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天災發生後,你也能做到的事

$
0
0

每當天災發生,影響最大的是被直接波及的災民們。失去親人的痛苦、遭到破壞的家園,都會在心中刻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因此,如何幫助災民在一片混亂之中重建秩序,讓他們能夠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是政府和民間團體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有些人從自身經驗出發,開始嘗試使用各種數位、高科技的方法,讓災區能盡速回復與重建。讓我們看看他們如何從需求中發揮創意,將想法化為實際行動,而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當災難發生,自己可以作到什麼!


從普通人到救援專家

O`neil姐妹在2011年6月,強烈龍捲風襲擊家鄉麻州Monson鎮之前,只是普通的研究生,對天災和災後救援毫無經驗。龍捲風來襲的當下,Caitria和其他家人在地下室避難,接到消息的Morgan則上網搜尋相關天氣資料,並在一切平息後趕緊返家。

Caitria and Morgan O'Neill

兩姐妹安頓好後,便前往鎮民集會的教堂確認是否有其他人需要幫忙。果不其然,教堂裡湧進大量需要救援和想要幫忙的人,由於沒有人統籌指揮,現場呈現一團混亂,因此,她們決定開始組織民眾,並試著回答來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某個地方還缺小冰箱,或是哪些捐贈品已經過多,不需要再捐贈了。

Morgan說:「沒有任何單位給我們這麼做的權限,我們只是開始回答問題和作出決定,因為需要有人這麼做。」

Caitria and Morgan O'Neill


讓救災更有組織的辦法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結束精疲力盡的一天後,她們發現這樣的災後救援系統其實可以在災害發生前便先行規劃好。如果有人能提供一些幫助救災的工具,讓災後主導者使用,救援行動便能更快進入狀況,於是,她們決定親自把這個工具作出來。

她們試圖成為社區式災難重建領域的專家。首先,她們歸納出災後重建的三個重點:使用的工具、即時性、數據的收集與利用。如何建立匯集災後資訊的平台、即時尋求外界支援和進行災區救援,並利用數據管理將資源做最妥善的利用,成為災難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以此為基礎,她們開始尋求專業工程師的幫助,成立了網站Recovers.org,並提供軟體平台讓救援主導者可以有效地管理物資、志工以及傳遞各種訊息。她們提供軟體使用的教學,人們因而能更自動自發地組織救援,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Caitria and Morgan O'Neill

Caitria說:「我的社區從沒有這麼緊密連結過,這不需要很有能力的人,只需要當地居民。不管救援組織有多麼強大,他們終究會離開,然而,如果你給當地居民工具,讓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恢復重建,他們就成了專家。」

Caitria and Morgan O'Neill


人道救援數位化

大範圍災難發生以後,原本人們習慣傳遞訊息的方式往往失靈,受災民眾無法向外界傳達最急迫的需求,外界也無法得知災區情況並給予必要的協助,尤其在未開發地區更是如此。

2010年海地大地震摧毀了首都太子港,三十多萬人喪生,一百多萬人無家可歸,所有的指揮系統都失效。但在這一片混亂中,人們自然而然找到了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手機短訊。雖然海地是世界上極端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仍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擁有行動裝置,人們將即時消息用短訊和社群平台傳播出去,而救援組織則在網路上蒐集資料,並與地圖整合,整理出可用的資訊。

Paul Conneally

紅十字會的Paul Conneally注意到這個現象,他們和當地電信公司合作,發展了一個叫TERA的系統,這個系統類似電子佈告欄,被用來傳達必要的防災資訊,例如災害來臨的早期警報,或是公共衛生宣導。評估報告顯示,74%的人收到這些訊息,其中的96%的人認為這些資訊是有用的,證明了這系統的可行性。

Paul Conneally


社群媒體改變世界

類似的系統不只能用在救災,對於較落後地區的社區組織也很有效果。肯亞貧民窟的年輕人將資訊放到網路地圖上,定期更新各種集會資訊、宗教場所和醫療中心的地點,成為一個活潑的社群;蒙古的遊牧民族用手機系統來追蹤其他部落遷徙和氣候變遷的途徑;在奈及利亞,紅十字會人員使用類似系統蒐集當地社區環境的資訊,希望能減少傳染病的流行。

Paul Conneally

這些類似的數位經驗可以套用到其他受災的地區,或是發展較落後的國家。網路和科技的普及性降低了取得數位裝置的門檻,人們更容易使用便宜的行動裝置進行資訊的交流。在得到為自己發聲的權力後,一般民眾更夠能為自己發聲,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援助,而是讓自己具備自主救災的力量。


撰稿:Ivan Weng


蘇育賢:揭示生命的虛實存亡

$
0
0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曾說:「生命是向死而生。」

人生就是場走向死亡的旅程,而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由生至死的過程中,無論人們願與不願,時間仍毫無悲性的轉動,面對死後的恐懼與生存的貪婪慾望,藝術家蘇育賢採紙紮藝術的創作方式製作影像作品《花山牆》,帶領大眾一窺生命與歷史的連帶關係。

人死後會有輪迴轉生、靈魂會永恆不滅嗎?在追尋這未知答案的過程中,蘇育賢選擇以靈魂不滅的方式作為核心創作理念,蘇育賢認為:「靈魂不滅就像是為人生開了外掛,在有限的人生中,其實還有個無限在生命結束之後持續下去。」


不能逃避的善業與惡根

《花山牆》是累積一定程度的創作能量精煉而生的作品,這股能量在虛無與現實之中爆發,蘇育賢以冥界的旅程揭示台灣人的歷史與文化共業,《花山牆》引領大眾思考生與死的極端問題,更重要的是讓觀者審視生命結束之後的延續性,生命前進的同時,人類除了面對自己所造的惡與善之外,更該檢視今生與大眾共造的惡業、善業。

如果死亡代表的是消失殆盡,那人身經火化之後又能轉變什麼?為什麼人身經火化後反而能開啓生命另一端的旅程?蘇育賢巧妙地以紙紮來詮釋人類對來世的想像與控制慾,在現實世代結束後生命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紙紮成為回憶與期待的共同載體,蘇育賢說:「紙紮不再是一個宗教性的問題,這牽扯到作為人的慾望,這個慾望也包含你希望你個人與這個社會的互動延續性。」


世界另一端的投射

例如早在紙紮文化中,有個有趣的形象叫金銀山,金銀山以山為單位計算財富,這「山」的意向更代表取之不絕、用之不盡的概念,紙紮師傅在製作金銀山時會在金銀山上製作一顆太陽,這顆太陽的存在定義原本只是為了彰顯金山銀山的大小尺寸,但在日本時期的紙紮文化中,金山銀山上面不是太陽,而是日本國旗中的紅色大圓點,這代表著日本如太陽神般看著地下子民,這是一個政權、國家的置入。

蘇育賢將靈魂不滅的觀點融入紙紮文化後,讓眾人發現執政者思想權宜的操控,反映出國家政權在人活著時要干涉、人死之後要延續的景況,蘇育賢以冥界探討政權轉移的拓展與執政者的貪慾,當人們思考為什麼今生沒辦法過好日子的同時,人們也把所有期待投射在死後的世界, 今生的帳若是老天爺沒辦法補足,那就到另一個世界償還吧!或許就是這種心態,才讓紙紮文化中衍生出僕人、家具、豪宅等等,蘇育賢以《花山牆》引導人們察覺到政權文化底藴下人民與國家的衝突交流、煽動感。


挖掘自我認同的價值

蘇育賢認為從紙紮文化系統中確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政權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像是歷史時代的交替、政權的轉移、被執政者操控的社會,紙紮文化隱藏著時代轉換的秘密符號,即便這些符號轉換至最後的痕跡卻被一把大火燒掉,這些痕跡仍重覆地存在於各時代之中,《花山牆》重新洗鍊了紙紮文化的生命力,也揭露更深層的情感面、藝術面、政治面等課題,《花山牆》主要顯現了台灣國家的認同問題,影像裡投射的事件並不是最為重要的故事,而是人們必須了解歷史與自我身份認同的連接性。

面對全球時代的衝擊與壓迫,蘇育賢選擇以藝術的視角解讀大社會概況,《花山牆》雖是傳統紙紮藝術的創作,但在作品中觀者卻能清晰看見真實與虛無的存在符號,在世界的另一端人們試圖控制、建構在現實看不到的房子、政權、物質等意向符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向這些「得不到的生活」低頭、日復一日,究竟生而為人、身為台灣人我們該如何在現實的苦與樂取得平衡?蘇育賢的《花山牆》帶領大眾內省自我存在的真實價值。


撰稿:英圃華

李銘宸:突破生活公式

$
0
0

大學時期就開始參加台北藝穗節的導演李銘宸,從北藝大戲劇系畢業沒幾年,卻已累積了不少創作能量。擅於觀察生活、總是能以與眾不同的視角關注社會現象,無論是去年的《Rest in Peace》,還是這次入圍的《Dear All》,李銘宸以其獨特的美學與題材,經過集體創作的實驗與淬煉,開創出自己的戲劇格局。

對生活周遭事物的疑惑或深刻感受,往往是李銘宸戲劇創作的靈感泉源,從生活中累積這些讓他有感觸、有畫面的元素,等待適當時機化作一齣戲劇。


追求生活中的真實

“Dear all”,是現代人寫信、發電子郵件時常用的開頭問候語,看似稀鬆平常,李銘宸看著看著,卻看出了其它的意味。中文會說「給親愛的大家」,卻不會說「給親愛的所有」,他覺得「致親愛的所有」彷彿有種寫給整個地球的感覺。

從這層全體性延伸出來的,是李銘宸對生活當中所有事情真實性的想像和疑惑。

「好的事情真的好嗎?」

「不好的事情真的不好嗎?」

「我們以為的真誠是真誠嗎?」

「我們以為的正義是正義嗎?」

人們太習慣電視上所看到的一切,彷彿都是設定好的人生公式,鄉土劇、偶像劇一如往常的演下去,即使網路上充斥各種諷刺、惡搞,我們好像沒有察覺其中的不對勁,而李銘宸想要訴說的,正是那些因為理所當然而被忽略的事情、現象。《Dear All》當中那些瘋狂、灑狗血的橋段,不僅是在模仿連續劇,也是生活不同程度的縮影,導演試著透過戲劇來呈現生活的複雜度。

李銘宸相信,所有事情都有它的力量與存在的必要。因此,他讓一堆垃圾擺在舞台上,作為演出的場景,也作為戲中人物使用的道具,製造視覺震撼的同時,也喚起人們的深層思考。壞的事情也是、醜的事情亦然、還有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其實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何擷取這些所謂「醜的東西」做為視覺元素,來呈現一種意象,是李銘宸努力想嘗試的。而這也回歸到劇名為什麼是Dear“All”,在李銘宸的眼中,所有的事情都不該被化約、系統化,甚至當成理所當然的公式。


轉換人生角色

透過集體創作,李銘宸找到突破這些公式與局限的方向。在劇中拿起拖鞋當湯匙、拿起假腿當手機,不論是物件還是角色的錯置都不是信手拈來,而是經過一番集體腦力激盪與實驗,與演員一同「玩」出來的結果。 結合時事議題,從食品安全去思考什麼東西可以被山寨、取代、交換;從新聞媒體與政治人物的發言,去思考作為一個人,如何看待不同的關係。由物件的替代延伸到人物關係的置換,是一個進程的累積,也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不同的人員組成,造就出不同的創作成果,是集體發想的能量,也是風險。然而,也因為未知,才使得集體創作有趣、迷人,隨時有可能衝撞出精彩的火花。


戲劇是生活的預告

李銘宸的作品多從生活經驗取材,充滿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年紀輕輕卻比別人多一些對周遭生活的敏感,具備跳脫大眾眼光的觀察與解構能力,他自認這與從小學習美術的背景有關,學畫、學設計的歷程讓他對光線、構圖、空間有更多的了解與體驗,將這些細節不斷運用在學習戲劇的過程之中,跳脫劇場固有思維的制約,擷取出屬於自己的劇場美學風格。

幾年來的努力,李銘宸在劇場表演的領域嶄露光芒,他謙虛地表示自己並非突然受到矚目,過去無法在學校實踐的視覺與意象劇場邏輯,使他很早就開始在台北藝穗節實驗創作的可能,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肯定、關注,以及與演員及製作團隊合作的默契,讓他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關注生活中的人事物,展現對社會景況的關懷與思索,是李銘宸導演與其作品一直以來所反映出的創作態度。《Dear All》帶給觀眾注視「全體」不同的眼光,在這個資訊爆炸、媒體滿溢的時代,我們需要能夠如此不經意激起內心漣漪的表演,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找到讓自己停下來反思的片刻。


撰稿:曾詩婷

高俊宏:重組時代的興衰

$
0
0

2007年,高俊宏人生的不順遂再加上身心失調、飽受失眠之苦,嘗試各種方法改變此況的他,仍難以找回平衡生命的方式,於是,他有如瘋狂的逃亡者般走入台灣郊山,沿途的壯麗風景不足吸引他停留,昏暗、發霉的廢墟空間才是讓高俊宏駐留的原因。

對外人而言,高俊宏的行為癲狂又危險,但不斷入山、停駐廢墟空間卻是他找回生命意義的一把金鑰匙。在漆黑、惡臭的廢墟空間,高俊宏毫無畏懼,身處錯置的廢墟時空中,他的創作是連接歷史脈絡的媒介,過往興衰因高俊宏的藝術而重組,過去真實存在的現況與現在的時空背景交織,每一次的創作過程,都讓高俊宏省思「存在」的真實意涵。

開始在廢墟創作的高俊宏,以蒐集舊照片、事件作為藝術創作開端,這樣的動作使過去的記憶翻騰、攪動,遺忘記憶的浮現與重組過程,讓高俊宏更深信廢墟的生命力與存在真實性。


廢墟再現台灣經濟史

本次入選的《廢墟晶體計畫》是部橫跨歷史的記錄,高俊宏創作題材除以碳筆描繪場景外,他也會深追事件源頭、訪談當事者,《廢墟晶體計畫》是一場再現的立體空間藝術,透過戲劇、攝影等形式呈現出時代的更迭,高俊宏希望透過行動藝術讓眾人看見被時代遺忘的痕跡。

高俊宏說:「廢墟史,也是一部台灣自由經濟史。」

選擇讓廢墟重現歷史,也與高俊宏背景密切相關。出生於1973年的他,正好遇上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的年代,在新自由主義思維的催化下,各國政府利用經濟、外交或是軍事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追求自由貿易的成果。1990年代之後,WTO更在這樣的氛圍下,成為各國商貿協商與談判的重要舞台。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不僅從1980年代政策開始朝新自由主義發展,更在2002年加入WTO。然而,此舉卻對台灣本土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靈感來自親身經歷

面對新自由主義造成台灣本土產業瓦解、外移問題的嚴重性,高俊宏甚是感同身受,原因是高俊宏的母親也在這自由市場沖擊中深受其害,高俊宏說:「我家是在市場賣內衣的,從小就要背裸體模特兒走在路上,過去生意很好,一直到1995年開放大陸內衣進口,很少人知道這件事,其實在九零年代就開始開放很多東西,十幾二十年來,在我媽退休之前,他的內衣從一件一百,變成三件一百、四件一百,貨太多就只能削價競爭。」這群吞下自由市場衝擊的人們,累積了一、二十年下來的鬱悶,無處可逃。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除造就高俊宏成為藝術家之外,更是位自由經濟家,高俊宏從新自由主義看見台灣本土產業瓦解、外移問題,而許多廢墟便是承載這筆難以抹滅的歷史。

這場重現廢墟之旅,在2011年啟程。那一年,高俊宏翻到1971年由探險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所攝高雄六龜森林及西拉雅人的照片,照片內19世紀末的南台灣地景以及平埔族原生生活景象,刺激了高俊宏的創作慾望,他以未來式的奇異視角創作《湯姆生計畫》,重新繪製場景,並將湯姆生所攝的西拉雅原住民去除,取而代之的是彈吉他、打籃球的年輕人等,現代年輕人仿原住民站姿,在原場景畫面之中進行現代日常消費生活之舉,在這現代與過去重組、重繪的過程中,高俊宏想向大眾傳達的是過去經濟消費形態與未來現況的轉換過程,《湯姆生計畫》將刺激觀眾審視生活中的經濟形態。

1984年,發生的三峽海山礦災爆炸廢墟也被高俊宏作為創作題材,高俊宏隨著事件的脈絡,找尋爆炸後的倖存者周宗魯,能夠倖存絕非偶然,周宗魯憑著求生慾望生吞同伴的肉、飲自己的尿度日,原以為獲救會是和平的開始,沒想到竟被懷疑是匪諜而遭受軟禁。高俊宏希望藉由這些現實的藝術創作,讓更多人瞭解過去的台灣礦業,高俊宏認為廢墟不單是空間藝術的呈現,而是以「人」為主,高俊宏雙手成為媒介,在歷史時空穿越,他撿起被大眾遺忘的回憶重新繪製現實。

人們或許會對高俊宏所從事的藝術創作感到毛骨悚然,但對高俊宏而言,每一次進去黑暗的廢墟中挖掘故事,他都會重新驚豔生命的韌度,在昏暗的空間裡高俊宏停留在過去創作,走出廢墟後他再度重生,每一次見到陽光那一刻,高俊宏的生命又再活一次,比先前更壯烈、炙熱。


撰稿:英圃華

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聲響邂逅劇場,觀眾成為創作者

$
0
0

凱吉的新生

2013年,是美國前衛作曲家John Cage的一百零一歲誕辰,他在作品中不斷挑戰音樂定義、演出形式、甚至表演者與觀眾關係的實驗精神,在跨越世紀後,若凱吉以一歲之姿重返人世,會以何種全新的面貌現身? 《凱吉一歲》由動見体劇團的音樂總監林桂如發起,邀請了擅長動力機械裝置及聲音藝術的王仲堃、編舞家董怡芬、燈光設計黃申全,在藝術總監符宏征的統籌下,共同創作與演出。創作團隊以John Cage的音樂概念為出發點,選擇放下、不演奏他的作品,而是利用不同藝術背景的多角創作思維,重新思考:「什麼是聲音的展演性?」,繼而打造出一座充滿遊戲興味的聲響實驗室。

延續2012年在《失聲祭》的首次合作,林桂如與王仲堃從拆解鋼琴再加料、重組而成的「改噪鋼琴」開始,尋找更多解構、玩弄聲響的方法。整個作品雖然以聲音為主體,但並非以典型的作曲方式來完成創作。在排練過程中,林桂如會先提出幾個音樂「演奏」的方法,與董怡芬、王仲堃共同嘗試,「我們在每次排練中,都會發現新的、讓鋼琴發聲的方法,這點很令人興奮」; 在創作者不斷的來回拋接中,音樂的樣貌也逐步改變,有時是與舞蹈、動力裝置間的對話,有時是表演者情緒的延伸,甚或是一種能量上的堆疊。最後再以一則媽媽與孩子前往太空的虛構故事作為背景文本,把發展出的段落聯結成完整演出。


與樂器再次相遇

即使曾經主修鋼琴的林桂如,面對「改噪鋼琴」,一樣必須重新經歷摸索、認識樂器的過程。創作者們回到起點,以各自的觀點重新定義如何「彈奏」,實驗樂器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林桂如以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像是彈力球、石頭、鍋碗、乒乓球等,在裸露的琴弦上敲打;棉繩連結琴槌及董怡芬的服裝,每當董怡芬移動肢體,便牽引琴槌敲擊出對應的樂句,她既是聲音的操縱者,卻也受其制約;王仲堃在鋼琴上加裝的動力機械裝置,打開開關便會自動摩擦或敲擊琴弦發聲。

另外一項由王仲堃研發自製的發聲裝置 「聲瓶」,以金屬零件、塑膠管線、壓克力管身與LED燈製作,可藉由電腦操控吹奏出不同頻率的汽笛聲響。聲瓶無論在材質與燈光色調上都透露出冷調質感,與保留木造結構、手工感濃厚的改噪鋼琴,在空間中形成明顯的對比,使得《凱吉一歲》中的視覺與聽覺層次更為互映、豐富。


機遇帶來生命力

《凱吉一歲》的首演場地原本是視覺藝術的展覽空間,創作團隊順應場地的特色,從中發展出更多想法。場地中的一堵牆將空間一分為二,有著不可避免的視覺死角,這樣的先天限制,反而促成《凱吉一歲》打破表演區與觀眾席的界限,讓觀眾在演出中可以自由遊走於空間裡,創造屬於自己的流動觀看路線。

身為穿梭於空間中的表演者,容易吸引眾人目光的董怡芬必須適度「留白」,讓觀眾藉由自發性的好奇心而改變觀賞焦點,把發掘聲響與光影變化的驚喜留給觀眾親自體驗。王仲堃雖然是在特定位置透過電腦程式操縱聲瓶,但隨著每場觀眾給予的反應不同,也會影響他當下決定如何即興演出。

燈光設計黃申全此次捨棄了慣用的劇場燈具,利用傳統燈泡為《凱吉一歲》點亮更多驚喜。有別於一般高懸於上的燈具,透過精巧的陳設,裝置旁的燈泡與電線彷如蘆葦般從地面直立生長,或如花朵般在空中盛開、充滿生命力,當光線與聲響互為呼應而明滅時,燈泡也宛如植物般呼吸著。此外,在演出空間中設有許多開關,觀眾可以自由控制燈泡明暗,或是觸發祈雨棒、風鈴等其他發聲裝置,成為作品中的重要表演者之一。


不再疏離的觀看方式

在這場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聲音發現之旅中,《凱吉一歲》 鼓勵觀眾主動探索,從被動的旁觀者角色,轉變為參與者,成為作品中「不可預期」的一部份。每場演出都因觀眾的加入而充滿驚喜與變化,體現了John Cage的哲學思維。 《凱吉一歲》 融合了空間、聲音、科技和展演領域的可能性,成功創作一個屬於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及觀眾們的場域,喚回遺失的好奇心,讓凱吉的童心引領眾人一同觸摸、覺察、傾聽、發現,而後會心而笑。藉由開放自由的展演形式,讓觀眾能帶回屬於自己最獨特的劇場經驗,使得當代藝術不再冰冷而遙遠,而是充滿溫度的日常記憶。


撰稿人:陳歆寧

怎樣的老闆才是好老闆?

$
0
0

在這個領導人常被罵個臭頭的時代,小至團體隊長、公司老闆,大到政壇高官,總想和大家愉快相處,卻往往不得要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領導人無法擄獲眾人的心?又是什麼樣的領導人,才會讓你願意賣命效勞,力挺到底?


好的領導人在患難時會見真情

數年前,美國國會頒獎給在阿富汗服役的上尉 William Swenson,起因是某日他和隊員在保護官員拜訪當地耆老的路途上遭到敵軍襲擊,當時他不顧四飛的子彈,搶救受傷的士兵,並從戰地中帶回陣亡的同袍。當他將一名身受重傷的士兵送上救援直升機後,俯身輕吻弟兄後便轉身離開繼續救人。

領導專家 Simon Sinek 認為,上尉的舉動必定是出於很深切的情感才會在戰場上不畏生死,為同袍赴湯蹈火,並在生死關頭時真情流露。

Simon Sinek 觀察到,在軍隊中獲頒勳章獎勵的往往是不顧危險、衝鋒陷陣、捨己為人的士兵;相反地,在商場中,那些獲得晉升機會、福利加倍的卻常是犧牲他人,只為成就自己的員工。這奇怪的現象,讓職場中難有和軍中一樣的革命情感,也難以讓人對領導人心服口服。

與部屬共進退的領導人能在患難時展現真情,不需言語,就能用行動說服你願意追隨他。


好的領導人讓你獲得安全感

Simon Sinek 採訪了被大眾封為英雄的人士,當問到做那些英勇事蹟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大多回答:「每個人也都會為了我做同樣的事。」

他認為讓領導人成功的因素不是因為他們比較優秀,剛好都是熱心奉獻的一群人,本來就會成功,他們確實優秀也熱心,但讓他們成功的不是因為這些原因,而是因為環境,只要有對的環境,任何一個人都會成為英雄,做出同樣的事。

對的環境即是團隊間有全然信任與合作的關係。這是種不像指令那樣說到就能做到的感受,我們不能只是對其他人說「相信我」,就真能讓大家相信你會願意為了他出生入死;也不可能要求兩個人合作,他們就會依照聽命行事。

從遠古以來,人類一直生存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除了要面對虎視眈眈、隨時會撲上來的猛獸奪取性命,惡劣的氣候和貧乏的資源也可能讓我們步上黃泉。生活在重重危險之中,領導人為大家組織團隊,一同抵抗外敵,不會在險境中棄任何人而不顧。當我們感到安全,就能信任彼此、相互合作,不再需要時時保持最高警戒,也能無畏外敵。


好的領導人像父母一樣視你如己出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同樣面對競爭者無所不在的環境,隨時可能會讓我們平穩的生活瞬間落入深淵。經濟不景氣時,員工最擔心的莫過於被裁員,更害怕公司應聲倒閉,就像多年前的關廠勞工,碰到老闆逃之夭夭,棄員工不顧,獨自遠走他鄉,讓員工求償無門。在利益當前的情況下,壞的領導人寧可保住自己的一點私利,犧牲員工多年來的心血,逕自讓他們的努力化為幻影。

好的領導人會在患難之中照顧每一個人,願意栽培員工、希望員工能成長,面對問題時,好的領導人會給予指導和支持。Simon Sinek 提到好的領導人就像再生父母,願意給你更多機會,在你身上投入資源,讓你成長茁壯。

Next Jump 的執行長曾問,在家庭碰到難關時,你會考慮要孩子離開嗎?時下許多大多企業領導人都是以開除來解決員工的問題,而非帶著他共同成長。美國中西部最大製造廠的老闆 Bob Chapman 認為要這種舉動會失去了人心,當你失去了人心,剩下的只是沒有情感的人頭。當你溫暖了人心,即使公司身陷危機,員工也會堅守崗位,以行動力挺。


怎樣的老闆才是好老闆?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在動機理論中提到,在工作中,薪資、福利只能讓你不討厭老闆,真正讓你樂在工作的原因是讓你從中學習、成長,以及獲得的成就感。而讓你擁有這些工作動機的重要媒介即是好老闆。

Simon Sinek 直言,領導是一種選擇而非職位等級。很多時候,大家服從的是組織中的權力,而不是我們心甘情願想要追隨他。然而,有很多沒有權位的人卻選擇照顧大家,這樣的人自然會讓大家願意接受他的領導。

當領導人不以一己之利而犧牲眾人權益、讓所有人安心的在團體中各司其職、對待員工如己出時,得到的不只是員工的心,還會有加倍的付出和回饋,自然就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優秀領導人。

你是領導人嗎?你想成為領導人嗎?不妨問問自己是否也能做到這幾點。


撰稿:Marssi Draw

亂數背後的祕密:群眾參與!

$
0
0

當你申請網路會員或是登入網頁時,在輸入個人資料之後,網頁頁面會顯示一組亂數,可能是英文字母,也可能是數字,有時甚至是以難以辨識的字體呈現,而你必須正確輸入那組亂數,才能順利進入網頁。有些人對此不以為意,有些人則感到惱人與不便,但你是否想過,這組亂數背後究竟藏著什麼驚人的秘密?


確保網路安全的亂數

Luis von Ahn

這個亂數機制叫作「CAPTCHA」,由於人類具備辨識扭曲文字的能力,而電腦只能辨識清楚工整的文字,所以它的存在是為了確保網路的使用者是人類而非能夠一次提交數百萬次資料的電腦程式。以美國網路售票系統Ticketmaster為例,使用「CAPTCHA」是為了避免惡意電腦程式一次購買上千張票券,以確保售票系統能順暢運作。

Louis von Ahn是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科學學院的副教授,更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先鋒學者,他在2011年的TED演講中幽默地表示,其實網頁的亂數機制正是他十多年前的發明!有鑑於快速成長的網路使用人口,他致力於收集群眾的集體智慧,藉由群眾外包的力量完成許多大型專案。近年來,他著手於「CAPTCHA」的進化-「reCAPTCHA」,而「reCAPTCHA」的技術更在2009年被網路巨擘Google買下。


光學字元識別技術的瓶頸

全球每天有將近兩億筆亂數辨識的發生,每個使用者平均花費十秒在輸入亂數,Louis von Ahn開始思考如何讓這微小的十秒也能產生重要的意義。網路時代來臨,消費者閱讀習慣改變,Google、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Amazon,都致力於書籍的數位化。

如何將紙本書籍數位化呢?我們必須將書籍的每一頁掃描成影像,而電腦必須依靠光學字元識別技術(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來辨識影像中的所有文字,然而,年代較為久遠的書籍經常有油墨褪色、頁面泛黃的狀況,造成光學字元識別技術無法順利進行,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書籍,往往只有30%的成功識別率。


書籍數位化的突破性發展

Luis von Ahn

Louis von Ahn靈機一動,結合既有的「CAPTCHA」機制,推出同時具有辨識網路安全、幫助書籍數位化功能的「reCAPTCHA」機制:網路使用者會收到兩組文字,其中一組是網路系統已經知道答案的文字,由此確保使用者是人類而非電腦程式,而另外一組則是在書籍數位化過程中無法被辨識的文字,藉此收集使用者的文字辨識智慧。透過網路使用者無形之中的參與,電腦能夠比對眾多的答案,進而辨識出正確的文字。

目前全球包括推特(twitter)和其他將近350000個網站,都使用了「reCAPTCHA」這項巧妙運用群眾外包力量的技術,每年約可幫助兩百五十萬本書籍完成數位化。想像每次你在Ticketmaster購買票券,或是登入網路拍賣商店的會員時,其實你默默促成了一本好書的數位化,或許知道這個真相之後,你再也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浪費時間的登入程序了!


群眾外包促進知識流通

Luis von Ahn

Louis von Ahny在2011年所創辦的網路平台Duolingo,成功結合群眾外包概念和全球語言學習的風潮。Duolingo的商業模式為:提供免費線上語言學習課程,會員能夠得到大量翻譯文句的練習機會,充分達到「做中學」的目的;而Duolingo藉助會員漸增的語言能力,同時也將客戶委託協助的內容翻譯完成。

隨著會員語言程度的提升,Duolingo會提供難度更高的文句翻譯練習,會員也可以藉由比對其他人的翻譯結果,增進語言能力。經過調查與測試,Duolingo確實成功提升了會員的語言能力,會員也認為翻譯內容為學習的過程增添了許多趣味,而群眾外包的力量甚至能達到專業翻譯的水準。

最重要的是,有別於一般語言課程的高收費模式,Duolingo提供了公平的語言學習管道,無論是富有或是貧窮的人都能透過Duolingo得到免費學習的機會,並在學習中創造共同價值,「群眾外包」促成文字能以不同語言散播至全球各地,成功消弭知識傳播的隔閡。


參與就是力量

「reCAPTCHA」和Duolingo都是群眾參與知識傳遞與保留的最佳實例,在現今網路普及的時代,我們更容易參與公眾事務,也更容易發揮自己所長、為社會帶來影響力,從「群眾外包」到「群眾募資」,「參與」將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


撰稿:Sophina Chou

企鵝消失和我有什麼關係?

$
0
0

還記得電影裡的企鵝嗎?走起路來左右搖擺,加上那毛絨絨的小企鵝,真是可愛極了!企鵝不僅模樣討人喜歡,在海洋生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牠們的數量卻在近百年來減少了九成之多,少了牠們的海洋不只是少了討喜的動物,其實那意謂著海洋正邁向死亡危機。


得天獨厚的鳥類

企鵝雖是鳥類的一種,但牠們卻和大家熟悉的鳥類很不一樣。在六千萬年前,企鵝從會飛的鳥類演化成現在的模樣。當代和牠們血緣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有大大的翅膀,能在天際間翱翔的信天翁了。雖然和鳥類家族長得不太一樣,獨特的身體構造反而讓牠們成為天賦異稟的鳥氏成員:

1.不會飛但潛得深:企鵝短小的翅膀和結實的骨架讓牠們能比一般的鳥快速潛入幾十公尺深的海洋中。

Dyan deNapoli

2.在極地生存繁衍:大部分的企鵝生長在溫帶地區,甚至有部分出現在赤道附近。但有別於其他鳥類的就是牠們不畏寒冷,還能在極地生長、繁殖。

Dyan deNapoli


企鵝與海洋密不可分

企鵝擁有得天獨厚的特質之外,更肩負著海洋守門人的重責大任。企鵝除了上岸換毛、繁殖,平均有 75% 的時間在海中生活。牠們的生性較為敏感,往往比其他海洋生物還早發現環境的改變,當海洋遭受污染、傳染病暴發、水溫、洋流變化時,牠們都會受到影響,嚴重時更會造成大量死亡。

Dyan deNapoli

因此企鵝是海洋生態的指標物種(indicator species),當企鵝數量銳減時,就代表海洋有了嚴重的問題。近年來國際間發生多起船支燃料外洩事件,讓企鵝必須在滿是油污的水裡游泳,因而犧牲了許多企鵝的生命,更遺憾的是當中有許多名列瀕危物種的名單之中。

Dyan deNapoli


搶救企鵝大作戰

數年前,一艘貨船在南非開普敦沈沒,大量的燃油外洩漂流在海面上,污染許多企鵝的棲息地。雪上加霜的是當時正好是企鵝繁殖的季節,這起事故造成近兩萬隻企鵝全身沾滿油污。

過去曾有生物學家認為,當企鵝沾上油污返回自然後,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一。當時擔任新英格蘭海生館館長的 Dyan deNapoli 認為,每一隻企鵝都應該有第二次生存的機會,因此她不輕言放棄無辜事件的受害者,投入拯救「油企鵝」的行列。

在那之前附近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油污事件,上萬隻企鵝因此喪命。當時有半數的企鵝獲救,但其中只有一半存活下來。六年之後,同樣的情景再次發生,而且規模更加龐大,當時的救援行動號召了上萬名志工從世界各地前來協助,雖然一開始這些志工對搶救的技能毫無頭緒,但靠著前車之鑑,他們在運輸時有了更適合安置受污企鵝的箱子,還有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學生,設計了去污劑,憑藉眾人一點一滴累積而成、超過五十萬小時的努力後,這批企鵝野放之後的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


人人力量大,你也能救企鵝

企鵝受到諸多威脅,全球暖化對牠們的影響更大,像是洋流的改變,讓牠們的獵物遠離原來的覓食地,而極端氣候也將牠們的巢穴消滅殆盡。

另外,人類貪圖一己之利而造成企鵝無論是海洋或陸面的棲息地受到污染、為了製造高爾夫球手套與取得牠們的肉和油而大量捕捉牠們,這些人類做出自私且不必要行為,使得企鵝已步入瀕臨絕種之途。

Dyan deNapoli

Dyan deNapoli 邀請你一起擔任「企鵝大使」,你可以透過捐款幫助環境與動物保護團體,或是以行動支持,告訴你身旁親友企鵝對海洋的重要,我們能透過減少不必要的消費行為、不在海灘及戶外亂丟垃圾,盡一己之力做環保來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才能拯救這些可愛迷人的小動物。只要你願意以身體力行,並傳遞企鵝需要幫助的訊息,你就能幫助牠們,擔任愛心滿滿的企鵝大使。

延伸閱讀:

極地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青蛙消失和我有什麼關係

蜜蜂消失和我有什麼關係


撰稿:Marssi Draw


放下手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
0
0

現代科技的進步,讓全世界無遠弗屆。地球村的天涯若比鄰,對於每個數位裝置使用者而言,體驗再深刻不過。然而這個若比鄰的時刻,我們少了多少與親友面對面交談、聊天分享的機會?家庭聚會、好友聚餐,手機不曾放下,對面的那位在談什麼、在做什麼,遠比不上社群網站上的一則好友分享。

於是,我們遺忘了交談、遺忘了傾聽,彷彿朋友、家庭之間的連結,可以依靠智慧型手機輕易達成,我們卻忘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聯結,是凝視著對方、聆聽著對話、聊著瑣事而建立起的親密。


連接生與死的橋樑

金門大橋,連接舊金山與加州馬林,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聞名世界的地標,走在上頭,舊金山與太平洋美景盡收眼底;然而,在加州警局服務了23年、巡邏金門大橋是經常性任務的Kevin Briggs提到,這裡,也是世界著名的自殺地點。

Kevin Briggs

從大橋開放以來,超過1600人選擇於此結束自己的生命,彷彿這座橋可以讓他們忘記苦痛、走向另一個美好的世界,然而Kevin提到,那些想要自殺的人從金門大橋上跳下,在經歷4至5秒的自由落體速度後,身體撞擊到水面的力量會造成骨折、甚至內臟破裂,當場死亡,或是無力掙扎,最終溺斃。那些少數曾經想結束生命、從橋上一躍而下最終存活的人們,事後回憶起都說到,跳下的那一刻,後悔頓時襲來,他們,是想要活下去的。

而想要走上自殺一途的人,往往只想著結束自己的苦痛,雖然無意傷害其他人,然而對於親人、朋友間的哀痛,卻無所思量。


傾聽一時 救人一命

Kevin在警察局服務的23個年頭裡,挽回了無數性命,其中一位名為Kevin Berthia。現在的Berthia是位優秀的父親,對社會也有所貢獻,並經常透過演說分享當時的情形、他那時的憂鬱狀況,希望能夠透過親身經歷啟發他人。

Kevin Briggs

在2005年3月11日,Berthia原本要跳下金門大橋的那天,Kevin到達現場後,與他對談了一個半鐘頭,傾聽Berthia訴說他的絕望與無助。最後,Berthia自己決定跨回橋上,再給人生一次新的機會。當Kevin問到是甚麼讓他決定繼續努力活下去,Berthia說:「因為你,因為你讓我說話並安靜地傾聽」。

自殺傾向常常伴隨著幾個徵兆,包括深信事情不會有轉圜的餘地、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無能為力。此時,我們所能做的,除了談話,請他說出心中的癥結之外,更重要的是傾聽,安靜地傾聽,不要爭論或責怪,也無須表現出能夠了解、體會對方感受的樣子,因為也許你並不是真的懂。


有溫度的情感

試想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遇到這種處境時,你該怎麼做?你會怎麼做?人生中總會有波折、有挑戰,當逆境一次襲來,總會讓人感到無助與失落,若是沒有適時走出來,把自己關在角落裡,只會落入鑽牛角尖的循環當中。適度的傾聽與談話,能夠讓人感受到關心以及被在乎,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於是願意努力、願意堅強,願意再一次嘗試活出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螢幕上的對話,更需要情感、陪伴與傾聽。少一些面對螢幕的時間,多一點靜心傾聽的時刻,或許能夠從這些有溫度的交流當中,幫助別人走出憂鬱的陰霾。


撰稿:Tina Miao

開啟腦中的Wi-Fi,與世界共鳴!

$
0
0

當你正處遲到邊緣與分針賽跑的路上,忽見一陌生人倒臥路旁,此時你會停下腳步關心詢問,還是繼續專心趕路?

普林斯頓神學院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學生們準備一篇佈道演講,其中一組學生負責講述關於慷慨幫助路人的聖經故事,另一組學生則分配其他講題;接著,在前往佈道地點途中,路旁忽出現一個彎腰呻吟、看似亟需幫助的人,問題來了:剛研究完助人寓言的那組學生,是否受到啟發而更願意伸出援手?答案是完全沒有。決定停下來幫忙與否的關鍵,竟只是趕不趕時間罷了。在趕時間的人眼中,對全世界的關注只剩下自己,自然無暇掌握任何幫助他人的機會。


關心他人:開啟專屬Wi-Fi的第一步

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提到一門新領域——社會神經學,研究發現當兩人互動時,腦中一些神經元會像Wi-Fi網路般發射訊號,瞄準對方大腦中同一部位,訊號對應而能自動產生共鳴般的同感,即同理心,原來「幫助他人」是我們腦神經系統的原始預設值!

那麼,為何人們在大部份時間裡仍專注於自己,以忙碌為名忽略旁人發生的事,更遑論幫助他人呢?Goleman認為,這就像一個光譜:一端是完全的「自我中心」,另一端是能體會他人的「同理心」,而在中端的則是「注意」。當我們把注意力從封閉集中的自我釋放出來,開始關注身旁生活,觀察周遭世界,即是逐漸賦予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

關注他人,是社交關係中非常重要的部份,這裡指的是有溫度的、就在你身邊的人。Goleman說,英語中出現了個新詞彙「pizzled」,也就是「困惑」(puzzled)和「不爽」(pissed off)的結合:想像當你正和一個人共處,突然登登幾聲,對方開始滑起手機或甚至接聽電話,那一瞬間,注意力被抽離,你在某種意義上就變成一個不存在的人了,於是你感到「pizzled」。通訊科技的革新增進溝通便捷,卻也不知不覺以機器的冰冷,冷卻了人類情感聯繫的溫熱。


關上了同情,心還有溫度嗎?

Goleman的小叔是個作家,有天他前往訪問一位連續殺人犯,這位冷血殺害至親的犯人擁有天才標準的高智商,然而智商(IQ)與情商(EQ)實由大腦中兩個不同部份所控制。當Goleman的小叔鼓起勇氣問道:「難道你對受害者沒有絲毫憐憫之心嗎?」對方回答:「完全沒有。只要把自己那個部份關起來就好了。」

人類真的可以如此輕意關掉自己的同情心,拒絕外界情感聯結嗎?想想看,除了低頭盯著手機時對周圍一切置若罔聞,當我們忙碌專注於某項工作或活動,是不是曾對在場其他人關上部份的自己,當起六親不認的工作狂?當我們逛街購物、享用大餐,是不是也曾關上部份的自己,忽略了享樂背後的原料生態汙染、勞工剝削、公平貿易、公眾健康等種種問題?


打造高共鳴能力 感受世界頻率

英國知名文化學家Roman Krznaric說:「當我們與日常生活圈子以外的人交談,接觸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時,這樣的好奇心便會加強我們與他人共鳴的能力。」(出自原文文章:《高共鳴能力者的六個好習慣》)高共鳴能力,是構成高EQ的要素之一。Goleman於1995年發表《EQ》,認為EQ是決定個人成功和快樂與否的關鍵,比IQ還重要,其中五大面向包含認識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激勵、人際關係、與他人情緒共鳴等。

使我們與殺人狂和權謀政客有所區別的,正是一份願意與他人產生共鳴的心,讓我們與周遭人事物、身處的環境生態、和這個世界,都能產生聯結,都能愛與被愛地活著。


撰稿:Fanta Chen

別再欺騙自己了!

$
0
0

你知道其實你沒那麼誠實面對自己嗎?嘿!別急著否認。欺騙自我大概是每個人都不想承認,卻又時常發生的事。潛意識的思考模式也許會讓你從未察覺自己就是大說謊家,別太訝異,心理學家證實這是舉世皆然的事,若你想看清真相,改變現狀,就從接受全部的自己開始。


我們為什麼要欺騙自己?

欺騙自我是人類通病,我們說的謊言從芝麻小事到人生大事無所不在。對總覺得自己不夠瘦的人來說,謊報自己的身高體重、不願實話實說自己一天吃了多少東西,就是最常見的謊言。而在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姻關係中,謊言更是隨處可見,許多人都聲稱,要和那個人長相廝守,是因為他就是這輩子的真愛,但卻少有人願意承認,結婚不只是由感情決定,背後其實還有許多現實的考量。

心理學家 Cortney Warren 常被問到:「要怎麼才能快樂一點?」、「要怎麼擁有關係良好的親密關係?」、「我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她發現,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都是為了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然而美好人生道路的最大阻礙,則是自我欺騙。

至於為什麼要騙自己?Cortney Warren 指出,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靈不夠強壯,無法承受事情的真相,和揭發事實所帶來的後果。而謊言是種生存法則,讓我們能操控現實,並能接受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不必去面對那痛得椎心刺骨的真相,說謊便成了難以面對的習慣了。


「謊言」百百款

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曾提到,為了讓自己免於受傷,我們常會有「自我防衛機制」,讓自己不需面對現實帶來的可怕情緒和畫面。謊言百百款,但這幾種你一定不陌生:

1.否認:即使事實擺在眼前,還是要否認到底!

例如,每天喝酒、抽煙的人仍會不斷否認:「我沒有喝醉」、「我沒有成癮。」

2.合理化:幫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例如:在第三者介入感情時,出軌的那個人常會說:「都是你不夠好,我才會愛上別人。」用藉口來合理化自己感情不忠的問題。

3.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喜歡的個人特質套在別人身上。

例如:愛情長跑的兩個人被問到什麼時候結婚時,總推說另一半還沒準備好。其實說這句話的人才是沒準備好要步入婚姻的那個人。

4.情緒化推理:認為感覺就是事實。

例如:我覺得自己好胖,那我一定就是太胖了。沒有思考何謂真正的胖,用 BMI、體脂肪、體重等科學數值衡量,只依靠感覺來評斷。

5.以偏概全:把單一事件擴大解讀成真理。

例如:小學生在首次考試中在數學得了低分,便深信自己永遠無法搞定數學。


說謊是為了逃避…

人類會不斷說謊,多半是為了逃避某些真相,包括:

1.人都免不了一死。

2.人終將孤老而終。

3.生命並非生來就有意義,除非你自己去創造。

4.我們該對自己負起責任,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為了逃避這些事實,我們總是自欺欺人說:「我會變這樣都是因為…」把自己犯下過錯的責任推給別人;或是說:「這麼倒楣的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拒絕相信自己可能死去。

當我們把外在的價值觀加諸在自己身上時,常會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而違背自己真正的想法,像是追求社會建構的完美人物形象,例如體重愈輕愈好、薪水愈多愈好、幾歲要結婚、生幾個小孩。你可曾想過這些事是世人的想法,還是在你的內心深處認同的觀念?


承認你說的都是謊言

自我欺騙雖然普遍存在,但那不代表這就是應該保持的習慣。發現自己居然謊話連篇也許恐怖,只要你了解、接受這樣的自己,就能夠找出讓你說謊的真正原因,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Cortney Warren 分享了五種方法,讓你揪出自我欺騙的關鍵時刻:

1.自我覺察:時時觀察自己,運用前面提到的理論,檢視自己是否也曾說過同樣的謊?你最常欺騙自己的是什麼事?

2.觀察自己的情緒:當你因為某事而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時,通常表示我們有未了的傷痛尚未解決。感到憤怒、傷心、羞愧的時候,暫停一下,問問自己過去是否曾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會讓你有這種感受?

3.注意自己的行為:你是否發現自己時常口是心非?當你發現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表現得不一樣時,暫停一下,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舉動?為什麼會不想面對自己做這件事的動機?

4.留心自己的想法:當你發現自己的想法不太合理的時候,暫停一下,問自己,我的想法正確嗎?我的想法是否被誤導了?

5.挑戰普遍文化思維:文化社會學家提到,人類的文化背景會大大影響每個人。問問自己大眾的想法真的對嗎?為什麼你認同這就是真理?


改變的第一步,從接納自我開始

透過上述的五種方式,你就能看清自己腦袋的運轉並非時時刻刻都很老實。承認自己的脆弱和錯誤固然恐怖,但只要你願意敞開心胸,承認、接受自己真實的樣貌,接納那看似脆弱、不完美的自己,就能看見自己的堅強與勇氣,就有機會改變,成為更好的人。


撰稿:Marssi Draw

問對的問題,走向正確道路 -談2014年會【大哉問What Matters Now】(上篇)

$
0
0

TEDxTaipei今年邁向第六年,從過去到現在,每年都有一場年度盛會,今年度即將在10/4-10/5登場。TEDxTaipei的策展人許毓仁以“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為主題,建構一場對所有參與者、觀眾都產生影響的事件。這次選擇一句問句作為起始,創造問問題的氛圍,希望回歸本質,在這個紛亂的時代,釐清「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


問個好問題,成為重新學習、再前進的起點

台灣現下的狀況,讓很多人感到紛亂無助,所有人都努力地在找尋出口與答案,但真正的癥節點在於我們缺乏「問對問題的能力」,如果無法問一個對、或好的問題,其實很難找到正確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最重要的往往是問題形成背後的原因,也就是問題背後的問題。當問題發生時其實有各種不同的線索,那到底什麼才是問題的根源。這次年會的主題設計,希望貫穿台灣社會現象,問自己、這個世代:「現在,對我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這個主題也是我自己做TEDxTaipei這六年來的自我整理。過去這幾年下來,我認為需要回到原點問自己:「為什麼?要做什麼?想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當回頭問自己時,就想起2008年創辦「大哉問」時的情景,當時其實就在思考這個時代「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六年後的現在,重拾當初的疑問向前看,發現重新檢視自己很重要。無論是在人生哪一個階段,可能是事業有成,或才剛踏入這個社會,大家都需要一個機會重新整理,就好像這個社會也需要重新整理與重新學習(Unlearn & Relearn)。「重新學習」是我們不斷強調的,而問問題是重新學習的第一步。

一直很期待整個社會、國家可以一起再學習,不僅往前看,更要往前進。因為往前看你可能會看到阻礙,視野被限制住,反而裹足不前,但往前進時,就算遇到一面牆,你也可以爬過去、翻過去、繞過去,會發現有各種方法可以穿過眼前那道困難。希望從問問題開始,藉由觀察、反省與重新整理,再次找到一些重要的脈絡,從這個點往下延續,產生更多的漣漪與力量。


FB-post (1)

「問題」是學習的原動力

「問問題」是很重要的技巧,而且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執行過程。我覺得台灣現正需要好好放緩腳步、沈澱,我們不斷被推著前進,但忘了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以“What Matters Now”為主題,就是希望讓我們真正有機會稍稍緩步下來問:「Hey,現在有什麼問題?那我們能怎麼一同解決?」台灣到現在所面臨的難題大家需共同承受,透過這個過程,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能為這塊土地做點什麼樣的事。

同時,這也試圖傳達一個重要的訊息:我們鼓勵孩子學習如何問問題。促使他們重拾意見交流與分享的樂趣,學習不再只是跟隨體制,到學校考試讀書。回想自己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進步動力是開放的與他人分享學到的一切,並且不停自問與反思,這個過程讓我體會學習真正應有的樣貌。希望未來的小孩上課時,都可以很自然的跟老師說:「我有問題。」讓「有問題」這件事情,在這個社會上不再被視為問題來源,而能真正激發思考,產生求知動力。從問問題開始,讓現在的小孩有勇氣、信心對這個世界表達想法,促成這個改變,需要我們這一代思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撰稿:魏妤庭

問對的問題,走向正確道路-談2014年會【大哉問What Matters Now】(下篇)

$
0
0

六大子題,一起問個大問題

今年是我第六年策劃TEDxTaipei年會,過去五年不斷累積故事,獲得滿滿的啓發。今年希望重新調整,回歸這個平台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容納社會更多聲音,擁有更多包容性的公共論述平台,透過在這裡倡議,對各式議題都有多方面的討論。這樣的平台在現在的社會與教育制度中,非常的需要。所以希望透過今年的主題,與這個時代的所有人,一起問、一起探討大問題。


在"What Matters Now"的主題之下,透過我們的觀察,整理出六個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個:韌性(Resilience),這個時代我們並非需要強而有力的系統、政府或企業,反而是強韌的機制,透過這個強韌的機制,每個人都可以在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以堅毅而溫柔的態度去表達立場、爭取權利,轉個角度從龜裂的縫隙冒出新芽。

第二個:參與(Participation),在這個年代尤其重要。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參與的年代,生活中的一點舉動,看似微小,但聚集在一起,卻能產生一股巨大力量。每個人都有機會,也應該用他的方式去參與這個時代的改變。

第三個:共鳴(Resonance),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就像是把一顆石頭丟到池塘裡,會引起漣漪,這個漣漪就像是好的想法不斷擴散開來。台灣社會有很多很好的想法、計劃,希望藉此把台灣正向的力量激發出來,彼此產生共鳴。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英雄,是群眾。

第四個:本質(Essence),在這個子題中將探討比較複雜的議題,在過程中追根溯源,理解問題的本質,利用18分鐘的時間,嘗試用簡單、大眾易懂的方式呈現複雜的問題,並回到原點,莫忘初衷。

第五個:共享(Shared),是“Shared The Future”的縮寫,概念源於未來的世界是共享的,今天多個人做件好事,這個世界就會多一分往好方向走的可能。我們在思考事情時,應當從如何一起為明天努力,共享知識,共創善的循環。

最後一個:前進(Foward),理解「我們現在在哪裡?要往前去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藉由這個主題,與大家釐清要前進的方向,並大步邁出。

很多人都知道TED代表的是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對我來說TED這三個字則是人才(Talent)、教育(Education)與發展(Development)。今年的主題”What Matters Now(大哉問)”,對TEDxTaipei來說,在不斷累積這些好的內容之後,如何讓這些知識與智慧產生更多的影響,如何利用這個平台去培育台灣下一個十年需要的人才,面對多變多樣的未來世界,是我們給自己的大哉問。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撰稿:魏妤庭

OPEN MIC 好點子開麥!十二個撼動人心的故事

$
0
0

IMG_1395 copy

Open Mic 是 TEDxTaipei 開設的大眾開講平台。我們相信,那些足以撼動人心的故事,正流竄在日常生活中,而我們正在挖掘有潛力改變世界的種子故事。上週五晚上,位在金山南路一段的TEDxTaipei空間,醞釀著十二個獨一無二、同樣撼動人心的故事,我們和評審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良基、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TEDxTaipei創辦人許毓仁一起親眼見證了台灣各處堅毅動人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十二個故事!


盧泓

「設計不是設計師賺取名利的工具,而是幫助社會變得更好的理念。」-盧泓

從台大法律系、新聞所畢業之後,盧泓毅然決然投入創意產業。台南迷人的古城文化,讓他決定在此生活與創業,「la yoo來呦」手作包包品牌因而誕生。以實用、創意為設計理念,更結合台灣傳統文化意象,以孔廟建築中的飛簷、小籠包製作過程的手工摺疊為產品概念,建立獨樹一幟的文創品牌風格。此外,「la yoo」更結合了公平貿易機制,以「協力製包」方式讓柬埔寨偏遠地區的婦女參與產品製作,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生活品質。


龔

「找到和你有所連結的生命,並努力幫助他過得更好。」-龔建嘉

電影《十二夜》聚焦動物收容所裡的流浪狗,成功得到廣大迴響,但是在另外一個角落中,「軍犬」仍是被社會遺忘的珍貴生命。龔建嘉是一位進入憲兵軍犬組服役的獸醫師,有鑑於軍犬生活環境的惡劣,退役的軍犬甚至未能得到妥善的照顧,於是他積極透過軍中的申訴制度,希望為這些忠誠付出的軍犬發聲。想到自己與軍犬Candy的情誼,在舞台上的他不禁紅了眼眶。

2013年6月25日,憲兵指揮部公布「除役(汰除)犬管理暨認養」實施計畫要點,確定除役犬將能夠開放民間認養。這歷史性的一刻,龔建嘉勇敢的堅持終於幫助軍犬找到屬於他們溫暖的家。

憲兵司令部除役犬認養資訊:http://afpc.mnd.gov.tw/Publish.aspx?cnid=3637&Level=2


陳畊仲是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基層醫師。他指出台灣醫療的三大問題:不合理的健保給付制度、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與醫院暴力問題,造成急診、內外科、兒科與婦產科醫生的匱乏。醫院為了減低營運成本,導致護病比高達1:13、外科醫師工時世界第一,有些醫院甚至不願收重症病患。因此,他想挺身而出將醫院裡的殘酷事實傳達給民眾,並提醒我們應該注重自我健康、珍惜醫療資源,並齊心關注台灣醫療環境,


IMG_1567 copy

「讓我們因為『沒有』,而變得豐盛」-許榮宏

許榮宏是一位協助兩岸企業做創新訓練的講師,也是出版過五本書的作者,曾兩次橫度日月潭、到歐洲自助旅行,甚至拍過微電影、當過MV演員,然而,在他幽默風趣的說話風格和開朗的外表之下,卻是一個罹患小兒麻痺的生命勇者。他相信幸福不一定來自於擁有,因為「沒有」,反而能獲得豐碩的果實。


潘

潘奕如和朋友一起創辦『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積極推動同志人權,希望台灣成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她鼓勵同志出櫃、真正接受自己,提倡同志友善企業的觀念,致力於推動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更向法院請願通過同志人權法案,為同志打開現行婚姻制度的大門,期待台灣社會能真正重視人權議題。

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http://www.pridewatch.tw/aboutus


高

誰說女生不能寫電腦程式?高見龍從醫學院畢業,卻投入了電腦程式的領域,他是Rails Girls Taipei 的主辦人之一,專門舉辦非營利性質的學習工作坊,以來自各個職業、未接觸過程式設計的女性學員為主,由一位老師教導二至三位學員,成功激發女生對於電腦程式的學習動機! 他希望讓更多的女生了解程式設計、不再畏懼陌生的領域,鼓勵有心想創業的女性學習技術能力來實現自己的點子。


IMG_1667 copy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而說故事是化解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最佳工具。」-陸育克

陸育克自比為終生的故事人,他希望透過故事喚醒大家心中那顆純真的彈珠、找回童年的快樂。他把故事帶到癌童病房、育幼院與偏遠部落,用充滿正面影響力的故事,幫助聽故事的人找回生命的勇氣,也幫助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


IMG_1685 copy

「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會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全力以赴。」-柯明暘

柯明暘從小對藝術即充滿興趣,大學畢業後從事多年的服裝設計,30歲那年決定勇敢離開熟悉的設計領域,開始了他與攝影的共同旅程。他創立了一個以攝影為主的自營創作空間-198藝術空間,而他對攝影也有許多堅持的理念:攝影不必在他方、照片一定要沖洗出來、找出潛在的創作者,希望藉由藝術空間的推廣與攝影講堂的舉辦,鼓勵創作者自由、盡情創作。


IMG_1720 copy

陳文志是一位藥師,有鑑於台灣社會的嚴重高齡化、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用藥錯誤可能造成死亡,於是他創立了處方宅配藥局,結合醫師、護理師的力量,提供免費的行動醫療平台與諮詢服務。不只送藥,他們也會幫助民眾瞭解他們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重複用藥與交互作用,以及正確的用藥衛教,期望改善台灣醫療的不平衡。


IMG_1728 copy

張堯任是勇於流浪的非洲旅行家,他在史瓦濟蘭經歷文化衝擊的劇烈成長。非洲的醫療資源相當落後,他對於史瓦濟蘭醫護人員每天只工作四小時的事實感到不解,然而,在深度探索非洲、與非洲人相處之後,他漸漸體會到: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文化並沒有好壞之分。因此,我們應該放下刻板印象,不要讓自己陷入了「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張開雙臂擁抱多元的文化。


IMG_1760 copy

「社會中沒有弱勢族群,只有弱勢狀態。」-朱冠蓁

朱冠蓁看似一個充滿創意、古靈精怪的女生,卻有著偉大的夢想和堅定的理念,她和朋友創立了「人生百味計畫」,希望嘗試體會社會中各個角落的生活滋味。「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網站幫助以回收維生的老人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石頭湯」則由志工烹煮愛心餐給需要幫助的人。


IMG_1785 copy

林俐伶熱愛設計,長期關注臺灣設計環境,並致力於推動「設計x鼓掌」台灣設計青年推動計畫。她認為台灣的設計環境需要一個可以分享在地創作的空間與平台,希望將設計創作背後的理念和故事傳達出去。她說:「我想集結所有青年朋友的作品,研究原物料跟製程的方式、結合美學觀念,並將創意分享給更多人。」


撰稿:Sophina Chou

動物也瘋狂的道德觀

$
0
0

橫亙古今中外,思想家們對於人性的辯論未曾停歇:究竟人性本善抑或本惡、道德正義之心如何發展,各層面的定義,皆輕易地暗示著人與禽獸之別。然而,除了生理本能之外,還有什麼特質,是人類與其他具認知能力的生物所共享的呢?

生物學家Frans de Waal是著名的靈長類研究學者,他發現黑猩猩不只和人類有98%相似基因,在行為上也有極多相似處。舉例來說,它們會在衝突後和好,還會安慰失意的同伴。透過動物與人類的行為相比,讓人在純粹研究生物之外,同時省思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與意義。


合作互惠的策略

Frans de Waal提出道德的兩個主要支柱為互惠(Reciprocity)和同理心(Empathy),其所表現出的行為即是公平(Fairness)以及同情(Compassion)。

Frans de Waal

在1937年拍攝的實驗影片中,我們看到柵欄裡兩隻黑猩猩所展現的「合作」:面對柵欄外的重箱子,只靠單邊力量無法拉動,必須兩隻黑猩猩一齊出力拉繩子,才能順利取得箱上的食物。實驗中,其中一隻黑猩猩已先飽餐一頓,對食物根本毫無興趣,但在另一隻飢餓夥伴不斷催促邀約之下,仍願出力幫忙,這就是「互惠」的概念──「現在我幫你,以後你也會幫我吧」。Frans de Waal對大象做了相似實驗,發現大象同樣很快學會一起拉繩的合作方式,甚至出乎意料地自行研發出省力小撇步!


同理心與利他傾向

Frans de Waal

看著黑猩猩呵欠連連,你是否也快打呵欠了?

人類懂得感受他人心情,關心他人的處境與幸福。而黑猩猩除了看見同伴打呵欠能有身體同步感應之外(延伸閱讀:不只人和猩猩,狼群打呵欠也會傳染),還能表現出「利他」行為。

在一個利他選擇的實驗中,兩隻黑猩猩待在相鄰的籠子裡,其中一隻擁有紅色和綠色代幣。若牠拿出紅色代幣,可以獨得一份食物;拿出綠色代幣,則實驗者會同時給予兩邊黑猩猩食物。無論這隻黑猩猩怎麼選,自己都有食物吃,因此代幣選取的偏好可以顯示出牠的意志:紅色是自我享樂,綠色是利他精神。

研究結果發現,黑猩猩的確具有某種程度的利他傾向,並且會受到同伴的行為影響,是不是和人類很相似呢?當有人需要幫忙時,一些呼籲可以適時喚起我們的善心,反之,威嚇要脅往往造成反效果。


差別待遇?猴子也憤概

Frans de Waal

最後一個實驗裡,小猴子明明完成相同動作,卻得到無味黃瓜與美味葡萄的嚴重差別待遇,因而展現出可媲美華爾街抗爭活動的激憤態度。

在觀眾一片笑聲之中,也不禁令人思考:原來不只人類,在大自然裡還有很多其他生命,有著相似的感受與認知。Frans de Waal認為道德是經過演化而來的,「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可以發現這些元素:同理心、親社會、互惠和公平的概念」,這些都是道德發展的重要關鍵。如果這些都能歸為生命的本質,那麼讓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使文明演進與社會化充滿意義的,也許是我們在本能感受之外,還能自我調整應對、選擇延伸思考的那份自由吧!


撰稿:Fanta Chen


王文華:18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

$
0
0

18分鐘能夠聽一個成功的故事或一個失敗的故事

但,它們都不是你的精彩故事

2014 TEDxTaipei 年會,將是向全世界展現你我行動力的時刻

王文華將讓「你」成為TED的故事,用行動,參與彼此的夢想

give and take


活動方式:

1.請於9/27(六)前,登入「Give & Take 夢想合作平台」開案

2.專案分類選擇「TEDxTaipei 2014年會」,如下圖: giveandtake

3.寫下自己的夢想,以及實現這個夢想所需要的「物品」或「專長」。

4.10/4(六)年會活動現場,王文華會用18分鐘的時間,扮演古董拍賣會中「拍賣官」的角色。將挑選大家事前在「Give and Take」中開的專案( 註一 ),於現場尋找能貢獻「物品」或「專長」的人,促成夢想「成交」!

5.18分鐘後,王文華將把「成交」的雙方聚在一起,討論執行的計畫。


若自己還沒有明確的夢想沒關係,也可以藉由瀏覽這個平台,參與別人的夢想。

從「聽」到「做」。從「各自吸收」到「編組實踐」。

今年的TEDXTaipei,給你全新的體驗!

註一:夢想專案的挑選方式,將以:專案最有執行性/得到最多讚/號召到最多參與者/最多留言數/開案者維護夢想積極度,為優先考量。

註二:若對夢想專案開案方式和技巧有疑問,歡迎來信討論: service@giveandtake.com.tw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開放式政府,人人都是頭家!

$
0
0

日常生活中,當你不喜歡某間公司的服務或產品時,你可以選擇換一個牌子;那麼,如果人民對政府的運作不滿意,能不能換一個政府呢?

講者Beth Noveck主持過多項和美國政府合作的開放政府計劃,她以自身的經驗分享他對開放式政府的看法,以及如何讓公民參與政府的運作、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


為什麼需要開放式政府

講者觀察到,政府和民間的互動就像一個能量的流動系統,這些能量包括社會資源、價值觀趨向、甚至權力,都會在兩者之間不停地流動。當能量的流動受到阻礙,社會的發展將出現問題,我們便需要重新檢視這個系統,想辦法加以修正。

傳統政府往往受限於官僚體制。即使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在網路上發表意見,政府卻仍然只能透過民意代表進行緩慢而不完整的民意交流;在行政上,由於官僚和大眾之間溝通的隔閡,許多民間的專家即使想為公眾服務,卻不得其門而入。政府的步調跟不上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為了讓系統的流動回復正常。我們必須深思,如何促使政府更加開放,並鼓勵公民積極參與。

Beth Noveck


開放式政府的目標

經過觀察後,Beth Noveck提出了三個開放政府的重要原則:透明、參與、合作。這三個原則正好也可看作是開放政府的三個階段。資料透明化能夠幫助民間團體有效監督政府,然而,開放資料也可能造成政府和民間在資料所有權上的對立,發生問題時也難以區分責任歸屬,因此,我們應該要做的是,結合兩方的力量,以參與和合作的方式改進政府運作。

有了科技這項工具,我們可以更容易達到目標。以下有兩個例子,正好分別可以說明透過科技,民間的意見可以加速流向政府,政府的決策權力也能分配給民間。

Beth Noveck


開放式政府的實踐

「公眾專利審查」是講者主持的其中一個計劃,長久以來,一項專利能否過關,完全掌握在審查員一人的手中,不但審查費時,更容易有許多黑幕。這個計劃架設了一個由專家組成的社群網站,讓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意見給專利局,發揮如同法院陪審團的功能,提供一個完整、公開的申請程序。

另外一個例子則發生在德州,當地許多行業都被法律列管,從鑽井工人到賣花小販都有,其中更存在許多早已不合時宜的法律。為了蒐集各種政策意見,德州州政府創立如同維基百科形式的開放資料平台,讓民眾自由在平台上編寫資料,希望能得知有哪些造成創業者卻步的複雜法規,進而提供政府修改法規的建議, 同時也能保護消費者和公眾、刺激經濟發展。這樣的解決方案提供民眾參與政策修訂的機會,而最終目標是希望公民能夠參與預算制定的過程。

Beth Noveck

Beth Noveck:「我們該討論而且要求這個革命發生,如果想看到這個社會產生真正的革新,那麼每個人都必須要藉由參與來促使政府機構的開放。政治環境就像樹葉一樣,我們必須創造開放的政府機構,讓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各種養分在其中自由流動,鞏固民主制度,成就一


撰稿:Ivan Weng

TEDxTaipei2014年會講者王文華的18分鐘,邀請你的加入!

$
0
0

活動方式:

1.請於9/27(六)前,登入「Give & Take 夢想合作平台」開案

2.專案分類選擇「TEDxTaipei 2014年會」,如下圖: giveandtake

3.寫下自己的夢想,以及實現這個夢想所需要的「物品」或「專長」。

4.10/4(六)年會活動現場,王文華會用18分鐘的時間,扮演古董拍賣會中「拍賣官」的角色。將挑選大家事前在「Give and Take」中開的專案( 註一 ),於現場尋找能貢獻「物品」或「專長」的人,促成夢想「成交」!

5.18分鐘後,王文華將把「成交」的雙方聚在一起,討論執行的計畫。

註一:夢想專案的挑選方式,將以:專案最有執行性/得到最多讚/號召到最多參與者/最多留言數/開案者維護夢想積極度,為優先考量。

註二:若對夢想專案開案方式和技巧有疑問,歡迎來信討論: service@giveandtake.com.tw


什麼是Give and Take?

2010年王文華創立「夢想學校」,他們從各國成功的案例中學習。然而王文華認為,是時候該將「想」和「學」進化到「做」了,因此他成立「Give and Take」平台,期望讓有資源的人和需要資源的人能找到彼此,並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或公益價值。

Give and Take 和其他的媒合平台有什麼不同?

Give and Take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他們媒合的資源不是金錢,而是「專長」和「物品」。除了網路平台外,他們也會舉辦實體活動,讓有資源的人和需要資源的人聚在一起,減少單純使用網路媒合可能造成的不安。

成功媒合的專案介紹

Mica是專案[饗耕] 可食綠景城市推手的Taker,她正在以都市屋頂農耕的設計與規劃作為社會實踐,並以此主題籌劃「饗耕工作室」中。「饗耕」是希望在都市中透過耕種去連結鄉村的食物,而她所做的,就是透過都市農耕讓都市的生活空間更加友善人的居住,並走入社區邀請有意識的都市居民共同來支持友善農耕的農產,建立都市與鄉村相互依存的關係。

透過Give and Take的平台,他們招募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來參與,一同來看看他們的影片吧!

從「聽」到「做」。從「各自吸收」到「編組實踐」。

今年的TEDXTaipei,給你全新的體驗!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整理撰稿:黃曼

指揮張浩坤:「其實我給予他們的,遠不及他們所帶給我的。」

$
0
0

當我們聽到這群孩子們的天籟,會一度以為這是一個揚名國際、獲獎無數的合唱團。事實上,公東高工質平合唱團是一個不以比賽為目標的合唱團,他們的指揮張浩坤希望能藉由合唱音樂,增進學生自信心和啟發正面的思考模式。

身為今年年會的講者和表演嘉賓,指揮張浩坤和我們分享他的一些想法。

howard cheung


破除迷思:「一廂情願」的偏鄉服務

之前網路盛傳關於「一廂情願的偏鄉服務」的文章,我們開始去懷疑自己的服務是否只是在徒增他人的困擾。不可否認地,它帶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看待偏鄉服務,但是張浩坤認為這不應該被以偏概全。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很喜歡和大哥哥、大姐姐們互動,在和他們互動的過程中,也經常會產生了許多正面的影響。當然,來偏鄉服務最重要的是事先瞭解他們的需求,非一味地用自己的價值觀在「幫忙」,而在瞭解他們的需求之後,就勇敢地去做吧!


合唱團只是一個工具

對張浩坤來說,合唱團只是一個工具,他希望藉由合唱團來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在他們的「合唱家庭」中,學生們得到了自信,且同時,許多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同學也在團體中得到了強烈的歸屬感。因此,產生這種正面影響力的工具不一定要是合唱,也可以是籃球隊等等,只要老師有心,就能將這些好的影響帶給學生。


「我一人份的給予,得到了整個合唱團百分之百的真誠回應,我好幸福!」

張浩坤擔任合唱團的指揮時,一直秉持著一個理念,那就是「讓學生選擇他,而不是他選學生。」只要有心想要唱的同學都可以加入,反之,若發現不喜歡合唱的學生,也可以直接退出。這樣不僅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做決定,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每一位想參加合唱團的同學都能如願以償,因為他明白,加入合唱團對學生的正向影響力有多大。

張浩坤也堅持不以比賽為導向訓練合唱團,雖然比賽很容易讓學校因此被看見,但是他認為當學習以結果為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過程的重要。但是,過程往往是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當老師最重要的不應是想要如何創造出漂亮的成績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是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要帶給學生什麼樣的成長和影響。

「其實我給予他們的,遠不及他們所帶給我的。」

howard cheung


愛上工作,開心自在過生活

「有很多職業,就算不喜歡也可以做,但是有很多工作是你沒有執著就不該做的。」張浩坤一直把老師的這段話謹記在心,對他來說,老師是他執著、熱愛的工作。他認為,台灣的媒體一直強調薪水多少K的觀念,然而就算拿到了很多K,生活也不一定就過得很開心。因此,他認為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面對整個大環境,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做一些真正讓生命有所成長的事情,而不要將眼界侷限在22K裡面。

當我們愛上自己的工作,工作就不再只是工作,而是我們生活的樂趣。 在張浩坤的身上,我們感受到滿滿的正面能量,因為他熱愛他正在做的事情。

TEDXTaipei2014年會「大哉問What Matters Now」邀請您現場來感受張浩坤所散發出的韌性與能量。


2014TEDxTaipei年會官網:http://2014.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www.accupass.com/go/tedxtaipei2014


撰稿:黃曼

你放棄夢想了嗎?

$
0
0

還記得小學時,老師要我們寫的作文「我的志願」嗎?那個時候你寫了什麼?數十年過後,被工作、感情、經濟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是否讓你徹底放棄夢想、放棄作夢了?如果你已對這樣的人生感到煩悶、疲憊、無力,不妨回想兒時或曾有過的夢想,那是否才是你想要的人生?

Randy Pausch 是美國卡內基大學教授,曾與迪士尼與美商藝電合作,並擔任Google 與 Xerox PARC 顧問,然而在事業巔峰時,卻得知自己罹患存活率極低的胰臟癌。在死神面前,他沒有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相反地,他以輕鬆詼諧的口吻,發表了以「實現兒時夢想」為題的演說,分享他追尋夢想時的經驗,鼓舞大家起身而行。


從夢想中學習

從小就愛做白日夢的 Randy Pausch 自幼就有許多夢想,小則在遊樂園裡贏超大的絨毛娃娃,大到在美式足球聯盟賽事中上場比賽,無論過程有多困難,考驗接二連三,他都一一突破挑戰,並從中得到珍貴的經驗和體悟。

第一個夢想:無重力飛行

無重力飛行是 Randy Pausch 自幼以來的夢想,在一次 NASA 的活動中指導學生參賽,獎勵是獲勝後就能得到「飄浮」的機會,他感到興奮不已,心想夢想就要實現了。但規定卻限制老師不能參與體驗,讓他的心情一瞬間從天堂跌落谷底。後來他翻遍了法規,讓自己的身分轉變為記者,即使一度遭到質疑,他還是成功說服 NASA 讓他參與活動。

圓夢秘方:

用盡心力達成夢想,堅持信念、不輕易放棄,就能找到通路,突破困難,達成目標。

第二個夢想:參加美式足球聯盟 NLF 比賽

Randy Pausch從小就愛打球,小時候教練帶他們練球卻沒準備球,因為球場上大多數的時間不會碰到球,但那些時間卻很重要,想要打好球就要從沒有球的基礎開始練習。表現不差的他仍受到教練嚴厲責備,後來教練助理告訴他,教練雖然兇,但還願意指導他,表示還沒放棄他,是件好事。雖然最後熱愛足球的Randy Pausch沒有達成這項夢想,但卻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得到一輩子受用的觀念。

圓夢秘方:

把基礎練扎實,沒有做好基礎,就無法成就大事。

失敗了被批評並非壞事,代表對方還在乎你,而不是放棄你了。

當你得不到想要的那個東西時,你得到的是寶貴的經驗。

學習通常都不只是學一種事物,還包含了這件事背後精神與理念(fake head)。

第三個夢想:在世界百科全書中撰文

雖然現在大家都習慣上網找資料,但訊息也常錯誤連篇。當 Randy Pausch 在學術界中努力做到頂尖時,真正的紙本百科全書便上門邀請他撰稿,相較於網路資訊,紙本的百科全書經過嚴格的品質控管,對受邀撰稿者來說無疑是種專業上的肯定。

圓夢秘方:

當你努力做到最好之後,實現夢想的機會自然會來敲門。

第四個夢想:成為科克船長(長大後改成:見到科克船長)

星際爭霸戰裡的科克船長是眾多男性崇拜的英雄,小時候大家都想成為偶像的分身。該片作者日後想寫一本關於故事的科學書時,想看看有什麼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成真了,便請 Randy Pausch 為他們打造虛擬實境。Randy Pausch 雖然沒成為偶像,但卻完成比原來更上一層樓的夢想。

圓夢秘方:

在人生的某個時刻你會意識到,有些事情你不需要做過,只要見到就夠了。

能夠成為偶像很棒,讓偶像來看你在做什麼厲害的事更棒。

第五個夢想:贏得遊樂場的大動物娃娃

Randy Pausch 小時候在遊樂園時常看到大塊頭的遊客獲得大動物娃娃,讓他欽羨不已,後來他也常在遊樂園中贏得大娃娃,就連父親都熱衷起此事,這些大娃娃也成為家人充滿歡樂的回憶。

第六個夢想:成為迪士尼想像力工程師(Imagineer)

迪士尼樂園是許多小朋友的夢想之地,Randy Pausch 也不例外,他甚至希望自己能成為創造樂園的一員。大學畢業後,他寄了一封履歷給迪士尼,卻被拒絕了。但他堅信阻礙是展現熱情的良機,因此之後幾年,他持續投入虛擬實境的研究,結識相同領域的人,並擁有難得的機會短暫和迪士尼合作。

圓夢秘方:

追尋夢想時出現的阻礙能讓你證明自己有多大的熱情,那些困難阻擋的是不夠熱愛此事的人。


如何在圓夢的路上找到貴人?

Randy Pausch 在圓夢的過程中碰到許多好人相助,他的老師曾告訴他,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大的特點,也許你此刻看不見,但終究會有發現的一天。也許是抱持著這份理念,習慣發掘他人長處的他就像被幸運之神眷顧,生命中有許多貴人,從家人、老師、同事到學生,都出手相助並帶給他啟發。

他也分享了若希望能得到協助,可以這樣做:

1.盡己之力幫助他人,善有善報。

2.永遠說實話。

3.誠懇認真,能力強是一時的,認真是一輩子的。

4.做錯事的時候要道歉。

5.別總是想到自己,焦點要放在別人身上。


圓夢家的獨家圓夢秘方

若要實現夢想,擁有理想人生,不只是要努力朝著目標前進,調整心態和觀念會讓你更加事半功倍,Randy 提出建言,讓你能從生活中開始邁向成功之路。

1.你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也可以選擇快樂過每一天。

2.永遠保有孩提時那顆充滿好奇的心,那是你的強大動力。

3.熱心助人,善有善報。

4.對你信任的人保有忠誠的心,他也會忠誠以報。

5.對你的熱情所在永不放棄!

6.阻礙是展現熱情的良機。

7.別提早放棄,珍貴的寶物藏在不經意之處。

8.傾聽能給你忠實建言的對象,珍惜他人給你的建議。

9.心存感激,即時回報。

10.別抱怨,全力以赴!

11.擁有專長能讓你更有價值。

12.人性本善,找出每個人最大的優點,不論要花多久時間。

13.隨時做好準備,機會來臨時就會變成好運。


如何達成你的夢想

Randy Pausch 努力活得精采,在生命走到盡頭時,仍不忘將珍貴寶藏──追尋夢想──的良方傳授給大家。追夢之路並非童話故事,只要你開始好好過生活,良緣自然會前來相助,夢想也就不再遙不可及。

還記得曾有過的夢想嗎?人生還有很多可能,重拾觸動你內心的夢想,讓這輩子活得無悔無憾!


撰稿:Marssi Draw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