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被「照片」定罪的受害者

$
0
0

照片,讓人們得以記錄當下、存證事實,但無條件地相信這些「證據」,卻也可能蒙蔽我們的雙眼。美國攝影藝術家Taryn Simon的鏡頭底下,不是令人讚嘆的美景,也不是身材姣好的模特兒,而是在美國境內,一般人不曾接觸的寫實場景, 她用70張照片,震撼人們慣有的視野、顛覆大眾以為的世界。


眼所不及的模糊地帶

「美國──不為人知的地方」系列作品,掀出埋沒在社會暗處的秘密場景。

Taryn Simon

這是一位21歲,正在進行處女膜修復手術的巴勒斯坦少女,由於信仰及特定文化等因素,她需要修復破裂的處女膜,才能符合婚姻對貞潔的要求,否則會被男方遺棄、孤老終生。

Taryn Simon

白老虎最初是孟加拉虎的變種,數量稀少、顏色特殊,因此在動物園和馬戲團裡極受歡迎,但由於繁衍不易,人類就以近親交配的方式來強制繁殖,包括母子交配、父女交配,或兄弟姊妹交配,這些都只為了確保白毛、水藍眼睛和粉色鼻子的完好賣相,然而,就如同人類近親交配會提高畸形兒的機率一樣,這些白老虎皆飽受嚴重骨骼異常及心智障礙的煎熬。

Taryn Simon

「自由之聲」是美國贊助的阿拉伯語電視台,在超過22個阿拉伯國家全天播放新聞,諷刺的是,「自由之聲」在美國是禁止播放的。2004年,美國更獨立出固定時段,專報伊拉克新聞,但只在伊拉克播出。

上述這些照片所訴說的故事,其實都是生活周遭,鮮少有人觀察到的灰色地帶,當你看著一對新人結婚、欣賞馬戲團的表演或是讚賞美國協助阿拉伯國家設立新聞頻道的同時,是否曾深入地思考其背後的故事及原因?這些情況都沒觸法,但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沒違法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這些對錯模糊的社會隱藏面。


「無罪者」──冤獄犯的沉默告白

Taryn另一系列作品「無罪者」,呈現多位因受害者誤認照片而枉受牢獄之災的無辜犯人,對下方照片中的男子而言,照片不再是提供證據的工具,而是將他人的錯誤化為事實的恐怖兇手。

你也許不相信受害者會誤認傷害自己的兇手,但請想像這情況:一位被強暴的女子必須從一系列的指認照片中,辨認出性侵她的人,她看到其中一張照片疑似犯案者,但尚未完全確定。數天後,警方又放置一系列的新照片,並混入先前她懷疑的對象,這一次,她就十分肯定兇手是那位男子,因為照片已經取代原本的記憶,這樣的情況在現代層出不窮。

Taryn帶著這些被誤判的人重回改變他們一生的地點,有可能是被逮捕、錯認或是具有不在場證明的地點,她希望利用這張照片,揭示事實與虛幻之間的脆弱關係。

Taryn Simon

這是Larry Mays被逮捕的地點,他因為強姦、搶劫等罪名被判刑80年,最後在牢獄中度過將近十九年。受害者當初在兩次的指認照片中都不認為是Larry,直到第三次才認定是他。

Taryn Simon

Ron Williamson因姦殺一名酒吧女服務生而被判死刑,在牢中苦蹲11年後,警方才找出真正的兇手是當時的汙點證人,令人不勝唏噓的是,Ron在被判刑前,才剛被選入美國職棒的奧克蘭運動家隊,是位正準備在職棒大放異彩的年輕選手,兇手最後雖被捉捕到案,Ron卻只能沉默地站在空曠的球場,念著他回不去的青春。

Taryn Simon

這是Troy Webb在維吉尼亞州犯罪現場的照片,他因強暴、綁架、搶劫等被判刑47年,坐了7年牢才洗刷罪名。Troy的照片是指認照片裡的其中一張,受害者認為他看起來年紀太大,因此不確定,警方後來找出他四年前的照片,並放進指認照片中,Troy就成為受害者記憶中的犯案兇手了。

在這些故事裡,照片成了讓無辜者變成罪犯的工具,我們的司法體系卻還沒意識到,過度依賴照片來指認嫌犯,極有可能扭曲真相,甚至因而斷送了更多無辜者的大好人生。


別輕易相信自己的雙眼

Taryn Simon Taryn Simon

Taryn最後用這張照片,說明照片其實會被扭曲、人類的雙眼會被蒙蔽,記憶也會受新的圖像影響,甚至更改,我們在這些真假虛實中,需要更仔細地觀察周圍,跳脫社會習以為常的思考及行為模式,並依照心中的道德標準去判斷是非,才能破除身邊這些數不盡的模糊地帶。


撰稿:Maureen


戰勝怯場

$
0
0

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前陣子,英國有一項關於恐懼的研究,該研究針對兩千名女性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公開場合演講」名列令人恐懼的事物第三名,比「死亡」更令英國女性感到害怕。


台上一條蟲,台下一條龍

大部分的人都有上台演講、報告或是表演的經驗,但你是否曾經在上台前感到緊張、冷汗直流、胃痛、喉嚨乾澀,站在台上連聲音都在顫抖?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怯場」,要在別人面前表演或是發表看法,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怯場的反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別看有些人平常一副活潑、外向的樣子,站到台上面對觀眾,也有可能手足無措。

站上TED舞台的Joe Kow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白天是位平面設計師,晚上則搖身一變,成為一名鄉村歌手,但Joe Kowan其實有很嚴重的怯場,就連自己在住處哼哼唱唱都會因為室友在場而渾身不對勁。他雖然熱愛音樂創作,卻因為對表演的恐懼,而遲遲無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故事。

直到三十歲那年,Joe Kowan下定決心要擊敗對怯場的恐懼,他主動報名參加一項現場即興表演的聚會(英文稱作open-mic),打算在台上演唱鄉村音樂。儘管他事先做足了萬全準備,隨著上台的時間越接近,身體就越不聽使喚,焦慮感排山倒海而來,呼吸變得急促、手腳僵硬不聽使喚,輪到Joe Kowan開口演唱時,那劇烈顫抖的聲音就連觀眾都能聽出他的難受。

joe kowan


失靈的大腦警戒系統

事實上,怯場是一種自然現象,可以分為「思想」與「情緒」兩方面的反應。思想層面的反應包括:事前的焦慮、缺乏自信、怕出糗、沒面子等等,腦子裡充滿各種負面的情境與想像,有些自己嚇自己的感覺。

情緒方面的反應則與大腦運作有關,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中樞,一旦接收到外界的訊息,感受到危險存在,就會馬上產生恐懼的反應,刺激人體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讓人進入警戒的狀態。

但這跟怯場究竟有什麼關係呢?由於杏仁核這個大腦的警報系統有時也會過度敏感,使人們在不需要警戒的場合下呈現一種緊張、恐懼的狀態,導致大腦負責處理思想的部分無法正常運作,讓人站在台上腦中一片空白。簡單來說,怯場很多時候是因為大腦對外界的刺激誤判所造成的。


用怯場打敗怯場

既然怯場是一種正常的身體反應,也許我們無法完全避免它,但能想辦法克服怯場、減緩恐懼的反應。畢竟,面對恐懼最好的方式並不是逃避,而是要找出問題所在,並嘗試著去解決它。

就像Joe Kowan首次登台表演時,雖然沒有順利打敗內心的恐懼,但這並非是個徹底失敗的經驗,在表演過程中,他確實感受到那種與觀眾交流的共鳴,而這正是每個表演者所期待的事。

為了獲得更多來自觀眾的回饋,Joe Kowan必須克服怯場的問題,他面對恐懼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與恐懼接觸。他每個禮拜都到同個表演場地演唱,雖然怯場的情況並沒有馬上獲得顯著改善,但這股勇氣令人讚賞。也由於他堅持不懈地嘗試、持續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終於在某天靈光乍現—他決定,要創作一首「怯場之歌」。

Joe Kowan用這首歌來表現他的緊張與不安,化阻力為助力,坦白地面對怯場的問題,直接把自己和觀眾可能產生的感受寫進歌曲,讓怯場不再是一個難以啟齒,卻又持續不斷困擾著自己的問題。如此一來,每當Joe Kowan覺得緊張的時候,他就唱這首怯場之歌,幫助自己擺脫不安的情緒,這個方法相當有效,他現在幾乎完全克服怯場的問題,也漸漸地不需要怯場之歌的幫助了。

恐懼,往往是自己憑空捏造出來的怪獸,動不動跑出來啃食你的信心。怯場,雖然與大腦運作失靈有些關係,但很多時候也是自己畫地自限,過於悲觀地預設了負面的結局。面對怯場的方式,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勇敢地跨出舒適圈絕對是第一步,做足功課,並不斷地嘗試,先為自己建立自信心,相信不久的未來,你也能找到戰勝怯場的秘訣。


撰稿:Tina

六個有關家暴的故事

$
0
0

聯合國去年公布《2013暴力侵害兒童全球調查報告》,這份報告指出,每年有1.33億至2.75億的兒童目睹父母間相互施行的暴力過程。換個角度看這份報告,全球可能有更多的人,深陷家暴囹圄中。在這篇文章,收錄了六個有關家暴的TED演說,聽聽這些曾經遭受家暴的受害者,是怎麼分析自己的心境、又是如何找回陽光。


Leslie Morgan Steiner:瘋狂之愛

Leslie Morgan

Leslie Morgan Steiner在20多歲時,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但沒想到,她竟是嫁給一名會不斷拿槍對著她的頭,威脅要殺她的男子。

Steiner是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曾經擔任過雜誌編輯,現在則是商場上的女強人。她在TED演說中,講述自己陷入這段暴力關係的過程。大家對受暴婦女的疑惑往往是:她為什麼不離開?而Steiner則試圖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Steiner把這種現象稱作「瘋狂之愛」。與許多男女所經歷過的情況相同,她的這段感情同樣是從傾慕、崇拜開始的,之後轉為孤立,最後演變成極端的控制和暴力。

Steiner表示:「不幸發生時,我是個典型的家暴受害者。不分種族、信仰、收入跟教育程度,家暴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為什麼我當時不立刻離開?答案很簡單,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虐待我。即便他拿著上膛的手槍抵著我的頭;把我從樓梯上推下去;即便他威脅要殺掉我們養的狗;即便我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他把鑰匙拔出來;即便我在為工作面試梳妝打扮時,他把咖啡渣往我頭上倒。當時的我,從未覺得自己是位受暴的妻子。我只認為自己是堅強的女人,深愛著一位身陷困境的男人,我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讓他面對自己心中陰暗面的人。」

更多Steiner的相關文章:http://tedxtaipei.com/2013/04/domestic-violence-victims/


Theresa Flores:救命肥皂

Theresa Flores是位來自密西根郊區的平凡女孩。她原本只是單純暗戀著同學,最後竟然演變成恐怖的人口販賣案。Flores在TED的演講裡,回憶自己是怎樣捲入遭年長男人施暴的無限輪迴中。多年後,Flores回到曾被施暴的汽車旅館時靈光乍現,她把人口販賣活動資訊和舉報熱線的電話號碼印在肥皂的包裝條上,免費發送給人口販賣頻繁地區的汽車旅館,希望跟她一樣受害的人,可以在浴室找到求援方法。


Jackson Katz:女性受暴,男性有責

Jackson Katz覺得把性別暴力只看作女性的議題很奇怪,畢竟男生在性別暴力中,通常扮演加害者的角色。Katz認為,部分社會規範(social norms)是導致凌虐和性攻擊的元兇,他在演講中呼籲男人應挑戰社會規範,打擊這些暴力行徑。他認為,要終結家暴,必須從更衣間和牌桌上開始。男人聽到貶低女性的言論時,要勇於挺身說出:「喂!我不欣賞這種話。」Katz表示,同儕文化亟需改變,才能改善暴力的問題。


Javier Espinoza:化悲憤為力量

Javier Espinoza的父母總是溫柔地照料他、給他滿滿的愛,但他們自己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卻經常發生嚴重的爭吵,而且他的父親還會毆打他的母親。Espinoza於TED演說當中透露他對父親的憤怒,但他也表示,幸好自己最後化悲憤為力量,成立了In a Box,專門提供受暴婦幼安置所的女性和小孩一些必需品,像是女性用品、益智玩具等。


Pamela Taylor:創設讓女性站起來的安全地方

Pamela Taylor是Dress for Success的創辦人之一,Dress for Success是個非營利組織,專門協助弱勢女性取得一技之長。Taylor自己也曾是多年的家暴受害者,這促使她投入Dress for Success。Taylor表示,過去她多次在公眾場合遭丈夫施暴,但令她喪氣的是,從沒有人出手相助過。


Tony Porter:男性應勇敢挑戰錯觀念

Tony Porter在成長過程中,發現這個社會都是由男人主宰,這令他非常憤怒。他認為這樣的現象非常古怪,在這種氛圍下,怎能不造成女性被無理對待甚至是虐待?Portery在演講中,要求男性主動跳脫由男性主宰的藩籬,勇於以行動挑戰錯誤的觀念。


撰稿:Raquel

現代糧食的諾亞方舟

$
0
0

走進超市,面對一整排選擇多樣的生鮮蔬果,令人眼花撩亂,不管是青蘋果、紅蘋果,還是產地、大小各異的品種,光是蘋果的選擇就已多到讓人不知從何下手。但你知道嗎?其實從十八世紀以來,農民所種植過的七千一百種蘋果當中,有六千八百種已經滅絕!

Cary Fowler


挽救作物多樣性

的確,就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攝取的食物範圍來說,剩下三百種蘋果已經是綽綽有餘,絕大多數的人大概一輩子也不會把所有種類的蘋果都吃過一回,更不可能對數十萬種的麥子與稻米品頭論足,辦個所有糧食品種的試吃大會。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世上仍有許多個人與團體在強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呼籲大眾一起來拯救即將滅絕的作物呢?

致力於推廣全球種子保存計畫的農學家Cary Fowler告訴我們:「儘管去超市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注意到有多少種選擇,但我們還是要挽救這些作物,因為沒有什麼所謂最好的品種,今天最好的品種就是明天害蟲或疾病的午餐!

面臨不斷加速的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和災難性飢荒之間的距離很可能只是一線之隔,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會有多劇烈,農作物是否能夠適應這樣的變化而存活?農業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可是關係到人類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為了因應不可知的未來,維護作物多樣性可能是唯一的解藥,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Cary Fowler Cary Fowler

因此,盡可能保存所有作物的種子是必要的。每一個品種都是一種基因資源,也許現在某一種蘋果的口味在市場上不討喜;某一種豆子缺乏食用價值,但難保在未來,這些現在不被重視的品種,反而比當今常見的品種還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更能抵抗病蟲害的影響。也就是說,任何品種的作物,只要含有一個好的或是特殊的性質,就值得被保留,以備不時之需。


極圈裡的寶庫

事實上,世界各地已陸續建立起種子庫,儲藏各種農作物的種子。然而,種子庫需要精密的冷藏儲存設備與良好的管理,全球目前一千四百多座種子庫當中,有許多座落在伊拉克、阿富汗、盧安達等政局不穩、遭逢戰亂的地區,隨時面臨毀損的危機。種子銀行所遭逢的一次毀壞,可不是日常災害這麼簡單,必須承受許多作物從此在這世上滅絕的代價。

有鑑於此,挪威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支持下,在其北方深入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建立了一個全球種子庫,截至2013年已儲存高達七十七萬種作物。這個種子庫建在斯瓦爾巴的永凍土帶,使用極厚的混凝土隔板建造,建築物深入地底,長年維持在攝氏零下十八度,省去冷藏設備的裝置,並且能夠承受強烈地震與核子武器的攻擊,種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保存數百年甚至千年,成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Cary Fowler Cary Fowler

除此之外,全球種子庫就像是植物界的銀行保險箱,各國都可以將種子免費寄存於此,也隨時都有取走寄存種子的權利。一旦遭逢天災戰亂,毀損當地原有生態時,就可以借助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所存放的種子,恢復一線生機,避免滅絕的危機,儼然是植物的諾亞方舟。

Cary Fowler


拯救人類,從保存種子做起

全球種子庫的目標,是保存世界上所有農作物的種子,維持物種的多樣性。距離這個目標,或許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在為非常遙遠的將來做打算,而低估它迫切的重要性。

Cary Fowler

就像Cary Fowler說的,「這不是一件做了很好,不做也沒關係的事。」也許在可預見的短短幾十年內,天氣的變化將會全然不同,農業能不能跟得上氣候變化的腳步?沒有人能夠給答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做好最完善的準備。

已故的西瓜大王陳文郁曾說:「每一顆種子都是一份責任。」不管是致力於研發新的品種,改善農民生計,還是保存種子,防範未然,都是需要持久進行、努力不懈的工作。保存農作物,也許可以拯救我們自己,同時為世世代代保一份無價的生命險。


撰稿:Tina

成為解決問題的世代

$
0
0

在獅子山共和國長大的大衛‧甚格(David Sengeh),生活周遭有許多遭截肢的人。在經歷內戰摧殘的地區,失去一隻手或腳並不稀奇,然而,失去手腳已經夠糟了,大衛卻發現家人和朋友,根本無法穿戴那不合身、令人不舒服的義肢。

大衛目前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他與TED分享改良義肢托座的點子。托座是指連接人體和義肢的地方,大衛的夢想,就是用3D列印的技術,製作低成本、客制化又舒適的義肢,讓世界上所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使用。讓我們深入一探大衛的想法吧!

David Sengeh

Q:失去手腳是戰爭帶來最大的影響之一,為什麼你選擇投入、幫助那些被截肢者提升生活品質?

A:我希望能成為解決問題世代的一員,而不是製造問題的世代。解決問題的世代,會為下一代提供好的產品、服務和機會;解決問題的世代,是由行動派的青年組成,他們會想辦法解決上個世代所產生的問題。

Q:你原本的目標是什麼?

A:最初,我希望在獅子山共和國建立一間義肢銀行,讓所有人─特別是還會長大的小孩,可以把他們不適用的義肢拿來,換一個新的。我也發現國內有很多截肢者,就算免費拿到義肢,還是不會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些義肢戴起來很不舒服。所以到頭來,不管你的義肢功能多好,只要設計不良、穿戴起來不舒服,你根本不會去使用。

Q:這是個很常見的問題嗎?

A:我跟截肢的朋友聊天時,我發現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在美國,義肢的設計都非常不符合人體工學,由於實在太不舒服了,許多截肢者寧可行動不便,也不願佩戴義肢。這不僅讓他們無法獨立處理很多事情,也侷限了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機會。

Q: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目前的設計那麼不好?

A:義肢目前是根據塑膠模型來打造的,單憑患者套模時所形成的塑膠模型來設計義肢,做出來的義肢戴起來總是不舒適。不合身的義肢會使肢體受力不平均,造成褥瘡及嚴重的組織受損,甚至併發背部疼痛等其他問題。目前使用碳纖維或聚胺脂(PU)這兩種材質所製作的義肢不適用於仍在成長的身體。

Q:你現在構思了哪些東西?

A:我在哈佛的最後一年,遇見MIT媒體實驗室的修.海鄂(Hugh Herr)教授。海鄂教授本身雙腿截肢,目前正在設計仿生產品。我跟他提到義肢銀行的構想,他馬上告訴我這不可能實現,因為好的義肢一定要客制化(兩個人不可能用同樣的義肢),並以高成本效益、可重複、夠牢靠的方式生產。

海鄂教授自己也面對相同的問題,他平均要花三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得到穿戴舒服的義肢。但我認為,在我們這個世代,有許多足以讓我們構思、設計、制模、產製出好東西的工具,「患者使用不好的東西」這種事情,根本不該發生。

Q:那你要如何設計出更舒適的義肢?

A:目前,我們利用醫學成像、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與工業技術,設計出舒適、客製化的義肢。我用核磁共振成像,替每一位患者製作模型,而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都能把影像傳到這裡,根據影像,我們能用3D列印的方式把義肢做出來。既然義肢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列印,完成的義肢就能夠立刻送到截肢者手上。有了3D列印技術,我們可以用比較有彈性的橡膠材質製作義肢,避免穿戴時壓迫到截肢部位。產品目前還在測試階段,測試者包括美國的一些退伍老兵。有個截肢超過二十年的老兵表示:「這個義肢很軟,好像走在枕頭上。」還有人說:「這東西真是太棒了。」

Q:對未來的設計,你有什麼期望嗎?

A:當今這個世代,殘疾不該阻礙人活出有價值的人生或是替社會創造價值。雖然有很多難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但開發出來的這些產品,卻只有部分的人負擔得起那昂貴的造價。我希望我們研究團隊設計出來的東西,不只價格低、功能好,還要讓全球各地的患者都能使用。對我來說,舒服又便宜的設計能拯救遭受戰爭或疾病摧殘的身體、靈魂,並幫助這些人度過更有意義、更有生產力的人生。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4/02/20/today-the-bionic-woman-can-just-go-ahead-and-print-her-own-parts/

撰稿:Raquel

看TED演講,付諸行動!

$
0
0

The McGregor Reading Room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McGregor閱讀室常被稱作是「哈利波特的交誼廳」,裡頭美麗的書櫃、東方風味的地毯、吊燈,以及一流的書籍,讓這裡成為維吉尼亞大學最熱門的讀書地點。不過去年十二月,這裡彷彿真如哈利波特的故事一樣被施了魔法,飄滿剛出爐的餅乾香味。


點子來自TED

期末考周的某個晚上,一對叫做Danisch和 Faiq Malik的兄弟,跟他們的朋友 Thar Tariq ,拿了九盒巧克力豆餅乾到閱讀室,免費發送給大家。他們的靈感,來自Shawn Achor在TED發表的演說「優質工作的快樂祕訣」(The happy secret to better work)。

Faiq Malik是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四年級生,是三人當中第一個觀賞這場演講的人。他表示:「我因為背部下方動手術,上學期休學。那時我才剛得到一個超棒、財金相關的實習機會,我非常期待,很希望趕快開學,結果卻如此掃興。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要趕快調適好心情,有耐心才是上策。所以我常到TED.com,因為那裡有很多很振奮人心的演講。」

Faiq道:「Achor在演講中談論『現在就要快樂』的概念。很多像我們這樣想去投資銀行工作的人,想法都是趕快進去,努力拚個兩年,就能苦盡甘來;在學校時,你會覺得現在不能玩樂,因為得好好讀書。對我來說,快樂好像可以提高多巴胺似的。為了得到快樂,你會更有效率地工作。Achor的說法對我來說很新穎……,從某些方面來說,快樂工作反而更有效率。」


實踐的第一步

Faiq把這則演說,分享給他就讀維吉尼亞大學四年級的兄弟,和他們維吉尼亞大學三年級的朋友。Achor在演說最後,列出的幾個可以簡單提增加幸福感的策略,尤其吸引他們。Achor舉的例子,包括寫日記和替別人做點好事。

Danisch Malik說:「我們覺得應該要彼此負責,所以我們會互相提醒要寫日記,也會互相提醒要每天做件好事。」


圖書室餅乾飄香

期末考周的某晚,Danisch對他們說:「我想到一個點子,我們去買餅乾給所有在圖書館的人。」另外兩人覺得這個點子很有趣,也希望若大家因此感受到快樂,能比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把書讀得更好。於是他們三人向當地賣餅乾的Campus Cookies叫外送,買了九盒餅乾。

Danisch回憶剛出爐、熱騰騰的餅乾送來時的情景。「我好像在拿很燙的比薩一樣,有人把餅乾從盒子底部拿出來,結果發現竟然有點融化。」

但和陌生人講話並不容易,Danisch說:「一開始真的有點尷尬,我們在想,要是大家把我們趕出去怎麼辦?我們很不想惹到麻煩的人。」不過你應該猜得到,大家的反應是非常興奮。Thar Tariq 利用手機,把收到餅乾的人的反應錄下來。一個晚上手機記憶體就滿了,他們三人又繼續剪片到凌晨三點。

Danisch分享:「在1:10有個男生超級吃驚,完全無法表達他的感覺,因為他還有一份20頁的報告要寫。還有我對四個一起讀書的女生說:『你們要餅乾嗎?可以拿一盒去。』她們非常驚訝。」

負責拍片的Thar Tariq 也有方法激勵大家。他說:「我跟每個人擊掌,祝他們考試得高分。」


熱烈迴響

三人把影片上傳至YouTube以後,維吉尼亞大學的部落格報導了這個故事,他們開始接到校友的信。這個故事還被美國以報導軟新聞出名的Buzzfeed採用,使這三人甚至接到來自加拿大的讀者回應。Thar表示:「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原本只是希望讓大家開心一點。」不過特別令他們興奮的,當屬Shawn Achor傳給他們推特文說:「做得好!」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4/02/24/how-a-ted-talk-inspired-an-altruistic-act/

相關影片:Shawn Achor「優質工作的快樂祕訣」

撰稿:Raquel

六個演講帶你進入一場美的覺醒

$
0
0

主持人:「讓我們歡迎正妹─天下雜誌總主筆李雪莉。」

李雪莉:「拜託以後介紹不要講什麼正妹不正妹的,你知道專業人員,最怕被人貼標籤了。」

這位主持人反應了這個世代普遍的認知以及慣用語,我們常常在生活中看到女神、正妹等等的用詞,但到底「美」從何而來?符合某些條件就是美嗎?同時,又是什麼被我們定義為不美呢?以下的六則演講帶我們走入一場美的覺醒。


Cameron Russell:「相信我,外表不代表一切。」

Victoria’s Secret大秀的模特兒Cameron Russell 仔細思考著美麗的定義。對她來說,自己就好像中了一張基因樂透,是審美文化中的既得利益者,高挑、纖細、溫柔、白皙的肌膚,她所擁有的這些特質正好符合社會對於美的定義。

Russell用許多的例子向我們說明,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美女和形象其實都是被一群專業人士精心建構出來的。「形象有著強大的力量;但同時,它也十分膚淺。」

「我免費獲得這些好處只因為我的長相,並非因為我這個人;然而世界上,卻有許多人因為他們的長相而被歧視。」在面對種種因膚色、性別、與種族而引起的不公義和壓迫時,身為既得利益者的Russell感到坐立難安。

因此,Russell決定好好運用她的這張樂透彩券,讓大眾媒體變得更有內涵、更真實且更負責。她在2013年三月創立了一個關於女權主義的線上雜誌網站Interrupt Mag,蒐集了許多關於種族和身體形象的文章,也邀請大家跟她一起思考女性的形象與大眾媒體的關係。

「Young women are led by the media to believe that sexiness is empowering, but women who are sexualized are seen as less competent. (媒體告訴年輕的女人,性感使妳們更有權力;然而性感的女人卻被視為花瓶。)」


Richard Seymour:美帶給人什麼感受?

美,是經過思考的嗎?還是真實的感受?設計師Richard Seymour認為美是感受得來的。在這場演講,他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感覺」深深影響了我們對於美的判斷。


Aimee Mullins和她的十二雙腿

擁有義肢並不是殘障。身為運動員和模特兒的Aimee Mullins,義肢讓她擁有了許多的力量—速度、高度,當然還有美麗。義肢不再代表著想要彌補缺失的替代品,而是一種表徵,代表著穿義肢的人們有能力去創造出他所想創造的事物。


Dennis Dutton:美感進化論

Dennis Dutton認為美不只來自於觀者所處的文化美學品味,更是從遠古以來,隨著演化汰選後就留在我們體內的天性。他透過許多的證據來解釋「美感進化論」,顛覆了我們對美感的認知。


Virginia Postrel :談誘惑力

誰擁有魅力?美麗的電影女星還是動作片的男主角?文化評論家Virgina Postrel 給了魅力更大的定義。在這場演講中,她說明glamour這個字的定義其實是一種魔咒, 而且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形象。


Rick Guidotti:每一種美都值得被捕捉

時尚攝影師Rick Guidotti曾經拍過許多美麗動人的模特兒,但他卻厭倦了這個只有「美」和「性感」的世界。因此,Guidotti建立了非營利組織Positive Exposure,拍攝了許多患有遺傳性疾病的孩子們的照片,希望能藉由這些照片,讓這個社會以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他們,並且讓世俗的美重新被定義。

「美是多元的,不要用面對受害者的心態來面對這些患者,他們跟我們其實沒有太多的差別,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這種美好的人事物。
」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3/01/16/6-talks-on-beauty/

撰稿:黃曼

三招告別「博物館瞌睡蟲」

$
0
0

想像三十分鐘前,你正興致盎然地走進博物館,想像自己會邊享受藝術,邊沉醉於當一位陶冶性情的浪漫文人,但此刻被上萬幅陌生作品包圍的你,再怎麼抗拒,身體還是毫不留情地打了大呵欠,一股罪惡感瞬間湧上心頭,漲紅的臉讓你恨不得挖個地洞逃走,但別擔心,以下三種方法,讓你從此不再當「博物館頭號瞌睡蟲」!


方法一:運用想像力,編出好故事

許多讓人看到第一眼就會驚呼:「我看過這幅畫!」的畫作,其背後的故事也許早就不可考或只留下片段資訊, Tracy Chevalier利用這一點,再加上自己對畫作所產生的聯想,編織出極具創意的新故事,為畫作賦予新的意涵。

目前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十七世紀荷蘭畫家Van Vermeer的著名作品,許多人認為畫中人物是他十二歲的女兒,但在當時,嘴唇微張代表性暗示,以父女關係來說,實為不妥,也不合理。

Tracy開始發揮想像力,臆測這位少女是Van家的年輕女僕,由於打掃工作,女僕是唯一可以進出隱密畫室的人,長久下來,兩人之間產生的異樣情愫,就被藏進這幅百年著作中,至死不渝;另外,Tracy深入調查此幅畫作的顏料、考據畫中的物品,將這些真實的證據和虛構的故事,撰寫成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並在2006年被翻拍成同名電影。


方法二:利用紅外線揭開畫作背後的秘密

工程師Maurizio Seracini在利用紅外線來鑑定作品的真偽時,意外發現達文西的著作《賢士來朝》的底稿,藏著五個世紀以來沒人見過的臉孔,甚至還有一隻根本沒被畫出來的大象!沒人料想得到,一台紅外線掃描器,竟讓七十幾項百年來從未露面的新圖像,獲得重生。

Maurizio Seracini Maurizio Seracini

「我們既然如此慶幸能發現這些圖像,為什麼不和大眾分享呢?」Maurizio秉持這樣的精神,結合藝術和科技,打造新的美感經驗。他們設計出一款應用程式,參觀者只要用平板拍下畫作,用手指在特定處來回劃動,就可以體驗親眼看見畫作底稿的當下,同享那一份因科技所帶來的藝術震撼。

Maurizio Seracini


方法三:拍張照,找到你的雙胞胎雕像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Glenn Lowry曾說:「我們不該讓遊客只是遊客, 我們需要真正屬於這裡的人。」為了讓人們和藝術更加親近,設計師Jake Barton在館內設置許多大型平板,民眾只要觸控屏幕上的藝術品,即可看到藝術品在發源地的原始模樣,或是完成該幅畫作的私人畫室。

jake barton

另外,透過臉部辨識系統,民眾只要對鏡頭作鬼臉,電腦就會自動篩選出館內具有相同表情,或有相關聯結的畫作與雕像,參觀者可以藉由參與,對和自己表情相似度高的藝術品產生共鳴,進而發揮無限創意、捕捉創作靈感。

jake barton

隨著人類思想創新和科技進步,我們不再只能從畫作旁寥寥幾行的敘述或語音導覽來了解藝術,不論是藉由自己的想像力來編造故事,或是利用新的科技來觀察藝術品,這些新的思考及體驗方式,皆可以拉近藝術和人的距離,只要有更多人願意接觸藝術,人類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寶貴記憶和思想就得以傳遞下去。

下回受邀參觀博物館時,別再遲疑不決,帶著這些新思維,看見藝術新的一面、探索你潛在的藝術魂!


撰稿:Maureen


創造下一個肥沃月彎

$
0
0

接連幾天陰雨綿綿的日子,又濕又冷的天氣是否讓你覺得連心情都快發霉了?

在年降雨量相當充沛的台灣,下雨天令人又愛又恨。雨水不夠,擔心會缺水;雨水太多,又擔心會淹水,但你可知道,對世界上許多降雨不豐的地區而言,這可是盼了好久才有的一次天降甘霖。


扭轉命運的石油

卡達,是一個相當缺乏水資源的國家。這個位於波斯灣沿岸的沙漠國度,或許會讓許多人感到陌生,但若提到杜哈亞運和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許多人可能就會對它有點印象了。

缺水,一直以來都是卡達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在石油資源尚未被人類開發之前,卡達人的生活相當貧困,人們以捕魚為生,過著四處尋找水源的遊牧生活。在缺乏水資源的環境下,群居的生活不存在,人們為了生存只能散居各地,而這也導致了在同一個家族中,家庭成員之間說話時竟有好幾種不同口音的奇怪現象。

Fahad Al-Attiya

隨著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被發現,卡達的命運也就此翻轉。靠著石油與天然氣的出口,讓卡達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人民從此步上富裕的生活,人均GDP高達83840美元,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這幾年,卡達積極申辦各種大型體育賽事,另外也相當重視教育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這個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小國家逐漸在全球打開了知名度。

然而,即時有了知名度和金錢,缺乏水資源及糧食仍然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卡達90%的糧食需仰賴國外進口,民生用水則主要透過海水淡化來取得。儘管現今海水淡化的技術已成熟、成本降低,在卡達,全國的淡水儲備量僅有兩天,面對杜哈亞運短期間內湧入的參賽選手與觀眾,為此,政府還得花大把鈔票從國外進口大批礦泉水應急。

Fahad Al-Attiya


最富有的貧瘠之地

作為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卡達有著每年平均15%的經濟成長率令人稱羨,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勞動人口的移入,不斷增加的人口無疑讓卡達缺乏水資源與糧食的問題更加嚴重。有鑑於此,負責維護卡達糧食穩定供應的Fahad Al-Attiya提出了一個長達兩年的永續發展計畫,結合能源、水源與農業,期望能夠徹底解決卡達缺乏水資源與糧食的問題。

海水淡化是卡達取得大量淡水資源的唯一辦法,但是海水淡化技術相當耗費能源,對於擁有豐富石化燃料的卡達雖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石油、天然氣終有枯竭的一天,但並非長久之計。所幸,卡達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它能夠利用充足的日照進行太陽能發電,用以支持海水淡化廠的運作。

有了穩定的水源,農民有水灌溉作物,農業才有發展的可能,於是,卡達在一片黃沙之中找到了永續生存的辦法,這是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連鎖計畫,儘管不是每個國家都有仿效這項做法的本錢和能力,卻也不失作為一個良好的借鏡。

Fahad Al-Attiya


其實,我們也很缺水

談了卡達,也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台灣。

比起缺水缺糧的卡達,台灣雖是個海島國家,許多資源也需仰賴進口,但是台灣的情況還是比較好一些。不過,河短流急的地理特性,使得我們雖然雨下得多,但也流失得多,每人實際分配到的可用水量其實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嚴格來說,台灣也是一個缺水的地區。

然而,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的統計,台灣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高達259公升,高於國際標準值的250公升。可支配的水資源比別人少,卻用得比別人還多,我確實該好好檢討水資源的使用方式。

與其整天想著該怎麼開發更多的資源,節約用水顯然容易許多,並且是人人隨手即能夠做到的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愈趨劇烈,大雨、大旱的日子只會愈來愈頻繁,面對這樣的潛在危機,我們,準備好了嗎?


撰稿:Tina

放學後到海盜店?孩子是在寫書!

$
0
0

「如果夫妻倆都在外工作,孩子放學後該怎麼辦?」這大概是許多家庭都有過的煩惱,再看看那些在放學後準時停在校門口的小巴士,更是呼應了此一現象。

在台灣,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煩憂孩子放學後該何去何從,顯然已經是家長普遍會遇到的一道選擇題。學校有課後輔導與社團,坊間有安親班、才藝班、私人家教,社區亦有課輔機構或共學團體,然而你的孩子到了這些地方,他/她真的快樂嗎?會不會反倒延長孩子的課業學習時間,變相複製出「另一間學校」,使得「放學」失去原來的意義?

或許我們對課輔的想像都太窄了。在美國布魯克林有一間「826瓦倫西亞課輔中心」(826 Valencia)竟然培育出許多大小「作家」,但光從外觀來看,可能不符和你對課輔中心滿載人文薈萃的書香想像,因為這裡,其實是一間海盜店。


在海盜店自由自在交流寫作

Dave Eggers

「826瓦倫西亞」,其實是作家Dave Eggers為了幫助有寫作及閱讀障礙的孩子而創辦的課輔中心,有鑑於許多學生的家庭母語並非英語,只有到學校才有說英文的機會,加上學校經費不足,無法給予這群孩子一對一的補救教學,Dave Eggers便決定扮演串連的窗口,設置一個能讓創作者和孩子面對面交流的空間。

由於這個空間選址在舊金山的商業區,房東建議他們不必只作為課輔中心,可以嘗試兼賣商品。在觀察房子的裝潢與舊有設備後,他們決定販售海盜產品,並將課輔中心布置成海盜店,吸引不少好奇的孩子駐足參觀。

Dave Eggers

不過真正讓孩子們願意主動留下來的原因,其實是「826瓦倫西亞」這個自由且平等的交流場所。在這裡,閱讀障礙的孩子、寫小說的高中生…,編輯與作家齊聚一堂,他們肩並肩,各自完成課業、創作與工作,一旦出現問題,也能馬上探問,在這樣頻繁的互動氛圍下,彼此之間逐漸培養出相互的依賴感。


孩子也能出書當作家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便是如此,醒目的外觀、絕佳的位置,加上全天候的自由交流空間,讓「826瓦倫西亞」旋即成為社區的交流中心,並吸引了許多志工朋友的加入。幾間不在當地的中學耳聞這股風氣,也紛紛提出合作計畫,希望課輔志工們直接走進校園,為遠距離的學生提供更多幫助。

Dave Eggers

智利小說家Isabel Allende得知這項創舉後來信詢問,表示想集結孩子們的作品,全力資助印刷出版成書籍。

小說家的關切,無疑給了孩子們莫大的鼓舞,他們開始拚了命地思考怎麼書寫「如何在一個暴力的世界中達到和平」等主題。然而,他們成功了,這本書現在在舊金山灣區一帶的書店、亞馬遜網路書店等通路都能買到,賣書所得的收入,甚至足以支付課輔中心的房租,更因此醞釀了接下來一系列的出書計畫。

Dave Eggers Dave Eggers


散播826瓦倫西亞的種子

「826瓦倫西亞」的理念,很快引起各地人們的關注。一群布魯克林的教育工作者試圖經驗移植,號召當地人共同開辦「826紐約」社區課輔中心。「826紐約」以打擊紐約犯罪文化為訴求,一邊販售超人的相關商品,一邊為當地學生進行課後輔導。

「其中一位學生沉迷於電視、電玩,在家無法專心。來到這裡他得到關注,甚至徹底改變,很快地他開始寫作,至今已經出版了五本書,還寫了劇本、一系列的叢書。」Dave Eggers十分樂見課輔中心能幫助越來越多這樣的孩子。

在英國,則有一群人成立創意寫作中心「故事部」(Ministry of Stories),他們在當地籌募資金,並效法「826瓦倫西亞」的點子,帶領一群11至18歲的青年嘗試更多元的題材寫作,諸如電影劇本、饒舌歌曲、小說、小品文等,都是他們的創作成果。

堅持一對一的關注,用樂觀的態度加上創意的點子,並透過一連串的書寫與討論,培育孩子成熟的心智與獨到的見解。Dave Egger的課輔宗旨不僅開啟了我們對課輔更大的想像,帶領大眾教育走入一個嶄新紀元。

想更進一步了解826瓦倫西亞?網站連結:http://826valencia.org/


撰稿:Birdy

自己作主比較好?

$
0
0

小時候的你,是否曾經盼望著能夠趕快長大?

小孩子總是天真想著,只要趕快長大,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擁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不再受父母的規定與影響。但是,當你開始掌握決定權之後,真的有比較快樂嗎?


選擇才是痛苦的開始

我們總以為,選擇越多,就越快樂、越滿足,但結果似乎不是如此。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Baba Shiv在妻子接受癌症治療的過程中,感受到不斷被選擇追著跑的壓力,「今天該接受什麼療程?明天要不要同意這場手術?」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都在上演,壓得Shiv夫婦幾乎喘不過氣來,也讓Baba Shiv開始思索,或許掌握做決定的權利不見得比較好,相反地,還有可能令人感到惶恐。

為此,Baba Shiv做了一項決策研究,在這項實驗中,他準備了兩種茶品,一種是含有咖啡因的茶品,另一種則是具有舒緩功能的洋甘菊茶。同時,他也將受試者分成A、B兩組,A組的受試者必須自己選一種茶來喝,而B組的受試者沒有選擇權,只能喝他隨機從兩種茶品挑選出來的一種。為了讓茶發揮作用,在受試者喝完茶的五分鐘後,才分別給這兩組受試者三十分鐘的時間解答十五題謎題,而謎題的難易度也會根據每位受試者的程度做調整。

Baba Shiv

結果顯示,A組受試者解開的謎題數比B組受試者少,而且A組花費在解謎題的精力也比較少,顯然較沒有毅力。理論上,擁有選擇權的受試者,能夠依據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品。含咖啡因的茶品有助於提振精神;洋甘菊茶則能緩和緊張的情緒,依照自己的情況做選擇應該可以表現得更好,但為什麼實驗結果卻與原本的設想背道而馳呢?

Baba Shiv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

事實上,依據受試者的程度來調整謎題的難易度,也就是說,謎題對受試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的設計成功模擬了人們無法掌握許多事情的那種不確定感,未知的結果與走向,讓我們為自己做了許多假設,而這些假設往往都是負面的,悲觀的思維盤據腦海,影響了答題的情緒。

除此之外,我們還忽略了一件事——人類在做出選擇之後,會產生所謂的背負感,一種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心態。於是你就分心了,將部分的精力擺在思考先前的這個選擇上,猜想也許當初選另外一個選項會得到更好的結果,不斷在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上躊躇不前,讓你無法專心一致地解謎。懷疑自己的決定,會降低做決定的信心,進一步影響了你的表現,導致較不理想的結果。

這種現象不只適用於解謎題的實驗,人們在投資股票、選擇醫療方式等各種情境下也都會產生類似的心態與壓力。美國康乃爾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者曾做過類似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面對取捨反而使人有壓力。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面對選擇總是令人又愛又恨,但這也不過是人類正常的心態,我們能做的,就是放寬心別把每個選擇都過度放大,有時候把決定權交給專業人士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這並不是要你別做任何決定,畢竟當你把做決定的權利交出來時,也做了一種選擇。只要謹記:既然下了決定,就要勇往直前,別再回頭猶豫,人生有太多的選擇與不選擇,別讓過去的決定成為未來的障礙。


撰稿:Tina

讓TED Prize提醒你的領袖魅力

$
0
0

打開TED網頁,你可能偶爾會看到有關TED Prize的訊息,但你知道TED Prize是什麼嗎?

簡單來說,TED Prize讓TED團隊搖身一變,成為幫你實現願望的小精靈。TED每年提供一名對世界懷有大膽而明確期望的領袖一百萬美元,幫助他們實現這個願望,以下是這幾年獲獎者的願望。

ted prize

2013年TED Prize得主Sugata Mitra剛為他的學校成立首間雲端分校。一位退休教師透過the Granny Cloud雲端學校鼓勵學生顛覆他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

2013年得獎者Sugata Mitra:「我希望能幫助世界各地的孩童認識他們天生所具備的求知欲,並與他們共同努力,協助規畫學習的未來願景。」

2011年得獎者JR:「我希望你們能夠為自己所關心的事情站出來,透過參與全球性的藝術計畫,我們將能『顛覆』世界。」

ted prize

2011年TED Prize得主JR的願望:用人物肖像畫顛覆世界。從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到尼泊爾,他已創作了多達120000張肖像海報、張貼在108個國家。照片來源:Aline Deschamps

2010年得獎者Jamie Oliver:「我希望你們能夠協助創造這個強大、永續的行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關於食物的一切、鼓勵每個家庭在家烹飪,並賦予所有人對抗肥胖的能力。」

2009年得獎者Sylvia Earle:「我希望你們運用手邊的各種方法,包括影片、探險考察、網路或是新型潛艇,創立一項能夠串聯全球網絡的活動,引燃大眾對海洋保護區的支持。海洋中的希望熱點(Hope Spots)之廣大,足以拯救、恢復地球那顆湛藍的心。」

即日起至三月三十一日,2015年的TED Prize正開放候選人提名。你可以在TED Prize的提名網頁上,向我們推薦你身邊那個不同凡響的同事、老師、朋友、精神導師,甚至是提名你自己。儘管申請提名的表格裡頭有一大堆資料要填,但最重要的莫過於「願望」本身。正如上述這些得獎者的願景,生動、具說服力的願望最能打動TED團隊。

以下剖析了「TED Prize願望」,希望能讓你有些概念,順利將想法轉化為精彩完美的願望!


TED Prize願望的核心:有創意的解決之道

一個優秀的TED Prize願望,要用全新的方式來思考世界上各種棘手的問題。願望本身應該要簡潔有力,且必須具有說服力與滿滿的熱情。這個願望也許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但要能夠提供一個讓人們集結在一起,並展開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行動。

TED Prize的副總監Anna Verghese解釋:「簡單來說,最讓我們感到振奮的願望,必須是值得全球關注、能夠鼓動你採取行動的議題。」TED Prize計畫統籌人Sarah Schoengold進一步補充:「能夠抓住我的想像力,使我反覆思考的,才是最令我感到振奮的願望。」

舉Sugata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實驗室為例,這個概念清楚易懂,不難想像我們可以利用團體學習的方式,跨越文化的藩籬,並且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產生交會。而JR的願望,則使我們重新思考紙張與膠水這些小東西的力量。誰能想得到,如此簡單的事物,竟能這麼有說服力呢?


領袖魅力很重要

TED Prize願望的關鍵要素之一,是朝採取行動的方向努力,也就是說,候選人必須有個能夠達成願望的清楚計劃。這意味著理想的TED Prize願望多來自務實的築夢者——那些有著遠大想法,但同時又在各自領域有一定作為的人。

我們在找有能力統籌一切、擁有執行多年計畫的本事(TED通常給得獎人一到三年的時間來實現願望)、能夠妥善運用一百萬美元,並且能創造出可觀成果的人。簡言之,TED Prize的獲獎者必須是個具有遠見、善於溝通的人,並擁有領袖魅力,能吸引大眾加入實現願望的行列。


別怕!我們有堅實的後盾

在TED Prize願望揭曉的同時,一支全球性的願望實現部隊也應運而生,這支部隊從哪來?其實就是TED社群的成員們。不只是TED Prize的全體同仁,實踐願望的團隊還包括了TEDx策劃人所組成的國際網絡、多元的講者社群、TED夥伴計畫以及所有開放翻譯計畫的譯者們,TED Prize願望要有具體整合這些社群夥伴的方式。

副總監Verghese解釋道:「TED的社群資源與追求改變的期待,是這些願望之所以能夠鼓舞全球集結的根本。」


和TED一起追逐夢想吧!

一個優秀的TED Prize願望,要讓大眾對該領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像推廣健康飲食的Jamie Oliver,他鼓勵家庭透過共同烹飪的方式,教導孩子有關食物的一切。而JR的願望,最主要是希望大眾拍下自己的照片,並公開呈現,藉此揭露世界上各種不曾被關注的聲音。 這些願望給了人們實際採取行動的機會,並使大家盡情徜徉在富有創造力的世界。計畫統籌人Schoengold表示:「最強而有力的願望,是能夠用話語,不偏頗卻具有渲染力地請求大眾加入實踐的行列。」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願望能夠贏得2014年的TED Prize呢?我們將在三月份的TED2014 “The Next Chapter”大會中揭曉。與此同時,我們也迫不及待想看看你為2015年TED Prize寫下什麼樣的願望,期待築夢踏實的你能夠為世界而夢,為夢想而偉大!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4/01/08/the-anatomy-of-a-ted-prize-wish/

撰稿:Tina

別再只看到《財星》500大的領導者!

$
0
0

曾任職知名《財星》雜誌,負責調查世界排名的500大企業、提供超過200名CEO管理建議的Roselinde Torres發現,近年來管理職位的人才落差日益趨大,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比照過去的傳統,她決定辭去工作,專心調查此趨勢的原因,並為21世紀的領導者,統整出三個必須問自己的問題。


當代領導者的成功三大因素

Roselinde Torres

問題1:你認為你的人生和下一套運行的商業模式,會在什麼時候有轉變?

沒有人能夠預測這樣的轉變何時發生,但是否有機會轉變則有跡可循。你可以從你近期的代辦事項、平常相處的朋友、和他人談論的話題、正在讀的書或是去旅行的國家裡找到蛛絲馬跡,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會形成一種影響,讓你做出一個為了迎向未來而下的決定。當代領導者會對身處的環境維持高敏感度,他們不單只是對未來做出反應,還能夠自己塑造自己的未來。

問題2:你的人際網絡是否具有多元性?

我們通常只和與自己類似的人相處,而成功領導者的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和與你完全不同的人相處融洽?這可能是生理、心理、政治、文化或經濟上的差異,若你能夠擁抱這些差異,讓他們願意和你保持聯繫、拓展交友圈,將能提高解決問題的層次、擁有更廣泛的資源,並綜觀每件事的各個面向。

問題3:你是否夠勇敢,可以拋棄過去讓你成功的習慣?

「隨遇而安,逆來順受」確實能讓你擁有一個安穩的人生,但成功的領導者不會紙上談兵,而會實際去闖一闖。當你有足夠的情緒智商,去忍受他人批判你的想法「太天真」、「太愚笨」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群你意想不到的人,他們不屬於你原本的圈子,但因為彼此存在許多不同想法,雙方都會更願意去嘗試那些被認定「愚蠢」的新靈感。


被領導者常見的迷思

領導者候選人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充分具備「領導人」的三項特質,而身為「被領導者」則需要破除以下迷思。Roselinde Torres和Peter Tollman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明一家公司的新領導者(如CEO)在剛上任的100天內,被一般人認定「必須」要有的能力。

迷思1:挑選新領導者,首重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立即採取行動的特質,能快速地看出公司內部人事及作業程序的關鍵問題,拯救即將倒閉的公司。

某家面臨倒閉的工業用品公司,聘用了一位新的CEO,他花費大量時間在調查及批評前任CEO的作為,一年之後,雖然證明了自己不是如此糟糕的領導者,也了解公司需要改善的問題,卻因投入過多心力在研究問題,而沒其他作為來證明他的商管能力,最後黯然退場。

事實上,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該只依「是否具有找出問題的能力」來斷定,他還必須具備審視自己的功夫。他們會記取前任在位者的錯誤,以自身的管理特色,重新整頓公司整體。例如,某位CEO深知自己擅於團隊溝通、建立團隊氣氛及分工,剛上任時,他組織了一支能幹的團隊,並親自和每個人討論公司的內部問題,成功建立了讓每個人都願意主動提出解決辦法的溝通平台,邁向改造公司的成功之路。

迷思2:新上任的領導者應該要召集能力最強、擅於領導下屬的管理者們,組成最佳管理團隊。

一位滿腔熱血的食品公司CEO上任後,將各領域中最能幹的管理人,組成公司的新管理團隊;然而,這支團隊最後分崩離析,甚至成為每位管理人相互攻擊的戰場,CEO也無暇當領導者,忙著扮演中間協調者及和平大使的角色。

事實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可能大於「個人能力」。一位新的領導者應該要組織一支認同合作精神的團隊,而非只想著集結各部門的專業好手。一群不懂得合作重要性的菁英,將是公司沉重的負債,而不是珍貴的資產。

迷思3:新上任的領導者必須是管理團隊中最聰明的人。

一位醫護產業的新管理者,從多位比他資深的同事中脫穎而出,為了在專業上不落人後,他努力的上速成醫護課程,希望能補齊專業知識的不足。當這些資深同事提出想法時,他必須比當場的所有人都懂得更多,否則就會被質疑能力,甚至為此遭受不被信任的眼光。

事實上,沒有人會無所不知,「無所不知」也不是成功領導者的保證書。聰明確實加分,但永保謙虛的態度和好奇心也同等重要。一位外聘的金融管理業CEO,不避諱地承認自己並非金管專家,反應也總是慢半拍,但他能對那些專業人士的方案提出關鍵疑問,推翻原先的假設,逐步調整公司的經營軌道。這樣的他,一樣是受人尊重的成功領導者。

隨著時代演進,不論是領導者或被領導者,都應該持續省思我們對「領導者」的固有認知,並學習放下刻板印象,才能共同打造理想中和樂的工作環境。


原文網址:http://blogs.hbr.org/2012/01/five-myths-of-a-ceos-first-100/

撰稿:Maureen Wang

探索嶄新的TED Talk吧!

$
0
0

最近當你打開TED官網時,有沒有發現好像哪裡不太一樣呢?

沒錯,TED團隊進行了官網正式上線以來的首次大改版。這次網頁的重新設計,將觀眾和TED社群持續向團隊反應的問題納入考量,包括使用手機或平板裝置觀賞TED影片;希望TED提供更個人化的網路平台;在看完演講後,能夠實際採取行動,或是學習更多相關內容。

全新的TED官網是團隊與Huge公司共同打造的,有很多新的設計巧思,以下將介紹幾項特點,讓我們一同探索嶄新的TED.com吧!

new TED


想更深入了解TED演講?沒問題!

TED舞台上所傳達的各種想法、概念不會因為時間而被淡忘、凍結,相反地,會在演講之後持續發酵、進化。講者經常向TED團隊反映,他們希望在18分鐘的演講過後,能有提供更多想法或資源的管道,另一方面,觀眾也希望挖掘出更多、更深入的內容。

有鑑於此,新版的網頁推出了一項全新功能,讓觀眾得以在講者與編輯的推薦下「學更多」、「做更多」。推薦的內容包括由講者所註解的閱讀清單、為演講提供詳盡的補充說明、實際行動指南,講者甚至可以上傳相關科學論文、書籍,協助讀者深入了解主題。


別忽視你的影響力

不管是發送郵件向朋友推薦,或是將影片連結張貼在Facebook塗鴉牆上,你是否曾想過分享這些演講影片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TED官網的第二項新功能就稱為「看看你的影響力」(See your influence),這項功能讓你在推薦影片之後,得以追蹤影片增加了多少點閱率,藉此得知你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推廣「值得傳播的想法」(Ideas worth spreading)一直是TED的使命,而這項新功能更能彰顯廣大的觀眾對傳播這些想法有多麼重要的貢獻。


電影般的高級體驗

除此之外,新版網頁首重大而美的影片播放器,高解析度的鏡頭能帶給觀眾更身歷其境的體驗,流暢的回放功能讓你不再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網站也支援各種設備使用全螢幕觀賞。而網頁上新設置的縮小版播放器也讓你能更輕鬆地瀏覽影片資訊,不必擔心觀看網友評論的時候會漏掉演講的任何片段。


語言轉換,一鍵搞定

TED之所以能夠吸引世界各地民眾的關注,除了發人深省、充滿創造力的言論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影片具有多達上百種語言的翻譯。 在網路上默默耕耘的數千位翻譯志工讓語言不再是巨大的隔閡,而全新的影片播放器也致力於完善語言轉換的功能,不僅提供多種語言的全文對照,還具有自動推播功能,觀眾只要點擊某一段句子,影片就會由此開始播放。


收藏你的TED演講

隨著TED網站支援各種行動裝置的影音播放,不管是在通勤還是排隊等候的空檔,你都能觀賞影片。但也因此,「稍後再看」(Watch later)的功能就顯得格外實用,只要點擊網頁右上角「稍後再看」(Watch later)的功能,影片就會被儲存在TED會員專屬的個人管理平台,無論是還沒看完的影片、播放列表、會議細節,甚至所有觀賞紀錄,你都可以在個人頁面找到。TED團隊接下來還打算進一步強化管理平台的功能,讓 收看TED影片的經驗更加個人化。


上傳你的個人檔案

每一位TED會員都有專屬的個人檔案頁面,而新版的個人檔案不僅增強了功能性,操作也更淺顯易懂。每一位TED社群的會員都能看見彼此與TED的交集與連結,無論你是TED的與會者、TEDx的策劃人、翻譯志工、TED員工還是經常發表看法的評論者,這一切都能一目瞭然。


耳目一新的版面編排

TED官網首頁也有不小的改變,換掉自2007年以來深受喜愛的經典設計,網站首頁改採「不規則拼貼」(the fractal)設計,這個概念受到Sol Lewitt的啟發,從最新上線的影片、時下熱門的話題到探索TED精選的演講,首頁由各種不同的演講影片縮圖拼湊而成。


隨時隨地都能TED一下

在iPhone等智慧型手機上市以前,TED團隊即推出了TED.com,因此這次網站重新設計的關鍵之一,就在於確保不管你使用何種電子設備,都能享有相同的影音體驗。你可以試試改變瀏覽器的大小,看看團隊為各種不同尺寸的裝置量身打造的版面。

在推出全新改版的過程中,團隊不僅參照了眾多使用者的意見,亦在大規模公測的協助下微調這些新功能。若有任何不清楚之處,你也可以在 hello.TED.com上找到更多網頁改版的相關細節。

如果你需要時間適應這些改變,別擔心,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你還是可以切換到舊版的網頁,在這個改版的過渡期,期待你也能慢慢發覺TED團隊的用心,並獲得更流暢的TED體驗。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4/03/04/introducing-new-ted/

撰稿:Tina

吳興國:京劇傳統,照亮當代

$
0
0

林懷民稱讚吳興國說:「他的好,跟梅蘭芳走出去的好是一樣的。」 法國《世界報》曾形容吳興國大師的戲:「真正的京劇,不在北京,在台灣。」

讓西方首度見識到中國京劇的魅力,是因為梅蘭芳,而將京劇推上世界三大藝術節舞台,帶領傳統走入當代的,正是他–吳興國。

吳興國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復興京劇。保守派指責他大逆不道,是京劇逆子,而丹麥的歐丁劇場大師Eugenio Barba則認為:他不僅撼動了自己的傳統,也撼動了歐洲莎士比亞的傳統。

不過,光從評價難以窺見全貌,要認識他的人與他的戲,必須了解到京劇在台灣與中國,隨著時代變遷,在政治、商業競爭及社會結構改變等多重因素下,式微的局面早已毋庸多贅。吳興國,便是生在宣告京劇沒落的時代。


生不逢時,吳興國仍不願京劇就此沒落

自小,吳興國就被送進復興劇校學戲,他學得好,很快得到角色並站上舞台。老師在一旁看,替他感嘆生不逢時,「早生十五年的話,在大陸有很多老師啊……」當時的吳興國不懂,他只管努力。

後來,因緣際會之下,他認識了林懷民,受到賞識,加入雲門舞集,開啟學習現代舞的第一步。在雲門的日子,改變了原本表演的習慣與概念,他開始從不同形式、不同文化的藝術中汲取養分,對創作的態度更為開放。

對當時的吳興國而言,京劇是飯碗,現代舞則是對未來的追求,直到遇上陸光第一老生周正榮。打從劇校以來,吳興國專攻武生,但周正榮打破慣例要收他為徒,「真正的京劇,從唱、念、做、打,從故事、情節、表演,通通都在老生。我看上你了,你還有什麼考慮?」於是,吳興國重新拜師改習文武老生;從武生橫跨老生,也為日後游離於不同角色間、自由度更高的創作,埋下伏筆。

但在八零年代的台灣,「國劇氣數已盡」一句話,早已道盡傳統無法挽救的現實,吳興國不願這麼好的傳統就此結束,他帶領一群年輕人,在京劇中加入新元素。「我要讓更多人來看戲。」他死守信念,卻違背了師父周正榮對傳統的堅持,師徒之間漸行漸遠,最終決裂。

他將師父視為另一位父親,關係決裂也對日後的創作影響甚鉅,從《李爾在此》、《等待果陀》、《蛻變》等劇,皆可找到吳興國對師父的感念。


當代傳奇劇場的京劇革新

當代傳奇劇場的創團作《慾望城國》,以實驗手法改編莎士比亞的《馬克白》,首次演出旋即震驚台灣藝文界。這齣戲顛覆了觀眾對京劇一桌二椅的制式想像,用「慾望」一詞,取代傳統京劇中的忠孝節義,在表演上,更融合了京劇、現代舞、崑曲、歌劇、歌舞劇等元素,奠定劇團新編戲曲的標竿──以跨界、跨文化、跨領域的方式,創造出拆解、拼貼、重組的後現代美學。

吳興國

《慾望城國》吸引許多國外戲劇節與劇院爭相邀演,但戲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吳興國的京劇改革之路自此順遂,對老觀眾而言,這群年輕人的戲不夠味道、功夫不到,而開發新觀眾的成效也始終有限。

重振京劇是條漫漫長路,當代傳奇劇場一度宣告閉團,但縱使環境再差,吳興國仍不願放棄,2001年復團作《李爾在此》,以獨腳戲,打通生旦淨末丑,一人飾演十二個腳色,採用「一腳色一章節」的詮釋方法,重新解構莎士比亞的《李爾王》。

復團以來的作品,從希臘悲劇、莎士比亞、西方當代文學再到中國傳奇故事、梨園戲等,取材多元。2013年的《蛻變》,是吳興國的最後一部演出作,《蛻變》取材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說(又譯《變形記》),透過不同的視角與角色扮演,洞悉當代人的生存難題。

2013《蛻變》


《蛻變》,道盡了各個世代的生存之難

卡夫卡的思想像迷宮,吳興國試圖拆解《蛻變》,以一腳色一章節的概念式敘述手法,呈現東方寫意的六個夢。他在戲中一人分飾了葛里戈、蟲、母親、父親、妹妹、情人與卡夫卡,藉由穿梭在六個腳色之間,表現蛻變的多層含意。透過轉換女性腳色,呈現卡夫卡溫柔的一面;透過父親對葛里戈的不諒解,影射當年的師徒決裂;透過變形成蟲,道出當代人難以訴說的生存壓力。

曲詞創作張大春則認為,其中的「宿命」和「頓世」思想是很東方的。宿命觀在人變蟲的橋段中發揮到極致,透過音樂編制,以廟會和迎神場合的樂器北管,搭配旋律強烈的嗩吶、鑼鼓,帶出蛻變過程中,天地人共存的莊嚴與孤獨。此外,舞台又以投影勾勒出東方水墨的空間,以山陵、飛鳥、人影、小草等意象,給予觀眾更多解讀自由。

《蛻變》一劇,除了投射吳興國一路走來,不被理解的孤獨之外,也反覆詢問著當代:為何社會越自由,自殺的人反而越多?劇末時他對蟲喊道:「你以為回到殼裡就什麼都沒關係?活著才重要啊!」透過這齣戲,吳興國想向這個世代承受壓迫的年輕人同樣高喊:勇敢一點,不要放棄。


京劇命脈流入當代

「什麼叫文化?它是一個累積、一個智慧。」吳興國用叛逆,重新建構出京劇的新語法,讓京劇不再只是舊時代的標記,或者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藝術,而是經過蛻變,成為照亮當代的傳統文化、一種屬於當代人的新藝術。

傳統與當代,並非天平對立的兩端,只要能體認其中的價值與定位,就會發現其根本沒有所謂界線。或許我們即將跨出的那一步,不是走出傳統,不是追尋潮流,而是跨越思想固著,重啟兩者之間的當代新對話。


撰稿:Birdy


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舞台

$
0
0

說到古典音樂,我們總覺得它是個高深難懂的藝術,並且很少會試著去音樂廳裡享受一場古典音樂的饗宴,因為我們認為自己一定聽不懂。但儘管如此,試著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在路上被街頭藝人的提琴聲吸引而駐足?是否曾因為那段旋律而撫平了你煩雜的情緒?讓你的心中浮現出某件事、某個人?以下的三個講者站上TED舞台來和我們分享他們與古典音樂的故事。


焦元浦:那些音樂與音樂家教我的事

語言停止的地方,才是音樂開始之處。

焦元浦問過許多的音樂家,是什麼動力支持他們在巡迴音樂會上,能夠重覆演奏著相同的曲子。每一個音樂家的回答都是「觀眾不同」,他們希望能將自己的音樂傳達到每一個觀眾的心中。

語言停止的地方,才是音樂開始的地方,因此音樂存在於超越語言的位置,一定有它的意義。焦元浦在演講中播放一首莫札特的曲子,並描述莫札特在寫那首曲子時的處境,但同時他說道,欣賞古典音樂的重點並不是在於瞭解它的背景,而是在於我們有沒有被它所觸動。

「不愛音樂也沒有關係,人一定會被至少一項藝術所吸引。及早找到自己所愛,因為人能透過這項藝術更加瞭解自己。」


Benjamin Zander:古典音樂的感染力

指揮家Benjamin Zander在演講中和我們分享一首蕭邦的曲子,他要求觀眾在聽他彈奏的時候,心中想著一個自己深愛著卻已失去的人。

前幾年,他在北愛爾蘭,試著紓緩新教徒與天主教小孩之間的衝突時,一個小男孩便跟他說,他的哥哥去年被射殺時,他沒有為他流淚,直到他聽了Benjamin Zander演奏的蕭邦,他想到了他哥哥,眼淚便不自覺地滑了下來,「可以為我哥哥哭的感覺真好。」小男孩說。

從此以後,Benjamin Zander改變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古典音樂是給每一個人的。他決定要好好的運用自己的專業和感染力來向大眾傳達古典音樂的魅力,讓大眾能找到享受古典音樂的方法。


Robert Gupta:音樂是良藥

曾經把成為醫生當作目標的小提琴家Robert Gupta和我們分享,音樂可以協助治療許多的疾病。他的一位朋友,在二十幾歲時精神病發,一路顛沛流離。他發現當語言不能溝通的時候,音樂的主旨便比語言更為深刻,因此他們開始透過音樂來溝通與陪伴。Robert Gupta親眼看著音樂如何使他的朋友從黑暗中重新站起來。

舒曼:「將光明送入人內心暗處,這就是藝術家的職責。」

因此,Robert Gupta成立了street symphony將音樂的光芒帶進陽光照射不到的角落。走下了舞台,音樂家成為了傳達療癒身心的媒介,透過音樂進入大腦和內心,撫慰了一群可能永遠無法進入音樂廳的觀眾。

古典音樂的力與美超越了娛樂的境界、超越純粹的美學價值,它讓那些受限的人們有機會超脫四周的世界,認識到自己也有能力去體驗美麗的事物。這種被音樂觸發出來的人性,將蛻變成希望的種子,種出一片更和諧、更美好的社會。


撰稿:黃曼

關心時事,你可以多看漫畫

$
0
0

談到漫畫,很多人腦子裡浮現的,大概是某一部當紅的日本動漫吧!日本漫畫行銷全球,發展興盛不在話下,但其實漫畫的種類五花八門,不僅可以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更可以作為針砭時事的媒介,而TED講者Patrick Chappatte就是專門從事政治諷刺漫畫創作的漫畫家。

patrick chappatte


上膛的漫畫之戰

國內外報紙總少不了為諷刺漫畫留一個小版面,小小一段卻威力無窮,但這些以時事為題材的漫畫尺度該怎麼拿捏可是一大學問,用得好,畫裡頭不消一個字,也能引起廣大的迴響與共鳴;用得不好,恐怕會造成社會激烈的衝突與對立。

patrick chappatte

歷史上,納粹就曾利用漫畫詆毀猶太人。2005年丹麥的《日德蘭郵報》也曾因為發表12幅描繪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而造成軒然大波,引起穆斯林強烈的不滿。事後更因歐洲其他國家的報社支持言論自由,刊載部分漫畫內容,造成宗教之間更為嚴重的對立,伊朗漫畫協會甚至與該國最暢銷的報社合作,以納粹大屠殺為漫畫主題公開徵件,雙方互踩底線,衝突一觸即發。

由此可見,在尊重宗教與保護言論自由之間,該怎麼避免過度爭議,卻又不失議題之精髓,考驗著漫畫家的智慧與能力,也難怪Patrick Chappatte會說:「若想掀起一番爭議,漫畫是可以被當成武器使用的。」


用漫畫寫新聞

將漫畫作為一種攻擊的武器,這種情形在非洲動盪不安的國家更是屢見不鮮,就好比在象牙海岸,不僅政府軍與反抗軍長期分據南北,就連媒體也分裂成敵對的兩邊,漫畫家為了養家餬口,只能按編輯的指示創作,讓漫畫變成一種冷酷的傳播工具。

patrick chappatte

新聞媒體本應是資訊的守門人,要善盡第四權的角色,但就像2007年英國衛報的這則商業廣告,當媒體試圖只從某一個視角來呈現一件事的時候,傳播媒介就淪為片面之詞與扭曲的事實了。

多年來,Patrick Chappatte除了創作報紙上的諷刺漫畫,也經常以風格較為嚴肅的漫畫來報導新聞,他認為漫畫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工具,並且將是新聞報導未來的趨勢。因此,漫畫更不該遭受壓迫,成為被激進份子、政治人物操弄的工具。


實踐言論自由

該如何讓漫畫創作更自由呢?他相信,無論傳達的訊息是好是壞,漫畫總能以幽默的態度面對嚴肅的議題,並獲得成功跨越藩籬的力量。秉持此一信念,Patrick Chappatte聚集起象牙海岸的漫畫家,讓他們暫時脫離報社、媒體的影響幾天,共同創作一本漫畫書。起初,抱持不同立場的漫畫家自然是爭吵不休,但也因為有了對話與溝通的機會,他們最終成功創作了一部漫畫,完整講述象牙海岸十幾年來所經歷的政治危機。

patrick chappatte

在象牙海岸成功的經驗,讓Patrick Chappatte有了繼續推展這項工作的動力,他陸續在黎巴嫩、肯亞等地從事類似的工作,聚集起當地的漫畫家,讓支持政府、反對政府、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聲音同時並列在報紙上,擴展議題更全面的視角。

Patrick Chappatte

Patrick Chappatte發起這項活動,所造就的並非只是一場偶然的合作或是一本漫畫書,而是順利傳達了言論自由的理念。「言論自由」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懂,但它不該只是創作者欲奉行的理念與信仰,更應該真正賦予每個人知的權利與自由。

作為漫畫家,Patrick Chappatte運用自己的專業,為社會福祉而努力。或許,在這個網路狂飆的世代,每個人擁有更多自由發聲的權利時,也該好好思考,該怎麼讓這項權利成就更多真善美。


撰稿:Tina

克服恐懼,開啟有效對話

$
0
0

Scilla Elworthy在13歲時,看到黑白電視的螢幕上,播放著蘇聯坦克開過布達佩斯,一位孩童死命地逃跑,卻被毫不留情的坦克車輾過的畫面,那一幕讓Scilla終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暴力的情況下,面對暴力?其中的關鍵是:面對恐懼的智慧、化憤怒為力量,並且開啟有效的對話。


周全的計畫來自健全的心靈

基本上,衝突是由雙方內在的恐懼及憤怒組成。

擁有面對恐懼的智慧,成為是否能消弭衝突的關鍵。當你處於不利局勢,該如何保持冷靜?你的優勢在哪?弱點在哪?是否已設立停損點,避免傷害過大?為何堅持、為何抗戰?藉由探討自我,你將會更了解自己,並在思考中獲得面對恐懼的力量。

在緬甸帶領學生抗議團隊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曾在抗爭過程中,遇上一排機關槍直指額頭的情況,處在如此緊繃的局面下,她看見的不是內心的恐懼,而是扣著板機卻手抖不止的士兵,於是她請學生坐下,以出奇的冷靜,不卑不亢地走向拿槍的步兵面前,將槍放下,成功化解一場可能的流血衝突。


將憤怒化為引擎的原動力

除了恐懼之外,憤怒也是引發衝突的一大原因。人們的憤怒通常起於見到不公不義,而憤怒就像汽油,若你潑出汽油,有人點了一根火柴,就會如處煉獄;但你若將汽油放入引擎,就有足夠的力量,帶給人們希望,走過悲慘的時刻。

Scilla曾在與核武政策制定者討論時,一時控制不了對發展核武的憤怒,挑起辯論、恣意批評,欲使對方感到羞愧,但這樣的方式完全無效,「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在做他們認爲對的事,而這就是雙方交流的基礎。」唯有將憤怒訴諸於「議題」而非針對「人」,對立的兩方才有可能進行一場能夠帶來改變的對話。


溝通的真理

Scilla提到,有效的溝通基於雙方共有的同理心,一場真正的對話,並非將目標設定在定奪對錯,而是了解彼此針對「事件」所產生的感受。當一方在闡述感受時,另一方要不帶任何偏見及預設立場,純粹專注於「聆聽」,並分享你從對方的言談中,所聽到的感受為何,再反過來,由對方傾聽你的感受,並給予回饋,最後從雙方的認知裡,討論彼此都同意和反對什麼,此方式可以確保這不是一場對與錯的戰爭,而是心和心之間的溝通。

上個世紀,由政府告訴人民應該要做些什麼,而現在,草根力量崛起,除了政府之外,人民也擔起共同打造烏托邦的責任。Scilla為PEACE DIRECT的一員,他們相信那些生活在情勢動盪的國家的人民,都深知能夠幫助自己國家的最佳辦法,而PEACE DIRECT負責與他們溝通、募集資金、積極執行,並協助人民與有相同目標的組織聯繫,極大化這股向上提升的力量。

現在,讓我們回頭省思,這一次因服務貿易而引發的所有事件,不只是政府與學生之間需要溝通,子女及其長輩、兄弟姊妹、同儕、同事之間,也同樣需要溝通。當你身為媒體記者,堂弟是警察,姪女為學生,舅舅是台商時,家庭的和睦即來自「真正的溝通」,不論你的身分是什麼,絕不要忘記,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希望能讓我們的未來都更加幸福,並同時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撰稿:Maureen Wang

別讓玩具決定孩子的人生

$
0
0

玩具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大!

有個四歲的男孩,他酷愛烹飪,有志成為一名廚師。姊姊McKenna Pope看在眼裡,便決定準備一個簡易烤箱,當作給弟弟最棒的禮物。

不過正當McKenna從孩之寶玩具公司的商品型錄中想挑選合適的禮物時,很快就遇上問題了,她發現大部分的烤箱外觀印滿了花卉圖案,顏色多為螢光粉或紫色,都是刻板印象中屬於女性的顏色,這也間接傳遞了一項訊息:只有女孩應該烹飪,男孩不行。這件事讓弟弟非常沮喪,他開始覺得廚師是女生的職業,女生可以烹飪,而男生不行。

McKenna希望能改變孩之寶公司所傳遞的訊息,她想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告訴他們應該將錯的設計重新修改。於是,她透過線上請願網站Change.org來發布消息。


掃除玩具的性別成見

Change.org是一個線上請願共享的平台,任何人都能在平台上發起請願,並藉由各種社交網路將消息分享出去。McKenna透過了臉書、推特、Youtube、Reddit、Tumblr等網站,並搭配Youtube的影片來散播她的訴求,她希望孩之寶公司能改變行銷策略,除了讓男生也出現在廣告和包裝盒上,更希望在產品設計上能夠使用更中性的顏色。

這項請願意外吸引到大量關注,得到許多人聯署支持,最後,孩之寶公司不僅同意研發修正,甚至邀請McKenna參與他們黑色、銀色和藍色的最新款簡易烤箱發表會。然而,也有不少酸民十分反彈McKenna的所做所為。「噁心的自由主義媽媽會把兒子養的超娘。」「總得有人理這些屁事。」「天哪,閉嘴吧,你只是想要錢和焦點!」

但可別小看了McKenna的積極作為,或許她及早阻止了可能發生在許多家庭中的悲劇。直到今天,還有許多孩子因為偏好性別特質強烈的玩具而被貼上標籤,甚至飽受欺凌。

上個月,美國有名十一歲男童Michael自殺未遂,他因為喜歡彩虹小馬(My Little Pony)而長期遭受同學霸凌。彩虹小馬動畫影集的觀眾群主要鎖定在小學女孩族群,普遍被認定是給女孩玩的玩具。

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我們不該忽視玩具可能會造成下一代再次複製性別成見的潛在隱憂。


七歲女童要求樂高改變性別分化

無獨有偶,今年有一名七歲女童Charlotte寫信給樂高公司(LEGO)表示,她發現遊戲中探險打怪的腳色都是由男性人偶擔綱,他們可以自由地去冒險、拯救世人,而女性人偶沒有工作,她們只能在家、到商店購物、與附近的友人遊玩。Charlotte希望樂高能讓樂高女孩能有多一點的探險機會,讓她們的生活更加有趣。

七歲女童寫信給樂高: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550322/Girl-7-writes-strongly-worded-letter-Lego-complaining-lack-female-figurines-adventures.html

其實幾年前,美國的婦權團體SPARK Moverment就已對樂高公司的廣告行銷和玩具設計發出質疑。SPARK Moverment指出,樂高的人偶系列明顯缺乏女性代表,此外,樂高的女性腳色,諸如護士、美人魚、啦啦隊隊長、好萊塢小明星,她們大多有著誇張的長睫毛和火紅的豔唇;以刻板的形象建構女性,甚至可能間接影響孩子,使他們的思想受限於這種僵化的形象。

針對這些批評,樂高公司推出了樂高女孩(LEGO Friends)系列,樂高女孩再度引發質疑聲浪,被認為這些設計偏頗地收窄了女性的喜好,塑造她們平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上美容院打扮、烘焙等等,樂高女孩讓女孩們對性別的認知更加狹隘。

之後,樂高公司雖然推出女性科學家的腳色,但還是再度受到質疑,因為外科醫生、警長、探險家以及飛行員的腳色,仍舊是男性為主。

有些消費者對於婦權團體的呼籲不以為然,也曾有玩具公司表示:「玩具產業並沒有刻意塑造這些觀念,孩子會因為性別不同而對玩具有不同選擇,而隨著成長,選擇性別化的狀況會逐漸平衡過來。」言下之意,似乎暗指那些對玩具有性別成見的質疑有些過度。

但我們仍然應該回過頭來重新思考,孩子們有沒有選擇玩具的自由?寫信給樂高的女孩Charlotte在信中如是說:「今天我到店鋪,見到樂高人偶分成粉紅色(女孩)與藍色(男孩)兩個區域。」在這個努力爭取兩性平權的當代社會,我們不應以有色眼光來劃分性別,更不應忽略了各個年齡層都有被灌輸性別成見的可能。


成為積極分子,行動吧!

上述事件,其實早在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或許你已見怪不怪,或許你感到不合理,卻不覺得能做點什麼有助事情真正改變。但十四歲的McKenna用他的行動,證明了改變並非不可能。當今的社群網站影響力不容小覷,有這麼多管道可以讓我們對不合理表達意見,那麼我們為何不做?

化信念為目標,成為積極分子,行動去改變吧!


撰稿:Birdy

別將生命困在未知的恐懼裡

$
0
0

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從何時開始了解死亡是什麼?

「死亡」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小時候懵懵懂懂,多從親人的離世認識死亡,大人不知道該怎麼向小孩解釋,於是就像說童話故事一般,告訴小孩,過世的家人都上天堂當了天使,他們會在天上看著你、保佑你諸如此類的話。小孩子聽了這些話,在似懂非懂之間彷彿也得到了些許安慰,合理化了身邊少一位親人的事實,或多或少減緩了失落感。

曾幾何時,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懂了死亡的意思,但這個話題還是不討喜,年輕人很少談論,因為人生看似還很長,談死亡一點也提不起勁;老年人避談,因為與死亡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多講幾句彷彿就會招來不吉利。種種不想談、不願意談,其實說穿了只是因為我們對死亡感到恐懼。

Stephen Cave


永生,其實是害怕死亡的代名詞

Stephen Cave在TED談死亡,並非開門見山地要大家正視死亡這件事,相反地,他點出了人們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產生的偏誤,每個人都走過對死亡一知半解的年紀,但令人訝異的是,當我們越清楚「人終將會死去」的事實時,反而比沒意識到的時候更相信永生的可能。

因為潛在的恐懼,使我們想盡辦法為自己尋求慰藉,於是各種談論永生的故事也應運而生,並有了廣為傳頌的動力。Stephen Cave將永生故事分為四類,不管身在哪一個文化圈,永生不死的故事一向傳頌不朽,歷史上不乏追求長生不老的煉金術、不老藥的傳說,直到現代,各種抗老化的產品、研究也不斷推陳出新,可見不論在哪個年代,人們都渴望能延續有限的生命。

當然,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於是以「復活」為題的故事應運而生,不僅宗教先知具有復活的能力,隨著科學發展愈發進步,一般人也有「復活」的可能,人體冷凍技術或許有朝一日能有所突破,冷凍的身體能夠盼來成熟的醫療技術,以時間換取「活下去」的空間。

第三種故事則以「靈魂不死」為中心,看清了肉體會凋零,但精神、靈魂將永久存在。然而,隨著時間遞嬗,那份堅毅不拔的精神究竟能被多少人記得,著實令人存疑,因此第四種故事所強調的,就是死後能夠遺留在這世上的事物,也許是一張照片、一段隻字片語,更甚者,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影像、談話都能完整地保存下來,或許是另一種永生精神的體現吧!


死亡從不是生命中的一件事

不管是虛無飄渺的神話傳說,還是堅信科技發展終有突破生死阻礙的一天,Stephen Cave認為,人們並不是本著強而有力的證據相信這些故事,而是因為對死亡的畏懼,使我們犯了偏誤。

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主張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他曾說:「死亡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麼,因為當我們在這裡,死亡就不在;而當死亡在這裡的時候,我們就不在了。」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也說:「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一件事,我們並非活著來體驗死亡。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生命是沒有終點的。

很多時候,我們把生與死當成兩個對立的極端,人們拼了命在中間掙扎拉扯,殊不知其實是拿現實的體驗與未知的恐懼做比較,永遠只能夾在中間擔心受怕,卻比不出個結果。死亡的未知令人畏懼,但既然「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一件事」,我們又何苦在活著的當下庸人自擾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命並不是為了死亡而存在,與其糾結著如何面對死亡,不妨把生命當成一本開頭與結尾早已注定好的書吧!努力地去填滿中間的每一寸空白,實踐人生的意義。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永不凋零的事物,那肯定是你用精彩的生命書寫了獨一無二、扣人心弦的故事。


撰稿:Tina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