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 10/5本質報導

$
0
0

「唯有用愛擁抱身旁的人,才能融化彼此之間的隔閡。」- 賀連華

IMG_9965

賀連華是精靈幻舞舞團的團長,她從20歲開始學習佛朗明哥舞,她為TEDxTaipei 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感受豐富、飽和、熱情的佛朗明哥表演。然而,她在24歲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成為她舞蹈生涯中最大的挫折,身為舞者卻無法自由移動身體,賀連華的心被病痛擊垮了,甚至得到憂鬱症。

1999年她抱病遠赴西班牙旅行,旅行途中的見聞讓她找回跳舞的勇氣,而直到她開始學會付出,她才找回自己對生命的熱情。莫拉克風災發生,她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她決定到高雄的偏鄉教原住民小孩跳佛朗明哥舞,希望和部落孩子一起重建人生的希望。布農族小孩雖然較為傳統保守,但他們天生具有對藝術的感受力,能夠跟著想像和感覺跳出抽象的概念。賀連華相信,唯有用愛擁抱身旁的人,才能融化彼此之間的隔閡。


「Why do you stop asking why? 你為什麼可以這麼冷漠?」-蔡柏璋

IMG_6969-2

「Why do you stop asking why? 你為什麼可以這麼冷漠?」蔡柏璋以這句話敲醒了在座的朋友,在這以和為貴的社會,很多人連發問的慾望都沒有,「有什麼好問的嗎?」這個鄉愿冷漠的沉默,就是紛擾社會的背後殺手,台灣教育扼殺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你真的有思考什麼是你真的想要的嗎?還是只是隨著眾人輿論而選擇你的立場?

我們害怕思考,害怕痛苦的思考過程,與令人不舒服的結果,我們不斷尋找標準答案,以為找到了真理,但卻落入自身狹隘的舒適圈,關閉感官,將世界拒之千里之外。「回歸本質,我們才能更透徹地獨立思考,做出選擇,發出提問,進而改變現況。」蔡柏璋在土耳其的旅程,讓他重新發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就像初生的嬰兒般,不畏懼對這個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不要害怕說話,不要害怕體會,永遠不要停止發問,因為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誰也搶不走。

當我們回歸最原始的本質,打開所有感官,不被外在規範束縛,心才能容下更寬廣的世界,你就會發現,一切事物都是嶄新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教育需要改革,但我們不知道改革應該要走的方向。」—苑舉正

IMG_7017

來自台大哲學系的苑舉正教授,在兩年前一場校園演講中,問學生們:你為什麼要受教育?是父母希望你來的、還是你自己想來的?你有想過你應該要受什麼樣的教育嗎?

演講結束後,一位學生含淚向苑教授傾訴,她在接受教育的第一天,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因為她天生會讀書的能力,使得成為人生勝利組從來就不是她有意識去做的選擇;她問:在最具規範的體制之下,我是否有選擇?是否可以不當模範生?

但在現今社會下,接受教育是一項不得不接受的教條,這約束了許多人的想像,約束了問為什麼的能力。我們對教育的傳統觀感是:教育是痛苦的、必須學會一技之長、學習過程只能向前看。但今天苑教授對教育提出了四點檢討與反省:

1.教育過程應是快樂的學習,不是只有把他人教育給自己的事物單純吸收,發現自己才能挖掘人性本質的快樂;

2.教育成果是訓練道德性格,德性是個概念,但不是道德的能力,我們應該培育明辨是非的能力;

3.教育目標是避免好壞偏見,不輕意設定好壞的標準去評斷他人的本質,因為標準會隨著時代的價值而改變;

4.教育效果是來自模仿他人,今天作為一個老師,在學生面前就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典範,展現明確的價值判斷,學生才能掌握學習的機會。

如果以「發現自我」為教育目標,那我們不應該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校,終身學習才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重點。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告訴我們自己,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別人的標準,而是要學習質疑的能力,學會「如何判斷」他人標準的好壞。而接受教育的前提,應該是要瞭解自己想追求的幸福是什麼,當我們透過不斷地肯定自我、不害怕否定自己,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達到美滿的人生。


「我們應該更注重自我健康,珍惜醫療急診資源。」—陳畊仲

IMG_7078-2

台灣醫療與健保體系的進步,其實沒有我們表現上看到的那麼美好,為什麼?

問題來自於台灣的健保給付非常廉價,要快要好又便宜的事其實不可能發生,但台灣的健保就正在做這件不可能的事情。造成醫療體系崩壞更重大的原因還有醫療糾紛、醫院暴力、供需失衡,在廉價健保體系下,許多優質的原廠藥品與醫材都相繼退出台灣,大醫院的看診病人數遠遠超過醫護人力,台灣外科醫師及護士照顧的病人比例是世界第一。

陳畊仲醫師今天站上TEDxTaipei舞台,告訴大家:「我們應該更注重自我健康,珍惜醫療急診資源。」而對醫生說一句簡單的謝謝,可能可以拯救一條即將死去的醫心。我們不要沈默不說話,應該說出自己的感謝,勇敢把理念散佈出去,讓台灣未來不會是一個醫療匱乏的世代。


「本質就是踏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我們願意拿鋤頭、願意相信土地,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對的。」-江榮原

IMG_7107

阿原認為三個形塑個人選擇的原因為:童年經驗、受傷情節、畢生不斷的自我學習,而阿原童年時期所經歷的貧窮,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他的人生價值觀。小時候因為家貧被人看不起,別人說:「你們家貧,就算發帖子給你們也包不起紅包。」因此,阿原念職業學校不是因為書讀不好,而是想要早點賺錢;在擔任競選團隊的文案企劃時,發現自己撰文攻擊的對手其實持續為社區付出,而他所服務的候選人竟在當選後貪污舞弊。這些心靈上的重挫,讓阿原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本質。

阿原的貴人陳俊良鼓勵他藉由寫作思考,提拔撰寫設計品文案,更鼓勵阿原:「你一定要相信你現在所相信的,只要可以寫下來的事情,一定能做到。」阿原也因為看見自己的本質,開始修正生活態度與步調,而投入了手工肥皂的製作,並堅信:我們必須在「固執」、「本質」之間做出「品質」;事業成功不是因為得到很多,而是靠著拒絕,才能保留出發的本質。

阿原說:「你心裡想的是什麼,就會有什麼果,一個念頭就聚合所有姻緣,很多人把現象當成現實抱著不放,漸漸我們忽略內心的聲音。因為害怕失敗和貧窮,再也沒有比回歸自然更能療癒自己。」阿原到陽明山建立農場,學習與土地共存共處,不只作物欣欣向榮,自己的內心更無比富足。


It’s okay to be imperfect.

IMG_7159

設計師給人印象總是完美時尚,就像個魔術師般,為老舊事物塑造嶄新樣貌,用美感滿足客戶的商業需求,但是對於Hung與Eddy來說,設計不應該只專注於商業與文化,而是更重要的「社會」層面。

於是,他們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絕對美感,而是透過「不完美」塑造「獨特性」,像是僅僅因為一個小黑點而被淘汰的陶瓷品、被忽略的舊書,都成為他們再設計的對象,他們不掩飾缺陷,而是真實地利用這些缺陷,讓它們再生,成為全新獨特的商品。

「那個不完美的小黑點,其實不在陶瓷盤上,而是在你的心裡。」不完美是很主觀的,每個人的不完美,正是我們之所以獨一無二的原因。張開雙手,擁抱缺陷,這個時候的你,就是最完美的。


IMG_7220


撰稿:周孟融、陳愉雯、許書瑄


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 10/5前進報導

$
0
0

黃國昌:「下一代的人正看著我們的背影,我們任何的抉擇和行動,都將帶給子子孫孫迎接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黃國昌

一直以來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黃國昌老師,要來和我們分享台灣新世代如何前進。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從無到有,努力打拼。直到九零年代,各層面似乎都達到一定的發展,我們的人均所得提高,能夠用選票選出屬於我們的總統,人民也能受到高素質的教育。一切似乎都欣欣向榮,但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年輕人出社會後,發現他們面臨的是負擔不起的房價,迎接他們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經濟上雖然國民所得持續成長,但個人所得卻停滯不前。引以為傲的民主果實因為金錢和政治的結合而變質,我們的政府能夠不顧民意,執意推行爭議性極大的法案,這個世代成為一個困頓的世代、迷惑的世代、不知如何面對的世代。

黃國昌老師認為,這種種的社會運動並不是要否定保守務實的價值觀,而是在現在有缺陷的社會體制下,單單追求保守務實無法往上爬。因此,我們必須透過集體的力量,打破這種不公義的現象,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不可能的事,那麼連原本可能的事也達不到。不論如何,當我們勇敢邁步在前進的路上,我們要謹記,下一代的人正看著我們的背影,我們任何的抉擇和行動,都將帶給子子孫孫迎接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火星爺爺許榮宏:「是否困住我們的,與我們的『沒有』無關,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

hsu

火星爺爺許榮宏是一位訓練創新、說故事的講師,他要告訴大家如何從沒有之中找靈感,從沒有之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火車上有什麼?大家的腦裡馬上就能想到許多用品。那麼火車上沒有什麼?火車上沒有飯店、沒有寺廟、沒有夜市。那麼如果把這些沒有的東西加到火車上,是不是很厲害呢?很多人覺得沒有是個缺陷,而覺得因為這樣的缺陷而不滿意。但「有」有時反而是前進的阻礙,財富、名聲、驕傲都不是前進的必需品。許榮宏天生小兒麻痺,沒有健康雙腳,但卻常常因為這樣的「沒有」而得到很多路人的幫助。

沒有是一份禮物,如果你什麼都沒有,你要去想如何從中去創造,會困住我們的,不是因為我們沒有什麼東西,而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要盡力,讓沒有帶給我們生命的豐盛。


Eberhard Zeeb:自動駕駛車將會上路,並翻轉路上運輸的世界!

Eberhard Zeeb

汽車從1888年,開始發展歷經了一代又一代的進展,戴姆勒集團自動化駕駛部門研發員Eberhard博士和我們分享他們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過程。在「2025未來卡車」的影片中,駕駛員可以將汽車的控制權交給卡車的內部系統,並放開雙手。無人駕駛卡車的誕生將大大改變公路貨運業務的現狀,它絕對會開創卡車運輸的新紀元! 然而,「無人駕駛汽車」距離上路還有一段距離,因為上路的變因實在太多了,舉例來說:天氣、馬路的材質、交通路況等等。因此,Eberhard博士的團隊們決定將這些問題一個個去解決,也許再5年之後,自動駕駛車就會上路,並翻轉路上運輸的世界!


羅祥安:「騎著自行車前進,在路途中遇到別人,結伴同行,一起讓世界更健康、更美麗。」

luo

提到時裝,我們想到法國;提到高級鐘錶,想到瑞士;提到高檔汽車,想到德國;提到最好的自行車——我們想到台灣!

目前全球有七百多個城市正推動公共自行車,幾年前在台灣也曾掀起一股潮流,三年內超過四百萬人買了自行車,但其中有三百萬是未必適合遠騎的「小摺」,於是短期內不少人便放棄不騎了。面對此狀況,羅祥安與捷安特團隊用心研究選車指南,針對騎車路況和目標,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台自行車,這也是捷安特的理念:「賺錢只是副產品,正產品應是最好的服務與品質。」

捷安特的三個發展歷程,由販賣自行車、至分享自行車的喜樂,最後希望推動自行車文化,帶給大家幸福與健康,並將台灣打造成「Cycling Island」,帶著台灣的名字,一起在國際上前進!


范疇:「台灣能不能改變世界?」

fan

時事評論家范疇丟出一個大哉問「台灣能不能改變世界?」

我們會購買玻璃杯是因為玻璃杯中間的「沒有」,才能讓我們把水裝進去。也就是說,玻璃杯的「沒有」,反而是它的優勢。他認為台灣沒有主權,而也許這個「沒有」將帶給台灣意想不到的收穫。他表示,文明的進步就在於A不是B的必要條件,舉例來說,當人們認知道性別不是成就的必要條件,文明就更加進步了。他認為「主權」並不是進步、民主的必要條件,因此台灣不應再將視野放在「主權」上,而要思考如何將這個「沒有」轉換成自己的優勢!


黃國珍:「沒有任何一個母親的孩子,是無法勇敢前進的。」

huang kuo chen

近日黃春明老師被診斷出淋巴癌,因此由兒子黃國珍代表上台。黃國珍說:「爸爸能夠坦然接受生病的事,而且一定會做到承諾的事,因此,我來到這裡。」

五歲的時候一家住在士林,家裡有小院子,爸爸愛種花,而黃國珍喜歡幫忙澆水。他問爸爸:「為什麼花會開花呢?爸爸說:你每天都提著小水壺,花是為了謝謝你。」多年後他才領悟到,如果把每個知識都當成種子,那要把它種在怎樣的土壤上呢?

黃國珍提到父親一生曾參與許多活動,而投入最多精神的是兒童劇。黃春明說:「大人的世界沒希望了,孩子是我們創造未來的材料,如何對待小孩子就決定我們的未來。黃春明將個人的未來與所有人的未來連結,就像一位老自耕農,默默投入耕耘,但絕不考慮收購價錢,而是拼命燃燒自己,希望能傳遞給別人,激勵所有小孩、家長。

黃國珍說:「人生就像河流,其中充滿奧秘,而我們共同參與了一條巨大的河流」,而他的大哉問則是:「我們要什麼樣的未來?」最後,他也引用了父親著作中的一句話:「沒有一顆種子,有選擇他自己土地的權利,沒有一個人可以選擇他的膚色,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母親的孩子,是無法勇敢前進的。」

讓我們一起為黃春明老師祈福。


FOCA馬戲團:「台灣不只有優秀的音樂、藝術,也有屬於自己的馬劇團!」

foca foca foca

在台灣,特技並不是那麼普遍的表演,熱愛特技的林智偉在大三時便思考著:屬於台灣自己的技法是什麼?屬於台灣的劇團又在哪裡?憑著一股信念,和在技校中學到的「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磿練」精神,林智偉先後創辦了MIX舞動劇坊和福爾摩沙馬戲團,結合不同專長的藝術表演者,打造台灣特有的舞台。

「我們是一群不怕死的小孩!」他大膽而堅定地說著。特技的養成必得擁有過人毅力才能達成,福爾摩沙馬戲團希望在台灣建立特技嶄新的形象,並從故鄉出發,前進讓世界知道:「台灣不只有優秀的音樂、藝術,也有屬於自己的馬劇團!」

最後,福爾摩沙馬戲團為我們帶來結合特技、街舞、現代舞等元素相融而成的精采演出,自信神情與獨具特色的視覺呈現令人驚奇連連,為2014TEDxTaipei年會畫上驚豔而完美的句點!


撰稿:黃曼、方德、Ivan、周孟融

世界甜點冠軍陳立喆:屬於台灣的甜點是什麼?

$
0
0

36歲的陳立喆以一身甜點師傅裝扮現身TEDxTaipei辦公室,白色上衣配上英挺的黑色西裝外套,外套上則別著一枚85度C的紅色徽章,特別引人注目。今年七月,陳立喆在世界廚師協會所舉辦的「2014全球甜點廚師大賽」中獲得世界冠軍,從挪威光榮返國,國內各大媒體無不爭相報導這位剛誕生的「台灣之光」。在伴隨名氣而來的鎂光燈之下,陳立喆仍然保持他一貫的作風,平易近人、謙虛有禮,並不會刻意彰顯自己的名氣,像個鄰家大男孩一樣,低調溫和、甚至有些害羞,卻自然散發出一股熱情和堅毅。

陳立喆


昔日的叛逆時光

彩排時我們發現陳立喆總是攜帶著一本筆記本,隨時翻閱自己舊的筆記、用筆寫下新的想法,就像一名認真聽課做筆記的乖巧學生。但你想像得到嗎?陳立喆小時候竟然是個讓老師極為頭痛、愛翹課的麻煩學生。由於父母在台北工作,無暇照顧他和弟弟,所以兩人從小由阿姨撫養長大,寄人籬下的成長背景讓陳立喆想要用叛逆的行為、取得更多來自大人們的關注。


阿姨與恩師的教誨啟發

就讀忠孝國中的陳立喆,在升上國三前,決定進入學校的烘焙技職班就讀,這是一個全然改變他人生的重要決定。他不喜歡讀書,甚至可能具有閱讀障礙,最怕上課被老師點名念課文;選擇烘焙之路,一方面是想要逃避自己對於念書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是受到阿姨的鼓勵,阿姨希望他能學得一技之長、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上生存。這時年幼懵懂的陳立喆,仍未對烘焙產生興趣,本著「學烘焙就不會餓死」的天真想像,就這麼踏上未知的甜點之路。

回想起這段成長往事,陳立喆一路走來都十分感念阿姨的教誨,若不是阿姨的關愛,他可能會在求學時誤入歧途,今天更不可能成為一位成功的甜點師傅。技職班的林綢老師是陳立喆的啟蒙恩師,老師除了細心指導學生之外,更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烘焙成品拿到學校中義賣。對國三生來說,靠自己親手製作的甜點賺錢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陳立喆幽默地說:「對於不喜歡念書的我來說,賣蛋糕給資優班的學生,真的很酷!」他漸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信心,因而開始真心喜歡烘焙。


曾經瘋狂的音樂之夢

陳立喆的雙手不只能夠製作出精緻的甜點,還能掌握精準節奏、隨著搖滾樂舞動鼓棒!陳立喆從小喜歡節奏豐富的音樂,常常在家裡敲敲打打,打鼓的興趣也幫助他遠離品行不良的同儕。22歲的時候,他為了一圓音樂夢而組團,過著早上當甜點師傅、晚上練團的忙碌日子。雖然在台上表演讓他能沉醉於音樂、享受觀眾歡呼,但他認清音樂之路並非想像中簡單,最後決定專心向烘焙之路奮力前進。


比賽是為了超越自我

準備烘焙競賽的過程漫長且艱辛,並不是所有師傅都會選擇積極投入競賽。陳立喆說:「參加比賽是為了超越現在的我,比賽目標能夠激發自己更多想像。」他指出比賽作品與商品的取向不同:商品必須考量市場需求,創意容易被框架束縛,而比賽則能超越所有可能、挑戰創意的極限。

「在比賽中,我喜歡挑戰極限,所以結果只有1和0之間的差別,不是第一名就是什麼都沒有。」然而,他對於比賽結果他並沒有抱持太大的得失心,他只想盡情享受比賽的過程。「在準備比賽時,我能夠感受到來自於家人、老婆的關愛,享受與同事之間深厚的革命情感,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喜歡在這樣的氛圍裡,看著大家一起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前進。」陳立喆在世界大賽前也向助手分享他的信念:不管成績如何,只要把過去一年的努力完整呈現出來,我們就已經拿到冠軍了。


以堅毅面對未知的恐懼

陳立喆因為長時間練習而產生對巧克力的過敏反應,甚至罹患無法根治的夜盲症。他非常擔心自己的視力,晚上需要老婆接送上班,曾經在深夜自己騎車回家,卻因為視力不良發生車禍,影響練習進度。說到這裡,他的語氣變得沉重,但是眼神依然炯炯有神,堅毅的神情讓人感受到他對甜點的熱愛。


甜點是一種藝術品嗎?

陳立喆的得獎作品「深海藍畫映」像是一座精細的工藝品:一隻大翅鯨飛越湛藍的水面,挑戰一般人對甜點造型的想像。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帶給別人驚喜感。」從小喜歡畫畫的他,成功將藝術與甜點完美結合。此外,他認為好的甜點是讓人吃第一口就露出幸福笑容的甜點。雖然曾經創業失敗,但陳立喆還是想要嘗試再次開店,這是當甜點師傅最重要的夢想。


台灣的甜點是什麼?

結束比賽之後,陳立喆開始思考:究竟台灣的甜點是什麼?多次在國外參賽的他發現台灣水果的風味不亞與其他國家的水果,他希望利用台灣水果創造有價值的台灣甜點。同時,陳立喆希望用創新的手法重新包裝太陽餅、花生糖、鳳梨酥等台灣傳統甜點,注入更豐厚的台灣文化,將台灣的甜點推向國際,他期望將來台灣的街頭不再充斥著法式、日式的甜點店,而是人人自豪的台式甜點店。

「我們不要沉醉在過去的成就,只要記取過去的失敗,繼續勇往直前。」陳立喆給予台灣年輕人的鼓勵,正深刻反映出他謙遜、勤奮的個性;「你只要確定你現在所想的這件事,你是喜歡它的,你對他是有所期待的,你是想做這件事的,你就勇敢去做!因為它會因為你的熱血而產生動力,創造無限可能。」陳立喆的不平凡絕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過去安於平凡、默默耕耘的偉大夢想家,讓我們一起為他喝采。


撰稿:周孟融
攝影:吳姿瑩

你找到了夢想中的職業了嗎?

$
0
0

談到工作,你想到的是快樂還是煩悶?是熱血澎湃還是枯燥無味?我們每天要奉獻八小時(或以上)給工作,但許多人卻沒有勇氣追尋夢想,只能做著自己一點也不喜歡的事。如果能深入了解夢想職人的生活,是否能改變你的一生?


你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上嗎?

小時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希望長大之後成為太空人、畫家,或是開間咖啡廳。每當談到夢想時,每個人的眼底總是發著光,不論那個夢是大是小,都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珍貴的寶藏。

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卻常聽到大人說:「找個穩定的工作比較實在,那些夢想太遙不可及,沒辦法餵飽你的肚子,還是放棄吧!」夢想不斷被消磨、掩蓋,接著出了社會就踏上社會普遍認可、風險較低的人生旅途,最後便做著不會讓你餓死,但也無法滿足心靈的工作。

這樣的場景在臺灣社會中屢見不鮮,教育制度和經濟壓力讓許多人已經無法將工作當成實踐理想的康莊大道,只能企盼掙來的棉薄收入能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存款餘額還許可的話,再為自己的生活加上一點小確幸。

在你心底深處,是否有份讓你心神嚮往,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職業?若能一窺夢想職人的工作,就像為你夢寐以求的生活打開一扇窗,目睹活生生的理想在現實中出現,也許只是一天的時間,都能讓你更有勇氣向夢想邁進,改變你的生命。


開啟你的夢想之窗

Adam Filipowski 和一群朋友發現當代人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卻少有人能享受其中。很多人都不滿意自己的現況,也曾夢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去追尋真心熱愛的事,但這樣的舉動也看似太冒險,只好繼續做不那麼喜歡的工作。

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他們設立了 Lifetramp 網站,希望能幫助大家能找到從事自己有興趣職業的朋友,並能和他們深入對談,實地觀察職人的一日生活,進而快速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邁向夢想中的人生。

在網站中這些職人化身為導師,你可以透過選定所在的城市,或是有興趣的類別來縮小範圍,找出你有興趣的對象,從簡介中初步了解細節,像是他們如何踏入這行、實際上要做什麼事、工作上的甘苦談,以及投入之後的心路歷程…等等大多數人會有的疑問。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只需要註冊加入 Lifetramp 網站會員,就能邀請世界各地超過九十個城市、樂於分享自己生活的職人與你共渡一天,你可以近距離觀察咖啡師從選豆到煮出一杯好咖啡的過程、漫畫家尋找靈感與創作的經過、創業家從零到有的操作步驟、吉他手的日常生活…等等,這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就會在眼前實現。


夢想就在不遠處

Steven Jobs 曾說:「工作會佔據你人生的一大部分,而唯一讓自己心滿意足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心目中美好的事。而唯一能做到的方法,就是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繼續找,別安於現狀。」*

你找到那個讓你熱血澎湃、願意用一生去追尋的夢想職業了嗎?如果你還沒找到,又或是你遲遲不敢行動,不妨向 Lifetramp 的職人導師請益,為自己開扇窗,讓夢想不只是白日夢,而是你的真實生活。

*Steven Jobs 語錄原文: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撰稿:Marssi Draw

讓清澈的水源重返我們的生活中

$
0
0

無論是飲用水或是河川大海,水與我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但這數十年間,臺灣的水質受到許多污染,工業大廠偷偷排放污水進入河中,從造成大批魚群死亡、珍貴藻礁滅絕,到有毒物質進入灌溉用水,造成農田受到污染…等情況都屢見不鮮。

受污染的水源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其實不論是河川或是大海裡的水清潔與否,都和我們大有關係。人類每天都需要飲用水來維持生命,我們的生態和食物鏈之中的物種也都需要水。當動植物吸收了污染的水源,在他們的體內累積毒素,之後再進入我們的肚子,就如同我們也攝取了這些污染。


河川之死

Aziza Chaouni 在摩洛哥出生、長大,她的家鄉費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紀城市之一。而貫穿整座城市的費茲河也位居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同時也供給民生與公共用水。

然而在 1950 年之後,該區的人口暴增,沿岸超過 25 萬居民直接將家庭用過的污水排入費茲河,裡頭還有許多垃圾和死老鼠。更糟的是,附近一些皮革廠也排放了有毒且致命的化學物質進入河川,那些工廠的員工得了皮膚癌,也有人因而喪命。

Aziza_Chaouni (圖說:河川受到污染前後的模樣)

為了掩蓋惡臭的河水,當地開始用混凝土來掩蓋河川,讓原來一條綿延整座城市的長河支離破碎,而填平的地方則被拿來當做非法的停車場和垃圾場,讓環境變得更加惡劣,也破壞了河川的美麗景致。

Aziza_Chaouni (圖說:河川從 1952 年起被逐步掩埋,至 2007 年時,僅剩一小段有水。)


拯救河川計畫

Aziza Chaouni 十分喜愛費茲河,看到滿是污染的情景,讓她很痛心。因此在政府決定開始處理污水後,她便展開「費茲河計畫(Fez River Project)」,大規模改善這條孕育家鄉的河川。她相信,當水乾淨了,就有機會修復河岸,打造河濱步道,連接河岸與城市建築,將廢墟改為綠地,增加公共空間。

她的目標是打造行人徒步區、遊樂休憩場所與植物園,因此她與夥伴 Takako Tajima 採取「改善水質」、「改造污染區」、「建立公共空間」,並「以經濟成長為基礎,在現有資源之上建設」等四個策略來達成。

而這些方式都必須在社會、環境、經濟與城市上造福當地居民,並且要富有彈性,如此一來,就不會因為預算或政治氣候等影響而失去效能。

Aziza_Chaouni (圖說:整治四階段:「剷除河川上方的遮蔽物」、「重建河岸,打造人行步道」、「連接河岸」、「將廢墟與污染區改變為綠意盎然的公共空間」。)


成功將河流帶回人們的生活中

這個計畫至今已歷時二十年了,Aziza Chaouni 努力讓這條河恢復昔日榮景,移除遮擋河道的混凝土與上方髒亂不堪的垃圾場,讓河水重見光明,河岸的明媚風光讓人心生嚮往。

Aziza_Chaouni (圖說:河川整治前後的模樣。)

原來在河道上的荒地與非法停車場經過改造後,加上廢棄輪胎的運用,成為兒童玩樂的場所和大家聚會的舒適空間。

Aziza_Chaouni (圖說:整治後舒適的公共空間。)

這個計畫並未就此結束,Aziza Chaouni 計畫持續在公共空間種植更多花草樹木,並且結合與適應當地的景觀與人文風俗,打造更融入當地的環境。


為自己和下一代保留清淨的水資源

還記得小時候,有許多鄉間婦女都會在河邊洗衣服,但時至今日,即使是在鄉村,要找到清淨的水也不是簡單的事了。污染水源只需要一瞬間,但要讓水源恢復,卻需要花費數十年。即便如此,我們仍應該積極拯救和人類休戚與共的生態命脈,並珍惜、保護那難得一見的清澈河流,為我們和下一代保存珍貴、清淨的水資源。


撰稿:Marssi Draw

台灣鋼琴家黃凱盈:「對世界抱持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你才能發光!」

$
0
0

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耶魯研究所,取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的台灣鋼琴家黃凱盈,被國際譽為「能在鋼琴上駕輕就熟,隨心所欲的音樂家」,更獲得「其細膩的音樂性及純熟的技巧,在音樂上的處理非常扣人心弦。」的盛讚。她的音樂實力不在話下,其他年輕音樂家也難以望其項背,然而,黃凱盈對於音樂價值的追求不僅止於舉辦成功的演奏會,她希望藉由音樂的力量為更多人的生命帶來改變。

unnamed (2)


阿富汗的故事讓她重新思考音樂的力量

聽音樂對很多人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音樂更是安撫心情的良方,但你知道嗎?在2001年前受塔利班政權統治的阿富汗是沒有音樂飄揚的,即便阿富汗擁有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樂器仍然被摧毀、音樂家受刑罰,就連聽音樂的權力也被剝奪。

塔利班政權解除後,2008年阿富汗成立第一間國家音樂學院。美國小提琴家William Harvey被聘請至當地擔任音樂老師,並協助該校成立阿富汗第一個青年交響樂團,甚至在2012年把他們帶到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表演。而這所音樂學院裡一個叫作Elham的十四歲男孩,正是啟發黃凱盈投入開發中國家音樂教育的希望種子。


將美好音樂帶到世界角落

生活在戰地的平凡男孩,卻能在一天之內寫出一首以自己名字為弦律的曲子,黃凱盈被Elham的音樂作曲天分所驚艷,體悟到「音樂可以讓孩子們的生命往好的方向改變」,於是決定踏出舒適圈,把美好的音樂帶到世界被忽略的角落。

《溫水裡的青蛙》是黃凱盈在2012年底推出的新書,主要探討由資本主義發展所導致的財富不均的現象(Wealth inEquality )。從紐約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東及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到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她認為這些抗爭運動都圍繞在一個核心問題:這個世代人們的競爭條件和分配資源嚴重不均。因此,她開始思考如何結合自己作家、音樂家的身分和專長,為她所關心的世界議題盡份心力。


音樂的力量連結世界

2013年起,黃凱盈開始投入由茱莉亞音樂學院美籍鋼琴家Kimball Gallagher所創立的八十八世界巡迴計劃, 橫跨世界七大洲並以音樂推動人道關懷,去年至今她也回到家鄉台灣舉辦超過五十場的校園巡迴。2014年,黃凱盈以執行總監的身分募集台灣各界資源,創辦《第一屆緬甸國際音樂節》,更邀請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共同參與,而台灣南投縣親愛國小學童自製的小提琴,也在仰光的舞台上飛揚著樂音,是一場別具意義、藉由音樂成功連結世界的活動。


對音樂的好奇心比競爭重要

談到過往學琴的經驗,黃凱盈說她從四、五歲開始學琴,雖然一開始也需要大人在旁督促學習,但她在小學四年級時遇到一位極具教學魅力的啟蒙老師,能把無趣枯燥的內容用豐富的形容、生動的想像傳達給她,讓她體悟到音樂不只存在於琴鍵上,音樂還可以用看的、感受的、品嘗的,黃凱盈因而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面對台灣現在的音樂教育, 黃凱盈記得在台灣巡迴的過程中曾有個校長說:「小孩有兩點重要的學習動機:競爭和好奇心。」黃凱盈認為台灣的音樂教育過於重視競爭,往往藉由比賽成績來衡量小孩的能力,然而,好奇心才能真正驅使小孩主動探索音樂。藝術的學習之路若只剩下競爭,即便擁有再精湛的技巧,也無法具備音樂的創造力。


當天賦、喜好、成就三者相遇

黃凱盈相信「天賦」、「喜好」、「成就」三者相輔相成:只要你投入與天賦相符合的領域,你將會開始喜歡它,而當你喜歡這件事時你會願意投入越多時間,所獲得的成就也越大,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循環。

以前就讀音樂學校時總有種迷思,以為演奏家的機會很有限,只能在音樂廳舞台或是比賽場合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投入世界巡迴之後她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想做的事太多,看到的機會太多,但是人力太少、資源太少。」於是,她開始學習如何尋找跨領域、資源之間的「連結(connection)」,因而迸發出許多計畫中的創意和亮點,她也終於發現音樂家其實擁有無限寬廣、值得探索的道路。


跳脫框架與文化衝擊

在世界巡迴的過程中,令黃凱盈最印象深刻的是突尼西亞的孩子。雖然那裡沒有任何一個音樂作曲老師,但是她在孩子身上看到無限的音樂天分,孩子們靠Youtube自學樂器和作曲,就能譜出美妙的弦律。她說:「和台灣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台灣並不缺作曲老師,但孩子在音樂裡卻不敢跳脫框架思考和嘗試。」。

曾到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埃及等國進行巡迴,黃凱盈認為其中最大的樂趣在於體會各個文化和民族性之間的差異,伴隨旅程而來的文化衝擊能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在台灣長年生活的我們已經習慣某種做事方式,但是當你踏入其他國家時,你會發現過去所奉行既有的、熟知的原則,其實並沒有那麼絕對。


希望藉由古典音樂傳達什麼?

黃凱盈相信音樂能夠改變生命,連結人心( Music transforms life and connects people)。從最貧窮到最富有的人,從默默無名到小學生到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音樂是世界共同的語言,我們藉由音樂建立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連結,不分貴賤、性別或種族,音樂能夠消弭所有的距離和隔閡,音樂的力量比你想像中還要不可思議(The power of music is underestimated.)。


與自己對話就不會迷失

當熱愛的音樂變成職業時,會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迷失呢?黃凱盈說:「這份工作最棒的地方是保有自由。」每天早晨醒來,她可以決定自己今天的計畫,也因為如此,她每天都必須要不斷地反問自己:「我今天想做的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保有獨立思考與自我對話的時間,不但讓黃凱盈對世界抱持著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也讓她每天更加相信,自己正朝著心裡最想去的方向邁進。


八十八台灣巡迴 TAIWAN88 www.taiwan88concerttour.com


撰稿:周孟融

攝影:吳姿瑩

2014年會〈大哉問體驗樂園〉-區區驚喜,時時有趣

$
0
0

今年大家參加年會時,是否有發現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嗎?TEDxTaipei策展團隊每一年都要來點不一樣的嘗試,於是今年精心安排主舞台演講之外,還另外規劃〈大哉問體驗樂園〉,各式各樣的有趣活動都在這裡發生,包括藏有許多驚喜的POP-UP Shop、具實驗精神的體驗課程、與講者近距離對談的小沙龍、還有伸展筋骨的瑜伽及佛朗明哥舞教學。

MAP

大哉問體驗樂園:

入口強烈的霓虹燈視覺,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準備好與多位講者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的多元議題。會場裡有二日限定的TEDxTaipei POP-UP Shop與大哉問發問牆、明亮寬敞的本質實驗室、有著舒服座位的參與小沙龍、充滿新點子的夥伴共鳴箱、展現無人駕駛技術的前進觀測站,以及溫馨的共享餐桌區。 POPUPSHOP

(Pop-Up Shop)
Lab
(本質實驗室)

RESONANCEPARTNER

(夥伴共鳴箱)

BENZ

(前進觀測區)
SharingTable
(共享餐桌區)

小沙龍對談

兩天的年會,配合主舞台的節目,在參與小沙龍安排了鐘瑩瑩、優席夫、呂世浩、范宗沛四位講者與大家在溫馨的小沙龍中對談。 YingYingChung 鐘瑩瑩感性的分享他逐漸發掘錦鯉是一個生命體,是生活伴侶,也是藝術品的領悟 Yushifu 優席夫長期關注的原住民藝術啟發教育,與大家討論藝術教育以及原生土地感受,在現代教育的重新融入 SHIUHOLU 呂世浩則以一個個精彩的歷史事件,與現場朋友反覆討論歷史蘊藏的智慧與人生抉擇的關係 Zong-pei Fan 范宗沛在現場以優美的大提琴聲,與觀眾的朗讀聲互相唱和。

大家一起坐下來對話,拉近了講者和觀眾彼此的距離,更加感受到講者生命故事的熱情與活力,生命的精彩來自於對自我的認識、了解、和接納自己,以及從中展現出來對夢想的執著。

參與小沙龍-午後活絡筋骨

同時在兩天的午後休息時間,邀請到瑜伽專業講師Gene & Anita,帶大家伸展久坐痠痛的筋骨。 YOGA 賀連華老師也帶大家一同完成一曲節奏明快的佛朗明哥舞曲,體會了佛朗明哥舞蹈的活力與同樂氛圍。 LANHUAHO

本質實驗室

大家圍聚在明亮的木桌邊,在這裡探討喝咖啡的純粹原味,由GABEE的創辦人林東源帶領大家學習品嘗咖啡的相關知識

GABEE

世界疊杯冠軍林孟欣帶來疊杯體驗,每個人都想儘辦法將杯子堆疊的輕巧又有序,玩過才發現堆疊整齊又快速非常不容易 MUNGSHINLIN 梁容豪帶來在iPad上玩積木的體驗,才發現我們小時候玩的積木,在未來有無限多的可能 HowieLiang 陳國欽先生面對面解說咖啡紗等環保布料的製作過程,生動的解說方式更帶來紮實的製作理念,原來環保可以從小巧思出發。 KuoChinChen 茶籽油製品專家-茶籽堂,以精緻的冷麵點心顛覆眾人對於茶籽油使用的想像,讓看似傳統的產品更添一股現代感。 TEAOIL

TEDxTaipei 2014年會〈大哉問體驗樂園〉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策展團隊也會不停調整與思考,持續提供最有趣的知識內容與體驗。

Space inspired by IKEA

是什麼困住了你?

$
0
0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理想的人生樣貌,但有不少人卻總為了各種因素而裹足不前,這些看似無可避免的阻礙,真的是無法突破、解決的現實問題,還是只是你心裡跨不過的那條線呢?

Paul Wood 十八歲時從高中輟學,母親過世後的第三天他就和毒販碰面,年少輕狂的他殺了那名男子後便鋃鐺入獄。二十歲的時候,他被送進高戒備的監獄,在那裡學到的都是如何躲避公權力和從事與暴力有關的事。在那個環境裡,他才發現原來在進入監獄之前,他就被自己在心裡築起的監獄給困住了。

他發現,困住他內心的那個監獄是畫地自限、不相信自我能力的自卑感,是相信暴力就是衡量男子漢標準的謬誤想法,是認定男人不可以展現軟弱、害怕、傷心一面的刻板印象。這些信念一直阻擾著他改變與前進。他發現,有許多人也和他一樣,被困在自己堆砌出來的無形監獄裡。


解放心靈、通往自由五步驟

認清囚禁自己的監獄是什麼之後,Paul Wood 透過五個步驟,做出改變,突破限制,並邁向自由:

第一步:相信人生而自由

人類赤裸裸地來到人世,不帶任何一物,但透過歲月累積,我們有了各種經歷,漸漸建構出自我打擊和扭曲信念的世界,因而禁錮了自己。

我們生來自由,但卻被自己困在想像中的監獄裡。試著再次檢視自己認為堅不可破、阻擾你的信念,就會發現,總有辦法能讓你改變困境,只要你願意相信自己是自由的。

第二步:破除困住你的牢籠

Paul Wood 認為,要破除牢籠的關鍵來自於我們是否相信會成功,而許多人選擇故步自封、維持現狀是因為他們認為改變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不可避免會面臨失敗。

另外,我們認為值得付出多少努力,以及需要付出多少才能成功也會決定我們能否突破。冒險也許會失敗,但安逸的生活只會讓你永遠留在舒適圈。唯有真心想要改變才能突破,自己沒有意願卻聽從他人意見而選擇改變的結果往往不會成功。自己想要改變,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改變,才能讓你付諸行動。

第三步:踏出第一步,邁向圓夢之旅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如果不採取行動,夢想就只會是空想。要逃離困住自己的牢籠,就得開始採取行動,縮短夢想和現況的距離。許多人總認為改變是明天、下個月或明年的事,也因此改變永遠存在未來,而不是發生在當下。

Paul Wood 認為,目標也應該要明確,研究顯示,只是抱持著粗略的想法不會讓你起身而行,反而會更容易放棄目標;但當你立定目標,你就無法欺騙自己努力了多少。例如想要擁有運動的習慣,就要訂下每週運動的頻率和時間,有了具體的目標,就能確實執行,並檢視自己是否有達成。

接受現況,專注當下是離開牢籠的不二法門。不擔心自己過去做過什麼事,也不去想未來要怎麼樣,只專注現在能做的事。研究顯示,活在當下讓你達成目標的機率高達三倍。

第四步:為自由而戰

Paul Wood 提到,你需要拿出勇氣和韌性才能為自由而戰,要達成目標,就要超越所有面臨的阻礙。多數人都害怕面對困難,但困難能訓練一個人改變的能力,當你跨越重重關卡,就是在為自由而戰。

有些人會說自己就是天生少了某種能成功致勝的要素,像是意志力或自律的能力,但研究顯示,這些特質是能夠透過培養、訓練而來,並非只能依靠天生的基因。

Paul Wood 雖然在高中時輟學,但他在監獄中完成了大學學歷和碩士論文,並成為首位攻讀博士的受刑人。過程中雖然碰到重重阻礙,但他堅毅不拔的態度讓他碰到願意提供協助的教授,讓他能在獄中遠距學習,並不遠千里到監獄指導他。

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中所述:「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自然會有貴人相助,夢想就能實現。

第五步:活得自由

Paul Wood 認為,自由是生命中的旅程,而非其中的單一事件,我們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維持。我們的改變與成長並非在達成的那一刻就結束了,而是持續不斷的進行式,你需要不斷向前邁進,迎向挑戰。

要活得自由,我們也得承認自己也有軟弱的一面。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挫折而選擇停滯不前或放棄目標,但這些挫折其實是我們成長的機會,讓我們能更了解自己的弱點,並學習如何再次站起來。


是什麼困住了你?

如果你對現況不滿,卻又無法做出改變,試著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困住了你?這些阻礙真的能限制你嗎?你可以用什麼方法突破限制?只要你願意,不再束縛自己的心,勇敢踏出第一步,換個角度看待挫折,讓自己就像遊戲裡的戰士勇往直前,再難的關卡都破得了關,總有一天,你就能破除困住你的一切,找到真正的自由。

WHAT’S YOUR LIFE PRISON? http://www.whatsyourprison.com/


撰稿:Marssi Draw


逃離暴力 選擇和平「我可以,你也可以!」– 恐怖份子兒子的告白

$
0
0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恐怖主義、恐怖攻擊事件層出不窮,像是大家熟知的美國911事件,以及最近在中東崛起的ISIS,因為屠殺異族、公開斬首記者等,喚起全球對於恐怖主義的再注意。但與日常上演的霸凌戲碼,會發現恐怖行動不是最恐怖的,每天每日上演的青少年霸凌才真的影響深遠,根據〈顯不易見〉(Hidden in Plain Sight)的報告資料指出,全球約有三分之一介於13-15歲的學童時常遭到霸凌,而除此之外,其實日常生活中最可怕的莫過於偏見。


在舞台上,聚光燈打在Zak Ebrahim身上,他以第三人稱口吻,訴說著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一天夜裡 世界全變了

1990年11月5日, 一位名叫El-Sayyid Nosair 的男子 ,刺殺猶太防衛聯盟首領Rabbi Meir Kahane, 之後更進一步與人合力策劃1993年紐約世貿中心的停車場爆炸案。

「El-Sayyid Nosair是我的父親。」Zak平靜的說著。

父親被捕後,Zak與家人不斷搬家,19歲時已經搬家超過20次,顛沛流離的童年,使他成為永遠班上安靜又胖胖的新同學,經常被排擠而難交到朋友;而就算換了姓名,依舊逃不出父親造成的陰影,人們為他貼上「恐怖份子的兒子」的標籤,因此他遠離人群,時常獨自宅在家裡看電視、看書、打電動。


三個轉折 開了眼界

1.宗教與種族的偏見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Zak參加在費城舉辦的美國青年大會,小組討論的主題是青少年暴力,作為長期的受害者,他以親身經歷與組員們分享,而在大會臨近閉幕時,發現結交一個猶太人朋友,他表示 能夠跨越人生絕大部分時間認為不可能逾越的障礙,是一種驕傲,因為長久以來,被教導根據宗教和種族判斷一個人,這次讓他意識到,穆斯林和猶太人之間並沒有與生俱來的仇恨。

2.同性戀的偏見

某個暑假,Zak在布希花園的主題樂園打工,這次他第一次接觸到同性戀者,雖然在過去的觀念中,同性戀是罪惡的、消極的,不過與他合作的同性戀演員卻是他見過最善良、最自由開放且尊重他人的人,童年時期接觸的極端宗教思想又再度受到挑戰。

3.人格的重新認識

每一晚時政調侃節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都是Zak的精神導師,而主持人Jon Stewart的字字句句都鼓舞著Zak誠實面對自己的偏見,他終於認識到到一個人的種族、 信仰和性取向,與這個人的人格沒有任何關係。


擁有「尊重」的世界觀

儘管Zak的童年擺脫不了恐怖主義,且曾被灌輸暴力的思維、偏狹的意識,但他都不為所動,而是選擇透過自己的經驗抵抗極端思想、反對偏見;在成長歷程中,他對身為恐怖份子的兒子這件事實非常矛盾,同時也嘗試去了解父親被恐怖纏身的原因,站在這裡,他證明了暴力不是宗教或種族與生俱來的,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人生的選擇權」,兒子並不需要走上和父親相同的道路,不管是生長在怎麼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能夠學習探索與生俱來的同理心。

那麼,你選擇仇恨,還是包容呢?


撰稿:Candy Hung

劇場:數位革新,共享更多感動!

$
0
0

在你心中,「劇場」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上一次的劇場經驗,又是什麼時候?

「劇場,是透過表演形式讓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地方。」TEDxTaipei 2014 年會第一天,來自英國的數位劇場「Digital Theatre」共同創辦人Tom Shaw,站上「共享」子題舞台,談數位科技與傳統劇場,如何藉由結合與革新交織出的精采火花,向全世界推廣藝術共享的精神。

精采回顧: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共享報導

Tom Shaw


數位劇場 突破空間限制的感動重現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劇作家Romain Rolland說:「打造一座新劇場只需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對群眾敞開的空間,一個能開放給人們活動、使人和表演融合共處的空間。」

簡單的字句,深深影響著Tom,他認為「空間」指的是一個共享觀看經驗的概念,應打破字面上對空間意義的侷限,擴展至全球每一角落,使任何人都有機會和共同觀看的感動接軌。源自於這股初衷,因而有了Digital Theatre的誕生。

Digital Theatre用高科技手法紀錄現場表演,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連結落失」:如何透過冰冷的科技,重新連結起舞台上溫熱的感動?燈光粒子的溫度、氣氛凝結與激昂、真切互動的每個瞬間,在在挑戰著科技的創新極限。而Digital Theatre最吸引人的地方,即在於成功重現「特寫力量」,將劇場表演數位化,結合劇場和電影語言,補捉舞台上每個特寫的震撼力度,帶給觀眾驚喜的感官經驗。


共享空間 盡情揮灑想像力與熱情

藝術家Natasha Tsakos所熱愛的劇場是「當大家花幾個小時共處一室,靜心耹聽,每一個人無論年齡、性別、種族和信仰,都在當下相聚,一起讓劇場藝術喚醒感官意識,開啟想像力的大門。」

身兼劇場導演與演員的Natasha,站上TED舞台,那發自內心的熱情與夢想光芒在眼中閃爍不止,她是暢談劇場創作的「Natasha」自己;緊接著神情一動,下一秒,她已搖身變成劇作〈Upwake〉中的角色「Zero」──「我喜歡那種能變成另一個人的感覺,用全新角度觀看人生!」她笑著說。不論是演講還是表演,不論在現場抑或螢幕前,觀眾都能感受到她熱情勇敢的個人特質與活力,以及所創作角色的生動鮮明。


科技與藝術 創意合作新世代

在〈Upwake〉演出中,舞台四周是投射而成的三維動畫,Natasha用科技力量與表演互動,一一呈現關於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豐富想像。

Natasha-Tsakos

面對數位革新,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分享形式正不斷改變,Natasha期許我們別質疑可能性,應勇於挑戰無限的不可能,「在這個世代裡,我們既是藝術家,也是科學家。我們用藝術與科學的力量設計世界、創造可能!」兩者間多樣的結合與應用,將能創造出深具智慧與意義、不同凡響的作品,傳遞劇場不變的共享感動。

選個日子,挑部作品,走進劇場──觀察傳統元素與數位運用的巧思,與導演的心思對話、和演員的情感交流,給自己來一趟感官冒險吧!


撰稿:方德

嘿女孩,其實妳比妳自己想像中還要美麗!

$
0
0

剛滿一歲的小女孩,腳步還無法完全跟上身體移動的節奏,走路時仍有些搖擺,和我們不一樣的是,因為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心,她的眼神澄澈而閃閃發亮。當她走到了鏡子前,她開始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燦爛甜美地笑著,接著上前擁抱自己的倒影,給自己一個慷慨的親吻。


你有多久沒有擁抱鏡子中的自己了?

調查指出,全球只有4%的女性認為自己是美麗的, 十個女生之中有六個擔心自己的長相不夠美麗。因為對外表缺乏自信,導致她們參與運動、社交場合的意願低落,甚至不敢在上課時舉手發問、表達自己的意見。

meaghan_ramsey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變得沒那麼喜歡自己了?13歲的美國少女Faye將自己的自拍影片上傳youtube,她向網友發問:「我美嗎?我醜嗎?」她得到超過13000個留言,其中不乏許多惡意的回應,而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媽媽總是稱讚她很漂亮,但是學校同學卻告訴她:「妳很醜」,使她陷入自我認同的危機之中。


社群媒體形塑出狹隘的「美感」

值得我們關心的是,13歲的Faye並不是唯一的個案,青少年正處於情感脆弱的階段,任何價值觀的混淆扭曲都將造成青少年缺乏自信心。儘管網路社群發達、互動方式增加,但是現今的青少年其實非常孤單,他們必須隨時藉由網路確保自己與他人的連結,以尋求團體歸屬感以及被認同感,臉書的讚數、留言內容變向成為青少年評估自我價值的錯誤來源。

此外,社會大眾對於「美」的價值觀深受媒體的影響。電視、雜誌上光鮮亮麗的女明星宣告著纖瘦身材與完美妝容的必要,網路上充斥著關於減肥、整型相關的討論,而「物化女性」的行為在大眾流行文化中似乎也是種常態。錯誤的刻板印象造成許多女性迷失自我、失去信心,對身心理健康、學術表現、人際關係都有負面效果。


不可忽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

身為多芬自信基金會(The Dove Self-Esteem Project)的統籌者,講者Meaghan Ramsey認為教育是改變的第一步。多芬自信基金會創立於2004年,希望透過實體的學校課程、青年工作坊和線上數位資源,教育8-17歲的女孩關於「外表自信」的重要,掙脫社會大眾對於「美」的錯誤刻板印象。

meaghan_ramsey

如何提升外表的自信心呢?研究指出有六個關鍵的因素:「家庭、朋友、情人的影響力」、「媒體與名人文化」、「如何處理言語與肢體霸凌」、「關於外表的比較心態」、「他人對自己外表的評論」、「看待自己的方式」。Meaghan呼籲各界從這六個方向著手,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為所有女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典範。


妳比妳想像中還要美麗

多芬廣告:Dove Real Beauty Sketches 妳比妳想像的還美麗

美國知名清潔用品品牌多芬(Dove)推出「妳比妳想像中還美麗」的影片,獲得2007年坎城影片類及網路廣告類的最大獎,影片中的女性被要求描述自己的外表時,她們的態度是遲疑的、缺乏自信的,所使用的形容詞也是負面的,然而在陌生人的眼中,所有她們認為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都變成了她們最迷人的特色。

林偉雄

2014 TEDxTaipei年會講者CoDesign創辦人Hung Lam與觀眾分享他們所推動的一項社會計劃「I’MPERFECT不, 完美」,此計畫致力於以創意和設計鼓勵人們擁抱生活中的不完美。


”It’s ok to be imperfect.”

「I’MPERFECT不, 完美」計劃對於不完美有三種詮釋:

1.不完美是一種自然狀態:在不完美之中,埋藏著邁向完美的種子。

2.不完美是種主觀意識:「完美」與「不完美」皆沒有絕對的標準。

3.不完美是有條件的:一個人的「不完美」代表著他必定擁有一項比他人完美的特質。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最完美的外表、個性、家庭、事業與愛情,而想盡辦法遮掩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然而,「I’MPERFECT不, 完美」鼓勵人們欣賞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以及生活用品的微小瑕疵。

I’MPERFECT Mug

圖片來源:http://www.i-mperfect.org/

一般來說,白色馬克杯只要出現任何污漬或刮痕,就會被視為瑕疵品而被製造商丟棄,但是Hung Lam認為每一個馬克杯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外表並不完美,但是它仍具備相同的功能和使用品質。於是,Hung Lam開始思考如何讓消費者認識「不完美」的價值,他巧妙地將馬克杯上的瑕疵轉變成產品的最大特色,刻意彰顯瑕疵在產品外觀上呈現的特殊美感,成功賦予「不完美」馬克杯新的生命重量。


不完美是生命最獨特的印記

「生活並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我並不完美,但我有我美的地方。」TEDxTaipei講者、金鐘獎最佳編劇徐譽庭曾如此說過。世界上充斥著太多表象,每個人都希望顯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請記得沒有人是絕對完美的。藉由與他人比較而來的自信並不會持久,最健康的自信來自於當你打從心底認識你自己,並且在不完美之中仍保有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努力讓不完美成為你生命中最獨特而美好的印記吧!


撰稿:周孟融

為什麼我們需要博雅教育?

$
0
0

呂世浩


原來歷史和我們想像的不同

呂世浩老師在2014年會中用生動的方式,帶領聽眾們一同進入看似枯燥無趣的歷史書籍,翻轉了許多人對歷史學的想像。許多人原本深受傳統刻板的填鴨式教育之苦,認為歷史科只是死背年份和事件。經過老師的分享,大家紛紛驚呼:原來歷史不是一個個陳舊的故事,而是蘊藏大量智慧的寶庫。

原來,古人並不是這樣學習歷史的,當他們研讀歷史事件時,他們並非單純背誦事件發生的年月和細節,而是將自己融入其中,設身處地思考:如果處在同樣的環境,自己有哪些選擇、能否做出更好的決定?透過這樣的訓練,當現實中遇到類似的情況,便有足夠的例子參考,做出最恰當的決定。

事實上不只是歷史科,許多基礎學科如語文、哲學,原本都是相當實用的科目。傳統儒家須學完六藝以了解社會的運作以及成年人所需掌握的技能。西方先哲則用修辭學磨練溝通的技巧、用哲學促進學生思考的完整。這樣的教育稱作博雅教育。

然而這些教育模式現在已不再被重視。為什麼古今教育方式會有如此轉變?呂老師認為這和工業革命後的變革有關,工業革命前的教育注重的是作為人需要的解決問題能力。工業革命後,技術的革新和工匠技藝成為主流,我們的教育開始傾向培養一個工匠而非一個成人。


不被重視的通識教育

這樣的問題不只出現在亞洲,國外學者也有提出類似的看法,美國Bennington College的校長Elizabeth Coleman認為,西方引以為傲的博雅教育傳統正在喪失,我們越是只專注在一個領域,反而越和社會、和自身心靈脫節。

由於學制,大學生們在被迫先選一個有興趣的學科後,便持續努力成為該領域的專才,然而,學習的時間越來越久,卻也越來越狹隘,技能以外的價值也越來越不被重視。大學教育原本的目的,是希望增加知識應用的廣度,以及社會參與的深度。但現在,一般學生再也不去思考「我們對這個社會能有什麼影響?」、「我們和社會的關係是什麼?」。

當我們停止從思考各種跨領域的問題之中去學習,而由純粹機械式的工匠思維去看世界,帶來的將會是價值觀的失落,人們過往依賴的道德觀和價值準則被拋諸腦後,當我們回頭觀察自己的內在時,只剩下單調的理性。理性或許可以解釋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卻無法解答你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無法解答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無法解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該是如何。

這樣的失落感對現代社會有極大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會同時造成社會的疏離。公德心、公民素養因而產生危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建博雅教育的原因。


博雅教育和社會健全息息相關

Coleman認為,**當我們開始重新意識到博雅教育的重要時,會促使更多人去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不論是環境的威脅、財富分配的不均、能源的利用、或是政治的改革,都是息息相關的議題,而非零散的多個問題。*

如果要復原文科教育的真實面貌,要從根本的思考開始,讓學生充分運用智力和想像力,去瞭解他們作為群體和個人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將政治、社會、醫療、教育、資源分配等問題作為指標來設計課程,並且儘量讓學科之間能夠互相融合,讓學生可以從更高的角度去觀察問題。

與傳統學習方式不同,這樣的教育強調行動,而行動能促使人思考。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時,他們將會發現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學科能力,而這是單靠興趣取向不一定能找到的。這時傳統文科和其他一般學科便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修辭學告訴你如何將語言發揮最大力量、設計教你如何組織萬物,歷史則教你從古人遇到的問題中找答案。

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只注重專門學科而忽視全人教育的缺點都已為人所注意到。當我們能夠停止單單埋頭於追求技術或能力,而將我們現有的知識與人類面臨的問題作結合,我們會更瞭解自己能夠做到什麼,進而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撰稿:Ivan Weng

人類文明發展的功臣:知識的開放

$
0
0

開放這個詞彙,對我們來說,是種正面的意識形態,它代表著機會、發展、潛力,我們擁有自由,可以隨意分享觀點,沒有束縛與控制。當全球經濟危機與民主改革發生,我們認知的世界逐漸擴展,伴隨著科技技術的革新,世界開放的程度也正在倍速成長。


合作、透明、分享、力量

Don Tapscott 與我們分享開放的四個原則:

「合作」:從個人、組織、到企業、政府等各種單位,透過科技以及社群媒體所提供的新生產模式,合作關係不再難以串聯。

「透明化」:當全球組織趨於透明,外在包裝之下如果沒有擁有相應的價值,將無法建立起在網路世代中最重要的信任。

「分享」:不同於透明化的定義為信息的流通,分享是指「放棄知識產權」。

「賦權(empowerment)」:隨著社會權力的向開放,知識不再由少數人控制,更多人開始學習與思考,封建體制趨向停滯、凍結並死亡,換取更多的社會自由與力量。


知識開放vs.知識產權

Don-Tapscott

綜合上述四原則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資訊數位化的開放成就了知識共享,更帶來了無限的發展可能。然而,每一件事情都會有一體兩面,知識開放所引發的社會效應,也是我們值得去關注的議題。

早期,政府修法授予創造者知識壟斷的權利,確保他們獲得符合其勞動成果的利益;不過,隨著時代變遷,智慧財產權的界定愈趨複雜,知識產權出現過度保護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壟斷市場等於抹滅創新機會,於是出現一股反對知識壟斷的現實力量,抵制知識產權被過度保護的行為,例如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的自由軟件、開放源碼、開放內容等反知識壟斷運動,都廣泛地影響著後來知識開放的發展。

現在網路上有非常多免費的影片分享平台,尤以家喻戶曉的YouTube公司,以「Broadcast Yourself(播放你自己)」為口號,吸引眾多網友在YouTube網站自由上載各種影片與大家分享。然而,自網路影片越來越興盛,許多媒體公司不斷指控這些新創的線上影音服務,擅自使用他們的內容建立使用者基礎。但是在法律規範之下(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 http://copyright.gov/onlinesp/ ),新創公司不僅可以避開侵權責任,當他們的服務基礎客群已經累積了龐大的數量,事後要向媒體公司協議簽署授權,其實並不困難。


解決問題?集體智慧是關鍵

Don-Tapscott

Don 提到,不只是我們人類會相互依存,觀察自然界中的鳥群,也可發現類似的生存機制。群鳥很本能地理解:個體的利益寄託於群體合作之上。

基於這個論點,Don要求大家想像,藉助無形的網絡連結,我們能否以集體智慧創造出超越個體或群體的全球意識?超越單純地分享信息與知識這個層面?如果我們能做到,世界上將會有許多重大問題有機會找到解決辦法,人類文明將會邁向更美好光明的世代。


撰稿:許書瑄

策展人推薦|破壞穩定,韌性變革:詹宏志

$
0
0

今年的TEDxTaipei年會主題是「大哉問 」,當我在思考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在想誰適合來談,詹宏志先生第一時間浮現在我的腦海裡。這位橫跨文化、數位、網路的創業家和思想家,是連結新世代和舊世代的橋樑。我寫了ㄧ封信給詹先生,表達我邀約的想法,接到的回信是詹先生的秘書,她說可以幫我安排個時間和詹先生碰面,他答應與否由他決定。

Photo with Jan

那天台北傍晚下著小雨,九月底的初秋卻是異常燥熱。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位於敦化南路上的辦公室,對於要見這位尊敬的前輩,心裡很謹慎。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了詹先生的辦公室,打開門的是ㄧ位灰白長髮,帶著細筐眼鏡,目光炯炯有神正在埋首閱讀資料有如正在研究如何破案的偵探。這位閱歷百川,征戰網路沙場,擲地有聲的智者起身引導我到旁邊的大桌子,秘書送來兩杯沏好的熱茶,我坐在他對面,印入眼簾的是ㄧ大片書牆。

跨越世代不公義的工具:溝通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詹先生侃侃而談,他說這個世代的崩壞是上個世代的累積,崩壞是ㄧ種轉型的開始。他說: 「今年年初的太陽花學運衝擊了我這個世代,議題不只是服貿而是整個世代面對的不公義。這些不公義的造成,似乎是對他跟他這個世代所累積的成功和財富是ㄧ種反撲,而他似乎覺得他有責任站出來講講話。他提到了這個時代需要ㄧ個新工具(novum organum),而這個新工具是溝通(communication)。他提到這ㄧ個世代面對的挑戰是創造讓我們創新的機會,不要害怕面對問題。

承認問題,尋求解答

詹宏志先生在 TEDxTaipei 年會的演講具有時代意義。他說:「 我們不要怕動盪,因為穩定性結構就是世襲。 我們必須鼓勵創業與新產業發展,尋找破壞性創新,迫使舊勢力尋找新能力,創造年有利年輕人的創業環境是成熟企業的責任。 」「 我們必須先承認問題的存在,才會開始尋求答案,認識我們不曾考慮的選項,即便只能找到發散的答案,也是ㄧ種收獲。」

追求結果是社會運作效率的本質,但是如果不問方法,只問結果和效率,那永遠不會有好答案。愛因斯坦說 : 「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創新是什麼? 創新是對過程的追求,尋求可能性極大化,當我們社會停止追求當下的結果,停止抄襲捷徑,停止貪心時,我們才能正視問題,專注過程,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撰稿:許毓仁 Jason (TEDxTaipei 策展人)

拒絕沉默,勇敢發聲!

$
0
0

赫塞曾寫道:「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只求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但有些人心目中自有一套法則,有些事,雖然正經體面的人天天都在做,但對他們來說卻是禁止的。」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輕鬆度日,對於不公義的社會保持沉默,默許偏差價值將這社會腐蝕,而這股沉默的危險力量,正是社會上許多扭曲悲劇的加害者,紛亂複雜的社會,沉默的你我都有責任。從今天開始,不再讓怯弱懶惰助長沉默,身為一名台灣公民,你有權利勇敢地大聲說出實話!

no Silence

沉默的危險力量

「你為什麼這麼冷漠?」蔡柏璋在2014年會上振聾發聵的這一句話,敲進了許多人的心裡,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沉默,卻不知道沉默暗示著默許;我們告訴自己不需要扮演他人的良知,因為自己也不知道良知是什麼,所以用冷漠來掩飾我們的無知。

經過路邊的流浪漢,假裝沒看到地避開;聽著歧視同性戀的話語,戴上耳機,「與我何關?」看著他人終其一生努力得來的房子,被挖土機吭隆隆地敲碎,「幸好被拆的不是我家。」面對已經不知道吃下多少噸的餿水油,我們笑著:「反正吃不死嘛!」

遮起雙眼,緊閉雙唇,你覺得這才是紛擾社會的平靜嗎?你以為一句話都不要說,才是最安全的立命法則嗎?在生活中,羞於發聲的懦弱與懶惰,正一步一步地侵蝕這個社會,如此危險的寂靜,你聽見了嗎?

「沉默有如屠殺、是屍體袋不夠時會聽見的聲音、是上吊繩時綁好的聲音。」詩人Clint Smith 如此形容沉默的危險力量,當你選擇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正是將上了膛的武器,交給高牆那一方,任由他們宰割,戰役就在眼前,而你,正是那一聲聲槍響的背後加害者。


沉默是無聲的暴力

印度性侵害事件層出不窮,而如此偏差的社會暴力現象,正是沉默的大多數縱容它發生。Meera Vijayann 自小便遭受不斷的性騷擾,即使她大聲呼救,也沒人願意出手相救,而周遭鄉愿冷漠的沉默、視而不見,更讓許多女孩一再受害,甚至還有人反過來責備受害女子穿著太過暴露。

但Meera Vijayann決定站出來,扮演一位公民記者,運用正確的媒體管道,喚醒許多人對於女性議題的關注,當越來越多人不再保持沉默,不公義的社會才有機會翻轉,「當我們挺身而出,我們不只是作為一個個體,也是為我們的社群、朋友、同儕發聲。我突然發現,原來我的聲音如此重要,獨立思考,做出行動,這才是真正的擁有公民權利。」Meera Vijayann的勇敢發聲,成功地促使印度政府在2013年通過刑法修正案,保障印度女性遠離性侵。


沉默是無形的慢性殺人力量

沉默所默許的偏差價值,影響整個世界,不僅只有縱容性暴力的病態現象,隱性的種族歧視也正在世界各個角落發生。

在美國,佔總人口30%的白人男性,佔據了企業中70%的董事會席次,而在這些企業中,只有7位CEO來自少數民族,種族歧視一直是個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敏感話題,沒有人願意勇敢、坦誠地為種族問題發聲,但正是社會大眾對於尷尬話題的沉默不語,不自覺地默許著社會的偏差價值觀,更因此剝奪了不同人種,同樣身而為人,應享有的尊重與平等的機會,美國現任非裔總統歐巴馬就坦誠,過去曾因為自己的多種族背景而備受歧視與嘲笑,而周圍沉默的眾人更讓人自卑灰心,他和許多非裔青年一樣絕望痛苦,轉而投入毒品的懷抱,成為一位迷途的叛逆少年。

「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迴避,我們立場鮮明,勇敢發聲,請你們果敢地站出來,大膽地行動,不要再讓任何人因此被社會拋棄,讓那些懷抱夢想的孩子們勇敢發聲。」身為一位非裔女總裁,Mellody Hobson相信,若我們能夠打破沉默,展現勇氣,做對的事情,世界能夠因此改變,不僅能打破不仁義的社會潛規則,更能為社會注入嶄新思想,帶領世界朝全新的時代前進。

拋棄懶惰怯弱,勇敢發聲

魯迅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不代表平靜,沉默不保證安全,它只是人們面對刺耳事實時,懦弱懶惰的出口,不管是性暴力或種族歧視,甚至是許多社會悲劇的發生,皆是由生活中小地方的冷漠、忽視、沉默而釀成的悲劇,留心生活中不同現象的隱藏危機,別再讓猶豫不覺助長沉默,別縱容軟弱無知一點一滴地腐蝕這個世界,丟棄怯弱尷尬,明辨是非善惡,果敢地選擇立場,而你的勇敢發聲就已足夠,從現在開始,你可以選擇大聲地說出實話!

撰文:撰稿:陳愉雯


如何玩轉影像 笑看刻板印象

$
0
0

為什麼童話故事中的王子一定要勇敢的打敗怪獸、營救公主?為什麼美女警察、靚女消防員也可以被新聞大肆報導?當今社會雖然不斷倡導兩性平權,但依舊有抹不去的性別刻板印象,在傳統以男性為主的父權社會文化下,男性一定要陽剛,女性則是表現陰柔。這些印象如影隨形的伴隨我們成長,甚至影響生涯的選擇、工作的取向以及兩性之間的關係。

金髮、綁著雙辮子、戴上閃閃發亮的頭飾站在舞台上,她是來自俄羅斯的自攝像藝術家,Uldus Bakhtiozina,她以諷刺的影像來反思俄羅斯的社會。

Uldus利用攝影傳達訊息,在相機面前展示自己,她喜歡捕捉那些不是模特兒, 卻又帶著有趣故事的人,透過進一步的創造,打破固有的思想疆界,並且重新賦予意義。

與眾不同的困難

image-to-change-stereotype1

(一個隱藏了他的願望是芭蕾舞家的男孩肖像)

這位年僅12歲的男孩是專業舞者,他在課後學習芭蕾舞,但是 為了融入同儕之中,他必須隱瞞自己會跳舞這件事,Uldus為他戴上了風暴兵的面具,笑著說:「這就跟在星際大戰裡沒有個性的風暴兵一樣。」 雖然擁有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但為了在這個社會上被接受而藏起來;只因為與眾不同是件難事, 在俄羅斯更是如此。

社會對性別的期待

image-to-change-stereotype2

(綠巨人浩克與酒保的肖像,顛覆俄羅斯社會規範的支配)

照片中是由聖彼得堡一家酒吧的保全人員所扮演,他很喜歡說電影裡綠巨人浩克的一句台詞:「我生氣的樣子你們不會喜歡。」事實上這位酒保從未在人們面前發過脾氣,相反的跟他相處過的人都感受到他的和善以及溫柔,外表看似兇狠,但他只是將感性和浪漫的一面隱藏,因為在俄羅斯,男孩子浪漫就不酷了。

傳統婚姻的束縛

image-to-change-stereotype3

(Uldus作為一個絕望新娘的自攝像,解決每一個年輕女人渴望的婚姻)

俄羅斯的婚姻觀念很有趣,大部分18、19歲的女孩,早就開始夢想,並且準備好要結婚,在那樣的文化下,她們從小就被教育:「成功的婚姻代表成功的人生。」 所以大部分女孩們都以找到好老公為畢生的志業;Uldus笑著說自己27歲,在俄羅斯的社會已經是「剩女」了,所以她戴著墨西哥戰士的面具,身穿婚紗,在花園裡一臉絕望的樣子。

Uldus的異想天開和超現實的影像,打破了性別和文化的刻板印象,她挑戰了母國俄羅斯的社會規範,對它開了一個玩笑,她說:「勇敢、諷刺是有用的。」親愛的女孩、男孩們,你們擁有動力去為自己的目標與夢想奮鬥了嗎?

撰稿:洪辰嫣

正確回收廢油,好處多更多

$
0
0

「食用油」可說是烹調時不可或缺的利器,而臺灣人對炸物的熱愛,更是大大增加了油品需求,但料理之後往往會留下許多油,這些食用油經過高溫調理後就會變質而不再適合人體食用。但你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廢棄的油嗎?

面對這些廢棄的食用油,有些人選擇直接倒進排水管,但這個小小的動作其實會演變為一連串的大災難。因為這些油和其它物質結合在一起後,會形成阻塞物,不僅讓你的水管不通,也會造成下水道塞住。平時會讓管道傳出惡臭、引來老鼠、蟑螂之外,在大雨來臨時還會因為無法排水而引起水災。另外,若沒有妥善回收,廢棄油也會造成水質和土壤污染,進而產生更大的生態影響。


食用油的第二春:生物柴油

與其隨意扔棄廢油,不如將這些油妥善回收再利用。常見回收油可用來自製手工肥皂,或是你也可以交給專業人員再製為工業用的生物柴油。舉凡卡車、飛機和許多機械都使用柴油做為燃料,一般的石化柴油是從石油提煉而成;「生物柴油」則是來自死亡的有機體,像是動物的脂肪或大豆、玉米等植物油。

Biodiesel-Natascia Radice-1

生物柴油有許多優點,相較於普通柴油,生物柴油更為乾淨。而且生物柴油還能夠單獨使用,也能以任何比例和石油混合使用。使用的設備只需一些調整,或甚至不需改變就能直接在原來石化柴油的機器上運作。根據 1998 年美國能源局與農業局的研究指出,相較於石化柴油,生物柴油能減少 78%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生物柴油還能夠減少我們的環境污染。

Biodiesel-Natascia Radice-3


輕鬆回收食用油

回收油的好處多多,除了讓環境更整潔之外,也能製造再生能源,但要怎麼回收平常家中不要的食用油呢?只需要五個簡單的步驟就能輕鬆回收廢棄的食用油:

1.等待油冷卻至室溫

2.尋找乾淨的容器:可以使用牛奶罐或原來的油罐,若是罐中還有殘留物,記得要將罐子以水清洗乾淨後並完全風乾,才可以使用。

3.用漏斗和濾篩將油裝入瓶中:將油倒入罐中時運用漏斗會較方便,而濾篩則能過濾殘留在油中的雜質,以免食物碎屑混在油中。

4.罐頭中的油也可加入:除了炸食留下的油之外,像是魚罐頭或是沙茶醬等留下的油也可加入罐中,但要注意別把醬汁一起摻進去了。

5.交給垃圾車的清潔隊員回收

Biodiesel- Natascia Radice-2


回收廢油,好處多多

無論是一般小家庭,或是食品攤販、餐廳每日烹調時所留下的廢棄食用油都應該妥善交給政府機關回收,不僅能讓油回收再利用成為更環保的燃料或用品,也能保護環境,免於遭受污染。另外也要小心別貪圖小利而將廢油交給來路不明的回收商,萬一被不肖業者挪為它用,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雖然做回收需要一些程序,看似有些麻煩,但回收廢油的好處多多,只需要經過簡單的五個步驟就能保護環境,並確保我們不會傷人又害己,何樂而不為呢?


撰稿:Marssi Draw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AM)的創舉—電玩收藏

$
0
0

在現今媒體不斷改變與進化過程中,新科技和視聽技術的藝術應用也成為了當代藝術史中重要的一部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Museum of Modern Art)建築設計領域的資深策展人Paola Antonelli,在博物館近20年的任職期間,Antonelli熱愛挑戰「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先入為主的概念與作用。在「為什麼我把Pac-Man收進MOMA?」的TED Talk中,Antonelli描述她是如何與她同事們一起思考及質疑設計與藝術的關係,然後將電玩遊戲納入該館建築與設計類藏品。

2012年11月,MOMA官網上發佈正式消息,他們決定購買並永久收藏14個電玩遊戲(Video Game),包括:

小精靈Pac-Man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Pac-Man-Arcade-Table-4
俄羅斯方塊Tetris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2_tetris
Another World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3_anotherworld
Myst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4_myst1
模擬城市SimCity 2000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5_simcity2000placeholder
Vib-Ribbon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vib-ribbon-redo
模擬市民The Sims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7_thesimsplaceholder
塊魂Katamari Damacy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8_katamari
星戰前夜EVE Online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9_eveonline
矮人要塞Dwarf Fortress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dwarf-fortress-detail-redo
傳說門Portal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12_portal
浮游世界flOw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13_flow
Passage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14_passage2
未來逃亡Canabalt。
collect-video-game-in-museum15_cannabalt

在挑選這些遊戲的過程中,除了視覺元素,程式碼的簡潔以及玩家的使用設計都被列入挑選標準,MOMA也不斷在尋找具備歷史背景、文化意涵、科技創新的遊戲,並且透過向各界學者、數位保存專家咨詢,瞭解如何展示以及保存這些數位互動藝術品。


並非所有人都贊成

不過這則舉動也引起了不少藝術評論家的公憤,許多批評指出,MOMA的行為簡直是撕毀了身為一個神聖殿堂的榮耀,並且一點也不尊重藝術英雄,例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和梵谷(Vincent van Gogh)。

評論文章:

Sorry MoMA, video games are not art

MoMA Has Mistaken Video Games for Art

設計≠藝術

Antonelli強調:設計應該與藝術完全分開,它們不應該被曲解誤認為是同一件事情。很多時候,人們似乎認為設計師暗想成為藝術家,但其實一點也不,設計師是渴望成為真正偉大的設計師。電玩可以是藝術,但更是設計,MOMA以設計為原則,廣泛收藏相關作品,Antonelli指出這些遊戲均展現了傑出的互動設計,而這些都是當代設計創意、重要且常見的表達方式之一。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如此創新的收藏計劃,對於設計與當代文化的愛好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不僅拓寬了設計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改變了大眾對設計美感的感知行為。

原文網址:Paola Antonelli on acquiring video games for MoMA

撰稿:許書瑄

海平面底下的生存掙扎

$
0
0

海洋佔據了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面積,但卻只有百分之五是人類已知的海洋世界,而這百分之五的海洋世界,為渺小的人類,創造每年二十億的全球經濟收入,並影響著全球五億人口在海洋漁業的工作,但,我們真的愛惜感謝她嗎?

攝影師Brian Skerry透過海底攝影,揭露了人類對於蔚藍大海殘暴自私的破壞行為,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海底動物痛苦的生存掙扎,一張張強而有力的影像,對比著人類的私慾與海底生物的純真,對於神祕的海平面以下,我們必須試著了解更多,並與她和諧共存!


海平面以下,充滿威脅的生活

struggle-under-sea-level1 全球暖化造成的冰層融化,使得小海豹失去了哺育必須的穩固冰層,在加拿大聖羅倫斯灣區域的小海豹死亡率為百分之百,因為他們在初生的前十二天便掉入水裡而溺死,在這照片裡的母海豹,試著將臍帶還尚未完全脫落的溺水小海豹,推回冰層之上,拯救這個小生命,這樣子的生命掙扎,每分每秒都在他們的生活裡上演。 struggle-under-sea-level2 而這一具具堆疊在市場的魚屍體,就是被海明威喻為「海中之王」的黑鮪魚,身為海中體型最大、速度最快的魚之一,他們可以從赤道游到北極,並可以生存超過三十年,不過,當你在吃黑鮪魚壽司時,你可曾想過在你手中的食物,是如此的驚人偉大嗎?人類追求美味珍奇的慾望,讓黑鮪魚在全球的存活量劇減,科學家估計,全球90%的大型魚類已經在海洋中絕跡,包括鮪魚、鯊魚、梭魚等等位於食物鏈頂端維持生態平衡的捕食者,已經嚴重影響全球的生態系統。 struggle-under-sea-level3 新聞常大肆報導鯊魚攻擊人的事件,電影也常以此為題材,描述鯊魚是如何的血腥殘暴,但是你可知道,人類每三秒就殺死一隻鯊魚,每年有五千萬至一億條鯊魚被殺,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調查顯示,外海中有三分之一的鯊魚瀕臨絕種,而他們的棲息地也正在被人類侵略破壞,照片中這隻25公分長的年幼檸檬鯊,游在僅僅只有30公分高的水裡,因為挖土機正不斷填平他賴以為生的環境,只為了建造一座高爾夫球場。 struggle-under-sea-level4 稜龜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海龜,他們的根源能夠追溯至一億年前,「曾經當他們爬出水面築巢時,看到的是雷克斯暴龍從眼前跑過,而如今,卻是一棟棟高樓大廈矗立在他們眼前。」Brian Skerry如此形容稜龜的傳奇性,但自私的人類卻對神聖的自然物種毫不了解與尊重。 而稜龜的獨特更不止如此,他們在產卵期間會橫跨太平洋,從美國西岸長途跋涉9700公里,到印尼產卵,在遷徙期間,人類丟棄在海洋裡的垃圾塑膠袋,使稜龜誤判為他們的主要食物——水母,而將塑膠袋吞食,導致稜龜的死亡,而照片中人類刺網的捕殺與極端的氣候變化,更讓稜龜瀕臨絕種,在過去的十五年內,稜龜減少了百分之九十的存活量,其中在馬來西亞附近築巢的稜龜已經絕種,「我拍攝後,剪斷了網子讓稜龜可以重獲自由,但你知道每年有數以千計的稜龜並非如此幸運嗎?」 struggle-under-sea-level5 遭遇到如此悲慘待遇的不只有稜龜,而是所有生活在海平面下的各種動物,從海藻到鯨魚,各個難逃被殘害的命運。北大西洋露脊鯨是現今地球上瀕臨滅絕最嚴重的生物,他們的棲息地恰巧就在美國東岸城市附近,而與人類如此親近的結果,就是被工廠排放的廢棄化學藥物所毒害,照片裡,一頭北大西洋露脊鯨探出水面,向著岸邊,而就在不遠處的燃煤工廠正大肆地排放著煤煙,如此哀傷的畫面,強烈對比著海底生物的純真悲哀與人類的冷漠自私。


海洋復育的希望

struggle under sea level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70%的魚種已經枯竭,儘管現今的海洋世界看起來並不樂觀,但這世界還是有許多人懷抱著希望,傾力保護著這片蔚藍世界,像是全球性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便致力於永續漁業的發展,以非暴力直接行動抗爭漁業強權的過度捕撈,而國家地理學會發起的《原始海洋計劃》也成功促使美國、智利、哥斯大黎加政府劃定超過4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保育區,他們的目標是說服各國政府,將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納入保護區域,保衛海洋最後僅存的淨土,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4年擴大「太平洋偏遠島嶼海洋國家保護區(Pacific Remote Islands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成為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

台灣海洋資源的發展

台灣身為海島型國家,海洋資源更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台灣的遠洋鮪魚船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之一,不過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殺與海洋環境污染,台灣的漁業資源已經日漸枯竭,目前許多民間團體也積極投入海洋復育的工作,像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督政府設立周邊海域12%海洋保護區,而在今年的6月8日——世界海洋日,更有許多人參與淨海淨灘活動,以行動支持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屏東縣政府也投入人工圈養黃鰭鮪的研究,期許有天能夠不再消耗自然海洋資源。

「海洋具有回復力,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容忍我們的捕殺、破壞,但是我們必須取之有道並且懂得節制。」對於神秘的蔚藍世界,我們不能再盲目無知地眼不見為淨,而是必須與之和諧共存,維持生態鏈的平衡,讓在海平面底下的生物,享受本來就應該的寧靜生活。

延伸閱讀: 紀錄片《魚線的盡頭》

紀錄片《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魚》

撰稿:陳愉雯

來聽聽螢火蟲用光說了什麼悄悄話

$
0
0

「火金姑,來吃茶:茶燒燒,食芎蕉:芎蕉冷冷,食龍眼:龍眼要撥殼,換來食藍茇:藍茇全全籽,害阮吃一下漏嘴牙。」這是耳熟能詳的台語歌謠,小時候想必都經常唱念著,裡頭的「火金姑」正是在說螢火蟲,牠就像是墜入凡間的星星,在地面上一閃一閃的發亮著,我們總是對他有著許多想像,想著自己躺在草坪上緩緩睜開眼睛,一小點的光點就紛飛在四周,說有多浪漫就能有多浪漫!


燈暗了,Sara Lewis掀開一塊布,拿著一個裝載亮點的瓶子,她富有磁性的嗓音說著:「作為一個生物研究員,作為人類,我總是被這些神奇的事物感動。」沒錯,這些與我們共享同一個星球卻又如此奇妙的生物就是-螢火蟲。

對大部份人來說,螢火蟲總能召喚出美好的回憶,而Sara會開始迷戀上牠是因為讀研究所時,一天夜裡獨自坐在後院,這些悄無聲息的花火 就在她身邊升起了,她開始思考:這些小傢伙是怎麼發光的呢?這樣一閃一閃的是在對話嗎?那又說些什麼了呢?


自然界的奇蹟

螢火蟲是一種美麗且多樣性的甲蟲, 全世界有超過2000種螢火蟲的種類,在臺灣就有大約60幾種,雖然賞螢季大多在春末夏初之際,但事實上,臺灣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的螢火蟲依序羽化,輪番演出, 而這麼多種類中,牠們都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求愛信號。

Sara_Lewis-1

(最初的螢火蟲)
Sara_Lewis-2
(有些種類只有雌性螢火蟲會發光)
Sara_Lewis-3
(雄雌性以快速閃動的亮光找到彼此)

約1.5億年前,最初的螢火蟲在白天飛且不發光,而是雄性用靈敏的觸鬚來嗅聞雌性散發的香味;其它的螢火蟲族群中,只有雌性螢火蟲會發光,牠們沒有翅膀,所以每天晚上爬上岸邊,持續幾個小時發出明亮的光芒,吸引正飛舞但不會發光的雄性;還有些螢火蟲種類,雄性和雌性都會用快速閃動的亮光來尋找牠們的配偶。

如何施展魔法

螢火蟲發出的光需經過牠們燈籠中多種化學反應的精密協調,主要是一種螢光素酶, 在漫長的進化中, 成功將它的小染色體臂包裹住了一個更小的螢光素分子,這個過程中它受到激發,以致發出了光。


為何如此閃耀

最開始這些亮光是作為一種警告,喊著:「有毒!走開!」嚇唬可能的捕食者;之後這些亮光進化成一種聰明的溝通工具,不只用來躲避天敵,也用來吸引伴侶。

1.性擇 Sara_Lewis-4

(雄性螢火蟲齊唱情歌)
Sara_Lewis-5
(紅色部分由雄性給雌性新婚彩禮-蛋白質)

螢火蟲成蟲的壽命只有幾個星期,牠們一心只想交配繁衍下一代,想想當我們正在讚嘆這些光亮,其實是雄性螢火蟲靜默無聲的情歌,多麼浪漫;而雌性螢火蟲非常挑剔,牠們懶洋洋地待在低處,審視著這些可能性,牠們用光的語言訴說牠們的愛情;燈光熄了後,發現它們開始交配,而且雄性還給雌性一個富含營養的袋子,叫做新婚彩禮,它有豐富的蛋白質, 這是雌螢火蟲產卵所需要的營養。

2.天擇 Sara_Lewis-6

(蛇蠍美人的雌性螢火蟲吸取其他螢火蟲的血來得到防衛毒素)

螢火蟲中某一種類,有個進化小瑕疵,就是無法製造自己的防衛毒素,促使牠們不懷好意地在黑夜中點亮自己,像是被稱為「蛇蠍美人」的雌性螢火蟲,狡猾地逼真模仿其他種類雌螢火蟲說過的話,牠不是在尋找愛,而是在尋找毒素,因為不能製造自己的毒素,這些雌螢火蟲依靠喝其他螢火蟲的血,來得到這些有防衛作用的化學物質,吸血蟲螢火蟲於是就這樣誕生了。


故事開始緘默

現在在世界各地,螢火蟲逐漸在眨眼的瞬間滅絕。罪魁禍首是:棲息地的消失。許多曠野和森林、紅樹林和草地都讓路給開發和擴張了,螢火蟲無家可歸;還有另一個問題:我們征服了黑暗,但我們把多餘的光投向夜晚,使螢火蟲的生活陷入混亂,牠們光害敏感,因為這讓牠們用來尋找配偶的信號變得模糊不清。

我們真的需要螢火蟲嗎?畢竟,牠們只是地球生物多樣性中一個微小的點,然而每次一種生物滅絕,就像在一間擺滿蠟燭的房間裡,一個接一個地熄滅蠟燭,最後只剩下我們人類獨自坐在黑暗中。

螢火蟲們正在閃爍著,傳遞著危急的警訊,你聽到了嗎?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