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呂世浩:「用思辨探究歷史,讓歷史成為大用。」

$
0
0

透過開放式線上課程學習,已成為新的風潮。國立台灣大學的歷史系專任助理教授—呂世浩,在知名平台Coursera開設「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課程,獲得極大的回響,授課學生廣佈全球。過去我們認為只是「背多分」的歷史,在呂老師的教學下成為另外一種新風貌。

身為今年年會的講者,一起先來聽聽呂世浩老師對於歷史學與教育的看法。

howard cheung1


「思辨,其實是現代人急欲找尋的能力」

在社會普遍認知「歷史無用」的觀念之下,呂老師的課程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觀點。他將中國古代帝王和精英學習歷史的方法介紹給現代人,他教學生用「思辨」對歷史進行分析與思考,從歷史中啟發智慧。

由於這樣的歷史教學,和大家從小所學「歷史就是背誦」的觀念,實在大不相同。因此在Coursera上開課之初,呂老師也曾擔心過,現代的同學願意接受這種傳統的智慧嗎?結果出乎呂世浩老師的意料之外,這門課大受歡迎、迴響熱烈,修課人數超過45000人,成為目前網路排名第一的中文課程。

「思辨」的教學形式,為何在現代教育中似乎隱身不見?其實這跟現代教育的核心觀念有關,現代教育誕生於工業革命之後,重視如何在時間內訓練大量專業人才,本質是一種培養工匠的教育。因此大學以前的教育環境,習慣強調「所有事物都有標準答案」,而考試的目的通常是寫出標準答案。但使用這套方法學習人文學,就會產生問題。

人文學的目的,是解決人生、人類的問題。這些問題絕大部分都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好與更好的答案。而歷史學是研究時和變的學問,時間不斷消逝,所有事物都隨時間改變,上個時代的作法不一定適用於現在,別人的答案也不一定適合你,因此沒有標準答案可言。所以人文學的目的,其實是幫助人們思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呂老師開課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明白:人文學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答案只能透過自己努力尋找。

「歷史猶如磨刀石,助我們砥礪腦中智慧」

呂世浩老師除了擁有兩個博士學位之外,更有著長達二十年的中國傳統私塾求學經驗。奉元書院的愛新覺羅毓鋆老師,以及台大歷史系的阮芝生老師,啟發了他對於思辨的學習思考,使他懂得從各類中國經典中學習前人的智慧。

我們常問「歷史應該怎麼讀?」呂老師認為歷史就是塊磨刀石,目的是幫助我們磨礪腦中的智慧之刃。就好像我們不會拿磨刀石來切割物品一樣,學歷史不是要直接照搬古時候的經驗,而是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呂老師常跟同學說:「當你碰到人生重要難題時,相信我,你絕對不是第一個遇見類似難題的人。在你之前,有無數人遇到相同問題,他們如何解決?我們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學歷史就是要思考前人如何解決問題,又各自得到什麼結果。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歷史就會成為無盡的智慧寶庫。

呂老師舉例,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在始皇過世時接到了偽造的遺詔,要他自殺。那時扶蘇握有三十萬大軍,身邊還有大將軍蒙恬幫他。如果你是扶蘇,該怎麼辦?結果扶蘇聽從遺詔指示立刻自殺,他的死成為秦朝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試想,如果是李世民,他又會怎麼辦?他大概會喊遺詔是假造的,並帶三十萬大軍殺回去。反觀晉文公重耳,他遇見類似問題時,卻是先逃跑觀察情勢,再決定如何行動,在外流浪十九年才成為一國之主。

呂老師又問,在上述這三個例子中,誰才是真正的孝順?他認為中國人的孝道觀念,其實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兒女並非一昧順從,不讓父母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才是真孝。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並非由上而下強迫服從大道理,是拿很多歷史事例不斷探索更好的解決方法。

Shih-Hao Lu2


對「不懂到懂」的執著,歷史成為良師益友

呂老師是一個對於別人習以為常的事,願意花費長時間去思考的人。對他來說,「思辨」已成為一種長久的習慣。大部分的人都說考上歷史系沒有用,但呂老師很努力的思考:「為什麼沒用?如何才能有用?」這也成為他研究歷史和人物的動力。

能夠記載在史書中的歷史人物,不論是好的或壞的,多半出類拔萃。這些人都深知思辨的重要性且善用它,所以許多歷史人物都是思辨智慧的箇中好手,只是其間有高下之分。有人從自我出發,有人則關注人群;有人只考慮當下,有人則思考未來。明白他們的選擇和結果,就能學習到歷史的智慧,這是後世人類文明的寶藏。

「我們希望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

我們最後希望呂老師提出一個大哉問,他思考了一會後,說了下面這段話:

這個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物資最豐裕的時代,生活享受與資訊普及的程度前所未有,但道德和環境的危機也是前所未有。人莫不愛自己的下一代,但我要問:「我們究竟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

今日的許多決定,往往只著眼於這一代的經濟發展與享受,而對下一代的世界百般掠奪。我們捫心自問,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是一個生態滿目瘡痍、社會弱肉強食的世界?還是一個能夠永續生存、和諧安寧的世界?未來是由歷史所造成,而歷史往往就在我們這一刻的決定之中。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整理撰稿:魏妤庭


偏見怎麼可能是好事?

$
0
0

談到偏見,人人都會連忙撇清,聲稱自己可沒那個壞毛病。大眾普遍認為偏見只會出現在心胸狹窄、愚昧無知的人身上。但心理學家發現,偏見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而且還是合乎理性和道德的產物,存在每個人的意識裡。除此之外,偏見對我們來說還可能是件好事,這怎麼可能?


偏見是天性

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認為人類生來是張白紙,專門研究人性與道德行為領域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發現,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懂得從別人的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而形成偏見。

以六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拿分別喜歡豆子和全麥餅乾的兩個玩偶給他們選擇,小嬰兒通常較喜歡和自己有同樣口味的玩偶,而且看到另一組玩偶被自己喜歡的玩偶欺負時,還會很開心。

Paul Bloom

由此可見,我們從還沒學會說話、走路之前,就已經懂得開始將看到的人事物分為兩國,傾向對自己的同類較友善,而對不同類或陌生的對象較易產生敵意。只是這種出自天性、看似不經大腦的自然反應,可能是理性行為嗎?


偏見很理性

英國評倫家 William Hazlitt 曾說:「偏見是無知的產物。」但 Paul Bloom 認為偏見並非因為完全不理解事物而引起,相反地,偏見是透過經驗累積、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偏見並非透過「感覺」,而是用「理性」讓我們決定自己的觀點。

William Hazlitt 後來也改口稱:「沒有偏見,我就不知道該怎麼穿越房間,也無法融入環境、感受生命中的各種關係。」透過經驗累積,我們才能在一無所知的基礎之上,推測些許訊息傳達出的意涵,並進一步做出決定。

Paul Bloom 認為偏見並非一無是處,當我們了解偏見並非如同想像中的那麼糟,甚至可能為我們帶來助益的時候,就能在偏見讓我們違背理性、道德規範之前,限制我們的行為和衝動,了解該怎麼做。


走樣的偏見

即便偏見可能是天性也是理性,卻也時常一不小心走了樣,讓我們誤入歧途,做出錯誤的決定。

偏見往往始於刻板印象,我們很擅於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許多更深入的背景故事。多數情況下,依靠理性推理而來的刻板印象能在生活中幫助我們,讓我們不需要重覆經歷同樣的事、耗費大把光陰才能得到同樣的結論。

但過度依賴刻板印象,也會讓我們誤判局勢。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情節一般,你做出的判斷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根本是場誤會。若偏見只是讓自己吃點虧、有了誤解還算小事,但我們卻常在更重大的議題上做出錯誤且不公正的判斷。

Paul Bloom

史上最知名的例子即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件,而在台灣最傳統的例子莫過於對族群的評價,早期台灣社會中,許多人單憑客家人、原住民、閩南人或外省籍來斷定一個人的個性,每一種血脈都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籤,在論及婚嫁、總統大選等重要事宜當前,仍左右許多人的決定。


怎麼避免讓偏見影響行為?

當我們不了解偏見如何形成之前,我們常會自以為是地堅持錯誤的見解。要避免落入偏見的陷阱中,Paul Bloom 建議我們可以透過下列兩點改變你我的觀點:

1.動之以情

Paul Bloom

種族歧視的問題在美國也是歷經上百年的奮戰,才讓歐巴馬不再因膚色而被欺凌,並獲得廣大民眾認可當選總統。扭轉人民對種族、膚色刻板印象的重要推手之一,便是電視連續劇。不同人種演出的影集紅極一時,得到人民喜愛,自然變在不知不覺中,催化種族間的平權。

2.理性思考與公平原則

Paul Bloom 以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故事為例,提到許多人聽到數千里外的國度死傷慘重,多半只是稍感惋惜便繼續過生活。但當這些人知道自己的小指頭明天就會被切斷時,卻又會輾轉難眠。相較成千上萬人喪命,損失的小指頭似乎更困擾我們。

但透過理性思考,大多數人都同意即使我們擁有那樣微妙的情緒,在需要讓他人喪命和自己斷指之間做出抉擇時,我們仍不會選擇讓人喪命來保護顯得微不足道的小指頭。理性讓我們在自私心作祟時提醒自己:「不過是芸芸眾生的我們, 可不比任何人還高尚。」


消滅偏見帶來的負面影響

偏見無所不在,我們知道自己可能受到過去對特定外貌、國籍、種族的偏見影響,而對他人有先入為主的錯誤想像。重要的是在偏見出現時,提醒自己那個念頭也許只是相同的經驗累積,讓你誤以為那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Paul Bloom 也提醒我們,當你意識到自己產生了負面的偏見念頭,改善的最佳方式即是開創不會誤導我們的情境,像是管弦樂隊在幕後聽甄選樂手的試奏,避免其它因素干擾他們最在乎的實力。

你可以透過理性與感性來改變你的偏見,讓它去除損人害己的那一面,為你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撰稿:Marssi Draw

開源共享,自造者運動的幕後推手!

$
0
0

十八世紀,當機器開始取代人工勞力,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十八世紀末,伴隨著電力的大規模應用、電燈與內燃發動機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接踵而至;而近年來逐漸興起、強調客製化與動手做的「自造者運動」,則被《Wired》雜誌前總編輯安德森,比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開源硬體催化第三次工業革命

想像今天,你想要送一部玩具車給自己的八歲小孩,你不再需要特地到購物中心或玩具專賣店購買,你可以直接上網下載檔案,再利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生活寫照,而講者Massimo Banzi認為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與「開源硬體」密切相關。

「開源軟體」是一種開放他人任意取用原始碼的電腦軟體,版權持有人在軟體協定的規定下保留部分權利,同時允許用戶學習、修改軟體;而「開源硬體」則進一步開放詳細硬體設計(如電路圖、材料清單等)。Massimo提到,藉由開源硬體所帶來的知識共享,就連3D印表機本身軟、硬體的取得,都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壟斷的權利,製造生產的門檻大大地被降低。


開源共享的背後推手Arduino

massimo -6

3D印表機如此艱深複雜的技術,究竟是如何達到開源共享的呢?原來是「Arduino」的功勞!「Arduino」是Massimo和其團隊花費將近十年時間研發的開源硬體,為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單晶片微電腦,使用者可依據Arduino官方網站,取得硬體的設計檔,加以調整電路板及元件,以符合自己實際設計的需求。

massimo -5

在智利,許多用戶放棄到商店購買,決定自己利用Arduino製作電路板;有些公司則對Arduino進行修改,以迎合特定市場需求。「開源」與「共享」兩個概念相輔相成,將眾人的創意想法集結在一起:《Make》線上雜誌讓許多志趣相投的人結合成社群,將複雜的技術問題以清楚、漂亮的版面呈現出來;Instructables網站則提供網路平台讓使用者交換意見、進行技術指導。


自造者是創意的實踐家

massimo -3

想像一個可以辨識手語的手套,能夠將手勢轉換成聲音,甚至可以顯示出字詞;原本由軍方掌握的飛行器技術,現在你也已經能在DIY Drones網站上買到小型直升機,甚至被用來在非洲的村莊間運送物資;當你對政論名嘴感到厭煩時,你正需要一個能夠讓電視自動靜音的裝置;當植物盆栽缺水時,它能藉由具備Wi-Fi功能的元件,連接推特帳號,發出「我現在想喝水」的訊息。以上這些看似創新的高科技產品,其實都是「自造者」以Arduino為基礎自行開發出來的。

Maker《自造時代》電影預告

「自造者(Maker)」指的是自己動手將創意變成實體物件的實踐者,他們通常在自造空間裡,做出產品原型,再透過群眾募資網站與社群媒體的管道,測試大眾對產品的反應,並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群眾募資平台是最佳舞台

massimo -2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Pebble公司所設計的一款能夠透過藍芽與手機連接的手錶,可以在手錶上設置顯示內容,而他們成功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籌資一千萬美元,直至今日,Pebble智慧型手錶已經在全球賣出超過四十萬隻。


反思台灣的自造者環境

massimo -1

Massimo相信,開源共享的概念能夠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就連十二歲的青少年也能成為「自造者」,一旦給了孩子基礎的工具, 他們表現出來的能力著實讓人感到無限驚豔。當「自造者運動」已經在全球漸興,更與創業結合,演化出新的商業模式,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將「自造者嘉年華會」搬到白宮裡舉辦,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台灣整體產業、教育環境以及創業政策究竟給予這群「自造者」多少關注?


撰稿:Sophina Chou

共享經濟:一起,就辦得到!

$
0
0

站在荒野路邊,舉起大拇指,等待善心人士相載一程——這是電影裡熟悉的「搭便車」場景。

現實生活中,油價飆漲,稅金、保險和保養費的負擔,加上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環境成本,擁有一輛車的背後,要付出高昂代價。在北美及歐洲流行已久的「汽車共享」(Car Sharing)概念,以分享和愛護環境的角度,帶來共享經濟的新觀點。


汽車共享 物盡其用愛地球

1999年,Robin Chase成立了Zipcar,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共享公司。Zipcar就像是「汽車版的YouBike」般,讓空車散布大城市各角落,使用者可隨時搜尋就近可用車輛,憑會員卡取車、還車,而使用完畢車輛還會自動上鎖,不必擔心營業時間和手續辦理等問題。根據美國柏克萊大學研究,一台共享車可取代9至13台私人車輛(資料來源:富比士雜誌),Zipcar成功開創共享經濟的規範。

Robin Chase-1

在Robin Chase搬到法國後,一改Zipcar「企業對消費者」的(Business-to-Consumer)商業模式,轉為「消費者對消費者」(Consumer-to-Consumer),創立了Buzzcar。Buzzcar為單調的租車行為注入人性溫度,人人都可以出租自己的車子,因此,每台車都有來自不同車主的鮮明個性、獨一無二的旅遊指南,體現「同儕模式」(Peer-to-Peer)交易的特性。


同儕化生產 集體激盪創新思維

相較於Zipcar講求安全便捷、始終如一的標準化服務流程,Buzzcar的同儕化生產則是另一種模式,然而,同儕化生產在 服務品質上將產生很大的落差,因此,同儕交易公司先驅eBay即發展出買賣家評論與評等機制。Buzzcar汲取了產業前輩的經驗,一年之後,已有一千多輛來自法國各地的汽車登錄Buzzar,六千多人等著租車,「這種時尚經濟是傳統公司不可能辦到的!」Robin說。

Buzzcar的同儕模式促成車主和租車者的共創關係,將公司和企業的能量灌注予個人,使其威力倍增。一個傳統公司中或許有十個負責服務創新的員工,但是同儕交易公司擁有的卻是來自眾多使用者的無限創意,能夠不斷創造新體驗的力量。Buzzcar品牌名稱的來由,也蘊含創辦人的期望:「Buzz」是蜜蜂嗡嗡的聲音,Robin Chase認為,若像蜂巢一樣,每個個體都能參與、改造和創新,集體激盪出的效率和創造力,必能打造出令人驚豔的媒合平台。

Robin Chase-2


「共享」打造親密經濟

同儕交易公司注重輕鬆透明的消費者經驗,善用網路社群力量,打破實體交易疆界,一點一滴拉近世界的距離:

Robin Chase-3

歐洲最大的共乘平台carpooling.com是當地旅人必備資源,成立十多年來,締造每日一百萬的共乘車次,相當於2,500班法國高速列車的承載量。

Robin Chase-4

專賣手工藝品、分享與傳遞創意的網路商店平台Etsy,為手作商品開闢全球市場,一年內創造五億三千萬美元市場產值;來自台灣的Pinkoi也打造出亞洲最大的設計商品購物平台。

「一起,就辦得到」—— 一起迎接共享經濟的時代吧!


撰稿:Fanta Chen

英國新式教育,帶領學子破繭而出!

$
0
0

當臺灣的國際地位不斷被邊緣化、國家缺乏競爭力的聲浪不斷在社會各角落響起,國內人才供需的鴻溝已經是一項嚴肅且嚴重的議題。根據調查,臺灣逾六成畢業學生無相關實務經驗、缺乏清楚的自我認知,失衡的另一端企業,則需要跨界整合、創新思考的人才。而教育制度設計的優劣,正是左右著國家競爭力的最大關鍵。


結合工作與學習的Studio School

身為英國青年基金會主席的Geoff,在2006年提出一套新型態教育的改革方法,出發點是希望打造一個適才所教的教育環境,幫助喜歡動手實作的學童不被侷限在課堂教學。他在找出英國教育改革的關鍵問題:「青少年對於上學沒興趣」、「企業抱怨畢業生缺乏準備」之後,積極與師生、家長、社區、企業進行互動討論,研擬出了「學徒學校Studio School」的新模式,並在兩所學校實行試驗,結果大受學生熱愛與政府肯定,英國政府至今已批准擴編47所Studio School。

Geoff所創立的「學徒學校」幾點特色如下:

1.學校規模小,學生人數控制在300-400人。

2.學生年齡介於14-19歲之間。

3.學生學習內容以實際的專案參與和執行為主,僅20%課堂學習。

4.每位學生擁有自己的督導師。

5.不額外收取學費。

6.不對學生進行甄選。

Geoff Mulgan-1

螢幕截圖 2014-09-12 16.09.21

學徒學校對英國來說,是一種新型態學校,不限制學生只有聽講課程,讓學生透過專案及同儕之間的合作學習,並且與企業進行實際的互動與合作。然而,這些聽起來,似乎跟臺灣的高職五專有點相似?


教育轉型是造成高學歷失業的原因之一?

政府在2000年前已廢除了四技二專聯招,致力推動教育轉型,為了讓更多人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臺灣出現了許多私立、科技大學;然而,當教育成為政治投資的籌碼,在政績與浮誇成果之下開始引發的社會效應,即是現下難以解決的高學歷失業問題。高等教育的篩選和訓練原本應是極度嚴格,但是臺灣過去的廣開大學政策,並非穩扎穩打地提升整體教育程度,反而是降低入學門檻與大幅增加名額。在社會風氣、家人期許之下,懵懵懂懂地唸了大學的學生何其多,在這群大學生中,又有多少人其實不適合把時間、金錢花費在高等教育上?

職業學校的訓練畢竟與一般大學的升學規劃不同。科技大學的轉型,使得許多真正想走技術的人才,在人生求學的岔路上迷了路、失了焦。好學校的畢業生或許仍能保有其競爭力,而將人生黃金時期耗在大學中,卻未能得到與其學歷相對等之實力的增額大學生,已成了歷年教育政策底下的最大犧牲品。


軟實力人才的重要

現今大學教育環境裡,個人專業知識以及認知能力的栽培,只是屬於硬體上的充實;軟體上,仍多停留在靜態的單方知識傳遞與記憶,學生靠寫作業、交報告、準備考試得到一個數字結果,然而真正應該培養的思考能力、學習方法與面對事情的態度,尚無法具備相對應的成熟度。

各界企業領導人常在公開演講或者雜誌採訪中,提到他們對於人才的看法,尤其是「軟實力」的重要性,亦即Geoff演講中所謂的「非認知技能」,以下整理四點:

1.方法:俱備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能力。

2.態度:不畏懼錯中學,面對困境時有抗壓能力,懂得自省與檢討,並主動探索學習。

3.能力:具高視野,跨領域的多工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自覺:瞭解現實與夢想的差距,看見自己的方向。

學校教育有存在之必要,改革只是一個過程,其教育作用必須被落實才有意義。自上而下的工業化教育已經過時,學校教育的作用之一應該是幫助學生調整夢想,激發學生們實事求是的慾望,鼓勵更多從生活延伸的實驗與實作,少一點分數的刻板,多一點創新的想像。


撰稿:Shu Hsuan

別再問宗教是好還是壞!

$
0
0

宗教:天使VS惡魔

宗教糾紛的歷史幾乎和宗教本身一樣悠久,且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許多戰爭。從十字軍東征到中東的以巴衝突,這些紛爭往往造成極大的社會動盪,數以萬計的人因而死亡,甚至促成一個國家的興起或消滅。

有信仰的人將宗教視為俗世生命的救贖、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啟蒙運動之後,人們的思想開始和宗教分離,對宗教的看法也有了改變。近代的思想家對宗教各有不同程度的批判,例如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而尼采說:「上帝已死」。宗教對人類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我們又該用什麼態度面對宗教,成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該如何定義宗教

非洲哲學家Kwame Appiah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首先要先回到宗教的本質,去問宗教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最普遍的解釋是:一切對神靈和有靈性事物的信仰。然而,這樣的定義很容易被推翻。佛教和印度教都是普世公認的宗教,然而,佛教的教義裡其實並不崇尚神的存在,屬於無神論;印度教之中也有主張神不存在的支派。顯然地,單就是否相信神的存在著實無法成為宗教的定義。

Kwame Anthony Appiah


宗教分類是有意義的嗎?

那麼是否該對宗教重新下一個更精確的定義呢?講者認為宗教的定義並不是重點,因為宗教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如果硬要將宗教用簡單一句話概括,容易在看待宗教相關議題時產生以偏概全的想法。因此,「宗教對人的影響是好或壞?」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宗教只是某一群人們對自然的看法,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從這個角度來說,為宗教分類其實並無意義。

之所以說這樣分類是無意義的,是因為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可以被歸類在現有的宗教之中,如果信仰唯一真神,你可能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如果你重視人的領悟,你信仰的可能是佛教;即便你是拜祖先或是其他自然界的事物,也可以被歸類到泛靈信仰。我們對宗教的定義只是一張表,一張被我們認可是宗教的列表,而我們所做的只是檢視人們對神靈的態度,再進行歸類而已。所謂宗教之間的區別,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而這個列表是怎麼來的呢?Kwame Appiah認為是來自於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們,當時他們所認知的一切都來自於基督教,而當他們碰到許多其他民族時,他們便會疑惑:若其他民族沒有基督教信仰,那他們是否擁有其他種信仰?宗教因此開始被單調地劃分和詮釋。

Kwame Anthony Appiah


平等尊重是唯一真諦

隨著科學的進展,學者開始獨立看待與研究宗教,使得信仰在現代人眼中充滿神秘的謎團。 Kwame Appiah認為這個見解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事實」,我們不一定要同意,卻也提供我們另一個看待宗教的角度。其實,不同地方的人們發展出自己獨特的世界觀,本質上只是反映生活環境和方式的差異而已,與其將這些不同價值觀強加分類,不如平等地看待這些信仰,相互尊重,讓這些因宗教而起的糾紛不再發生。

Kwame Anthony Appiah


撰稿:Ivan Weng

想要創新?當個實踐者吧!

$
0
0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生活在便利的智慧時代,打開電腦,連上網路,任何資源唾手可得,在人人有機會的全民創意時代,你要怎麼讓自己的創新脫穎而出?

MIT Media Lab總監Joi Ito以全球化的眼光,分析當今科技趨勢,強調創新已不再是難以實現的白日夢,最重要的關鍵是你能否把握當下,跨出第一步,實踐你的創新想法。


解決災後問題的創意發想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有史以來最強烈的規模9.0地震,引發福島核電廠爆炸,隨之外洩的輻射雲朝東京襲去,東京霎時籠罩在輻射疑慮的陰影中。

但日本政府對於輻射資訊的隱匿閃躲,讓MIT media lab的總監Joi Ito決定挺身而出,自己尋找真相。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他得以網羅各方專業人士,設計測量輻射儀器,並親自測量各地輻射量,創造了全世界最大輻射測量的公開資料庫「Safecast」,並藉由便利普及的手機應用程式(application)即時公開資訊,而這一切從無到有,都要歸功於現代科技與網路的便捷快速。


網路改變了商業經營模式

Joi Ito

災難的發生讓人們團結一心,而網路的力量將資訊連結起來,用嶄新、有效率的方式建構新知識,擴及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現在的你,還記得網路發明之前的生活嗎?

網路紀元誕生之前,事物依循著我們熟知的定律運行。若你想提供新服務,你得先讀個工商管理碩士、找資金,最終可能必須花好幾百萬美元,才能提供服務。然而有了網路之後,過去那套呆板僵硬的流程已然翻轉,以往都是由上往下的授權管理,現在,則轉為由下往上的商業模式,你只需有個新鮮的想法,不需主管同意、不需老師講解,就能幾乎不費任何代價地建立服務。

像是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網路公司的創立,或是智慧手機時代的手機應用程式(application)的開發,由工程師與設計師主導,創意想法快速模擬、上線,再從操作中調整,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商業經營方法。實現創意已不再專屬特定人士,網路提供了即時平台,只要你有創新想法,人人都能立即實踐他們的創意。


即時上手的硬體技術

Joi Ito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不靠大企業,利用嶄新的硬體技術,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自行製造產品。

像是近年應用廣泛的3D列印(3D printing),除了在生醫、航太領域的使用,設計師更能利用一臺要價不到2000美元的3D列印機,只需輸入數位3D檔案,幾小時內便能將設計模型直接製造出來。就像網路改變了商業模式,製造業也正掀起一股革命,創意的立即實踐已是世界的一股潮流。


深圳的創業風氣

Joi Ito提及拜訪深圳年輕創業家的經驗:「他們製造新手機的模式,猶如矽谷的孩子創造新網站一般。」工廠由設計師操控,親自調整生產儀器,將自己的創新想法,直接在製造儀器上實現。並透過與市場的直接接觸,再立即調整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如此敏捷的硬體開發模式,正確實在深圳上演著。

生產、硬體的成本都如此低廉,實踐創新已被推往新的境界,過程不再繁複、不再難以觸及。你必須把東西做出來讓這世界看到,Joi Ito說:「不製造產品就死。」便是這個全民創業時代的最佳註解。


當個專注當下的實踐者

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不管是軟體、硬體,實踐創新想法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妄想。資源就在你身邊,端看你是否懂得應用。Joi Ito提到《拉力,讓好事更靠近》此書裡「提取資源」的概念,你不需要將所有資訊囫圇吞棗地塞進腦袋,你所需要做的,是從龐雜資訊中,找出想要的資源,並整合運用。

過去總認為,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縝密的未來計畫才能著手研發,但事實上,我們上網就有維基百科(Wikipedia),計畫資金不足可以上募資網站Kickstarter籌錢,而只要你上網一搜尋,隨時有各個領域的朋友願意傾囊相助。


創新的關鍵是觀察與實踐

「教育是別人給予你的,但學習是你為自己所做的。」在這複雜快速的時代,你不該再只是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識,你必須知道「如何去學習」,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並努力追尋;隨時察覺身邊事物,把握每次機會,不要害怕失敗,勇敢地踏出實踐的第一步。

人人都有機會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已不再全然關乎知識,而是觀察與實踐;並從過程中學習,依循著自己的信念,抵達目的地。從現在開始起,當個創新實踐者吧!


撰稿:Fish Chen

365個美好時光

$
0
0

你是否曾感覺生活有些無趣、沒有意義,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努力的事?一年 365 天,讓你愉快的日子有幾天?


每一天都感謝

攝影師 Hailey Bartholomew 有段時間曾感到非常沮喪,即使她有個好丈夫和兩個可愛的女兒,卻時常覺得自己整天忙碌過著單調無趣的生活,完成結婚、生子、買房這些人生大事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些念頭讓她很挫折,她希望自己能扮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但生活中就是無法「感受」到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

為了改變現況,她找到一位提供人生諮詢的修女,雖然她不是教徒,但她希望能得到全然不同的觀點,於是向這名修女詢求協助,希望修女能為深陷泥沼的她指點迷津。這位修女告訴她:「快樂的秘訣在於表達感謝。」

Hailey Bartholomew 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謝的對象,也知道自己的生活人人稱羨,但她卻未能從中獲得感動和快樂。因此她接受了修女的建議,每天花十分鐘尋找「發自內心感謝的事」,這些事不是大家普遍認為「應該感謝的事」,而是觸動內心、由衷感謝的事。

這個十日計畫讓她開始注意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小細節,因此她決定將這個計畫擴展成一整年的計畫,用她擅長的攝影拍下每天感謝的事。


發現藏在細節裡的愛

她從這個計畫中發覺,總是對別人有所期待的自己讓她變得不懂得感激。就像許多人一樣,她也期待另一半能浪漫些,但務實的老公卻沒常送花給她、做點讓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天她在四處找尋拍照題材時發現,老公在準備晚餐的時候,把最大的披薩放進她的盤子裡。直到這個時候她才意識到,老公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把最好的先給她,她卻往往視而不見。這件事改變了她看人的觀點,她開始看見他人對自己的愛與善意,察覺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時刻。

Hailey_Bartholomew-1


看見自然之美

在這個計畫中,她也發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她開始注意到回家路上搖曳生姿的小草、海邊的愛心形石頭,還有雨天出現的繽紛雨傘,許多以往在不同天氣、季節裡從沒注意到的自然景色都讓她如獲至寶,為生活添加了許多樂趣。

Hailey_Bartholomew-2


體悟為人父母的喜悅

她在計畫中也感受到了養育子女的甜蜜。過去有人問起有了孩子後的家庭生活時,她總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煩的事,因為要做一大堆食物、洗無數的餐具,還要為孩子把屎把尿,這些瑣碎麻煩的事讓她根本不想談養兒育女的心得。但計畫開始後,她發覺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光很美好,大家一起在車上大聲唱歌、穿上紅白條紋衣假裝自己是枴杖糖…許多點點滴滴的片段,讓她感受到能夠陪伴孩子體驗人生是天賜的禮物。

Hailey_Bartholomew-3


讓愛傳出去

最棒的是,這個計畫就像野火般開始快速蔓延。很多人開始和她一樣實施日日感謝計畫,其中有一位雙胞胎的母親寫信告訴她,她的其中一個孩子在出生後二十四天因病過世,在她傷心欲絕的時候看到了 Hailey 的計畫,她決定要振作起來,開始同樣的計畫。現在,她想到過世的孩子時仍感到心痛不已,但也因為這個計畫,她不只是擁有痛苦的回憶,也看見了生活中的美好,她選擇不再悲傷,要珍惜得來不易的生命,因而累積了許多珍貴的回憶,幫助她度過生命中非常難過的時刻。


你要怎麼過每一天?

我們常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與其選擇不斷抱怨這些惱人的事、加深你對這些事的印象和感受,不如試著開始收藏這些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用文字、照片、攝影、繪畫…各種你喜歡的方式,記錄這些讓你感動的時刻,為自己保存生活中的美麗篇章。

如果你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不妨也嘗試屬於自己的 365 天計畫,你可以學習 Hailey Bartholomew 記錄感謝的事物,也可以學習另一位攝影師 Mark Hirsch 每天用不同的角度彰顯老樹的優雅與美麗;或是像畫家 Lorraine Loots 一樣,每天為螞蟻畫張小圖;也可以學習《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Gretchen Rubin,為自己訂立每個月的目標,打造一個快樂生活的自己。


365日,日日是好日:

Hailey Bartholomew 的 365 個美好時光:http://365grateful.com/

Lorraine Loots 每天給螞蟻明信片:http://lorraineloots.com/paintings/september

Mark Hirsch 每天為 That Tree 拍張照:http://thattree.net/shop/categories.php


編撰:Marssi Draw


世界和平日:We Want You!

$
0
0

「世界和平!」這是選美比賽必備的口號,象徵一個普世願望、一個似乎不可能的幻想,於是,人們能做的只是一再地呼喊與祈禱。

然而,對英國演員兼影片製作人Jeremy Gilley而言,這不單是一個最瘋狂的想法,也是他最堅毅的方向,面對世界衝突不斷與遙遙無期的和平,他認為:「也許這世界有什麼微小的改變,是我可以參與的!」就從拍攝一部和平紀錄片的想法開始,一步步為夢想奔走;最後,在他的倡議下,聯合國於2001年將每年的9月21日訂定為「世界和平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停火一日 救命無限

1999年,Gilley成立了非營利組織「Peace One Day」,希望在一個特定日子裡,所有國家都能停止戰火,共享和平。歷經兩年馬不停蹄地寫信、溝通、募資,Gilley終獲聯合國192個會員的支持,眼看第一個全球性的停戰無暴力日即將誕生——沒想到,幾天之後,9月11日,美國發生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巨大的傷痛以及外界的質疑聲浪,並沒有阻斷Gilley的步伐,反而讓他深受啟發,並更加堅定推動和平日的決心。

區區一日的和平,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呢?Gilley希望創造的是一個機會窗口:雖然停戰協議僅有一天,但在這珍貴的24小時內,人道工作者可不必擔心被綁架或殺害,把握時間進入原本封鎖的地區,展開救援工作。

Jeremy Gilley

2007年,一百六十萬個兒童因此獲得小兒麻痹疫苗接種;負責監控安全相關事項的聯合國部門記錄顯示,阿富汗在2008年世界和平日時,一天之內減少了70%的暴力事件。


影像記錄參與的力量

身為電影人的Gilley以紀錄片方式,記下推動世界和平日的過程。〈The Day After Peace〉是Gilley拍攝的第二部獲獎紀錄片(按此觀賞完整影片),在製片工作陷入最艱難的資金困境時,Gilley邀請演員Jude Law加入,一同親赴阿富汗,用影像記錄每一份參與的力量和人類不屈不饒的精神。他明白,若要完成這份夢想,「你不能指望它會自己發生。你得走進田野,實際參與。」

Jude Law身為Peace One Day形象大使,他希望「藉由人們對世界和平日的認識,因此產生行動,而這樣的行動將能拯救生命。」


Puma與Adidas:兄弟一笑泯恩仇

Gilley所提倡的「和平」不僅是國際間的和平,更包含國家、校園、家庭之內,全面性的和平概念。保持敵對競爭關係逾半世紀的德國運動品牌Puma和Adidas,也選在世界和平日這一天握手言和。

Puma和Adidas的創始人Rudolf Dassler和Adi Dassler原為一對親兄弟,曾共同經營一家製鞋廠,然而自二次大戰期間分道揚鑣,六十幾年來一直是水火不容的競爭對手。在2009年世界和平日這天,兩家公司決定化敵為友,一同響應和平理念,帶領員工們一起踢足球和欣賞Gilley的紀錄片,以行動喚起世人對和平的重視。Puma總裁Jochen Zeitz引用聯合國前秘書長Kofi Annan的話:「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就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在通往和平的路上,每一份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Gilley認為:「這就像一杯清澈透明的水,如果你放了一滴隨便什麼東西到水裡,就足以讓它從此改變。」和平,可以從一天開始、從一個行動開始、從你我開始!


撰稿:Fanta Chen

賦予經典新靈魂:嘻哈音樂取樣

$
0
0

你曾經聽到一首新歌,卻覺得節奏非常耳熟嗎?這不是翻唱,也不是抄襲,而是現今嘻哈饒舌音樂重要的手法之一——取樣(Sampling)。他們擷取老歌某段知名節奏,並將節奏重新剪接、再製,在既有的節奏下,注入創作者不同靈魂,成為全新的歌曲。

曾與Amy Winehouse與Paul McCartney合作的王牌音樂製作人Mark Ronson,將15場TED演講精彩地融合,親自演繹了音樂取樣的精神,並揭開流行音樂背後蘊含的時代意義。


嘻哈取樣音樂的起源

取樣的概念最早源於1940年代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對於生活中聲音的拼貼合成,但直到1970年代末期,取樣這項技術才隨著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的流行而蓬勃發展。

DJ之所以開始操作唱盤與混音器,起初只是因為人群喜歡隨著放克音樂(Funk music)中的強烈的過門節奏(break)起舞,發展到1980年代,DJ將放克音樂中的過門加長播放長度,並改變節奏速度或手動調整唱盤,讓人們能夠盡情享受音樂變奏帶來的驚奇感,而嘻哈始祖DJ Kool Herc首度同時使用兩台唱盤機,拼貼重組不同過門節奏,讓音樂更加具有豐富的層次,這就是嘻哈音樂 (hip hop)的由來。


嘻哈音樂的發展與經典取樣

Beastie-boys

嘻哈音樂是第一個以取樣為基礎的流行音樂類型,有名的取樣例子像1990年Vanilla Ice《Ice Ice Baby 》,這首歌強烈的低音節奏(bassline),便是取自於1981年Queen與David Bowie《Under Pressure》這首經典搖滾曲。

但通常取樣不會表現得這麼明顯,創作者會從歌曲中取出某一段落,可能是一段打擊過門或僅僅只是小鼓的一拍,並不斷重複播放,形成新的循環,而此成為另一首新歌的基礎節奏。

像是1970年James Brown《Funky Drummer》中的打擊過門,是至今被取樣最多次的經典段落,它可說是現代嘻哈音樂的原始基因,形塑了上千首嘻哈歌曲;1992年葛來美獎得主LL Cool J 《Mama Said Knock You Out》便是取樣此節奏所創作的經典嘻哈音樂,「就像三角洲藍調(Delta Blue)之於搖滾樂的重要,嘻哈創作者之所以取樣,就是因為感受到這些老音樂,正對他們訴說著什麼,這樣的連結,使他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融入,成為這音樂的一部分。」Mark Ronson如此形容取樣對於嘻哈音樂的意義。


取樣音樂的爭議

DJ Hatcha

但隨著嘻哈音樂成為市場主流,取樣所牽涉的版權法律問題,一直爭議不斷,而許多人也對取樣音樂抱持著懷疑態度,認為它沒有足夠的原創性與特色,但Mark Ronson認為,你不能把過去的音樂搶劫過來,然後大量生產販賣,你必須要從老音樂裡提取元素,並在這個基礎上,增添新奇趣味,讓歌曲具有自己的時代意義。

像是2013年熱門爭議單曲《We can’t stop》,取樣自1985年 Doug E. Fresh & Slick Rick《Ladi Dadi》這首經典饒舌歌,儘管遭受外界批評聲浪,但Miley Cyrus確實用新生代的獨特方式,全新演繹經典歌曲,也反映了時下青少年文化,並激起這個世代不同的迴響。


台灣的嘻哈取樣文化

Mark Ronson

在台灣,嘻哈饒舌音樂較少被討論,直到2006年MC HotDog與張震嶽的《我愛台妹》,嘻哈文化才逐漸躋身主流之列,而它琅琅上口的副歌旋律,其實就是取樣自經典西洋老歌《The One You Love》,Mc HotDog將西方的嘻哈音樂,融入台灣本土元素,成為獨一無二的台式嘻哈風格。

而入圍2013年金曲奬最佳國語男歌手的蛋堡(Soft Lipa),不同於嘻哈文化的大膽粗獷,以獨特細膩的情感表達在嘻哈界獨樹一格,2013年破百萬點閱率的《史詩》便是取樣自他最愛的伍佰&China Blue於1999年發表的搖滾經典《白鴿》,真實深沈的歌詞讓許多人產生共鳴,並透過取樣,讓聽眾更能想像歌曲意境,與創作者產生連結。蛋堡改變了西方嘻哈音樂中的陽剛沈重,以貼近人心的輕饒舌席捲了台灣的年輕世代,台灣的嘻哈音樂也有了屬於自己文化的全新風貌。


嘻哈取樣所展現的時代價值

從1980年代嘻哈的開始流行,到今日,我們一直低估了流行嘻哈取樣背後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而現行法律對於取樣音樂也無相關配套規範,許多饒舌歌手因取樣而飽受法律爭議,但取樣可說是嘻哈音樂中重要的精髓,若是沒有取樣,嘻哈音樂不會是我們現在所聽到的樣子。

「當我們聽到喜歡的音樂時,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展開與它的旅程,於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替它重新妝點一番,當它以嶄新的樣貌出現時,我們也同時創造經典的進化。」對於創作者來說,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技巧,而是賦予經典新靈魂,創造屬於我們這新時代的另一個巨作。


推薦閱讀:

前十名最常被取樣經典歌曲

探討嘻哈取樣與法律的紀錄片: 《Copyright Criminals》Benjamin Franzen, Kembrew McCloud/2009/美國


撰稿:Fish Chen

黃國昌:下一個十年,年輕人扮演重要角色

$
0
0

風起雲湧的日子,在台灣好像從沒停過,從民生消費層面的食用油、奶粉、飲料的安全問題,到經濟層面的就業率、薪資水平、貧富差距,乃至整體社會層面的國族認同、歷史的轉型正義等,每一個問題都重要,也都複雜難解。台灣正站在一個叉路上,如何找尋正確的前進道路,是整個世代的大哉問。

這次邀請到積極關心公民運動的黃國昌老師,與我們聊聊台灣未來的各種可能。

黃國昌


運動來自社會,也會回歸日常

318運動(又稱太陽花運動)過後,黃國昌投入補正公投法與割闌尾等行動,全台奔走,第一手接觸台灣社會的變化。運動過後社會確實產生一些擾動,這個事件影響最深遠的族群是現在大學至初入社會不久的族群,年輕人對於公眾事務的關心有了急切性。過去,台灣諸多問題的累積,讓現在的大眾感到強烈的壓力,318運動是一次重大的轉變,讓青年意識到自己的投入與社會改革的關連性。因為一連串事件的爆發,發現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困惑是:「面對錯綜複雜的難題,我們能如何產生影響力,如何改變?」這個問題需要靠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共同解答,找尋屬於台灣的方向。

這次運動的能量已擴散至社會各個角落,雖然許多人說運動的激情已經消散,事實並非如此,這股力量本身來自社會,最終也會回到日常生活,持續實踐,喚起更多人關注自身政治權益。就當前總體狀態來看,真正的變動還不多,改變的力量仰賴時間培養,從一個個的事件慢慢培育出新一代的公民意識,這也是黃國昌與夥伴們籌措公民組合與島國前進的目的。


關鍵:十年的時間,以及青年投入

「台灣發展,將取決於從今算起的十年,其中年輕人扮演重要角色。」談到年輕人,黃國昌以嚴肅但充滿信心的語氣說到。因為學運,許多人對青年有了期待,希望為現有的政治帶來不一樣的火花,然而即刻參與政治將運動能量轉換為可計量的選票,從公民素養培育的角度來看,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其一是,社會大眾看待年輕人的固有印象,並不易說服眾多公民將手中的選票交給年輕人,社會還需要時間成長。

再者,太陽花運動已將台灣的公民社會帶入另一個層次,延續成長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回到日常社會。這些組織的創立,重視長遠的效益,以十年為時距,希望十年後能成為台灣重要的轉捩點,當現在的年輕族群都有能力與機會成為社會中堅,這時的改變將會更加快速。


世代溝通需要耐心

這場運動揭露許多隱性的價值議題,「世代溝通不良」是最顯著的例子,很多年輕人都不約而同地反映,與長輩意見不同的情況加劇。因為年紀與社經地位不同,關注的層面大相徑庭,「穩定」是當前父執輩的重要考量,然而年輕人面對諸多問題尋求的是「改變」,再加上社會主流價值普遍認為,年輕人意見因缺乏經驗歷練。雙方認知差距,以及無法同理溝通,是世代間意見磨合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另一方面,過去所稱社會潤滑劑的「中產階級」在台灣正在消失,因為制度、習慣與文化風氣等影響,貧富差距正逐漸擴大。經濟能力的差異是現代社會形成「世承階級」的主要原因,黃國昌舉例,父母的社經地位大大影響子女接受知識、享受資源的廣度,社會整體對於穩定的重視大過於流動,隨著外在因素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以及內在思考對於穩定的考量,逐漸產生大家口中所說的政治世家、金融世家等職業襲承現象,階級金字塔隨時間變化鞏固。近幾年來,社會運動的發生,是對於資源分配不均的反饋,如何解決問題,並創造更公平、和樂的社會,仰賴公民透過自身的努力,撼動既有的制度與社會價值,才有機會對穩定的高牆造成一些裂痕。


下個十年,由你決定台灣的模樣

面對台灣當前混沌不明的前途,所有人都有一份責任思索台灣的未來,年輕人作為未來前進的主要力量,心中所想的藍圖格外重要,這個社會需要時間成長與成熟,「十年」,可能會是個更為重大的轉折點。因此黃國昌想問現在的年輕人:「下一個十年,你希望台灣是什麼模樣?」


整理撰稿:魏妤庭

你有國際觀嗎?先通過TEDxBerlin的隨堂測驗吧!

$
0
0

你是個有國際觀的人嗎?先做個隨堂小測驗吧!

1.與二十年前比較,目前全球生活在極度貧窮的人口比例有什麼變化?

A. 變成兩倍 B. 大約持平 C. 減少至一半以下

2.與上個世紀比較,目前每年死於天然災害的人數,呈現什麼變化呢?

A. 成長為兩倍 B. 大約持平 C. 減少至一半以下

3.全球三十歲的女人,平均在學校受過幾年的教育?(三十歲男性平均受過八年學校教育)

A. 七年 B. 五年 C. 三年

4.全球有多少比例的一歲兒童,已完成麻疹疫苗的施打?

A. 20% B. 50% C. 80%

(解答請見文末)

想像有一天,當你信心滿滿來到一家夢想中的公司面試,卻突如其來得到當場筆試的通知,而打開試卷,竟不是看到你所熟知的會計、財務內容,而是以上看似天外飛來一筆的四個問題,你會不會感到慌張?平常對國際趨勢和全球時事漠不關心、只愛滑臉書的你,是否會感到極度後悔?


造成價值觀偏見的三種因素

每個人出生在不同的國度、鄉鎮或都市,接觸迥然不同的文化薰陶,小至生活的社區都是形塑個人價值觀的重要因素;長大進入學校就讀之後,課堂上老師灌輸我們許多知識,但老師教授的知識之中難免隱含了自己小時候所學習到所謂「看世界的方式」;學校圖書館雖然擁有豐富的藏書,但其中又有多少書籍能提供最新的、與時俱進的世界資訊呢?

講者Hans Rosling認為「生活圈」、「學校教育」、「知識出版物」三項因素造成了個人價值觀的偏見。如果只用單一價值觀思考,往往會將自己恐懼的事物誇大,而演變成生活中的直覺;雖然直覺幫助我們快速歸納想法、得出結論,卻也常常讓我們陷入邏輯推斷的謬誤之中。例如:我們都知道開車有一定的危險性,也體悟到開車必須謹慎小心,這是人人皆有的價值觀;然而,我們總是直覺式地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高於平均、擁有過度的自信,而車禍意外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

Hans and Ola Rosling

Hans and Ola Rosling


人類的無知來自於錯誤價值觀

當我們用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和錯誤的直覺看待世界時,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誤解。你相信嗎?根據講者的調查與統計,瑞典人、美國人以及參加TED的觀眾,對於這四個問題的答對率,都比你想像中來得低,甚至低於受測的黑猩猩。原來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人類比我們想像中還來得無知。

Hans and Ola Rosling

世界變化得太快,但是要改變我們固有的價值觀則須要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難以跳脫無形之中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世界觀。現今的新聞記者知道如何挑選一個能夠成功引起話題的頭版故事,可能是災後過度激情的悲劇、平時形象良好的明星醜聞、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奇聞軼事;而為了增加曝光度和討論度,媒體總喜歡誇大事實,然而,對於重要的世界新聞資訊,媒體卻一無所知。


媒體亂象是全球共同議題

講者以自己的出生國家瑞典為例,一位瑞典人被鯊魚咬傷的新聞竟可以成為好幾周的頭條新聞。你或許對台灣的媒體環境感到悲觀沮喪,但媒體亂象其實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在呼籲媒體自我約束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反思檢討自己的資訊識讀和辯證能力,畢竟媒體餵食我們的新聞,某個程度來說,是根據我們的喜好選擇出來的。


克服人類選擇性忽略的病症

那麼,要如何解決人類對於國際重要時事「選擇性忽略」的病症呢?講者針對各個有關氣候變遷、物種保育、人權、性別平等、永續能源的國際組織(如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等)進行訪問,選出他們認為大眾最容易忽略、卻最應該知道的國際時事與數據;接著,講者再以這250個問題向大眾進行調查,選出答對率最低的問題,濃縮精簡成一份「你不可不知的國際時事清單」。

講者希望推動「你不可不知的國際時事清單」成為一種新型的知識證照,向各企業、組織、大學倡導一個觀念:具有國際觀、願意關心世界發展的人,才是真正好的人才!或許十年後,每個人都必須坐在面試官面前,專心填答這份足以決定你是否被錄取的重要考題!


四個關於價值觀的謬誤

講者也提出以下四點關於價值觀的迷思與謬誤:

一、 以為任何事情都在惡化當中:雖然世界仍舊很混亂,但大部分的國家確實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Hans and Ola Rosling

二、 貧富差距正在劇烈增加當中:所謂M型社會其實是個誤解。根據資料統計,1975年全球人口收入分配的確呈現雙峯的分布,然而直至今日,其實是呈現單峯的狀況,大部分的人口都位於中間地帶。

Hans and Ola Rosling

Hans and Ola Rosling

三、 只有有錢的國家才能讓女性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擁有中等收入的國家,大部分早已提供女性受教權。

Hans and Ola Rosling

四、 出現了會攻擊人的鯊魚,海邊不能去:鯊魚本來就有攻擊的本性,發生的機率其實微乎其微,而且這種意外的發生實在不是統計學上值得特別關注的資料。

Hans and Ola Rosling


西方強權局勢已全然瓦解

講者最後則提出他對未來的預測。1975年,全球能負擔起出國機票費用的人口中,屬於非北美、非歐盟國家人口只有30%,而2014年,這個比例已經增加至50%,西方國家的經濟強權顯然已經瓦解。他更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於未來五年人均GDP的預測資料,推算出二十年後的世界經濟情勢:2035年,高消費的族群中已有73%人口來自非北美、非歐盟國家。由此可見,西方國家的高消費市場已被嚴重侵蝕。 Hans and Ola Rosling

Hans and Ola Rosling

在全球化的時代,無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必須隨時掌握世界趨勢、正確解讀統計數據,對於未來的預測才會更加準確,你更能讓自己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挺身而出。台灣國土面積既小,台灣人如果又侷限自己的視野,將更難以在國際上立足;就從今天開始,打開你過去受媒體所蒙蔽的眼耳,當個具有國際宏觀視野的世界公民吧!

解答:CCAC


撰稿:Sophina Chou

〈創新大哉問:匯流、資訊、物聯網〉重新理解創新真諦

$
0
0

8月20日,TED創辦人Richard Saul Wurman抵達台灣,與台灣各界投注心力於創新領域的朋友,談論創新的根本–「知識的理解與串聯」。他一直相信學習是記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相關知識(Learning is remembering what you interesting.),有了根本才能創造連結。

Innovation Summit: Convergence of Ideas

1984年Richard Saul Wurman創辦TED,為的是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與創意。我們總認為參與一場會議應該收獲良多,但往往不見得如此。Richard提到大部份的會議形態讓他感到無趣、無想法的激盪。他認為會議最重要的元素是人,而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則是元素之間的化學反應,因此他嘗試創作一個讓大家都能參與的會議。TED、TEDMED、WWW等會議就是以追求「溝通」與「理解」而創立的會議活動。

Richard非常重視學習知識與找尋知識關聯,靈活應用的重要性。我們都對有興趣的事物投注目光,但現有教學體制並非以學習過程或快樂作為設計基礎,也無法將興趣與求學相連結。然而人類社會的成長卻是根基於對事物的「理解」(Understanding),並且創造之世間的聯結,進一步實踐。溝通、討論的過程最容易創造這樣的火花。


「創新」一直都是聯發科的公司發展核心價值,蔡明介說進軍手機市場的決策著眼於消費性產品不間斷的需求,同事產品也針對不同國家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調整,開發高轉速承載軟體應用的系統。進軍手機市場,赫然發現需求端的物聯網的潛力,聯發科相信通訊設備的下一步就是物聯網,由各式的裝置提供的大量資料,透過超級機器的計算與分析,做出預知型服務的可能。


行動裝置影響了整體生活習慣,當前的行動通訊網絡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線上線下的串聯逐漸白熱化。洪小玲對於雲端寄語厚望,認為線上操作的時間拉長,雲端整合生活則成為下一步的重要行動,以雲端計算進行消費者需求計算,提供使用者及時需求,解決當今人們時間、金錢、情感需求等各式各樣的問題,消費者體驗成為一門顯學。智慧型裝置是服務呈現的載體,服務內容與流程才是關鍵。

創新思考隨處可得,媒合創新好點子之間的聯結,並且實踐,成為當今各界創新重要的準則。

編輯整理:魏妤庭

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為什麼我要創立台灣的馬戲團?

$
0
0

說到特技,你可能在現場或電視上看過走鋼索、跳火圈、轉盤子等等的特技表演,我們屏息凝神的看著臺上表演者的一舉一動,直到表演成功後,才鬆下一口氣並為他們大聲喝彩。如此精湛的特技,總是能讓我們享受於其中,但仔細地想一想,我們印象中的特技演員是否都是西方人的面孔?

事實上,台灣也有自己的特技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他們曾在2013年的亞維儂藝術節中大放異彩、引起國際上的關注。以下這段影片是他們在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招攬觀眾的精彩演出。


身為今年年會的講者,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與我們分享他為什麼要創立台灣的馬戲團。特技這種專業的技巧並非一蹴可幾,但它時常出現在武打電影、電視廣告之中,因此從小開始學習特技的林智偉,便能靠著他這一身的「功夫」擁有不錯的收入。然而,在這些商業表演的過程中,他卻發現自己只是在消耗原本的所學,而非真正做一些有所成長的事。因此,他創立了Mix舞動劇坊和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期望讓台灣雜技走出一片新天地。

林智偉


我們需要更多的討論與批評

在台灣,特技並不是那麼的普遍,因此創立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那就是要讓台灣的特技表演能像是美術、舞蹈、音樂一樣被大眾所重視。我們從小在音樂課上學習與接觸音樂,因此我們懂得如何欣賞音樂,擁有自己的音樂品味,甚至願意花錢買唱片和演奏會的門票。

然而,特技卻是一門只屬於特定一群人的藝術,林智偉看到這個問題,因此他決定將特技帶給大眾。「如果你有學過一次丟三顆球,那你來看特技的時候就會知道一次丟五顆球有多難,如果你會一次丟五顆球,那你來看特技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沒什麼。」藉由這樣的感同身受,便能引起所謂的評論,而評論就是他們進步和創造力的來源。

「我們不怕被批評,只怕沒有人來評論。」


與其抱怨環境,不如著手來改變

台灣在藝術這個領域的重視程度不像歐洲來的高,對歐洲人來說,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相較於歐洲,台灣要發展表演藝術團體就十分困難。然而,林智偉認為,既然自己是台灣人,與其去抱怨環境不好,還不如想辦法將環境改變。因此,創立馬戲團有另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要改善台灣特技的環境。

「特技演員在年輕的時候,能藉由出色的技巧帶來不錯的收入,然而一旦三十歲過後,沒有足夠的體力,我們便沒有任何的出路了。」為了成為擁有優秀技巧的特技演員,他們幾乎都是從小開始培訓,然而真正能展現的時間卻非常短。若台灣能開始重視特技這項藝術,那麼這些特技演員們的未來便能更有發展性,這就是所謂「退場機制」的建立。


身為一位年輕的特技演員,林智偉看到了屬於特技界的問題,並試圖用自己和夥伴們的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 任何一個環境的產生都有它的理由,國外重視藝術表演也並非憑空而來的,與其抱怨,他們選擇成為那股改變的力量,大步向前進!

2014TEDxTaipei年會邀請您一同來感受這股大步向前的力量!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撰稿:黃曼

大哉問:做對的事?還是把事做對?

$
0
0

最近,臺灣劣油事件引發了嚴重的食安問題,不但考驗著企業的危機處理能力,made in Taiwan的產品品質也因此開始遭受國際質疑。一般來說,大家都會秉持著絕對的道德觀點,認為業者提供消費者劣質食品就是不對。但是如果我們把劣質的程度降低,假設今天你在一間高級餐廳打工,你的職責是在廚房裡擺餐、將餐點送到客人面前,現在你不小心讓一塊剛煎好的牛排掉到地上,如果被主管發現,你一天的薪水就沒了,而在沒有任何人看見的情況下,請問你的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丟掉?撿起來?你開始遲疑了嗎?


Michael Sandel: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這一部《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影片,想必許多人不陌生,這是Michael Sandel在哈佛大學的政治哲學公開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第一講課程。近一小時的影片中分為兩個部分:

謀殺的道德層面

案例一:當有五個人即將在你眼前死去,而你可以選擇殺害(犧牲)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或者選擇什麼也不做——你會怎麼做?

Sandel先假設故事的背景,讓學生們分析原因、表述自己的判斷,然後再稍微改變一些條件,建立一個新的案例,讓學生重新以新的狀況檢視原則,這個過程讓學生發現思考中的矛盾點,重新審視自己邏輯的一致性。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影片裡學生的爭論內容及結論,先延伸Sandel的假設性故事。今天你駕駛一輛火車在直行的軌道上,發現遠處有五名正在施工的工人,火車的煞車卻失靈,無助的你即將面對這五個人的死亡,忽然你發現右前方有一條支道,支道上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這時你會選擇轉動方向盤嗎?如果加入一個變動因子,你發現那五個人是外國人,另一個是華人,甚至你可以確定他是臺灣人,你會選擇轉動方向盤嗎?如果你選擇不轉動方向盤,那麼我們把兩個種族對調,那五個人是台灣人,而在支道上是一個外國人,你的選擇會有所改變嗎?

食人肉的謀殺案例

案例二:十九世紀著名的四名船員船難法律案例,船長為了延續三個人的性命而殺害最孱弱的少年,食肉飲血等待救援。

Sandel在介紹案例前,先解釋結果論中最具代表性的功利主義基本概念:「越多人的幸福,越是正確。」指出我們的道德應該立基於「利益」,也就是左右著幸福感的「快樂」,所以不管是個體或是集體的行為,都應該以極大化整體快樂為目的。

爭辯過程中,當學生將行為的道德標準套用,定義對世界的影響,這就是一種結果論的道德推論法,但有時不只是結果,學生也會考量行為本身的道德品質。有些人認為「船長為了生存而殺了少年」這件事從本質上來看就是錯誤的,即使因而救了三個人,以少數人的性命換取多數人的幸福感,也是不對的。


做出「最好的抉擇」的判斷

如果是第一次接觸到Michael Sandel課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中文版,這一個系列總共有12講課程。在瞭解更多之後,我們不必選出究竟要當「結果主義者」還是「自由意志論者」,而應該要發現更多檢視事物的「角度」與「觀點」;但也不應僅停留在「這世界上有很多種觀點,沒有一種是絕對的」的想法,應該要深入去思索各種角度與觀點所照亮的「事實的一部份」,憑自己的能力將它們串連、縫補,在不同的事件、情境裡拼出「事實最完整的面貌」,才能對每一個單一事件做出「什麼是最好的抉擇」的理性判斷。

但「最好的抉擇」難道只有「做對的事」以及「把事做對」兩種嗎?在「把事做對」裡,「做對」的標準為何?做到「別人認為你可以做到的程度」是對的?還是做到「別人希望你做到的程度」才是對的?在「做對的事」裡,什麼事是「對的事」?價值觀決定?道德觀決定?亦或是身為公民的自覺來決定?


難道只能選「做」跟「不做」嗎?

舉一個臺灣的社會現象為例——街友。過去曾經發生街友喝醉攻擊小學生的事件,引發社會對街友的安置與公民權益問題的討論,他們為何淪落街頭?街友的存在造成社會何種隱憂?我們可以決定街友的去留嗎?如果有以下選項: A:驅趕街友 B:留下街友(維持現狀)

你會選哪一個?但選項真的只能有「是或否」嗎?這個議題,我們可以只用單純、甚至單調的哲學概念去分析嗎?然而這不只是個人行為的道德問題,而是擴大到公共政策的倫理價值,哲學概念無法將事實情況歸類,所以我們其實隱約覺得,A跟B都不太對!


所以,與其花時間分析A和B哪一個「比較對」,不如去思考有沒有更好的「C」。就像一開始的例子,無論是把牛排丟掉還是立刻撿起來,其實都無法解決問題。當你在「把事做對」裡面,因為害怕犯錯而汲汲營營,不如選擇「做對的事」,去找出更好的處理方法。而當我們對問題的瞭解愈深入完整,愈有機會提出涵蓋面愈廣的解決方案。


撰稿:Shu Hsuan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從食安問題來看安全農業

$
0
0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解開多年來全球蜜蜂大量消失的謎團,身為今年講者的他,今天來到TEDxTaipei辦公室彩排,並對於近日頻繁的食安事件提出一些看法。

楊恩誠


台灣經常有農藥殘留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國內外對於農產品安全,隨著WTO與全球化的盛行而更加被重視,因為只要農產品被檢驗出有超量的農藥殘毒,或有流行疫病,就會立即遭到全球之抵制與退運。但究竟農藥殘留的問題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台灣,農民需要農藥必須向農藥商購買,但農藥商人通常不俱有專業用藥知識,再加上利益導向,也造成所謂「農藥商隨便賣、農民隨便用」的情況。楊教授說,這種沒有經過專業醫師診斷、藥師配藥的方式,很像是他小的時候,生病時就可以在藥店買到抗生素的情況。

農產品的源頭出現這樣的問題,便導致吃進我們嘴巴的食物有著嚴重的農藥殘留問題。我們經常在新聞報導上看到農作物的農藥殘留超標,然而事實上,許多農作物不只有被報導的那一兩種的農藥超標,而是十幾種。

「這個問題便顯示出台灣在農藥管制上的問題,政府只管制哪些農藥可以進口來台灣,卻沒有約束農藥的處方。」


農藥的濫用該如何解決?植物醫學制度

楊恩誠教授認為應朝向處方農業(prescriptive agriculture)的概念,讓農業生產更專業化,未來的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是經過植物醫師專業的診斷、處方,以避免亂投藥的情形。同時,農民也應該接受更好的農藥知識,才能避免過度用藥。為促進安全農業之生產,植物醫師將透過他們的專業,用合理的方式解決農藥濫用的問題,並藉由跨領域的科系整合,以滿足農民及農企業即時診斷與處方之需求。


農藥的問題不是禁不禁,而是怎麼用

楊恩誠

農藥產生的問題那麼多,那是不是應推行農藥禁用呢?楊教授表示,有許多農藥是必須的,像是害蟲便需要農藥來抑制;然而當我們用農藥抑制壞蟲的時候,同時也傷害了所謂的益蟲。因此,農藥的討論並不應該就「禁不禁」來切入,而應該就「怎麼管制」、「怎麼用」來討論。

怎麼適當地使用農藥以避免益蟲的消失?

怎麼管制用量來防止農藥對人體的傷害?

怎麼做才能重拾民眾對於食的信心?

2014TEDxTaipei年會〈大哉問 What Matters Now〉邀您一同來重視這些問題。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撰稿:黃曼

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 韌性報導

$
0
0

每年秋天,當台北的天氣漸涼,就代表著TEDxTaipei將要回到熟悉的華山文創園區,再次為台灣創造聆聽、溝通與思考的華人故事平台。年會第一天,台下有來自台灣各地、上海、日本、韓國、香港的觀眾朋友,大家一起參與這場知識與娛樂的饗宴。第一個子題「韌性」由Jason和劉安婷一起共同主持,講者包括詹宏志、菅野武、劉軒、鍾瑩瑩與優席夫。


IMG_4854

「我們必須先承認問題的存在,才會開始尋求答案。認識我們不曾列入考慮的選項,即便只能找到發散的答案,也是一種收獲。」- 詹宏志

三月太陽花學運之後,詹宏志先生開始思考台灣社會及年輕人將要何去何從?今日台灣的階層流動困難,年輕人機會流失,這是極其損傷之事;他認為社會財富不均所帶來的世代剝奪感,是太陽花學運真正的底層原因。台灣的問題不是單純來自領導階層的無良無能,而是年輕人與三、四、五年級的大人們之間的世代差異:從前白手起家、成就民主政治、 精緻文化與經濟富庶的奮鬥者,現在卻成為年輕世代的攔路者。

當財富增加超過薪資增加的速度,即造成世代的不公平;資本回報超出生產力提升,則造成財富世襲的狀況,這些是世界性的課題。目前台灣面臨輸出機會、輸入貧窮的情況,並無法與崛起的中國簽訂合作協議,因此,我們必須尋覓新的能力(rediscover),並喚回台灣人的韌性。

我們不要怕動盪,因為穩定性結構就是世襲。我們必須鼓勵創業與新產業發展、尋找破壞性創新,迫使舊勢力尋找新能力。詹宏志指出,創造有利年輕人的創業環境,是成熟企業的責任,而我們不應依靠單一來源,互助型創業則是群眾募資的新詮釋。

韌性是既不輕易被折斷也是彈性,詹宏志盼台灣社會能先承認問題的存在,尋求過去不曾考慮過的選項,再將發散的答案,努力形塑成收斂的解決方案。


IMG_4925.CR2

「當我們被限制在艱困的環境當中,我們要怎麼從過去的無助感走出來?」-菅野武

菅野武醫生來自於日本東北,一個只有一萬八千人居住的漁業觀光小鎮,距離海岸線只有四百米,每天早上都可以看見太平洋美麗的日出。

在311第一波地震停止時,菅野武醫生的醫院雖然無人傷亡,但海嘯湧入小鎮的速度更快於將病患疏散至高樓層的速度,許多在五樓以下、行動不便的病患都來不及逃離而被海嘯吞噬。而當晚,海嘯來來回回,沒有氧氣、電力、水與食物的供給,所有人都陷入了絕望與恐懼的情緒。在直升機前來救援的隔天,仍然非常不幸的有七人逝世。第三天,菅野武帶著生還者的罪惡與愧疚感、悲傷與痛苦,搭上最後一般直升機離開志津川醫院。但在災難發生後九天,菅野武又回到了災難現場,建立醫療救急基地,提供倖存難民醫療救助。

菅野武認為,災難後的重建並不是單純恢復鎮容,而是應該將自己從災難中學到的經驗、度過困境時找到的解決方法,傳承下去,使所有人堅信,光明一定會回來,人類是可以改變生存的處境。


IMG_5015

「在面對問題時,要不斷告訴自己:我能找到辦法,我一定會找到辦法。」-劉軒

劉軒父親的文集,從被各出版社拒絕到後來的大受歡迎,這是命運還是運氣?劉軒的父親說:鍥而不捨(persistence)就是幸運。而劉軒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什麼因素會使人更幸運?

劉軒向大家介紹了「幸運指數調查計劃」,找出跟幸運感高相關的因子:樂觀程度、轉念能力、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亞洲各國的自我效能感都不大一樣,而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方式有:克服挑戰、達到目標,看別人做、從中學習,加油打氣、信心喊話。當我們面對一個新挑戰時,劉軒的sop是:蒐集背景事實,找出關鍵因素,然後重新組織。但有了方法,俱備了能力,你是否有信心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當別人說你不可能時,你是否能夠有自信地說「我會找到辦法」?

用二十世紀知名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是否能夠克服恐懼,在於你是否能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卻缺乏信心,自我實現的齒輪將無法轉動。劉軒希望大家在面對問題時,要不斷告訴自己:我能找到辦法,我一定會找到辦法。


IMG_5068

「用幽默的態度面對人生,享受挫折帶來的樂趣。」-鍾瑩瑩

鍾瑩瑩在正值青春年華的二十六歲,突然遭逢父親破產,不得不回到鄉下,接下雙親的鯉魚養殖場,憑著一股不服輸的毅力和韌性,將屬於台灣獨一無二的美麗錦鯉帶入國際。

贏得國際錦鯉大賽冠軍、獲得歐洲媒體關注,她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成就?而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一天只有24小時,8小時睡覺,8小時工作,而剩下的8小時,你就要拿來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對於鍾瑩瑩來說,她的8小時就是要培養出屬於台灣的美麗錦鯉!

但看似風光的背後,她也曾遭遇展覽前一天,整箱錦鯉被貨運司機偷走的窘境,但她說:「人生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面對挫折時,你可以選擇哭泣,或是選擇勇敢起身面對挑戰,享受挫折,相信自己擁有面對挫折的韌性,並將如此的生命經驗不斷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看見生命的熱情。


IMG_5124

「希望台灣人可以先認識自己的土地,生命的韌性來自於堅持,千萬不要放棄敲門找機會的精神。」-優席夫

優席夫是來自花蓮瑞穗的阿美族藝術家,現居英國愛丁堡。兩年前優席夫曾擔任TEDxTaipei年會講者,今年再度受邀。2012年,他在嚴長壽先生的鼓勵之下,與林懷民、朱宗慶一起到台東舉辦兒童藝術營,令他感到驚豔的是,只要輕輕一點,部落的孩子的藝術天分就顯露無遺。優席夫笑稱自己是野生的畫家,並沒有接受專業訓練,他希望培養更多原住民藝術家。

他也參與了公共電視的紀錄片拍攝,到長濱國中為部落小孩上美術課,鼓勵小孩把想像畫出來,他更帶領小孩舉辦部落中的第一次展覽。優席夫透過原住民藝術讓世界看見台灣,其畫作不但在桃園國際機場展出,更與時尚品牌合作,將台灣原住民的色彩圖騰融入服裝設計,將台灣之美推向杜拜國際時尚博覽會,今年也協助台灣原民表演團體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展出。


撰稿:Sophina Chou、Shu Hsuan、Fish Chen

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 共享報導

$
0
0

在共享的世界,只要多件好事發生,世界就多一分正向的前進。今天下午第一場的子題「共享」讓我們在這個共享的世界裡,得到許多來自講者們的正向能量!


黃仁棟:「飲食是能改變世界的!」

huang ren dong

從2008的毒奶粉事件到現在的餿水油事件,食安問題不斷在生活中上演,使人們失去了對食的信心。半畝塘生活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仁棟一直思索,什麼樣的飲食文化可以帶給我們安心的食物?而他的答案就是「節氣飲食」。當我們跟著大地四季、廿四節氣一起享用正時料理,我們的身體便能與環境達到平衡。

「飲食是能改變世界的!」黃仁棟堅定地說。

藉著節氣飲食創造出台灣的飲食文化,讓我們大家一口一口地把我們的環境吃回來!


Tom Shaw :「劇場,透過表演形式讓大家聚在一起、共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Tom shaw

從小就受劇場文化薰陶及感動的Tom Shaw,希望將劇場共享的概念分享給大家,他認為劇場觀看不僅侷限在場內,更應無國界地、讓大家在世界各地甚至自家客廳內也能共享觀看經驗,因此有了數位劇場「Digital Theatre」的誕生。

Digital Theatre運用高科技紀錄現場表演,結合劇場和電影語言重現舞台特寫力量,帶給觀眾全新感官經驗。同樣概念更可延伸運用在教育上,一齣齣令人身歷其境的表演是涵蓋文化藝術最好的教材,透過Digital Theatre平台,全世界都是觀眾、也是學生,人人都能分享你心中的創意、想法、文化教學。跨越實體與虛擬疆界,劇場就是你我共享的新教室!


施顏萱:「我在苦難中看見希望,在渺小中看見偉大。我因此而學習到勇氣,才能勇敢走向世界。」

shih

在學校一門選修的課程裡,施顏萱和她的同學們發現全世界有八億的人缺乏乾淨的水資源,連帶造成生活品質的低下。因此,他們打算設計一套易於安裝的淨水系統來改善這樣的情況。

他們選擇了肯亞的小學,利用太陽能和紫外線消毒屋頂集水器所儲存的雨水,獲得乾淨的飲用水。不只是提供器材,他們還教導當地民眾乾淨飲用水的重要,以及相關的科學知識。如此一來,不但改善了他們的健康,也對當地社會造成更多正面的影響。

雖然做了這麼多,施顏萱並不覺得這個事業是自己偉大的成就,而是團隊為改變世界而做的努力。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學生,而全世界都是她的教室,她從肯亞人們的身上學到學到如何面對生活,也體會了自己的渺小,因此,她更有勇氣走出去看世界有多大,並不只是單方面在給予援助,而是互相分享彼此所有的知識,建立一種合作的關係。


交大UNICODE團隊:「我們相信年輕人絕對有能力改變世界!這是我們的信仰,那你呢?」

UNICODE

交大UNICODE團隊隊長曾聖凱和侯老師來到TEDxTaipei年會與我們分享,他們今年在法國的永續建築競賽奪冠的心路歷程。對於不熟悉歐洲建築法規,也沒有龐大資源的他們來說,憑藉著勇敢做夢的勇氣,開始準備這個比賽。「怎麼把台灣的建築帶到世界?」是他們在思索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帶領著他們作出獲得都市設計大獎冠軍的「蘭花屋」。

他們在法國比賽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嚴苛的考驗,比如說他們必須在十天內蓋起一座房子。也因此,他們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工作,夏季的法國在白天的溫度高達36度,然而在晚上的時候,卻只有8度,他們得穿著厚重的羽絨衣在寒風下工作。然而,這樣的輪班反而增加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每位同學都想著「只要我為下一班的同學多做一點,房子就會再好一點。」他們一起面對法國嚴苛的建築法規、不熟悉的建築機具,試著把台灣的材料和工法展現在世界面前。終於,十天過後,房子蓋出來了,接著是評比的時間,但這個比賽最困難的地方是它不是要給人住,而是要給機器住在裡面以抓出舒適度、性能等等的指標,因此他們必須戰戰兢兢地監控每個電器用品的耗電量等等。為了參加這個比賽,他們也學習如何做出符合永續又不失台灣味的餐點,他們用熱情,將台灣的文化分享到世界的舞台!


林孟欣:「你的夢想是什麼?」

MENGSHINLIN

競技疊杯是一項新興的競技運動,當林孟欣剛接觸到這項運動時,她還只是個10歲出頭的小女生,對自己沒有自信、也沒有什麼想做的事,卻因為在網上誤打誤撞買了疊杯組合,就此踏入疊杯競技的世界。

一開始,林孟欣只是自己摸索,純粹享受疊杯的樂趣,在接觸更多同好,技術更加熟練後,她發現她得到的比樂趣更多,原來她也可以做到一些「很厲害的事情」,這給了她自信,也讓她更加想要在國際舞台上證明自己,最後終於在2013年的世界疊杯錦標賽中以1.915秒的成績,得到16歲女子組冠軍。

這條競技疊杯的路並不是毫無阻礙,她也曾經歷過比賽成績不佳的失落、周遭人對疊杯競技的質疑,幾度都想要放棄疊杯。但在她不斷的思考,和另一位知名表演者陳星合的鼓勵下,她領悟到,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目標過程中得到的快樂。所以,不要因為別人影響,而放棄自己所熱愛的事物。最後林孟欣想說,夢想難以達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夢想。我們在深受他人故事感動的同時,也該想想,你的夢想是什麼?


Benjamin Joffe:「最後的決定權,在你手上!」

Benjamin Joffe

長住亞洲的Benjamin Joffe,以一個古老中國寓言開頭——
 有天,皇帝找來宮廷畫工,詢問世上最易與最難畫的東西是什麼?畫工答道:「啟稟皇上,世上最容易畫的是妖魔鬼怪;最難畫的,則是狗兒。」為什麼呢?人人熟悉早已定型的事物,幾乎無改進空間,然而凡是無人見過的,尚待你自由想像發揮,創意無限可能,這就是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Benjamin Joffe認為,硬體時代已來臨,在軟體應用當道之下,具備創新精神的硬體產業更有一番作為的表現機會。我們需要思考的,並不是「有沒有可能實現」,而是「值不值得投入」,並且「最後的決定權,在你手上!」


曾國俊:「國際化是先了解自己、喜歡自己,進而有能力欣賞別人,更可以向全世界介紹自己的文化。」

KUOJUN

就像為了找一頭牛,最後蓋出一座牧場;身為父親的曾國俊為了幫女兒找一所好學校,最後自己興辦了獨具中華特色的稻禾學校。

訪遍日、德、英等各國教育,曾國俊發現台灣缺乏屬於自己的教育模式,因此稻禾教學團隊20年來致力於研究六藝的獨特性,從台灣百年文化基因中,發展出華人特有的「節氣生活」教育。

例如「山水學」,以「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條河」的方式,讓孩子身體力行地與原鄉土地深深結合。在一般升學體制下,真正認識台灣12座山、24個節氣的學生,又有多少呢?

曾國俊認為,所謂的國際化,是「了解自己、喜歡自己,進而有能力欣賞別人,更可以向全世界介紹自己的文化。」足夠認識自己,才能跟這個世界交流,說出自己的故事,豎立屬於我們自己的世代——一切就從教育做起!


陳國欽:「做事業一定要帶給人溫暖,不只是溫暖人的心,也要溫暖這個世界。」

CHENKUOCHIN

台灣每天有540萬人喝咖啡,產生了30噸的咖啡渣,我們該怎麼運用?

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開始思考,如何將咖啡渣的除臭功能與他擅長的紡織結合。經過了不斷的嘗試,他研發出一款用咖啡渣做出來的衣服,不僅除臭,還兼具美觀與實穿的功能。他們的產品更獲得了國際的肯定,獲頒世界三大發明奬。身為紡織業的一員,陳國欽向我們宣告:「台灣的紡織不再是夕陽產業,是一個值得年輕人投入的創新產業!」

從「咖啡渣衣服」的例子中,我們看見企業利用自己的專長解決問題,並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創意。

「做事業要永不放棄,而且要挑難的做!」陳國欽最後向年輕人們呼籲。


撰稿:黃曼、方德、Ivan Weng

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 參與報導

$
0
0

音樂可以改變世界

黃凱盈

黃凱盈以輕快溫暖的一段演奏,為這18分鐘揭開序幕,但是你認為,這就是音樂嗎?從台灣到紐約,黃凱盈一路順遂的音樂路,讓人以為她就是無憂無慮,關在象牙塔裡的鋼琴家,但是,對她來說,音樂不應該只是3%人的特權,而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力量,也能夠真實地改變無數人的生命。

曾經音樂在阿富汗是被禁止的,直到2008年才有第一所音樂學院,阿富汗的孩子才能學習音樂,這樣子的事實震撼了她,也開始她探索世界的旅程,走過茉莉花革命後的埃及,走過突尼西亞,這些人民對於自由的渴望,他這才發現,音樂不僅是樂譜上的符號,而是真切地連結了人與人的心,讓音樂真實地湧入心靈,許多人因此有了走下去的溫暖力量。於2013起,黃凱盈投入橫跨世界七大洲的《八十八世界巡迴》計畫,帶領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等國的孩子們接觸、認識音樂,找到信心,同樣她也把愛帶回到家鄉台灣;此外,她身為《第一屆緬甸國際音樂節》執行總監,除了將台灣南投縣親愛國小孩子們親手製作的小提琴帶到緬甸之外,更邀請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共同參與。在演講結束前,黃凱盈為TEDxTaipei觀眾獻上一首以翁山蘇姬名字為弦律基調的曲子,令人動容。

在台上光著腳ㄚ子的黃凱盈顯得輕鬆自在,「腳踏實地的走入人群,看到的是更遼闊的世界。」永遠不要忘記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而音樂,就是你最好的人生伴侶。


「當科技能被運用到一定程度,就像魔術。」- 梁容豪

IMG_5895

臺大網媒所博士研究生梁容豪成長在褓姆家庭,所以家裡充滿各種玩具,而他認為玩具是小朋友認識世界的真實途徑。三年前,他帶了一台iPad回家,小朋友搶著玩得不亦樂乎,然而,玩平板的方法卻很單調,只能用手滑動,他開始擔心小孩長大以後只有手和眼睛發達。

因此,他希望將玩具的樂趣與實際體驗帶到平板上,他花了兩年發明新技術- GausSense,這是一個iPad磁力保護殼,只要將它裝在平板底部,當磁鐵靠近螢幕時,就能在平板螢幕上看到磁力方向,原來磁場是可以被看見的!由於磁力具有超距力、穿透力,梁容豪發明了各種趣味玩具,例如:在小飛機中裝入磁鐵,小朋友就能在平板上享受模擬開飛機的快感;在魚模型中裝入磁鐵,小孩們就與平板電腦玩起扮家家酒,學習如何煮菜;甚至能在平板上玩棋盤遊戲。此外,他提供軟體開發套件、技術資源,並與自造者(maker)共享這項技術,希望可以號召眾人的智慧,將平板電腦創造成孩童的玩具天堂!


朱冠蓁:連結讓我們不再弱勢

IMG_5919

朱冠蓁和許多其他衣食無虞的年輕人一樣,覺得「弱勢族群」這幾個字離自己很遙遠,直到某一次自己受傷喪失行動力的經驗,她突然驚覺,當我們用弱勢族群的標籤來評斷他人,我們很容易陷入思想的陷阱,誤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成為弱勢族群,而弱勢族群只要由政府或社福機構進行救濟就可以。事實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突發情況而成為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其他人,基於這樣的理念,她和一些朋友開始了幾個公益計畫,例如把回收物拿給就近的回收點,讓作回收的阿公阿嬤更加方便工作,或是讓大家捐出自己家裡多買的、不需要的,但還能吃的食物,讓需要食物的人能夠不失尊嚴的取用。

在這些計畫之中,他們透過人與人的交流,發現人與人之間不像原本以為的這麼遙遠。我們都有自己弱勢的部份,當我們能夠以柔軟的心擁抱身邊的人,我們就能因互相連結而不再弱勢。


廖文華:每個人都值得被愛

IMG_5954

每一個惡人都曾經是天真無邪的孩子,但是社會對於弱勢兒童的忽視,讓他們放棄夢想,放棄生命,同樣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廖文華,決定不再讓任何孩子受到相同的痛苦,他相信愛能創造奇蹟,於是在龍蛇雜處的西門町,成立「夢想之家」,改變了無數少年的人生,也改變了這些弱勢家族的命運。

「如果我們付出愛,就會看見奇蹟。」廖文華用無比的信念,陪伴青少年度過困境,鼓舞啓發他們,更帶著這些曾迷失自己的青年,回饋社會,成為國際志工、成為其他孩子的老師,他們開始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社會,有資格擁有夢想的明日領導人。

「他們值得更好的教育,值得被愛。」廖文華用生命愛著這些孩子,在他堅毅的眼眶裡,我們看見了愛的奇蹟,現在就是我們起身行動,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帶著他們一起看見夢想、走向未來。「我們所有的夢想都能夠實現,只要我們有勇氣去追尋。」


Jan Rolnik:燈光具有溫度和感情

IMG_6075

Jan Rolnik 在台上展示他的燈光裝置,隨著舞台上的燈霧與特殊音效,營造出一種迷幻特殊的氛圍。在他九歲時,布拉格經歷了非暴力的民主革命,而後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漸興,他強烈感受到生活環境的改變,城市裡的居民開始能夠互相分享生活和經驗。在布拉格,騎腳踏車就能參與整個城市的呼吸與脈動。

擔任2013年布拉格燈光藝術節節目總監的Jan Rolnik ,也與觀眾分享精彩的藝術節影片。他將各種藝術元素、燈光、科技融入燈光裝置,創造出屬於燈光的感情與溫度;將燈光投影在城市建築上,營造出迷宮的形象,讓觀眾享受不期而遇的驚喜感,同時也融入當地歷史元素,激發大家對燈光與建築物的想像。另外,在「雲」這件作品中,大家也能藉由獨特的燈光參與方式-拉繩子,與身邊的人互動。Jan Rolnik相信,燈光有情感、有想像力,創意可以讓燈光產生無限的可能。


陳立喆:台灣的甜點是什麼?

IMG_6138

一直強調自己不善表達的陳立喆,在18分鐘內活潑地向大家分享他成為世界甜點王的人生故事。

小時候他的父母希望給他良好的教育,於是將他託予阿姨照顧,原本叛逆的個性,在阿姨苦勸下進入了烘焙界。當時在別人的眼裡,陳立喆的人生一點也沒有未來會成功的跡象。但在參加了第一次的比賽,陳立喆就奪得冠軍,這似乎就是一種成功的象徵,可是陳立喆卻說,他在這時候迷失了自己。

陳立喆說到,當時在每一場甜點比賽都得獎的優越感之下,他開始驕傲自大,認為自己的烘焙能力無懈可擊,然後他創業,以成為台灣烘焙屆的指標店為目標。結果,陳立喆失敗了,他發現自己只是在表現技能,並沒有為顧客著想、思考顧客喜好的口味。創業的失敗讓陳立喆陷入了人生最大的低潮期,但他身邊的人沒有放棄他,所以他問自己:「我怎麼可以放棄我自己?」

後來他領悟到,只有勤操,只有不斷努力的學習心態以及團隊的力量,才能讓夢想繼續走下去。陳立喆希望,有一天能理直氣壯對世界說:這就是台式甜點;期待讓世界知道「台灣甜點」那一天的到來。


王文華藉由TED舞台凝聚參與力量

IMG_6284

你永遠不知道,即使你給予的東西多麼渺小,它很可能就是別人眼裡最需要的資源,即使只是一句話,也可能是年輕創業者堅持下去的動力。王文華將TED舞台翻轉為群眾動員的平台,他當場化身為拍賣官,撮合台上所需與台下資源,每一位的與會的觀眾,都能夠是成就企業的關鍵!

在舞台上分別有三位創業者,他們直接在這個舞台,向群眾募集資源,並鼓勵大家參與這些社會計畫,其中的塑膠袋回收計畫,將二手塑膠袋印上台灣獨特的在地故事,不僅提高塑膠袋回收率,也為平凡的塑膠袋增添溫暖的人情味。計畫發起人當場募集群眾故事,鼓勵大家一起關注各地故事,成為傳遞故事的人,並一起改變這些故事。

另一位講者朱冠蓁也參與其中,徵求觀眾一起為街友服務計畫提供食材、廚具,現場觀眾也熱烈提供器材,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親身參與計畫,這個創新特別的群眾平台幫助有想法的年輕人共同完成夢想,一起翻轉舞台,開始台灣實作的時代。


撰稿:周孟融、陳愉雯、許書瑄、翁堃耀

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 10/5共鳴報導

$
0
0

丟顆石頭進池塘,會引起陣陣漣漪。而這場演講「共鳴」就如同這顆石頭,將好的想法擴散,期望引起眾人的重視與討論,並在台灣產生正向的力量。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英雄,是群眾!


仁愛鄉親愛國小小提琴團:「音樂是一種不滅的語言!」

renai

鮮明的服飾,專注的神情,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聲優美交織,繚繞在2014TEDxTaipei會場裡,親愛國小小提琴團的孩子們為年會第二天揭開序幕。

「音樂是一種不滅的語言!」親愛國小指導老師王子建與陳珮文,一個教製琴,一個教音樂,五年來堅持不懈的信念,用愛灌概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情,共築深具部落特色的新弦樂文化村。站上TEDxTaipei舞台,王子建驕傲地看著團員們,「資源應是這樣用的:不一定要給特定的對象,而是去幫助身旁你所看到的那個人;而這群孩子——就是我所看到的人。」

他也向大家展示親愛村部落手工製作的小提琴,琴聲雕刻獨特雅緻圖騰,音質純淨亮麗,這把綠色小提琴名為「沙漠玻瑰」,他認為「文化的紮根就像沙漠玫瑰,也許十年久旱,但一遇愛的灌溉,絕對會綻放最美的光采與力量!」


呂世浩:「現代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工匠為目標的教育。」

lu

身為一個歷史教授,呂世浩老師一直在思考歷史學能夠為現代人帶來什麼。歷史不應該只是一門死記背誦的學科,讓社會大眾覺得索然無味。經過多年研究,他得到一個結論:古人和我們學歷史的方法不同。

現代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工匠為目標的教育,因此著重於知識技術的傳授,和古人不同,古人的歷史是拿來用的,當他們讀到歷史中的一個重要場景,他們會把書蓋上,想著如果是自己設身處地會怎麼做,不只拘泥於某特定事件,而是將時間軸拉長通盤考慮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如果換個方法,又會是什麼結果,透過這樣的思考,古代歷史與我們現在的人生產生緊密的連繫。

呂世浩老師為了告訴大家如何正確用思辨的方式來學習歷史,他在網路上開設開放式課程提供學生學習,得到的迴響也十分熱烈。老師想要告訴大家,在現實人生遇到問題時,你知道自己決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難題的人,我們可以看古人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藉古人的案例來啟發自己的智慧,進而成為知識的主人,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Barry Kerzin:Mind 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appearance.

barrykerzin

Dr.Barry Kerzin 身兼僧侶、教師與醫生在演講中,與我們分享了四個主題:

1.快樂的來源: 「你上次發自內心的大笑是什麼時候?」Dr.Kerzin 問到。 在印度有一群人會在早上五點的時候,聚集在一起練習大笑;在兒童癌症病房,有醫生穿著小丑的裝扮看診; 在UCLA的醫學院甚至有一堂課教導「幽默感」。笑容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應該養成這個好習慣。

2.愛與同情: 愛是我們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當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要仔細的聆聽,而不是去評斷他、給他意見。同時,當他人願意和我們分享心事的時候,這是一個天大的「祝福」。

3.慢下來冥想: 「慢下來五分鐘,你並不會失去你愛的人,但是你們將因為這五分鐘的沈澱而有更好的關係。」 Dr.Kerzin在現場和大家進行2分鐘的冥想,在這個快速的時代,如何慢下來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慢下來將使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當下,而不再重複著「後悔過去、擔心未來」。

4.真正的智慧: 最後,Dr.Kerzin分享他認為智慧就是「表相與事實的差距」。我們常常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就誤以為那是事實,然而真正的智慧能讓我們分辨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像是英國倫敦地鐵站的標示「Mind the gap」,我們必須將這句話時時刻刻地放在心中。


楊恩誠:「農藥的問題不是禁不禁,而是怎麼使用、怎麼管制。」

yang

聯合國調查顯示,人類有1/3農作物仰賴蜜蜂授粉,在全球陸續出現大量蜜蜂消失危機之際,不僅生態平衡遭破壞,這些農作物也受到嚴重影響,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探索原因,致命病原體、基因改造食品、農藥等各種推測群起,但始終無法得到充份證明。

楊恩誠與台大團隊的研究首度證實,農藥殺蟲劑益達胺,會使幼蜂喪失學習記憶能力,長成工蜂後無力回巢,,最後崩解蜂群生態,幾乎就是造成蜂群消失的元兇。

面對研究成果和國內現況,他認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並非急著禁農藥,而是需要投入更多對昆蟲的研究,唯有充份了解自然生態運作,才有根本解決問題的可能。

最後,他引用昆蟲系上名句「NO insects, NO life」並加以改造:「KNOW insects, KNOW life!」


陸育克:「故事是最有效最強的黏著劑。」

luco

陸育克很喜歡說故事,當聽他故事的人因為他的故事而快樂時,他也從其中得到滿滿的幸福感。這些幸福感促使他想把更多這樣的快樂帶給各地的小朋友,有小朋友因為喜歡他的故事,而要他把更多的故事傳出去。他的故事沒有框框,不只侷限在學校或圖書館,更深入病房、部落、偏鄉,甚至任何一個角落。

說了這麼多故事後,他發現說故事不只是為了聽故事的人,更是為了說故事的人自己,我們心中都有一顆象徵童心的彈珠,說故事的人有時比聽故事的人更容易感動,說故事對陸育克來說是一種自省、是一種修練、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他立志做一個終身的故事人,用更多的故事把大家黏著在一起。


范宗沛:「如果一輩子都吃便當,對美食產生的共鳴就比較少;如果一輩子只聽流行樂,對音樂的共鳴也就比較少。」

fan

范宗沛認為,「共鳴」的力度,取決於生命裡有無足夠產生共鳴的體驗與經歷。自小接觸各種音樂的他,從不侷限自己聽音樂的類型,長大後成為電影配樂師。

透過各式旋律與老師口頭演繹交織呈現,令人彷彿身歷一場奇幻樂音冒險,原來最平凡不過的生活想像,也能以音樂的力量,重建出無比創意與驚喜。「好聽的音樂,能幫你解決一半以上的廢話!」老師不忘傳授最好的約會祕笈。

最後,老師以現場大提琴演奏,用他最喜歡的語言,為TEDxTaipei觀眾送上一曲深情的《李香蘭》


撰稿:黃曼、方德、Ivan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