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天災發生,影響最大的是被直接波及的災民們。失去親人的痛苦、遭到破壞的家園,都會在心中刻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因此,如何幫助災民在一片混亂之中重建秩序,讓他們能夠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是政府和民間團體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有些人從自身經驗出發,開始嘗試使用各種數位、高科技的方法,讓災區能盡速回復與重建。讓我們看看他們如何從需求中發揮創意,將想法化為實際行動,而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當災難發生,自己可以作到什麼!
從普通人到救援專家
O`neil姐妹在2011年6月,強烈龍捲風襲擊家鄉麻州Monson鎮之前,只是普通的研究生,對天災和災後救援毫無經驗。龍捲風來襲的當下,Caitria和其他家人在地下室避難,接到消息的Morgan則上網搜尋相關天氣資料,並在一切平息後趕緊返家。
兩姐妹安頓好後,便前往鎮民集會的教堂確認是否有其他人需要幫忙。果不其然,教堂裡湧進大量需要救援和想要幫忙的人,由於沒有人統籌指揮,現場呈現一團混亂,因此,她們決定開始組織民眾,並試著回答來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某個地方還缺小冰箱,或是哪些捐贈品已經過多,不需要再捐贈了。
Morgan說:「沒有任何單位給我們這麼做的權限,我們只是開始回答問題和作出決定,因為需要有人這麼做。」
讓救災更有組織的辦法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結束精疲力盡的一天後,她們發現這樣的災後救援系統其實可以在災害發生前便先行規劃好。如果有人能提供一些幫助救災的工具,讓災後主導者使用,救援行動便能更快進入狀況,於是,她們決定親自把這個工具作出來。
她們試圖成為社區式災難重建領域的專家。首先,她們歸納出災後重建的三個重點:使用的工具、即時性、數據的收集與利用。如何建立匯集災後資訊的平台、即時尋求外界支援和進行災區救援,並利用數據管理將資源做最妥善的利用,成為災難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以此為基礎,她們開始尋求專業工程師的幫助,成立了網站Recovers.org,並提供軟體平台讓救援主導者可以有效地管理物資、志工以及傳遞各種訊息。她們提供軟體使用的教學,人們因而能更自動自發地組織救援,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Caitria說:「我的社區從沒有這麼緊密連結過,這不需要很有能力的人,只需要當地居民。不管救援組織有多麼強大,他們終究會離開,然而,如果你給當地居民工具,讓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恢復重建,他們就成了專家。」
人道救援數位化
大範圍災難發生以後,原本人們習慣傳遞訊息的方式往往失靈,受災民眾無法向外界傳達最急迫的需求,外界也無法得知災區情況並給予必要的協助,尤其在未開發地區更是如此。
2010年海地大地震摧毀了首都太子港,三十多萬人喪生,一百多萬人無家可歸,所有的指揮系統都失效。但在這一片混亂中,人們自然而然找到了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手機短訊。雖然海地是世界上極端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仍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擁有行動裝置,人們將即時消息用短訊和社群平台傳播出去,而救援組織則在網路上蒐集資料,並與地圖整合,整理出可用的資訊。
紅十字會的Paul Conneally注意到這個現象,他們和當地電信公司合作,發展了一個叫TERA的系統,這個系統類似電子佈告欄,被用來傳達必要的防災資訊,例如災害來臨的早期警報,或是公共衛生宣導。評估報告顯示,74%的人收到這些訊息,其中的96%的人認為這些資訊是有用的,證明了這系統的可行性。
社群媒體改變世界
類似的系統不只能用在救災,對於較落後地區的社區組織也很有效果。肯亞貧民窟的年輕人將資訊放到網路地圖上,定期更新各種集會資訊、宗教場所和醫療中心的地點,成為一個活潑的社群;蒙古的遊牧民族用手機系統來追蹤其他部落遷徙和氣候變遷的途徑;在奈及利亞,紅十字會人員使用類似系統蒐集當地社區環境的資訊,希望能減少傳染病的流行。
這些類似的數位經驗可以套用到其他受災的地區,或是發展較落後的國家。網路和科技的普及性降低了取得數位裝置的門檻,人們更容易使用便宜的行動裝置進行資訊的交流。在得到為自己發聲的權力後,一般民眾更夠能為自己發聲,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援助,而是讓自己具備自主救災的力量。
撰稿:Ivan W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