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用愛擁抱身旁的人,才能融化彼此之間的隔閡。」- 賀連華
賀連華是精靈幻舞舞團的團長,她從20歲開始學習佛朗明哥舞,她為TEDxTaipei 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感受豐富、飽和、熱情的佛朗明哥表演。然而,她在24歲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成為她舞蹈生涯中最大的挫折,身為舞者卻無法自由移動身體,賀連華的心被病痛擊垮了,甚至得到憂鬱症。
1999年她抱病遠赴西班牙旅行,旅行途中的見聞讓她找回跳舞的勇氣,而直到她開始學會付出,她才找回自己對生命的熱情。莫拉克風災發生,她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她決定到高雄的偏鄉教原住民小孩跳佛朗明哥舞,希望和部落孩子一起重建人生的希望。布農族小孩雖然較為傳統保守,但他們天生具有對藝術的感受力,能夠跟著想像和感覺跳出抽象的概念。賀連華相信,唯有用愛擁抱身旁的人,才能融化彼此之間的隔閡。
「Why do you stop asking why? 你為什麼可以這麼冷漠?」-蔡柏璋
「Why do you stop asking why? 你為什麼可以這麼冷漠?」蔡柏璋以這句話敲醒了在座的朋友,在這以和為貴的社會,很多人連發問的慾望都沒有,「有什麼好問的嗎?」這個鄉愿冷漠的沉默,就是紛擾社會的背後殺手,台灣教育扼殺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你真的有思考什麼是你真的想要的嗎?還是只是隨著眾人輿論而選擇你的立場?
我們害怕思考,害怕痛苦的思考過程,與令人不舒服的結果,我們不斷尋找標準答案,以為找到了真理,但卻落入自身狹隘的舒適圈,關閉感官,將世界拒之千里之外。「回歸本質,我們才能更透徹地獨立思考,做出選擇,發出提問,進而改變現況。」蔡柏璋在土耳其的旅程,讓他重新發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就像初生的嬰兒般,不畏懼對這個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不要害怕說話,不要害怕體會,永遠不要停止發問,因為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誰也搶不走。
當我們回歸最原始的本質,打開所有感官,不被外在規範束縛,心才能容下更寬廣的世界,你就會發現,一切事物都是嶄新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教育需要改革,但我們不知道改革應該要走的方向。」—苑舉正
來自台大哲學系的苑舉正教授,在兩年前一場校園演講中,問學生們:你為什麼要受教育?是父母希望你來的、還是你自己想來的?你有想過你應該要受什麼樣的教育嗎?
演講結束後,一位學生含淚向苑教授傾訴,她在接受教育的第一天,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因為她天生會讀書的能力,使得成為人生勝利組從來就不是她有意識去做的選擇;她問:在最具規範的體制之下,我是否有選擇?是否可以不當模範生?
但在現今社會下,接受教育是一項不得不接受的教條,這約束了許多人的想像,約束了問為什麼的能力。我們對教育的傳統觀感是:教育是痛苦的、必須學會一技之長、學習過程只能向前看。但今天苑教授對教育提出了四點檢討與反省:
1.教育過程應是快樂的學習,不是只有把他人教育給自己的事物單純吸收,發現自己才能挖掘人性本質的快樂;
2.教育成果是訓練道德性格,德性是個概念,但不是道德的能力,我們應該培育明辨是非的能力;
3.教育目標是避免好壞偏見,不輕意設定好壞的標準去評斷他人的本質,因為標準會隨著時代的價值而改變;
4.教育效果是來自模仿他人,今天作為一個老師,在學生面前就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典範,展現明確的價值判斷,學生才能掌握學習的機會。
如果以「發現自我」為教育目標,那我們不應該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校,終身學習才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重點。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告訴我們自己,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別人的標準,而是要學習質疑的能力,學會「如何判斷」他人標準的好壞。而接受教育的前提,應該是要瞭解自己想追求的幸福是什麼,當我們透過不斷地肯定自我、不害怕否定自己,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達到美滿的人生。
「我們應該更注重自我健康,珍惜醫療急診資源。」—陳畊仲
台灣醫療與健保體系的進步,其實沒有我們表現上看到的那麼美好,為什麼?
問題來自於台灣的健保給付非常廉價,要快要好又便宜的事其實不可能發生,但台灣的健保就正在做這件不可能的事情。造成醫療體系崩壞更重大的原因還有醫療糾紛、醫院暴力、供需失衡,在廉價健保體系下,許多優質的原廠藥品與醫材都相繼退出台灣,大醫院的看診病人數遠遠超過醫護人力,台灣外科醫師及護士照顧的病人比例是世界第一。
陳畊仲醫師今天站上TEDxTaipei舞台,告訴大家:「我們應該更注重自我健康,珍惜醫療急診資源。」而對醫生說一句簡單的謝謝,可能可以拯救一條即將死去的醫心。我們不要沈默不說話,應該說出自己的感謝,勇敢把理念散佈出去,讓台灣未來不會是一個醫療匱乏的世代。
「本質就是踏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我們願意拿鋤頭、願意相信土地,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對的。」-江榮原
阿原認為三個形塑個人選擇的原因為:童年經驗、受傷情節、畢生不斷的自我學習,而阿原童年時期所經歷的貧窮,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他的人生價值觀。小時候因為家貧被人看不起,別人說:「你們家貧,就算發帖子給你們也包不起紅包。」因此,阿原念職業學校不是因為書讀不好,而是想要早點賺錢;在擔任競選團隊的文案企劃時,發現自己撰文攻擊的對手其實持續為社區付出,而他所服務的候選人竟在當選後貪污舞弊。這些心靈上的重挫,讓阿原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本質。
阿原的貴人陳俊良鼓勵他藉由寫作思考,提拔撰寫設計品文案,更鼓勵阿原:「你一定要相信你現在所相信的,只要可以寫下來的事情,一定能做到。」阿原也因為看見自己的本質,開始修正生活態度與步調,而投入了手工肥皂的製作,並堅信:我們必須在「固執」、「本質」之間做出「品質」;事業成功不是因為得到很多,而是靠著拒絕,才能保留出發的本質。
阿原說:「你心裡想的是什麼,就會有什麼果,一個念頭就聚合所有姻緣,很多人把現象當成現實抱著不放,漸漸我們忽略內心的聲音。因為害怕失敗和貧窮,再也沒有比回歸自然更能療癒自己。」阿原到陽明山建立農場,學習與土地共存共處,不只作物欣欣向榮,自己的內心更無比富足。
It’s okay to be imperfect.
設計師給人印象總是完美時尚,就像個魔術師般,為老舊事物塑造嶄新樣貌,用美感滿足客戶的商業需求,但是對於Hung與Eddy來說,設計不應該只專注於商業與文化,而是更重要的「社會」層面。
於是,他們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絕對美感,而是透過「不完美」塑造「獨特性」,像是僅僅因為一個小黑點而被淘汰的陶瓷品、被忽略的舊書,都成為他們再設計的對象,他們不掩飾缺陷,而是真實地利用這些缺陷,讓它們再生,成為全新獨特的商品。
「那個不完美的小黑點,其實不在陶瓷盤上,而是在你的心裡。」不完美是很主觀的,每個人的不完美,正是我們之所以獨一無二的原因。張開雙手,擁抱缺陷,這個時候的你,就是最完美的。
撰稿:周孟融、陳愉雯、許書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