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青蛙消失和我有什麼關係?

$
0
0

你有多久沒有聽見蛙鳴了呢?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天然的青蛙叫聲只存在於小時候的校園裡或是老家的田野中,少了青蛙的合唱,夏天似乎就少了點親切感。隨著人類對環境的開發,青蛙開始大量消失,這不易察覺的滅絕案看似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帶來什麼影響,但牠們存在與否,其實與我們大有關係。

環保學者 Kerry M. Kriger 博士提到近數十年來,包含青蛙在內,世界上的兩棲動物數量驟減,有近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即將瀕臨絕種,至今已有上百種物種消失。因此他設立了 SAVE THE FROGS! 組織,讓大家認識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種,並為牠們發出求救訊號。


青蛙對人類的幫助

你可能不知道,人類十分仰賴青蛙的協助,牠們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例如:

2014-Kerry-M.-Kriger-2

1.防止疾病傳播:青蛙會吃掉傳播瘧疾、登革熱和許多疾病的蚊子、蒼蠅和壁蝨,進一步防堵病菌無限擴張。

2.提供重要用藥的原料:青蛙皮膚上的抗菌胜肽能夠殺死人類的免疫缺陷病毒 (HIV),或做成防蚊液和止痛藥,讓我們不受疾病所苦。

3.生物指標:青蛙的皮膚極易吸收外界物質,因此當環境受到有毒物質污染,牠們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因此青蛙的存在是檢視環境乾淨與否的重要指標。

4.食物鏈的重要角色:青蛙也是鳥、蛇和猴子等許多動物的食物,少了青蛙,食物鏈會受到影響,進一步讓動物圈面臨危機。

5.清潔水道:青蛙的幼蟲蝌蚪能吃掉藻類,讓水道保持乾淨,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降低對過濾系統的需求,也能減少水資源的消耗。


青蛙消失的原因

2014-Kerry-M.-Kriger-3

青蛙對人類的生命延續與生態環境扮演了重要角色,卻面臨了重大危機,主要的原因有:

1.棲息地遭破壞:人類時時在與青蛙爭地,我們建造城市,砍伐樹林,流溼乾地,並將城市中僅有的一小片荒地改建成住宅,原來青蛙與兩棲動物的家被人類佔為己有,自然環境日漸減少,讓牠們無家可歸。

2.使用化學藥劑:人類習慣在種植時使用大量的化學物質,尤其是除草劑,但是在使用前,這些藥劑在使用後多會流入兩棲動物生長的河道中,而牠們滲透力強大的皮膚就會輕易吸收這些毒物,因此讓牠們受到傷害。

3.氣候變遷:青蛙的習性是待在潮溼的環境中繁殖,而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情形日漸增加,各地常出現氣溫上升與乾旱的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兩棲動物。牠們的下一代不像鳥類有堅硬的殼,薄弱的保護層往往無法抵擋乾燥的環境,而無法讓下一代順利誕生。

4.過度捕捉:大量的野生兩棲動物被捕捉來當寵物之外,青蛙腿還常在世界各地被端上桌,成為人類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

5.外來種侵襲:許多人會購買外來的動物當作寵物,但是失去樂趣後又任意將牠們放生在非原生的環境中,這些外來的物種在陌生的地方繁殖,與原生種搶奪棲息地和食物之外,甚至可能侵略原生種,而使得許多在地動物消失。

6.細菌傳播:人類運輸上億隻兩棲動物到國外去,做為誘餌、實驗或觀賞之用,但是卻只有少數的法令規範這些動物在國際間往來,以致於「壺菌病」被帶進世界各地,而殺死許多兩棲動物。


搶救青蛙大作戰

2014-Kerry-M.-Kriger-1

各種污染除了是氣候變遷的兇手之外,也是造成青蛙死亡的重要因素,人類大量使用除草劑這一類的有毒物質、過度開發生態環境,讓為我們吸收碳的樹木也隨之遽減,使得碳排量倍數增加,環境接連惡化,最終造成青蛙一命嗚呼。

知道青蛙的重要性和消失的原因後,你也可以從生活中做改變,和 Kerry M. Kriger 一起拯救青蛙。要幫助青蛙,最容易實踐的方法即是降低你的碳足跡

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節約能源

2.不使用免洗餐具

3.購買當地生產的食材

4.搭乘大眾運輸

5.愛護與種植花草樹木

6.拒絕購買、食用野生青蛙或兩棲動物

7.支援或贊助保育團體

8.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耕種、不使用除草劑或殺蟲劑

9.在鄉間行車時放慢速度,避免壓死兩棲動物

10.自備飲用水,不買大量消耗資源的礦泉水

這些方式都能讓你為青蛙的小生命付出一份心力,只要舉手之勞,你也能幫助和牠們休戚與共的自己,讓大家擁有更美好的環境!


撰稿:Marssi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成功了,然後呢?」

$
0
0

Elizabeth Gilbert在出版《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後,成為眾人眼中「成功」的作家。然而,對她來說,挑戰才正要開始,她和我們分享這幾年是如何在寫出一本舉世知名的暢銷著作後,能夠繼續以作家身份自處。


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伴隨著龐大的壓力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暢銷使Gilbert頓時之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作家,當然這是極大的好運,但同時也讓她難以作家的身份繼續前進,因為她知道不論接下來的作品是什麼,她都會讓熱愛《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讀者們大失所望。備受壓力的她差點放棄寫作這條路,想回到鄉下展開新的生活,但是她明白若放棄了,她將失去最愛的天職,因此Gilbert決定突破當時的困境,找出一個讓她的創造力在成功後還能倖存的方法。


情感方程式的絕對值

年輕的時候,Gilbert不僅在餐廳當服務生,同時也在做她最愛的事—寫作,然而在那六年的時間,她不斷地收到出版社的拒絕信,慶幸的是,她對於寫作的熱愛更勝於討厭寫壞的感覺,於是她決定繼續堅持下去。

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出乎意料的成功之後,她卻想起年輕時當服務生的自己。她發現成功帶給我們的感受就是加了絕對值的失敗。也就是說,成功和失敗對於人的影響其實是相同的,前者使我們迷失在風光的掌聲中,後者則讓我們跌進絕望的深淵中,兩者皆使我們在心靈深處迷失。


找到回家的路

要如何從失敗和成功的迷失中找回自我呢?Gilbert說唯一的方法就是儘快地找到回家的路,而家就是在這世上,你愛它比愛自己更多、能奉獻活力的地方,也許是創造、發明、冒險、信仰、家庭等等。當認知到這是我們的家時,結果是成功或失敗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因為不論成敗把我們拋離原本的生活多遙遠,我們心裡所想的只有盡快回家。在那本暢銷的書後,2010年Gilbert又推出了一本新書,但結果卻是慘敗。然而她依舊能夠自在的生活,因為她已經破除了魔咒,在寫作的家中不會再迷失。


勝利是一刻,掌控力則是永恆

藝術史學家Sarah Lewis區別「勝利」和「掌控力」。「勝利」是一次事件、一個瞬間,讓世人能因此給你貼上一個標籤,而「掌控力」不是對目標的一次性實現,而是一種永恆的追求。換句話說,對掌控力的追求是一個不斷接近成功的過程,而「接近目標」的感受將激發人們的潛力和創造力。

促使我們成長的往往不是已完成之事,而是有更多欲完成之事。在納瓦霍文化中,一些工藝師會故意在紡織品和陶器中保留些許缺陷,這些缺陷叫做靈性線(Spirit line),目的是為了給接下來的製造者改進的空間與想像。在納瓦霍文化中,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終點並不存在,但他們仍繼續努力地朝著終點前進。

梭羅:「執著追求並從中得到最大快樂的人,才是成功者。」

每個人對於成功都有自己的定義,然而Gilbert和Lewis皆告訴我們成功僅僅是生命中的一個時刻,最大的考驗是如何在一時的成功後,回到原本的那個家繼續堅持下去,在過程的本身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


撰稿:黃曼

當Google鬼才遇上哈佛精英!Google Ngram帶你一秒看完15,000,000本書

$
0
0

人類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在學習各種知識,並在閱歷無數後迎接生命的盡頭,這幾十年的時間,要怎麼把人類存在二十萬年所累積的智慧裝進腦袋裡呢?快試試從Google Ngram讀歷史吧!


把印刷術數位化!

Jean-Baptiste Michel

從發明印刷術到現在,共有一千五百萬本以上的書被發行,若真要吸收從古至今的智慧和知識,土法煉鋼地把這一千多萬本書全都讀過一遍是最直接的想法,但同時也是既費時又沒效率的不可能任務,究竟要怎麼省時又方便的獲得歷史知識呢?

就讀哈佛大學的Jean-Baptiste Michel 和 Erez Lieberman Aiden想到可以藉由把書籍數位化來增加閱讀效率,但如此一來就得面臨數百萬場與原著作者的官司糾紛,幾經討論後,他們決定從中挑選出五百萬本書,統計特定詞彙在1800年至2000年內所有出版書籍中所出現的次數,並藉此整理歷史數據的變化。這個由字量統計出的曲線圖不僅加快了資訊分析的效率,更產生了讓他們驚喜萬分的效果!


用關鍵字見證歷史

Jean-Baptiste Michel

只要輸入各行各業的職位名稱,就可以得知何種職位最常被熱烈討論及關注。一般而言,一個人的知名度會隨著時間增加,因此,若你想在年輕時成名,就應該去當位演員,因為你的人氣會從二十歲開始快速累積;如果你能耐心等待成名的漫長過程,就去當位作家,但若你想獲得最高、最久的知名度,就去當位政治人物吧,你將在50歲後獲得高知名度,去世後名氣還是會繼續上升。令人不勝唏噓的是,從圖表來看,千萬不要當數學家,因為不論年輕或上了年紀、有偉大成就或毫無貢獻,都沒有人會有興趣討論你。

Jean-Baptiste Michel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圖表中看出歷史的痕跡。按常理來說,知名藝術家的名氣會隨著時間增加而討論度提高,但在德國的數據裡,超現實主義畫家Marc Chagall在1933年至1945年的出現率明顯驟降,之後卻又再度飆升,數據出現低谷的原因其實有跡可循,這12年的德國正經歷恐怖納粹的高壓統治,嚴峻的書籍審查制度阻隔了身為猶太人的Marc Chagall的作品,而這個制度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廢除,德國人民才得以接觸珍貴的超現實畫作。藉由書籍中的關鍵字,每一張圖表都無聲地向人們訴說真實存在的歷史。


書本裡的台灣

任職於Google的Jon Orwant、Matt Gray和Will Brockman見識到龐大規模的數據其實是研究人類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利用保存在電子資料庫的一千五百萬本書及其他相關資料,建立了相似的分析工具──Ngram

用來建構系統的資料除了書籍、手稿、報紙等書面訊息之外,也有非文字的資料,如藝術品和畫作等,這些被留下來的一字一句,都成為驗證歷史軌跡的精彩紀錄。

Jean-Baptiste Michel

若你在Ngram輸入”Taiwan”,將可以看到台灣從1800年至2008年在英文書籍中出現的次數。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被討論的程度逐漸升高,自1960年代的經濟奇蹟,一直到1980年代被譽為「亞洲四小龍」,都有更多的書籍在討論著我們,但1990年代末期開始,曲線卻開始走下坡,這樣的消息一則以喜,代表台灣並未發生太嚴重的惡事,不像深陷金融困境的歐豬五國,困頓的經濟情況被許多經濟學家撰寫成書,成為他國國家發展的借鏡;但同時也一則以憂,因為台灣並未出現能震撼國際的高度經濟發展或優良社會規劃,以至於大部分英文書籍和資料都較少提及台灣。

Jean-Baptiste Michel 和 Erez Lieberman Aiden提醒大家,這樣的圖表確實能推測出許多事件的歷史背景,卻有更多細節需要深入驗證。雖然不能單用一張圖表就斷定某件事情的因果始末,卻可以從中反思歷史會對於過去及未來的影響。看完關於台灣的數據分析,不如花些時間,好好思考你希望「Taiwan」這條線在下一個200年會如何變化吧!


撰稿:Maureen Wang

TEDxTaipei的金曲獎回顧特輯!

$
0
0

「當傳統的節奏在孩子心靈中啟動時,那是文化生命的力量;當傳統的靈魂在孩子歌聲中浮現時,那是文化生命的美感。」–查馬克(第2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得主泰武古謠傳唱隊指導老師)

查馬克 圖片來源:風潮唱片

為土地而唱

屏東泰武國小的古謠傳唱隊的「歌,飛過群山」專輯榮獲第二十五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在指導老師查馬克的帶領下,一群身穿排灣族傳統服飾的孩子們站上舞台接受觀眾的掌聲,青澀的臉龐、深邃的眼睛,他們是來自泰武山的孩子。從他們無邪澄澈的眼神中,看到了一股堅定的力量,因為他們不只是為了自己而唱,更為了這片土地以及排灣族的祖靈而唱。


喚回部落文化

2011年擔任TEDxTaipei講者的查馬克老師可說是傳唱隊中的靈魂人物,雖然從小沒有學過音樂、不會認譜,但是他堅信音樂根深於泰雅族的文化之中,他說:「爺爺怎麼教我,我就怎麼教給孩子。」憑著這股執著與傻勁,他希望沒有文字文化的排灣族族人,能夠藉由古調吟唱的傳承,找回漸漸遺失的部落文化。古調承載著排灣族的歷史情感,如臍帶般地緊密連結母體文化,他引領孩子歌唱傳統歌謠,同時也拜訪耆老、學習編織刺繡和木雕,此外,孩子們每年都會攀登泰武山,親自歌頌心中的聖山。

古謠的傳唱,不是對孩子記憶力的教學,而是幫助部落保有最珍貴的日常文化。部落有一天,可能因為天災而被迫離開部落,但是查馬克相信,只要用心唱,即便原有的部落不再能居住,心裡的部落仍然會永遠存在。

Johnason Lo from BQConference on Vimeo.

「不管成功或不成功,唯有努力過後,才能理直氣壯回答每個問題。」–羅申駿(第25屆金曲獎視覺藝術指導)

JL Design 圖片來源:JL Design

金曲獎的黃金陣容

剛圓滿落幕的第二十五屆金曲獎,以精緻的舞台視覺與動畫設計驚豔各界。主辦單位除了重金聘請奧斯卡、葛萊美獎御用成音工程師勞倫斯.艾思之外,更邀請JL Design的創意總監羅申駿擔任視覺藝術指導與統籌,國內知名平面設計師如蕭青陽、聶永真、王志弘、方序中等人也加入了設計團隊。

羅申駿曾在TED舞台上與觀眾分享他創辦JL Design的心路歷程。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的應用非常多元,包括電影片頭和預告、音樂錄影帶、電視節目、演唱會、廣告、電玩遊戲以及互動藝術。在公司成立的2007年,這仍然是一個全新而陌生的產業,羅申駿可說是台灣動態圖像設計產業重要的開拓者。


品質更勝於收視率

羅申駿體察到當時台灣整體電視產業結構的弊病,收視率取向的作法無法有效提升節目製作品質,因此,他決心要「造海」,將國際上純熟的設計技術和正規製作流程引進台灣;他拒絕削價競爭的紅海策略,用公司的利潤成長換取經驗累積,致力於幫助台灣設計師學習新技術,也盡力說服客戶接受新的產品模式。自公司成立以來,羅申駿不輕易向主流市場妥協、堅持製作高品質的動畫作品,而團隊的努力更受到許多國際大獎如紅點設計獎、iF以及Promax&BDA設計獎的肯定。


再創音樂的美好年代

羅申駿在演講中更提到了對台灣娛樂產業的擔憂。身為華語音樂的領導角色,如果台灣的電視製作公司不願意投入資金於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不願意製作品質精良的節目,那麼有一天,我們的位置會被其他國家動搖。幸好在今年金曲獎的整體視覺上,我們不只看到台灣設計者迸發的迷人創意,更感受到台灣人才團結一致的動人力量。

第25屆金曲獎得主彭國華先生是飛碟唱片的創辦人,張小燕女士在金曲獎舞台上淚憶亡夫永不逝去的才華,她說:「如果他知道自己得獎,他一定會說,謝謝各位,我只是活在台灣音樂最美好的時代。」她更稱讚他具有一雙可以看見別人才華的眼睛、一副能夠聽見最好聲音的耳朵以及嗅出市場需求的鼻子。

再創台灣音樂產業的美好年代並不難,我們只需要更多如彭國華先生具備敏銳市場眼光的執行者,以及更多羅申駿一樣堅持不懈的設計者。


撰稿:Sophina Chou

如何決定人生大事?

$
0
0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做出許多重要的決定,從求學開始,選擇要唸什麼科系和學校?就業後,選擇該做哪一類的工作?面對感情時,是否要和眼前的這個人共組家庭?要不要生小孩?面對毫無所知、不知好壞的未來,該如何為人生做出關鍵決定?

哲學家 Ruth Chang 在大學畢業後,也面臨了職業抉擇。熱愛哲學的她,認為在這個領域能夠接觸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另一方面,法學博士畢業的她,也明白往法律領域發展,能夠有較穩定的工作與收入。在內心嚮往,以及現實生活兩相拔河的情況下,Ruth Chang 拿出一張紙,列出選擇哲學或法律的優與劣。

後來,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在做這樣重要決定的時候,她選擇了比較安全的那一條路,放棄十分渴望,但前途茫茫的未知旅程。當了一陣子律師後,Ruth Chang 後悔當初的選擇,因此她回到學校去學習哲學,並投入「艱難決定」的研究,找尋做決定的方法。


決定真有好壞之分?

她發現,做重大決定之所以困難,是因為這些選擇往往會影響未來更多的事,跟著這個決定隨之而來的每件事都有利有弊,而且也難以分高下。我們往往誤解這些選項之中,一定有一個正確無誤,但事實是,根本沒有唯一完美的選項。

Ruth-Chang-1

就像是吃早餐,在甜甜圈與麥片之間,要考慮的是健康和可口這兩種因素的比較。甜甜圈很好吃,但是卻會讓你的三高指數繼續向上攀升;而麥片能帶來較多的營養,但是嚐起來卻沒有那麼美味。

人生的重要大事就如同吃早餐是困難的決定,你要在所有隨之而來的影響間做出選擇,每一邊都有好與壞的影響因素,不論選擇哪一個,都不會有全盤皆贏,或全盤皆輸的局面。


為什麼做決定這麼難?

如果選擇沒有完全的好壞,就代表所有的選項都一樣好嗎?若真是如此,我們就能以擲硬幣來決定所有的人生大小事了。但事實並非如此,Ruth Chang 指出,我們在面對選擇時,最習慣的決定方式,就是比較所有選項是「好」、是「壞」或是「相等」。

Ruth-Chang-2

然而這樣的比較造成了「對價值有草率想像」。大家總是把一些無法比較的價值,像是幸福、愛、善良,看做像數量這樣科學的東西來比較,總以為能比出高下。Ruth Chang 說:「我們常以為科學能解決一切重要的事,但價值的世界不等同於科學的世界。科學能量化,但是價值不能。」因此,我們就不該相信價值的選擇中,只有三種可能的結果。我們應該把這些選擇看做全都「打成平手」,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正因為這些選項的價值都非常不同,決定也就變得更加困難。


你的人生由誰做決定?

不擅做決定的人也許曾想過,若是每一個選項都能分出高下,我們需要做的只有以理性選出最合理的選項,所有現成、最合理的因素,都會幫你決定出你的職業、另一半和所有大小事,這樣的生活似乎會輕鬆、簡單許多。

但毋須抉擇的人生也隱藏著巨大危機。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已經讓太多現成的理由為我們做決定,讓恐懼和擔憂控制自己的心,由外在的理由來決定自己的選擇,最後淪為了「理由的奴隸」。


如何做決定?

Ruth-Chang-3

與其永遠讓外在的「理由」幫你做決定,不如將自己放入選項之中,為自己「創造理由」,讓自己成為決定的那個「理由」。因為我喜歡畫畫,所以我要當畫家;因為我喜歡田野,所以我要住在鄉村裡。讓自己創造的理由來支持你做的決定,而非讓理由為你做決定。

不要從外界賦予事物的理由成為做決定的關鍵,而是要從內心去找尋自己的理由。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在做決定之前,問自己哪一個選擇才是真正的自己?

面對難以做決定的時刻不妨改變你的思維,將這些時刻視為難得的機會。Ruth Chang 提供另一種觀點,讓你能改變做決定的看法:「人生的決定雖然艱難,但正因為身為人類的我們擁有這份獨特能力,讓我們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理由,讓自己成為理想中的那個人。做決定的挑戰和困難並非痛苦的根源,相反地,那是珍貴的禮物,讓我們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撰稿:Marssi

從特斯拉 (Tesla) 開放專利談顛覆式創新

$
0
0

特斯拉(Tesla)的CEO伊隆•馬思克(Elon Musk)在六月初宣佈了特斯拉將開放(open source)所有專利, 讓所有對電動車科技有興趣的人可以無償使用專利,但書是要在良善好意(in good will)使用而不是惡意使用,這些科技包括電池,充電器或是太陽能板。此舉ㄧ出在科技界造成震撼,專利(patent)在科技業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許多公司花在專利訴訟上的費用更是天價。特斯拉的粉絲當然叫好叫座,股東們和投資者可就沒那麼ㄧ致了,宣佈開放專利的當天股價稍稍下跌。馬思克說:「 特斯拉的領導地位不是靠累積專利而來是能夠吸引並啓發世界上最棒的工程師。」而到底為什麼特斯拉這樣做呢?馬思克背後想的是什麼呢?

Elon Musk 圖片來源:http://tedconfblog.files.wordpress.com/2013/04/elon-musk-time-100.jpg%3Fw%3D900

汽車產業開放專利不是第ㄧ次,早在1959年福斯汽車就開放了安全帶的科技,在1970年通用汽車(GM)開放了觸煤轉換器的創新科技。但是這次馬思克面對的不ㄧ兩個競爭對手而是整個產業。特斯拉自從馬思克接管以來不但股價飆漲,銷售量大增並且贏得許多設計大獎,但是市佔率還是小眾。馬思克面對的是整個產業的不願意改變和供應鏈技術成熟度的問題,電動車除了關鍵技術如充電器、電池等,更重要的是充電站的設置和整個交通基礎建設的配套以及法令政策的支持,二十世紀快速工業發展,各國大興公路造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油價持高不下。對於已經掌握利益的廠商,利益團體恐怕是馬斯克更要面對的阻礙。特斯拉這次開放專利可以說ㄧ種顛覆式的創新, 藉由遊戲規則的改寫, 希望對產業造成衝擊。

馬思克在2013年的TED大會談到向心中的源頭探索,他說:「把問題抽絲剝繭到最基本的點,並從中去驗證而不是類推,從驗證過程中找到基礎的真理。」馬斯克過去成功創辦了Paypal、Zip2等公司,他是ㄧ個大格局的創業家,他的SpaceX正在研發如何把人類帶到火星生活的可能性,特斯拉對他來說不只是電動車,他在想的是如何用科技,設計解決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的方法,電動車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馬斯克的開放專利為電動車業界投下ㄧ顆震撼彈,他正用顛覆式的創新翻轉這個產業。


原文網址:從特斯拉 (Tesla) 開放專利談顛覆式創新

撰稿:Jason (TEDxTaipei 策展人)

快樂難不難?

$
0
0

快樂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共同目標,然而我們卻常習慣將心力放在讓我們不快樂的問題上,反而讓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Matthieu Ricard 是用科學方法檢測出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要怎麼擁有快樂,讓他來告訴你。


是「快樂」還是「享樂」?

許多人常混淆了快樂與享樂的定義,Matthieu解釋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平靜與圓滿,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不是時常變化的情緒;享樂則是會受時、地、物影響而有所改變的感受,就像吃蛋糕,吃第一塊時覺得好吃,再吃第二塊、第三塊就會感到不適,從開始享樂的那一刻起,就逐漸消耗樂趣。因此,快樂並非如享樂般要不斷向外尋找,而是蘊含在生命中的寶藏。


快樂何處尋?

然而,我們總習慣從外界尋求快樂的感受,以為得到了什麼就能夠擁有快樂,但這個念頭卻會讓你步入不快樂的狀態裡,因為只要少了其中一種元素,你就無法達成圓滿的快樂目標,太過於仰賴外界的物質力量,只會讓你陷入盲目追求的陷阱裡。

真正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並非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們的心。心是將我們的經驗詮釋為痛苦或快樂的根源,因此主宰你是否快樂的是自己的心。


負面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嗎?

既然心是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關鍵,但我們仍不時會產生負面情緒,難道這些想法是與生俱來的嗎?心的本性就像一面鏡子,它會透過「意識」如實反映出我們經歷的喜、怒、哀、樂,但這些情緒的波動都不會影響鏡子的本質,只有我們的意識會隨之起舞。

由此可知,在意識之下,心的本質並不會受到情緒影響,然而我們經歷過多的負面情緒,像是憤怒、嫉妒、自大等,並不會為我們帶來美好、快樂的生活,而且也會危害他人。當我們經歷越多負面情緒,就像連鎖效應一般,我們就會感到痛苦與折磨。同樣地,如果我們幫助他人,內心感到快樂,這樣的情緒也會讓我們感到滿足,希望能永保這樣的情緒。


培養快樂的習慣

人人都想要擁有快樂,但要怎麼讓快樂常在心中呢?Matthieu 提出兩種方式,讓我們能學習培養快樂的習慣

1.訓練心智:訓練心智即是訓練擁有相反的情緒解藥。當我們對某件事物有某種情緒時,不可能同時有相反的情緒,就像我們無法和人熱情擁抱的同時,卻出拳傷害對方,因此透過訓練心智產生相反的情緒解藥,就能消融原來的情緒。例如,用正面情緒去化解負面情緒,以愛化解恨,以內在的自由化解執著的念頭,用每一種情緒的反面來釋放被負面情緒困住的自己。

2.正視負面情緒的本質:當我們對某件事越生氣時,往往會不斷去想那個討厭的事物,但這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困在憤怒的情緒裡。向外追尋只會深陷泥沼,因此要向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解方。正視像暴風雨般的情緒,就像你坐在雲海上面,端詳波濤洶湧的情緒巨浪,就會發現那只是一堆霧氣。同樣地,當你看見自己的情緒轉折、注視自己的心境,而非惹人心煩的事物,情緒隨即就能煙消雲散。


塑造大腦,讓快樂永遠與你同在

許多人以為成年之後,大腦就難以改變、塑造。但 Matthieu 透過研究,邀請長期冥想的人保持充滿慈愛的心念,並讓他們連想受苦的人們和所愛的人們,結果顯示,右額葉活躍的人較憂鬱、缺乏正向想法;左額葉活躍的人則較開心,且樂於助人。

另外在實驗中也發現,長期冥想的人能夠控制情緒的反應。透過播放鞭炮聲的測試,一般人聽見炮聲時,身體都自然會有嚇一跳的反應,但是長期冥想的人並不會受干擾,鞭炮聲就像流星一般轉眼即逝。因此,透過訓練,腦部仍能有所改變。

腦部訓練不僅只是靈魂的補給品,而是必需品。我們能花數十年的時間學習、培養興趣,然而我們卻少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在培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常保喜樂之心。訓練心智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藏,別忘了,心是決定我們感到幸福快樂的關鍵。


撰稿:Marssi

【讓世界看見台灣,請大家幫台灣蘭花屋投票加油!】

$
0
0

交通大學建築所副教授龔書章老師和團隊成員目前還在法國巴黎進行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日前台灣蘭花屋已在分項目”都市設計獎“(Urban Design, Transportation and Affordability)上榮獲第一名,昨天又傳出好消息,在能源效率項目上獲得第三名的佳績!這個項目其實得來不易,因為能源屋原本設計給亞熱帶地區台灣使用和寒帶的比賽場地有極大的氣候差異,所以團隊成員一度對整體效能設計感到掙扎,最後獲得這個項目,更讓台灣團隊感到振奮無比!

這個比賽將於台灣時間 7/12 結束,相信台灣的驕傲可以帶來更多令人振奮的消息,現在大會其中一個獎項:最佳人氣獎,需要台灣人的幫忙,投票網址點進去,看到國旗大力的按下去就對了!請大家一起幫蘭花屋投票,讓世界看見台灣。

網路人氣投票:(截止日期 7月12日中午12點整)

http://www.solardecathlon2014.fr/en/votez

網路人氣投票


蘭花盛放的新時代建築:龔書章(Shu-Chang Kung) at TEDxTaipei 2014


TEDxTaipei相關文章:龔書章:開放的合眾,營造創新的適應力城市


網路人氣投票:(截止日期 7月12日中午12點整)

http://www.solardecathlon2014.fr/en/votez


賴青松:丟掉人生羅盤,志願農民!

$
0
0

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害怕錢財抓不住,前途難走,但在這混亂的大環境中,總有人看見事物的純樸本質,勇敢走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路。

擁有日本環境研究所高學歷的賴青松,在出國遊學歸回台灣後選擇至宜蘭開啟種稻人生,回台灣後的賴青松,最常遇到的打招呼方式是一連串的問題:

你,可以不用當農夫吧?

你,沒有必要當農夫吧?

你,為什麼要回來當農夫?

賴青松:「可是有些時候,想想這個社會很荒謬,當你要到都市去努力、到國外去打拼,不管你到台北、東京、紐約、巴黎,沒有人會問你理由,大家只會問你準備夠了嗎?想要做什麼?不會問你什麼時候回來。但若你今天是個年輕人想要回到農村,你想從都市回到農村去打拼,我想十個理由不夠你用,一百個可能還不夠!一千個可能不能說服父母,一萬個可能不夠說服你自己。」


返璞自然的生存之道

生長在傳統純樸家庭的賴青松,因從小眼睜睜目睹鄉村與都市開發的拉扯過程,導致記憶裡充斥著農田綠意的消逝痕跡,在科技進步與環境改革的衝擊下,反而讓賴青松漸漸意識到自然與人的關係。賴青松:「與天合諧共存,才是人類真正的生存之道」。

賴青松

時代的輪轉雖是一個必經的現象、過程,但對賴青松而言,環境的進步不該是讓大地消失、使鄉村消逝的結果。人類必須仰賴食物生存是無疑的,那麼返璞鄉村與土地共榮絕對是正確的選擇,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會為了錢途而苦惱,賴青松也曾經過這個過程,只不過他的煩惱混雜了對鄉村的思念與熱情。

當時留學歸國的賴青松絕對有資格擁有讓人欽羨的職位,但正因為他從小生長在一個都市與鄉村拔河、變革的年代,讓他漸漸體會到都市擴張的變幻,賴青松:「走出校門口有放眼望去的水稻田,再繼續走會經過雜貨店與錯落斑駁的房子,接著你會看進入住宅區」。這些光影片段像是一部紀錄片重複倒帶播送,賴青松的小學歲月被這些光影填滿。

賴青松

往後的日子,除了習慣這些場景之外,賴青松還得面對家庭的金融周轉狀況,在這仍有票據法的時代,使賴青松親身體驗到「走路」這件事情,一個下午賴青松的阿公便從新竹將他帶回到台中種田,賴青松說這是他的轉捩點,一瞬間他回首無路,一間扛下重擔拿起竹頭幹下去埋頭種田,賴青松:「剛開始你幾乎很難去分辨這是什麼滋味,因為你只是想明天還能不能在這兒待下去」。


鄉村到都市的留學

整整一年的鄉村生活,就讓賴青松體會到故鄉的味道,賴青松說:「鄉村生活是五味雜陳」,有如戲劇的生活讓他從小就在田中飽受風吹日曬、與蟲為生,無論是陽光咬人的高溫或又冷又寒的冬日,他都嚐過,鄉村的味道是很餓時吞的炸彈麵包、田中的土壤味中交纏,每一天的情緒都飽滿地讓他體驗到活著的滋味。賴青松:「其實,我想我的留學是從鄉村開始。」活著的滋味很苦,但卻總有個地方能承載著你的情緒,那個地方就是故鄉。

賴青松


吃,是一輩子的事。

台灣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到智慧型時代,而唯一沒有變的就是農業持續存在,在盲從跟著時代流轉的人們,總會忘記農村、農夫是撐起台灣的推力,如此重要的事情卻漸漸被人淡忘。

在學校、圖書室或許可以查到農業的相關知識,但鮮少有學校教導學生農業的真正價值,更不會有多少老師花大量的時間解釋農夫這行業!若是童言脫口說出自己的理想職業是要當個農夫,或許還會被眾人勸阻。

賴青松

賴青松卻因從小的生長背景,更深刻的明白農業的價值所在,他創立穀東俱樂部從穀東分散風險的角度做起,轉換成產銷共同負責的「預約訂購、計劃生產」,讓更多的農民不用看天吃飯,消費者不用承擔食物的風險。賴青松:「要救世界,可能來不及;要幫忙台灣,也非我能力所能為」,賴青松願意持續耕耘的驅動力是希望給孩子一個故鄉,讓他們舔的到故鄉的味道、嗅的到泥土的芳香,讓他們擁有味道的生活。

若試問什麼是故鄉,會有許多人洋洋灑灑地疊出一堆文字,但是推砌漂亮的文字不是故鄉的滋味,賴青松說:「近鄉情怯:有一個地方在三萬五千公里的土地上,讓你往前走三步倒退兩步,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這,就是故鄉。


撰稿:Ying Pu Hua

TEDxTaipei夏日Live音樂舞台!

$
0
0

太陽劇團欽點音樂家

吳苡嫣是台灣首位榮獲全球知名劇團【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 】遴選的音樂家。讀音樂班的她從小就展現對古典音樂的天分與熱情,小學曾三度獲選為台灣代表,參加亞太兒童創作曲發表會,求學的路上獲獎無數,後來更以鋼琴主修推薦甄試第一名,考取輔仁大學音樂系。


吳苡嫣

音樂之路的轉捩點

2003年是吳苡嫣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她決定踏出過去的舒適圈,聽從心裡對夢想強烈的呼喚,出國學習她最愛的爵士樂,最後她順利考取加拿大蒙特婁McGill大學音樂系,努力朝著爵士樂手邁進。

吳苡嫣在TEDxTaipei去年的年會舞台上為大家演唱兩首她的創作。面對全新的音樂領域,她感到徬徨和不安,於是寫出《Morning, I wake up》這首創作曲,歌詞中不斷出現「I keep going」的字句,訴說著對夢想的堅持;她認為在克服挫折沮喪之後,曾流過的眼淚將變得美好,《Beautiful Tears》這首歌於是誕生。


迷人嗓音與魅力

吳苡嫣的歌聲極具磁性,對於自彈自唱的掌握度非常純熟,將爵士樂隨性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抒情歌,而古典樂背景更造就出她的創作多元性以及令人驚豔的舞台魅力。她的音樂實力受到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肯定,擔任巡迴音樂會的鍵盤樂器演奏,也曾與DJ劉軒於時尚電音派對中演出,並擔任歌手王若琳的專輯編曲者;吳苡嫣更在紐約2013台灣週(NYC Taiwan Week)擔任表演嘉賓,於國際舞台上綻放光彩。


拉丁風格打擊樂團造訪台灣

無獨有偶,台灣在2013年同時舉辦了一場熱情奔放的音樂嘉年華-台南國際鼓樂節,邀請到知名的拉丁風格打擊樂團Grooversity擔任表演嘉賓,與台灣「十鼓擊樂團」、法國「巴拿馬鋼鼓團」、日本「野武士太鼓團」一起切磋,他們也在台灣拍攝了演出的紀錄片《Grooversity Fired uP Taiwan!》,記錄他們用音樂與台灣人互動的美好回憶!

Grooversity 圖片來源:http://montrealdrumfest.com

2004年,來自巴西巴伊亞州的鼓手Marcus Santos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於是創立了一個全新的打擊音樂計畫Grooversity


音樂能改變世界

Grooversity是以推廣教育與社會議題、兼具娛樂性質的表演團體,由各個國家、種族和年紀的鼓手所組成,跨文化音樂養分的碰撞,成功喚起觀眾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並傳達出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而Grooversity所有表演收入都將用來推廣薩默維爾市(Somerville)公立學校的音樂課程。

創辦人Marcus是巴西裔非洲人,身為一名打擊樂手與教育家,他致力於保存家鄉的傳統音樂文化。Grooversity使用現代流行的方式演譯傳統非洲音樂節奏,鮮明的節奏、極富感染力的聲響以及自由奔放的動作是他們的最大特色。


熱情的嘉年華風格

在Grooversity的表演中,每個成員和每個樂器都同等重要,由基礎簡單的節奏作為基底,再加上較為複雜的變化節奏,循序漸進,增加表演的豐富度,將音樂的層次推向另一個高點,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巴西的嘉年華,而輕易自在地融入表演、想跟著節奏一起搖擺。


用擊鼓傳達理念

Grooversity在TEDxBoston的表演雖然只有短短六分鐘,但是卻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震撼人心的擊鼓演奏之外,Grooversity更別出心裁地將他們對於理想社會的願景用簡短的文字顯示在螢幕上,讓觀眾能更加了解他們想利用音樂傳達的理念。

Grooversity關懷的議題包括:

人權:「重塑監獄體制、關心受刑人心理狀態」

環境:「社會上的汙染與貧窮問題,都能率先被領導的企業與思想家解決」

教育:「世界變成一個科學家和數學家都和Lady Gaga一樣受歡迎的地方」

兒童與老人福利以及弱勢族群的就業:「重視老人與兒童的福利設施與健康保障」、「禁止兒童性交易行為」、「降低盲人高達70%的失業率」


夏日音樂派對

各種音樂能帶給人們的不只是聽覺的享受,更多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思考。看完以上兩種音樂介紹,你正苦惱著炎炎的夏日時光不知該從事哪種休閒活動嗎?

如果你喜歡節奏分明的鼓聲,那不妨去看看「青年優人」吧!「青年優人」是由台灣知名打擊樂團「優人神鼓」所培育的全方位創作表演團體,2014年全新創作《早安》即將於八月展開夏季台灣巡演。他們將首度嘗試透過拍手、敲桌、跺腳、敲文具的方式演出上班族的辦公室生活,「不用鼓」的創新表演形式令所有樂迷萬分期待!

若你總陶醉於爵士樂的即興氣氛、不拘泥於作曲家框架的風格,那你一定要走出家門,享受夏日夜晚的微風徐徐,到戶外體驗爵士樂之夜!2014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即將在8月8日、9日展開,集結了台灣和國際的專業爵士樂團,精彩可期。給自己一個和三五好友或家人相聚的悠閒夜晚,準備好和爵士樂一起搖擺吧!


撰稿:Sophina Chou

挑戰極限教我的事

$
0
0

挑戰極限教我的事

攀岩、徒步橫跨南極大陸、環白朗峰長跑 160 公里,要完成這些挑戰人類極限的行動就像要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一般,都需要無比的意志力和體力,以及經歷難以想像的痛苦和掙扎。在置身險境、奮力一戰之後,這些勇士除了突破自我和人類的極限之外,也獲得了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


勇闖人間秘境:Ray Zahab 從橫跨撒哈拉沙漠與南極洲學到的事

Ray Zahab 和好友 Richard Weber 與 Kevin Vallely 一同從海格立斯灣前進南極點,他們在過程中需要忍受零下四十度的酷寒氣候、踏上隨時會崩裂的冰層、拖著重達 77 公斤的求生裝備,還有一路上坡的艱辛路途,每天步行 10 到 20 個小時,歷經近 24 天的努力和好運才能順利完成這趟旅程,此行也讓 Ray Zahab 成為史上首位全程徒步完成這段超過一千公里路的探險家。

激發他挑戰橫跨南極創舉的是兩年前的另一項挑戰極限之行,他用 111 天長跑橫跨撒哈拉沙漠,他發現北非當地的民眾即使資源不豐富也都能跑完全程,因此他體悟到,只要有決心,就一定辦得到。然而他不想要只是毫無目的的完成探險,一直到他結識了致力解決北非水資源問題的 Peter Thum 後,開始有了前進的目標,他決定要全程拍攝、轉播南極之旅,設立互動網站,讓所有人隨時隨地與他們同在,並參與盛事。

這趟不可思議的旅程,讓 Ray Zahab 體悟了不可能的任務也有可能實現!他一直到 40 歲完成壯舉時才了解這件事,因此,他設立了 i2P 組織(impossible to possible,暫譯:讓不可能變可能http://impossible2possible.com/i2p),希望能以自身經歷激勵更多青少年,讓更多人在年少時就得到啟發。


跑上白朗峰:Krissy Moehl 從超級馬拉松學到的事

熱愛超馬賽跑的 Krissy Moehl 時常在山中不平穩的小徑上奔跑超過五十公里,在長距離跑步中,她很享受雙腳帶她走過的路途,讓她能見證美不勝收的風景。一直以來,她在跑步時都謹記三件事:微笑、確保身旁的人都樂在其中,以及贏得勝利。

數年前,她接連參加兩次上百英里的賽事,其中一場她拋下了自己立定的微笑準則,一心只想著要贏得比賽。但因為太專注於輸贏,她無法享受跑步時的快樂,造成身體上和心理上極大的負擔和不適,在跑完全程後,她必須在家休養好幾個月。

經過這次的痛苦經歷,她一度想放棄跑步,但在認真思考之後,她認定跑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只要能跑步,就是一種獲得,因此她懷抱著這份信念再次上路。

數月之後的百哩賽事是圍繞白朗峰,上上下下的高度落差近萬公尺,就像當天爬上聖母峰一樣。在途中,她注意到身旁親友的支持、陌生人的歡呼,這一次,不忘初心、享受其中,讓她最後獲得了第一名。

在這兩場賽事之間,她體認到:當你努力讓不可能的事情成真,就能敞開心胸,保持原始、純淨的心去做自己,當你看見最真實的自己,世界就會回應你。


攀越石岩山:Matthew Childs 從攀岩學到的事

攀岩專家 Matthew Childs 在歷經 35 年無數失敗與成功的攀爬經驗後,從中領悟了九項人生哲理:

1.永不放棄:許多人在還沒達到身體極限時,就因為內心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半途而廢,要相信自己能完成、永不放棄,你才有機會抵達成功之門。

2.毫不遲疑:在斜岩板攀登中,攀岩者沒有任何能支撐的地方,只能靠摩擦力穩住,當你停下來,就會開始滑落,唯有藉由移動才能保持平衡,因此毫不遲疑、一路向前邁進,終能抵達終點。

3.擬定計畫:你可能設想好每一個最困難的關卡,然後也一一通過了,但是卻沒有通盤考慮,導致在最後關頭體力不足或策略不足而失敗,因此事先做好完整規畫才不會飲恨而歸。

4.每一步都重要:從開始到最後都要保持氣力,不要魯莽躁進,才不會在中途用盡所有精力,在成功之前鎩羽而歸。

5.懂得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懂得適時用聰明的方式休息,在消耗體力之餘也補充體力。

6.全神貫注:當你意識到恐懼時就代表了你沒有全神貫注在挑戰上,要記得每一個動作都有極大風險,不容許分心閃神,時時集中注意力,才能保住性命、順利完成任務。

7.借力使力:碰到困難的情況並非就是壞事,運用逆境的特點借力使力,將阻力化為助力,就能扭轉逆境,邁向成功。

8.成功並非取決於蠻力:不是力氣大、體能強的人就一定能成功,有智慧地運用力氣,也能讓你贏得勝利。

9.學會放手:有時候失敗已是難以避免的情況,隨機應變將傷害減到最小,讓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


挑戰自我極限,永遠不嫌晚

挑戰極限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能有的夢想,這三位勇者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打破紀錄、獲得勝利這樣亮麗的成就,他們在挑戰過程中的體驗,也是帶給大家受用無窮的寶物。挑戰自我極限的時間永遠都不遲,立定志向、相信自己,只要你願意,也能突破自我!


撰稿:Marssi

你後悔了嗎?

$
0
0

常有人說,人生要過得無悔無憾,然而後悔就像是喜、怒、哀、樂一樣,是每個人這輩子一定會經歷過的感受,可說是家常便飯、無可避免的事。但後悔真的對人生毫無益處嗎?也許你只是沒發現它的另一面!

錯誤研究專家 Kathryn Schulz 從不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後悔,並不是因為從沒犯過錯,事實上她坦言自己也許每個小時都在做錯誤的決定,只是她相信自己在事發當下已盡力,且做了最好的決定。再者,就像信仰此生應該毫無遺憾的人一樣,她說為了過去發生的事感到難過只是浪費時間,人們應該展望未來,而非悔恨過去。但她卻在第一次刺青之後大崩潰,極度後悔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

Kathryn Schulz 提到自己就如同強尼.戴普,以及大多數在年少時刺青的人,為了失敗的刺青而感到後悔。強尼在愛得情深意濃時,在身上留下女友的姓名;而Kathryn Schulz 則是想藉由刺青提醒自己莫忘人生的重要課題。但事過境遷後,兩人都後悔當時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希望身上的印記能夠不見,只是就像人生中許多已成定局的事一樣,你無法輕易地抹殺它的存在。


你後悔什麼事?

後悔的事件天天在我們的生活中和電視新聞裡不斷上演,在後悔排行榜中,大多數人頭號後悔的事情是「教育」。在所有的後悔之中,關於教育的後悔佔了人生的32%,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去能多學一點,或是希望過去學的是另一種領域,應驗了自古以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名言。

image001

位居排行榜第二到六名的分別是:對職業、感情的選擇,育兒的方式、對自我的評價、休閒時間的管理;接下來是所得與支出的分配、與家人的關係、健康的經營、與朋友的交情…等等。

許多人以為經濟問題會是人們最容易感到後悔的事,總是苦於要為了薪水選哪間公司、要花多少錢買哪台車,但是在看到人生後悔排行榜的統計之後,你會發現,對錢後悔的事其實連 3% 都不到,五年之後,你早已遺忘自己為了這個決定苦惱多久。


後悔時這樣想:平靜三招

只要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後悔是種十分難受的感覺,在無法挽回的情況下,Kathryn Schulz 提出三招能讓你能好過一些的法寶:

1.記得你後悔的事沒那麼罕見:只要上網搜尋一下,你就會發現自己後悔的事情其實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曾發生,你後悔的這件事並沒那麼特別,你做的決定沒讓你因此比別人還蠢太多,所以就別太沮喪了。

2.自我解嘲,讓不快一笑而過:笑一笑是最好的解方,在經歷過真正悔恨的痛苦後,你就會發現,幽默,或黑色幽默,是幫助我們撐過去的好方式。當你將正向的幽默感和負向的後悔經歷放在一塊,相乘的能量就會為你的生活充點電。

3.讓時間帶走一切:時間能撫平各種感受,事發當下難以接受的事,隨著時間過去,所有激烈的感覺終究會隨風而逝。


後悔教我的事

擁有完美主義的 Kathryn Schulz 在經歷過刺青事件後,她發現,通常讓你後悔不已的那件事,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糟,讓你耿耿於懷的關鍵,其實是無法放下苦痛、向前邁進的自己。

而後悔教我們的是,在這輩子裡,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無悔的人生,不是完美無暇的生活,而是去愛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並且要提醒自己,有了後悔,你就能更了解自己,並從錯誤中得到明確的目標,找出改善的方式,讓你這次的後悔成為人生未來的墊腳石,幫助你在下一次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撰稿:Marssi Draw

從數學看音樂!

$
0
0

爵士樂常讓人感到身心放鬆,在輕鬆的的節奏汗律動中聽眾常常不自覺的跟著搖擺身體,這樣精彩的音樂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魔法秘密,讓這些音樂能夠如此俱有感染力又好聽呢?一起來看看知名爵士樂手Clayton Cameron的分享吧!


音樂背後好聽的秘密

無論是工作或是休假的時候,讓身邊充滿音樂的節奏可以調劑身心、舒緩壓力,而Clayton Cameron 用他的雙手,為 TED Talk 的聽眾帶來一場精彩的音樂響宴。Clayton Cameron是將鼓刷(brush)當作擊鼓工具的先驅,從小就展現對音樂的熱情和天份,他曾將麥片盒倒光只為了得到一個紙製的鼓箱,而這種對音樂的熱情支持他一路努力不懈,曾經和Sammy Davis Jr. , Tony Bennett 和爵士樂的傳奇人物 Kenny Burrell,一同巡迴表演,最後更曾獲得美國葛萊梅音樂獎的殊榮。

Clayton Cameron 非常喜歡演奏爵士樂,而爵士樂又分成放克( funk)、嘻哈(hip hop)、流行(pop)、R&B、還有拉丁(Latin)和 非洲音樂(African),這些音樂裡的節奏總是讓人不知不覺的想要擺動身體,到底是什麼樣的魔法讓聽眾可以深受這些音樂的感染呢?

別驚訝!秘密就是:數學


會數數,你就可以成為表演家

Clayton Cameron 給這些節奏一個特別的名稱:-A-rhythm-etic,這些音樂的韻律四個為一數,然後再被細分為三拍。三,是個神奇的數字,它讓音樂更有律動感,影片內Clayton Cameron利用精湛的技巧,跟觀眾一搭一合的互動下,全場觀眾瞬間都變成爵士樂的表演者,原來只要會數數字,就可以變成爵士樂的表演家。

其實不只爵士樂,所有音樂的背後都有數學的影子,許多音樂研究者發現了許多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聯,音樂之父巴哈也將數學和音樂的關係應用得淋漓盡致,他將數學裡平均、切分、對位等概念,轉化為音樂,因此他的音樂裡充滿了和諧和祥和的氣氛,除了巴哈之外,莫札特、貝多芬、韋瓦第等知名的作曲家的音樂裡也都藏有數學的秘密。


音樂與數學充滿宇宙的哲學

數學家 Sylvester 說 :「 音樂是聽覺的數學, 數學是理性發出的音樂, 兩者皆源於相同的靈魂。」 音樂和數學間的關係最早是由古希臘的哲學家所發現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世界的運行是一種數字的關係,符合一定的比例就能能達到一種和諧,因此畢式學派對世界的研究很可能就源自於對音樂的研究,哲學家藉由音樂而認識世界。

在哲學家叔本華所寫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中認為世界的本體其實是充滿力量的「意志」,而音樂則是「意志」的具體展現,至此將音樂藝術在哲學上的地位推升至崇高的地位。對於一般聽眾來說,不管音樂背後的哲學或是數學意義為何,和諧的音樂總是深受人們喜愛,聽完這一小段表演是否還意猶未盡呢?快點多找一些好聽的音樂讓身心自在地沉浸在旋律的饗宴中吧!


撰稿:Lavina

化解衝突,你也能做得到

$
0
0

你常和別人爭得臉紅脖子粗嗎?

人與人相處時,不論是在家庭、職場,或是小團體中,只要有溝通就難以避免衝突發生。遇到意見不合,在激昂情緒與緊張氛圍交乘之下,要怎麼化解一觸即發的情勢,並讓雙方達成共識,還能繼續保持良好關係,是人人傷透腦筋,卻又夢寐以求的結局。想要在戰火點燃前化險為夷,讓談判專家教你怎麼做。

William Ury 是哈佛談判計畫中心的共同創辦人,曾化解過各種衝突,並居中協商談判,包含從企業合併到中東地區的種族戰爭等重要又棘手的問題溝通。八○年代,他更協助美國與蘇維埃政權建立核能危機中心,避免致命的核戰發生。


局外的第十八隻駱駝

衝突與談判是人類時常碰到且無法避免的問題,不分古今中外皆然。傳說中東地區有個父親要將他的十七隻駱駝分給三個兒子,他說大兒子可以得到一半,老二則獲得三分之一,至於老三,則能得到最後那九分之一的駱駝。為了取得自己的那一份,三個兒子開始協商。但十七隻無法分成一半,也不能被三和九整除,這樣的分配讓三個兒子傷透腦筋。

後來他們找到一名有智慧的老婦人,她想到一個妙計,將自己的一隻駱駝先借給三兄弟。現在有了十八隻駱駝,大哥能帶走那一半的九隻,二哥得到了六隻,小弟也順利擁有了兩隻,最後,他們還能還給老婦借出的那一隻。一開始,面對無法解決的十七隻駱駝,誰也不想讓其他人多得,誰也不想讓自己吃虧,但有了局外人的老婦,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William Ury 認為人類的問題就如同這三兄弟,原本都是一家人,當我們有了不同的種族、國籍、宗教,就像大家庭重逢,總會有不同的意見出現,衝突也就因此產生。面對彼此的差異,要怎麼處理,當中的人就格外重要,而我們就是擔任那建設溝通橋樑,而非破壞關係的人物。


扮演「陽台推手」的第三方

走訪世界各國的 William Ury 曾居住在南非 San Bushman 原住民的聚落中一個月,在那段期間,他觀察當地人們怎麼解決衝突問題。那裡的族人過著原始的生活,以打獵和採集為生,所以人人都有能致人於死地的毒劍。在碰到衝突時,他們會把毒箭藏在密處,然後所有人圍坐在一起,接著開始對話,即使會花費好幾天的時間,他們都會繼續談,一直談到達成共識。但對話中難免有人會格外憤怒,這時族人就會送某些人去拜訪親戚,暫時停止僵局,讓大家有一段冷靜的時間。

William_ury

William Ury 說在談到衝突時,我們都會看到對立的雙方,例如失和的夫妻,或是敵對的政黨,其實我們常忽略了還有第三方,像是家人、鄰居、同事…等等。人們在爭執時往往會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而這第三方就是讓你在口出惡言前,帶你到陽台的推手,避免你說出一時的氣話而後悔一輩子。另外,第三方也能讓你離開衝突,將關注放在原來的目的,以及最終的圓滿結局之上。

就像過著有如先民生活的原住民,並肩而坐的鄰人讓情緒高昂的人暫時離開情境,避免情緒模糊焦點。第三方就像解開打結繩索的人,而非使勁讓結越結越緊的人。


回到初衷,讓人們生活在故事之中

要解決世界最多戰事之一的中東衝突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當 William Ury 嘗試要跨越多國邊境,建立一條亞伯拉罕通道時,大家都認為他不可能辦到。身為社會人類學者的他,了解每個文化都有一個起源的故事。而中東的起源故事即是在四千年前,亞伯拉罕與家人走過此地時,改變了世界。亞伯拉罕的故事象徵了團結,而他在故事中也帶著基本的信念「尊重」,以善意對待陌生人。

William_ury

William Ury 讓亞伯拉罕扮演第三方的角色,打造一條和平通道,人們能以步行與搭公車的方式,從亞伯拉罕的出生地美索不達米亞為起點,順著他的足跡,貫穿中東十個國家,一直到他在聖經裡的啟程地哈蘭。

這條「亞伯拉罕通道」串起人們的心,在這條路上,人們會帶著亞伯拉罕的好客與友善精神,邀請陌生人到家裡用餐。這條通道讓亞伯拉罕的故事不只是傳說,他就像活在世界上,與人們生活在一起。

除了化解人們的戒心,這條通道也帶動了地方經濟,以及全球群起效尤的運動。人們從原來面對面談判時的從正面衝突到肩並肩前行。William Ury 解釋這條通道的潛力就在於它打破了遊戲規則、改變了框架,以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人們能將仇恨轉變為好客,將恐怖分子轉變為觀光旅客。


化解衝突,邁向和平,就從跨出第一步開始

和平是每個人都有的心願,不論是人際,或是國家、種族之間皆然。透過擔任「陽台推手」、提供「局外第十八隻駱駝」的助手,或是讓大家回到故事源頭的說書人,這第三方的角色讓你我都能扮演化解衝突的關鍵人物。

William_ury

倫敦、柏林在七○年前還是廢墟,沒有人會相信不到一個世紀,歐洲就會成為如此和平的地方。William Ury 邀請我們跨出自己的第一步,帶著善意與不同文化的人對話、交流,你就能是促成世界和平的第三方,只要我們都跨出自己的一小步,就能靠近和平一大步。


撰稿:Marssi Draw

聽見舞蹈的聲音

$
0
0

這是個被舞蹈環繞的世代,舉凡中國的扇子舞、彩帶舞,異國的芭蕾舞、華爾滋,還有現代流行的街舞、踢踏舞,各領域的舞者在世界的每處角落大放異彩。舞蹈,不只是利用肢體表現出舞動的力與美,更是舞者和世界訴說故事的方式,只要你用心感受,就能聽見舞蹈的聲音。


讓舞蹈夢發芽茁壯:Static Noyze

風靡全球的街舞(street dance)泛指所有的街頭舞蹈,其中之一是著名的hip hop dance。hip hop原指一種源自美國的黑人音樂,融合美國黑人的語言、舞蹈、穿著打扮、精神及生活態度,逐漸發展成一種不斷在創新及變化的特殊文化。

Static Noyze Dance Company是一家成立於2006年的美國波士頓hip hop舞蹈公司,由五個志同道合的大學同學共同創立。他們相信創新的藝術、不被消磨的熱忱和絕對專業的舞技,可以讓Static Noyze成為波士頓新穎的hip hop舞蹈公司,而不僅僅是藏身在街頭塗鴉牆旁,擁有精湛舞技卻不被看見的無名舞者。

追求夢想的力量不容小覷,幾年內,Static Noyze成功躋身為波士頓知名的舞蹈團體,也吸引更多擁有同樣熱情的舞者加入,旗下的Static Noyze 6更闖進美國MTV《全美街舞達人第五季》(America’s Best Dance Crew season 5)的東區決賽。此外,Static Noyze於2010年TEDxBoston的表演讓人驚艷,14個舞者整齊無比的舞蹈動作及投入於音樂旋律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除了欣賞舞者富含情感的肢體伸展之外,更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渴望說出故事的心情。

另外,Static Noyze在美國紐澤西今年舉辦的World of Dance比賽中也有一支精彩的舞蹈影片。20人以上的舞者交織出更震撼的畫面,在緩慢又詭譎的背景音樂的陪襯下,舞者分別扮演囚犯、獄卒及典獄長,在舞動中呈現身陷囹圄的煎熬,以及各種讓人不敢直視、痛苦萬分的牢獄生活。


用LED燈照亮未來: LUXY Boyz

用舞蹈說故事的團體不只在國外盛行,台灣著名的藝術表演團隊LUXY Boyz,擅長結合街舞及聲光科技,這種創新的感官體驗,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深夜的宇宙中。

起初只是三個跳街舞的男孩在夜店舞台上想盡情展現街舞冠軍的風采,然而,受到夜店文化及環境的侷限,他們決定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2007年,他們成立了LUXY Boyz,並研發出台灣第一支結合LED燈的舞蹈表演。「光」,自此成為LUXY Boyz的特色標誌,也成為他們不斷創新及挑戰觀眾視覺的重要表演元素。

LUXY Boyz曾在第47屆電視金鐘獎擔任開場表演,其藝術表演《黑色流明2》(Blacklux2)受到太陽馬戲團的藝術總監讚賞,更與法國知名的化妝品牌L’Oréal Paris合作,以神奇的燈光效果介紹美妝產品。

然而,Luxy Boyz團長陳帟睿在TEDxTaipei去年翻轉年會的演說上提到,隨著團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們對於自身的期望也隨之變高,除了要求團隊能持續結合舞蹈及創新之外,還希望能夠藉由舞蹈表演讓社會變得更好,並用藝術表演傳達更多好的理念。

Luxy Boyz在去年年會上,以撼動人心的藝術表演表達反核的立場。懸空在中央的骷髏頭由多種材料組成,如同讓人畏懼萬分的「拼裝車」核四;優美悅耳的背景音樂,如同政府不斷用溫柔好聽的話安撫人民;舞者身上的衣服上則繫著無數個319反核遊行民眾衣服的鈕扣,當舞者擊鼓時,就像把全台灣人民的怒吼傳到當政者的耳裡一般,陣陣鼓聲擊中每個人的心坎,在音樂和舞蹈中,帶給我們一股必須勇敢堅持到底的力量。


以舞會友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溝通分成很多種,有一些說不出口的、不知道從何說起的,若能訴諸各類的舞蹈及表演,就如同一篇流動的優美詩篇,每一個動作都能讓人產生共鳴、每一次移動都是嶄新的視覺感動,在眼神的交流中,彷彿也因更了解彼此而靠近了。今年夏天,讓自己去體驗一場精彩的舞蹈饗宴吧!


撰稿:Maureen Wang


眺望未來,毋忘起始

$
0
0

古人說鑑往知來,歷史事件、科技發展、文化孕育都被做為今日文明社會中的養分,我們得以站在偉人的肩膀上,繼續的向上延伸,直至觸摸、實現我們內心的夢想;現今的進步源於人類的需求,許多在過去被視作大膽、超乎想像的創造,今日看來,可能只是理所當然的產物。


接受想像之外

MIT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之一Nicholas Negroponte在過去30年間,於TED發表過許多關於未來的預測,迄今一一實現。「在當下的人們,其實沒能看出發生了什麼事」,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不斷有新的媒介誕生,改變了人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

人們過去用紙筆記下,記憶在腦袋裡;現今以Word建立文書檔,儲存在電腦裡,一個小小的晶片,從電腦、數位電視進階到隨身的智慧型手機,越趨多元並轉為功能導向,而價格也日益親民,降低了擁有科技的門檻,產品在市場上也漸掀波瀾。媒體的革新不僅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這個世界的人們認識我們的方式。


成就學習本能

人類不斷地接收新知,正謂學海無涯,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曝露在資訊爆炸之下,為了跟上時代、抓住自身需要的知識,我們不斷的學習。Nicholas近年來致力於「一孩童一平板(One Laptop per Child)」計畫,並於衣索比亞進行了一個關於學習的實驗:每位孩童都獲得一個平板,但沒有其它說明、使用講解;在5天之內,每位孩童平均使用了50個APP。

在台灣,部分鄉鎮存在數位、資訊落差,當地孩童們少了看見多元世界的機會,少了接受資訊刺激的選擇。連接偏鄉的重要性,在於人人都有接受這些資源的權力,不應為距離而剝奪。偏遠地區的人們,所能獲得的資源平均較少,然而那不代表他們的學習能力有所侷限;他們缺少的,只是合適的資源來源、並不是過於熱切的眼神與關懷。


將知識吞下肚

當考試念不完的時候,我們都期待哆啦A夢的記憶土司是真的,讓人瞬間記憶,不再需要花長時間背誦記憶。Nicolas也提出了他的未來預測:在30年之後,知識的學習以及取得,可能只需要靠吞下一顆藥丸,透過血液循環帶到腦部,得到深植腦海的效果

然而,某種程度來說,過程與結果一樣的重要。每當我們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生活而學習、為了增廣見聞而學習,透過找出讀書方法、建立記憶準則,更了解自己的短處、長處,也是一種自我的探索。知識無價,若未來一顆藥丸就足以建構起一個人的博學多聞,在資訊發達卻不對稱的時代,也許知識鴻溝只會日益加劇;追求速成目標的同時,關於沿途的璀璨風景,過與不及之間,平衡點的找尋會是即將面臨的課題之一。


撰稿:Tina Miao

從暗能量看宇宙生命的起源

$
0
0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我們對於宇宙一詞的印象:無際、唯一,以及佈滿點點星光的漆黑。然而在1929年,著名天文學家Edwin Hubble發現了遠處的星星正離我們遠去,而1990年代天文學家更觀察到星星們加速向外擴展的速度,引用萬有引力互相排斥的定律,導出了宇宙正在快速向外擴張的事實,也讓人進一步思考,其他宇宙存在的可能性。


物質交響曲

促使宇宙產生向外擴張的能量,被稱為暗能量,它均勻地散佈在空間中,使得星系之間產生相斥,進而向外擴張。物理學家Brain Greene由此帶出了弦理論──一種解釋宇宙間力的架構的概念,弦理論被用來形容存在於分子、原子間的能量絲,經由不同頻率影響產生震動。

然而這些弦的振動,在假說中,受三度空間以外的維度所影響,不僅如此,包括分子、原子等微粒的質量、其中所產生的牽引力度,以及最重要的暗能量的數量,也都受到了維度的形狀影響。

但維度的形狀未知,從一開始假設的五種形狀,至今已有上百億種的選項,故無法計算其所產生的暗能量的多寡。


問對的問題

於是回到了最初的多元宇宙假設:每一個宇宙都有著不同形狀的的維度,所以暗能量的多寡不是一個特定的數字,而隨著每一個宇宙的維度存在差異,我們該問的是:在多元宇宙的可能之下,為什麼生命會在這個擁有特定暗能量的宇宙中存在?

由於暗能量作為宇宙擴張的動力來源,暗能量過多,則宇宙無法集聚星系;過少,則星系間的引力不足,崩潰的速度快於形成的速度。生命,就得以在這之間產生。

在過去探索天文秘境的旅途,經常發生訂下非直接目標的情形。如知名天文學家Johannes Kepler希望可以找出太陽跟地球間的距離為何是1億5千萬公里,然而,我們應該鎖定問題於:為何生命可以在與恆星擁有特定距離的星球上存在?不意外的,距離太近,星球溫度會過高;距離太遠,星球則溫度過低。生命的起源,在於適度


抓住當下那顆星

源於適當的維度產生適度的暗能量,造就行星間的彼此牽引、地球與太陽間的適合距離,人類之所以在地球上建立歷史。

然而Brain也提到了,星系在遠離彼此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很遙遠的未來,那些星系會超過我們所能觀測到的範圍」,所以每個夜晚仰首所及的繁星點點,留下許多動人故事的星座連線,對於未來的某個世代來說,可能只能存在想像中。

「這意味著我們正存在於一個特別、值得慶幸的時代,在宇宙最深奧的真相,仍在人類探索精神能夠到達的地方」得以慶幸,身處這個時點,讓我們能夠去追尋多元宇宙,以及更多存在宇宙中未知的謎團的可能。


撰稿:Tina Miao

退役軍人說:我懷念戰場上的一切

$
0
0

英國BBC連續劇版的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中,觀眾都記得福爾摩斯和華生在緊張和幽默中破解難題的精彩過程,卻鮮少有人記得在他們未相遇前,華生軍醫獨自在陰暗的房內,無法適應從戰場到現代社會而渾沌於自身定位的畫面。若非華生在劇中逐漸嶄露頭角,你會願意給予當初在暗處的他多少關注?在真實世界中,戰後也有無數個與華生遭逢相同狀況的士兵,然而,現代社會人又曾向他們付出多少關心呢?


戰爭之於你、我、他

「戰爭」這兩個字對你具有多大的衝擊力?你可能親身經歷過、從歷史教科書中讀過,抑或從好萊塢電影感受過,在擁有20年以上資歷的戰地記者Sebastian Junger的認知中,最深刻的「戰爭」發生於2007年,150人的戰兵團隊在東阿富汗總長9.7公里的卡林哥谷地,經歷了外人難以想像的激烈戰況。

「有一陣子,阿富汗境內20%的戰爭,都發生在這九公里內,這150個人承受著北約在阿富汗五分之一的戰鬥。」他們只有膠合板搭建的簡陋兵舍、沙袋、掩體、散兵坑,沒有網路、電話、現做食物、流動的水源,更無法和深愛的人聯繫。士兵們從不洗澡,也不脫衣服,破舊的戰衣上有無數個彈孔打破的痕跡、敵人或弟兄廝殺後留下的暗紅色血塊,從衣服看上去是士兵們令人心疼的空洞眼神,那時的他們,除了戰鬥,什麼都沒有。

現代社會提倡的道德和倫理,無法和當時的情況相提並論,士兵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訓練技巧,然後在戰場上展現成果。想像當一天24小時變得如此漫長、眼能所及的範圍變得如此狹窄、感官能注意的細節只剩敵人的一舉一動時,道德就非第一考量,更遑論現代社會灌輸的和平、友愛觀念。當生命的意義只剩「戰鬥」時,人類需要戰鬥的存在,來證明自己還活著。


「我懷念那裡的一切」

如果可以,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不論對於百姓還是軍人,戰爭都是心靈與肉體上的折騰與痛苦,然而,在一場Sebastian舉辦的戰後晚宴中,一位女士問當時的隊長Brendan O’Byrne是否會懷念戰爭中的任何一部分,Brendan沉默許久並緩緩地道出:「女士,我懷念那裡的一切。

若戰爭真如戰地報導和紀錄片描述得如此痛苦和難熬,Brendan也並非精神病患,他既不懷念殺人、不想被槍掃射,也不希望有任何戰友犧牲,那為什麼終於回家、重歸社會的他,會懷念戰爭?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釐清的問題,唯有得到答案,這些退役軍人才能真的回到社會;戰爭,才能真正停止。

靜下心思考後,你的答案是什麼?Sebastian認為他懷念的是袍澤之情,代表的是殺戮的反面。袍澤之情並非友情,友情是指當你發現與他人契合、越來越喜歡他,進而願意為他付出的情誼,但袍澤之情無關你對另一個人的感情,那是一種被註定要生死與共的群體共識,是你與其他士兵之間的情感聯繫,所有人會把團體的最大利益置於自身安危之上,是「我愛他人勝過自己」的終極表現。

如同《伊利亞德》裡的阿基里斯(Achilles)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朋友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二戰期間也有許多受傷的士兵被送至戰地醫院後,就算身負重傷,還是要逃出病房回前線戰友的身邊。把這樣的狀況應用在你的生活,試想在一個團體,你關心其他人勝過你自己,在乎他們是否過得好勝於擔憂自己的生活,這般情景就如同人類所描述的天堂:在圓桌上,每位天使的筷子都長到無法夾菜給自己,但天使們總是吃得飽,因為他們夾的菜,每一口都是送進對面天使的嘴裡。


別讓天使墜落地獄

令人不勝唏噓的是,現實社會充滿太多人情冷暖的複雜故事、逢人微笑卻背後捅刀的居心叵測,這些士兵彷彿看到了地獄,每個人的筷子一樣長的無法夾給自己,卻因不願意為對方服務、奉獻,最後一一餓死。這些從天堂墜落地獄的天使,不知道自己該對誰付出、該愛誰、可以依靠誰,或是當他們失足時,誰會在關鍵時刻為他們捨身撲救,就如同他們過去在戰場上為戰友所做。面對這些回到現實社會後尋不著的答案,這些士兵只會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終究導致如同華生軍醫一般,縮在床頭卻無計可施的無助情況。

相較於社會中人與人因利益或特殊關係所建構出的人際蛛網,戰場上的袍澤之情單純許多,若社會能去除彼此之間的猜忌與惡意攻擊,不但能讓士兵們早日感受回歸家鄉的美好,人們也更能享受生活。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能終止戰爭,就從真心對待你周遭的每一個人開始,就算因此受了傷也不要停止付出,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資格期待一個再也沒有戰爭的未來。


撰稿:Maureen Wang

何曉玫:失去,是擁有的開始

$
0
0

你上一次開口說「親愛的」是什麼時候?「親愛的」是你心中的誰?若把這股情感具體化,又該如何呈現?編舞家何曉玫以震撼人心的現代舞表演《親愛的》,與群眾共同激盪出埋藏在心中,那既說不明白也看不透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又疏離的互動關係。

HO, Hsiao Mei


《親愛的》,是你在呼喚我嗎?

兩人的關係始終不外乎是從相互吸引、擁抱浪漫、衝突獨立到重整平衡。獨立,可能是和諧的安全距離,也可能成為分道揚鑣的開始。兩條生命的交會與分離,往往交織著愛與恨的掙扎,而這激烈的拉扯,就是《親愛的》的原動力。

在《親愛的》的表演中,最終「人」的形象,是由兩位表演者,分別扮演上、下半身組合而成,正好說明了何曉玫的創作理念,「人與人在相處的過程中,必定要捨去部分的自我,以包容他人的存在。」各自進行重塑自我的生命過程中,舞作結尾人群逐漸散去,畫面逐漸清晰,如同回到生命的初始。人從一出生就是獨立的個體,在生命旅程中,我們不斷地和他人建立關係,但人生謝幕時還是會回歸自我,成為真實而完整的個體。


鏡子裡的另一半:人與偶的緊密關係

如同《親愛的》的表演者,何曉玫所打造的「人」,以獨特的方式舞動著身軀、看似合理卻又不符合一般人體動作的行為,其實更像「偶」。

「人跟偶之間有很強烈的連結,偶是人的替代品,人類不斷讓偶更像人,但同時,人也在追尋成為偶。」時下的動漫人物即是最佳的例證,漫畫家筆下,那些人物看似具有人的心智、行為模式,卻又有著正常人無法觸及的樣貌或能力,而這些想像中的產物,在Cosplay(角色扮演)的盛行下來到真實世界。

《親愛的》的舞者,即在挑戰這樣如人又似偶的複雜概念,他們將髮絲染為銀白色、搭配如芭比一般的完美妝容,至於如何呈現內心的情感,則是需要仰賴舞者自己激發出的領悟,何曉玫回憶道,「有一天進排練室,我的十位舞者一一向前擁抱我,其中有人說:『老師,我們一直在想,我們每天都在揣摩什麼是愛?但這裡頭有太多的愛還未被分享,所以我們用擁抱來傳遞這份情感。』我非常的感動,這已經不只是論述,而是從內而外的身體力行。」


我舞,故我在

現代舞大師Martha Graham留下一句名言:「人的嘴巴可以說謊,但動作是沒辦法說謊的。」

《親愛的》就如一部訴說人與人之間各種糾結情感的縮時電影,何曉玫剖析自己的內心情緒,把這樣的真實和坦白當作基石,讓更多人能夠從她的作品中引發共鳴,以「人」的角度,去體會面臨相同困境的感受。

如同聽一首好歌時,你不需要刻意按下暫停鍵,鑽牛角尖地去探討其中一句歌詞的含意,才能聽懂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欣賞現代舞也是如此,你不用看懂每一個動作的始末,只要靜下心,感受舞蹈和你內心所產生的陣陣漣漪,將那份感動珍藏在心裡,重新認識自己,將這股不容小覷的新力量,成就你在短暫人生路上,能夠勇敢地舞出真正精采的動人時刻。


撰稿:Maureen Wang 王珉瑄

楊逸帆:「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的完整認識。」

$
0
0

根據調查,台灣三成左右的國中生不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方向,近半數的大學生仍然痛苦於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工作,因此許多人選擇延畢或讀研究所,而其主要目的是繼續探索人生方向。為什麼我們一天比一天成熟,卻越來越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其實,不論問題是出在自己本身或是環境中,跳脫與否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我們手上。


一條大家都走的「安全路」

2009年,14歲的楊逸帆開始拍攝紀錄片《學習的理由》,紀錄幾位國中生面對「國中基測」的歷程。原本他打算把影片的重點放在台灣「填鴨式教育的苦悶」,沒想到卻在拍攝的過程中發現更嚴重的問題—學生往往為了「安全的路」而犧牲夢想。

舉例來說,有一位同學很喜歡跳舞,但是她的好成績使她不敢脫離這條「安全的路」,而另一位同學不太會讀書,但又根深柢固地認為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只好繼續在這個令他痛苦的環境下徘徊,然而,選擇這條路雖然安全,卻讓學生們遺忘當初學習的樂趣,甚至陷入更深的迷惘。


缺乏自信,我們只好模仿所謂的第一名

楊逸帆:「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的完整認識。」

台灣有37%的高中大學生認為自己沒有自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自我的探索不夠深入,同時,當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時,往往會仿效社會刻板印象中所謂的「第一名」,並陷入了羨慕與失落的循環中。

Adler Yang

現今的社會上,總是流行用「人生勝利組」來形容一些特定的人。然而,就如同「成功」一詞一樣,它不該被下一個通用的定義。每個人都應該要創造自己對於成功的想法和概念,並確認那是自己真正的想法。當我們能多花一點時間探索自己、創造自我時,才能真正的累積自信。


突破體制的創新

與其抱怨教育體制的束縛,17歲的楊逸帆著手創立了《Awakening 》網路雜誌。Awakening的理念是破解教育與就業的迷思,讓學生能夠藉由看見生命的多元性找到自己的價值,而他們的特點在於透過媒體體驗式的方法,讓學生能參與不同職業的採訪過程,並在深入地瞭解後找到自己的出路。他們的主旨就是協助青年尋找自我、活出自我,進而貢獻自我。

張懸:「教育總是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因為這個人做了什麼事,最後導致什麼結果,然後給予一個評價:好人或壞人。教育能不能是問號,而不是句號?可不可以問問年輕人,『什麼天氣對你來說是好的?』而不是告訴他,『這是好天氣。』他們可以自己判斷,自己學習。」

還記得年輕的時候,對於世界上的問題感到好奇,我們有著無畏的正義感。然而,當對社會的普遍期待或對自己的未來困惑時,別人卻只回答:「別想太多,先做就對了。」隨波逐流的我們,儘管感到安全卻十分茫然。於是,許多人窮盡一輩子卻登上一座不屬於自己的峰頂。事實上,我們不需要那麼快認定這世界的全貌,它其實還有很多的可能性;只要著手開始探索,必定能跳出原有的框架、成為真正的自己!


撰稿:黃曼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