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身為有錢人,錢會如何影響行為?

$
0
0

身為一個有錢人,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社會心理學家保羅‧皮福(Paul Piff)以有力的例證,說明這樣的情況-不太妙。

Paul Piff


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Piff在TEDxMarin的演講中表示:「一個人的財富水平上升後,會變得比較沒有同情心,而且覺得他們應該得到更多,更重視自身利益。」皮福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有錢的人較容易把貪心和自私的行為合理化,不但減少對社會有利的行為,當他們覺得有需要時,還可能做出欺騙或觸法的行為。


研究結果並非批判

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是要用來控訴有錢人。皮福說:「我們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在為了某天能把私利置於他人利益之前而努力。」他表示,這其實就是追求「美國夢」所造成的結果。然而,美國現階段嚴重的貧富差距令人憂心,富有會讓私利的問題持續存在,貧富差距因此可能越來越大。

好消息是,要改變富有所造成的自私心態並不困難。皮福表示:「只要有一點點指引,就可以修正有錢人的同理心。」只要稍微提醒他們合作和群體關係的裨益,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除了影片外,我們也來看看皮福的其他研究發現吧!

發現一:人佔優勢時,會說服自己這一切本來就是應得的。

研究過程:皮福在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中,找來100對互不相識的人玩大富翁。他們以擲銅板的方式,決定誰可以當比較有錢的玩家。有錢的玩家一開始就有兩倍的錢,走完一圈的薪水也是兩倍;另外,他們一次可以擲兩個骰子,所以走得比較快。皮福透過攝影機觀察這兩個玩家進行遊戲時的行為。

研究發現:有錢的玩家在移動棋子時比較大聲,而且會擺出橄欖球員觸地得分時的興奮手勢,他們甚至會吃更多身旁的脆餅,而且變得比較沒禮貌。此外,有錢的玩家對這種情況的理解會出現嚴重偏差,他們會高談如何獲勝,即使遊戲的設計就是要讓他們穩操勝券。皮福說:「這個觀察清楚地顯示出他們如何合理化自己的優勢。」

發現二:賺比較少錢的人比較慷慨。(小規模的觀察法)

研究過程:皮福把富有跟貧窮的人請到他的實驗室,給每個人十元美金,並告訴他們,他們可以自己保留這十元,也可以和陌生人分享一部份。

研究發現:年薪低於兩萬五甚至一萬五美元的人,比年薪落在十五萬至二十萬美元的人,多分享了44%的錢給陌生人。

發現三:賺比較少錢的人比較慷慨。(大規模的觀察法)

研究過程:《慈善紀事報》透過美國國家稅務局的資料,研究在2008年,年收入高過五萬美元的家戶,然後根據他們居住地和郵遞區號,繪出他們的捐款圖表。

研究結果:年收入在五萬到七萬五美元之間的家戶,平均捐出收入的7.6%做公益;而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戶,平均捐4.2%的收入。而有錢人如果居住在家戶經濟狀況差不多的地方─也就是住在比較富裕的社區,會比住在經濟狀況落差大的社區住戶,捐得更少。另外,位在年收入大於兩萬美元的家戶比例超過40%的社區中,家戶平均只捐出2.8%的收入。

發現四:有錢人比較常忽略行人

研究過程:加州規定車子必須停下來等路人走過。皮福請測試者在車子經過時,就走向斑馬線、準備過馬路,他則在一旁記錄。

研究結果:越昂貴的車,越不常停下來等行人─也就是說,他們比較可能違法。沒有一輛平價車觸犯規定;反之,則有近乎50%開著所謂名車的車主,完全忽略正準備要過馬路的行人。

發現五:貧窮會妨礙認知功能

研究過程:哈佛教授穆來桑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沙福爾及其團隊在幾個月前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研究農夫收成前一個月(未有收入前)及收成後一個月(收入進帳時)的心理狀態,之後他們再分別訪問有錢人跟窮人是如何看待「金錢」,藉此了解他們的認知行為。

研究結果:穆來桑納在紐約時報中表示,同樣一位農夫,收成前的表現較收成後差,而且不是只差一些:他們的智商在收成前會比平常低9到10分,就跟整夜不睡所造成的影響一樣。另外,這份研究還發現,窮人在思考財務問題時,表現得很差;有錢人則完全不受影響。

發現六:比較窮的人更有能力解讀他人的臉部表情

研究過程:2010年,舊金山大學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找了超過300位來自富裕或是貧困家境的人,並請受測者藉由分析照片中人物的臉部表情以及陌生人受訪時的表情,來辨識那些人物的心情。

研究結果:家境貧困的人較有能力解讀別人的臉色,也就是說,他們具有較高的情緒智商(情緒智商:分辨他人情緒的能力)。家境優渥的受試者,其判斷能力雖然較差,但如果請他們想像自己是比較窮的人,其判別他人情緒的能力會馬上提升。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3/12/20/6-studies-of-money-and-the-mind/


撰稿:Raquel


平衡差距,讓幸福越來越近

$
0
0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2013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1.74%,不僅位居亞洲四小龍之末,更低於全球經濟成長。景氣低迷早已不是新聞,有學者認為經濟成長力道軟弱與投資不足有很大的關係,進而導致生產力下滑、薪資停滯。

經濟成長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固然重要,但漂亮的成長數字真的代表一切嗎?致力於社會流行病學研究的Richard Wilkinson就認為,更重要的是解決經濟失衡對社會所帶來的衝擊!


經濟「失衡」比「低迷」更可怕.

我們總是覺得「成長」會帶來好的結果,「衰退」則令人擔憂,但實際上,很多事情並不是都如此絕對。 舉例來說,我們一般認為國民收入較高的國家,人民的生活環境比較好,活得也會比較久。但當我們比較 各國人民平均壽命與國民所得(GNI)之間的關係時,卻發現這兩項指標之間並沒有顯示出任何關聯。

Richard Wilkinson

然而,如果我們將各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兒童的識字能力、嬰兒死亡率、兇殺案發生率、人民之間的信賴程度、心理疾病、社會流動率等數據整合成一項社會指標,並拿各國的這項指標與貧富差距的程度做比較,竟可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性,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在這項社會指標的平均表現也會比較差。

Richard Wilkinson

為了加強論點,Richard Wilkinson不只拿一份數據說話,他同時做了其他調查,但結果皆顯示:「社會的穩定與國民收入或是經濟成長似乎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與經濟發展均衡與否有關。」經濟發展越不均衡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落差也就越大,社會也將更不安定。

調查結果雖然令人訝異,卻也提醒著我們不應過度沉迷於「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而忽略了「均衡發展」的重要性。事實上,經濟失衡為國家和社會都帶來沉痛的代價,不僅是物質上,人民對持續上漲的物價感到無奈、憤怒,更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利於社會資本的累積與創造,持續的惡性循環,只會讓我們離美好幸福的社會越來越遠。

Richard Wilkinson


錢買不到的幸福

有鑑於國際間普遍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缺乏對貧富差距、永續發展等面向的衡量,實有不足的地方,因此這幾年開始有許多國家投入了「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的評估,試圖綜合其他較客觀的統計數據,像是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社會聯繫、教育、環境品質等指標,來衡量國家福祉。

美好生活指數又被稱為「國民幸福指數」或是「世界快樂指數」,不管名稱為何,重點是這項指標顯然更能呈現社會實況。

一覽各國的美好生活指數,會發現北歐國家表現亮眼,總是名列前茅,而像是美國、英國、日本等這些已開發國家的表現反而遜色許多;而經濟成長幅度驚人的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的同時,卻也伴隨著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與生態環境問題,土豪炫富、物價攀升、環境汙染等社會議題層出不窮,整體幸福感遠遠比不上其他國家,再一次的證實了並非經濟發展強勢就代表一切。

相較之下,台灣的美好生活指數不低,比起許多國家,我們的生活確實是幸福許多,但值得加強之處也不少,隨著物價攀升、薪資凍漲,人民的痛苦指數逐年增加,當我們的經濟開始停滯,內部發展越發失衡時,真的能夠更幸福嗎?

Richard Wilkinson說:「要達到社會均衡,有的國家利用社會福利或是稅收來彌補不同行業間的工資差異;有的國家則致力於縮小工資間的差異來平衡發展。不管採用哪種策略,重點是要用對方法。

而缺乏對的方法與合適的政策,也許就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問題,一個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撰稿:Tina

勞動市場新轉向

$
0
0

景氣低迷,根據才庫人力資源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約有三成的上班族希望學習更多技能,藉以獲得更多兼差的機會,增加收入。起薪低、物價漲,導致越來越多上班族起了找兼職工作的念頭,許多人力銀行也都有工讀、兼職專區,網站上條列了上萬筆短期職缺,要找個兼差機會賺外快看似不難。


找工作大不易

然而,事情並非想像中簡單,有很多人之所以選擇兼職工作,是因為個人或家庭因素,像是罹患慢性病而無法長時間工作,或是得照顧患病的家人等原因,而需要極為彈性的上班時間。但不穩定的工作時間,也會造成雇主的困擾,因此這些迫切需要工作收入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工作。

另外,也有一些工作雖極需短期工讀人力,但工作內容又不是那麼容易上手,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熟悉工作環境的合適人才,像是餐飲旅館業、物流倉儲業等。這顯示,兼差工作機會看似很多,但求職者是否符合徵才條件又是另一回事。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力銀行、仲介這類由市場主導的營利性機構提供人才媒合的服務,也有一些免費的網路平台,像是Craigslist、Yahoo等等,但這些私人機構所提供的資源,還是會存在資訊不對稱、被詐騙的疑慮。


善用市場機制

擔任英國Slivers-of-Time計畫負責人的Wingham Rowan,長期致力於推動由政府部分介入工作與人才的媒合,以更緊密地連結雇傭需求,改善這些被人力市場所忽略的問題。

長期以來,市場經濟總是由金字塔頂端少部分的人所主導,他們從中汲取許多活力與資源,發展更為精密而複雜的交易機制;如果政府能夠擺脫盡可能不介入市場運作的一貫思維,好好運用市場機制的功能,利用這些交易的後台運作機制,辨識求職者身分、建立完善的證照核准機關,做好把關的工作,由政府適當的介入,當成公共事業在經營,也許能讓求才求職更為順利,減少資訊的不對等。

我們有職訓局、就業服務中心、網路平台,但是不是能夠做得更好、更細緻?Rowan認為政府不見得需要主導經營,但必須制定出明確的規則、政策,讓雙方瞭解自己的權利義務,做好市場媒介的角色,以個人 為主體的就業市場就可以充分發揮。


原子化的資本主義

在龐大財團組織林立的資本主義世界,小規模生意似乎沒有被摧毀,如果有合適的媒合平台,反而可以創造出驚人的產值,這點在英國已經被證實。在台灣這個中小企業林立的社會,絕對有潛力發展這種低成本、低門檻的小本生意,並在經濟發展面臨阻礙的時候,闖出一條路來。

另一方面,這也許是居家就業的SOHO族一個很好的機會,政府迄今沒有提出任何與居家就業有關的政策法規,少了這層規範,從業人員相對而言也就少了一層保障,如果能在政府的協助下成功推動一個小規模的交易市場,或許就能夠改善SOHO族長期以來所面對的削價競爭、接案紛爭等問題。

從改善時下人力市場的盲點、輔導民眾順利就業,到開創龐大商機,這提醒我們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就如現在熱門的App應用程式開發,也經常是從一個小小的契機開始發展的,如何降低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風險,就需要藉公部門的力量,創造一個嶄新、安全的市場。


撰稿:Tina

柯文哲:生死的智慧

$
0
0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 Socrates, Greek Philosopher

可曾想過,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是什麼? 多數人總希望把生活過的漂亮、精彩,因而盡其所能的吸取任何知識、奮力實踐夢想,但光是如此,似乎仍與「活得漂亮」、「活得正當」有所差距,原因在於生活中光有知識是不夠的,知識並沒有靈魂,知識並非是智慧,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心靈,它永遠無法給予人生能量。

2013年,柯文哲在TEDxTaipei舞台上以遊走生死間的醫生角色,幽默現實的講述生死的智慧,帶領群眾重新省思人生。


力搏死神,搶救性命

面對生死難題,柯文哲認為身為醫生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尊重生命的價值,因為這樣的信念,柯文哲總是在鬼門關前極力從死神手中搶救病患,讓許多人奇蹟的活下來。2006年,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因車禍而深陷昏迷,柯文哲也運用「葉克膜」使邵曉鈴延續生命多日,終恢復健康。

談起生命的生死,柯文哲嚴肅地說:「醫生是人不是神,只能盡力而為。」 醫學仍有極限,即便以現在的科技在沒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的情況下或許能以苟延殘喘,但這樣的肉體終究只是一團機器促成,如此真的是人類所想要的健康嗎?


生命的園丁

就如四季依春夏秋冬而順行,園丁能做的僅是用更多的心血、力氣讓花草樹木開得更繁密茂盛,而生命的生老病死,就算是世界名醫也無法靠外力改變性命的本質,柯文哲:「當一個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一點。」

多數的醫生初進白色巨塔之時,用滿腔的熱血行醫,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命衰老殘缺的無情面顯現後,開始只注意診斷數據、機器的正常化,這些醫生在行醫時更遺忘用同理心善待患者,他們過度的依賴科技、忘記人性,身處這樣的環境,柯文哲看破生死難題,進而領悟到:「醫生只是個生命花園的園丁」面對草木的枯榮,首要選擇的就是善待,每個病人都有血有肉,懂得全力搶救、適時放手,才是尊重生命。


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待人生,柯文哲說:「人生的結局只有兩種:一種是有插管,另外一種是沒插管。」但偏偏人難逃一死的事實是人類難以正視的事情,即便死亡是個普遍的現象,多數人仍用大半輩子將注意力著眼於追逐物質的奢侈與滿足,成為身體的奴隸。

柯文哲:「沒有人會把死亡當做目的,所以人生只是個過程。」

過度的看重生命的結果,只會讓人在有生之年過於黏著於名利,忘記活在當下的珍貴。如子曰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當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點驚覺生命的重要精髓時,終將明白生命並不只是度過一日又一日,過程才是我們該雕琢的,時間沒有悲性,無情的吞噬人生,儘管人生雖若如夢,卻不可以醉生夢死。

柯文哲:「我們唯有能夠面對死亡,甚至開始凝視死亡的時候,才能轉過來看人生到底是什麼。」


撰稿:Aler

超越教育

$
0
0

期末考將近,學生們無不挑燈夜戰、認真複習,但念書之餘,心裡多多少少會想著:「如果沒有考試該有多好!」

現在,這樣的期盼不再是個夢想,台大電機系的葉丙成教授將他的「機率與統計」課程變成一場玩不膩的線上遊戲,這堂課沒有考試,學生必須分組設計題目,並上傳網路系統來考驗同儕,彼此相互競爭,不僅激發創意,更讓讓學生徹底沉迷於充滿挑戰的作業中!

Ping-Cheng-Yeh


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老師單向式的授課、以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師生缺乏互動等等,這些現象在葉丙成教授的課堂上通通看不到,他顛覆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上課模式,將學習與線上遊戲結合,雙向式的教學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與競爭性,進而激發學習動機,製造更多良性的切磋與互動,不僅改善教育的品質,更獲邀加入首批華語類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

Ping-Cheng-Yeh

因為這樣的創新,反而讓人省思我們的教育體系有多僵固,就像肯‧羅賓森爵士在「推動學習革命」的演講中所提到的,現有的教育制度多是建立在工業生產模式與速食文化的基礎上,人生的黃金學習階段,並沒有被好好運用,而是用一堆套餐式的標準化課程填塞,重要與不重要的、感興趣與不感興趣的內容通通全盤接受,學習不再有趣,淪為一種乏味的過程。

「缺乏熱忱」成了教育最致命的殺手,我們似乎忘了何謂「因材施教」,人們太習慣線性思維的論述,相信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唯一的道路,誤解了「多元性」的意涵,並不是強迫學生填鴨更多知識、學習更多科目,而是本著社會的多元性,培養各式各樣的人才,避免一場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人力資源危機。


教育改革,我們需要突破迷思

在台灣,生育率越來越低,高等教育機構卻快速成長,升學率居高不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仍然根深柢固,大學教育的意義因此被扭曲,造成不少人迫於家庭壓力或社會迷思,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系,不僅浪費教育資源,更是對個人職涯規劃的傷害。

當高等教育的門檻降低,人人都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的同時,台灣整體的競爭力是否真的提高了呢?我們都很清楚事實並非如此。

勞動力無法被充分運用,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求職不順,大材小用的新聞時有所聞,但這究竟是誰的問題?固然職業無貴賤之分,接受教育的啟發,找到能夠充分彰顯自我價值與尊嚴的工作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當滿街都是大學生的時候,該怎麼同中求異,彰顯自身的優勢,值得我們重新值得思考,而非只是一味追求更高的學位。

反觀台灣的技職教育一直沒有發展得很好,一方面是制度上的問題,證照制度並未落實,學生缺乏就業保障;教授缺乏實務經驗;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明顯偏向投資大學學術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價值觀的裹足不前,家長普遍對技職教育抱持著迷思,扼殺了專業人才培養的契機。倘若政府能夠建立起完善的相關配套措施,技術性導向的專業人力反而是更具前瞻性的選擇。

我們都期望能夠以興趣引導學習,並學以致用,但該怎麼做才能讓永續學習不淪為口號,這是值得深思的,也許該從改變價值觀做起,更應該加強對學生職涯規劃的輔導。


線上教育革命

面對教育制度的缺陷,也有部分家長選擇讓小孩在家自學,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台灣仍屬少見,但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自學雖然避免了僵固的學習模式,卻也可能缺少了與同儕互動的機會,並得仰賴家長投入大量心血。

隨著線上教育、遠距教學平台建設越發成熟,或許能為自學教育開啟另一種可能。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2002年率先成立開放式課程平台(Open Course Ware, OCW),線上教育即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免費參與世界名校的課程,用不同的方式開啟高等教育的窄門,也促進了自主學習的機會。

Ping-Cheng-Yeh

2012年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在全球掀起熱潮,課程免費提供大眾登記選修,但比起傳統的開放式課程播放課堂錄影、單向傳遞資訊,MOOC強調互動式的學習,學生不只是聽課,更要完成老師所要求的作業與測驗才能獲得學分。學生自主調整課程進度的同時,也給予他們一點良性的壓力,讓線上教育不再被視為毫無效率的非正規教育。有進度、有壓力,只要你願意,線上學習也能很紮實、收穫滿滿。

有了網路,隨處隨地都是你的教室,時時刻刻都能抓緊學習的機會,但這並不代表線上教育一定比較好,它只是提醒了我們,教育的本質,並不是要把大家變成同一種人,而是期望每個人都能透過學習,找到熱情的所在,並本著這股熱忱,活到老,學到老。

套一句葉丙成教授的話:「Starve them, don’t stuff them.」成功的教育,並不是填鴨式的強迫學習,而是能夠激發探索這個世界源源不絕的動力。


撰稿:Tina

遙控飛機也能保護森林?

$
0
0

提到喜馬拉雅山時,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一面清澈幽靜的湖水,或一片廣闊無邊的草原,但一般人沒注意到的是,在喜馬拉雅山的山腳,氣候更宜人、景色更青翠,除了美景之外,映入眼簾的還有稀有的印度犀牛、亞洲象和孟加拉虎。

Lian Pin Ko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懂得珍惜這樣的景象。尼泊爾當局已設立國家公園來保護稀有動物,但防不勝防,仍有許多不肖業者在暗中獵殺,他們多半會取下動物的某一部位,製作成昂貴的中藥材及皮毛製品,為牟利而屠殺了無數條生命。

許多軍人和管理員因此必須徒步或騎著大象在數千頃的森林和國家公園裡巡邏,不只時間成本高,他們還要面對與盜獵者正面衝突時的槍林彈雨。有鑑於此,Lian Pin Koh和他的朋友研發出一種無人駕駛飛機,不但可以得到地區的鳥瞰圖,還可以清楚看到地面物體的影像。有了這項發明,生態保育又往前邁進一步。


無人駕駛飛機是什麼?

Lian Pin Ko

無人駕駛飛機是一種具備自動飛航系統的簡易模型飛機。其自動飛航系統包含一台小電腦、一套衛星導航系統、一個羅盤、一個氣壓高度計、一些偵測器,以及一套設計航程的軟體。令人吃驚的是,這些東西加起來的價錢,竟然跟一台高階筆電差不多!

Lian Pin Ko

組裝完成後,就要進行航線設計。只要點擊Google地圖上的航點,就可以規劃路徑。可以是幾個航點的飛行、沿著一條河飛行,也可以用割草機模式飛行來畫出區域地圖,另外,若是沿著森林的邊境,則可以嚴守邊界,及早阻止非法盜獵者進入森林。

無論是何種航線,只要將設定好的路徑上傳到自動飛航系統,並將無人機拋到空中啟動,它就會出發進行任務,並在記錄完成後自行降落。


多功能的無人機

規劃這些路徑和留下這些記錄能夠做什麼呢?Lian一群人在測試原型無人機時,將目標設定在尋找偏遠雨林中的巨猿巢穴。在無人機拍到第一個巨猿巢穴之後,又陸續在各處拍到不同巢穴的照片,他們和電腦科學家合作,整理數以千計的照片並寫出程式來計算巢穴的確切數量,這樣的方法成功節省了調查人員親自背著笨重配備至森林考察的時間。   除此之外,無人機還可以協助監控土地的安危。若有人在森林某處進行不當的砍伐,無人機也會清楚地拍出消失樹林的面積以及被製作成非法木板的照片,好順利逮捕違法商人。

最讓人振奮的是,若將這些空拍的照片拼接起來,就可以成為一幅地面景觀的地圖。藉由這張地圖,我們更容易掌握何處的樹林和農園正在擴張或縮小,或哪裡可能有森林大火發生。空拍圖還可以處理成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以利計算樹與樹之間的距離、表面積,植被的面積等等。


集合世界各地的無人機人才

Lian Pin Ko

Lian一群人在瑞士製造第一批的無人機,並在印尼進行第一次試飛。之後,他們和美國、德國、瑞士等國家的資深生物學家及保育機構的夥伴人合作,集合眾人之力,一次又一次地改良無人機。

他們成功利用無人機改良相機陷阱的使用程序。相機陷阱是一種藏在森林裡,在害羞動物經過時,捕捉牠們瞬間影像的相機,麻煩的是,觀察者必須親自到森林裡的幾百個相機所在處取得照片,而無人機上的感應器則可以直接偵測相機地點,並藉由無線網路傳送照片,觀賞者只需下載即可。

Lian Pin Ko

另外,無人機也可以飛到沒人探索過的雨林或是森林秘境,並用降落傘投下一個很小的麥克風,就可以聽到那塊區域的所有聲音,不論是哺乳類、兩棲類、鳥類的動物聲,就連未被發現的野人聲也會被錄下來!

Lian Pin Ko

無人機當初只是兩個熱愛飛機模型的大男孩的瘋狂點子,經過不斷的測試和改良後,這個有趣的玩具就成為成功改善環境保育的有效工具。每一項發明都可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或更壞,無人機幫助環境保育,而台灣也有空拍飛行器讓我們能夠看到2014年101璀璨煙火的空拍畫面,無論是協助環境還是記錄回憶,我們要謹記在心的是,別侷限身邊每一項工具的可能性,並選擇用對的方式應用它。


撰稿:Maureen

思維不同才能改變世界!

$
0
0

獲獎無數的紀錄片《築巢人》於年初甫上映,旋即受到觀眾與藝文界的熱烈迴響。片中呈現了自閉症者與父親生活片段,這並非導演沈可尚首次拍攝自閉症(Autism)題材,在此之前,沈可尚亦曾執導《遙遠星球的孩子》,希望透過影片介紹,讓更多人能對自閉症者有更多理解。

根據統計,每一百五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有自閉症。這意味著我們身邊都有自閉症者,卻可能從未試圖了解何謂自閉症。幾世紀以前,自閉症者被認為是空有軀體沒有靈魂的人,直到上個世紀,才有了Autism這個名詞,Autism取自希臘文中的自己,形容他們會以自我為中心,抵抗外界所有干擾;一般人能自然而然就學會如何與他人互動,對自閉症者來說這卻是一件困難的課題,世人更因而加以誤解自閉症,以為這起因於腦部缺陷或是精神疾病。

事實上,自閉症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天生大腦掌管感受他人的神經元不活躍所造成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然而,這並不表示自閉症者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相反地,不同於一般人思考方式,正是他們的潛能所在。

「假如把自閉症者的基因從人類文明中除掉,我們現在可能還停留在史前穴居時代。」說這段話的,是《星星的孩子》一書作者Temple Grandin,作為一名自閉症者,她告訴我們,世界需要的正是更多不同思維的人。


世界需要更多不同思維的人

Grandin提到做出第一把石茅的,就是自閉症者。當別人圍著營火忙著交際的時候,自閉症者卻在一旁鑿石研究。此外,如果沒有他們,矽谷就不會存在、能源危機也無法解決。

自閉症者擁有專注細節的獨特思考模式,譬如以圖像思考的人,大腦運作方式就像用Google搜尋圖片,只要輸入關鍵字,腦海便會浮現出許多相關圖片。

Grandin便是以圖想進行思考的人,這種模式有助她成為一名頂尖的畜牧專家,因為她了解靠感官思考的動物和人類有所不同。動物藉由氣味來分辨敵友的蹤跡,並判斷出對方的意圖,進而考量自身的安全。因此,動物能從觀察圖像、聲音、氣味這些細節,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組織成訊息。

但對人類來說,正常的腦子會在無意間忽略掉細節。「若你要建造一座橋,細節是很重要的,若你忽視細節,橋就會垮掉。」此外,Grandin更認為許多自閉症者的獨特思考使他們擁有過人的記憶與對藝術的天賦,我們的社會應該給他們發揮所長的舞台。


僅有少數的自閉症者得到發展天賦的機會

乍聽之下,我們可能以為自閉症者就像愛因斯坦、莫札特、梵谷,或者電影《雨人》中那名擁有過人記憶與數字能力的天才。然而,光從媒體或電影接收片面訊息,反而會造成我們對自閉症者的另一層誤解;事實上,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自閉症者有所謂「學者症候群」。

大多數的自閉症者都得面臨現實一波波的殘酷考驗,就連上述的學者症天才也是如此,許多人不僅無法自理生活,環境較差的,甚至會因而失去了智力和語言發展的機會,導致他們生活變得更加封閉,從此失去表達自我、領會他人、模仿學習、與產生與他人共鳴的諸多本能。

學者Ami Klin認為如果能早先一步診斷出自閉症的症狀,或許能夠幫助當事人和他們的家庭做出更好的規劃。

直到現今,醫界還是無法確切證實形成自閉症的主因為何,然而,許多調查都顯示,自閉症者在孩童時期便有一些不一樣的徵兆顯現。因此,如果「人腦在三歲以前有較大的可塑性」的說法確有其事,那麼,這項診斷將可能是改變自閉症者未來的契機。


自閉症者並非從未關注他人

我們都知道,看著別人眼睛溝通有助於接收更多訊息,其實人類小時候就能自行領悟這個道理。初生的嬰兒不只喜歡看人,甚至還會猛盯對方眼睛瞧,他們了解眼睛是感受他人經驗的最佳途徑。Klin團隊的研究便從這個面向著手進行,他們試圖追蹤新生兒眼球所看見的事物,好證實是否一般人與自閉症者在嬰兒時期所關注的事物已有所不同。

Ami Klin

研究指出,當人們在旋轉門前大聲爭執時,一般的孩子關注的是發生爭執的人們,自閉症的孩子反倒會專心看著開開關關的旋轉門。Klin懷疑是否一生下來,自閉症者就是如此,因此,研究團隊以許多孩子作為研究樣本,階段性定期測試了這兩種孩子盯著人眼看的百分比。

Ami Klin

圖表中的藍色代表一般孩子,橘色則代表自閉症的孩子,很明顯地,在最一開始時,兩條線其實差不多,表示兩者都有追尋他人的本能,然而橘色曲線的百分比會隨著時間持續下降。持續下降的結果可想而知,意味著自閉症者會越來越不與人接觸,錯失掉許多發展機會。


世界不友善的目光仍然存在

其實,自閉症者需要的不是治療或矯正,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這個世界對他們獨特思維的重視。他們也並非全然無法理解他人,許多缺乏社交能力的自閉症者,都能與親密的人維持良好關係,這就表示只要維持一定的接觸與外界刺激,他們都有發展獨特潛力的可能。

話說回來,就算沒有過人的天賦那又如何?然而,對自閉症者而言,難以預測的不只是未來的生活,還有來自外界猜忌的眼光,使得許多自閉症者和家庭仍得承受日復一日巨大的壓力,顯然這個世界還是不夠友善。

那麼,繼續抱持偏見,或不斷誤解而不試圖理解的我們,是否才是那無法同理他人的封閉者?


撰稿:Birdy

世上最快的救護車

$
0
0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台灣每年緊急救護的人數不斷增加,光是民國一百零一年即救護了高達八十二萬多人,整整是十年前的兩倍!然而急救人數之多,不代表成功率就夠高,以新竹市為例,緊急救護成功率約只有20%。

交通流暢度、急救現場的易達性、患者的嚴重程度等都會影響緊急救護的成功率,儘管台灣面積小,就醫便利性也高,但不免仍有救護車無法進入的深街窄巷,或是難以抵達的偏鄉社區,很容易因此錯失拯救一條寶貴性命的機會。

急救本就是分秒必爭、刻不容緩的行動,但這世上還有什麼比救護車更及時的援助呢?


全民義救

不要懷疑,緊急救護摩托車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Eli Beer

來自以色列的Eli Beer是「全民義救」(United Hatzalah)的創辦人,從事救護工作的他,有感於耶路撒冷壅塞的交通狀況,經常耽誤到急救時機而導致患者無辜喪命,於是靈機一動和朋友組成了一支救援隊,他們主要的目的不在於運送傷患,而是掌握救護車抵達前的間隙,率先提供必要的救助,穩定患者的病情,提高存活率。

Eli Beer

希伯來文Hatzalah有「營救」的意思,United Hatzalah也就是聯合眾人之力救人。現在,「全民義救」由成千上萬個熱衷於救助生命的志願者所組成,他們遍布各地,每個人的手機都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只要一有急救通報,五位距離通報地點最近的志願者就會收到訊息,立刻放下手邊工作,騎著裝載各種急救設備的救護摩托車,前往通報現場。

運用摩托車的機動性,將其打造成兩輪的救護車,車上除了病床之外,各種急救設備應有盡有,騎乘救護摩托車的志願者能夠避開阻塞的交通,縮短反應時間,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現場,給予救援。如今在以色列,小至跌打損傷,大至交通事故、恐怖攻擊,只需三分鐘不到,馬上有人趕到現場。

這個志願性的緊急救護網絡,靠著廣大的人力支援、高科技網路系統以及摩托車的敏捷便利性,打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搶救性命變得更有效率,成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遺憾發生。

Eli Beer


弭平仇恨,即刻救援

在動盪不安的中東地區,Beer說:「我見過這麼多悲劇和仇恨,但這並不是為了救猶太人、穆斯林或是基督徒,我們是為了救『人』。」

猶太人幫助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幫助猶太人,這可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幾年前,當Beer的父親心臟病發時,最先抵達現場進行急救工作的志工,就是來自東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在那一刻,人們放下一切根深柢固的歧見,徹底實現了「全民」和「義救」這兩個概念。

今天你救了別人一命,並不是為了獲得任何報酬,而是因為體認到「拯救性命」乃全人類共同的利益。在這共同利益之前,再多的仇恨也不算什麼了,沒有了生命,還有什麼可以計較、可以爭執的?

「全民義救」從猶太社區興起,卻能夠跨越民族與宗教的對立,在紛紛擾擾的阿拉伯半島,甚至是全世界各個角落發展起來,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這也許是創辦人始料未及的,卻也充分展現了人性之美,縱使在這不完美的世界,人們也從未被仇恨遮蔽了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

Eli Beer


善用資源,強化救護體系

台灣人口稠密,除了尖峰時段交通阻塞,更有許多汽車不易通行的窄小巷弄,配備齊全、機動性高的救護摩托車其實是很好的選擇,目前部分縣市的消防單位也都有這樣的設備。

只是,有了好的設備,我們是不是能再做更多一點?

救護摩托車主要的勤務仍是集中在都市人口密集處,或是大型活動場合周邊。的確,這些地方都有使用救護摩托車的必要,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將其應用在偏鄉地區呢?

救護車造價昂貴,動則幾百萬,打造一台救護車的費用幾乎可以買四台救護摩托車,加上一般救護車機動性不高,容易受到地形阻礙而延誤搶救時機。偏遠地區如果能夠多增設一兩台救護摩托車,也許就能早一步抵達現場執行勤務,為一般救護車多爭取一些時間,提高緊急救護的成功率。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需要動用到急救系統,但多一種實用的設備,就是多一層保障,期望機車加入緊急救護的行列,能夠為更多人帶來活下去的機會。


撰稿:Tina


運氣好的人才不會暈車!

$
0
0

你可以在交通工具上看書嗎?

如果可以,算你運氣好,因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有「動暈症」。說白一點,就是平常我們指的暈車、暈船甚至暈機。


無法解釋的原因

目前為止,科學家還無法確定動暈症確切的原因。

最普遍的說法是因為不協調的感官接收,當你坐在車上的時候,你的身體接收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訊息–眼睛認為你沒有移動;你的耳朵卻不這麼認為!耳朵除了接收聲音外,裡面還有個構造,叫前庭系統,可以感知身體的平衡。前庭系統中有三個半規管,分別感知X、Y、Z軸三種方向;還有兩個充滿液體的頂帽。當你移動時,頂帽中的液體流動,推動毛髮細胞,所以耳朵可以知道身體現在是站直、傾斜,還有其他動作。


感知演化的未完全症狀

但為什麼這兩種不同的感知會讓你這麼不舒服呢?

科學家也沒有定論,不過他們試著用演化論解釋。因為交通工具只存在幾世紀,幾世紀對演化的時間來說相當短暫,感知還無法依交通工具造成的問題而演化,所以利用這種方式排解不適。

這理論聽起來很合理,但仍無法解釋諸多現象。例如女性比男性易暈車、乘客比司機容易暈車等等。所以有另外一派理論指出,是因為在交通工具上,比較難保持正常的身體姿勢。研究顯示,泡在水裡或換個姿勢就會比較好。


如何解決?

我們雖知道如何減輕動暈症:像是嚼口香糖或是吃暈車藥,但這可不是吃了就一勞永逸的事!要是遇到很嚴重的動暈症,這些方法就幫不上忙了。


在太空梭出任務也會暈車

可別以為待在太空梭不會暈車,當太空梭移動速度快,就會造成太空人出任務時非常容易產生動暈症。所以美國太空總署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如何不讓太空人在上太空的過程中嘔吐。

動暈症是個常見的問題,但即使科學如今日發達,我們還是不清楚它的成因。或許當有天找到根源後,我們就可以有完全解決暈車的法子。


撰稿:Raquel

你未曾觸碰的台灣

$
0
0

不論近年外來文化及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文化,台灣至今仍保存許多獨有的傳統技藝。苗栗縣因早期擁有大片森林而發展木雕工藝、南投縣因竹林遍佈而推動竹藝產業、宜蘭縣根據地方民謠並融合車鼓戲的表演方式,開創極受歡迎的歌仔戲,這些都只是台灣傳統技藝的冰山一角,台灣擁有的,比你我想像得更多。


根留台灣的台灣人精神

舉凡戲劇、音樂、工藝、舞蹈、雜技等台灣傳統技藝,背後都有無數熱愛台灣文化的台灣人民,付出他們無限的心力,將台灣之美傳承給下一代。

蔡爾容

紙神像的技藝已有1500年的歷史,中國紙藝在民國38年傳入台灣後,隨著其他文化和技藝的影響,兩岸現今只剩蔡爾容一行人還堅持做紙神像事業。紙藝師傅蔡爾容,當初放棄當人人羨慕的高薪科技人,回到故鄉雲林北港,將爺爺及父親辛苦打造的紙藝王國延續下去。

紙神像的主要原料是竹子紙,紙的特性是加工時濕軟難握,風乾後卻堅硬無比,藉由仔細地層層堆疊,才能完成擺放多年也不易損壞的紙神像。不論在中國或台灣,現代都只留下做紙神頭像的技術,蔡爾容花了五年多的時間,翻閱古書、鑽研史籍和多次嘗試,終於重建已失傳百年的整座紙神像的技術。

重建技術後,中國七個省市的文化領導都邀請他到中國展覽及交流,甚至希望能將技術傳回中國,但蔡爾容有他的堅持:「我想要把這項技術留在台灣,因為這是我們才有的,這是我們延續下來的傳統。」他不願意為了獲利而使技術外移,只因他是打從心底愛著台灣,希望能為台灣留下獨一無二的東西。


用3D記錄台灣之美

紙藝師傅蔡爾容堅持將紙神像的技藝根留台灣,台灣首席導演曲全立則利用3D技術,將台灣之美分享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曲全立導演在2006年成功度過腦瘤手術後,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最終發現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盡其所能地紀錄台灣,在大病一場後,他才了解,所有最珍惜、最珍貴的東西,其實都在身邊。

Charlie Chu

《3D Taiwan》是一部涵蓋台灣人文、景觀、海洋、生態的紀錄片,此片曾與李安導演同台榮獲有3D奧斯卡獎美譽的世界3D大獎(Creative Arts Award),當時的外國評審表示,他從沒來過台灣,但已被其中的人、景和故事深深感動。

曲全立導演為台灣做的不只這樣,早在2009年,他獨自背著兩台投影機和3D螢幕,花了七個月走遍將近三十所偏遠地區的小學、五十幾個社福團體,讓八千個人有機會觀賞他所拍攝的3D溫馨電影。現在,曲導演正著手進行下一項目標:2014全國3D行動映演計劃,利用行動電影車,讓更多的小朋友了解自己多麼幸運生在台灣這塊美麗的瑰土,也藉由行動車完成他移動的夢想。


你能為台灣做什麼?

尋百工

其實,還有很多人也正在為台灣努力著。《尋百工》是四位年輕大學生,在時代快速變遷的同時,展開一段旅行,記錄了百種台灣日趨湮沒的傳統技藝。他們用文字和圖像去捕捉所見所聞,親自體驗吹糖、做蒸籠、木屐和毛筆等台灣技藝。四位大學生寫下100則故事,刻劃出100位工作者默默堅持傳統的身影,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shiu

另外,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的三位女學生,結合台南流傳已久的刺繡文化和著名景點的圖騰,打造出台灣僅有的時尚復古繡花鞋!安平的劍獅、台南地圖的五個圓環、沙灘上的蚵痕,全都變成繡花的圖騰,再加上精緻的流線型設計,這些獨一無二的繡花鞋,已獲獎多次,未來有機會跨出台灣、邁向國際舞台。

看完這麼多故事後,一樣身為台灣人,我們能為台灣的傳統技藝做什麼?首先是改變心態,台灣傳統技藝之所以能傳承下去,靠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一份身為台灣人的自覺;再來是將這些傳統技藝的獨到之處謹記在心,當你了解某項文化的特別,才可能激迸傳統和現代之間驚人的火花。

下一次到台灣各地旅遊時,除了到著名的觀光景點朝聖,也別忘走訪各地的傳藝中心,甚至深入地方的技藝工坊,親身體驗師傅們磨練多年的粗糙大手下,展現的精細功夫;當外國朋友至台灣拜訪時,除了帶他們去品嚐小籠包和登上101鳥瞰台北市之外,不妨帶他們到鶯歌做陶瓷、到宜蘭欣賞最純正的歌仔戲、到桃園玩陀螺或走一趟屏東三地門,體驗藝術民族──排灣族的原住民文化。

擁有傳統技藝的人,努力地將技術留在台灣;有些人則藉由科技傳播,將台灣發揚光大;而我們,則該拋棄旁觀者的角色,親自參與台灣傳統技藝的保存,才能真正看見台灣。


撰稿:Maureen

體重失控?因為你就住在肥胖區!

$
0
0

根據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近三年對全球221個城市所做的生活品質調查,台北排行世界85名,這結果聽來不好也不壞,但也顯示了對於改善生活品質,這城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我們可能也會好奇,排名較前面的城市是否具備一些共同點,足以吸引人們爭相探訪?

「加拿大溫哥華,比起其他城市,耗油量少掉了一半;而德語城市也常上榜,例如杜賽道夫和維也納,耗油量也是少一半,這兩種指標竟然是呈正比,真令人意外。」城市規劃兼設計師Jeff Speck發現低耗油量讓生活品質更好,他更點出:美國前幾名的城市,共通點之一正是適合步行

耗油量高似乎意味著城市交通運輸量大,無論是通勤、旅遊,人們都能自主地選擇各種代步工具,而相較於大眾運輸,擁有一台汽車,更被視為是自由與突破的象徵;乍聽之下,汽車的發明似乎真的解放了人。然而,Speck反倒認為,就算人們住在交通運輸發達的城市,還是會十分依賴汽車。「如今,汽車已變成消耗汽油、浪費生命、威脅生命的工具。」

為了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Speck希望城市能規劃得更適合走路。他更進一步從經濟、健康及環保的面向,探討為什麼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有助於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著重於人的城市才符合經濟效益

每個城市都有一些相似的難題。美國有個現象叫做「開到你買得起為止」,形容隨著市中心房價越趨增長、道路倍增,一般年收入兩萬至五萬美元的工薪家庭光在交通上的花費就已高於住房費用,因為買得起的房子越來越偏遠,人們只好住往郊區,靠著通勤往返於各大城市,這麼一來,浪費的也就不光只有金錢和時間。而我們甚至可以預見未來,一旦發生房地產泡沫化或油價上漲,通勤社區所遭受的衝擊定然不容小覷。

Speck認為,政府在城市規劃上不應重車不重人,更不應總是用建立生技園區、醫療園區或航太園區這些老套來吸引人,因為就經濟策略上來說,規劃一個適合步行和騎單車的城市才能真正替市民省錢,為什麼?來看看美國最佳的例子──奧勒岡州的波特蘭。

當其他城市為了增加車流量而計畫道路拓寬時,波特蘭卻做了窄路計畫;當其他城市花了一大筆錢來建設更多公路,波特蘭反倒把錢花在自行車和人行道的規劃上。種種政策因而改變了波特蘭人的生活方式,光在行車里程上,波特蘭居民就比過去少了四哩,相較於美國其他城市的人也少了兩成,每天花在開車的時間更少掉十一分鐘。經濟學家將省下來的時間與里程計算過後,發現這足足等於波特蘭地區總所得的3.5%。這也表示人們因而得到更多空間,能決定是否要將省下來的錢拿來投資住家,或者額外增加一些休閒、娛樂活動。

此外,近年來的波特蘭還有個現象,那就是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年輕人陸續遷入該城,過去的人口普查便顯示,波特蘭的年輕移民高過全國平均的五倍。


住在肥胖區讓你體重失控

走路對健康的好處不言而喻,我們都知道要多動才有助提升代謝率,但現代人一代比一代重的新聞仍是不減反漲。 過重是現今美國的保健危機,想要控制體重,除了得注意飲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加活動量,然而,如果居住的環境並不適合走路,那麼我們的體重只會不斷飆升。因此,重新設計城市才能改善現代人的健康危機。

根據聖地亞哥所使用的步行分數評比,發現住在適合走路的鄰里,過重機率是35%,住在較不適合走路的鄰里,過重機率則是60%。有個新名詞「肥胖區」(obesageneric),提醒人們正視因居住環境而造成活動量減少的危機。

Speck也指出我們得注意氣喘病增長的趨勢,並非肇因於工業汙染,而是汽車的排氣管所致。除此之外,車輛過多的城市也較易發生車禍,這也回到了一開始的問題──城市的規劃是以車為中心還是以人?


環保走錯了方向

過去美國的環保運動總是鼓吹人們搬到鄉下,在自然環境中建立社區,然而,這導致美國鄉村的碳排放量遽升,正是那些「開到你買得起為止」地方的上升趨勢最為顯著。因此,環保人士轉而建議喜愛大自然的人們如果為了環境好,那就應該離開鄉村,遷到人口密度高的城市,這才是對環境最好的保護。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改而使用更環保的物品確保有效減少碳排放量, 像是選擇綠色商店、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兩段式抽水馬桶、竹製地板、節能燈泡等等,然而這些綠色創新的成效,仍然遠不及居住在一個適合步行的鄰里。


永續生活的可能

從美國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化所造成人們在財富、健康、浪費、環保上的種種問題,似乎不是光靠更多開發或採取永續的生活方式就能解決,Speck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我們的城市更適合人們步行,乍聽之下,要做到似乎很不容易,但至今就有不少城市做到了,我們沒有理由說不可能。

希望擁有健康的生活品質、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並非遙不可及的夢,唯有從改變我們的城市、改變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做起,這個願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撰稿:Birdy

學會感謝,就活得更快樂!

$
0
0

你是否曾經認真問過自己:「你快樂嗎?」

人與人之間,儘管有再多的差異,還是有一項共同點—我們都想追求快樂的生活。快樂與不快樂,往往只是一念之間,有的時候,只要一個艷陽高照的好天氣,就會讓人開心一整天;有的時候,就算擁有全世界,也趕不走當下的壞心情。但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人經常感到快樂呢?

本篤會修士大衛‧斯坦德拉(David Steindl-Rast)認為,追求快樂的秘訣,就是學會感謝


感謝讓你更富有

有一種人,生活安逸、衣食無缺,卻一點也不快樂,窮的只剩下錢;也有另一種人,生活也許不順遂,但心靈富足,內心感到無比的喜樂。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很簡單,因為擁有太多欲望的人,不斷地追求更多的東西,無時無刻感到不滿足,所以覺得不快樂。反之,有些人因為懂得感謝,活得比其他人更快樂。

感謝與快樂,經常是一體兩面的事,但也因此容易使人誤解,以為是「快樂讓人感謝」,殊不知其實是「因為感謝而令人快樂。」這並不是無聊的文字遊戲,當你靜下心來所感受到的每一刻,都是賜予你的禮物,因為這是你所賺不到、買不著、也無法預期的,畢竟誰也無法保證自己有沒有下一刻,我們唯一知道的是,若是沒有了下一刻,就沒有機會做任何事、完成任何理想。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的,其實是自己擁有這個機會去做想做的事、去享受生活、去體驗一切。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雖然不是無止盡的,但就算你錯失了這一刻,還是能夠努力把握下一刻,去抓住下一個機會。因此斯坦德拉認為,珍惜每一刻就是追求快樂的關鍵


駕馭快樂,別讓快樂駕馭你

幾年前,當斯坦德拉從非洲回來,他一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水嘩啦嘩啦的流洩出來;一打開電燈,就能從黑暗重返光明的世界,對比在非洲連飲用水都缺乏的生活,他的內心頓時充滿感激與快樂。

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消逝了,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我們再度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又開始過著忙碌奔波的生活。我們總是不習慣停下腳步來,用感官好好體驗這個世界,享受、珍惜眼前的美好,所以這種歡愉感容易一閃而逝。這就是為什麼斯坦德拉要大家學著「停下腳步、看見機會、有所行動。」如果我們願意打開心胸,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停下來用心感受,掌握讓自己快樂,也讓他人快樂的機會,實際去做一點事,快樂的感覺就會不斷湧現。

日本作家日野原崇明曾經歸納出讓自己活得健康又快樂的十五個習慣,像是「心中永保愛」、「感受他人的心情」、「珍惜有緣相逢的一切」、「正面思考」等等,其中有許多項原則與斯坦德拉所提倡的方法,在概念上不謀而合,這告訴我們,想要快樂不難,難的是人們是否能夠徹底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

人的一生,難免會有面對困難的時候,面對挑戰是痛苦的,學習忍耐也不容易,但這就是人生精彩之處,當我們成功經歷這些磨練,便能活出生命的光彩。倘若不小心失敗了,也無須懊悔,人生總是有下一個機會,終究會找到屬於你的出口。不要忘了,快不快樂並不是因為遭遇了哪些事情,而是你有沒有把握這些讓你成長的機會

如果你能體悟這個道理,充滿喜樂的人生就離你不遠了;如果你還在尋找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就請參考斯坦德拉的建議:「停、看、行動」。


撰稿:Tina

外食也要節能減碳

$
0
0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雙薪家庭沒時間開伙,往往選擇外食解決三餐,既便利又快速,但你可知道,外食其實是最不環保的行為!


堆積如山的廚餘

英國廚師Arthur Potts Dawson說:「餐飲業大概是全世界最浪費資源的產業。」仔細想想,還真是有些道理,自己在家開伙,份量可以自己掌控,要吃多少,就煮多少;但到餐廳用餐,業者提供的份量都是固定的,如果沒吃完又無法外帶,剩下的食物就只有被當成廚餘處理掉的份。

這幾年盛行的自助式或吃到飽餐廳,若是業者錯估消費人數,或是顧客抱持一定要「吃夠本」的心態,拿了超出份量的食物,反而容易造成浪費。不僅如此,聯合利華飲食策劃曾經針對台灣北區餐廳進行「台灣餐飲業食材使用現況調查」,結果顯示,餐飲業者一年所丟棄的食材金額高達十八億元!浪費食物的情形相當嚴重。

歸納業者丟棄食材的三大主因:食材儲存不當、採購過量、以及缺乏對消費者飲食需求的掌握,這些因素事實上並非完全無法避免,倘若業者能夠做好成本控管,多注意營運的細節,不但能夠減少食材的浪費,還能節省開支,增加盈餘。


連廢棄物也不浪費

浪費時間、金錢、空間、能源、廢棄物等等,浪費有各種不同的形態,但Arthur Potts Dawson相信,在自然界封閉的循環系統裡,只要堅持自然的方式就不會有浪費,因此在他所打造的餐廳裡,從空間安排到菜單設計,全都秉持著減少浪費的永續原則。

Arthur Potts Dawson

餐廳的地板與桌椅選用耐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質,內部裝潢也選擇化學成分含量最低的材料,整個空間更完全以水力或風力發電來運作,最特別的是,餐點份量不是由店家所決定,而是由顧客自己決定要吃多少份量。這麼做固然能夠大幅減少浪費,但人不可能完全不製造廢棄物,餐廳剩下的廚餘就在一旁的院子 裡做成堆肥,徹底實行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最後一切回歸於大自然的理念。

Arthur Potts Dawson

除了打造深具環保理念的餐廳,Dawson更打算著手開一間全世界最環保的「人民超市」,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社會企業的精神來經營超市,致力於建立起都市社區與農夫之間的關係,向更多人推廣永續的概念,讓食物完全不被浪費。

Arthur Potts Dawson


節能減碳,你我都該學習

要構築一間像這樣自成一套循環體系的環保餐廳並不容易,但從「減少浪費」著手,對餐飲業者可能就簡單許多。業者可以加強廚房營運步驟的管理,並根據顧客的飲食偏好定期調整菜單、改變食物份量;也可以將未用完的食材,轉做成員工餐點;更可以促銷「每日特餐」,藉此減少食材的囤積與浪費。

餐飲業者需要改變作法,消費者也要有所配合,才能確實改善問題,但該怎麼做才能吃的方便又不浪費? 消費者要學會量力而為,不要一口氣點過多的餐點,也不要抱著「一定要吃的很飽,才划得來」的心態。這不只是為了避免浪費,更是為了健康著想,追求方便而外食,高油高鹽的烹調方式本就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別再因貪小便宜的心態而加劇身體脂肪的屯積,造成肥胖問題。 多做一點就好

Dawson:「如果我們不挺身而出,為世界做出一些改變,我們終有一天會滅亡。我要身先士卒,讓各位知道,我們只要多負擔一些責任就可以做到。」他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告訴我們,建立具有環保意識的企業是可行的。同理,追求環保、永續的生活,也應該抱持這種「只要多做一點,世界就會不一樣」的態度,而不是只做對自己有利的部分。

所以從今天起,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所共有的地球,讓我們一起檢視生活的各個層面,盡力達成「減量」(reduce)、「重覆使用」(reuse)、「拒絕浪費」(refuse)、「回收利用」(recycle)的4R原則吧!


撰稿:Tina

FAQ:TEDxTaipei Talk相關問題集

$
0
0

FAQ

1. 我要如何參加TEDxTaipei 的現場活動?

活動資訊會不定期的更新在活動官網、臉書及Google+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選擇不同的活動參與。

詳情請看TEDxTaipei活動行事曆:


2. 我要如何得知購票的相關資訊?

活動票價會根據活動的規模而有所不同,會不定期的與活動資訊一同公佈在活動官網、臉書Google+上。


3. 我要如何成為講者?

若希望推薦講者,歡迎將欲推薦的講者背景、推薦的原因及其他相關資料一起寄至contact@tedxtaipei.com


4. 如何看到活動影片?

活動的影片會於剪輯完成後,上傳至 TEDxTaipei Youtube 頻道,也能夠在官方網站的「演講影片」列表中看到目前已上架的影片。


5. 我要如何擔任志工?

每年的年度大會前,我們會招募活動志工,詳細報名資訊及相關辦法會在招募時公佈於活動官網、臉書Google+上。有任何疑問,請來信volunteer@tedxtaipei.com。

讓生活翻新的10個目標

$
0
0

如果你還在擔心「減肥、換個好工作、少喝點酒」等等諸如此類的新年目標徹底失敗,那也許是因為你需要一些不同的目標。與其執著於成果,還不如在2014年將你的目光轉向,去享受過程。受去年登場的TED演講所啟發,以下有十項你不會失敗的目標,就讓以下這幾場演講鼓舞你吧!


目標一:騰出時間創造藝術

Young-ha-Kim

南韓作家金英夏(Young-ha Kim):「有上百種理由阻止我們立即成為藝術家。」換句話說,在我們太過恐懼或害怕的時候,總會設法捏造各種理由。但金英夏提醒我們:「我們生來皆是藝術家。」解開受壓抑的藝術家衝動吧!去參加表演課、買些畫作、或是坐下來瘋狂地在筆記本上寫作。

取材自「金英夏:現在就當個藝術家吧!」

http://new.ted.com/talks/young_ha_kim_be_an_artist_right_now


目標二:管理你的愛情生活

Amy-Webb

艾咪.韋伯(Amy Webb)認為「你將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找到真愛」這句格言根本是無稽之談。為何不追求你所想要的,而要在某處等候?韋伯拋開舊思維,運用資料驅動策略來進行線上約會,最終她達成了這項目標。

取材自「艾咪.韋伯: 我如何破解網路交友」

http://www.ted.com/talks/amy_webb_how_i_hacked_online_dating.html


目標三:多走少坐

Nilofer-Merchant

我們坐著的時間比我們睡覺的時間還長,這是有害健康的。讓我們在2014年下定決心動起來:計畫幾場步行會議和聚會、使用附設踏步機的辦公桌、或是乾脆就站著工作,至少偶爾這麼做吧!

取材自「Nilofer Merchant:要開會嗎?邊走邊談吧!」

http://www.ted.com/talks/nilofer_merchant_got_a_meeting_take_a_walk.html


目標四:學習每日感謝

David-Steindl-Rast

本篤會修士大衛.斯坦德拉(David Steindl-Rast)表示,感謝是我們通往快樂的途徑,只要轉換一下觀點:停下手邊的動作,敞開心胸接納身邊的機會,並受其影響。就算要寫下來,貼在住家的每個角落提醒自己,也要盡力這麼做。

取材自「大衛.斯坦德拉:想快樂?感謝吧!」

http://www.ted.com/talks/david_steindl_rast_want_to_be_happy_be_grateful.html


目標五:請求你所想要的事物

Amanda Palmer

作為一名「新搖滾」的表演者,帕默爾(Amanda Palmer)在舞台上談論她的工作,她形容自己是藉由請求他人幫助的方式,來創立歌迷社群,並且說明她的工作有多麼仰賴這項簡單的行為。你當然不會得到所要求的一切,但如果你不請求他人,你什麼也得不到。

取材自「亞曼達 • 帕默爾:請求他人的藝術」

http://www.ted.com/talks/amanda_palmer_the_art_of_asking.html


目標六:給自己達成目標的時間

Angela Lee Duckworth

心理學家Angela Lee Duckworth:「堅持不懈是達成長期目標的熱情。」「堅持不懈就像是用跑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的方式過生活。」堅持不懈也是成功的根本。如果你期望馬上達成目標,每當遭遇失敗就放棄,你將很可能會放棄掉一堆機會。但如果你能預料達成目標所遇到的挫折,並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你會有更好的表現。

取材自「Angela Lee Duckworth:成功的要訣是什麽?是意志力」

http://www.ted.com/talks/angela_lee_duckworth_the_key_to_success_grit.html


目標七:將你的恐懼當成幻想的行為

David-Steindl-Rast

大衛.斯坦德拉(詳見目標四)說,每件事都是個機會。恐懼當然也不例外。小說家凱倫.湯普森.沃克(Karen Thompson Walker)在這場演講向我們解釋,恐懼並非我們要去征服與對抗的事情。她問:「若是我們能夠將恐懼想成一種令人驚豔的想像行為,會怎麼樣呢?」對某件事物感到恐懼,我們必須先在心中建立這樣無中生有的恐懼,也就是說,需要先為恐懼寫個故事。

取材自「凱倫.湯普森.沃克:我們可以從恐懼中學到什麼?」

http://www.ted.com/talks/karen_thompson_walker_what_fear_can_teach_us.html


目標八:閱讀可以挑戰你的觀點與信念的書籍

Lisa Bu

卜秋靜(Lisa Bu)解釋閱讀所帶來的巨大觀點轉變,並說明書籍對她人生所造成的影響。她說:「書籍給了我與古今人物聯繫的神奇入口。」不要拘泥於你所知道的,跳出框架閱讀吧!

取材自「卜秋靜:書籍如何成為心靈解藥」

http://www.ted.com/talks/lisa_bu_how_books_can_open_your_mind.html


目標九:別抗拒壓力

Kelly McGonigal

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認為壓力本身對你無害,相信有壓力才對你有害。將壓力轉而視為有助於工作表現的要素,將會改變你的生理反應。

取材自「Kelly McGonigal: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http://www.ted.com/talks/kelly_mcgonigal_how_to_make_stress_your_friend.html


目標十:脫離你的數位設備休息一下

Abha Dawesar

小說家Abha Dawesar:「我們都需要身歷其境的經驗與時間的流動,來感受所有自我的感覺。」她主張,數位化的世界使我們脫離這樣的狀態,並且把時間切成好幾段來儲存。但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生活,生活在一個真實、沒有被數位化的世界,至少有時候是如此,讓自己真正的存在。Dawesar:「我們可以選擇恢復時間流轉的某些片刻,而不是裂解這些時刻。」我們可以放慢腳步,掌握時間的潮起潮落,我們可以選擇把時光倒流。

取材自「Abha Dawesar:生活在『數位現在式』裡」

http://www.ted.com/talks/abha_dawesar_life_in_the_digital_now.html


原文:http://blog.ted.com/2013/12/30/your-ted-inspired-new-years-resolutions/

撰稿:Tina


17歲的暢銷作家

$
0
0

Beth Reekles


豐收的一年

2013年對17歲的少女貝絲.瑞可利司來說,是個很美好的一年。她出版了兩本書、上了電視、賣出她的第一部小說《親吻之亭》(The Kissing Booth,暫譯)的電影版權、高中畢業進了大學、時代雜誌將她列為2013年最有影響力的青年之一,同樣進榜的還是像小賈斯汀、瑪麗亞.歐巴馬等這些人物。即使如此忙碌,她還是有時間看了五季的影集《花邊教主》。


網路寫作起家

年紀輕輕的女孩何以可以有這麼豐厚的成就?來自英國威爾斯的貝絲15歲時,寫了一部小說,放到分享故事的網站Wattpad,結果吸引了1千九百萬的瀏覽人次。不久之後,藍燈書屋出版社便簽下她三本書的合約,出版了貝絲的第一本書《親吻之亭》,和最近出版的《擲骰子》(Rolling Dice,暫譯)。一般來說,在網路發表後,才到傳統紙本出版的例子不常見。不過她的小說忠實描繪了青少年的愛情故事,而非狼人或吸血鬼,顯然填補了這類型小說在市場中的空缺。


小作家的寫作方法

這位受歡迎的小作家有一套方法幫助自己保持專注。貝絲喜歡配著一杯茶,獨自在電腦前寫作。(她避免跟其他人在同一個房間,因為她討厭有人可能會越過她肩頭,看她在寫什麼)如果沒有靈感時,她會打開背景音樂,像是影集《異世奇人》或電影《神鬼奇航》的配樂,增加她的創作力。貝絲說:「我需要比較刺激或是情緒強烈的東西。」貝絲也嘗試不同的小說格式–在Wattpad的頁面上,可以找到她寫的極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等,包括假期限定的極短篇《裝飾大廳》(Deck the Halls,暫譯)。

貝絲現在是英國艾斯特大學ㄧ年級生,計劃將來主修物理。她現在忙著準備考試和出版第三本書。等到今年夏天課程結束,她要利用暑假繼續創作,而且很有可能寫《親吻之亭》的續集。


TED團隊透過e-mail採訪貝絲,與她聊了關於出版、J.K羅琳等話題。

Q:是什麼激發你在15歲時就開始寫小說?

A:我那時想看沒有吸血鬼或狼人的高校愛情故事–每個青少年愛情故事好像都有這種超自然的元素,讓我很感冒。所以真的找不到我想要看的書後,我決定自己寫。這就是後來《親吻之亭》的誕生。

Q:藍燈書屋出版社打給妳跟妳說:「嘿,願不願意替我們多寫一點」時,妳是怎麼想的?

A:我興奮到不行!我曾經想過出版我的書,但我覺得不可能,結果完全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樣!到現在,我有時還是不太敢相信願望竟然成真。

Q:許多出版界的人很謹慎看待網路上的個人出版。妳的看法是?

A:網路個人出版讓越來越多人重視寫作。它讓很多年輕新秀容易有機會發表作品,鼓勵更多人嘗試寫作品。

Q:妳現在在寫些什麼?

A:我現在正在寫跟藍燈書屋簽的第三本書,也是一部青年愛情故事,叫做《不和諧》(Out of Tune,暫譯)

Q:妳是如何創造ㄧ個新故事或新角色?醞釀的過程是怎樣呢?

A:通常都是先有角色的靈感,才會有故事。我的角色好像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故事,我再試著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我不擅長佈局故事,我都是跟著靈感走,直到寫完前,連自己都不知結局會是怎樣呢!

Q:妳欣賞哪些作家?

A:J.K羅琳一直都是我的偶像。我還小的時後,第一次讀《哈利波特》系列,就愛上了。而且,羅琳即使收到一堆退稿信,仍然堅持到底,對身為作家的我來說,非常能夠鼓舞人心。

Q:妳有收過非常支持妳的回應嗎?

A:我收到很多女孩的訊息,告訴我說我鼓勵了她們寫作,或者有些是不太常看書,但她們試著讀了我的書,而且很喜歡。這些是真的很支持我的粉絲。這些都是很棒的回饋,總是讓我很開心!很高興能夠聽到我鼓勵了其他女孩多閱讀、寫作。

Q:哪一件事情是妳希望讓大家知道的?

A:一則負面的批評就會讓你覺得你做的一切都在浪費時間,但你真的要用恰當的角度去看待。然後記住大家給予的正面評價!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4/01/03/beth-reekles-teen-fiction/

撰稿:Raquel

玩樂人生,更能助長智慧

$
0
0

坐在電腦桌前的你,可能因即將到來的大考、堆積如山的案子、或那些無所適從的未來而備感焦慮,為了完成你人生的重要理想,勢必妥善規劃時間,專心致志,直到攻達峰頂。不過,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這提醒著拼命工作的你,忙碌之餘,也別忘了留給自己一些玩耍與放鬆的空檔。

大眾心理學家Stuart Brown告訴我們,玩耍就好像吃飯、睡覺和作夢,是人類再自然不過的天性。當然,這不是鼓吹人們馬上離開工作遊山玩水去,工作與玩耍並不是兩邊對立的生活,真正與玩耍相反的,是壓抑。想想看,一個沒有玩樂、沒有幽默笑話、沒有輕鬆調情、沒有電影、遊戲、甚至沒有幻想的生活,究竟會有多麼苦悶?

我們都知道,玩耍能讓人更快樂,不過,你可別以為玩耍不過只是生活中的調節劑,Brown認為玩耍對人類的好處超乎了我們的想像,玩耍不只讓人變得更聰明,甚至還攸關生死,助人化危機為轉機!


生死一瞬間,化危機為轉機

Stuart Brown

來看看圖中的北極熊與哈士奇吧!很明顯地,北極熊充滿著掠食者的兇猛眼神,任何人都會覺得這兩隻哈士奇鐵定麻煩大了。然而,下一幕我們卻看見了驚人的改變。

Stuart Brown

北極熊非但沒有攻擊哈士奇,反而還跟牠玩得不亦樂乎,這行為太不自然了,簡直違反了肉食動物的本性。如果再繼續觀察牠們的互動,甚至會發現牠們有意探索彼此關係可能的發展。

從動物的互動案例中,我們看見玩耍不可思議的力量,說不訂人類也能藉由玩耍,讓長期被壓抑著的潛能就此釋放。

有個男孩叫Kevin,自小就生活在極度壓抑的貧民窟,他的母親終日酗酒,父親則不知去向,他得獨自背負照顧弟弟的重責大任。有天,被關在家中的他,從窗戶望見遠方的遊樂場,突然,他明顯的感覺到到某些事正在改變,於是,他決定要從此追求自己的人生。

像這類環境長大的孩子,大概沒有什麼人會看好他們未來的人生,然而,Kevin卻成為一位語言學家、費城七六人隊的訓練師,現在還在各地發表許多激勵人心的演講。因為玩耍,他的人生得到改變。

不過,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像Kevin一樣悟出這個道理。Brown的研究團隊探究過一起大學槍擊案兇手的生長背景與心理動機,他們發現這名兇手在成長過程中,因曾被人嚴重剝奪玩耍的權利,導致他的心靈脆弱,才會犯下這起滔天大罪。

這類的悲劇不斷發生,進而促使Brown開始從不同角度研究玩耍對人的意義。


別小看了玩耍的力量

當人類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就能從與外界的互動,像是與他人四目相對、模仿不同的聲音、或是微笑等行為,來感受玩耍所帶來的愉悅;這時候,嬰兒的右腦區塊也會因為互動而有所反應,這類玩耍所帶來的刺激能夠幫助人類成長。

Stuart Brown

隨著年紀增長,玩耍的形式越來越多元。Brown舉了幾種玩耍的例子,分別為:

Stuart Brown

一、肢體遊戲:為對抗地心引力,人類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跳上跳下、扭東扭西。 這些動作的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這也就是玩耍的本質──如果做這件事的目的比這件事本身還要重要,那這就不能算是玩耍。

二、玩具:堆樂高積木的時候,雙手需要大腦的指揮,才能將積木一塊一塊堆出想要的形狀,這就是手腦並用的最佳證明。

Stuart Brown

三、粗魯打鬧:別以為圖中的獅子是在爭鬥,仔細看,牠們嘴巴大張,卻沒露出尖牙,雙方如同跳舞般進行互動,這類粗魯的打鬧也是人們互動發展的最好方式。藉由衝撞、打鬧、尖叫、亂搞的過程,兒童學會如何控制情緒,並在群體中透過觀察,習得一些分享、信任、安全感等社交技巧。

Stuart Brown

四、儀式性遊戲:看過球賽的人都知道,列隊喝采及加油團不僅凝聚了力量,同時也隱含著儀式性的玩耍。

五、想像式玩耍:透過想像力與創造力,就像說書人或小說家等藝術創作者那樣,每個人都能自行虛構出獨一無二的精彩故事。


生物一旦被剝奪玩耍,也將失去探索能力

人類本身就有好奇心與探索外界的渴求,這就是玩耍的本質。不過你可能還是會問:究竟玩耍對我們大腦及身心有什麼好處呢?事實上,這類的研究還未被充分證實,不過現今已有不少科學研究指出一些玩耍的好處。首先,玩耍能刺激小腦及掌管記憶、情感,團體溝通及學習的「前額葉皮質區」之發展,有助人類解決問題及處理複雜情緒。

此外,曾經有個實驗團隊以老鼠為實驗對象,分為一組幼年時期便開始玩耍和一組被禁止玩耍的老鼠,等到牠們長大後,拿充滿貓氣味的項圈來嚇唬這群老鼠。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那群被禁止玩耍的老鼠逃跑後就不再出現,因為牠們全死了;另一群很會玩的老鼠,則在小心探索周遭、確認沒有危險之後,再度現身。

這個實驗顯示,倘若剝奪了生物玩耍的機會,反倒會造成生物腦部無法正常發展的後果。這個道理如果放到人類身上,肯定也是不大樂觀。


我們注定要玩一輩子

Brown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玩耍,這也是人類的本能,可惜的是,很多人忘記了玩耍純粹的本質。我們都應重新好好來玩一場,不要去管工作與玩耍的差別,也不必刻意安排時間去玩耍,而是讓你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有一些肢體、玩具、社交、幻想等多元的遊戲形式。

「我們生來就是要來玩耍的,而且要玩一輩子」記住Brown所說這句話吧!趁著難得的長假,去找一些消遣與遊戲,你的生活鐵定能更加美好!


撰稿:Birdy

無藥可醫,也要擁抱希望

$
0
0

今年甫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電影《山姆的生活》(Life According to Sam),記錄罹患「早衰症」(Progeria)的美國男孩山姆‧伯恩斯(Sam Burns)對抗罕見疾病的歷程。遺憾的是,頒獎典禮尚未登場,山姆卻因併發症於1月去世,短短17年的人生畫下句點。

樂觀的山姆曾登上TEDx舞台,暢談他與罕見疾病奮鬥的過程中,所體悟到的快樂人生哲學,並期望能夠喚起各界對早衰症的關注,盡早找出治癒這項疾病的方法。早衰症是一種極少見的先天性遺傳疾病,起因於人類第一對染色體上的基因變異,大約每四百萬新生兒才有一位罹患此症,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患病的兒童一般很難活過13歲。


花十四年只為一顆新藥

科學發展至今,人類大約掌握了四千種疾病精確的分子基礎,但在這四千種疾病當中,又有幾種是經研究證實具有確切的治療方法?遺傳學家Francis Collins告訴我們,大概只有兩百五十種。

兩百五十之於四千,有如滄海一粟,縱使需要努力的路還很長,卻已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想想幾百年前,一場黑死病就消滅了歐洲數千萬的人口;而現在已開發國家的人民預期壽命卻可逼近八十歲,生命的長度雖不是無限,也已經長了不少,多了幾年揮灑青春的本錢。

話雖如此,難道醫學發展真的面臨了瓶頸,才會使得藥物開發的進度緩慢?事實上,基礎科學與實際應用之間往往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只要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實驗,就能夠達到終點;相反地,比較像是一場變化莫測的賭注。開發一項新藥物,需歷經諸多個步驟、無數的臨床實驗,幸運的話,少則花上十四年的時間、十億美元的投入,新藥即可獲批准上市,藥物跟疾病的結構分子是否能對得上?其實沒有人能說得準。

Francis Collins


改變思維,老藥也能新用

然而,人的壽命再長,又有多少個十四年可以等待?更何況早衰症患者老化的速度比常人快上七倍,傳統的藥物開發模式顯然不夠有效率,我們需要加快步伐,著眼於「個人化」的藥物開發與測試,跟詭譎善變的基因鬥智。

隨著基因體定序技術的成本逐漸降低,這樣的觀點越來越有可能實現,令人充滿希望。但不可否認的是,藥物開發的成本依舊是個遙不可及的天文數字,很少有藥廠願意動輒上億元的經費來投入罕見疾病藥物的研究,這時候,為了人類的共同福祉,就更需要集結學術界、營利單位、政府組織與病患,一同創造緊密的夥伴關係,加快醫療開發的腳步。

這樣的夥伴關係何以重要?Francis Collins認為,正因為藥物開發並不是一條單行道,A藥物不見得最後能夠對B疾病產生效果,但卻不能排除A藥物治癒其他疾病的潛在可能性。這些過去被藥商視為「失敗」的藥品,只要證實對人體無害,就不該封存在冷凍庫裡,而是拿來進行重新定位,改變藥物的用途,也許能夠有效治療其他疾病。

Francis Collins

過去就曾有為癌症所研發的藥物,儘管最後無法成功治療癌症,卻對愛滋病毒產生作用。在成千上萬種令人捉摸不透的疾病世界裡,我們都希望這個案例不是偶然,在迂迴的藥物開發過程當中,只需一點截彎取直,一切都可能海闊天空,許多生命不再只是曇花一現。

這是一個具有潛力的思維,需要支持、資源與合作,當然更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但就像來到演講現場的山姆說:「對我自己和所有早衰症的孩子們,只要還有一條路,任何人都可以治癒任何疾病,期望早衰症在不久的將來是可以被治癒的。」

Sam Berns

雖然山姆的病情並沒有因為他對生命的熱情而穩定下來,但在他瘦小的身軀裡,住著一個巨大的靈魂,那份堅定的精神帶給所有人力量。的確,所有事情不都是如此嗎?只要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沒有說放棄的理由。


撰稿:Tina

居住品質,從重視自己開始

$
0
0

隨著社區意識抬頭,台灣各鄉鎮致力於創造社區特色、宣揚社區文化、舉辦社區活動,以凝聚民眾的團結力和歸屬感。對現代人而言,一個完整的社區,不只要蓋出堅固的住宅,還得蓋出居民的「社區意識」;居民若愛上自己的社區,就能保護社區、守護台灣的每一寸土地。


台灣「風車之鄉」──立全社區

立全社區位於台中縣大肚鄉蔗部村,因遭遇建設公司中途倒閉、接手的建商快速完工賣屋,造成社區公共設施不完善、沒有自來水的惡況,居民只能相互投靠團結地為自己的社區抗爭。

僅僅二十戶的居民,自發性成立社區發展委員會以處理社區事務;自此之後,更多人願意居住在立全社區,一個聚集許多鐵匠、水電工、水泥工、機械操作工等製造人才、住戶數超過六十戶的堅強社區。

某年夏天,颱風將鐵皮屋頂吹至電線上,造成鄰近社區無電可用,最後是靠著立全社區出動四十戶居民,一起將屋頂從糾纏的電線中取下來,恢復地區供電,這更是證明社區團結力的最佳例證。

社區於民國九十四年獲營建署補助,創立以風車為主題,將社區營造規劃案取名為「風車的故鄉」,風車的裝飾、圖騰、畫作成為立全社區隨處可見的標誌,以「風車為特色,環保為主題」,立全社區走過低潮,開創了社區的光明未來。


在離開人世之前,你想完成什麼事?

在太平洋的彼端,美國同樣打造了理性、感性兼具的溫暖社區。

Candy Chang相信生活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可以藉由相互了解,幫助對方度過生活上的困境,一開始,她利用便條紙來知道鄰居用多少錢租到現有的房子、如何相互借還用品卻不會打擾到對方。Candy住在紐奧良,一個擁有全美最高廢棄建築數量的州,促使她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建築來促進社區關係?

Candy Chang

Candy 在2009年失去一位忘年之交,她意識到人時常因為各種瑣事而遺忘真正重要的事,這突如其來的衝擊讓她決定要做些有意義的事。她將廢棄建築的一面牆改造成黑板,並在上面印上填空:「在我死之前,我想…」。

Candy Chang

Candy沒想到的是,隔天一早,牆上已經寫滿各種希望和願望:「在我死之前,我想要種棵樹」、「在我死之前,我想再擁抱她一次」、「在我死之前,我想完全當我自己」,這個被放棄的空間,成為充滿希望和夢想的樂園。牆上數不盡的語句,有些讓社區居民大笑,有些使他們感慨,這些情緒凝聚了社區的能量,提醒他們要更珍惜生命、更看重自己,為死亡做準備,是極具意義的事

世上的每一個社區都正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著,建立社區意識的根本是願意參與及付出的社區居民,從這一刻起,我們都該仔細體會生活周圍美麗、友善的人事物,學會與社區為友。


撰稿:Maureen

舊衣新穿,你也是穿搭達人!

$
0
0

百貨公司的華麗服飾、外國品牌的進口衣服,價格總昂貴的讓人買不下手,二手衣市場因此興起,讓喜歡買衣服又得顧好荷包的人,有了新選擇。Jessi Arrington是位對衣服愛不釋手的設計師,利用七天的穿搭變化,她不但展現了二手服飾的迷人之處,也讓我們重新省思個人的消費意識。


二手衣市場的寶藏

Jessi當時正要從紐約到加州為TED進行演講,為期七天的旅程,她的行李箱只帶了七件內褲,其他的衣飾,都是從加州棕梠泉的二手衣商店買到的,Jessi在演講中跟我們分享了七種打扮的意義。

Jessi Arrington   經生理學證實,人們穿著紅色服飾時,心情會比較愉快。

Jessi Arrington

大多數人一生都在追求跟上主流,卻同時希望能夠做自己。Jessi提出,我們應該專心做自己,自然會有人欣賞你的特別。

Jessi Arrington

自信才是成功穿搭的關鍵,相信自己穿什麼都好看,自然能搭出最適合你的裝扮;相信自己,才能散發由內而外的自信美。

Jessi Arrington

個人穿搭是讓他人認識自己的大好機會,只要善於搭出個人風格,一句話都不用說,別人就能發現你獨一無二的一面。

Jessi結束加州之旅後,她將這些二手衣捐回當初購買的商店,因為她知道,在下一個城市、下一個角落,她會找到下一套便宜又能表現個人特質的二手衣!

二手衣的盛行不只在美國,歐、日也跟上潮流,台灣當然不落人後。許多台灣的二手衣商店開創新的經營模式,顧客不但可以在店內購買二手衣,也可以用自己的舊衣換店內的「新衣」,有些店家甚至會主動向顧客買下舊衣來販賣。


小小設計師──自己改造舊衣服

除了到二手衣店買衣服之外,全球也吹起「改造舊衣服」的風潮。美國精品購物網對於許多明星或時尚名媛在穿過當季的新品後,就直接將衣服收進衣櫃的習慣感到可惜,因此發起一項活動,邀請這些名人捐出舊衣,並與多個時尚品牌的設計師共同合作,發揮創意改造舊衣服,縫製成時尚新衣,再將售出新衣的所得捐給協助女性就業的慈善機構。

另外,改造舊衣不是設計師的專利,台灣多所社區大學和機構都有設計相關的課程,鼓勵民眾將衣櫃中積放已久的舊衣拿出來,就算沒有縫紉或設計的基礎,也能夠靠自己的創意打造獨一無二的新衣服。


創意穿搭,迸出新花樣

除了在二手衣店購買及自己改造舊衣服之外,網路上也流行「一衣多穿」,同一件衣服、披肩或領巾,只要發揮巧思和創意,就可以有十種以上的穿法,不用花一毛錢就可以天天變換新造型。

不論是何種方式,重新打造舊衣服、減少購買新衣服,就是為減碳運動盡力、為地球環保盡心的最佳行動。


撰稿:Maureen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