市,這樣的趨勢如浪潮般湧現。

前幾天,行政院拍板定案將空總舊址全區保留,改造成創新創業園區,如果此案能順利執行,我們將可期待未來出現另一個新的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座有未來性,能持續發展的城市,還同時需要兼顧其他文化、人才、經濟等各種因素,期許台北市作為台灣的首都,能為其他城市的都市改造提供可貴的經驗。


撰稿:Ember、林志洋、Ivan

戰勝你的自制力!

$
0
0

你的新年新希望裡,是不是有一項總是在清單上,年年提醒著你革命尚未成功?你一直很想達成這個心願、想要改掉某個壞習慣,或是培養好習慣,但卻常因頭上的小惡魔戰勝小天使,而讓墮落的渴望戰勝自制力,最後挑戰計畫又再以失敗告結,只好明年再戰一回?


自制力失守之一:現在的痛苦戰勝了未來的快樂

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 Dan Ariely 指出,我們常期許自己在遙遠的未來能實現目標,卻往往在短暫的此刻做出相反的舉動使得挑戰失敗,這種情節似乎時常發生,而這正是缺乏自制力的最佳寫照。

Dan Ariely 過去曾因接受輸血而感染C型肝炎,當時有一項藥品的臨床試驗,這種藥能夠治療試驗者的疾病,讓他們未來不致於因肝病而死。接受藥物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他卻是最後唯一做到的人,因為這項治療需要每星期注射三次,並持續一年半,而且在注射過後會有副作用,在之後的十多個小時可能會有噁心想吐、頭痛等不舒服的感覺。

這麼長時間的麻煩加上不適感,讓許多人在實驗途中就放棄了,許多人自制力失守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現在的痛苦戰勝了未來的快樂。


自制力失守之二:眼前的誘惑太過甜美,無法忍受只好先享用

試想有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早晨,耳邊傳來的鬧鐘聲提醒你,昨晚說好要早起的約定時間已經到了,但在這一刻,你就是無法離開彷彿置身天堂的被窩,便關掉鬧鐘後繼續倒頭大睡?

又或是想要減肥,決定健康飲食、認真運動,但當朋友揪聚餐時,那些香噴噴的食物不斷向你招手,因此即使明知道當天熱量已經屯積太多、消耗不夠,但美食當前仍讓你忍不住多吃了幾口,心想減肥的事留到明天再說,結果一時失守的情況不斷發生,最後不得不將減肥大計置之高閣。

要拒絕眼前美好的事物非常困難,尤其是天生反骨的人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自制力失守的第二種形式:眼前的誘惑太過甜美,無法忍受只好先享用。


我們都想達成目標,卻又難以忍受痛苦、抗拒誘惑,究竟有什麼辦法能幫助我們呢?Dan Ariely 提出兩種方式,讓我們的自制力能在緊要關頭發揮效用,進而成功實現願望。

培養自制力的秘訣之一:改變痛苦的替代獎勵

每當面臨「現在的痛苦戰勝了未來的快樂」時,許多人往往因為眼前日復一日出現的痛苦變得太過鮮明,因而所有思緒都聚焦在痛苦之上,過度放大痛苦的等級,最後無法再用看似遙不可及的美好未來、實現目標的快樂安撫自己,便以失敗告結。

相較之下,Dan Ariely 在進行治療時採用了替代獎勵來幫助自己減輕痛苦。他很喜歡看電影,因此他讓自己在注射藥劑的當天早上就去租片,一早便懷抱希望,開啟愉快的一天。回到家後,在注射藥劑的同時也播放電影,這種「把好事和壞事連在一起」的方式,讓他不再覺得副作用這麼痛苦、明顯,因為在那當下,他正在快樂地觀賞電影,痛苦就沒那麼痛苦了。

找出喜歡的事推你一把,在辛苦之後好好慰勞自己,自制力就能夠更持久。


培養自制力的秘訣之二:無法反悔的懲罰機制

另一種「眼前的誘惑太過甜美,無法忍受只好先享用」的情況也時常出現,碰到這種情況往往讓我們悔不當初,弔詭的是明明有過慘痛經驗,卻總是因為無法克制而不斷重覆出現。

要讓我們成功抵抗誘惑,就要採取「無法反悔的徵罰機制」,那就像是和天使簽了魔鬼般的合約,透過讓你害怕、麻煩的舉動而不得不去做該做的事。

幸運的是市面上已有許多種商品,能讓我們在該堅持時做出正確舉動。舉例來說,有一種鬧鐘在時間一到時會到處跑,愛賴床的人不能只是伸出手一按就能繼續安穩的睡,一定要起床去找鬧鐘,在忙著尋找的同時也已經毫無睡意,進而成功克服繼續窩在眠被裡的誘惑。還有一種鬧鐘則是連接上你的銀行帳戶,只要你多睡一分鐘,存款就會少一點,讓你不得不快快起床。

找出能制得了你的懲罰機制,讓你不再受誘惑影響,自制力就能夠更持久。


戰勝你的自制力!

檢查你的希望清單,看看那條總是惦在心上、想要完成卻總是因為無法克制而功虧一簣的計畫,找出讓自制力失守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你就能戰勝自制力,實現長久以來想要完成的目標。


撰稿:Marssi Draw

愛情怎能算得清?

$
0
0

俗話說:「愛情沒有道理可言。」常見單身者設定了許多擇偶條件,結果來電的卻和這些門檻差了十萬八千里。在愛情裡,我們用細膩的情感尋找另一半,但這被感性塞得滿滿的愛情,能用理性主宰的數學算得清嗎?

數學家 Hannah Fry 常跨界和物理學家、建築師與地理學家…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合作研究人類行為。她認為雖然愛情無法像科學一樣條理分明、容易預測,但數學能夠為我們開闢不同的視野來看待任何事物,因此無論愛情再怎麼高深莫測,數學還是能夠找出三條路,讓你的愛情有跡可尋。


秘技一:成功網路交友

每個人都想在網路上秀出自己最好看的照片,盡可能找出最好的角度拍照,讓自己的臉看起來小一點、皮膚好一點,再用修圖軟體喬一下,並且極力隱藏不完美的那一面,希望讓自己看起來就像流行市場上的完美小姐或先生。

但數學家在網路交友的網站中發現,同樣大家認定非常有魅力的兩個人,卻不見得一樣受歡迎。要贏得網友青睞,收到約會訊息,那得要有人也不欣賞你才行。因為網友認為,大家都覺得好看的人競爭者眾,相反地一個人美得有特色卻有人嫌,表示競爭者少了一些,那麼贏得和他們約會的機率也就高一些。

因此,如果想要網路交友成功,最好放上讓你看起來有自我特色的照片,而不只是無可挑剔、人見人愛的照片。因為在評論兩極的情況下,喜歡你的人依舊會死忠,而不喜歡你的人在放出冷箭之餘,反而會推那些粉絲一把,讓你贏得交友機會。


秘技二:選擇完美情人

數學中的最佳停止理論(Optimal stopping theory)幫助我們找出採取行動能夠獲得最好結果的時間點。數學家也能用這個理論算出得到完美情人的最佳時刻,他們說出現在你人生戀愛週期前 37% 的戀人都別太認真,過了這個時間點之後出現的好對象就會是最佳人選。

但這一點卻有各種風險,我們永遠不知道,最好的出現在什麼時候,也許你的運勢開高走低,早期的情人非常合,後來反而每況愈下,就像有人說初戀最美,可見憾事還真不少。但也有調查顯示,太年輕時投入婚姻反而會越容易失敗收場,可見這個理論或多或少有些參考價值。


秘技三:婚姻長長久久

心理學家Gottman 訪談多對夫妻,發現對話越消極的夫妻離婚率越高,預測準確度高達九成。但在與數學家 James Murray 合作之後,他們找出真正讓伴侶分開的關鍵因素。這個數學式包含了其中一人獨處時的心情、和另一半相處時的心情,以及受對方影響的程度,這三者相加之後,就能預測出另一半在對話中的積極(消極)程度,也就能預測出兩人的婚姻是否已到盡頭。

許多人常想,在關係中彼此多忍讓就能保持好感情,但數學家發現,婚姻幸福美滿的是那些不會漠視怨言、時常修補關係、認真消除對方不滿情緒的夫妻,他們重視相處時產生的各種細微磨擦,不會一直讓看似無害的小事累積到和天一樣高才發現事情大條了。

想要讓婚姻長長久久,就別讓另一半氣隔夜,更要積極溝通,認真處理、面對彼此的怨言,才能維持雙方對關係的滿意度,讓感情更加長遠。


解開愛的方程式

命理師算出你的感情運已不足為奇,數學家也能算得出來才讓人驚奇。數學和愛情看似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當你換個方式、換個角度,就會發現那一長串複雜的符號和數字也能為你在沒什麼道理可言的愛情裡,解開難以理解的愛的方程式。

The Mathematics of Love(Hannah Fry 著,TED 出版)


撰稿:Marssi Draw

不是最好的選擇又如何?一句話讓你不再「選擇焦慮」

$
0
0

別再跟我說「請選擇」了!

你也曾經在咖啡廳為了要點卡布其諾、熱可可,或是一杯熱拿鐵而猶豫不決嗎?三種選擇都很迷人,但是你又開始想,熱拿鐵會讓你失眠、熱可可感覺熱量很高,卡布其諾昨天已經喝過了……

過多的選擇,看似自由又多樣,但為何這個充滿「請選擇」的世界,會讓你猶豫又焦躁呢? 

為什麼我們害怕選擇?

社會學家Renata Salecl認為,這是因為「選擇」意味著「在得到某些東西的同時失去另一些東西」。因此「選擇」在某種程度上跟「風險」與「失去」是相連的──當你選擇了其中一樣,意味著放棄其他的選項。這種想法讓我們在做出選擇時無比焦慮。

尤其我們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資訊讓你預測每個選項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們更想要做好一切的預測、分析,確保自己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然而過多的資訊,反而讓我們更無法確定自己做出的是「最好的選擇」,或是永遠認為自己並未「準備好」做選擇。我們變得優柔寡斷又焦慮不安,甚至變得不敢選擇。於是我們將選擇的權力交給政府、專家以及權威,覺得讓他們替自己做選擇安全多了。然而,真是如此嗎?

不是「最好的選擇」又如何?

首先,我們可以回頭檢視自己曾經做過的選擇。你是否也發現了,我們做出的選擇本來就不是完全理性的。選擇的背後,除了理智外,還有更多的直覺、潛意識參與了我們的決定。

然而,這些「不理性」的選擇,現在看來也沒有那麼糟,是吧?因此,我們其實不用這麼沉重,「不成功,便成仁」地面對選擇這件事。自己做的選擇,即使不是「最好的」,也並不是這麼糟。

選擇=改變!

此外,雖然選擇與「風險」和「失去」相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它也與「改變」相連。正如埃斯庫羅斯所言,「幸福需要努力的選擇。」因此如果想要改變成真,我們至少要有選擇的勇氣。

因此,如果你對於這個社會有所不滿,如果你想要這個社會有些改變,那麼,除了做出個人選擇外,也應該重新思考社會所做的選擇。看看社會做出的選擇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不是的話,我們該如何重新選擇。

無論如何,不要再因為害怕「無法做出最好的選擇」,而放棄自己的選擇權了!讓我們從個人選擇開始,「選」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吧!


撰稿:郭慧
 

其實你們可以好好相處,「環境」與「經濟」的3個美好結局

$
0
0

仔細聆聽,我們不該再無視土地的呼喊。

不論你腳下所踩踏的是高樓大廈的基石,還是鄉村中滋養作物的鬆軟泥土,它靜靜地給予、付出、豢養我們,我們卻很少回過頭去聆聽這片土地,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前兩年,齊柏林的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中,在觀眾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也揭露了台灣的沿海地區、山林、河川等,那些因為人類破壞而片體鱗傷的土地,令人既無奈又痛心,相較以往,臺灣隨著「綠色經濟」與「公民意識」抬頭,我們越來越懂得尊重土地並愛惜它,但是,同時卻又深陷在「環保」與「經濟」的掙扎中,像是蘇花高、核電廠、以及國光石化。

全世界都在煩惱的「環保」與「經濟」難題,有解。

一位致力於發展「環境正義」的麥克阿瑟獎得主Majora Carter,在演說中分享了面對「環境」與「經濟」難題三種可能的解答。在洛杉磯,「水」資源是個棘手問題,在大多數的日子裡,雨水的不足造成飲用水缺乏,但是,下雨的話又太大量會導致洪水,因此,政府每年要花費大量的經費處理水問題,除此之外,洛杉磯的熱島效應也非常嚴重。

因此,美國非營利組織TreePeople創辦人,Andy Lipkis,他同時也是一位環境議題的倡議者,致力於減少政府在水資源管理、及解決熱島效應上的成本,而Andy認為,理想的辦法就是串聯「樹木、人、科技」,因為樹木的根可以抓住水分,又可以降低城市的溫度,他成功的說服洛杉磯政府,將一筆兩億元修繕校園週邊路面的預算,轉換成一個建設「綠化帶」的友善環境計畫,而維護綠化帶的工作,也創造了許多當地的就業機會。

盡一己之力,平衡經濟與環保,從「食」開始!

中午,打開一個你在巷口買的排骨飯,三菜一主食,這是許多人對付忙碌生活的飲食方式,左上角的南瓜、中間的萵苣、還有最後一道番茄炒蛋,這些食材通常經過了長途的運輸,可能來自宜蘭、苗栗、甚至台東,而「減少食物運輸哩程」,可以是我們愛護地球的另一種方式。

2010年,「厚生市集」在桃園開始籌備,一次僅與十來位小農合作,追求100%的溯源管理,替消費者把關栽種的品質,並以提供合理的有機農產品價格,追求的就是減少「食物哩程」還有「地產地銷」,透過就近購買食材,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更可以用更公平合理的價格,買到當季新鮮的食材,農夫們不會因為颱風或是其它災害,降低耕作的風險,再也不用擔心作物因為賣相、數量銷不出去。

不僅僅是生產者,消費者也從「被動選擇」的角色,轉換到「主動改變」的跑道上。在瑞典,主張「要消費者少吃肉」的速食業者:麥斯漢堡( MAX Burgers),在菜單上標示製作該餐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此舉引起了消費者正面的回應,也讓其顧客忠誠度大大提升,甚至成了瑞典最賺錢的漢堡業者,讓原本不能接受速食的顧客,也願意走進麥斯漢堡,品嚐他們的「低碳菜單」。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傷害這個僅有的土地,持續「在地思考,在地行動」(think local, act local)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人們取之於大地,用之於大地,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因地制宜」的計畫,來取得「環境」與「經濟」的平衡。

向老天借靈感有用嗎?暢銷作家告訴你真的有用!

$
0
0

也許你看過許多勵志哲學的書,告訴你要相信自己擁有哪些能力,說服自己與生俱來這些天賦,但《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Elizabeth Gilbert要你換個想法,這些不凡能力都是你借來的

2009年Elizabeth曾在TED告訴大家,他要如何在人們不斷給予的壓力之間保持創作力,他提供了一個特別的想法,給自己以及面對工作上瓶頸的朋友。直到去年的小說鉅作,她再次站上TED分享她面對成功與失敗之間的態度。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成功了,然後呢?」

我們通常對於某人擁有特殊技能而賦予「天才」的名稱,而對於Elizabeth而言是錯誤的,因為這讓人類脆弱的靈魂背負過於沉重的責任。

從上個世紀到現今,藝術、創作家時常被冠上情緒不穩定的惡名。例如說,過去幾世紀中,並不會有人說哪一個化學工程師因酗酒而享譽全世界,而卻有許多創作家聞名卻因躁鬱症,彷彿我們的創造力都與所遭受的痛苦息息相關,為何不能使偉大的創造心靈繼續下去的同時,是活躍正向的?

探究古希臘與古羅馬人歷史,當時他們並不相信創造力來自於人類,而相信那是種跟隨人們的神聖靈魂,羅馬人稱之為「天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則認為守護神會從遠方向他傾瀉智慧,也可以說是哈利波特中小精靈多比,他能不為人察覺地幫助藝術家修飾其作品。

直到文藝復興,我們開始以人為本,天才已經變為一個單獨個體,而非在身邊的某種力量。這扼殺了數百年來許多的藝術家,因為這製造出無法預期的成果,對創作的挫折感有時完全挫敗了一個人。我們並非要否定帶給人類進步的理性主義,而是為何我們不換一個方式思考呢?

碰到瓶頸轉個彎

Elizabeth以詩人Ruth Stone以及音樂家Tom Waits的生活例子,作為自己轉換寫作的方式。當她專注於創作某個作品,靈感卻一直沒有出現時,在過去他可能會有許多的負面想法,而現在他會告訴他所謂自己的靈魂,若它認為創作要更好,就應該要出現,做好該做的工作,也就是給予靈感。即使沒有出現,他仍舊會繼續寫作。

也許這很抽象、很瘋狂,具體而言重新思考的方式便是:不凡的能力、獨特的部分並非來自於你本身,而是來自某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借給你的,在成就你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後,便會離開傳給下一個人。當我們這樣想時,事情就會有所不同。

當然,這不僅限於藝術家或者創作者,而是當你在工作上已經精神崩潰時,不要畏懼,繼續堅守在工作崗位,也許某些瞬間那個荒誕的精靈會做令你讚嘆的事,即使沒有,就繼續寫作、研究,然後深信不疑自己是最棒的!


撰稿:林志洋


戰爭外的現場:兩位女性攝影者的紀錄觀點

$
0
0

2014年,Anastasia Taylor-Lind站在烏克蘭的獨立廣場

2月20日獨立廣場上爆發血腥鎮壓,著裝抵抗的男人們在獨立廣場上血流成河,烏克蘭總統雅努科維奇逃出烏克蘭,抗爭在某個形式上趨於緩和,哀悼者開始出現在廣場上,此刻,鮮少出現在戰爭裡的女人們也帶著鮮花來到廣場,向逝者致意。

Taylor-Lind是一位記者,在烏克蘭記錄這個抵抗的過程。因為她想拒絕外界對於戰爭攝影的暴力想像,於是他掛起了一片黑布,掩去所有戰爭的創傷,完整的記錄下每一個人,但她萬萬沒有想到,因為她這麼一個舉動,不但清晰地刻畫出武裝抵抗的男士,更捕捉到了一群在這場戰爭裡默默承受的女性。她們鮮少以一個英雄的姿態面對戰爭,並被記錄,卻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承受了戰爭裡的傷。

烽火連天的加薩,女性攝影記者Eman Mohammed

Mohammed是一位生長在加薩走廊的女性攝影記者,當他十九歲開始從事這份工作起,她便遭受歧視,因為這是一份應該要專屬於男性的工作,沒有一個攝影社願意訓練她,Mohammed甚至遭到同事惡意地對待,每一個舉動都在告訴她,她不應該擁有這份工作,於此同時,Mohammed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加薩的女性是被漠視的族群,她們的生活是微小且不重要的。



因此,關注女性的生活成了Mohammed的第一個目標,身為女性的她比起她的同事們,更加的適合進入這個領域;慢慢的,她開始看見了在戰爭之中,沈默的一群人,他可能是個女性、也可能是個失去夢想的工人,或是一個等待著父母的孩童。沒有任何煙硝飛揚作為背景,他們只是安靜地坐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讓Mohammed拍下一張張照片,同Taylor-Lind的黑布一般,這些被攝影者沈默而哀傷。


Eman Mohammed Photography

戰爭因形式上的代價太大,而總與男性與勇敢連結,然而承擔戰爭的對抗雙方底下的每一個人民,不論男女老少,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真正的參與者與接受者,因此戰爭的記錄不能是單一的頻道,Taylor-Lind與Mohammed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屬於女性記錄者的觀察,並對著人的純粹凝視,讓我們看見了戰爭在爆炸聲與漫天的飛塵外的樣子。發動戰爭的人往往高枕無憂,而承擔戰爭的往往是無數的人民。

情緒也該要有急診室

$
0
0

醫藥科技發達的現代讓我們打從在娘胎起就開始看醫生,誕生之後,和醫生見面的次數更是多到讓人數不清。你可能曾向牙科、腸胃科、耳鼻喉科,甚至腫瘤科醫師求助,當身體任何部位出現異常、劇烈疼痛、久病不癒,我們都會為了不讓病情惡化而儘早求醫,每一種身體上的問題都可能讓我們上醫院掛急診,然而當情緒出現警訊,卻不是人人都會發現,更別說是向人求助、即早搶救。


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還不重要?

心理學家 Guy Winch 發現人類對身體的重視往往高出心靈許多,然而他認為心靈也和身體一樣需要同樣的照顧、治療與保健。就連小朋友跌倒受傷時都知道要擦藥才能讓傷口癒合、吃完東西要刷牙不然會蛀牙,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我們從小就知道要好好照顧身體,因為無論是父母、學校,或是電視廣告、節目,都會不斷提醒我們身體健康有多重要。

但是心靈呢?人類碰到心靈創傷的機會很可能比身體創傷的機會還高出許多,感到失敗、受挫與寂寞的經驗或許比牙痛、頭痛的情況還要常出現,可是人人都知道許多維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但對於如何維護心理健康卻可能一無所知。

你可能聽過有人建議憂鬱症患者別再胡思亂想就會好了,但卻不會有人告訴一個骨折患者別再走就會好了,心理疾病往往較身體疾病更容易被忽視,而且患者尋求治療的意願也更低。

然而一旦我們對心靈創傷視而不見,傷害就可能會更加惡化,而且影響也會十分深遠,無論是對當下生活各個層面的態度,還是對二十年後的自己都可能有很重大的影響。


情緒對身體與心靈的影響超乎想像

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時常可以藉由情緒來察覺,然而心理不健康不只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還會引發生理疾病。寂寞是人類常有的感受,根據研究,長期感到寂寞會讓人增加 14% 的機率早逝,並且容易導致高血壓、高膽固醇,還會抑制免疫系統,讓人無法抵抗疾病。科學家甚至認為長期感到寂寞對身體造成傷害的風險和抽煙不相上下。

另一種常見可能造成傷害的是失敗經驗,Guy Winch認為許多人沒有發揮自己的潛能就是因為習慣用消極的態度面對失敗,當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足,就會更早放棄挑戰,甚至連試都不試,進而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成功。

一般人在身體受傷時不會故意讓傷口惡化,但是因為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太少,以致於許多人在面對挫折時往往會開始責備自己做錯了事、能力太差,甚至認為自己活該才會受罪。而這種情況會陷入惡性循環,當一個人失去自尊心,在面對挫折和壓力的時候會變得更加脆弱,進而更容易失敗,也更難以從失敗之中再次站起來。


情緒急診室的七帖良藥

我們的心靈難免在生活中受到傷害,Guy Winch 提供七個方法,讓我們在遭遇挫折、失敗時能夠儘快搶救情緒,迅速從傷痛中復元:

1.覺察情緒:發覺心靈受傷之後許久未見好轉就要儘快處理,別讓一時的忽視而落入惡性循環。

2.改變舊有的思考模式:別再聚焦在自己的失敗上,強化自己的缺點,而是要開始思考你能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成功,讓你重拾挑戰的鬥志和信心,並且朝成功邁進。

3.善待自己:改變過去碰到挫折時的舊模式,不再責備自己、貶低自尊心,要善待自己,用你期待親友安慰你的方式安慰自己。

4.暫時分心:發現自己一再反芻痛苦的情緒時,去做一件需要非常專心的事來讓自己分心,研究顯示只要能夠轉移兩分鐘的注意力,就能降低再次落入負面想法漩渦的機率。

5.塞翁失馬,焉之非福:轉化失敗的意義,從中找出因禍得福的好處,並從失敗中學習,你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

6.避免被內疚淹沒:做錯事會內疚是人之常情,但是深陷其中會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解除內疚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道歉」,不是一再解釋自己做錯事的原因,而是要同理對方的感受,讓他知道你能理解他的痛苦,獲得原諒的機會最大。

7.找出自己的心靈良藥:了解自己從傷痛中復元的最佳模式與方法,紀錄下來,讓未來碰到相同挫折時能更快重新恢復。

◎參考文章:7 WAYS TO PRACTICE EMOTIONAL FIRST AID


撰稿:Marssi Draw

你的眼睛騙了你?

$
0
0

大家常說:「有圖有真相。」但確實如此嗎?許多人深信只要親眼目睹,事實就毫無疑問擺在眼前;但有時候即使我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看見的卻不見得是真相,難道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


你的眼睛沒騙你,是因為分心壞了事!

魔術師 Apollo Robbins 為了研究人類行為當了二十年「扒手」,他藉由巧妙控制你的注意力,引導你專注在其它事物上,同時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輕易扒走你的錢包。

他認為:「注意力很重要,因為注意力影響了你對世界的看法。」許多人總以為自己看見事物在眼前發生就等於看見了一切真相,但其實大多數人都沒有用心看,因此忽略了重要的細節。另外,當你的心思專注在某件事物的時候,週遭的一切也都退居次位,隨之變得模糊而讓人容易忽視。因此即使你自認看清楚了,卻還是因為將注意力放在錯誤的地方,而沒看清真正需要關注的事。


你的眼睛沒騙你,是因為你太早放棄思考,讓奇蹟與真相與你擦身而過!

科幻作家 Theodore Sturgeon 曾說:「90% 的東西都是垃圾。」這句話後來成為知名的史特金定律,但魔術師 Helder Guimarães則認為我們所見到的事物並非真的一無是處,而是因為我們太早放棄思考,認定事物只有一種枯燥無味的樣貌,因此看不見其它的可能與真相,更認定不會有奇蹟發生。

他運用玩偶、撲克牌、迴紋針、一張美元紙鈔這些平常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精湛的演出證明,只要你留心,隨時注意身邊那些細微的巧合,就能在毫不起眼的事物之中發現奇蹟,讓你看見萬事萬物美好的那一面。


你的眼睛沒騙你,一切都是錯覺惹的禍!

你一定也有同樣經驗,明明你和別人都看同一張圖片,但是你們卻看到不一樣的景象,甚至就連自己此時此刻和下一秒看到的樣子也可能前後不一,事情發生的當下讓人摸不著頭緒,了解原理後更是每回都讓人覺得新奇有趣。身兼藝術家與認知神經科學家的 Beau Lotto 運用操控環境中的顏色變化,讓你更能深刻體會這種感受。

他認為,我們能看見事物的色彩不只是因為大腦的作用,身外的環境也會大大影響我們看見的事物色彩與樣態,因為大腦辨析其它事物的慣性尚未消除,又或是環境間物體色彩的交互作用,都會讓我們產生錯覺,進而認為自己看到的是普世皆然的事實,但卻不見得真是如此。


你的眼睛沒騙你,找出真正誤導你的元兇!

下回當你怎麼看也看不清的時候,記得檢視是不是自己注意力放錯了地方、忽略了細節且未經思考,或是大腦受到環境影響產生錯覺,而讓你一時間看不清真相,其實這些魔法的秘密都近在眼前,只是我們都沒有睜大眼、動動腦去察覺。


撰稿:Marssi Draw

策展人筆記|台灣創業圈的困境,是找麻煩還是找答案?

$
0
0

Jason Hsu

創業的萬能解藥?

一月初台北的冬天,少見的暖陽藍天,信義區的國際會議中心擠滿了近千人,他們是來聽小米手機創辦人雷軍演講,雷軍當然厲害,短短三年把小米從中國一個土牌手機做到一個全球品牌,最近一輪的融資,估值450億美金,他自稱是站在風口上會飛的豬。

雷軍花了二十分鐘講小米,講夢想,講創業。接下來登場的是他帶出來的徒弟,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這位不到四十歲的執行長,傅盛的簡報第一張是迪士尼樂園,講的也是夢想。獵豹移動專做資安軟件,也非常「牛」的,三年到紐約證交所上市。在結束前,傅盛送給了台灣創業圈一個禮物,宣佈在台投入一億元成立創業基金幫助台灣年輕人創業。

頓時,台下近千人歡聲雷動,我在現場則是有點五味雜陳。這幾年台灣政府一直喊創業,弄園區,搞育成中心,加速器,許多產業大老也被批評不夠創新,不交棒,這些常常在媒體上出現的新聞,卻被這一個“一億元基金”的宣佈給優化了,好像之前那些問題都不存在,現在這個基金馬上可以救台灣創業。

我心中充滿了問號:台灣創業環境不佳,新創事業募資不順,是政府要負責嗎?是市場太小嗎?是教育問題嗎?是法規太落伍嗎?

台灣的機會

一月底我到上海出差,陰霾溼冷,參加由阿里巴巴校友成立的「阿里幫」,這是由阿里巴巴離職的高階員工出來創業的一個社群,志在把在阿里巴巴學到的,帶到創業社群,幫助更多人。

當晚我與幾位朋友晚餐聚會,席間有一位朋友,他來中國已經十四年,從事資產管理與投資,我問他說:「中國發展這麼快,台灣還有什麼機會?」

他的回答是:「台灣還有很多的機會。中國快速的發展,最上層的精英和最下層的差距極大,中間明顯有一個大斷層,人心也不安定,一切求快速,但是,事物極大化發展後,就會產生質變。台灣正在一個整理階段,不應該被侷限在市場小,如果我們把北京,深圳,上海,東京,廣州,香港等大城市與台北比較,我們發現在人才,辦公室租金,創業成本,交通便利性,台灣都是佔優勢的。」

我接著問他說:「那為什麼整個社會還是瀰漫一種悲觀的情結呢?」

他的回答很有趣:「台灣的社會太習慣用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遇到問題時,習慣找更多的問題來凸顯嚴重性。」於是,批評成為了習慣,這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個小事件可以無限上綱,我們習慣找個單位或是組織來blame,而這個咎責者經常是政府,把任何事推到政府就對了。

誰該負責任?

我們未免也認為政府太萬能了吧!實際上,政府的功能應該是被極小化和控制的,它的角色是輔助而不是主導,相對的,政府也不是所有事情的承擔者。政府的能力在人類史上都是極為有限的,讓市場動起來才會更有效率。

台灣的問題在於,我們在困境中找困難而不是找答案,我們用更多的負面能量加深我們在困境裡的事實,我們都忘了抬頭看,在問題中找答案。除非年輕人願意,不再參與批評,願意用行動承擔未來。

台灣的未來不是靠抱怨,而是靠年輕人接棒,去成為領袖,去面對他們遇到的問題,承擔挑戰。台灣未來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新的領導人,不只是政治上的,而在各個領域,教育,文創,社會議題,創新創業等等,這些領導人不為權力而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努力。我們需要新的領袖,各種領袖,願意承擔責任的領袖。


撰稿:許毓仁 Jason(TEDxTaipei策展人)

找回你的自信心

$
0
0

你是否曾因為失敗了幾次而放棄希望?是否因為聽信別人說的閒言閒語而裹足不前?是否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目標?

「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許多人放棄追逐夢想、被困境打敗不是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自信不足,認定自己不會成功因此半途而廢,甚至未戰先敗而與成功擦身而過。雖然建立自信看似無須勞師動眾,單憑一己之力就能擁有,但對自信心不足的人來說卻很難轉個念頭就信心滿滿,那麼要怎麼做才能不再低估自己的潛能,找回自信心呢?


自信是能透過訓練而擁有的技巧

擔任球隊教練的運動心理學博士 Ivan Joseph 常碰到學生家長詢問,孩子需要具備什麼特質才能夠進入學校球隊,獲得每年七十多萬的獎學金?家長常自誇孩子體能好、視力佳、技術高超,但這些都不是 Ivan Joseph 最想要的球員特質,他認為擁有「自信」是更重要的事。

Ivan Joseph 認為,只要擁有自信,哪怕是面臨困難的處境、極大的挫折都能讓人起身奮力迎戰;但是一旦沒了自信,只要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讓人退縮、不願嘗試努力。而自信並非是種與身俱來的天分,非得靠老天爺眷顧、基因遺傳才能擁有,他認為自信是一種技巧,能透過學習、訓練而來。


建立自信的方法

球員在球場上要能成功,除了平日得勤加鍛練體魄之外,內心也要夠強大,經得起考驗,擁有能面對失敗、再次接受挑戰的韌性,才能不斷向前、突破重重關卡,贏得勝力。Ivan Joseph 透過三種方式教你培養自信心:

1.反覆練習,堅持到底:要有自信心不能只靠嘴上說說卻沒真材實料,不然到頭來只是欺騙自己罷了。因此要擁有真正的自信就要反覆練習,做得不夠好、不完美,就要一再練習,就像一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必須不斷學習、訓練,熟悉這項技能之後,困難就不再是困難,因為你知道自己已經駕輕就熟,自信也能油然而生。

如同家喻戶曉的作家JK.羅琳在被退了十二次稿後仍不放棄、堅持到底,史上眾多傑出作家、發明家能創造出非凡的成果,並非因為他們的天資聰穎,做任何事都能一蹴可成,而是他們有相信自我的信念,不被「失敗」打敗,才能一戰再戰直到成功。

2.記得自己的優點,對自己信心喊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聲音,會在需要的時候和自己對話,你聽到的通常是鼓勵自己的小天使,還是打擊信心的小惡魔呢?教育家 Sheldon Levy指出,我們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所以我們更應該鼓勵自己,而非用負面的話來催眠自己不夠好。

Ivan Joseph 在人生的高峰時期寫了一封信給自己,列出過去的重要成就,在失意時拿出信件反覆閱讀,提醒自己並非一無是處,現在只是面臨困境,不應該對自己落井下石,而是要透過肯定自我來渡過難關。他也提醒不要輕信那些總是打擊你信心的人,要拿回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沒有人會相信你了。

3.重點放在做對的事:不論是做什麼事,過程中總是會有好有壞,Ivan Joseph 認為我們應該以鼓勵替代責備,強調做對的事,而非做錯的事,這樣才不會適得其反、一再打擊信心。就像照顧孩子時,許多家長習慣在孩子做錯事時大聲斥責、不斷重覆提起,卻總忘了要鼓勵他表現良好的行為,這樣反而會,以為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實則強化了他做錯事的印象,而忽略了好的表現。

Ivan Joseph 在面對任何事情時都能正向思考,找出事情好的那一面,鼓勵自己換個方式就能成功,不要因為一時失敗而一再責備自己,讓自己失去信心而選擇放棄,永遠都要相信自己能做得越來越好。


為自己加加油,讓惡魔退散

未能一切順利成功固然讓人失望,但失敗經驗並非一無是處,它讓我們能看見自己不足的地方,讓我們知道努力的方向,是逆境中能鍛練我們、讓我們更加強壯的力量,而不是阻擋我們前進的障礙。記得下回在失意的時候,為自己加加油,去除在心裡打擊你信心的惡魔,學習擁抱失敗,從中獲取珍貴的教訓,讓心更加強壯,自信就會長駐你心。


撰稿:Marssi Draw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