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打開電視機,你想看什麼節目?

$
0
0

打開電視機,你想看什麼節目?上百個電視頻道轉來轉去,不論是新聞、連續劇或是綜藝節目,似乎都追求高潮迭起的情節,關上電視機,劇中人的聲音還停留在腦袋裡不斷絮叨。聲光俱全、分秒必爭的緊湊劇情似乎已成為電視節目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外辛勤工作一整天的你是否曾期待,電視節目能跳脫外界紛擾的亂象,為內心帶來片刻寧靜?


「慢電視」帶著你的心去旅行

有別於時下電視節目流行三不五時要有吸睛亮點的模式,挪威國家廣播公司 NRK 打破常態,播放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長的「慢電視」(Slow TV)。這意外展開的節目型態是來自電視製作人 Thomas Hellum 和同事突發奇想的點子。2009年時,他們希望在和1940年德軍入侵挪威的同一時間播出歷經數十年來都沒有改變的場景。當年鐵路的卑爾根線正好要歡慶一百週年,而百年來往反首都奧斯陸和大城卑爾根的火車所需的時間至今仍分秒不差,因此這段鐵道之旅就成了他們的第一個「慢電視」節目。

這段7小時又14分鐘長的內容沒有故事大綱、劇本和高潮,如實呈現旅人搭火車時凝視窗外的風景,就連烏黑一片的山洞,還有在停靠站等待的時間都一刀不剪。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這看似平淡無奇、有些無聊的內容吸引了20%的挪威人收看,更有高達百萬人表示非常喜愛這個節目。

也許是沒有額外添加的燈光影音效果,讓人更有如身臨其境之感。有一位觀眾全程收看,在火車抵達終點站時還沉醉在節目場景中,當他站起身來要拿行李時撞到窗簾架,才回想起原來他是在自家客廳裡搭火車。

「慢電視」不需用五光十色的影像和灑狗血的劇情來吸引觀眾,只用真實的景色風光就能讓人心生嚮往,就連坐在家裡盯著螢幕,都像搭上火車展開一段美好旅程。


「慢電視」為你傳遞溫暖給親友

「慢電視」以卑爾根鐵道之旅廣受大眾好評,並開創電視節目的新視野,因此隨後 Thomas Hellum 的製作團隊便展開網友建議拍攝的挪威知名峽灣美景,這趟搭乘海達路德郵輪(Hurtigruten)遊歷挪威沿海的整段旅程需要134小時又42分鐘,和卑爾根鐵道之旅不同的是,這次他們邀請觀眾一起參與節目,請大家分享想在節目中看到的內容。

全程實況轉播的五天半裡,有許多人在鏡頭前興奮揮舞國旗,還有見到電視團隊正在眼前拍攝的觀眾也馬上打電話通知親友,看看正在電視上打招呼的他們,這個節目頓時轉變為替人們傳遞愛與溫暖的新奇管道。

這段海達路德郵輪之旅的節目榮登金氏世界紀錄中最長紀錄片的寶座,並在挪威當地獲得高達六成的觀眾收看,世界各地也有148個國家的人觀賞。


打開電視機,你想看什麼節目?

這股「慢電視」的熱潮並未因為失去新鮮感或節目太長、太平淡而退流行,「慢電視」的成功似乎也顯示了觀眾開始對吵雜的電視節目感到厭煩。NRK 之後還推出了四季鐵道之旅,以及織毛線、賞小鳥、釣鮭魚、燒木柴…等節目,同樣是沒有任何緊張刺激的劇情,卻也都吸引了許多觀眾收看。

打開電視機,你想看什麼節目?下次不妨看看這些樸實的電視節目,少了讓人煩躁的新聞和連續劇,或許能讓你看見生活美好的一面,並享受電視帶來的片刻寧靜。

更多「慢電視」節目請參考:http://www.nrk.no/presse/slow-tv-1.12057032


撰稿:Marssi Draw


還怕投票時停電嗎?防舞弊電子投票將成新寵兒

$
0
0

九合一選舉剛結束,想必有很多人是首投族,第一次投票相當興奮,在開票時一路守在電視機前面,就是要看到最後統計的票數,擔心自己神聖的一票沒有被算進去。但是每一家電視台在開票進行時,票數顯現的都不一樣,而全台灣有這麼多選民,全數用人工開票,再用電腦計算,這樣真的準確嗎?


David Bismark站在台上,想把他們設計的電子選票告訴更多人。

在選舉期間有幾件大家都會做的事,會在前一天返鄉,並在選舉當天出門投票,我們珍惜自己發聲的機會、 決定自己國家未來的機會,我們的民主仰賴選舉,我們也都知道為什麼需要選舉。

可是,權力使人腐敗,因此有些人會做出一些違法的事來獲得權力、鞏固既有權力,即使選舉這概念很好,但每次一有全國選舉,就一定會出差錯,作弊、票箱遺失、廢票等問題的產生。

為了盡可能的不出錯,選舉因而制度化,從進到投票所,會有選舉工作人員檢查身份證,才會給選票;接著走進投票間蓋下印章,而走出投票間後,再將選票投入票箱中,如此一來沒有人知道你投了誰。

在選票投進票箱後,很多人就回家了,因為他們信任選舉制度,也信任選舉工作人員、監票員有正確將票箱會送到指定地點,清算拆封後人工計算,大多數人都信任這過程,但仔細想想,要所有選票都正確計算,我們必須要相信「很多人」。

因此,開始有人重新審視選舉的問題,發現如果選民可以檢查自己的選票是否被正確的算入,且又必須符合秘密投票的原則,那麼到底該如何讓整個選舉系統能夠被核對,同時不破壞不記名原則呢?

他想到利用電腦來設計選票,每張候選人名單顯示的順序都不一樣,選好後撕下候選人名單,這樣其他人完全看不出你選了誰,而且每張選票都有用二維條碼加密,利用電腦設計出複雜的密碼學,但用紙張做為核對。

每張選票的候選人順序都不同,且右邊有二維條碼加密。

e_voting_without_fraud_1

填寫的部份就是已經加密的選票,交給工作人員掃描,因為已經加密,選票可以送出到中央計算選票,也能儲存,並公告在網路上讓人人都可以觀看。而這張加密的選票可以被帶走作為收據,選舉結束後可以透過它來複查。

選擇好你心中的候選人後,撕下選票,有二維條碼的部分可以當成收據留著。

e_voting_without_fraud_2

左邊候選人名單可以丟棄,右邊則拿去掃描以儲存並利於統計票數。

e_voting_without_fraud_3

留下來的收據可以在開票後上網查驗。

e_voting_without_fraud_4

藉由這樣的設計,能夠做到整個選舉過程的透明化,不論是新聞媒體,或是全世界正在觀望的人,都能下載選舉數據自己計算,可以檢查選舉宣布結果是否正確,如此一來,擴大政治參與,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去投票,一起監督開票這個工作。

事實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依舊使用著與1872年英國的投票法相似的傳統選票及開票規章,就連先進民主國家的美國,也還在使用落伍的投開票制度。在如今21世紀的「資訊科技」世代,若能使用電子投票,這樣的選舉才真的是由人民而選、為人民而選,民主的下一步將是透明化以及可驗證的選舉,一起拭目以待。


撰稿:洪辰嫣

「藝術」總動員,一筆一畫彩繪巴西貧民窟新生命

$
0
0

貧民窟就是又髒又窮、充滿犯罪跟毒品的地方?

荷蘭藝術家Jeroen Koolhaas與Dre Urhahn,透過當地居民的協助與參與,在世界上最暴力的地方進行社區彩繪的工作,讓巴西與美國費城的貧民窟改頭換面,他們用藝術改變居住環境,也用藝術帶給當地青年希望。

十年前,為了拍攝關於貧民窟的紀錄片,兩人來到里約熱內盧的Vila Cruzeiro,貧民窟裡約有六萬個居民,大多是來自市郊的人,為了工作而定居在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擁擠的城中之城。里約熱內盧的人通常會在新聞上看到關於Vila Cruzeiro的報導,但這些報導幾乎都有關幫派、毒品、非法槍械,而這些也是我們對貧民窟的基本印象。

兩人在紀錄片拍攝結束後,Koolhaas與Urhahn坐在Vila Cruzeiro山丘上放眼望去,這些由居民徒手建蓋的房子沒有完整的牆壁,到處都是坑坑巴巴,他們想:「如果把這些房子的牆都抹平、塗上顏色不知道會怎麼樣?」於是他們挑了三間並列的房子,由當地居民選出了一張設計圖,畫面是以天空藍為底,一位穿著白衫的小男孩正放著一隻紅色風箏。



Jeroen Koolhaas在演講上興奮地說:「如果你有一個非常荒謬的夢想,一定會有人跟隨你。」隨後,他們展開在Vila Cruzeiro的第二個大型社區彩繪,在過程之中,他們透過與在地居民互動、產生連結,也發現舉辦「烤肉派對」是打入當地圈子的最好辦法,此舉加強了居民的對他們認同與支持,並主動加入社區彩繪的行列。

一系列的社區彩繪活動傳到了美國,也受邀到費城替當地最落後的街區進行改造,在費城,他們開始組織、訓練並雇用十幾位當地青年加入彩繪工作,青年對自己被稱為「藝術家」感到驕傲,費城官方最後還一一頒發感謝狀,彩繪社區不僅僅美化了生活環境,還提高了就業率、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及榮譽感。

台灣老街的「藝術總動員」

在台灣桃園大溪地區,復古的巴洛克風樓面建築曾面臨拆毀的命運,因為過去的繁榮光景不再,但是,與巴西貧民窟彩繪社區相同的是,他們都透過「藝術」的方式使得社區活力重現、保存了更多當地的珍貴歷史文化。

民國85年大溪老街被選為「社區總體營造輔導社區」,而在大溪社區因種種原因,許多樓排立面已被拆除,有上百戶仍被保存起來。其中以大溪和平路的保存較為完整,而在「草店尾工作室」的幫助之下,社區亦成立了「大溪街歷史街訪再造協會」,在協會不定期的舉辦兩屆「大溪之寶」票選活動、「社區建築師」等等起了火車頭的作用。

居民在展寶比賽中,可以透過任何一種方式來呈顯「寶」的價值,而「寶」可以是建築的歷史,也可以是居住戶的家族歷史,透過攝影、繪畫等方式呈現,使得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慢慢的被激發出來,此一活動也蔓延到了和平老街的周邊區域,成功的保存了大溪地區的歷史建築,也創造了更多的在地價值。


撰稿:曾婉晴

我們活著能做最好的事情,就是為「死亡」作準備

$
0
0

2012年12月21日在馬雅人的曆法當中,記載地球將會發生災難,而成為當時人人恐慌的世界末日。那時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後來我們平安的度過了那一天,期末考還是照樣要考,星期一還是照樣要上班。

末日預言開始百花齊放,神劍兄弟會(Sword of God Brotherhood)信徒說「死亡時間」將會在2017年1月1日,神學家格尼(Ian Gurny)的預言指出「審判日」應在2023年;另一項較為實際的預測則指出,西元45億年時太陽將膨脹變成巨大星體,吞沒周遭星球,包含地球。

人類好像就是如此的無法逃離「死亡」的手掌心,那麼對於「死亡」,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台裔美籍藝術家張慧雯(Candy Chang)不斷挑戰公共空間的傳統概念,使它發揮獨特的作用,讓社會和人們重新連結。

在痛失摯愛的親人後,她經常想到死亡,而且讓她對所擁有的時光滿懷感謝,並清楚知道什麼事情對生活是有意義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總是很難保持著這個觀點,「我覺得好像很容易陷在每天的瑣事裡,卻忘記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她開始一項計畫–「Before I die…」,把廢棄屋其中一面牆變成一塊巨型黑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板,並用蠟紙模板漆上一句填空題:「Before I die, I want to…」,讓每個經過的人都可以停下腳步,拿起粉筆,在這個公共空間裡,思考一下人生,分享一下個人願望。

before_i_die_1

如果明天就是傳說中的「末日」,你想做些什麼呢?人人對此都有不同回應,有人想要叛逆一次,有人想完整的做自己,也有人想種一棵樹。末日製造出來真的一定是恐慌嗎?這面具有實驗藝術的牆矗立在那,讓我們好好的反思,是否願意就這樣度過此生。

原本被忽略的空間變成有建設性的地方,人們的希望與夢想讓她開懷大笑,在困難的時候安慰了她。從這個新的啟發中,她感受到自己其實並不孤單,也產生了新的碰撞,還提醒著,隨著成長及改變,到底什麼是對我們真正重要的。

人最寶貴的兩件事就是時間,還有人際關係。在現代這個世代,會使我們分心的事愈來愈多了,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還有記得生命是短暫脆弱的,這兩件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更重要。

「死亡」是我們經常逃避的一個話題,我們不觸碰、不談論甚至不思考,但是,為死亡做好準備,其實也正是我們所能做到最有能力的事情之一,思索死亡有助於釐清自己的生活。

從一開始做了這項實驗,不知道會引發什麼樣的迴響,到現在已經超過525面「Before I die…」的牆,並且超過35種語言在70幾個國家展出。這面牆,其實在2012年時也來到台灣了,在桃園中壢的基督長老教會在荒廢騎樓外; 2014年時也來到了墾丁春天藝術季,有空不妨也走一趟。


撰稿:洪辰嫣

喚醒安靜的藝術,停下腳步才是旅行的開始

$
0
0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皮科.艾爾,印度裔的美國居民,擁有英國國籍在英國讀書。旅行作家、小說家,自一九八二年起為《時代》雜誌撰寫專欄。著作有《紐約時報》、《哈潑》、《淑女與僧侶》。


從「旅行」者到旅「行者」

從小,皮科.艾爾便喜歡旅行。

九歲的皮科便明白,到英國去就讀寄宿學校,會比留在加州最好的學校來得便宜;於是,一年當中他會獨自穿越北極幾回,只為去上學。隨著飛行的頻繁,他開始愛上了旅行。因此高中畢業後,一週之內他就為自己找了份清潔桌面的工作,只為了讓自己可以在十八歲那年,能夠到世界的各大洲上,分別待上一整季。

接著,他自然而然的成了一位旅行作家。他擁有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一個和夢想結合的工作,一面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賺錢生活。

然而皮科卻發現,光只有旅行本身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旅行時的心態。但當你帶著不對的心態旅行時,就像帶著一位脾氣暴躁的朋友去攀爬喜馬拉雅山,不論經歷、體驗了什麼,他也只會抱怨食物有多麼難吃。而皮科非常訝異的察覺,培養更專注的和珍惜世界的視角的訣竅竟是哪兒也不去,靜止在原處即可。

靜止,所指的,其實就像許多人尋常就能得到的東西——”休息”,花上幾分鐘、幾個月或是幾年,靜思於某處,尋找感動妳最多的瞬間、回憶你最真實的幸福時刻⋯⋯。

而這個休息的時刻對皮科而言,正是那個好好凝視自身路徑、理解過去與未來的片刻。當他「停下腳步」的時候,他竟然和遊歷西藏或是古巴的時候一樣興奮。

當生活與工作脫節

有時候謀生與生活,是位在光譜線上不同兩端的。社會學家表示:當今美國人工作的時間比五十年前要來得少,但人們卻覺得自己的工作時間更長。

「當我們透過網路、通訊軟體與社群網站被工作和社會緊密需要的時候,我們卻和自己斷了線。」

從《聖經》中的〈十戒〉到猶太教的《托拉》,休息是最神聖、最長的章節。是否這也意味著,休息是我們最重要也最應該珍惜的事?

前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在晚年時曾懊悔的說過:「文化建設做太慢太少了,來不及了!」曾經許多人都稱他是台灣經濟的舵手,推動了許多經濟上的政策,但這樣一個質問意味著,專注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的養成被擱置了。整個社會開始被導向一種,只重視有型的直接獲取。盲著眼奔跑的同時,是否忘了問問自己,什麼是我所認同的想法?什麼是我看待事物的標準?


和自己和好

潤泰集團的董事長尹衍樑先生,在面對重大決策前,總會把自己關上合歡山;在最簡樸單、最低需求的生活裡,讓自己徹底安靜,然後思考該怎麼做。對他而言,安靜,是動力的來源;當心中充滿不安和焦慮時,力量就會變得有限。

而事業,是長久的經營,不該是一時一刻的事。學習休息、旅行或是純粹的放空;每天、每年或每隔一段時間,鬆緩對於外部的連結,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保有一種寧靜的狀態,和自己說說話;問問自己相信什麼?喜歡什麼?然要想什麼?要做些甚麼?諸如此類的。把急促的座標移回生活,蓄積下一場戰役的能量給自己。


撰稿:Ember

你有選擇快樂的權利

$
0
0

每個人都有不快樂的時候,許多人把原因歸咎於外界的人事物,像是怪同事難相處、怪另一半太嘮叨、怪前面駕駛車子開太慢,怪東怪西,問題似乎總是出在別人身上。但出生便罹患罕見疾病的 Lizzie Velasquez 說,其實你的快樂不快樂,別人根本管不著,你的情緒好與壞,全由自己來決定。


飽受煎熬的人生

Lizzie Velasquez 在娘胎時就不被醫生看好,全球只有另外兩名病人和她一樣,醫生告訴她的父母,不要對這個小孩有任何期待,她不會走、不會跑、無法思考,這輩子會一事無成。雖然這個疾病並未如醫生預言,但仍讓她之後失去右眼視覺,而且吃再多都骨瘦如柴,成年至今體重從未超過三十公斤。

五歲上幼稚園的頭一天,她滿心期待到學校認識新朋友,但是見到她的小朋友卻嚇壞了,她原以為只是碰到一個沒禮貌的同學,沒想到入學後,大部分的小朋友都不和她玩,看到她靠近都閃得遠遠的。

十七歲念高中的時候,她在 Youtube 上看到有人上傳她的影片,標題是「世界上最醜的女生」,更糟的是有許多根本不認識的網友用十分狠毒的話批評她,讓她不僅在校園中被同學欺負,也遭受了網路霸凌。


打擊是成功的墊腳石

即使在她還沒出生時醫生就對她不抱有任何希望,從小也受到同儕排擠,Lizzie Velasquez 的父母仍給她絲毫不減的愛,並教她要相信自己、做自己。不論她遭受多大的打擊,家人都會在身旁支持她,讓她知道生了什麼病不能定義她是誰,她的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擁有無比樂觀精神的她沒有因為外人的否定而自暴自棄,相反地,她不逃避看似不幸的遭遇,而是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一笑置之。她選擇快樂與相信自己,不把流言蜚語放在心上,不讓那些惡意的人來定義她,而是用自己的成功來證明她是誰。她將這些傷害她的言語當做激勵她前進的動力,讓她更努力為自己起身奮戰,用成功的自己做為力量最強大的反擊。

她為自己立下四個夢想,希望自己能大學畢業、成為心靈講師、出版書籍並成家立業。八年後,她已完成大學學歷,並在各地演講,用己身經驗激勵了許多人。到目前為止,她也出版了三本書,分享她的故事、教導大家快樂生活,活出自我且活得精采。

近期她也展開了拍攝紀錄片的計畫,這份計畫獲得超過三千人響應,共募得六百多萬元支持她完成心願。影片將分享她戰勝網路霸凌、開創成功人生的心路歷程,希望透過影片呼籲大眾重視網路霸凌,共同創造友善網路環境的理念。


你有選擇快樂的權利

俗話說「生活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生活中不符合我們期待的事時常發生,你可以選擇怨天尤人,口出惡言責怪他人,讓自己懷著一肚子鳥氣;也可以選擇接受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從中找到力量與價值,並感謝每一次的歷練,讓你能更加成長茁壯。

不論生活有多不如意,別忘了你是自己的主人,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思緒和情緒,只有你能決定要用什麼心情來面對,你永遠都有選擇快樂的權利,只要你願意,快樂就在你心中。


撰稿:Marssi Draw

今年夏天的冰桶挑戰,還有多少人記得?

$
0
0


今年夏天,台灣吹起了一陣冰桶挑戰的旋風,在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者的指名下,許多明星、藝人或是政治人物,紛紛共襄盛舉;被指名者可以選擇加入冰桶挑戰並發佈在社群網站上,然後再指名三位參賽者,或是以捐款的行動表達對漸凍症的關注。

雖然這是一個以行動募款的公益活動,但卻也有關於水資源浪費,或是因參與者的反應輕鬆而引來鬧劇之說的質疑;忙碌於討論這樣一個活動到底是怎樣活動的同時,你知道這個活動是怎麼被推廣的嗎?


六個月的扭傷手腕

這個活動背後,有著一個來自美國的漸凍家庭的故事。Pete Frates,在2011年夏天的旅行裡,告訴母親他有多麼熱愛棒球,勝於他的工作,並決心投身於棒球運動。為了棒球比賽,他會提早結束他的家族旅行,趕回到球場參與放不下心的練習;接著他便在下一場球賽裡扭傷了手。奇怪的是這扭傷的手怎樣也不會好,Pete就這樣一面繼續做著他沒有熱情的工作,一面帶著扭傷的手腕,持續了六個月之久。

六個月後,醫院做出了診斷,主治醫生告訴27歲的Pete,你的手之所以不會好,是因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緣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ALS。和1939年5月2日在老虎球場(Tigers Stadium)畫下棒球生涯句點的打擊者盧·葛雷克(Lou Gehrig)一樣。


六個小時後的新夢想

診斷結果出來之後的六個小時,Pete和他的家人、女友一起吃了頓家庭聚餐,餐後,在這個小小的家庭會議裡,甫面臨人生劇變的Pete像是在球場上對著隊友喊話般,對著他最親密的人們、他未來的新隊友們說:「今天,我們擁有了一個機會,改變世界,我們要去改變人們,ALS是個難以接受絕症的看法。」


Pete劃定了他的新夢想,決定向前,在他身後的夢想,自六個小時前,已不屬於他了。

接下來的幾周內,他的親戚從世界各地飛奔而來,和他一起面對這場生命的劇變。他的弟弟也為了他,辭別了華爾街的工作和他的公寓,回到家裡來照顧Pete。以Pete為核心,他身邊的家人、朋友、同學、工作夥伴開始更緊密的認識彼此,更頻繁的互動。


六個月後,論壇就只是論壇

Pete接受邀請,到一個論壇發表演說,演說結束後,許多ALS的研究者紛紛發表了各自在研究上的努力,但卻沒有一個人具體的說出,要為ALS做些什麼;討論結束,Nancy Frates舉手發言,先是對於他們在ALS上的研究,她表示感謝,接著,她以一個母親的姿態,質疑在場的所有研究者:當你們走出這扇門後,你們到底會做些什麼?整個會場上安靜無聲,Nancy喊出了論壇上大家刻意忽略不見的事實。

所有人都盯著他看,但做為一個ALS患者的母親,她無法漠視ALS一點一點的奪走他的兒子,那個在兩年多前告訴她,他有多麼喜愛棒球、想要往棒球發展的兒子。ALS真正殘忍的地方在於,他雖然會一點一點的奪走一個人在生理方面的能力,但卻不會奪走他在腦袋裡的思維和感受,它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正一點一點的被疾病癱瘓。


挑戰冰桶

2014年7月,MLB(美國職棒大聯盟)邀請Pete在Lou Gehrings 75周年的紀念會上發表演說,此刻,Pete只能依賴眨眼來寫演說稿了。20天後,和Pete同是ALS病患的室友在紐約參與了冰桶挑戰的活動,並把這個活動指名到波士頓去。Pete世界各地的親戚們分別的參予了這個活動,而且在短短的一周內造成話題,上了波士頓的新聞;兩周內這個舉動成為了全國上下都知道的消息,並在第三周延燒到好萊塢,第四週上,他們上了BBC和日本的電視台,從一則地方新聞變了成一件全世界都知道的消息。

這個活動以飛快的速度席捲全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讓ALS這種罕見疾病不再為大眾所陌生,於此同時也為ALS的相關機構帶來非常巨大的捐款。龐大資金的進入,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研究機構的啟動與基金會的設立,ALS的患者從邊緣變成被群眾照顧的對象。


向風車開戰的勇氣


回到兩年前Pete被診斷出後有ALS的夜晚,Pete選擇面對他的疾病並走在他的前頭,他用他自身的積極帶動了自己與她週遭的人;雖然此刻的他(2014年10月)現在需要依賴的導管給他營養,他需要輪椅才能移動,但他還是會到他喜歡的棒球場去,和他的隊友們坐在一起。他也結婚,然後生了一個女兒。承受疾病成為了他的生命中的一個部份,且不被它所擊倒。像霍金博士一樣,努力的去經歷人生的每一個歷程,對著折磨他的疾病宣戰。

或許這是一個千篇一律的生命故事,但他也真實的發生在海的另一邊,一個歷經疾病,從邊緣到焦點的過程;於此同時,或許我們可以問的是,是什麼選擇了我們的焦點?

為什麼經過我們眼前的總是相同的情節?弱勢邊緣的族群不斷的透過非常的手段,然後獲取關注。在我們批評手段娛樂、情節老套的同時,我們更該問的是:「是誰放任了權力失控成專斷的霸權?強迫了我們不斷的觀看相同的風景?」

聖誕老人說:「美好的存在,不需懷疑」

$
0
0

「我的朋友說,聖誕老人不是真的」你也這樣覺得嗎?

1987年,維吉尼婭,一個住在紐約曼哈頓的八歲小女孩,她問父親:「聖誕老人是否存在?」父親告訴她:向《紐約太陽報》寫信詢問,就可以得到答案,於是維吉尼婭寫了一封信寄到了報社。報社編輯收到信後,撰寫了一篇社評,標題為《聖誕老人存在嗎?》。這篇社評,在現今仍保持著英文史上,重印次數最多的社評紀錄,尤其是文中「是的,維吉尼婭,聖誕老人是真的」一句廣為流傳。

維吉尼婭的一封信,提出了我們對「聖誕老人」的疑問,編輯回信告訴她,雖然從來沒有人看過聖誕老人,但是聖誕老人就如同愛和仁慈一般,它們是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存在,而且無所不在。

如果,你不相信聖誕老人了,那就是不相信快樂、不相信想像力、不相信這個世界上任何代表美好的東西。其實,只要我們曾經真摯的、溫熱的「感覺」過這些美好,根本就無所謂「看過」或「沒看過」,因為美好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聖誕老人的存在亦是。


尼可:「除了相信聖誕老人,我還養了一隻藍鯨當寵物」

Mac barnett是一位童書作家,也是一位非營利寫作中心的執行長,他曾出版過十幾本童書。除了在生活中加入想像力的色彩,身為一個作家,他認為,書本不只是一扇可以帶領人們進入藝術的神秘之門,也是釋放虛幻世界的一個通道。

在他的作品《比利和他的麻煩藍鯨寵物》(Billy Twitters and His Blue Whale Problem)中,兒童可以在讀完書後,根據書底的聯絡方式寫一封信寄過去,就可以免費認養藍鯨30天,想當然,這只是 Mac與小讀者互動的方式。結果很有趣,他收到一封由的六歲Eliot的來信,信上寫著:「我賭10塊美金你不會寄藍鯨給我。」

隨後,Mac也正經八百的用了「挪威法律事務所」名義回信給所有來信的小讀者,雖然信裡頭藉口藍鯨被滯留在峽灣是胡扯的、認養藍鯨也僅是一場鬧劇,但是,對來信的小讀者而言,那些由「虛構」而產生的「美好的感覺」卻是再真實不過了,例如:他可以驕傲地告訴同學:「我養了一隻藍鯨,還每天打電話給牠」。


在傾聽故事的期間,總有一個瞬間可以讓你相信故事中發生的事情

第一個與寵物藍鯨「倫道夫」通話的小朋友尼可,雖然從未見過倫道夫,透過話筒,在長達四年的時間內,他曾經一天內打過25通電話給倫道夫,他與倫道夫所建立的友誼、以及分享生活點滴時的快樂,是真切存在著的,尼可也在聖誕節的時候,打電話祝倫道夫聖誕快樂。

相信故事的那個瞬間,其實就是美好湧現的時刻,我們能夠透過任何形式的藝術,不論是小說、電影、或是音樂,只要走進了真實與謊言重疊的那個區塊,不需要親眼目睹,也能夠身歷其境。

維吉尼婭:「親愛的編輯,請告訴我真相,真的有聖誕老人嗎?」是的,美好一直都在,聖誕老人也會一直存在,要是沒有了聖誕老人,這世界會多沒意思呀,對吧?

聖誕快樂!

是的,維吉尼婭,聖誕老人是真的


撰稿:曾婉晴


2014年TEDxTaipei特選10支影片,給你再前進的力量

$
0
0

2014年已經接近尾聲,今年參加了幾場TEDxTaipei精彩的活動呢?相信大家都從這些精彩的想法激盪中,得到許多啟發和點子,為自己加滿了再前進的能量。

如果因為太忙而沒有參加,也沒有關係。我們從今年不同的TEDx活動中,為大家特別選出了10隻精選影片,快來看看還有哪支影片沒有看過吧!


2014年會「大哉問what matter’s now

台灣現下的狀況,讓很多人感到紛亂無助,所有人都努力地在找尋出口與答案,但真正的癥節點在於我們缺乏「問對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最重要的往往是問題形成背後的原因,也就是問題背後的問題。

這次年會的主題設計,希望貫穿台灣社會現象,問自己、這個世代:「現在,對我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What Matters to You Now?)

詹宏志

詹宏志先生身為資深媒體人,長期以來關心台灣社會現況。這次,他試著提出在這個不安定的年代,不同個人、企業、世代,應該做到的心態和準備。

林孟欣

一項冷門的運動,一個12歲的女孩。林孟欣要告訴妳,單純的興趣也可以帶來巨大的勇氣;拿到世界冠軍後,面對自我的挑戰才真正開始。

呂世浩

你心目中的歷史是什麼?一門網路上的歷史課,竟然熱門到上海的計程車司機都知道!一起來聽聽古代帝王的「帝王決策學」。

鍾瑩瑩

從學校老師到養殖業老闆,鍾瑩瑩把一個台灣的冷門產業帶往世界。需要的不只是一點毅力、一點夢想,還有對人生的一點幽默。

蔡柏璋

「為什麼我們不再問問題了?」蔡柏璋認為,只是躲在「標準答案」的舒適圈裡面,是一種關閉自己對外界感知的冷漠。我們應該敞開心胸,接受各種可能。

優席夫

「野生的畫家」優席夫,從未接受過正式的美術教育,憑著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畫出一幅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並成為國際藝術展的常客。

劉軒

幸運的關鍵是什麼?真的有可能心想事成嗎?跨界玩家劉軒要從各個角度,輔以心理學,告訴你他多年來研究「幸運鑰匙」的成果!


TEDxTaipei Salon「世界教室

「Everyone is both a learner and a teacher.」 每個人都同時是學生和老師。

在無限延伸的世界教室中,老師是學生,學生也可以是老師。這裡沒有所謂的課本答案,不是你問我答,只有不斷蔓延的好奇心。

你的想像力有多大,世界就可以有多大。

楊逸帆

楊逸帆大學以前就讀的是強調自主學習的實驗型中學,也讓他養成了主動探索一切的習慣,這樣子成長的學生,和受制式教育的學生有什麼不同?現在,他立志要把創新的教育帶給大家。


TEDxTaipei Salon「Art and Beyond

藝術家透過TED Talk的形式,以18分鐘的時間分享自我的創作歷程以及人生經驗對於創作的影響,試圖讓作品與藝術家以不同的面向呈現在大眾面前,作為另外一種形式的再現。

高俊宏

藝術家高俊宏深入各個廢墟,不但採集背後的故事,也把這些廢墟和現實故事作結合。廢棄與使用、過去與現在、人與非人,作品中流轉著濃厚的魔幻氣氛,過往人們的幽魂似乎仍然縈繞不去。


TEDxTaipei Salon「未來脈動

未來,設計師、工程師、科學家將面臨全新的科技挑戰,感應器與設備的運作、溝通將如何和人類的生活相互配合?隨著新科技的解碼與轉型,人類的生活將大幅度地翻轉且改變。

與我們一同發掘各領域的科學家、發明家、創新家,嘗試新的生活形態,感受新的連結。

童國倫

大多數人都覺得台灣雨量豐沛,卻不知道台灣其實是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國。水污染和水資源的議題都可能成為國安議題,童國倫教授致力於過濾水的系統,現在,他們擁有全世界第一的過濾水裝置技術。


2015年,我們將不忘初衷,繼續將更多好的想法和故事帶給大家,也請大家和我們一起並肩同行,欣賞更多屬於台灣的故事。

掌握最新脈動:TEDxTaipei facebook粉絲團
追上世界看TEDxTaipei: TEDxTaipei 電子報


撰稿:Weng Kun Yao

別再相信自己沒天分!

$
0
0

2014 年即將進入尾聲,回頭看看年初時訂的新年新希望,是否總有一些年年想做,卻年年沒做到的事?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挫折,讓你無法一路順遂抵達終點線。能夠成功完成挑戰是人人都盼望的事,但若是沒能達成可別就此放棄、失去希望。因為失敗不是天生資質不好或困難太大,而是因為你太相信自己沒天分了!


成功或失敗,心態很重要

在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研究心態(Mindset)對人的影響,經過二十年的調查,她發現一個人抱持的心態會大大影響他的生活,也就是說你認為自己的智力、個性和能力等特質的看法,會決定你能不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樣、完成你重視的事情。

舉例來說,有些人認為能力和個性是天生下來就無法改變的特質,因此當他們失敗時,就會說自己沒天分;相對的當他們看到畫家、籃球員,或是各種專家事業有成時,也會認為那是他們生下來就具備超越凡人的特質,輕易就能爬到最高處。

相反地,有些人則相信能力和個性能透過學習、訓練來改變,如同提出一萬小時定律的 Malcolm Gladwell 也曾說,莫札特經過十年努力才寫出一首曠世鉅作。因此埋頭苦幹、不斷練習是抵達成功彼岸的必經之路。不被天分牽著鼻子走的人碰到失敗時就會說自己的努力還不夠,而不是以一句沒有天分來定江山。

然而不論是在學校、職場或家庭這樣普遍的學習環境中,贏得掌聲的人往往是在達成目標之後,被外界稱許他的能力強、很聰明,而非長期努力不懈的精神。Carol Dweck 認為這樣連結成果與個人特質的讚美沒有多大效用,著重投入目標時的專注、努力、堅持和進步更是重要,這些鼓勵在過程中的努力能讓人更有韌性,在跌倒時能重新站起來,相信自己只是「還沒」完成,而非在小挫敗時就以為已經面臨失敗結果而輕易放棄這條路。


改變心態只要四個步驟

也許過去的經驗讓你深信「天分說」,認為自己對語言、烹飪或運動…等事沒天分,而將那些明明就很有興趣的事情列為拒絕往來戶,或是當做沒有努力的擋箭牌。還好對自我抱持的心態也能經由訓練而改變,Carol Dweck分享這四個步驟,讓你不再困在認為自己沒天分的世界裡。

1.察覺你的「天分說」

當你發現自己在面對挑戰時畫地自限、失敗時責備自己好高騖遠,或是在碰到挫折時安慰自己沒天分而想放棄的時候,記得要提醒自己這是過去誤解而信以為真的言論,不見得是事實。

2.了解你有選擇的權利

記得你永遠是自己的主人,要花多少心思努力都由自己決定,你可以選擇在碰到困難時就退縮,也可以選擇將過程中碰到的挑戰當做是讓你進步的機會。你有選擇如何解讀每一件事的權利,也有決定自己要怎麼面對的權利。

3.喚醒「努力論」

當小惡魔告訴你沒天分的時候,記得派出小天使說:「我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努力或方法來完成」。不嘗試永遠沒機會成功,嘗試之後即使失敗也能知道是哪個部分出了錯,清楚問題之後就能再次出發,繼續向前邁進。記得你只是「還沒」成功,不是永遠失敗了。

4.用行動證明

話不能光說不練,當你的心態改變了,相信自己能持續成長,也有成功、實現心願可能的同時也要動手執行。在每次進步的過程中都別忘了鼓勵願意嘗試、抱持信心、突破困境、持續有恆堅持下去的自己,用行動來證明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


「還沒」力量大

有沒有什麼你很想嘗試卻總認為自己沒天分的事?不妨趁新年來臨時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這次要全力以赴,記得要換個心態,別再自我打擊了。相信自己會成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你不是沒天分,註定會失敗,而是「還沒」走到終點線,終有一天會達成,別輕易放棄!


撰稿:Marssi Draw

原來我們這麼近,你可能要叫鄧麗君一聲姑姑

$
0
0

六個月前,AJ Jacobs收到了一封來自以色列的電子郵件,信裡提到:「你不認識我,但是我是你第12個表兄弟」,並叫他匯1萬美金到奈吉利亞銀行的賬戶,他到底會做什麼樣的反應呢?

收到這樣的信,AJ在心裡頭有兩個聲音,「我要這8萬個親戚做什麼,就連現在的親戚,我們之間都有些問題了。」不過同時另一個聲音卻告訴著他:「這值得關注。」雖然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但因和這「8萬個人」有連結而不孤單。

AJ便開始投入祖譜的研究領域,透過DNA檢測,還有網際網路上的合作與眾包,不斷的合併家族樹,獲得了一個驚喜的發現, 他被列在這7千500萬人之中,有可能是血緣關係或是姻親關係,而且橫跨了七大洲,包括南極洲。

這是他的表親葛妮絲.派特洛,另一個他的表親則是巴拉克.歐巴馬。然後演員凱文.貝肯也是他的表親。真的不誇張,世界上的名人或是歷史人物都可能在家族樹裡面,因為我們全部是被連結在一起的。

想想看這該有多神奇,目前有8千210萬的人參與其中,幾年過後很可能我們
的家族樹就會包含所有在地球上的75億人。

we_are_so_close_1
Family Tree & Family History at Geni

但這有什麼意義嗎?有的。

科學上的價值

這在人類史上史無前例, 給了我們很重要的資訊, 包括疾病是如何傳播,人類又是如何遷移, 而目前MIT有個科學家團隊就正在研究這個世界家族樹。

歷史活靈活現

當他告訴七歲大的兒子說他們與愛因斯坦之間有連結,現在亞伯特.愛因斯坦不再只是個有著可笑髮型的作古白人,而成了亞伯特叔叔。他的兒子不但被吸引住了,而且還想知道:「什麼是 E=MC2?」 

互相的聯結性

我們來自同一個祖先,科學家把Y染色體比喻成亞當,粒腺體比喻成夏娃,意味著我們體內都有著他們的 DNA,也意味著我們是生物學上的表親;現在不光是祖先,這與我們的後代也有關係,我們有小孩,小孩也會繼續有小孩,看看後代累積的速度有多快。

更美好的世界

現在很多家庭之間都有爭執,但是他認為人類在「對待自己家人比對待陌生人要來的好」這點是有偏見的,因為將會發現,自己竟然和有問題 的那個族群之間有著表親關係。

回顧歷史,很多我們對彼此做的壞事都是因為我們認為另外一群人比我們低等,但現在不能再這麼做了,因為我們不只是同一個物種,而且是一個家族的一部份。我們的DNA有99.9%相同。

對民主化的影響

有些族譜有著菁英血脈,有人會說:「喔,我是瑪莉皇后的後代,而你不是,所以你不能加入我的鄉村俱樂部。」但是這些現在已成為過去式, 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親戚關係的。

所以,從家庭的觀點來看, 這真是一個令人訝異的時刻,因為它改變得如此迅速,同性婚姻、捐精者、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通婚,這使得家族的概念越來越
包羅萬象,也越來越不可思議。 


2015年6月6日,AJ將主辦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家族聚會,地點在紐約科學館(The New York Hall of Science, on the grounds of the World’s Fair),那裡是上次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場地,他希望把這個家族聚會看作是一次世界博覽會。

不覺得真的很神奇嗎?人跟人之間都有著連結的可能,說不定在捷運車廂哩,現在坐在你隔壁的人,其實也是你的親戚,趕快來global family reunion裡尋找你的親戚們,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這麼近。


撰稿:洪辰嫣

向無名英雄致敬

$
0
0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默默為社會付出,他們不是紅遍街頭巷尾的明星藝人,也不是家喻戶曉的政治人物,也許你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我們的生活卻因為他們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名英雄

無論在城市或鄉村,我們身旁都有一種人在大街小巷裡穿捘,從來不埋怨且辛勤工作,他們的話不多,時常讓你忘了他的存在,但人人都嚮往的永續環境卻不能沒有他。你可能曾無意中嫌棄過他的職業或外在,但他們卻是在你我身邊服務的無名英雄。

Mundano 是巴西的街頭塗鴉藝人,他發現大家時常忽視無名英雄──資源回收人員,他們不僅沒有獲得如同其他英雄一般的重視與掌聲,甚至往往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他們的收入不豐、沒有任何保障,卻肩負起再次賦予廢棄物價值的重要功臣,為我們使用過後的物品找尋生命第二春,讓地球的有限資源能再次利用,不致於消耗得更加快速。


為無名英雄做一件事

2007 年起,Mundano 將他的繪畫從牆壁移到資源回收車上,希望藉此讓大家看見這些如隱形般的無名英雄,並增加資源回收人員的自尊。Mundano 的作品不只在自己的國家巴西,也出現在南美的智利與阿根廷,除此之外,他還到南非、土耳其、日本與美國等地,為世界各個角落的資源回收人員發聲。

mundano_pimp_my_trash_cart-1

完成上百件作品之後,Mundano 發起「Pimp My Carroça」(妝點我的運貨車)活動,希望號召更多人來協助實踐這個理念。資源回收人員獲得眼鏡、手套、雨衣、反光貼紙、喇叭、後照鏡等物品,讓他們能更安全地在城市中工作。另外包含牙醫、內科醫師、理髮師、推拿師等都前來提供治療與服務,還有許多志工一同響應,為他們妝點資源回收車。

mundano_pimp_my_trash_cart-2

兩年間,有 800 位志工、200 位街頭藝術家與上千名捐助人參與這項活動,協助了超過 170 位資源回收人員。這項活動不僅提供他們實質上的協助,也提高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敬意。因為這項活動,他們能勇敢抵抗歧視、賺取更多收入,並且增加與人群的互動。

mundano_pimp_my_trash_cart-3


你能為無名英雄做些什麼?

你可曾注意生活週遭的無名英雄?那可能是做資源回收的清潔人員、指揮交通的志工和警察、運送信件包裹的投遞士、從頭到尾悉心呵護書籍製作的編輯、管控食物品質良好的檢驗人員,我們需要仰賴太多人的協助才能如此順利,讓我們得以擁有快樂美好的生活。

同樣地,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社會裡的一份子,做的事情可能很微小,讓我們忘了自己也是努力為眾人付出的一員,也忽視了生活中的每個環節裡,都有不知名的英雄默默地為我們服務,和我們一樣希望得到尊重與回饋。

試著細想帶給我們快樂的事件背後有哪些無名英雄,找出這些隱形般的人們,記得把握機會向他們表達感謝之外,也別忘了珍惜無數英雄共同造就的成果,不論帶給你喜悅的是食物、商品,或是無形的服務,都要重視、愛惜他們的心血,並提供你的一己之長為他們做一件事,向他們致敬,做為他們帶給你美好生活的回報。


撰稿:Marssi Draw

推銷和平,讓叢林裡的游擊隊放下武器

$
0
0

哥倫比亞的難題

哥倫比亞,位於南美洲北端,有流行歌手Juanes、有美麗的自然景觀、有足球隊,但沒有和平。

1960年,哥倫比亞的兩種政治思想分道揚鑣,右翼當道,成為檯面上的政權;左翼潛入叢林,和共產黨的武裝游擊隊結合,形成一股反抗勢力,後改組成為FARC,在哥倫比亞的弱勢與貧困之處,為人民抱不平,也因此獲得國際的聲望。

直到21世紀初,兩大勢力都分別用自己的主張試圖帶來和平,有人積極的組織黨派參政,有人藉退讓管理區塊,希望能為彼此帶來和平的曙光。但是單方面的善意是不夠的,最終兩大集團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重回戰場。轉眼又過了十年,戰爭還在繼續。



在戰爭的高牆上搭起一座橋

哥倫比亞政府發現,雙方長期用槍砲和軍隊溝通,但他們從來沒有試著好好的和對方說話。於是哥倫比亞政府找上了Lowe Global Creative Council,一間位於倫敦,用創新的方法與人溝通的公司。就這樣Jose Miguel Sokoloff和他的團隊進入了這場長達五十年的戰爭裡。



Sokoloff和他的團隊想要讓游擊隊放下武器,卻毫無頭緒;他們試著認識這個陌生的朋友,與許多除役的游擊隊員對話,試著了解他們加入游擊隊的原因?離開的原因?還有他們的夢想,等等。

他們決定,藉由這些脫離游擊隊的生命故事,向叢林的游擊隊喊話。「其實你們可以像這些人一樣自由、和他們擁有一樣的權利和幸福。」而這個方法也真的奏效了,一個游擊兵因此走出叢林,他的名字叫安德烈。

安德烈在十七歲的時候加入游擊隊,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女游擊隊員。兩人很聊得來,然後成為男女朋友。但基層的游擊隊員不被允許戀愛,兩人因而被分開;女游擊兵逃了出來,接觸了LOWE團隊,並錄下了這段生命故事。安德烈聽見了這則故事。為了見她一面,他下定決心走出叢林。


嘿!每年的聖誕節,都有一股退役潮

但這種透過相似生命經驗喊話的方式,只能在游擊隊的基層奏效,這群人很年輕,加入的時間也不久;但這個方案在面對游擊隊高層的時候,就不管用了。對這些高層官員而言,退役的軍官向叢林喊話,也只是因著另外一股勢力的脅迫而已。

他們會自圓其說的表示:如果不這麼做,他們會被殺吧!於是LOWE團隊的喊話陷入膠著,直到有個聰明的傢伙發現了一個秘密:每年的聖誕節,都有一股退役潮,而且這股退役潮是從戰爭開始的時候就有的!這意謂了什麼?

LOWE團隊得到一個結論,原來他們一直以來都弄錯了,他們一心一意的想要瓦解游擊隊,針對士兵、軍官不同的身分,設計、找方法把他們弄出叢林,卻忽略了這些士兵、軍官身為人的身分。他們應該向叢林裡的「人」喊話,而不是向叢林裡的游擊隊喊話。


你知道嗎?河流是叢林裡的高速公路

在叢林裡,陸路行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河流是叢林裡的交通命脈,許多游擊隊員皆來自於河道兩岸的村落。於是他們的第一個計畫,便是走訪河岸,搜集村子裡的人想交給游擊隊的訊息。有人留了張字條要他們逃跑、有人拿出了孩子的糖果和餅乾、有人拿出了信仰的珠鍊……。

LOWE團隊把這些東西裝進一顆顆浮球裡,和藍色的燈串沿著河川的上游漂流而下,回收的時候,上千顆的浮球剩不到個位數;接下來的每六個小時,就有一個游擊隊員退出叢林,回家過節。


留一個位子給你

後來隨著情勢的轉變,游擊隊開始和哥倫比亞政府和談,戰爭看起來似乎是要結束了,但游擊隊員的恐懼,不減反增,這一次他們害怕的並不是對軍隊體制感到恐懼,而是害怕當他們走出叢林的時候,會不會沒有容身之處?

LOWE團隊再趁著世界盃足球賽的熱鬧向游擊隊釋出善意,為他們留了一個位置,一個孩子的位置、一個公車上的座位、一個播報員的位置、一個看球賽的位置,我們在各式各樣的地方都留下了你們的空缺,如果你願意,請你走出叢林。於是,這一次,有17000名的游擊隊員就這樣的結束了軍旅的生涯,與和平安穩的日子站在一起。


撰稿:Ember

跨完年後,用「 」來迎接新的一年

$
0
0

「10、9、8、7、6、5、4、3、2、1……」「Happy New Year!」在大聲的倒數呼喊後,煙火爆炸聲四起,就這樣一年又過去了,2015年正式到來,新的一年總是會有新希望,這一年的你/妳,打算怎麼過呢?

這是不是很神奇呢?沒想到胡蘿蔔也可以變身成單簧管,發揮想像力,將兩樣毫不相關的事物連結在一起,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Linsey把薩克斯風的吹嘴和胡蘿蔔兩樣東西兜在一起,搖身一變,全場震驚。

許多不可思議就是這樣發生的,或許可以跟隨著美國傑出的哲學家Morgan Spurlock的腳步,用30天嘗試新事物。

在生命中一定會有一直想做的事,可是一直沒有機會開始,那麼,三十天剛好是一段合適的時間,能夠在生活中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或者改掉一個壞習慣。

如果因為生活的一成不變而感覺到枯燥乏味,可以和Matt Cutts一樣,跟著哲學家Morgan Spurlock的腳步,花三十天的時間來試試新的事物。他在三十天的時間裡,每天拍一張照片,清楚的記錄下自己身在何處,比起以往匆匆流逝且被遺忘的月份相比,這段時間顯得更珍貴,更令人難忘。

這三十天改變了他很多,從只會窩在電腦桌前的人到會騎腳踏車去上班的人,甚至還攀登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札羅山,隨著他開始做更多更難的三十天挑戰任務後,自信心不但增強了,也讓一個宅男轉變成為一位冒險家。

做一些微小但是持續性的改變,把這些事有始有終的完成,雖然不是什麼又大又瘋狂的挑戰,但一天寫1,667個字,一點一滴的累積下來,三十天後就能完成一部5萬字的小說。

不過,在決定好自己想要嘗試的新目標後,「噓-」別大肆宣傳,不然可能就不會實現了。

現在想像自己跟別人說要實現的目標,然後想像大家恭喜你、稱讚你,這種感覺非常好,覺得自己又離目標更近一步了, 好像已經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可是,這都只是「想像」而已,正因為這個開心的感覺反而會降低實踐度。

正常情況是,達成目標後才有滿足感,但當告訴別人時,他們的讚賞和支持,會造成心理上一種已經實現的錯覺,而再感受到那種滿足感後,動力會因此減低,該做的事就怠惰了。

如果這是真的,那我們該怎麼做?忍住想宣告目標的誘惑,還是換種方法說,「如果我怠惰了,就揍我。」要家人朋友時時監督自己呢?

不,其實,只要「去做」就對了

一位來自馬拉威的大男孩William Kamkwamba,他在兩年前第一次離開他的家鄉,站在坦尚尼亞阿魯夏TED的講台上,簡要的介紹他自豪的發明,那時他將一個小故事藏在心底,今天再度站在TED講台上向大家分享。

在發現科學有多奧妙之前,他是一個來自盡是貧窮農民國家的普通農民,種著玉米,靠老天吃飯;2001年可怕的飢荒不只讓他的家庭有一餐沒一餐,也使被迫中輟,樂愛學習的他並沒有受此打擊,反而用盡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受教育。

英文不好的他,透過圖表和圖片來學習文字,其中有一本書提到了風車可以抽水和發電,William眼睛都亮了起來,因為這正是能夠對抗他們所遭遇的問題-饑荒,他決定自己做一座風車,跑去廢料場挖掘材料,儘管所有人都說他瘋了。

他依然去做,找到一個拖拉機風扇, 一個避震器,一些PCV管,並用一輛自行車的車架 和一台舊的自行車發電機, 開始製作機器。

 「我嘗試了,而且我成功了。」

2015年已經開始了,正在為夢想而奮鬥的你/妳,發揮想像力,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目標,要相信自己並堅持信念, 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放棄,「去做」就對了。 


撰稿:洪辰嫣

人生舞台上的「生、老、病、死」,為人生的第二幕注入熱情

$
0
0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 Mary Oliver 《The Summer Day》

你是否認真想過,老化,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是提醒自己要多運動、不要熬夜的頻率變多了?還是,已經很久沒煩惱過青春痘,但每天都在鏡子前端詳臉上的細紋?又或者,是在看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時候,每一次開場的「初老症狀第N條」都心有慼慼焉?

「老化」不全然是壞處,它帶給我們的禮物是?

智利小說家Isabel Allende,不論是在寫作或是面對生命,她都充滿熱情,面對人生第二幕:「老化」,Isabel Allende認為可以過得更自由、更沒有負擔,因為,所有社會的義務與責任都已經完成,也不需要再去討好別人。不過,你可能沒辦法馬上用這麼樂觀的心情看待老化,在老化的過程中,除了外貌、身體的變化,生活模式的轉換也是一大考驗。

「退休」,我們結束了忙碌大半輩子的生活型態,作息上的改變、失去與社會的高度連結、子女也不需再多操心,人生不禁空虛了起來,在這個過渡階段,如果感受到強烈的「孤獨」及「疏離感」,正表示你的「退休症候群」問題悄悄發酵中。換一種想法,「退休」西班牙人而言是「jubilacion」, 也就是英文的「celebration」(慶祝),嘗試調整好步調,「退休」將是我們迎接另一段生命慶典的開始。

「青春」不是一段時期,而是一種熱情!

講者開玩笑的說:「政府發給我們健保給付的時候就是了。」老化是很難意識到的,因為,我們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開始老化了呀!不得不承認,在老化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失去時間、家人朋友、及年輕時無限的精力。但是,一直在鏡頭後觀察人生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他的看法卻是:「當我們形容老人是風中殘燭的時候,他們其實不是,他們是日本花火,直到最後一刻都要燃燒得非常的棒!」

找回堅強的理由:楊力州

楊力州 ,是一位持續關心社會議題的紀錄片導演,曾經於花蓮拍攝足球小將的「奇蹟的夏天」、在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一點一滴重回那段「被遺忘的時光」,他在2010年所拍攝的「青春啦啦隊」,記錄一群平均年齡65歲以上的爺爺奶奶,在高雄港都,努力用生命跳著美式啦啦,雖然骨質疏鬆、體力不濟,在變換隊形的時候,也常常記不住位置,但是,帶領這群「古稀夥伴」的素蘭老師說:「我沒有操他們喔!他們很求好心切,很賣力跳!」

一位奶奶很感概的說:「嘴上說老,心理其實一點都不想老」但是,誰不是如此呢?不過,青春是一種熱情,絕對不是那一串回不去的數字,讓我們努力用「不服老」對抗「老化」,所以不論你幾歲,讓我們開始學著,用一層會隨著時間逝去的外衣,包裝內心那一顆「不老的心」吧!


為什麼公車能實踐真民主?

$
0
0

臺灣地狹人稠,不論是日常通勤或是假日出遊,塞車似乎已成了家常便飯的事。這樣人人有車的地方不免讓人假想,當地人有能力負擔買車以及隨之來的各項費用,那麼城市裡的經濟必定高度發展,這個地區可想而知是個進步的城市。但這個推論可不完全正確,因為經濟繁榮不等於社會進步,而且你可能從沒想過,社會進步與否的指標並非是連最窮的人都開車,而是連最富有的人都不開車。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事,雖然百年來我們已經逐步落實各種平等,但在社會上仍隨處可見不平等的現象。曾任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的 Enrique Peñalosa 提到,有時候我們太習慣了不平等的現象,以致於從未意識到身在其中。


公車專用道能實踐用路空間的平等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轎車與公車的用路空間分配。

我們常在都會區中看到,公車與轎車在同樣的道路上行駛,塞在同一個車陣中。一輛轎車只能載四個人,但一輛公車就能載四十個人。轎車若要和公車擁有同樣的載客量,就必須多佔據好幾倍的空間,因此,轎車上的乘客擁有的道路空間遠高於公車上的乘客。

enrique_penalosa_why_buses_represent_democracy_in_action-2

Enrique Peñalosa 認為這種私家轎車擁有加倍的公共用路空間是非常不平等的現象,但卻少有人注意到。基於平等原則,他認為坐公車的四十人理應和轎車上的四十人擁有同樣大的用路空間。因此他建立公車專用道,將道路上的空間還給公車乘客。

enrique_penalosa_why_buses_represent_democracy_in_action-3


步行空間能實踐人權

另一個大家常見卻未察覺的例子是行人與汽車的用路空間分配。

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總能看到舖設完好的道路是供汽車專用的柏油路。相對的在道路兩旁的行人卻常得面臨險象環生的處境,鮮少有如車道一樣的專用空間,更別說是擁有同樣大的用路空間。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公共道路不僅未能實踐平等的用路權利,擁有車輛者還佔有更大的用路空間,就像一等公民般擁有用路的特權。

enrique_penalosa_why_buses_represent_democracy_in_action-4

Enrique Peñalosa 說,人是步行的動物,我們的雙腳讓我們行動,就如小鳥有翅膀靠飛翔來行動,能安全的行走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他認為,區分城市進步與否的關鍵不在公路,而是在於人行道。當行人與車輛同樣重要,人們擁有品質良好且安全的人行道時,就代表了貧富差距、是否擁有車輛不再決定每個人的用路權利。

enrique_penalosa_why_buses_represent_democracy_in_action-5


用公共運輸實踐民主與平等

你可以發現,發展中國家就如波哥大過去一樣,公共道路建設都以讓私家車通行順暢為主來設計。而世界最適合人居住的國家則用不同的思維來打造城市,這些地方往往擁有健全的自行車道、人行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當人類跳脫汲汲營營創造財富、唯利是圖,鼓勵私產的框架,開始追求公共利益、以人為本的時候,我們就能打造宜居的公共空間,讓人人擁有同等的用路權,並用公共運輸實踐真正的民主與平等。


撰稿:Marssi Draw

實現目標真的那麼難?

$
0
0

談到要讓身材窈窕和身體健康時,最有效也最多人難以實踐的方法,「運動」可以說是穩坐第一名的寶座了,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觀念人人都懂,但對某些人來說,出門運動就是特別困難。這就像許多人的願望清單中,總是有條永遠列著,卻也從未實現的待辦事項。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又該怎麼做呢?


我們的眼睛決定世界的樣貌

社會心理學家 Emily Balcetis 指出,雖然每個人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同一個世界,可是每個人解讀的世界卻大不相同。網路上常有人說「有圖有真相」,似乎畫面呈現出的意義就代表了唯一的真相。但你可能沒發現,你看到的真相不見得和別人一樣,因為每個人雖然都用雙眼看見同樣的畫面,卻用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思緒賦予眼中的人、事、物不同的意義,因此我們以為普世皆然的真相卻可能因人而異。

舉例來說,在看到這個表情時,你認為這個人表達出什麼樣的心情?

eople_find_exercise_harder_than_others_1

根據調查顯示,有人認為這個人覺得「不太舒服」,也有人認為他有「後悔」、「懷疑」的感覺,更不同的是,也有人說他「開心」、「驚訝」和「展現同情心」。

這些答案南轅北轍的差異性說明了每個人的眼睛雖然看到同樣的畫面,卻因為主觀的思想而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看到的真相其實是由個人深藏在心智裡的眼睛解讀而來,而不是客觀、獨一無二的真相。


為什麼運動對某些人來說特別難?

為了了解為什麼每個人會有不同想法,是什麼因素決定每個人的觀點,Emily Balcetis 透過研究每個人對運動的看法來找出答案。

在實驗中,她發現在不想運動的人之中,身材較胖的人和較瘦的人在評估一段路途的步行距離時,較胖的人都會把路看得更長更遠,他們的身體狀態會影響自己對外在事物的看法。

另一項實驗則針對有強烈運動動機的人,她發現當一個人運動的動機越強、目標越明確,他所認定的距離也就越近,即使他的身材沒那麼好,但是只要他越想運動,終點線對他來說就越近。

以視覺上的原理來說,只要我們在同一時間看到的項目越多,能夠專注的項目也就越少,也就是當我們越專注在某一件事物上時,旁邊的東西就會自動退場,顯得更加模糊不清。Emily Balcetis 隨後的實驗結果也和視覺原理吻合,只要一個人越專注終點線,不去四處張望身旁景物,完成目標的心情也就不再那麼掙扎,而且還能幫助他們更快抵達終點線。

eople_find_exercise_harder_than_others_2

因此我們的身體可能會影響我們對運動和距離的看法,但當我們立下可行的目標,相信自己能夠實現,並且專注在最後要實現的目標上,就越不會將運動視為難事,也更容易完成目標。


世界就在你心中

從 Emily Balcetis 的實驗中可以看到,即使事實看似清楚明白,但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仍不一樣,真相會因人而異,你認定的真實世界是由你的心之眼所決定。

當你年年為自己沒有達成那看似困難的目標而心虛、沮喪時,別忘了真正困難的可能不是目標本身,而是你看待它的角度和動機。提醒自己用不同的方式看挑戰,為自己設立明確可行的目標,專注在最後成功的終點線,目標會變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你就能一步步踏上邁向成功的旅途。


撰稿:Marssi Draw

六個造新字訣竅,打破思維的小圈圈

$
0
0

造字是一種本能

不管是隨著網路世代而產生的「版主」、「撥接」,或是因應社會現象拼出的「速食戀愛」;雖然都是許多新穎的字眼,但我們所擁有的語境習慣仍舊有辦法幫助我們辨識這些新詞的可能意涵,不至於到無法理解。


在一個語言原生使用者的腦袋裡,像是許多英文讀者可以輕易地將虛擬的「wug」在複數的時候變成「wugs」一樣,各種語言的使用者,都天生的能夠善用自己的母語,在各種情況下表達需要,甚至是發明一個嶄新的字眼。 


但一直以來,我們總被告知造字規則必須遵守且不可違逆,有既定的規則與需要服膺的文法;就像你會聽到人們鼓勵創新科學、創造藝術、創作音樂,但你絕對不會聽到有人說:嘿,我們來創造新字吧!

每當你想要創新字眼的時候,語文規則的嘗試總會告訴你:「別輕舉妄動,語詞運用自有一套準則,少動歪腦筋了。」但事實上字典編輯Mckean試著要告訴我們:「發展需要的新詞是每一個語言原生使用者的天性,是他們本來就被賦予的權利,就像你你每天都在面對的地心引力一樣的稀鬆平常。」於是她決定告訴大家六個勇敢造字的方法。

六個小技巧,輕鬆上手學造字

一、別客氣,去偷去搶吧!
這是最快的方法,向其他語源借字,把已經存在其他語言的字詞,借到自己的語言裡;像是英文向中文借金桔「kumquat」、向法文借焦糖「caramel」或是向日文借忍者「ninja」。這個概念有點像是中文裡的「外來語」,直接引進新的、需要的字,例如「coffee」變成「咖啡」、「chocolate」變成「巧克力」。

事實上這些字借了也沒有還過,所以Mckean認為勇敢承認我們就是來偷搶的吧。

二、用點力氣「拼」新字


其實造字有時候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容易,只是你要花點力氣把字組合起來讓他們成為一個新的意思,像是「heart」+「broken」變成「heartbroken」,「心」和「破碎」兩個互不相干的字,組合在一起後便形成「心碎」這個新詞。有點類似於中文裡陳述型的複合詞,由一個字去描述另外一個字的狀態,例如「民主」一詞,「民」與「主」本分別人民與主權的意思,而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則成了主權在民的意思。

三、一人一半,感情不散

第三種用法類似前一種玩樂高積木的組合方式,只是不那麼溫和;將兩個字擺在一塊,然後用力擠壓,便生成一個兼具部分特質的「新字」。像是早餐「breakfast」+午餐「lunch」變成早午餐「brunch」。有點類似偏正型的複合詞「傾銷」,把「傾倒」加上「銷售」。新生字保留了原生字裡部分的意思與字形,形成一兼於兩者間的字詞。



四、拿張冠給李戴

一如偷搶般的偷懶辦法,把詞性改換,便立刻生成一個新字,例如名詞「friend」本指朋友,後轉為動詞變成做朋友。這種造詞手法近似於中文修辭裡的「轉品」,挪動詞性去呈現文句的意思,如余光中的在〈重上大度山〉裡的詩句「星空,非常希臘。」將名詞希臘變成星空的形容詞。



五、神龍見首不見尾

藉由字尾的調動讓新詞冒出來。像是edit與editor的神秘關係,就是調動字尾的結果,把「or」拿掉,便會從「編輯」工作者變成動作的「編輯」。

六、用偷懶造字

最後還一個很常見的方法「縮寫」。用縮寫的方始把專有名詞或是較長的詞組以符號的樣子呈現,而其所形成的符號又是一個新鮮的字眼。例如美國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變成「NASA」,或是「Oh my God」變成「OMG」。這種用法也常見於中文語境的生活裡,例如「中廣」是「中國廣播公司」的簡稱。




造自己的字,寫我們的時代



語言是天生就具備的技能,你天生就能夠使用你的母語說故事、表達意見和心情,所以,試著忘記各種習慣與規則的框架,勇敢的走出去,不要客氣的創造更多屬於生活當下的字眼,像是形容嘟嘴拍照的duckface之類的;讓處於當下的你,即時的標記你的時代。


撰稿:Ember

終於,我們也能夠做自己—跨性別者的重獲新生

$
0
0

2014年12月28日凌晨在美國,一名17歲青少年奧爾康(Leelah Alcorn)在高速公路上遭貨櫃車當場撞斃。駕駛未被起訴,因為這不是一起車禍悲劇,而是一件自殺憾事。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則訊息,那表示我已經自殺了,所以沒辦刪除這篇預存的文章。」他在個人社群網站留下了遺言,內容提及父母無法接受她的跨性別認同是其自殺主因。

奧爾康的死在網路世界掀起巨大漣漪,他說道:「請別為我感到傷悲,因為我的生命並不值得被延續……因為我是一名跨性別者。」並希望透過他的死來告訴後人,「改變這個現象吧;拜託,讓這個社會更美好。」


不管是西方的《女男變錯身》,或是東方的《變身男女》,這些電影中都出現靈魂錯置的元素,而且通常都會好笑又荒謬的誤會,主角們往往在通過層層關卡或遇到真愛後,可以找回自己。


可是,現實生活中的跨性別者,他們要面對的不是什麼愛情喜劇冒險,而是終其一生的辛苦探索、還有不斷的追求認同。


內分泌學家Norman Spack站在台上,分享著他是如何幫助跨性別青少年成為他們想變成的樣子的。

青春期是一個很特別的時期,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如此,屆臨在一個小孩轉大人的時間點,感受自己身體怪異的時刻,但對跨性別青少年來說,它像極了噩夢,因為在一夕之間就要長成不適合的身軀。藉由阻擋青春期所帶來的效應,Spack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去適應一切。

人在一呱呱落地時,醫生都會對著他的母親說:「恭喜妳,是一個健康的男孩呢。」又或者是「很開心的,妳喜獲一個漂亮的女孩。」不外乎就直接被分類為男與女了。

但只是通過生殖器的判斷,會不會出現內外之間性別不合的錯誤呢?到底要怎麼設法釐清並客觀的描述性別呢?老實說,在出生的那刻真的難以定義,Spack說道,關於認為自己是同志男孩與同志女孩,這些情況要等他們10幾歲以後才會出現。而這是所謂的性別取向,與性別是不一樣的,它存在於自我意識當中。

在10歲以下的年紀認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或者在這之間徘徊,讓父母十分困惑,因為孩童有跨性別的舉止或遊戲方式很正常,而研究也顯示只有八成的兒童會在此行為模式下,持續到青春期來臨時,就不會想再扮演另一種性別的角色。

女孩的青春期是在10-12歲,而男孩則是在12-14歲,他們的身體在這時都會有所改變,而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點聲稱自己是處於錯誤的身體裡的孩子,幾乎可以說將來會是跨性別的,就算對他們做任何治療,都將無法改變他們的想法。

Spack曾照顧200個跨性別的成年人,他發現這些人大多必須放棄自己原本的人生,被父母否定,被手足、自己的兒女拒絕,還有他們離婚的配偶也會禁止他們與孩子見面,既然結果如此悲慘,為何還要在四、五十歲時做這個決定呢?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我的路》中主角正是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而他們做出選擇是因為覺得有必要在自殺之前確認自己的性別,的確,未受治療的跨性別者自殺率在世上是數一數二的高。


能不能保留選擇的機會?

在荷蘭,專家們治療的是年輕的青少年,先給予最密集的心理測試以鑑定性別,再用阻擋他們不想要的青春期來治療他們,因為基本上,無論哪個性別的孩子,在經歷青少年時期之前看起來都一樣,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先保留這些青少年。

為什麼是保留?因為不能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給相反性別的賀爾蒙,那會使他們發育不良,保留他們的青春期,爭取四到五年的診斷時間,讓那些青少年有機會克服,並做更多檢測,且好好活著,而不會感到自己的身體正離自己而去。

有一個叫做12-16-18的計畫中,12歲左右給予阻擋青春期的賀爾蒙,在16歲時再度測試,他們必須能夠符合,在給予相反性別的賀爾蒙後,他們就能開始長出胸部和臉毛等第二性徵。

接著到18歲,他們能夠接受手術,雖然女轉男的生殖器改變手術無法盡善盡美,但男轉女的手術卻能騙過婦產科醫師,而這些人與其他人並無二致,除了他們青春期有被延遲之外,一旦給了與他們所認同的性別相符合的賀爾蒙,他們會變得美麗,看起來正常,有著正常的身高,且永遠無法在人群中被挑出來。

這是Jackie十二歲的時候,以女孩的身分過活,但一直受到毒打,因此必須在家自學。
Norman Spack_1
Spack在她16歲時施打雌性激素,左邊是她那時的樣子。
Norman Spack_2


另外,這張照片,解釋了一切,他們是Nicole和她兄弟Jonas,同卵雙胞胎男孩,但Nicole早在三歲時,就確定自己是女生,七歲時改了名字,現在這張是他們14歲樣子,Nicole當時做了中斷青春期的措施,如果沒做,她將有一個明顯的喉結,臉骨稜有角。
Norman Spack_4

這個家族2012年時的春天去了白宮,因為他們翻轉了歧視,在緬因州曾有一個法條,禁止跨性別的人使用公廁,這法條一度很有機會通過,將造成一大麻煩,但Nicole說:「如果他們看到了我,他們就會了解為什麼我在女廁不會構成任何威脅,而會在男廁受到威脅。」

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在反歧視方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現在有許多地方還有歧視的法律存在著,而且我們需要把這情況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消除,這不是男同志或女同志的問題,不要在讓他們處於自殺的危險中,也是考驗著我們這個社會,究竟是不是真正有包容性。


撰稿:洪辰嫣

勇闖南北極教我的事

$
0
0

極地探險家 Ben Saunders 在 2004 年時成功挑戰懷抱多年的願望,當年二十六歲的他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人類史上最年輕獨自滑雪至北極的探險家;十年後,他和隊友再次完成創舉,成為史上首支徒步往返南極海岸與南極點的遠征隊。


第一次挑戰失敗,不代表你永遠不會成功

Ben Saunders 在二十三歲時開始追隨人生中的第一個目標,他和經驗豐高的老手預計從俄羅斯北極圈內的北地群島啟程,一起滑雪抵達北極點。途中碰上所有想得到的壞事,從被北極熊攻擊、長凍瘡、食物不足,到氣候異常都讓他們的任務更加艱辛,最後因為時間不足,不得不宣告挑戰失敗,打道回府。

雖然首次嘗試極地探險就鎩羽而歸,Ben Saunders 沒有因此而放棄夢想,三年後他做好充足準備,重新上路。這次的挑戰過程也沒能一帆風順,初期因為海冰朝反方向漂流,他的前進距離是負數,經過十週與海冰競速,終於如願實現盼望三年的目標,抵達北極點。


史上無人完成,不代表你不能實現

Ben Saunders完成人生最大的願望之後,隨即立定下一個目標:徒步往返南極海岸與南極點。熱愛極地探險的他心中一直疑惑,為什麼 1910 年 Robert Falcon Scott 上尉等五人徒步往返南極點,在回頭途中全軍覆沒後,百年來都沒有人再次嘗試挑戰這項任務?野心勃勃的他便在北極任務完成十年後,重新踏上 Scott 上尉未能走完的旅途。

遠征南極點的這趟路比當時挑選北極的旅程還長,需要來回一千八百哩路,相當於六十九趟馬拉松,除此之外,他還得拉著兩百公斤重的雪橇,忍受地球上最冷、風最大、最乾燥的氣候,在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徒步走一○五天。

2014年二月 Ben Saunders 和夥伴 Tarka L’Herpiniere 所組成的 The Scott Expedition 終於成功挑戰史上無人完成的任務,另外他們也實現每天上網寫部落格,和世界分享旅程的承諾。


勇闖南北極教我的事

Ben Saunders 以極地探險家為業,他的特殊經歷比成功攀登聖母峰還少見,而達成這些史上尚無人能及的紀錄也讓他學到了一生受用的道理。

一、只有你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少

Ben Saunders 提到,小時候老師曾在他的考卷上寫下評語:「Ben 沒有足夠的動力完成任何有意義的事。」被老師否定的他沒有因此受挫而一蹶不振,相信自己就是無法成大事的人,相反地,他告訴自己,沒有人能決定你的潛力有多少,你是唯一能決定自己能走多遠的人。

二、鼓起勇氣追尋目標,親身經歷才能找到生命的寶藏

Ben Saunders鼓勵大家「認真思考要怎麼渡過在地球上的短暫時刻」。許多人都會問,為什麼要離家探險?他認為,現代科技讓我們可以不需出門就找到許多問題的解答,甚至能在螢幕前模擬探險,但這些看似能帶你上山下海的科技並不能帶給你真實的感受。當你鼓起勇氣、踏出舒適圈,克服各種挑戰、實際參與冒險,實現目標的那一刻,帶給你的會是獨一無二的感受,唯有親身經歷才能從中體悟到的人生喜悅與美好,找到生命的寶藏。

三、快樂不是終點

完成十年夢寐以求願望的 Ben Saunders 深刻體會到,快樂並非終點,如果我們無法在這紛擾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快樂,那我們永遠也感受不到快樂。夢想也許遙不可及,但在追尋的路上仍要讓自己生活在快樂之中,即使有一點辛苦,不那麼順心如意,都要記得漫漫長路的每一刻都是獨一無二的時光,快樂存在於每一個當下,而非只在抵達終點的那一刻。


撰稿:Marssi Draw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