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
0
0

試想,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對這一輩子滿意嗎?從小到大,我們的生活不斷被用「數字」來衡量,從小開始的考試成績、就業後的薪資、五子登科達成了幾項,一直到死後的財產,人們總是無止盡地以數字來評斷優劣好壞,少了一些似乎人生就不那麼圓滿。但,我們的人生真能用一連串的數字來衡量嗎?


短期的勝利,就是一輩子的常勝軍?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發現畢業五年之後,自己的同學都是人生勝利組,穿著體面、事業有成、擁有讓人羨煞不已的配偶,但過了十年、二十年後,當中卻有許多人已跌落谷底,過著不愉快的生活,有人失去幸福美滿的家庭,以離婚收場,親子關係疏遠;有人為了致富而鋃鐺入獄;還有人的資產不再,負債累累。

這些人在踏出哈佛校門的那一刻,肯定沒料到自己的人生計畫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也從未將這些事件放在人生目標之列,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為了追求更高的成就,而導致日後過著出乎意料之外的破碎生活。


人生三問

Clayton Christensen 在課堂上教導學生如何運用各種理論來檢視各個企業與國家的興敗,以及評估它們的未來走向。他提出,我們也應該運用同樣的理論來預測自己人生的未來,並且透過三個問題來審視自己的人生:

1.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2.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3.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

Clayton Christensen 提出這三個針對人生的重要問題,讓你能在人生啟程之前,設立自己的準則、目標;在人生的旅途中,檢視自己是否背離自我的信仰。並針對三問以自身經歷分享,提出達成目標的建議,幫助大家能了無遺憾地走完人生旅程。


第一步:找到能帶來快樂與成就的職業

在選擇要做哪一份工作的時候,許多人以薪資來衡量何者勝出,但是根據研究顯示,金錢誘因不是創造快樂工作的關鍵因素。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提出的動機理論包含了「保健因素」與「動機因素」。「保健因素」指的是能消減工作中不滿的問題,像是薪資、工作環境、穩定度或公司政策。擁有這些要件能降低你對工作的不滿,但無法為你創造熱情。

真正讓你能樂在工作的是「動機因素」,像是從中獲得學習或成就感這樣進一步讓你感受到工作意義的關鍵,而這些激發熱情的動機,會讓你更加投入工作,帶領你邁向成功。


第二步:把人生的資源分配在對的地方

許多人為了功成名就而把資源放在可以快速獲得回饋的事物上,在職場上獲得晉升、加薪這些事業有成的證明,往往是許多人的重心所在,為了能擁有更成功的人生,而將大多數的資源放在工作上。

然而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是快樂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環,對家庭的投資卻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看見成果,因而時常被排在優先順位的後方。Clayton Christensen 提到,我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投入在什麼地方,我們的人生就會呈現相同的樣貌。與家人的關係是人們快樂的泉源,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的生命一天天在消逝,把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將資源放在家人身上,會帶給你更多的快樂。


第三步:謹守原則

一步錯,步步錯是許多犯下重刑者的共通之處,像是政治人物的貪污事件、運動員服用禁藥,或是商人使用劣質食材,這些原來不在人生藍圖中的錯誤,可能因此帶你步入地獄。許多違背原則的人,都是從告訴自己「下不為例」開始。然而當有了第一次之後,第二次、第三次便隨之而來,過去謹守的原則往往會在一次的破例之後,成為永遠無法挽回的事。

Clayton Christensen 說:「百分之百堅守原則,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只要意識到有問題,就應該斷然拒絕,永遠不違背原則,以免牢獄之災降臨。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許多人以賺多少錢來當做衡量人生的尺標,但財富並不能論定一個人的人生好壞。Clayton Christensen 認為透過一生中影響了多少人,讓他們擁有更快樂、更好的生活,是他在生命盡頭時,衡量自己人生的方式。

在生命終了之前,你想用什麼來衡量你的人生?若你還沒有答案,可以試著透過描繪美好的人生圖像,來找出自己衡量人生的尺標。想像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構畫出最美好的人生藍圖之後,訂立出自己衡量人生的指標,採取行動,並將人生三問謹記在心,讓時時刻刻都無悔無憾。

*本文內容另參考天下文化出版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標示處摘錄自此書。


撰稿:Marssi Draw


了解人類,才能跑得更快!

$
0
0

全球最大體育盛事奧林匹克運動會,其核心精神在於「更快、更高、更強壯」(Citu Ius, Altius, Fortius)。跟過去相比,現代的運動員的確朝著這個目標前進:2012年倫敦奧運的馬拉松冠軍,比起1904年的成績,整整快了一個半鐘頭。然而人類並沒有進化成另外一個種族、基因也沒有顯著的改變,這突破體能極限的成績,究竟是怎麼來的?


科技引領之前

除卻那些藥物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革新是運動成績向上突破的主要原因,運動科學記者David Epstein提及操場地面的不同,對於跑步所造成的影響,就超乎我們的想像。

以100公尺短跑來說,1936年的世界紀錄保持者Jesse Owens與現今的最快成績締造者Usain Bolt相比,在Usain完成100公尺之際,Jesse還有4.3公尺才到達終點,就短距離跑步來說,4.3公尺是相當大的差距。然而若是將他們放在同樣的地面材質做比較,Jesse只會輸Usain一步而已。

另外,觀察100公尺自由式的成績紀錄推進,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分水嶺,第一點是由於自由式滾轉的發明;次為泳池旁的排水溝設計,減少了水阻;第三點則是全身一般俗稱鯊魚裝的泳衣設計。

David Epstein


體型與天分之間

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教練也開始以科學的方式來訓練運動員;除此之外,運動員天生條件的篩選也多了更多的明確指標。

在過去,無論何種運動,中等的身高、體重被認為是標準運動員的身材。漸漸的,由於科技的發展,運動開始不再是某些族群的專利,大眾都能自由的接觸到各項運動,運動員的身形也漸漸產生了變化。像是籃球員的身高越來越高,NBA的球員中每10位就有1位是超過2米的長人;而在長人越高之際,需要嬌小身型的運動,諸如體操等,選手則是越來越嬌小。

特定運動所需要的身形也漸漸被區分出來,像是游泳選手傾向擁有較長的軀幹、較短的雙腳,以達到像船隻在水中直線前進的可能;相反的,跑步選手則有著較長的腿跟短一些的軀幹,以增加每一步跨出的步伐,像是下圖所見的的世界頂尖游泳選手Phelps以及田賽選手Hicham,他們身高相近,但體型卻完全不同。

David Epstein


超越立足於知識之上

在生理限制之外,心理的強健更是讓運動表現提升的原因:透過對人體的了解、更多運動知識的突破,人們開始了解到過去所謂的極限不再是極限。

David提到過去人們將超級馬拉松視為對人體有害的運動項目,但在今天我們對生理構造有了更多認識之後,我們知道身體是能夠承受這種刺激的:發達的汗腺以降低體溫,窄腰、長腿更能吸收地面反彈的力道,強壯的臀肌有助於保持穩定向前。於是立基於此,運動員得以在場上耗盡能量,追尋更高境界的自我肯定。

運動除了讓忙碌的現代人適度的刺激身體、增進健康,拜科技所賜,人類得以在器材輔助、設備進化及了解身體結構的基礎之上,在安全範圍內挑戰自我極限。除了生理極限之外,運動帶給你我的心靈滿足與成就感,更使得我們「更快、更高、更強壯」。


撰稿:Tina Miao

讓人意猶未盡的TED表演,你絕對不能錯過!

$
0
0

當我們說到TED演講時,總是先想到舞台上面站著一位講者,但你能夠想像上面站著一位從頭到尾都躲在屏幕後面的表演者嗎?或是一位邀請現場觀眾參與表演的講者呢?事實上,TED的E代表的就是Entertainment,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以下這幾個讓人意猶未盡的TED表演吧!


來場視覺饗宴吧!動畫與表演的結合

影片的一開場,只見一雙手在盤子旁舞動。接著,金魚開始在旁邊悠游,不久後鳥兒也加入行列展翅飛翔。你以為你正在看一部精彩的動畫影片,但其實這比影片來得精細與複雜得多,手並非來自於影片本身,而是舞台上表演者Miwa Matreyek的手影。Matreyek是位多媒體藝術家,她將動畫、光影變化和音樂融入表演中,使她的表演特色十足。

Miwa Matreyek

Matreyek緩緩地在舞台上彎下腰,頓時之間,她成為了世界的生命中心,美好的生命力從此展開。

Miwa Matreyek

最後,隨著她的身影穿越重重的建築物,畫面十分的震撼。

Miwa Matreyek


解開重重謎團:填字遊戲和魔術表演

David Kwong將魔術結合填字遊戲成為了他的職業,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要如何結合呢?事實上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它們都源於人們愛好解決謎團的特質。在這場TED Talk,Kwong現場演出一場填字遊戲的魔術秀。

David Kwong

首先,Kwong在魔術的一開始先講了一段故事,接著他請一位現場的觀眾拿起桌上的畫筆,隨意為紙上的動物畫上色彩。當這位觀眾畫完之後,David拿出信封袋內的畫紙,兩張紙上的動物竟然是相同的顏色。

David Kwong

然而,為什麼會有這麼巧合的事情發生呢?原來那是因為那位觀眾為了遵照David下的指令,而不知不覺得解開一段隱藏的信息。也就是說,在魔術的一開始,David在故事中描述了四個東西,而這幾項訊息就在無形之中進入了此位觀眾的腦海中。

David Kwong

更讓人驚訝的是,David對這個魔術十分有自信,因此直接在表演當天紐約時報的填字遊戲中,寫下這段魔術的結果。

David Kwong


全世界最厲害的扒手就在TED舞台上

Apollo Robbins 花了20年研究如何誤導人們。在這段TED Talk中,他請一名觀眾到台上,並在與此位觀眾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他洗劫一空。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Apollo在眾人都沒留意到的時候,竟然改變了身上的衣服!

Apollo Robbins

從Apollo的表演中我們能瞭解到,儘管事實經常擺在眼前,我們卻經常忽視它。注意力深深地影響我們對這世界的看法,而注意力卻是能被控制的東西。最後Apollo留下一個問句給我們,「如果你能控制一個人的注意力,你會如何使用它?」


撰稿:黃曼

極地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
0
0

毛絨絨的北極熊、面露微笑的豹斑海豹,和肚皮圓滾的皇帝企鵝,這些生長在極地裡的可愛動物深受世人喜愛,許多人都甘願忍受極端氣候的不適,長途跋涉到人煙罕至的世界角落,只為親眼目睹牠們的風采。然而這些迷人的極地動物卻因為極地冰層消失而命在旦夕。《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 Paul Nicklen 用影像帶來極地的奇幻旅程,並述說牠們的美麗與哀愁。


潛入極地的奇幻旅程

Paul Nicklen 自幼在北加拿大極圈境內的巴芬島成長,那裡沒有電視、電腦和電話,他的遊樂園是大自然,玩具就是雪和冰,自此之後他便深深著迷於極地的景觀,希望有朝一日能和世界分享這幅美景,並保護這片土地。

具海洋生物學背景,特別專精於北極熊與北極生態系統的Paul Nicklen,自 1995 年起,便開始擔任拍攝野生動物與自然景觀的攝影師,任職於《國家地理雜誌》迄今已超過 15 年,並曾獲BBC Magazine 提名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戶外攝影師之一。結合這兩大長才,Paul Nicklen 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在極地拍攝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景象。

paul_nicklen_2


氣候變遷急速吞噬極地動物的家

近年來,科學家預測海冰融化的時間不斷下修,從最初的一百年,到現在某些區域的海冰甚至可能在未來的四到十年間消失。即使新聞媒體不斷報導,大多數人仍無法直接感受到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很有可能不到一個世紀,北極熊就會滅絕、極地生態會瓦解,對整個生態系統和人類將造成嚴重影響。

二十年前,Paul Nicklen 擔任生物學家時,從未見過死熊,但最近四、五年來,死熊卻經常出現在各地,甚至有一對熊伴侶死在消融的浮冰上。北極熊需仰賴海冰才能存活,然而目前有 95% 的冰川正在融化,牠們需要花比以往更長的時間游泳,才能找到可以停靠休息的海冰。

另外,極地的浮冰下蘊藏超過三百種生物,每當冰層融化,這些生物就像失去土壤的植物。急遽減少卻未增添一絲一毫的海冰,不僅讓北極熊和眾多生長在極地的生物無家可歸,也讓牠們即使找到了能棲息的浮冰,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


溫暖人心的極地動物

我們與極地動物的關係看似遙不可及,某些物種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甚至顯得殘暴、不利人類,以致於牠們的生死也變得不那麼重要。多年前曾有位落水的科學家被豹斑海豹吃掉,海豹十分兇狠的陳述變開始廣為流傳。當電影《快樂腳》出現討喜的企鵝,這些動物變得廣受喜愛,因此當海豹吃掉企鵝時,人們又再牠們的身上加諸一條罪名。然而事實上,這些過程都只是自然食物鏈裡的一環。

為了打破迷思,Paul Nicklen 前進極地,希望能與豹斑海豹和解,並看看牠們是否真如傳說中那樣嚇人。一開始,他看到巨大無比的海豹正在吃一隻企鵝,嚇得不敢下水。為了完成工作,他不得不鼓起勇氣潛入海底,當他一進到水中,海豹就張開大嘴咬住他的相機,但沒多久之後,海豹就離開他了。

海豹開始在他身旁不遠處捕捉企鵝,再釋放給他,幾回之後,Paul Nicklen 發現海豹其實在幫他打獵。海豹不懂人不吃企鵝,誤以為他沒有能力處理活企鵝,便帶來沒有生命的企鵝給他,接著又將食物丟給他,希望快吃,不要餓死,整整四天,海豹一直試著給 Paul Nicklen 食物。最後,海豹還幫他驅逐敵人。

paul_nicklen_3

和海豹的互動經驗讓Paul Nicklen深受感動,他說海豹就如同許多在極地的動物一樣,對人類也十分友善,不像人們印象中那樣恐怖,甚至還會主動示好,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想像。


拯救極地動物,從生活做起

極地動物對素未謀面的人類展現出友好的一面,然而我們卻在不知不覺間傷害牠們,牠們的生命流逝,就像是人類對動物施行的種族滅絕,剝奪牠們的空間與生命,不留下任何活口。

居住在陸地的你也許對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沒什麼感覺,但對極地動物來說,我們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就足以威脅牠們的性命。

只要在生活中實踐環保,你就能夠成為拯救牠們的友善大使:

1.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與提袋

2.珍惜擁有的物品,避免過度消費

3.不任意丟棄、更新未完全損壞的東西

4.回收可再利用的資源

5.節能減碳

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拯救生命岌岌可危的極地動物?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Paul Nicklen 官方網站:http://www.paulnicklen.com/


撰稿:Marssi Draw

用駭客阻擋駭客!

$
0
0

駭客,以往是個負面的角色,他們大肆地在網路世界搞破壞,並且任意進出銀行信用卡系統,盜取重要資料,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但這些駭客同時也是絕頂聰明的人才。網路世界的資訊安全究竟要交由誰來守護,或許只有駭客阻擋得了駭客,你說呢?


我們是Anonymous匿名者

2011 年一個神秘的組織:Anonymous(匿名者)在駭入FOX的twitter帳號,發佈美國總統歐巴馬被暗殺造成股市大幅震盪後,發表了一段影片向世界宣告他們即將改變世界,「親愛的FOX新聞,你們的頁面很不幸地已經受到我們的控制,我們是任何人,而且我們不屬於任何人,我們是匿名的軍團,我們不曾原諒也不會遺忘邪惡的行為,我們從混亂之中而來。」

Anonymous藏身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或許人們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感到恐懼,但其實他們是思想的驅動者,他們聲稱政府試圖接管和控制網際網路,而匿名者的工作就是破壞這個計劃!

為了將網路的自由還給人民,他們反對獨裁政權和全球媒體壟斷、對抗情報機構,不但帶有一點無政府主義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們告訴全世界:「搶奪網際網路控制權的戰爭已經展開」,網際網路幾乎可以連結一切,並且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因為網路發展的越來越快速和複雜,對資訊自由和資訊安全的兩難,成為重要的議題。


你的資料夠安全嗎?

Anonymous認為自己有一個偉大的使命,就是讓全世界的人們在網路上獲得自由和安全,目前被認為最安全的網路控管單位FBI也早被攻破,關於資訊安全,我們究竟該相信誰?Anonymous目前只是像個調皮的孩子,四處證明他們的實力,但並未將得到的訊息當作賺取利益的手段,然而其他在世界各地的駭客卻不一定如此單純,因此衍伸出許多網路犯罪。

最早的網路犯罪可以追溯到 10 年前,一群在烏克蘭的天才駭客開始買賣偷來的信用卡資料,這些聰明又有生意頭腦的駭客,創造了一個託管系統,當有人想購買偷來的信用卡資料,會先匯入虛擬的現金,當託管系統確認駭客偷來的信用卡資料確認可用,便會將信用卡資料轉交給購買人,而現金就落入駭客的口袋,這樣熟悉的步驟有點像我們目前熟習的paypal或是支付寶系統,而十年前這樣的行為,成為網路犯罪的先驅,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在網路世界到處流竄,難以控制。


由誰來保護我們的資訊安全?

講者Misha Glenny快速地介紹被定罪的六大網路駭客,他們從不同的生活環境成長,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數學和科學的能力。早在他們的道德觀念尚未建立之前,他們就在練習駭客的技巧,而這些令人驚歎的能力不是展現在現實生活,而是發揮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

另外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是這些頂尖的駭客擁有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可以解釋為何他們在現實生活的社交活動有所障礙,因此,被美國政府指派找出美國國防部的資安漏洞的Gary McKinnon,認為這些駭客們不應該被關在監獄裡,而應該善用他們的能力。

中國及俄羅斯已經開始招募這些頂尖的駭客,而我們也應該思考對於這些在某領域表現傑出的年輕人,我們是否可以給予正確的引導,而不是用僵硬的刑法條款馴服他們,進而依賴他們在網路資訊安全上盡一份心力。

影片最後,主持人提出僱用駭客的質疑:「我們真的能相信那些會在我們軟體系統上留個小洞,方便日後進出的駭客們嗎?」,Misha Glenny簡單地回覆:「他們是駭客,這是他們的習慣,那些落網的駭客,懇切地表示:『我們希望可以在合法的單位工作,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很願意與你們配合!』」

相不相信唯有駭客阻擋得了駭客,還是繼續認定駭客的行為都是惡意且非法的,交給大眾自行決定,但不可避免的是,資訊安全確實是未來需要面臨的一大課題。


撰稿:Lavina

我們要的不只是錢,我們要的更多!

$
0
0

在驢子頭上綁根胡蘿蔔,牠會跑得更快!那麼人類呢?利用物質去激勵人們,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嗎?許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告訴我們答案,得到更好成果的方式,絕對不是給出更多的利益,而是要激發人們天性中美好的特質,才能讓自我和世界變得更好。


更高的報酬,更高的表現?

能夠激勵我們的動機非常不可思議,我們的行為不如想像中般容易操控或是預測,許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如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都曾深入研究獎勵和表現之間的關係。

M.I.T的教授們設計了一項實驗,如同電影裡看到的一樣,社會大眾會獎勵表現得最好的人,忽略表現最差的人,而表現平均的人則不會受到太多關注。研究者因此設定了三種層級的獎勵,表現不同等級的受試者會獲得不同等級的獎勵。

最後實驗結果是什麼呢?當人們從事機械式工作(簡單、重複的工作)時,結果如同研究者的預期:越高的報酬,會得到越好的表現。但當人們從事基本認知相關的工作(邏輯推理、數學運算、圖形判別…等等),結果卻出乎意料:當越高的報酬,並「不會」激勵更好的表現,而且這樣的結論,不斷被重複驗證是正確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以往我們以為,只要放根胡蘿蔔在眼前,人們就會像小驢子一樣積極向前,追求傑出的表現,所以社會有獎勵制度、制訂規則、給正確的答案。但當我們需要更複雜、更需要創意的表現時,光是物質上的獎勵,是不夠的!


發自內心,表現更好

所以到底我們需要哪種方式,才能激勵我們有更好的表現和自我實現?答案是:自律、追求美好、擁有可超越的目標。

自律:是一種對自我對已身的要求。在許多管理上,就運用自律讓員工參與工作事務的決策,改善工作表現,一家公司採用這個創新的方法:他們告訴員工在未來 24 小時裡,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和你任何想要共事的人一起工作,沒有任何的限制!但是在 24 小時之後必須要交出成果!猜猜結果發生什麼事?只花了一天的時間,這些員工修補好困難的程式漏洞、發想出創新的產品。當一個人自發性的想要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會找到方法!

追求美好:這是一種人類想要追求更好的渴望。我們天生喜歡美好的事物,所以在假日有時可能會彈奏樂器,但我們不會因此賺錢或是成為知名的音樂家,那我們為什麼做?因為好玩、因為這樣做讓我們覺得美好而滿足。就像很多人願意當志工是一樣的道理,為何他們樂於慷慨分享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因為,人有追求美好和樂於付出的天性,這也是維基百科這種群眾智慧可以順利運行的原因之一。

擁有可超越的目標:此目標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層面上的,可能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表現、充實自我…等等。當人們只在乎利益取向的目標時,往往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就像追本逐利的企業,可能因此失去了企業的道德和良知,他們排放污水、造成空氣污染、使用便宜但傷身的食品原料。那精神層面的目標呢?舉例來說,比特幣創辦人的目標是:我們打破框架使世界變得更好;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想要在宇宙中創造靈光乍現的好創意!


原來我們追求的不只是金錢!

人類是個目標導向的生物,我們因為渴望達到心目中的目標而努力,所以不會像卡通裡追著眼前紅蘿蔔跑的小驢子,只看著眼前的物質利益,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律、追求美好卓越的特性,所以我們不僅在工作上可以表現的更好,也可以讓世界同時變得更好!

然而,台灣的社會卻逐漸忘了這種本性中的珍貴特質,社會變成推崇功利主義,豪宅、名車和政商名流的金錢權勢成為成功的象徵,但事實告訴我們,只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只會造成不好的後果,像食品安全的問題、工程發包的缺漏問題、一味追求名校的教育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因為整個社會並沒有找到對的激勵方式,讓人們朝著更好的未來邁進,但我們擁有追求美好和卓越的特質,這些深藏在我們體內無窮無盡的力量,等待著我們去開發應用,只要重新找到正確的目標,相信從每個人到整個國家社會,甚至是整個世界,都可以變得更美好!


撰稿:Lavina

大數據帶你穿梭古今

$
0
0

巨量資料(Big Data)又稱大數據,與傳統的資料分析不同,巨量資料專指從單憑人力無法解讀分析之大量資料中歸納整理出可用的訊息,其中又包括許多後網路時代所獨有的資料,這些資料在經過有系統的分析後,可以塑造出一個人生活的可能模式。

舉例來說,從搜尋引擎關鍵字的紀錄,或是在購物網站上買過什麼東西,可以推測出消費者現在可能需要的商品是什麼,甚至更搶先一步,在消費者想到之前就先告訴他他需要的是什麼。那麼,如果是全人類的巨量資料呢?經由整合這些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訊,以及發達的運算技術,我們得以用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來檢視自己,進而解答我們尚待解決的許多問題。


從地球之外看世界

講者Dan Berkenstock是一個研究領域包括航太和數據科學的科學家,一方面製造太空船,一方面試圖從工業數據中尋找可能的核科技走私者。某天他靈機一動,結合自己的兩項專長,從衛星拍攝的照片進行分析,由於衛星照片可以一目瞭然地觀察到一個地方地貌的變化、產業規模大小、或是交通流量,從這些照片中他可以得到需要的資料,進而完成他的工作。

Dan Berkenstock

然而,他發現他所找到的照片都已經過時了!究其原因,由於衛星的造價十分昂貴,達數億美金之多,因此,我們不可能發射太多的衛星到外太空,衛星能夠拍到的照片量便被迫減少。事實上,大部分的地方一年照不到一張照片。這樣的照片量不足以作為有效的資料來使用,為了能到更多這些珍貴的資料,他開始尋找便宜的取得照片的方式。


用小型衛星紀錄地球

懷抱著將世界數據化的夢想,希望最終能夠達到數百萬的數據點,每日將全世界的情況以圖片記錄下來。他和夥伴開始設計小型衛星,並試著將構思化為實體。衛星的製造和發射本身並不困難,主要遭遇到的困難點在於小型衛星的望遠鏡頭不夠大,沒辦法得到解析度足夠的照片,在經過測試後,他們找到了100公分的解析度是衛星大小和成像品質的最佳組合。但接著他們又想要讓衛星縮得更小,方式是捨棄傳統使用照相紀錄照片的方式,改為使用低品質的影片紀錄,再將獲得的資料以系統還原出高品質的照片。

Dan Berkenstock

而現在,他們現在已經作好將第一號衛星SkySat發出去的準備,能夠提供一個地球以外的視野,為這些資料提供一個持續性的紀錄,Dan Berkenstock覺得十分興奮,這些資料不但能夠讓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更加透明化,更讓其他領域的科學家有更多可以使用的資料。

Dan Berkenstock


穿越歷史的時光機

巨量的地球照片讓我們能夠更加看清地球,而加上足夠的歷史紀錄和圖片之後,這些資料甚至能帶你穿越時空!講者Frederic Kaplan在數位人類學研究室中主持將人文學與科技結合的研究。

他很喜歡Google Map讓人能夠突破空間限制的功能,在電腦前就能掌握世界。而他的夢想不只於此,他希望能夠加入時間參數,只要按個按鈕,就能看到十年間地圖的變化在眼前展開,甚至像時光機一樣,能夠看到任何時代我們想看到的任何地方,重建任何我們想重建的場所。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很大量的資料庫。網路化後的近代固然有較多的資訊可供擷取,但更早的資料卻嚴重不足。得到資料的方法之一是將史料(報刊雜誌、書籍)進行數位化。當然這樣的資料還是不夠,這時就需要歷史學的協助了。

Frederic Kaplan

歷史學的基礎是以文本資料為底,對未知的過去事實進行推論的學問。比如說,我們可以從某船員的日記,綜合其他的資料,去推論該時期船員的生活可能會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我們要完整重現某個地方的某種景象,我們需要兩個要件:足夠的資料、專家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而 義大利的威尼斯正好擁有這樣的條件。


你好,機器人學者

「威尼斯時光機」是由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威尼斯大學合作的數位計畫,目的是重現各個時代的威尼斯。威尼斯地方政府的官僚化程度相當高,他們要求所有關於威尼斯的一切都得被文字記錄下來,包括哪一天有什麼船出海,什麼船返航都有清楚的記載。我們將這些資料完整數位化以後,就能夠做到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問這樣的問題:「1434年時某市場一條鯛魚多少錢?」或是「某十年間玻璃工匠的薪水約是多少?」,你便可以悠遊於古代的威尼斯中。

Frederic Kaplan

這樣的計畫當然也有其限制和挑戰,例如數位化編碼時可能會發生錯誤,或者文件本身記載的時候就錯了。由於資料量的龐大,我們幾乎不可能一一仔細檢查把這些錯誤挑出來,因此,我們需要告訴系統我們是如何根據文件去重建歷史,讓系統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此計劃的終極目標。想像一個未來的博物館,遊客可以從一份手稿開始,看看我們如何從中重建一些東西,訊息是如何從裡面被解碼出來。這樣全新的系統可以說是人文學界的一個突破,一個前所未見的「數位」人文學時代即將來臨。

Frederic Kaplan


撰稿:Ivan Weng

專家治國?自己的決定自己做

$
0
0

專家治國是台灣一個特殊的現象,不管是金融顧問公司、留學顧問公司…等等提供專業咨詢的公司總是生意興隆,不是說專家的意見不重要,但過度聽信專家的建議反而讓人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個人或國家社會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讓我們一起打破台灣民眾對專家的刻板印象,使群眾能成為作出更好決策的專家。


誰做決定最安心

當一個身處在資訊時代的現代人,要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會怎麼做?舉例來說:當要購買新手機的時候會做哪些事情,可能會上網 google 一些資料、爬網路論壇的文章…等等,這只是一個生活中比較小的決定,但當決定要接受什麼樣的醫療治療、要選擇哪一間國外的 MBA 就讀,影響人生甚巨的決定,人們是怎麼做出決定的?

由於巨量資訊跟越來越複雜的世界,人們偏向相信專家更能作出更好的決定,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人們需要一個專家給予權威性的建議才能放心,但是 TED 講者Noreena Hertz 卻有不一樣的想法。


自己的決定自己做

專家提供解答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問題,不在於這些專家是少數人,而在於人們過度依賴專家,相信專家的專業和自信,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將做決定的責任完全推給專家,讓他們的智慧代替自己的智慧,這在生活中很常見到,許多顧問公司就是利用社會上大多數人依賴專家的特性,收取高額的咨商費用,去做出讓人們覺得安心的決定。

一個研究發現,當人們聽取專家建議時,腦部獨立決策的區域是關閉的,這代表人們完全不會評斷專家所言是正確或是錯誤的,但完全信任專家,把決定權全權交給專家就沒問題嗎?事實上就連專業的醫生在十次的診斷裡也會出現四次的誤診,另外一個影響甚巨的例子, 2007 ~ 2008 年發生的金融海嘯,相信金融業裡專業顧問的投資建議,反而造成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影片裡 Noreena Hertz 提出了許多專家曾犯的錯,所以人們需要改變,需要重新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能過度仰賴專家學者替自己或是社會提出最好的解答。

Noreena Hertz 身為一個教授,常常替大公司或國際組織建議的專家,提出對自己和整個社會的反省,專家不應該關在象牙塔裡而是該抱著更開放更民主的態度,去面對那些提出質疑的民眾,讓群眾找回自己的智慧作出更棒的決策。


對精英的反叛

如何重新找為群眾的自我決策能力?

第一步:拒絕對專家說的話照單全收,舉例來說:當一個投資顧問推薦某個金融商品有更高的報酬時,應該要思考為什麼這個顧問會有這種假設?他的推論有什麼證據可以證實?或是他有沒有忽略什麼地方?

第二步:管理衝突的意見,一般人都會害怕衝突意見的產生,但要打破專家治國的限制就是要克服這點,因為有衝突性的觀點,才能讓目前的決策思考包容更多元的觀點,進而激發出更有創意的解答。

最後一步:重新定義所謂的專家,台灣一般的觀念,要成為專家需要擁有高學歷,而這些專家也會享有較高的社經地位,人們景仰他們甚至畏懼他們,造成所謂的精英階級。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將專業知識平民化,讓一般民眾也可以試著理解專業知識。

在這個做決策更加複雜與困難的世界裡,將專家從象牙塔裡解放出來,增加與群眾的交流,;民眾開始學習不再盲從,讓專家教會人們如何理解不同的價值觀、學習更多專業的知識,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當每個人民都成為專家的時候,整個國家社會將成為一個靈活的大腦,作出對個人和社會都更好的決策。


撰稿:Lavina


再熱,也要用熱情燃燒自己

$
0
0

談起熱情,心中最先浮現的是什麼?上一次感受心靈悸動,又是什麼時候? 無畏烈日炎炎,TEDxTaipei夏日表演舞台精選了一批熱血表演者,他們堅持傾聽內心聲音,盡力燃燒熱情,用生命的熱度,帶來最動人的演出。

跨越時空 單人交響樂

你聽過用音樂環遊世界嗎? 現在打開音量,按下play鍵,閉上眼睛:接下來短短11分鐘的這段音樂,將帶領你從雪梨歌劇院出發,一路遊歷至澳洲沙漠部落、印度西塔琴宮廷、中國古箏殿堂、柏林狂歡電音派對、煙霧瀰漫的加洲爵士酒吧……當隨著樂音身心起舞時,你絕對無法置信,這些聲音──全都來自一個人的嘴巴!

澳洲口技表演者Tom Thum,以神乎奇技的B-Box發揮人聲無限可能,幽默笑語中,展現驚人創意與源源不絕的熱情。從小在布里斯本街頭嘻哈文化中成長的Tom,發掘自己對B-Box的強烈興趣後,也廣泛不受限地接觸各類型音樂充實自我,並樂於分享交流,表演和工作坊遠及偏鄉部落。今天,他成了職業口技表演者,一個人就是樂器,就是一整個交響樂團。 若問他,將B-Box從純粹好玩練習變成能搬上舞台的表演、甚至賺錢的職業,祕訣是什麼?Tom曾在訪問裡這麼說:「因為B-Box就是我的熱情,我真心樂在其中。」


武士精神 溜溜球美學

還記得小時候曾風靡一時,人手一顆的溜溜球嗎?如今你還耍得出哪些招式呢?你可能不知道,除了玩具之外,溜溜球還是一項運動,甚至有專屬世界大賽。來自日本的世界冠軍BLACK,將舞蹈、音樂、武術與溜溜球結合,並融入迷人的日本傳統文化元素,帶來令人驚豔的表演,徹底顛覆童年溜溜球印象!

BLACK曾極度自卑,自認對任何事都沒有天份,直到他看見溜溜球,從手中滑出第一道弧度──「在我人生中,第一次覺得有東西是我可以擅長的。我找到了我的熱情!」一個信念,從此點亮人生。社會環境的不認同以及行屍走肉的上班生活,不但沒使他退縮,反而燃旺了熱情;除了持續不懈地練習,BLACK還學習芭蕾、爵士舞等各式技能,提升演出層次,因而兩度贏得世界溜溜球冠軍,更獲得太陽馬戲團的肯定。 「我從溜溜球上學到的是,當一個人全心全意做一件事的時候,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武士般堅定的自信眼神,BLACK彷彿與手中溜溜球融為一體,展示他始終如一的初衷與不滅的熱情。


舞蹈英雄 跨界零極限

最後上場的,是街舞表演:

說到街舞,人們首先想像的,也許是電子節奏和嘻哈裝扮;而當古典弦樂悠然響起,與舞者優美的律動共鳴而出,那毫無違和的情感力道,帶給人無限驚喜與感動。 「舞力全開」電影導演朱浩偉先生,拍片時遇見了一群嘻哈舞者,在當過大明星和MV背景後,這群個個身懷絕技的舞蹈奇才並沒有消失,而是以超常的韌性及驚人活力,持續奉獻於創作與表演。The LXD:卓越舞團,因此誕生,這是一群相信舞蹈可以改變世界的舞者,在他們的演出中,你能感受到無比真實的情感傳遞,及那份真摯而專注的熱情。 「重點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舞者Kid David這麼說;對舞蹈的熱愛,在他靦腆微笑的眼神裡,明亮地閃爍著。


熱血舞台 換你上場!

熱情,可以是Tom Thum的人型交響樂、BLACK的溜溜球武士魂、The LXD的肢體超級英雄;也可以是算數學、打好一場球、做一條好麵包、在心愛的土地種稻……,每個人的熱情都不一樣,實踐的方式也不同。 在TED表演舞台上,我們看到了:當一個人深深熱愛自己創作、發自內心享受其中時,才能呈現最扣人心弦的表演,那是燃燒自心底最熾烈的熱情,不怕燈光迷濛、無懼觀眾喧嘩,因為誰也掩不住那般燦爛的生命火花。同樣地,在生命舞台上,你就是主角,現在換你了──無論熱愛的是什麼,找到內心熱情初衷,勇敢追求、深刻感受,用屬於你的熱度,撼動世界!


撰稿:Fanta Chen

打通識破謊言的任督二脈

$
0
0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兩百個謊言,和陌生人見面的頭十分鐘,就出現了三個謊;和另一半每相處十次,就會出現一個謊。要找到一個從未說過謊的人比登天還難,每個人都說過各式各樣的謊,也都恨透了被騙的感覺。在這充斥謊言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看穿騙子,讓謊言無所遁形?

社群媒體專家 Pamela Meyer 研究欺騙多年,她提到人類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說謊,打從小嬰兒開始,人類就會為了獲得關注而一邊裝哭、一邊觀察大人反應。一歲小孩會隱瞞、兩歲小孩會裝模作樣、五歲小孩開始說謊不打草稿;上了大學之後,和媽媽對話的五次中,就有一次所言不實。出了社會之後,我們接觸到虛假訊息的情況早已讓人見怪不怪,從早期騙人開啟的病毒電子郵件,到當代的詐騙簡訊和聊天室的釣魚網址,乃至偽裝親友的求救電話早已屢見不鮮了。


看穿謊言的兩大模式

雖然可惡的騙子無所不在,但 Pamela Meyer 指出,他們有兩種雷同的模式會露出馬尾巴,而那也是一般人難以自然掩飾的細節:

模式一:言語會露餡

1.過度堅絕否認,話說得多又長:說謊者偏好以像發表官方聲明似地把話說完整,而非像口語交談時用精簡的言語敘述。

例如,小偷在面對指控時,為了隱藏情緒會較緩慢地說:「我沒有偷拿錢」;而非如清白者出於直覺反應,會立即簡短否認說:「我沒拿!」。另外說謊者為了增加可信度,也常會在言語中加上一些過於強調的字眼,像是「老實說」、「事實就是」這種為了更具說服力而加入的修飾語言。

2.極力切割關係:說謊者習用使用把關係拉遠、避免顯露交情的詞彙,深怕沾上一點邊就會被看穿。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緋聞事件真相大白之前便在記者會上極力否認,並稱呼對方為「那個女人」,而非用同事關係慣用的姓名來表示,儘可能和對方撇清關係,避免露出任何可疑的跡象。

模式二:身體會說話

1.上半身僵硬:我們總以為說謊者會不敢直視別人的雙眼,但其實為了更具說服力,他們會過度直視你的雙眼。

2.皮笑肉不笑:真正的笑容可從眼角分辨,虛假的笑就像打了太多肉毒桿菌那樣,只有雙頰移動,眼角未露出自然微笑的魚尾紋。

Pamela Meyer

                考一考:哪個是真笑?


魔鬼就在細節裡

Pamela Meyer 指出,一般人通常只能識破 54% 的謊言,而受過訓練的測謊家能夠識破 90% 的謊言,只要注意以下特點,你也能輕易看穿騙子的謊言:

1.異常沉穩,反覆無常:誠實的人較易顯露自己的情緒,在被誤解時,在整整訪談中都會氣憤難掩。另外誠實者也會較勇於提出各種嚴懲的方式來對付真兇。相對的,說謊者通常聲音壓低、視線下垂,在陳述答案時非常重視時間先後順序,並且加入許多無關緊要的繁瑣細節。

破解妙招:用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要求對方以倒敘法訴說,並且針對疑點不斷深入追問。

2.言行不一,身體最老實:說謊者常會在回答「是」的同時不自覺地輕微搖頭、聳肩,尤其在詢問過程中,會出現多次這種言行不一的情況。

破解妙招:反覆用不同方式詢問疑點,觀察身體與言語的回應是否相互矛盾。

Pamela Meyer

3.臉部表情騙不了人:人類的臉部表情十分細微,難以控制,在顯露一種表情時,會不經意地透露真正的情緒。例如,說謊者在成功騙倒大眾時,會忍不住露出稱為「欺騙快感」的勝利微笑;又或者是站上風時的輕視心態,臉上也會忍不住露出嘴角不對襯揚起的笑容。

破解妙招:注意不合時宜、一閃即逝、嘴角不對襯揚起的詭異笑容,那個時候,你可能已經被騙了!


打造無謊言的真實世界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謊言,除了個人為了各種原因說出善意的謊、脫罪的謊,到新聞媒體為了吸睛而誇大其詞,又或是企業為了賺錢而昧著良心打宣傳廣告,真實世界充滿了無數虛幻的謊言,能一一打破固然是我們樂見的事,但這卻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能夠相互信任、不欺瞞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社會,Pamela Meyer 建議,要達到無謊言社會的目標,就應該從自身做起。當你拒絕說謊,就不再是虛假社會的一分子,斷然拒絕謊言,就能散發出真實的氛圍,為自己建立起一個只有真相能容的環境。


撰稿:Marssi Draw

重建災區,搭起愛的小屋

$
0
0

近期世界各地發生許多重大災變,包括國內高雄氣爆、澎湖空難,以及地球另一端的以巴衝突與雲南大地震,這些突如其來的大災難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讓許多無辜民眾必須承受失去家園的椎心之痛,被迫住在無法久居的安置處所。家是人們安身立命之處,是遮風避雨的堡壘,也是給予我們無條件愛與溫暖的地方。當災難摧毀一切之後,能不能讓災民在重返家園的漫長等待中,棲身在和家一樣舒適的地方?


災變之後,何處是家?

近年來,受到極端氣候影響,颱風、乾旱等天災帶來更加嚴重的災難;同樣地,在全球化和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代,人為疏失所造成的損失也更為嚴峻。全球平均每年就有超過三千萬人因為天災而失去家園,這些重大災情並非只出現在地球彼端的窮鄉僻壤,而是不論貧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每個角落。

Micahel McDaniel

圖說:毫無隱私的避難所

Micahel McDaniel

圖說:結構不良的組合屋

無論何種災害發生,首當其衝的便是人們的家園。家是人類安穩生存於世的重要因素,相較於食物、衣服、民生用品等時常豐沛、過剩的物資,居住空間往往未能獲得妥善安排,常見上千民災民只能暫住在校園運動場中沒有隔間、毫無隱私,僅能短暫避難的小空間裡。


輕便、多功能的 Exo小屋

設計師 Michael McDaniel 發現在重大災難發生之後,通常要耗時一年半才會開始重建災區,而全球數一數二強勢的美國政府平均卻要花 45 至 60 日才能提供拖車給災民居住,在此之前,災民只能自求多福。因此,在造成美國超過五百人身亡、數十萬名孩童無家可歸的卡崔娜颱風之後,Michael McDaniel 開始著手設計 Exo小屋,讓失去住所的人們能夠擁有更加良好的安置處所。

Exo 居住小屋能在任何環境使用,輕巧的材質便於運輸、搭建,且無需特殊設備就能組裝。小屋除了是獨立的住所,也能組合成一個聚集式社區,讓居民擁有私人空間之外,出了家門就能享有與鄰居互動的公共空間。兼顧隱私與社群的設計,讓居民擁有最基本的舒適感與社交生活。

Micahel McDaniel

一個 Exo 居住小屋能夠供四人居住,並附有能視天氣自行更換、易於拆組的窗板與門板,還能視空間安排,任意更換為床板、書桌或架子,因此同樣的材料,就能將小屋改裝為房間、浴室、客廳或倉庫。


環境友善的紙管建築

無獨有偶,來自日本的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也希望能為災民打造舒適的居住空間。在生態議題逐漸被世人重視之際,他為了找出兼顧環境與堅固的建材,經過許多測試而覓得適用的工業用紙管,並成功打造紙管建築,在全球榮獲許多獎項。

身為建築師,坂茂很失望自己的專業未能為幫助社會,終日只是為社會權貴蓋華廈高樓。他認為,在天災中讓人死於非命的並非大自然,而是建築師蓋的房屋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回饋社會的想法讓他開始投入災區服務,為災民重建臨時避難處所。

坂茂做為建材的紙管不僅能夠重覆使用,而且堅固、便宜,還可以防水、防火、防白蟻。自 1994 年非洲盧安達內戰起,紙管建築便接連以教堂、教室,以及災民住所等樣貌出現在國際許多重大災難現場。

而當年在神戶建造的臨時教堂深受居民喜愛,從原來預計三年的使用期,延長用了十年之久。台灣發生 921 大地震後,坂茂團隊提議捐出教堂,拆解的紙管便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經由愛心志工組裝,至今仍屹立在南投埔里,成為知名的紙教堂。

Micahel McDaniel


重建災區,搭起愛的小屋

災民需要的除了三餐溫飽,還有容易讓人忽略,卻是身心重要支柱的家園。

無論是 Michael McDaniel 的多功能 Exo 小屋,或是兼顧環保、實用與美感的紙管建築,都是設身處地用心為災民設計的居所,除了解決災後一向不良的安置問題,也讓居民能夠在痛失家園時,擁有貼心、安定的居住環境。

在災難之後,給災民一個溫暖的棲身之地,那象徵人之本的家,就像是一份愛的力量,減緩災民在重建期間的不適,並幫助他們更快重返平靜的生活之中。

進一步了解 Exo小屋:http://www.reactionhousing.com/

更多災區紙管建築:http://www.shigerubanarchitects.com/works.html#disaster-relief-projects


撰稿:Marssi Draw

不流血的皮革製造術

$
0
0

綜觀台灣生育率連年下降,早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然而全球人口卻持續成長,預計在2050年將高達100億人口,而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也將大幅提升。除了依賴土地滋養的穀物蔬果之外,2012年全球的肉品需求,是由飼養超過600億口牲畜在供給。

然而我們都知道,牲口的飼養對於環境負擔影響甚鉅,沙漠化、溫室氣體排放等等,除此之外,人道考量也是宰殺牲畜所帶來的議題之一,人們該如何在這中間找出平衡之道?


大量需求之下

除了肉品需求之外,皮革等相關動物製品也必須由宰殺牲畜來生產。推估2050年全球將有100億人口,按照比例估算,需要高達1000億口的牲畜來供應需求,然而,飼養牲畜不僅使用大量的土地、水資源,牛隻所排放出的氣體正為造成溫室效應的甲烷。

Andras Forgacs 2

全球過度飼養牲口,除了造成環境負擔之外,動物所感染的病毒、罹患的疾病,也是全球傳染病的隱憂之一:最初被稱為豬流感的H1N1病毒,2009年全球大流行,在台灣曾造成死亡病例;2013年在中國爆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也造成多人感染、導致死亡。

雖然我們平常並不會接觸到屠宰場的殘酷畫面,但這仍是人類必須深思的課題:同為存在地球上的生靈,人類有甚麼樣的權力能夠操控其他物種的命運?


細胞培養做皮包

3D生物列印是近年來正興起的科技之一,由3D 生物列印企業家Andras Forgacs所創立的Organovo,透過細胞培養出人體組織,目前醫學界也已經由此種技術培養出更複雜的身體組織,例如:耳朵、皮膚、血管等,為病人謀福音。

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皮革,或是人類食用的肉類,其實都只是簡單的動物組織,因此,Andras提出利用此技術培養動物性組織的想法,也許能夠解決上千億牲畜飼養的問題。

Andras Forgacs 1

人們對於吃下肚的食物,總是顧慮較多,於是Andras從皮革開始下手:透過從動物身上取出細胞培養,有效的複製、結合,並且萃取之後,進行揉製,即可產生如同皮革的產物。

Andras Forgacs 3

現場Andras帶來了由這種技術所製成的皮革,由於為人工培育而成,可自行調整其厚薄程度、柔軟度或透氣度等,也不會有著動物皮革的疤痕、傷口或附著毛髮的問題,還能夠一體成型、無需後製拼接。


改變觀念救地球

這種透過細胞培養、製造出組織的技術,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酒類生產上:透過環境、氣溫的控制,發酵菌種得以生長發酵,釀造出一罈罈瓊漿玉液。未來此技術將廣泛地應用在更多領域上,改變目前肉品生產、製造的過程,進而為全球環境帶來改善。

然而,大眾對於以細胞培養所生產的產品將有所疑慮。過去人們之所以喜愛使用皮革製品,除了品質較高、耐用之外,其珍貴性、稀有性也是皮革愛好者追求的奢華尊貴。因此,如何扭轉大眾對於皮革製品的觀念便成為重要的課題。

「永續發展」一詞容易被當作口號,知易但實行起來卻不簡單。人類生存於這顆蔚藍星球之上,理當學習的是在有限度的使用之下,將資源的使用效率極大化,愛惜得來不易的生態圈、愛護與我們共存於此的各種生命。


撰稿:Tina Miao

生命中沒有奇蹟?你就能成為奇蹟

$
0
0

Nick Vujicic 出生時就沒有四肢,求學過程中被同儕欺負、嘲笑,十歲時甚至打算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重新站起來後,他不再怨天尤人,用心盡力過每一天,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他相信:「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奇蹟,那麼你可以成為別人的奇蹟。」


接受不一樣的自己

和大多數人一樣,小時候 Nick Vujicic 總是專注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想著自己的外表不夠好看、不是運動健將,許多人用言語打擊他,就像社會上有種奇怪的價值觀,認為身材要瘦、鼻子要挺、穿著要流行,彷彿沒有和大家一樣擁有那些外貌,就必須接受他人的異樣眼光和無情批評。

但他的父母從小就告訴他,他原來的樣子就很美好,不需要用他人的言論來定義自己。當另一個人無法看見你的美好,需要透過犧牲自我、做不喜歡的事才能獲得友誼,並不是真正的愛。真心的朋友不會用長相、財富等外在價值來評斷,而是會看見你內在最真實的自己,認同那顆美麗、良善的心。

William Barclay 曾說:「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天是出生的那一天,以及知道自己為何來到世上的那一天。」看見自己的價值,了解自己的美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擁有這份信念,你就能無畏傷害你的話語,活出自我。


你可以為自己做選擇

我們在一生中都會碰到無數挫折和失敗,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有些人會就此徹底絕望,甚至選擇結束生命。Nick Vujicic 也曾在十歲時試圖自殺,他無法承受如此痛苦、寂寞的人生,但最後他選擇活下來,因為他驚覺對父母來說,最沉重的負擔不是生了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小孩,而是這個孩子放棄希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主控權,你可以將眼前的挫敗當成是學習的機會,讓自己能夠突破更大的挑戰,未來成就更多的事。你有權決定自己要朝夢想前進,或是停滯不前;你能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走下一步。你可以選擇為了自己沒有的東西而生氣,你也可以選擇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你可以選擇要用什麼觀點來看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也能選擇要怎麼做,決定你生命的人是自己,而非打擊你信心的人。這個選擇的權力,即是 Nick Vujicic 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只要嘗試,就有成功的希望

Nick Vujicic 告訴我們,只要你願意嘗試,就有成功的機會,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會一直停留在原地,無法前進。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碰到非預期中的事,只要不放棄希望,終能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方式。

失敗並非世界末日,退一步將目光放遠來看自己的生命洪流,你會發現,無論此刻喜怒哀樂的情緒多麼強烈,隨著時間流逝,都會成為生命中的一個片段,而非終點。比生命中的大事件更重要的是,你要選擇用什麼態度面對挑戰,要如何克服困境。只要不放棄希望,願意嘗試,就有成功的希望。


你也能成為拯救生命的奇蹟

Nick Vujicic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天在學校被同學嘲笑了十二次,當時他想,只要今天再被欺負一次,他就要放棄了。後來,有個女孩叫了他的名字,他以為這最後一次終於來了,沒想到她說:「Nick,你今天看起來很棒!」聽到女孩的話讓他訝異不已,但卻拯救了他。

每個人都有隱藏在心裡、不為人知的苦,那些惡作劇的人沒想到那些中傷的話,都可能是壓倒他人的其中一根稻草。沒有四肢的他總覺得上帝對他開了玩笑,他的生命毫無奇蹟可言。但這位女孩選擇主動關心他,不吝釋出善意,一個小動作,就將他從谷底拉起,帶給他繼續生存的希望。

Nick Vujicic 從一個絕望、不相信奇蹟會發生的人,到變成擁有堅定信念、相信自我價值,並願意從挫敗中不斷嘗試的人。如今,他已在世界各國演講、出版許多作品,帶給大家鼓舞、希望和動力,拯救許多人的生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奇蹟。

你可以選擇相信自己的潛力和價值,讓阻礙你的困境成為機會之門,分享你的經驗,付出你的愛與關懷,為他人帶來希望。如果你認為生命中沒有發生任何奇蹟,那麼你可以是創造奇蹟的那個人,只要你願意就有機會能實現。


撰稿:Marssi Draw

超級天災,怎麼辦?打造有「韌性」的環境

$
0
0

根據國際科學機構統計,全球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有持續增加的趨勢,2000年至2009年,災害發生的次數就比前一個十年多了50%,全球受影響的區域和經濟損失也不斷上升,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天然災害的嚴重性,思考如何與環境和平共存。

韌性(resilience)理論是個可以思考的方向。由生態學者Holling於70年代提出,該理論挑戰了傳統的生態平衡理論。韌性理論認為,由於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和不可回復性,人類不應該用管理和防治天災的想法去面對生態系統,而是儘量減少人為的控制,提高系統在遭到干擾後自我回復的能力,也就是「韌性」。

這樣的理論套用在城市規劃上,「韌性城市」的概念因而誕生。當我們無法阻止極端天災如超級颱風、地震、火山爆發的發生時,如何減輕災害、保留必要的能量,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環境迅速回復,成了需要第一優先考慮的事。


人,地球最沉重的負擔

人類出現在地球的歷史上不算長,但人類卻為地球的生態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韌性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如何讓生態系有更強的回復韌性,主任Johan Rockstrom認為,人類發展的副作用已經大得無法回頭,而到了要尋找創新概念和典範的時刻了。

環境受到的壓迫可以從多方面來看,首先是人口成長,工業革命不只帶來爆炸性的人口增加,也加深了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缺乏資源的人為了爭取發展的機會,無力顧及環境的永續發展,只能追求眼前的短利。再來,是氣候的部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造成了冰層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連帶造成了生態調節功能的嚴重衰退。生態系統以一種非線性,不可預測的方式不斷變化。如果我們毫無準備,生態系統最後可能在我們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迅速崩解。

Johan Rockstrom


環境承受已在崩潰邊緣

Johan Rockstrom更進一步指出,要能得到安全的發展空間,必須注意包含氣候在內的九大生態支持系統(氣候、海洋酸化、臭氧濃度、淡水消耗量、生物多樣性、氮磷循環、土地使用率、二氧化碳濃度、氣溶膠濃度、化學汙染〉,一旦破壞其中一個,便會對其他幾個造成更大的壓力。

有張圖可以顯示經過量化分析後的「安全發展空間」,黑色方框內為安全的發展空間範圍。1950年以前人們還處於安全的發展空間,直至今日,有三個系統已經瀕臨崩潰,而一旦系統過度崩壞,地球的環境可能將再也無法回復到適合居住的程度。人類必須重新檢討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

Johan Rockstrom

要讓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都達到開發的平衡,各國政府和企業必須改變目前的思維和管理模式,我們需要更有效率、更彈性地將資源效能最大化,我們也必須研發出產能穩定、能夠適應環境的新工法與新技術。各地已經有一些成功的範例,不論是農業、工業或能源,但最重要的還是心態上的改變,我們必須瞭解,不論人類如何發展,都必須顧及到生態系統的穩定,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地球擁有健康的復原力。


不願面對的真相

工業污染帶來的氣候變遷已經無可避免,氣候變遷科學家Vicki Arroyo認為,既然如此,我們應該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這些變化。世界各國都有遭受天災嚴重影響的地區,因此,改變生活方式以因應天災,是所有人共同的重要課題。

我們能為適應氣候變遷做哪些準備呢?講者提出了幾個實例:2005年被卡翠娜颶風摧毀而重建的土恩跨海大橋比原先高了六公尺,因而能承受更強大的洪水沖擊;新建的房子更開始注重再生能源的利用,從太陽能獨立電網儲存下來的多餘電力甚至能夠回存電力系統。

Vicki Arroyo

而除了科技與基礎建設,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人的因素。經過研究,很多人在颶風來襲時是因為拒絕離開家園,或是無法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離開而身亡,這是因為大多數交通工具和避難所不允許主人攜帶寵物進入,因此,颶風的災情便促成了寵物撤離及運輸標準法的通過。

Vicki Arroyo


對氣候變遷採取實際行動

在乾旱嚴重的衣索比亞,因為水源設施不足,有70%的人依賴雨水生活,於是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幫農夫建造更完善的山坡露台來儲存雨水。當乾旱來襲時,他們更提供「農業風災保險」,讓他們建立信心、積極投入自己的農作設施,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他們的農作規模漸趨穩定,並足以承擔一定風險、具備環境應變能力。

芝加哥曾在1995年遭受熱浪侵襲,在那之後,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降低高溫的影響。藉由種植樹木、建造不易吸熱的冷白屋頂或綠能屋頂、配合塑膠袋稅政策,成功將芝加哥轉變成優秀的綠能城市。除了降低熱島效應的衝擊,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雨水的流失,成功達成三贏局面。

Vicki Arroyo

這些啟發性的範例告訴人們,當我們懷抱信念去面對氣候變遷時,我們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每當天然災害發生,我們認知到人類的渺小,才知道對生態的了解還太少,光憑科學預測來控制環境幾乎不可能。關於和自然共存,我們沒有速解法,也沒有絕對解,只能謙卑地從不斷的行動和實踐中學習,自我改進。


撰稿:Ivan Weng

報紙界的關鍵救援━━設計!

$
0
0

媒體數位化時代,社群網絡與行動裝置普及,當全球紙本閱報率不斷下滑,各界預言著傳統報業前景衰亡,人們疑惑:還有什麼能拯救報紙嗎?

「設計!」━━來自波蘭的報紙設計師Jacek Utko,以行動證明。

受太陽馬戲團化傳統娛樂為精緻藝術的啟發,Utko相信跳脫傳統框架的設計,能為報業開闢新方向。經由他的重新設計,原本沒落的報社搖身一變,在各平面媒體大賞中驚豔四方,銷售量更隨之倍升。Utko以設計師職責為榮:「設計不只能改變你的產品,還能改變工作流程、品牌、公司,甚至改變你自己。


好設計 打造讀者與紙本新連結

學建築出身的Jacek Utko,擁有平面設計專長和熱情,成為波蘭商業脈動日報Puls Biznesu藝術總監後後,運用建築的原則與策略模式,在著手設計前,先與報紙發行人密切討論,確立報紙走向及商業目標,再依此量身打造出最適合的風格。在他眼中,整份報紙就是一件創作,如音樂有高低起伏一般,讀者閱報時,也應能體驗圖文交織、思想跌宕的視覺節奏。

沒有令人眼花撩亂的綴飾,Utko的設計風格簡潔而鮮明:極簡配置、俐落分隔、聚焦導向的排版,不時透露建築學的思維背景,也融合了雜誌和海報設計的巧思。


Utko設計的報紙連獲各界設計大獎,為前蘇聯版圖報業注入嶄新活力與魅力,並且成功挽救了報紙發行量,甚至在保加利亞創下高達100%的驚人增長率。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可士和認為,對客戶而言,「藝術指導就是醫生。」設計不僅是產品,更是一種改變運作的進程;而設計師的參與,便是產品從開始到結束,不可或缺的新角色。


視覺設計 納入平面媒體核心競爭

Utko的設計,讓波蘭和愛沙尼亞接連得到國際新聞設計協會(Society for News Design,簡稱SND)的肯定。SND是國際間最重要的專業新聞設計組織,每年舉辦的評選有如報業界的奧斯卡,為世界各國辦報的重要參考指標。台灣的設計亦在其中嶄露光芒,台北時報《Taipei Times》早於2000年獲得全球最佳報紙設計殊榮,各家報章雜誌也陸續獲選傑出作品。

對數位潮流下日漸式微的平面媒體而言,如何提升與創造附加價值,是必然面對的革新。Utko也明白:「報紙並沒有存活的實際理由。」於是他透過設計,提升讀者的美學感官經驗,如同德國學者Klaus Schönbach的報業研究顯示,版面設計改良比起羶色腥內容,更能吸引讀者。


得證:設計可以拯救報紙!

Utko以自身經驗證明,即使在人力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只要勇於擁抱靈感、視野與決心,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到最高水準的表現。身為一個設計師,他的表現讓大家看見,好的設計除了使人賞心悅目,還能改善工作流程,翻轉品牌形象。設計可以拯救報紙,更可以改變你自己!


撰稿:Fanta Chen


旅行的意義

$
0
0

轉眼間暑假就快到尾聲了,旅行也許也到了尾聲亦或是正要展開。但有沒有試著想過,旅行為什麼那麼吸引人,讓我們總是願意將少許的假期投入其中呢?旅行作家Venus暖暖曾說:「我們旅行,去到異地、找一個隱私的環境,表象是開拓視野,實質是讓真實的自己出現,偶爾讓自己不需擔心地為所欲為一下。以為是不斷往外的拓張抵達領地,卻是無限往內心的糾扯延伸。 」以下的幾則TED Talk將讓你對於旅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嚮往。


旅行小革命,改變世界大力量

歷史上著名的旅人:孔子與其弟子周遊列國,使儒家思想的影響遍及今日的亞洲;玄奘在印度及西域旅行十九年,將佛教傳至全世界;馬可波羅橫跨歐亞大陸,並促成了東西文明的交流;切格瓦拉大學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則埋下了古巴革命的種子。這些人的旅行大大的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游智維與洪震宇因而深信,旅行可以作為革命的一種形態;而與其說是激進地改變外在世界,他們所主張的「革命」更接近一場改變內在的深層革命:「或許旅行結束後,世界不會因此而改變,但重要的是,我們的腦袋變了,世界從此變的不一樣。


唯有邁入未知的領域才能獲得靈感和成長!

英國極地運動家Ben Saunder引用一段話來回答他為什麼會展開極地之旅:「你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登上聖母峰有什麼好處?而我當下的回答則是,沒有任何好處。我們不會帶一丁點兒的金銀回來,也不會找到任何一寸土地能種植作物。如果你不能明白人的內心有某種東西會回應這座山的挑戰、走出去面對它,並將這種奮鬥促使生命不斷向上,那麼你不會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去。我們從這個冒險所能得到的僅是純粹的喜悅,而喜悅終究是生命的最終目的,我們不是為了吃喝及賺錢活著。我們吃喝及賺錢是為了享受生命,那是生命的意義,也是生命的目的。

Ben在過去12年的探險生活中得到了又真又活的啟示,且這種成長只能在離開自己舒適又熟悉的空間、進入未知的領域才能獲得。「我們的生命裡都有必須克服的風暴及要到達的目標,而我們都能從多一些離家冒險的經驗得到好處。只要能鼓起勇氣、將大門敞開,就能看見外面的世界。」


移動終究只在有家可歸時才有意義

旅遊作家Pico Iyer:「只有透過停止移動, 你才能看清要往何處去;只有透過暫時離開你的生活和這個世界,你才能看見自己最關心的事物,然後找到一個家。」

Pico將移動視為是珍貴的恩典,它讓我們能夠體現許多祖父母不敢奢望的夢想。然而他認為,移動終究只在有家可歸時才有意義。 家,到頭來不只是個休息的地方,更是你的立足之地。

看完了以上幾則TED Talk後,當你下次要說向大家宣告:「我要去旅行了!」的時候,試著再問問自己對你來說,旅行是一個單純擴展視野的機會,還是個能被大家接受你暫時消失的理由?你又將如何描述自己的旅行和旅行中的自己呢?


撰稿:黃曼

天生跑者——人類

$
0
0

跑步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個很平常的字眼,可說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養成運動習慣、門檻較低的選擇之一沒錯,跑步在一般人印象中就是「運動」,為了減肥而跑、為了超越自我而跑,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向前跑。

然而造成運動傷害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膝蓋痛、扭傷好像與跑者形影不離,然而細數古今,跑步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似乎是近代才有的新聞。究竟到底為什麼這份得天獨厚的能力會帶來傷害?


運動家精神

2009年的紐約馬拉松,一位來自衣索比亞的女子選手Derartu Tulu贏得了冠軍,在強敵環伺之下,她與世界最快的馬拉松女選手Paula Radcliffe在最後4公里的戰況卻成為這場比賽的最大焦點。

Paula在四公里處開始落後,並抱著她的腳,明顯看出有傷在身,出乎意料的是,此時Deratu並沒有趁機超越,反倒扶起了Paula並為她加油。雖然Paula一度追上領跑群,最後仍因傷落後,一路上Deratu都試著鼓勵她繼續向前、奮力完成賽事。

做為一位新聞從業人員、同時也是熱愛跑步的跑者-Christopher McDougall說,這樣充滿競爭力以及運動家精神的故事,發生在同一人身上,並不是個巧合。

圖片來源:http://in.reuters.com/article/2009/11/02/idINIndia-43598120091102


人類的本能

Tarahumara是一個墨西哥深山的印第安部落,在北美被西班牙征服之際,他們逃進了深山,從17世紀至今,過著一樣的生活。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直至7、80歲的高齡,他們還是可以一次不間斷地跑上160公里,也沒有任何傷痛的困擾;沒有戰爭、暴力,就連現代人最擔心的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症等文明病,他們一項也沒有。

難道純粹是因為他們與世隔絕,維持著先人的飲食作息、生活習慣,就能做到如此?

圖片來源:http://www.allwedoisrun.com/?p=635


為了生活而跑

從Tarahumara族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幾個先前未曾被討論過的問題。第一,在直立人出現的時代,人類為了存活而狩獵,人類卻跑得不快、跳得不高,也還沒有武器的存在,究竟是如何捕捉到獵物的?

Christopher提到除了人類發達的汗腺適合在高溫下長距離奔跑之外,人類藉由團隊合作進行狩獵也是能夠生存到今日的主要原因:這個團隊中需要有年長的智者傳授經驗、壯年們進行圍捕、婦女們進行補給,以及少年們的學習。於是眾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為了生活而奮力奔跑著。


善用天賦

在過去,跑步經常被聯想為自由、奔放、沒有束縛的象徵,然而現代人運動的原因常常是昨天晚上多吃了幾塊蛋糕,基於罪惡感之上,硬著頭皮、強迫自己消耗一些熱量,讓這項天賜的禮物變成了壓力。

Christopher也提到,在近代才出現的運動傷害,也許與那些琳瑯滿目的跑鞋包裝有關:跑步,這個祖先們天天都在做的事情,只靠著雙腿與光腳,也從未聽過所謂的運動傷害。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pantrinni/

當忘記了比賽、丟掉了壓力,跑步將是一種迎著風、流著汗水,渾身舒暢的爽快;同時運動員所具有的堅韌與運動家精神,更是跑步帶給人們最豐足的收穫。讓我們一起找到Tarahumara族的輕盈速度與心靈滿足,讓自己尋回最初的能力,就能從中獲得最大的享受。


撰稿:Tina Miao

世界和平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
0
0

近年來,國際間的衝突越演越烈,無論是為了利益、宗教或是政治因素,諸多戰事都已造成上萬人傷亡,波及許多無辜民眾。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否能拒絕暴力,找到解決衝突的好方法,讓世界和平不再只是夢想呢?

透過媒體報導,我們一直認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衝突總是不斷引發戰爭,然而,真相並非完全如同我們的所見所聞,電影製片人 Julia Bacha 致力於記錄以巴之間的非暴力運動,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以巴和平戰役。


你看見的新聞並非全貌

數年前,以色列宣布為了減少以巴兩地人民的摩擦,要築起一道西岸高牆(Israeli West Bank barrier)。但是這座數百公里長的高牆原本規畫要穿越巴勒基坦境內的布德魯斯村,侵佔村莊將近一半的土地、砍除村民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橄欖樹林,並且阻隔他們往返約旦河西岸的通道。村民雖然對於以色列如此蠻橫的行徑感到憤怒,但他們並未訴諸暴力,而是展開一場和平抗爭。

長達十個月的非暴力遊行成功說服以色列放棄計畫,並將高牆移至國際認定的以巴邊界。這場和平戰役大獲全勝,他們的故事傳遍約旦河西岸,鼓舞有相同命運的瓦拉杰村與以色列境內的小村莊,和平運動接二連三傳來捷報,扭轉以巴衝突烽火連天的戰爭型態。


助長戰爭的媒體報導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國內外媒體上看到戰火連綿的新聞,似乎唯有透過暴力手段,才能讓國際關注兩地間的衝突。這樣偏頗的報導不僅讓各國間的戰事越演越烈,也讓非暴力領袖難以說服大眾相信和平化解紛爭的可能。

Julia Bacha 提到媒體報導造成的效應,就像小孩知道只要一吵鬧,父母就會去關心一樣,當戰爭暴發時,戰地就能得到媒體報導與國際關注,反而助長了害人無數的戰事不斷發生。

至今我們仍常見見未獲得共識時訴諸暴力報導,小至人際間的財務、感情糾紛,大至國家、種族間的政治、利益糾葛,原本是因為「少見」而上了新聞版面,然而當大動戈干的解決之道充斥在人們仰賴的消息來源時,在耳濡目染之下,大眾似乎也日漸習慣意見不合就開打的處理方式。更甚者,戰爭製造者藉由報導而成功引起國際關注,便讓暴徒選擇捨棄和平理性、訴諸暴力的舉動顯得理所當然。


讓和平看得見

Julia Bacha 呼籲我們應該更注重和平戰役,觀眾有知的權利,若非暴力行動未能在全球媒體中報導,這些戰役就像是從未發生般地消失在歷史上。另一方面,只披露戰爭訊息的舉動也污名化了這些國家的人民,讓地球彼端、不知情的人們誤解這些國家的人都只會用暴力、槍炮解決問題,而在生活中造成諸多莫大的誤解。

然而,只要大家看到和平解決衝突的成功案例,就會群起效尤,當非暴力行動日益盛行,戰爭不再是解決衝突的唯一途徑,人們自然就傾向選擇不會造成死傷慘重的方式,而實現世界和平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延伸閱讀:世界各地的和平戰役

Ronny Edry: 以色列和伊朗的愛情故事?

May El-Khalil: 追尋和平是一場馬拉松

JR: 用藝術顛覆世界

William Ury: 走出成功大道


撰稿:Marssi Draw

泰迪熊和北極熊有什麼關係?

$
0
0

若要說人類史上最紅的玩偶,泰迪熊一定能榜上有名。它毛絨絨的可愛模樣,擄獲了世界各地無數人的心。除了在玩具圈掀起狂潮外,泰迪熊還有專門的博物館,並有以它為名的歌曲和電影。泰迪熊紅遍大街小巷的程度,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你一定不知道,泰迪熊除了如巨星般存在世界上,其實它也拯救了北極熊的生命。

作家 Jon Mooallem 發現,當代野生動物故事帶給我們的想像,比親身體驗更能影響我們對動物的觀感。當他看著小女兒身穿充滿小蝴蝶和貓頭鷹的睡衣,卻置身在半數動物都將瀕臨絕種的世界裡,這樣衝突的感受讓他決定帶著女兒深入荒野,讓女兒能親身貼近大自然,並深入研究影響人與動物關係的因素是什麼。


泰迪熊誕生的原因

一個世紀前,羅斯福總統到野外渡假時去了密西西比州打獵,整天下來狩獵團都沒見到熊。第二天,當總統在營地用餐時,獵犬圍住了一隻熊,狩獵長用來福槍托敲昏那隻熊,並吹響號角,請總統回來射擊這隻熊。

Jon Mooallem

總統趕到現場後,看到一隻骯髒、孱弱的母熊被綁在樹上,於心不忍,便放棄射殺牠的特權。這個故事隨後被刊載在報上,漫畫家畫下羅斯福總統放下槍,拒絕取下可憐母熊性命的場景。 (1902 年報載漫畫原圖

玩具製造商依據這個漫畫,製造了可愛的絨毛熊,並以福斯福總統之名,將它命名為泰迪熊(福斯福總統全名為狄奧多.福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暱稱為泰迪)。


你對熊的感覺從何而來?

熊在 1902 年之前還是非常可怕的怪物,人人看到熊都會嚇破膽,因為熊是食肉動物,不僅人類飼養的牲畜會被吃掉,就連碰到熊的人性命都可能不保。在上個世紀時,探險家寫到熊時多半是提到被熊打翻船,或是被熊追逐的場景。

當時美國政府甚至會大規模消滅熊,而被人類趕盡殺絕的動物不只是熊,還有許多像是野狼、犎牛等巨型動物,因為人民害怕,碰到這些動物可能會有喪命的危險,政府便出面屠殺這些食肉動物。

Jon Mooallem

但曾幾何時,我們對熊的喜愛已遠遠超越對牠的恐懼。動物園裡的熊往往是熱門、吸睛的動物,在提到地球暖化的最大受害者時,大家都會一致想到坐在小浮冰上的北極熊,並為牠們抱不平。

不到一百年後,半數的動物都可能會消失,但為什麼我們想到的總是北極熊?因為在 1902 年羅斯福的傳奇故事創造了毛絨絨的可愛玩偶,讓人們幾乎在一夕之間扭轉了對熊的感受。

Jon Mooallem


故事的力量

研究顯示,在路邊放隻假蛇和假烏龜時,假蛇被汽車輾過的機率高於烏龜;住在北方的居民常看電視的話,會比較害怕被熊攻擊;看到老虎時,我們傾向認為那是隻「母老虎」,而非公的。

Jon Mooallem

高度開發的社會讓我們遠離自然許久,平常能看到的動物除了習慣與人類生活的貓和狗,以及偶然在天空上看到的小鳥之外,能看到其它動物的機會少之又少。

即使我們從未目睹傳說中嚇人的動物,身邊也沒有被牠們攻擊而喪命的親友,我們仍因為接收過多駭人聽聞的故事,而對許多動物聞風喪膽。即使我們從未親眼見過許多動物,我們仍對牠們有許多雷同的想像。這些刻板印象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喜歡、在乎的是某些動物,而不是其他動物?

曾經耳聞的故事在我們的腦袋裡注入對每種動物的特殊聯想,無論是童話故事裡的虎姑婆和三隻小豬被賦予的醜惡形象;或是電影《馬達加斯加》、《冰原歷險記》為我們呈現野生動物的親切性格,你所看到的動物都是來自人類創造與刻畫的故事,這些動物是否真如故事所述,或是只有故事呈現的那一面呢?你是否從未思考,也不曾深究牠們的特質,便已全盤接受「傳說中的故事」?


用故事和雙手保護動物

Jon Mooallem 認為,我們聽到野生動物故事的版本通常都很主觀,無論是好是壞,都只是片面之詞,就如同北極熊從滿口血肉的嚇人模樣,轉變為困在浮冰上的可憐模樣,期間只相隔百年,熊依然生長在野外,改變的只是人類對牠們的想像。我們和動物的關係似乎不斷處在妖魔化牠們、準備消滅牠們,最後開始同情牠們之間循環。

他也提到,我們正處在「依賴保護」的世代,因為人類的破壞,大自然已無法自立更生,若要保護瀕危物種,人類就得離開那片土地,以對自然有利的方式讓它重生。

現在,Jon Mooallem 也投入許多復育和保護動物的行動中,以身體力行來幫助動物。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肩負起保護地球、大自然與其它物種的責任,停止因恐懼或物質需求而殺戮動物的行徑,並用故事和雙手保護牠們。

◎ 認識 Jon Mooallem

◎ 插畫 Wendy Macnaughton


撰稿:Marssi Draw

教育,所以創意無畏!

$
0
0

對於某件事物的熱情與期待,常是大眾投身其中的重要關鍵,然而,人們往往因為畏懼失敗而裹足不前,甚至在評估完報酬率之後就放棄,再也找不回最初的熱情與嚮往。

還記得小時候看著未來、信誓旦旦畫下的夢想地圖,如今你走到了哪裡?找回當時的勇氣、回歸起始點,即便走在不同的道路上,都能明確知道自己正朝著最終目標努力前進。


從疑惑中看見未來

我們往往為了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而傷透腦筋,卻忘了問題之所以為問題、之所以在生活造成不便,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們、不知道它們的特性、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它們,所以才會成為惱人的困擾。 此時,我們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往往可以從中發現一些有趣、從未注意過的小細節,也許是問題的核心、也許是延伸出來的旁枝末節,由此延伸,持續地灌溉與改進,也許有天能夠茁壯成為一片綠意。

年僅13歲的Maya Penn 在3歲時即認識「動畫師」這項職業,便立志成為一位動畫師。他持續製作各種動畫書,某次因為電腦中毒,在尋求解決方法時,他開始想像病毒在電腦裡齊聚、討論邪惡主意的場景,於是激發出「惡意菜餚」的靈感,提筆畫出了一部動畫。

Maya Penn


其來有自的創意

Maya從三歲開始便持續製作動畫書,此外,因為父母親的教育方式,她對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等議題感到興趣,由此,她也製作了一部名為「授粉昆蟲」的動畫系列,主要描述植物藉由昆蟲的授粉而得以繁衍。若沒有昆蟲作為媒介,所有依賴這些植物生存的生物——包括人類,就沒有糧食足以維生了。

Maya Penn

除此之外,Maya成立了一間名為瑪雅點子(Maya’s idea)的公司,以及之下的非營利組織——為星球而生的瑪雅點子(Maya’s ideas for the Planet)。童年的繪畫設計靈感堆疊出這間公司的產品概念,從帽子、圍巾到手提袋,每件都來自於Maya的發想,她採用友善環境的材質製作,消費市場遍佈全球,包括丹麥、義大利、澳洲等各個國家,成功行銷世界。

Maya Penn 由於從小對於大自然的關心與熱愛,Maya深知衣物生產過程對於地球可能帶來的威脅與損害,像是布料的染製將造成水資源的污染、材料的研磨為空氣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選用友善環境的原物料之外,Maya也將盈餘的10%至20%捐給當地的環境組織以及慈善機構。


教育之於下一代

每當提及教育一詞,我們往往聯想到的是學校、是家庭、是100分或是頂尖大學,這是一般大眾對於教育的想像與理解。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人人都有大學唸的台灣,「唯有讀書高」的迷思仍舊存在,該如何讓孩子成功,是父母親最傷腦筋的課題。

然而「成功」該如何定義?在Maya身上,我們看見了一個孩子的創意,經由父母的栽培,成長而茁壯。她熱愛設計與美學,也熱愛這個地球,她更成功結合興趣與長才,發想出更多能改變世界的好點子。反觀台灣,台灣的學生需要盡早尋找自己熱愛的領域,而台灣的家長則必須學習對孩子放手,唯有突破刻板教育的限制,才能讓孩子獲得發揮創意的喜悅和成就感。


撰稿:Tina Miao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