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世界不是平的!

$
0
0

二十一世紀被稱為全球化的時代,資深記者暨作家Thomas Friedman甚至以「世界是平的」為名,撰寫了一部探討全球化過程的暢銷之作。全球化這個概念看似滲透世界各個角落,但你是否曾認真思考過,自己的生活有多全球化呢?


我們有多全球化?

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我們感受到何謂「天涯若比鄰」;科技的進步,更削弱了空間的阻礙,使人員、貨物得以快速流通,我們儼然是地球村當中的一份子。然而,經濟學家Pankaj Ghemawat可不這麼認為,在他眼裡,這個世界根本還沒被剷平!全球化不過才剛開始。

Pankaj Ghemawat幾年來持續收集各種跨國要素的相關數據資料,試圖從較為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全球化的進展。比如說,你知道2011年國際通話秒數,佔所有通話秒數的比例是多少呢?僅有百分之二!如果加上網路通話的部分,也不過佔百分之七,這個數字大概遠低於一般大眾的預測,顯示人們主要的通訊對象還是侷限在本國範圍之內。

這幾年,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站席捲全球,但社群網站的出現,是否真的擴大了人們的交友圈?細究臉書使用者的好友名單,Pankaj Ghemawat發現,人們約莫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臉書好友來自於不同的國家。

如果我們將焦點轉向全球投資,直接由國外投資的比例又是多少呢?在這個國際貿易興盛的時代,你絕對無法想像,國外直接投資的比例竟然不到百分之十。由此可見,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似乎離高度國際化的標準還有一大段距離。


現實的落差

也許讀者們看到這裡,會對這些「過低」的數據感到驚訝不已,不過這也是正常反應,哈佛商業評論曾經透過雜誌讀者,針對這些數據做了一項預測。調查發現,人們所預測的結果,大多比實際數據高上三、四倍!Pankaj Ghemawat在世界各地所做的幾次調查,也大致呈現出相同的結果,可見我們對全球化的感知有多大的誤差與扭曲。

為什麼大眾的預測會與現實情況出現如此大的落差呢?Pankaj Ghemawat認為,有關全球化議題的調查資料不足是原因之一。許多人對全球化傾向的觀察,缺乏數據圖表、參考資料的支持,人云亦云的結果,容易使我們對長期以來所被灌輸的看法深信不疑,甚至認為反對者的想法陳舊過時。這也就是為什麼Pankaj Ghemawat鼓勵大眾自己找出數據,試著去評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否正確無誤。

另一方面,科技能力被過度誇大也可能是個問題。前面提到有關Facebook好友名單的調查顯然很有意思,當我們以為網際網路的出現,就此打破空間的限制、文化與政治的藩籬,大量提升國際交流機會時,卻忽略了科技是基於人們原本就已經形成的人際關係,大部分的人並不會在Facebook上隨意交友,絕大多數還是仰賴現實生活中既有的人際網絡運作。


世界3.0

既然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全然無國界的全球化環境,那又該如何定義眼前的趨勢呢?Pankaj Ghemawat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世界3.0」。
有別於世界1.0以地方為核心,也不同於世界2.0強調世界大同的地球村概念,世界3.0介於兩者之間,承認國與國之間有所區別的前提下,相信彼此之間能夠互通有無,溝通無礙。

世界3.0最好的例子,就是區域化經濟成為一種主流現象,無論是雙邊貿易協定,還是形成自由貿易區,跨國貿易有很高的比例是介於周邊國家間的商業互動,距離全球市場的形成,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也許,我們從來都不是生活在一個平坦的世界

Pankaj Ghemawat認為,對全球化程度的高估,不僅可能為人們帶來過度的恐懼,同時也會阻礙世界朝更開放的方向發展,無助於增進人類福祉。

他對全球化的想法或許有些積極,缺乏對負面影響的檢討,卻也提醒人們應該重新檢視對世界的認知。畢竟,當我們更了解當前全球化的進程時,或可緩解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陣營的對立,從客觀的角度衡量開放所帶來的成果與負擔,並為此做好更全面的準備,確實為社會帶來更美好的願景!


撰稿人:Tina


誰是太空競賽的獲勝者?

$
0
0


1957年10月4日,全世界屏息等待著,等待著見證蘇聯發射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這顆直徑不到兩英呎的小金屬球,開啟了美國與蘇聯之間長達十八年的太空競賽,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作。

事實上,史普尼克1號並非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發明,V-2火箭才是真正的開山始祖。V-2火箭是德國在二戰最後一年使用的飛彈攻擊武器,也是德國對抗同盟國的最後一搏。這項攻擊在當時並不成功,但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都獲得不少研發V-2火箭的團隊人才,並開始發展他們自己的太空計劃。至1957年8月,蘇聯率先研發出洲際飛彈R-7。兩個月後,運用其相同的科技,將普尼克1號發射。史普尼克1號的可怕之處並不是它本身,而是使之發射的科技,可以向地球上任一座城市發射核彈。


激烈的競爭

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為了不讓蘇聯專美於前,要求美國海軍加快研發腳步,也要趕上蘇聯的步伐,發射衛星。1957年12月6日,美國民眾興奮地緊盯電視,看美國人造衛星先鋒TV3號發射。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發射兩秒後,它就直直地墜落地面。

事發後,許多報紙毫不留情地揶揄、嘲諷,這個失敗對美國而言是極大的恥辱。蘇聯的聯合國代表甚至戲謔地表示:美國應該像開發中國家一樣尋求援助。幸好美國陸軍在此同時正進行著探索者計劃,並於1958年1月成功發射探險者1號。好不容易才追上蘇聯腳步的美國,一轉眼間距離又被拉開了。1961年4月,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為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當美國在1962年2月,透過水星計劃將美國第一位太空人-約翰葛倫-送上地球軌道飛行前,其實早有許多蘇聯太空人已成功悠遊在太空中。

美國總統甘迺迪因此了解,在蘇聯創下紀錄的幾個月後才試圖追上是無用的,美國必須自己有創舉。1961年5月,也就是加加林進入太空的一個月後,他宣布美國要在60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1969年7月20號,阿波羅計劃讓鼎鼎大名的阿姆斯壯成功登陸月球。

兩大勢力的競爭看似沒有終點,但隨著蘇聯總書記布里茲涅夫和美國總統尼克森之間的關係改善,兩國慢慢走向合作。阿波羅聯盟計劃是兩國首次合作,透過將美國的阿波羅號和蘇聯的聯盟號外部接連在一起,兩隊成員得以在太空艙會面、握手、交換禮物。此舉讓歷時多年的太空競賽在1975年正式劃下句點。


誰是贏家?

那麼,太空競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難道是兩個超級強權,各自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只為了透過危險又耗資的創舉來打敗另一方嗎?

我們可以這麼說,但不盡然,因為太空競賽最大的回饋並不在於擊敗對方。在競賽期間,政府投注大量資金於教育發展,很多偉大的發明因此而生。許多NASA當初用來發展太空的科技,現在已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床墊的記憶泡棉、冷凍乾燥食物到應用於癌症治療的LED燈等等。當然,也包括我們現在用來傳遞GPS跟手機訊號的衛星。這些種種結果都顯示,科學研發不但能帶來廣大的效益,甚至遠遠超過計劃者當初的想像。


撰稿:Raquel

再見,曼德拉

$
0
0

2010年上映的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講述的是前南非總統尼爾森‧曼德拉如何與國家橄欖球隊隊長合作,利用「運動」這項國際語言,凝聚剛擺脫種族隔離政策,正面臨分裂危機的南非,走向團結一致的故事。感動人心的電影情節彷彿仍歷歷在目,但就在幾天前,被譽為南非國父的曼德拉逝世,這世上又少了一位民主的鬥士、偉大的精神領袖。


時代的巨人

十二月十號,南非官方在約翰尼斯堡舉行了曼德拉的追悼大會,現場不僅湧入數以千計的民眾,更聚集了各國政要。曼德拉承受著種族歧視為他個人與國家所帶來的傷痛,將之轉化為不朽的力量,也為充滿暴力、分裂的南非帶來和平與希望。在他追求自由之路的終點,政治人物們屏除意識形態上的芥蒂,為他致上最高的敬意。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致詞時說道:「全世界感謝南非與我們分享曼德拉,曼德拉一生掙扎,就是你們的掙扎,而他的成就,就是你們的成就。」這位時代的巨人雖然離開了,但他為南非埋下自由信念的種子,將會逐漸深根茁壯。
曼德拉的逝世令人惋惜,但南非民眾的情緒高昂,在哀悼大會上以載歌載舞的方式,讚揚著曼德拉偉大的一生。也許就像土生土長的南非人Boyd Varty所說:「固然心中充滿複雜的情緒,但我仍為他到達人生的終點感到開心,畢竟他一生經歷了太多痛苦與掙扎。」


獻給曼德拉

就在Boyd Varty走上TED舞台的前幾個小時,這位在他童年時期帶來深遠影響的歷史巨人過世了,Varty將這場演講獻給了他的精神導師:曼德拉。

出生於南非東部的Londolozi禁獵區,Boyd Varty的家族,四代以來,在此經營著野生動物園的事業。自小在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環境中成長,Varty長大後也成為一名帶領遊客深入非洲叢林的嚮導。這份經驗,讓他看見黑暗大陸的另一面,一個人類、動物與生態系統更加緊密連結的世界。

當Varty在野外遭到鱷魚的攻擊,遍體鱗傷、身陷無助的險境時,他的同事無視水中仍有鱷魚徘徊的危險,義無反顧的涉水救他。
面對一隻天生後腿有殘缺的小象,象群並沒有因為擔心遭到拖累,而拋下有殘缺的象,反而因此減緩象群的移動速度,讓小象能夠跟著上象群的步伐。

這些經歷讓Varty瞭解到,不只是人類,萬物在非洲大陸這片土地上,危險是共享的,傷痛是共享的,喜悅是共享的,成就是共享的,房屋是共享的,食物是共享的,個人的幸福是與其他人的幸福緊密連結在一塊的。而這就是南非語“Ubuntu”的精神,要我們敞開心胸,學會分享。


非洲精神

“Ubuntu”是一種非洲式的世界觀,強調「我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存在」,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是藉由與他人互動所表現出來的。這是個具有多重意涵的概念,深植於非洲集體意識的價值觀,是一種「群在故我在」的精神。
在Varty九歲的時候,曼德拉剛結束長達二十七年的監禁生涯,非洲國民大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認為叢林是個能讓曼德拉遠離公眾目光,好好靜養之處,於是安排曼德拉到Varty家長居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的朝夕相處,加上日後擔任叢林嚮導的親身經歷,讓Varty發現這位不多話、經常獨自一人在花園散步的長者,其實就是非洲Ubuntu精神的化身。

Ubuntu也是曼德拉實現種族和解的信仰,他曾說:「我們在世上所成就的任何事,全都因為有其他人的貢獻和幫助。」曼德拉重視團隊的價值,不吝於和夥伴分享榮耀,相信著群體智慧優於個人智慧,成就了南非一個人人平等、和睦共處的自由民主社會。
在南非,曼德拉被暱稱為「馬迪巴」,過去有一種「馬迪巴魔力」(Madiba magic),相信曼德拉親臨的每一場橄欖球賽,國家隊都會獲勝;曼德拉所到之處,事情都會順利進行。也許,這並非一種魔力,而是因為深信古老的Ubuntu哲學,帶給群眾最誠摯的力量,相信只要團結在一起,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Ubuntu啟示

Varty說:「非洲能與大家分享的禮物,就是一個更講求集體的社會。」
在那個生活環境相對艱辛的地方,也許物質生活是匱乏的,種族之間曾經是充滿歧見的,但許多人並不因此而失去對生命的熱情、對美好社會的期待,就像曼德拉一樣。

或許,我們可以把非洲的“Ubuntu”看成是台灣人所謂的「人情味」吧!面對原住民、新住民、本省與外省的問題,其實都是潛藏在「台灣人」這個概念背後,始終沒有真正解決的障礙。儘管如此,我們應該要相信,台灣這個素以充滿人情味著稱的寶島,未來將會有更好的包容力、更高深的智慧,去面對多元族群整合的挑戰,而這或許才是台灣最重要的正向力量!


撰稿:Tina

合作,從了解神話開始

$
0
0

你能想像商業的經營、管理與運作方式,其實是和各國神話息息相關的嗎?或者你認同身為一名領導者,得先了解合作人的文化背景呢?

長期研究神話學的Devdutt Pattanaik表示:「如果想要了解各國文化,你只需要了解各國神話,就會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商業運作方式。」Pattanaik曾幫歐美同事與印度人擬定商業策略,交涉過程中,他看到了歐美同事因無法理解印度人的處事行為而感到惱怒。

在全球跨國合作的時代潮流下,來自西方的現代化制度,真的適合不同文化脈絡的國家嗎?Pattanaik不這麼想,他認為那種訂立標準步驟、參數化的規模的經營方式,在印度這種以個人思考為主的國家來說,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就要先認識印度的神話和宗教。


外在世界與我的世界

印度神話中,就有關於思想衝突的故事。

有天,象頭神格涅沙與戰神迦帝羯耶決定來個比賽,看誰能最快繞世界三圈。迦帝羯耶跳上孔雀,飛過各大洲,一圈,兩圈,三圈;而格涅沙只是繞著父母走,一圈,兩圈,三圈,然後他說:我贏了。迦帝羯耶無法理解為何,格涅沙回答:你繞的是外在世界,我繞的是「我的世界」,哪一個比較重要?

外在世界與我的世界,到底哪裡不同?外在世界是客觀的、合乎邏輯、放諸四海皆準、事實、而且較為科學的,外在世界引領我們思考世界是「如何」運作,太陽如何升起、人是如何出生。至於我的世界,則是較為主觀、情感、私人,是有關感知、思想、感覺、夢以及信仰,我的世界就像神話故事,告訴我們太陽「為何」升起、我們為何出生。

因此,每個個體、文化都有自己一套對世界、生命的解釋,這會演變成自身的神話,影響著後代人的思維方式。關於東西文化衝突的故事,其實在西元前,就曾發生在亞歷山大與一名靈修者的對話中。


亞歷山大與裸體修行者:線性與循環性的神話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到了印度斯河岸,看見一名靈修中的智者,靈修者只是坐在岩石上,盯著天空。

亞歷山大:你在做什麼? 靈修者:我正在感受「虛無」。你呢? 亞歷山大:我在征服這個世界。

然後,他們同時笑了,彼此都認為對方是傻子。靈修者認為征服世界毫無意義,亞歷山大也覺得靈修者成天那樣無所事事地坐著,是在浪費生命。他們觀點上的差異來自於彼此所認定的真理不同。亞歷山大從小受到古希臘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戰神阿基里斯的影響,這種英雄人物成就了他心中的神話;因此,靈修者那種有如薛斯弗斯般(每天推石頭上山,石頭會在晚上滾下山)一成不變、輪迴式的生活,簡直是種毫無意義的行為。

但靈修者聽到的是另一位英雄人物,婆羅的故事:婆羅決定征服世界最高峰,但當他抵達峰頂,發現那裡早已佈滿數不盡的旗子,原來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第一位來到此地的人;突然間,婆羅感到生命是多麼微不足道。在印度,不只人的生命有限,眾神也是如此。

印度人會在膜拜完女神像之後,就將祂丟入河裡。此舉代表盡頭到了,明年祂還會再回來。這種凡事都有輪迴的觀念,就是靈修者的神話:人生會無限重複,直到你了解到人生的真諦。或許,印度人發明了數字零,就是受到輪迴觀的影響。

比較亞歷山大與靈修者看待世界的方法,一種是線性的,另一種是環狀的。這兩種模式,在藝術中也能發現得到:芭蕾舞的動作偏線性發展,印度傳統舞蹈則較具曲線之美;古典音樂注重和諧概念,但印度音樂則只有一位表演者。因此,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正好印證了當今不同國家市場的運作方式。


兩種不同的經商之道:制式化與個人化

標準的商業運作法則為:視野、使命、價值和過程。 這聽起來很像一趟穿越荒野,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人唯有達成使命,才能上天堂。所以說,經商對大多數西方國家而言,是一個機構,有制度而且系統化地管理運作。

然而,對印度人來說,人的使命是依照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人生所處的階段而分成多種層次的;所以經商是由個人習性來掌控,而且還會受到周遭人事物的影響,為了要把工作做好,隨時都有可能打破規則。

因此,西方的制式化思考就不一定適合每個文化。在印度,假如領導人想帶起公司團隊,首先他需要將信仰整合起來。為了讓領導人能建立起團隊的集體信仰,Pattanaik為印度最大的零售連鎖店「大商場」,規劃了培養領導人的儀式。

相信信仰,好的合作將隨之而來

當領導即將接手掌管商店的任務前,Pattanaik會讓他們接受一項儀式:先蒙住眼睛,讓領導人被所有的相關人士──顧客、家人、團隊和老闆──團團圍繞著,這時候,念出領導人的組織、流程績效等等;最後,解下領導人的蒙眼布時,卻看見他早已流下淚來,表示悟道了。他領悟到成功並不是成為一個多麼專業的人,而是重視自我、重視身旁這些人,將人們納入「我的世界」,讓所有人都能愉快。這是一個視文化脈絡訂立經營模式的典範。

當遇上了文化衝突,如果能夠互相理解彼此的神話,你會發現所有的信仰,都帶著一份永恆真理。至於誰能看見這些真理呢?印度教神明瓦魯納有一千隻眼睛,印迪拉有一百隻,而你我,都只有兩隻,因此我們更要擴大包容心,理解及尊重每一種文化。


撰稿:Birdy

看法決定一切

$
0
0

想像你正在一場派對中,看到一位獨自站在陽台上兩手空空的男子,你可能會認為他有社交障礙;然而,若他手上點了根菸,他在你心中是否就成為探究宇宙的神祕哲學家呢?兩種一樣的情況或事物,會因為些微的改變,造成人們對之的觀感完全不同。

英國奧美集團副董事長Rory Sutherland表示:「重新包裝事物的威力是-了解到我們所有的經驗、花費的成本和各項事物,效果如何並不取自它們實際的效益表現,而是取自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們。」在現今以經濟學為重的世界,Rory呼籲大家重視不可小覷的心理學。


跳脫經濟學和工程學的理論框架

許多依照心理學而發想出創意計劃的人,在能夠將想法付諸實際前,都需要先計算該計畫的成本效益分析、投資報酬率,經過層層的理性評估後,才能夠將計劃實現,否則只會淪為天馬行空的幻想。這就是Rory提到現今世界遇到的最大問題:將經濟學置於心理學之上。

心理學雖然沒有整體的理論框架,但我們不可以忽視運用心理學所創造出的力量。例如:倫敦地鐵成功改善乘客滿意度的方法,並不是增加列車數量或是改變行班間距,而是在月臺裝置電子時刻看板。

人們不喜歡等待的感覺,不只取決於等待時間的實際長度,也會受等待時所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影響。因此,看著電子看板倒數七分鐘所感受到的不耐煩,遠低於只等待四分鐘但咬著手指不斷逼問:「那台笨車怎麼還不來?」的惱人情況。

Rory Sutherland

另一個也跟等待時間相關的例子是,韓國人在交通號誌的紅燈周圍設計了環狀格子,會隨著紅燈秒數減少而變化。原本等待時焦躁、煩悶的心情,因駕駛能夠清楚得知等待時間而被有效改善,車禍事故率也降低許多。


技術、心理、經濟,缺一不可

Rory Sutherland

上述兩例都可以證明心理學的因素不應該在任何一項決定中被忽視。若人們在做決策時,可以考慮到三個層面:技術、心理、經濟,將能產生最大效益。

Google是眾所皆知的成功企業,除了專業技術發展有成之外,它在研究心理層面也表現卓越。目標稀釋(Goal Dilution)是一種潛意識的認知:人們相信專注於一種專業的公司,會比多元發展的公司表現得更出色。Google即利用這項心理學理論,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數一數二的企業。

當所有入口網站都在相互較勁誰擁有比較多的功能,譬如氣象預報、賽事現況及即時新聞時,Google選擇專注於自己身為「搜尋引擎」的身分。久而久之,當人們開始進行搜尋資料的行為時,自然會聯想到Google,因為他們認為Google是唯一「專業」的搜尋引擎。  

Rory Sutherland

另一個例子是英國路橋收費站。在收費站,車子總是大排長龍,趕時間的人,只好選擇付兩倍價格以快速通過。經濟學上,這十分合理,因為對當時等待的人們來說,時間比金錢重要。這樣高效能的規則為何會引起人民不滿?因為人民不服他們得為政府在交通壅塞上的無能付出代價。

針對此情況,有效的解決辦法並不是降低快速通過的費用,而是將額外的所得投入慈善機構,一改先前由公司吞下的作法。如此一來,人們會提高使用快速道路的次數,也會增加使用的意願,因為這變成一項間接幫助他人的友善行為。

經濟學家的根本認知是-金錢就是金錢,但實際上,人們願意付出金錢與否以及是否因付出而感到痛苦的關鍵,在於其如何認定錢的用途。若能理解這點,政府在稅收政策方面就會將心理學的概念納入考量,而人們對稅收的觀感就可能產生極大轉變。


經濟學上的行銷價值 V.S. 心理學上的感知價值

我們大多數人(甚至是從事行銷的人員),都傾向把價值歸類成兩種。一種是真實價值,也就是一般在工廠製造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另一種則是模糊不清、難以界定的價值,因改變人們對事物的觀感而產生。

Rory並不贊成這種分法。他以米其林餐廳為例,說明我們並無辦法實際量化,究竟是一份五星級程度的餐點創造了餐廳的價值,抑或是燈光美、氣氛佳的感受讓顧客對餐廳讚譽有加。認為因真實價值容易衡量而低估或不納入感知價值的評斷,是現代人普遍重視經濟學大於心理學的結果。

由Rory提出的許多案例中可以發現,選擇我們的說法或重視感知價值,事物的真實價值就會完全改變。我們應該重新定位判斷事物之價值的根據,平等看待經濟學和心理學改變事物價值的能力。融合兩者的觀點,就能開創人類不一樣的明天。


撰稿:Maureen

民主阻礙了經濟發展?

$
0
0

過去,經濟學家常以東亞國家成功的例子,解釋獨裁政府在經濟改革上會比民主政府還要有利;像是南韓、台灣和新加坡,都在60、70及80年代的獨裁統治下,大幅改善國家經濟。

然而,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也看見了相應的失敗例子:南韓成功,北韓失敗;台灣成功,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失敗;緬甸不成功;菲律賓不成功。如果將視野擴大到全球,就更難去證明獨裁政權是否真的比較能成功改善經濟。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經濟體系隨著中國和印度的迅速發展,投資者爭相湧入亞洲市場,中印兩國成了經濟學家眼中從貧困邁向繁榮的典範。這場龍與象之爭,更延伸出對兩國背後政經關係的諸多討論─民主或獨裁,哪一種政治體系較能幫助經濟發展?

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的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黃亞生,從一些案例中,探討民主制度是否會妨礙經濟發展。


國家因民主體制而難有更多基礎建設?

如果只靠GDP(國內生產總值)來比較兩國經濟,會判斷中國的經濟發展高於印度。但若從過去的GDP再做比較,就會發現到,兩國的差距正在明顯縮小。過去三十年內,中國GDP的成長還是印度的兩倍;但在過去五年內,兩國經濟開始趨向一致。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經濟表現會比印度好? 一個簡單的答案是─中國有較多的基礎建設。看看下面這張比較圖,右圖為中國的上海的浦東地區;左圖為印度孟買Dharavi貧民窟的景象。

Yasheng Huang

照片背後,可能暗示著極權與民主在政策規劃與執行上的不同成效。民主的印度無法如中國政府擁有強制性的公權力,就算印度的辛格總理渴望將孟買打造成另一個上海,但在施政上,他必須聽取人民意見,與民意協商。 相較印度,上海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容易推動多了。這種模式強調為了經濟發展,政府能強行主導機場、公路、橋樑等公共建設,將國家利益凌駕於法治之上,數百萬的人民會因為國家建設而被迫遷離。上海的發展模式似乎意味著民主就是經濟成長的障礙,但黃亞生要問:基礎建設對推動經濟有必然關係嗎?


基礎建設不必然能帶動經濟

黃亞生不認為基礎建設必然會帶動經濟。他提出兩個問題做為討論的例子,第一個是:「有兩個國家,甲國比乙國擁有更多基礎建設上的優勢,它有更多的電話、更長的鐵路系統。」

從基礎建設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認為甲國是中國,乙國是印度。但事實上,甲國是1989年的蘇聯,乙國是當時的中國。蘇聯雖然有驚人的電話統計數據,但其經濟發展卻在那幾年逐漸趨緩,兩年後,宣告解體。反倒是當時基礎建設較少的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每年都出現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因此,光靠基礎建設的數目,可能會誤判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

第二個問題是:「有兩個亞洲國家,丙國在1990年的GDP是300美元,丁國則是460美元;到了2008年,丙國GDP為650美元,丁國則超越丙國,達到700美元。請問丙國與丁國分別是哪兩個國家?」

黃亞生的回答是,丙國為民主的印度,丁國則是長期在軍事統治下的巴基斯坦。這兩國的國家地理位置相近,也同樣擁有複雜、相似的歷史背景,因此,以這兩國做比較,更能看出民主對經濟成長是有所幫助的。


中印兩國的政治改革如何改善經濟困境

一國的經濟成長,其實受到許多變因影響,如制度上的產權保護、民主與法治;自然資源上的石油、礦產與交通;勞動力的數量、成本與數值;或土地等等要素。一個經濟體會因為某幾項要素特別突出而得到良好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再來比較中印兩國,也就不難解釋中國經濟體強大的原因了─該國擁有勞動力的優勢。

換句話說,這解釋了為何當年在共產極權下的中國,即使歷經了文化大革命等瘋狂的施政,在經濟上卻還是能大幅領先當時甘地領導下的印度。因為中國有強大的資本,足以克服文革所帶來的慘痛影響。這個優勢,就是龐大的人力資本。

Yasheng Huang

但你可能還是會問:這樣的政治制度依舊促進了經濟發展,不是嗎?黃亞生認為,我們不能只憑著「一黨獨裁」來做評斷。一黨獨裁是靜態的制度因素,但其中還能區分出所謂的動態制度因素。動態因素,意味著制度會隨著時間改變,中國的改變,便是引進了農村選舉,並加強獨立企業、長期土地租賃的保障,並且在農村中進行財政改革、農村創業革命。事實上,中國的政治制度已朝向更開放、更自由的動態持續發展。

Yasheng Huang

制度上的動態因素也同樣能拿來分析印度經濟的崛起,這個關鍵,就在1990年代的政經改革。90年之前,印度採用的體制是模仿蘇聯的中央計劃經濟,但90年代後,其不只對鄉村自治、傳媒私有化和金融改革做了改制,更引進資訊自由法案等措施。因此,黃亞生認為這是許多學者都忽略的事實-印度經濟的低迷期正是在國家政體最威權的年代,而過去十年的快速成長,則為印度最民主的時候,所以不能將過去三十年的GDP低成長歸咎於印度的民主制度。


更開放的改革有助國家獲得更大效益

藉由不同國家之間的案例,並對中印兩國的制度、崛起背景等因素進行比較,黃亞生認為,民主並不會阻礙經濟發展,甚至在較開放的改革下,還能幫助國家獲得更大利益。當然,經濟成長不只是靠政府主導,還有許多可能受到社會、資訊層面與全球化等諸多因素的變因。注重國家本身優勢,發展資源上的特色,或許才是制度改革上為經濟發展所做的最佳投資。


撰稿:Birdy

聖誕節就是要聽藍草音樂!

$
0
0

第86屆奧斯卡獎外語片第一階段的九大入圍名單上週末揭曉,比利時強片「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即以藍草音樂交織出愛恨糾結的故事,被譽為「年度最令人心碎電影」。

片中以弦樂為主的配樂,便是標準的藍草音樂,清澈的弦音隨著劇情跌宕,片後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藍草音樂是什麼?

藍草音樂(Bluegrass music)是美國的民俗音樂,也是鄉村音樂的分支。起源於流行藍調及爵士樂的英國、愛爾蘭和蘇格蘭,再加上早期移民美國的非洲人及黑人音樂特質融合而成。三零年代的男子團體The Blue Grass Boys開始大量創作藍草音樂,歌詞多在描述憂鬱(Blue)的心境,並在草原(Grass)放牧時唱出生活的起伏,”Bluegrass”一詞因此出現。

藍草音樂以弦樂器為主,包括小提琴(fiddle)、原聲吉他(acoustic)、班卓琴(banjo)、立是貝斯(upright bass)及曼陀林(mandolin)等常見的民間原聲樂器。除了利用弦樂器創造質樸的音樂性外,藍草音樂的演奏速度比其他音樂快、節奏更是強而有力,演奏過程經常高潮迭起,讓人目不轉睛。


未滿十六歲的藍草三兄弟

bluegrass

來自美國新澤西的強尼 (Jonny)、羅比 (Robbie) 和湯米 (Tommy) ,都是未滿十六歲的小男生。不像時下的年輕人喜歡搖滾樂,他們獨鍾於厄爾斯克拉格斯 (Earl Scruggs)的藍草音樂。三兄弟自小就喜歡表演著名的經典藍草樂曲及原創作品。

不只是新紐澤西三兄弟熱愛藍草音樂,著名的六零年代搖滾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也曾在專輯《Christmas In The Heart》以藍草音樂的形式演出歌曲《Do You Hear What I Hear?》。其渾厚的嗓音和幽默的表達讓這首輕快又極富感情的歌曲歷久不衰,至今仍傳唱不朽。


當藍草音樂碰上聖誕節

bluegrass

事實上,藍草音樂在美國聖誕節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純樸輕快的音色遍及全美國,包括田納西州的煙霧藍草音樂節(The Smokies Bluegrass Festival)、北卡羅來納州的藍草之最聖誕慶典(Mostly Bluegrass Xmas event Friday)以及三兄弟的故鄉-新紐澤西州的艾伯特音樂廳(Waretown’s Albert Music Hall)在聖誕節前後舉辦的音樂活動,都是以藍草音樂為主的聖誕音樂會。

美國各地的藍草聖誕音樂會通常舉辦一至三天不等,除提供當地美食之外,民眾也會自己準備菜餚到現場。另外,有些地區為推廣音樂活動而不收取門票費用,以利更多人參加。藍草音樂會不再只是歡樂的音樂會,也是讓一家人團聚加溫的音樂會。

也許今年的聖誕節,你可以換個口味,嘗試聆聽藍草音樂,讓今年的寒冬有不一樣的溫暖!


撰稿:Maureen

簡訊開創的雙語能力

$
0
0

不管是傳統手機還是智慧型手機,在這個「人手一機」的年代,簡訊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改變了我們書寫的習慣,簡訊文學也應運而生。

知名電信業者每年定期舉辦簡訊文學大賽,鼓勵大眾透過簡訊文學體,重新體驗文字之美。細數歷屆得獎作品,創作者用簡短的文字賦予最深的意涵,更因經常與時事趨勢結合,令人會心一笑,心有戚戚焉。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簡訊為社會所帶來的改變,抱持正面態度。不只在台灣,世界各地都存在著對簡訊文學的批評,認為這戕害了正常的識字與寫作能力,年輕人的語言能力正因此退化!


我手寫我口

面對這樣的批評,語言學家John McWhorter顯然樂觀許多,他認為,當我們回顧語言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傳簡訊與寫作根本是兩回事,不該被混為一談而產生過度的擔憂。

語言的起源,來自於人類與生俱來的說話能力,寫作則是很晚期才出現的溝通方式;簡言之,語言是先有交談,才有寫作。當然,寫作有其無可替代的優點,它是一個處理意識的過程,透過書寫留下記錄,事後可以進行回顧與修改,讓語言保有相當大的自由度。

但寫作歸寫作,說話歸說話,書寫體有一定的體例與規則,口語交談在形式上則較為簡潔而寬鬆;倘若我們用寫作的方式說話,不免有些文謅謅像個古代人,如今大概也只有在少數正式演講的場合上才聽的到。

而口語化雖然較不重視文法結構,無法避免冗詞綴字,卻也不見得不好,想想TED 的演講之所以廣受歡迎,除了內容激勵人心、充滿正向力量,講者幽默風趣的談話,不就是以平易近人的口語對話,將艱深的專業議題化繁為簡,用簡短的十八分鐘傳播給大眾!


新語言的誕生

以往人們總覺得簡訊、手機App即時訊息的內容結構鬆散、缺乏語法規則,但這也許是一種迷思,「簡訊」說不定會是介於口說與寫作之間的一種新語言!

礙於有限的篇幅,簡訊內容講求簡潔有力,也因此發展出許多新的用語。舉例來說,「LOL」是Laughing Out Loud的縮寫,代表開懷大笑之意;而「∕」這個斜線符號則可用來取代括號,補充說明斜線前的詞語。

John McWhorter

不只是新的用語問世,隨著時間遞嬗,這些詞語也朝更複雜的結構演進,LOL不僅是Laughing Out Loud的縮寫,更逐漸成為一種調節語句的標記,就像是「啊、呀、喔」這類語助詞在文章中的存在。斜線符號也衍伸為轉換話題的標記,就像影片需要轉場畫面一樣,簡訊也需要比使用轉折語氣詞更精簡的方式來改變話題。

John McWhorter

由此看來,當簡訊用語越來越多,內容、結構越來越複雜,現在的年輕人反而像是多學會了一套語言。


另類「雙語」能力

「你別來,我無恙。」是今年簡訊文學獎情書組獲得首獎的創作,賦予成語「別來無恙」一個不同的詮釋,這些得獎作品風格簡約又不失巧思,家書組與生活筆記組的創作更充滿對社會現象的反思與關懷,似乎加深了簡訊文學的深度。

也許John McWhorter的看法沒有錯,簡訊的發明並不會導致語言能力退化,反而開啟了進化的契機,人類擁有同時駕馭這兩種說話和寫作的能力。

但有一句話說:「用則進,不用則廢」亦不無道理,不僅是語言能力,絕大多數的事情皆是如此,如果年輕人沒有培養長期閱讀、寫作的習慣,缺乏對生活細節的體驗,只會收發簡訊、看看網路即時訊息,想要保有傳簡訊與寫作兩者並駕齊驅的「雙語」能力,也不過是種空談罷了。

所以,享受簡訊為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幽默是好的,但別忘了語言、文學的世界浩瀚無垠,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內涵蘊藏其中。


撰稿人:Tina


魔鬼就在英雄心中

$
0
0

文學評論家諾斯羅普弗萊,認為隨著歷史演進,文學中英雄們所擁有的特質,已從「天上人間才有」轉入民間,英雄不再是萬能的象徵。

如果,英雄就在我們身邊的話,那「英雄」的形式又是什麼樣子呢? Tim Adams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反英雄」來解釋現代英雄觀與人生哲學。


反英雄是什麼?

Tim Adams

「反英雄」的意思是指非傳統式的英雄。字面上聽起來或許古怪,甚至很像反叛角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反英雄通常會不自覺就挑戰腐敗社會中的權威,不過與傳統上認知不同。傳統上認為挺身對抗權威的人,形象應是勇敢、自信且聰明的,但是反英雄卻相對有些缺陷存在。

在反英雄的故事裡,主角通常會遵守社會規範,但內心卻不斷質疑當時的社會體制。不幸的是,這樣的想法常常一不注意就被當權者發現,只好走上搏鬥一途。反英雄在對抗時,主角通常既不聰明也不勇敢,打贏了也可能只是運氣好,有時還會出現打到一半落跑,改天再說的情節。

反英雄的故事裡,沒有英雄式的勝利,沒有勇敢挺身面對權威、鼓舞群眾的場面,也沒有擁有高超戰力、智力打倒邪惡帝國的智慧,他們就是如平凡人一樣。


敵人究竟是誰?

Tim Adams

或許,過去人們總害怕怪獸或魔鬼會在夜晚自營火邊出現,因而造成危險,但是隨著人類的智慧成長,說書人便再往後的日子創造了如海力克斯這種力量無邊的英雄來安撫人們恐懼的心理。

爾後人們漸漸明白,魔鬼的險惡不是因為在營火邊出沒,而是因為恐懼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貝武夫最大的敵人是死亡的恐懼、奧賽羅的敵人是嫉妒,這些抽象的傳奇英雄故事都顯示,恐怖的怪物不是英雄的對手,真正讓人類難過關的是無形的恐懼、情緒上的負面波動,若是想成為一名凡間英雄,也許我們該練習的是克服內心的恐懼,而不是只是斬除外務的險惡而已,畢竟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撰稿:Raquel

視覺障礙者「看」見的新都市

$
0
0

根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第二季,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數已達112萬人,接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其中,視覺障礙者約有6萬人。在台灣,尤其在大都市裡,已有許多為視覺障礙者設計的設施及空間,讓他們可以放心大步向前走。

然而,面對視覺障礙者時,一般人的心態為何?現今的無障礙空間,真的是最佳設計嗎?五年前因併發症而失明的Chris Downey表示,並非只有城市中的無障礙設計對視障者有貢獻,城市同時也需要視障者。因為有他們,我們的社會才更溫暖;因為有他們,城市的設計將更貼近人心。


步行在城市中的視障者

若你現在雙眼失明,正要過馬路,此時,你正站在交通音響號誌旁,聽到音樂響起移動步伐,原以為路線、場景與之前並無所不同,但今日,你卻一直撞到前方的莫名物品,因而來回踱步,頓時無法判斷相對位置的你,心中早已因困惑而手忙腳亂。

你大叫「到底是誰在那?發生什麼事了?」,才發現,原來是一隻黃金獵犬被拴在椅子上,想和你打招呼。早被椅子嚇得魂飛魄散的你,根本無心搭理牠滿腔的熱情。

這是視障者行走在城市間,經常遇到的狀況,當遇到不符其所熟悉的情況時,他們心中所萌生的畏懼和擔憂,是擁有健康雙眼的人們無法想像的。試著想像在這種情形下生活在都市裡,種種難題將使你寸步難行。


視覺障礙者「看」見的愛

Chris Downey

五年前,Chris在腦部手術後第三天失明,但他沒有因此放任自己掉入絕望,反而慶幸自己還活著。出院後,他開始練習通勤上班、搭乘公車。學會利用聽覺來判斷自己身在何處;利用拐杖來分辨不同材質的地板;利用輕拂在臉上的微風確定自己的方位,甚至利用嗅覺來找到新的麵包店。

除了這些因失明而獲得的感官新體驗之外,他發現自己幸運地居住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城市。「老兄,加油!」、「願上帝祝福你。」這些為他加油打氣的字句都是使他前進的力量。「我看得見的時候可沒這好處。」Chris笑著說。「有些人認為這些鼓勵是出自憐憫的祝福。我把它看成是我們共有的人性, 出於同甘共苦。」


視障者使城市更美好

藉由上述的城市體驗,他了解到,視障者會讓一個城市更具人情味、更溫暖。因此,他在視障者對城市的影響上有了新的看法:城市和視障者的關係,不僅僅是城市對視障者抱持友善態度,城市也相對需要視障者的存在。

若將此想法應用在台灣,當我們開始設計一個新都市時,就先將視障者的需求納入考量,而非在發展模型都設計好之後,才補上協助視障者的設施。若抱持這樣的新觀念,台灣將不會出現某些道路上只設置部分導盲磚的情況,行人的交通號誌若改為音響號誌,即可降低現代低頭族因過馬路而發生意外的機率。

另外,若在設計都市時將視障者納入考量,人行道的設計將更加寬敞、大眾運輸的規劃更完整、汽車的使用率也會下降,「如果你是視障者,大家可不希望你開車。」Chris說。這樣的設計觀念將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因為視障者也想要工作,靠自己的能力賺錢。

在這樣的觀念下,城市的設計將不斷改良與進步。為視障者設計一個全新的都市,將會使居民對所有人更加包容、平等與正義,而人們也會因視障者而了解,要建立一個溫暖的社會,需要每個人心中那份對他人真正關懷的心。


撰稿:Maureen

剪紙也能成為公共藝術?

$
0
0

年關將近,你可知道全台最具年節氣息的社區在哪裡呢?

位在雲林虎尾北溪里的彩繪剪紙藝術村,是由虎尾科技大學的駐校藝術家與鎮公所合作,在與社區居民溝通後,以傳統的剪紙技藝為發想,將各種剪紙圖像彩繪在北溪里的大街小巷。從十二生肖、祥獅獻瑞到舞龍舞獅,這些象徵吉祥的大紅色圖騰在白底牆面的襯托下更顯得耀眼、喜氣,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社區特色。

台灣有剪紙意象的彩繪,而來自法國的剪紙藝術家Béatrice Coron,則將剪紙的圖案與花紋結合不鏽鋼、玻璃等不同的材質,創作出兼具美觀與功能性的公共藝術作品,為這些躍然紙上的圖像,增添一份立體的美感。

Béatrice Coron

Béatrice Coron


藝術家之書

剪紙,是一種古老的技藝,也是許多藝術設計的靈感來源,透過與新的素材或創意結合,不管是彩繪還是公共藝術,都豐富了剪紙文化的內涵。

Béatrice Coron的剪紙作品不管是顏色、題材皆與中國傳統的剪紙不同,她將剪紙作品定義為「藝術家的書」,這「藝術家的書」不侷限運用何種表現形式,亦可和文字結合,簡言之,剪紙就是一個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故事的實體。

Béatrice Coron

舉例來說,她的作品「糖果城市」所呈現的不只是甜蜜的糖果意象,同時也是一部糖果的歷史,記錄著糖與奴隸交易的淵源,以及現代人過度消費糖類產品的現象。而下圖這件運用剪紙技巧所完成的洋裝作品,上面布滿許多與時尚有關的引言,儼然就是一本擺脫書籍篇幅與外觀侷限的「時尚之書」!

Béatrice Coron

不管是一般的剪紙創作,還是為不同場合設計出融入剪紙意象的公共藝術,Béatrice Coron的作品總是充滿故事性,富含深遠的意義,無怪乎不用一支筆,就能精準捕捉那天馬行空的想像與湧上心頭的靈感。


用剪紙說故事

Béatrice Coron說:「在創作過程中,我使用了剪紙與其它技術,但結果都是要創作故事。」旅居各地,從事過各種不同行業的她,直到四十歲才展開藝術家生涯,也許比其他人來得晚,但也因此對生活與創作有更多的體驗與想法。

她相信,每個人都有可以跟別人分享的故事,也都能透過故事的創作來理解這個世界。剪紙只是傳播故事的媒介,透過想像力的連結,就能將我們的想法傳遞出來,說一篇動人的故事!

在台灣也有人用剪紙說故事,本著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新銳紙雕藝術家成若涵為剪紙加入現代創意元素,打算用三年的時間,走遍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欲完成一幅大型的「台灣百景上河圖」紙雕作品。

剪紙作為一種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曾經是家家戶戶裝點住家不可或缺的材料,卻一度面臨沒落、消逝的危機,雖然近年來,剪紙技藝有復興的跡象,但這只是技術層面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剪紙作品背後的意涵與典故,是不是也能夠繼續傳頌下去,畢竟,這個世界上已經有太多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東西,真正缺乏的,是具有故事和靈魂的作品。

在這個文化產業、藝術創作越來越受到關注的時代,就讓我們期待會有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來說說他們的故事吧!


撰稿:Tina

2013經典回顧

$
0
0

1.新空間、新想像

2013,TEDxTaipei 換了新環境,重新解構了我們對工作空間的渴望,展開了2013 的旅程。


2.城心城意—廟口熱鬧開講!

2013 年3月,TEDxTaipei邀請來自國內外的講者在充滿古早味的大稻埕和觀眾分享跨文化的前瞻思維。城隍廟口開講吸引了不少當地居民的一同參與!更把雞蛋糕小販搬上舞台結合BBox 一同為迪化街帶來不同的都市新風貌!


3.放映會

除了中型的沙龍和大型年會,團隊今年也在新的空間透過小型的放映會開始和觀眾們有近距離的互動。


4.Inside Out Project Taipei

2011 TED Prize 得主JR 利用近距離拍攝人像並貼在大型公共場域和民眾互動,利用藝術改變世界。TEDxTaipei 團隊成員 i’Kyu用相機記下金山九號大樓工作人員的種種表情,讓片刻凝結,情感定格。


5.Open Mic 素人開講

透過公開甄選的方式讓12位素人站上好點子開麥的舞台和觀眾分享好點子!


6.2013年會—翻轉Fl!p

延續去年的精神,跨日的年會在規模上創下新紀錄,兩天有超過1400 為現場觀眾的參與。

TEDxTaipei 也創下全台灣同時有最多人一同觀賞3D 電影的記錄!


7.返樸的大地之聲

今年的年會由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桑布衣用撼動人心的渾厚歌聲,揭開大會序幕。


8.翻轉吧!辛巴

前迪士尼動畫大師劉大偉,在年會上用6分鐘的時間揮灑畫布,倒立的辛巴在完成後翻轉,驚豔全場。


9.陳星合

自太陽馬戲團回來的陳星合在年會上和觀眾分享他冒險的旅程並帶來精彩的水晶球表演,結合完美律動,呈現國際級演出!


10.Luxy Boyz

Luxy Boyz 利用了反核遊行上街民眾的鈕扣打造了身上的服裝,利用翻轉的大鼓擊出人對反核的渴望。他們也把LED 燈穿在身上,為觀眾創造了新的娛樂體驗。


11.一同耕耘的志工夥伴

每場活動的背後都有幕後的團隊,很高興團隊這次能有很棒的志工夥伴們協助,讓活動順利圓滿落幕。


12.TEDxWomen

歲末之際,TEDxTaipei 第一次與全球同步舉辦了為女性量身打造的TEDxTaipeiWomen 沙龍。透過與內在的對話,溫暖堅韌的女性意識。


撰稿:Nancy

致命的毒品商業

$
0
0

你可知道在過去幾年間,墨西哥因毒品暴力而死亡的人數,竟然是伊拉克戰爭死亡人數的八倍!

毒品,不僅會對人體產生致命的危害,更是犯罪的溫床,特別是在毒品原料的主要產地,毒梟橫行、力量滲透政府機關與基層社會,往往造成棘手的社會問題。

rodrigo canales

販毒集團的規模與力量之大,令人無法想像,連國家地理頻道都製作了一部紀錄片《透視內幕:墨西哥毒品帝國》,來說明這些毒梟如何與地方政府周旋、運輸毒品的真實故事。


罪有應得還是供需之道?

當然,因毒品暴力而死的人有一大半是那些涉入走私、販毒的毒梟,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是罪有應得。然而換個角度想,他們作為「生產者」,畢竟也是為市場服務,墨西哥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毒品帝國,是拜其地理位置所賜,與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費市場有著幾千英哩的邊境相接壤,一條由南到北的毒品運輸通道就這樣貫穿墨西哥國土。

rodrigo canales

據估計,美國這個龐大的毒品市場每年創造上百億美元的利潤,要維持這巨額利潤的非法交易順利運行,販毒集團勢必要透過暴力的方式,掌握地理上的優勢,維持毒品運輸路線的安全,簡單來說,行使暴力是毒梟們保護業務的方法。


縝密的販毒商業策略

從生產到消費,由於是非法交易,毒品業的供需網絡比其他商品來得曲折複雜,販毒集團卻也因此發展為成功的商業組織,具有良好的組織架構、獎勵機制、甚至是品牌管理。

rodrigo canales

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Rodrigo Canales舉了墨西哥三大販毒集團的例子,來說明這致命卻又高超的商業策略實際上是如何操作的。

洛斯哲塔斯(Los Zetas)是由海灣販毒集團所創建的品牌,他們具有非常清楚組織結構與晉升途徑,能夠有效監控市場,更吸收各地的黑幫集團作為他們的「地區性代表」,甚至堂而皇之的刊登廣告吸納人才,在這個生活機能脆弱,連溫飽都成問題的環境,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洛斯哲塔斯自然對人民很有吸引力,也因此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品牌,能夠有效率的進行非法行動。

rodrigo canales

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起源自擁有墨西哥最大港口的米卻肯州,掌握了毒品商業的命脈—交通,他們選擇以「社會企業」的戰略來對抗洛斯哲塔斯。聖殿騎士團將自己包裝成保護人民、打擊組織犯罪的代表,這或許聽起來有些矛盾,但他們確實大量投入地方服務,善用媒體平台塑造自身形象,並為自己的非法暴力行為尋找合理藉口。

錫納羅亞販毒集團(Sinaloa Federation)則是當中最龐大而完整的跨國組織,他們從美墨邊界的走私貿易起家,如今與墨西哥南部的生產基地建立夥伴關係,同時也有銷售點遍布全球。

rodrigo canales

看到這裡,如果你對企業管理領域有所涉略,對這些經營策略、手法絕對不陌生,只是大概沒想到,非法的生意也能做得如此有聲有色、令人瞠目結舌吧!


毒品合法化好嗎?

販毒集團的猖狂由此可見一斑,但同樣在南美洲,烏拉圭最近則通過了大麻產業合法化的法案, 欲建立合法的大麻市場,並由國家控管生產與銷售,企圖反其道而行,希望藉此減少流血衝突以及處理販毒問題的成本,一時之間引發全球討論。

在此之前,荷蘭與加拿大也允許大麻有限制的合法化,但烏拉圭合法產銷大麻是全球首例,雖然當地有近三分之二的民眾反對此一法案,認為此舉不過是將國人健康推入萬丈深淵,但也有非營利組織抱持正面態度,藥物政策聯盟(DPA)即認為將大麻合法化,代表烏拉圭政府有意針對藥物濫用與非法交易採取積極的行動,同時也能改善大眾的健康與公共安全。

販毒集團採用各種商業策略與手段來經營毒品事業;而烏拉圭政府則拋出一顆震撼彈,試圖用「合法化」這把大刀,拆解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毒品犯罪問題,雙方攻防難解,確實是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各方角力的複雜問題。

Rodrigo Canales教授於演講結尾說:「這些毒梟都是壞人,看似與我無關,但其實我們都是幫兇,無視或者容忍毒品問題,會讓我們付出龐大的代價。」大麻合法化法案剛通過,相關配套措施尚未上路,合法化究竟好不好仍然無解,有待後續追蹤,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這是成功的典範還是失敗的借鑑,烏拉圭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正視」非法販毒的問題,或許能夠給混沌的社會一記當頭棒喝。


撰稿:Tina

你的記憶可靠嗎?

$
0
0

美國調查報告已證實坐過冤獄的無辜犯人高達300多名,調查人員分析後,發現近乎四分之三的案例,起因於證人的不實指控。

為何證人會講出從未發生過的事?如果這些指控並非蓄意汙衊,那麼,造成誤判的最大可能就在於:證人的記憶是錯的,但法官卻採信錯的證詞,做出錯的判決。

或許,每個人都有健忘的時候,對某些發生過的事失去印象是正常的,但很顯然,印象模糊並不會成為影響判決的關鍵。

2013上映的電影《謊言的烙印》情節,描述了無辜的人Lucas,因小女孩記憶被人曲解,導致他被一口定罪的不幸遭遇。

片中的詭譎之處,在於大人們先入為主地認定小女孩因受到了創傷,壓抑難受的記憶,才不敢坦承被Lucas性侵的實情;然而在旁人推波助瀾下,小女孩的指證定了Lucas的罪,一夕之間,Lucas變成眾矢之的的性侵犯,原有的安定生活全然崩毀。

電影反映真實,美國曾在九零年代發生不少性侵疑雲,現實世界的案例竟與電影情節有些雷同,崩毀掉無數家庭的情感與信任。心理學家Elizabeth Loftus研究「錯誤記憶」的動機就起因於參與無數的冤案審理,開始了日後探討錯誤記憶的先河,並寫下《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等心理學專書,為的就是要告訴人們:記憶並沒有想像中牢靠,因為它具有可塑性,就像維基百科,你能更改裡頭資訊,但其他人也辦得到。


不當的引導會導致記憶出錯

七零年代,Loftus首度對記憶進行實驗,實驗對象分為參與意外事件的受試者與目擊者,她以兩種方式分別詢問目擊者: 「這兩台車在發生碰撞(hit)時的時速有多快?」 「這兩台車在猛烈撞擊(smash)時的時速有多快?」

Elizabeth Loftus

被問到「猛烈撞擊」的目擊者所認為的車速,要比被問到「發生撞擊」的另一群目擊者來得更快。

以同樣方式分別詢問參與實驗的受試者,Loftus也得到了兩相迴異的答案。被問到「猛烈撞擊」的某些受試者,甚至聲稱他意外現場看到了碎玻璃,但事實上,現場根本沒出現什麼碎玻璃。

另一項實驗則對受試者製造了些許壓力,這次的實驗對象是美國退役軍人,他們曾歷經恐怖的操演練習,清楚如果成為敵方俘虜,將會受到被凌辱、挑釁的不堪下場。在模擬上述情境後,實驗團隊要求受試者指出主導審問的指揮官是誰,並設法加入一些暗示,從中讓他們接收錯誤資訊。大部分受試者都受到誤導,甚至錯認了一個相差甚遠的人出來。

Elizabeth Loftus

由此可知,記憶易受到他人的錯誤訊息牽引。想像一個情境,當員警在偵訊一名證人,用了暗示性的問題詢問,並借用嫌疑犯的照片試圖幫證人指認,那麼,這種引導程序可不可能造成證人的記憶被間接扭曲?


人會對從未發生過的事突然產生記憶?

到了九零年代,美國發生不少病患對從未發生的事突然產生記憶的奇怪案例。 Loftus發現,因為許多心理壓抑治療師深受佛洛伊德學說影響,使他們藉由上述的暗示方法試圖引導病人「想起」過去,造成病人的記憶被嚴重誤導。

在當時,有些人因長期飽受飲食失調或憂鬱等精神疾病之苦,轉而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希望回歸健康狀態;但接受治療的病人在日後,卻開始產生了種種奇怪、甚至不真實的記憶。Loftus懷疑,心理治療師認定病人壓抑了潛意識的記憶,便藉由想像練習、夢境解析、催眠、接收錯誤訊息等治療方式,試圖喚起那些深層記憶,然而,這卻造成了記憶被竄改的反效果。

到了九零年代,美國發生不少病患對從未發生的事突然產生記憶的奇怪案例。在當時,有些人因長期飽受飲食失調或憂鬱等精神疾病之苦,轉而尋求心理治療師幫助,希望回歸健康狀態;但接受治療的病人在日後,卻開始產生了種種奇怪、甚至不真實的記憶。 Loftus懷疑,這些案例起因於那些深受佛洛伊德學說影響的心理壓抑治療師,他們認為病人壓抑了潛意識的記憶,便試圖以想像練習、夢境解析、催眠、接收錯誤訊息等治療方式來「喚起」病人的深層記憶,然而,這卻導致病人被嚴重誤導。

她再次設計一些實驗,假設如果使用上述的暗示方式,我們可不可能對他人植入錯誤的記憶。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購物中心迷路實驗。

Elizabeth Loftus

Loftus分別從受試者的親人那蒐集了三項確有其事的生活片段,並再加上一個捏造出來的假片段──受試者有在童年時於購物中心迷路的經驗,那時候很害怕,還放聲大哭,最後來了一位大人,幫他和家人重新團聚。Loftus將這些經驗寫成四個記憶片段交給受試者,要他們自行補充四段記憶的細節部分。

結果,竟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自己曾在購物中心迷過路,甚至還為這段假記憶增添了不少細節。試驗的最後,Loftus告訴他們:四個片段中有一項是捏造的。然而,絕大部分的人仍然不認為迷路經驗是虛構的。

除了Loftus的這項實驗之外,世界各國的研究員也都做過相關試驗。像是讓受試者誤信自己小時候有差點溺死,再被人救起的回憶;或者認為自己曾遭受猛獸攻擊;甚至讓人相信了看過邪魔附體等奇怪經歷。


重新審視記憶的重要性

植入記憶,藉以約束他人行為的試驗,存有不少道德與倫理上的爭議,但相對地,Loftus倒相信這項技術能將我們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好。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這讓你對某些垃圾食物產生一些不好印象,你就不會想再吃這些東西,說不定還能幫助我們下一代免於面對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因飲食習慣不良所造成的疾病危機。

當然,我們無法確定記憶被改變後,會不會對我們未來的想法、行為造成影響, 但記憶確實不能被輕易取代,因為它象徵了身分,並為自我從何而來等問題,下了情感認同的最佳註解。所以,記憶值得被好好珍惜,如同我們重視自由那般,畢竟,記憶與自由都是如此脆弱。


撰稿:Birdy

讓莎士比亞教你戀愛

$
0
0

當老師在課堂上提到英國的莎士比亞或明代的湯顯祖時,學生就會哀嚎遍地、嘆聲四起。畢竟對許多人而言,他們的作品晦澀又難懂,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每本作品其實都是不可多得的戀愛秘笈。


東、西文豪知多少

 Anthony John Peters

以四百多年前的標準來說,莎士比亞的作品並非想像中的無趣、生硬,他的作品細膩描寫了人性的極端面,像是愛、恨、嫉妒、野心、恐懼、懷疑、欺瞞甚至謀殺。

莎士比亞撰寫鉅作《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同時,中國出現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同樣生於十六世紀的兩人,共享人文主義的精神,用他們的方式,把「愛」說出來。

莎士比亞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男女主角最後殉情身亡;湯顯祖卻認為人死不能復生才是最大的悲劇,因此寫出千古絕唱《牡丹亭》,杜麗娘為愛而死,也因愛復活,最後和男主角柳夢梅結為連理,幸福一生。兩齣名劇,不一樣的結局,但同在描述人類亙古不變的「愛」。

事實上,這些作品對現代字典的貢獻也功不可沒。莎士比亞寫出詐欺(foul play)、陷入困境(in a pickle)等片語,湯顯祖的作品則衍生出「姹紫嫣红」、「招兵買馬」等成語,但真正的經典還是作品中那些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


戀愛Q&A

 Anthony John Peters

讀《羅密歐與茱麗葉》時,會看到像是「火炬遠不及她的明亮。」或是「像鴉群中的白鴿。」等句子,這些漂亮的比喻,都用來描述茱麗葉無人匹敵的美。而「你在黑夜中是如此耀眼,在我上方,如天堂裡帶著雙翼的使者。」則描述男方正在追求如天使般美麗的對象,用現代用語來說,其實就是「嘿!你超正!」

除了描述女性的美妙,莎士比亞也用更加迂迴的暗喻,描述男子對於肢體接觸的渴望。例如「要是我這凡人手上的塵污,褻瀆了你神聖的廟宇;這兩片脣,是含羞的信徒,願意用一吻乞求你的寬恕。」其實就是說:「我想親你。」這樣的隱喻當然不只用在索吻,還會用來求婚或是希望擁有更親密的關係。

東方的湯顯祖也不遑多讓,在《牡丹亭》中,男主角柳夢梅曾在杜十娘夢裡說:「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即表示:無論歲月如何吞噬你的美麗,我也會陪你一生一世。還有「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露骨寫出男女繾綣不離的畫面。

欣賞完東西方大文豪的動人字句,下回別再覺得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劇作無聊、過時甚至派不上用場,試著讀讀他們的作品,找到適合的話,讓你喜歡的人也同樣為你著迷。


撰稿:Maureen、Raquel


卓越的「失敗者」

$
0
0

Ashton Kutcher

「我是個卓越的失敗者。」艾希頓‧庫奇在TEDxYouth的演講中這麼說。「我老是把事情搞砸。」

艾希頓‧庫奇這樣講,並非在自貶或是批判自己。他想強調,犯錯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且犯錯還能夠讓人突然頓悟。他說:「你看吧,要成為卓越的錯誤,還沒那麼容易。得冒險一試才行。」

原本艾希頓‧庫奇預定在TEDxYouth談比較輕鬆的話題。他本來要講述他從洗碗工、家禽閹割工和熟食店員工,到成為製片和演員的歷程中,學到了什麼。但他表示,開始寫講稿後,他發現這個主題無法如實呈現自己。TED 團隊在艾希頓‧庫奇演講完後,對他進行採訪,並詢問原因。


Q:你怎麼會想把主題從各種工作中學到的經驗談,換成相對乏味的題目?

A:我考慮到來聽這場演講的觀眾。這些孩子其實是費了千辛萬苦才來聽演講,也有很多是因為有好奇心,才會上TED網站看演講影片。這些多半都是他們給自己額外的功課。這代表他們其實都已經是具有好奇心、勇於冒險且很努力的人,講認真工作是打安全牌,然而,失敗的主題卻是大家都不太敢談的。想從失敗中學習,就得好好表達你的失敗,這樣你身邊有能力的人,才有辦法幫助你,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Q:你為什麼會認為大家不太敢談論失敗?

A:我想是因為我們被灌輸唯有成功才是好結果的觀念,失敗則會被瞧不起。而我認為現在有股浪潮,開始重新思考這個觀念。有些人開始了解,如果你懷著決心,想從失敗中學習,這個失敗可以成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Q:你是不是想告訴來聽演講的人,他們如果碰到你在演講裡提到的境遇,其實沒有關係?

A:我會希望不是一樣的事情。但惹上法律上的麻煩,是很多人會碰到的狀況。願意把這種事大聲講出來、承認錯誤,可以讓年輕人在不小心摔跤時,不會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我不認為有壞孩子,只有好孩子做了壞決定。如果你崇拜的大人,沒有告訴你他們失敗過,你真的會陷入自己就是壞孩子的漩渦中。


Q:你在演講中說你不知道你長大後想成為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突破這樣的想法,開始有目標?

A:不要相信只有一件事可以做。我的意思是,有些人很早就發現自己對什麼有熱忱,所以他們知道他們要什麼,一步步去實踐、受更高的教育,往那個領域發展。現在很多人去讀大學,卻根本不知道他們想要做什麼,有時候我會想,如果他們去找份工作,替那些有熱忱的人做事,進而發現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也許比較好。


Q:我很好奇,你最近從小孩或是青少年那裡聽到最有用的建議是什麼?

A:其實很簡單。我記得一個小孩過來跟我說:「嘿!要好好玩樂!」我覺得這個建議真的非常棒,有時候我們實在過於嚴肅。「好好玩樂」真的是個極妙的建議。


注:艾希頓‧庫奇的這部演講影片目前還沒上線。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3/11/16/ashton-kutcher-the-magnificent-failure-a-qa/

翻譯:Raquel

希望計劃

$
0
0

位於人口多達一千七百萬的新德里,都市街景可謂令人歎為觀止,處處可見貨車、轎車、牛、還有那三輪的人力車穿梭其中。對在新德里長大的雅凡妮.西芙來說,這是她每天去上學時都會見到的景象,沿路還會經過那綿延了好幾英里的貧民窟。

當雅凡妮年紀還小時,她對這些景象習以為常,認為這似乎就是這座城市的一部份,不會改變,但隨著年紀漸長,她開始明白,事實並非如此,不是所有人都享有跟她一樣的生活,而她所能做的,是付出一己之力,協助改變新德里。

Avani Singh


烏米的成立

雅凡妮十六歲的時候,透過新聞得知現在有一種新的人力車,不僅具有充滿未來感的亮綠色外型,更使用車體頂部的太陽能板發電作為動力,比起舊的人力車好騎許多。看到這種新型的三輪車,年紀輕輕的雅凡尼慧眼獨具,她開始想著,這或許能讓騎人力車變成一種女性也可以做的工作。

於是,雅凡尼成立了「烏米」計劃,專門訓練生活在貧民窟的女性成為人力車、計程車司機。透過烏米計畫,讓女性具備謀生的能力,更進一步促成印度女性身分和社會地位的流動,這些過去看起來像天方夜譚的事情,都在雅凡妮還未達考取駕照的年紀就開始推動了。


付諸行動

今年十七歲的雅凡妮,靠著當地製造業者綠輪子(Green Wheels)捐獻的一輛電動人力車,啟動了烏米計劃。為了尋找駕駛,她透過新德里的NGO組織CEQUIN(Centre for Equity and Inclusion, CEQUIN),在住家附近一個名為賈米雅的貧民窟設立告示,尋求自願接受駕駛訓練的人。雅凡妮回憶道:「我第一次宣傳這個計劃時,就吸引了十五位女性前來打聽,他們躍躍欲試,對這個計劃感到相當興奮。」

她募來的第一輛人力車後來給了33歲的蔻西諾兒,她是位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2012年9月,寇西諾兒成為新德里第一位電動人力車的女性駕駛。

但雅凡妮並未就此打住,她想著,如果女性可以駕駛人力車,那為何不能開計程車,甚至是開公車呢?於是烏米計劃遴選了五位女性進行考取駕照的訓練;現在已經有四位拿到駕照,可以在擁塞的新德里街道上開車了,同時,她們也正接受成為計程車司機的培訓。

「烏米」是北印度話「希望」之意,它正在替這座女性運將稀少的城市,拓展女生駕駛交通工具的機會。這也讓女性有機會取得經濟上的獨立,從而改善她們在公共空間中的地位。雅凡妮也因此受到印度新能源與再生能源部部長法魯克.阿布杜拉的注意,他非常讚賞烏米計劃,因為電動人力車不會排放廢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TED團隊採訪了雅凡妮,與她暢談關於她對女性的貢獻,讓我們來看看訪談內容吧!

Q:妳將來會想要考駕照嗎?

A:我會在十八歲生日那天去考駕照,我非常興奮!而且我好嫉妒美國的小孩子,他們十六歲就能開車。

Q:妳對能夠給這些女性工作機會,有什麼感覺?

A:遠遠超乎我所想的,我一開始並沒有預期到這樣的結果。我看見這些女性的熱忱,開車對他們來說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是收獲滿滿,她們得到的是我的好多倍,看到他們的熱情和活力是件非常棒的事。

Q:在這整個過程中,妳學到了什麼?

A:我一直住在這裡,所以從前一直認為自己所處的世界、所看見的景象在全印度皆然。以前即使在上學途中經過貧民窟,我也從未留意過,但後來我很快地了解到,原來世界有這麼多面貌,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現實衝擊。

Q:為什麼你認為讓女性獲得這些權利很重要?

A:女性的自信和魄力正蓬勃嶄露,許多小女生根本還沒離開過自己生長的村落,年僅十三歲就結婚了。我們使她們認知到自身的潛力,相信她們可以有一番成就。烏米只是一小步,從國家或世界的角度來看,它根本不算什麼,但我認為這一小步可以鼓舞年輕世代的人做出改變。

Q:妳認為烏米有幫助妳認識妳自己的潛力嗎?

A:當計畫剛起步,並獲得到第一輛人力車時,我並沒有明顯感受到,只要事情來了,我就做。但現在回頭看,我覺得一切都好不真實,我沒有想到可以完成那麼多,做出來的成果比我預期的大太多了,這實在很驚人。

Q:妳是否覺得必須等到一定年紀才能有影響力呢?

A:我不覺得有任何事情需要等到一定的年紀才能做。當事情來了,做就對了。

Q:有哪件事是妳希望大家都知道的?

A:也許有些陳腔濫調,但我還是希望大家知道,每個人都能為他人做點什麼。千萬別只想著:「我覺得這樣很糟,但我能做什麼?」無論大或小,總會有你可以做的事情。


原文網址: http://blog.ted.com/2013/12/06/entrepreneur-avani-singh-ummeed/

撰稿:Raquel

別讓教育成為貧富差距的幫兇

$
0
0

教育,是改善貧窮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平等教育」也是全世界長期的共同課題。

2013年,台灣偏弱勢學童與貧窮分析報告顯示出城鄉資源相差十六倍,偏鄉兒童更面臨教育資源短缺、學習能力失衡與學習機會薄弱的三大貧窮問題。

在M型社會距離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教育似乎也無法逃脫這惡性循環。前陣子的關於「台清交幾無窮孩子」的新聞調查,更顯示出窮人想獲得好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困難,乍聽之下,教育根本就是讓階級更加涇渭分明的幫兇。


改變偏鄉教師荒

改善偏鄉教育一直都是不易梳理的大難題。

原因在於偏鄉教育是許多因素所致: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使得資訊傳播不易,人員流動率高

二、特殊的文化脈絡,如民族、宗教,歷史背景不同,導致部分課程的編制並不適合  當地

三、人口不足,小學校不僅經費上分配有限,也較缺乏同儕良性競爭

四、原生家庭在社經位置屬弱勢群體,無法給予足夠學習資源,有些學生還必須負擔  龐大家計,此外,有些父母根本不重視教育。

種種困難,使得諸多教師不願進入偏鄉,就算分發過去,也多抱持過客心態,為此狀況,學者更將偏鄉比喻為新兵訓練所,因為只有年輕、代理、或一些考績不佳的教師才願意短期暫留;在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一人身兼數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也間接影響到當地教師間的同儕文化形成不易。

其實,這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八零年代,美國的Wendy Kopp為了改善當時教育不平等,決定成立Teach for America,她召集一群大學生投入偏鄉教育,成效驚人,近年來,更組織Teach for All,將影響範圍拉往全世界。

2012年,劉安婷憑一股對教育的熱誠而成立Teach for Taiwan(TFT),她大學時因至迦納、海地等貧困地區幫助當地孩童學習,並受德蕾莎修女的禱告詞:「神啊,請你將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讓我的心中能有整個世界。」因而啓發,她重新認識到渴求奉獻生命的本質,於是,帶著這份理念,她回到台灣。

劉安婷認為,偏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缺乏長期的陪伴,因此,TFT希望能號召有心投入的教師,以「長期陪伴」取代沾醬油式的課輔教學。

TFT要改變的不只是城鄉教育,更試圖改變從一貫體制上來、面臨22K困境的年輕人,希望能給孩子、年輕人和台灣未來重新選擇的機會。


喚起孩子的學習動力

落實城鄉平等教育應有階段性目標,先求有再求好,但也不能便宜行事。 平等教育的最初目標是達到機會均等,讓人能藉教育握有自主選擇權。這也表示普及教育的同時,也在推廣為何受教是權利也是義務,進而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

「我們常常找到對象卻抓不到重點,制式的改革也越來越亂無章法。」 Leadbeater發現肯亞孩童的學習意願低落是因為英國移植而來的教育制度,當地的疾病、貧困問題提供不了實質幫助,因此,他認為教師要做的不是要製造推力,而是吸引力。

印度的科技重鎮Pune,在當地有一所阿曼西圖學校,非常著重學生環保意識的養成,從教學環境可見一班,他們的教育注重實做課題,像是先從政府那要到一台舊巴士並加以改裝成教室,成為師生上課的場域,並教學利用雨水設施來灌溉蔬菜園、或用塑膠瓶來製作菜園的圍籬,這樣的教育讓學生的價值觀發揮潛移默化作用;藉由實作方式,學生亦能從中習得謀生之道。

Charles Leadbeater


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

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帶出新的思維,首先必須先改變設我們對教育的思維。簡單來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但是真正教育的本質是不斷改變的。

就如劉安婷提到她在迦納教導當地孩童的經歷,改變那問題女孩Mary的不是上課的內容,也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每天與她的互動──再平常不過的打招呼。或許,教育就是人與人真誠的互動,正因為是互相的,不會只有學生單方面獲得知識,正如劉安婷也從與Mary的交流中,學習到何謂生命的滿足。

因此,落實平等教育並非一朝一夕得以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交流與相處,並重視當地特質,去理解每個學生的聲音與需求。改變不平等教育,不只需要展開制度上的變革,也得就教育本質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尋屬於這時代的新對話。


撰稿:Birdy

讓你忘不掉的原味爵士

$
0
0

HBO近期強打的美國校園電影-「歌喉讚」(Pitch Perfect),以阿卡貝拉(A Cappella)的方式呈現人聲合唱團的美妙和創意。劇中最讓人驚艷的片段,即為改編Bruno Mars的《Just the way you are》,歌曲中沒有任何樂器的伴奏,七個女大學生用純人聲的演唱,變化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戀愛歌曲。


阿卡貝拉(A Cappella)是什麼?

阿卡貝拉(A Cappella)是一種「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原指歐洲中世紀,以純人聲演唱的教堂樂曲。到了20世紀之後,純人聲音樂開始結合各種音樂類型,成為新的表演風格。目前常見的種類如下:  

古典無伴奏:演唱的音樂種類跨足中世紀的聖歌到二十世紀的莊嚴音樂。演唱者通常都經過嚴密訓練,並運用美聲唱法來呈現歌曲。知名團體為國王合唱團(The kings Singers)。

Barbershop

理髮店(Barbershop):十九世紀末發源於美國,理髮店當時為非洲裔美國人聚集聊天的地方,而無伴奏合唱為重要活動之一,因此稱這種風格為「理髮店」。樂團編制包括主唱、男高音、男中音及男低音,音樂旋律性強、重視音樂和諧度,演唱主題通常具正面、積極的含意。知名團體為Acoustix。

大學無伴奏:一般由12個人組成,不受限於任何歌曲或表現方式,曲風從聖歌到流行樂皆有,甚至還會結合變化性高的即興舞蹈來呈現。知名團體為耶魯大學的Yale Whiffenpoofs。

嘟哇或街角無伴奏(doo-wop or street corner):早期源自紐約街頭,主要演唱流行音樂,以”doo”、”woo”等背景和聲來凸顯主唱。大部分的歌手以聽覺來編曲,和理髮店音樂相反的是,比起音準的維持,他們更重視自己的演出是否有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另外,他們不會將音樂記錄到樂譜上,因此每場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知名團體為The Persuasions。

流行/搖滾無伴奏:自1970年演變至今,以五人團體為主。除了主唱及男低音之外,其他和聲通常會模仿各種樂器,並加強樂器性的無意義音節,添增了背景音樂的多元性。知名團體為Rockapella。

福音無伴奏:所有歌曲皆著重於教堂信條,演唱團隊組成以男性為主,並由男低音擔任主唱。過去的福音音樂熱情奔放,當代教會則加入更多現代流行樂和搖滾樂的特色。知名團體為Take 6(取六合唱團)。

爵士演唱:主要演唱從1930年就盛行的爵士音樂,不但融合了流行樂、古典樂,還加入即興演奏的特性,讓爵士音樂不只抒情,還多了一份隨性。

世界無伴奏:此類歌曲通常帶有地域特性或民謠元素,如蒙古的吐瓦魯真聲唱法(Tuvan throat-singing)、南非的夜之歌(Isicathamiya)和保加利亞的鄉村音樂(Bulgarian village music),每種風格都有鮮明的特色。

現今的A Cappella不只融合多種音樂類型,也十分重視舞台的表演效果,連電玩遊戲「超級瑪利」都可以變成A Cappella的表演歌曲。


台灣的阿卡貝拉(A Cappella)

O-Kai Singers

歐開合唱團(O-Kai Singers)是主要由台灣原住民所組成的人聲合唱團。成軍兩個月即以黑馬之姿獲得台灣重唱大賽冠軍,之後更創下台灣A Cappella的得獎記錄,成軍以來共獲得國際及國內23項大獎。讓我們一同欣賞歐開合唱團在TEDxTaipei《2013年會—翻轉Fl!p》中精采絕倫的表演:  

下次哼歌時,若遇到想有音樂伴奏,身邊卻沒有樂器時,不彷一人模仿一種樂器,交織出屬於你們獨一無二的阿卡貝拉樂曲吧!


撰稿:Maureen

19歲的女科學家

$
0
0

Brittany Wenger

在布坦妮.翁格就讀高二的時候,她的表姐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她親眼看見癌症對一個女人及其家庭所帶來的衝擊。布坦妮很希望能幫點忙,不同於一般人可能只是親手烤個小點心慰問,或是當個稱職的傾聽者,她不單只是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還發明了一種乳癌檢測法,而這項檢測法未來也許能夠幫助上百萬個女性及早發現乳癌。

現在就讀杜克大學一年級的布坦妮,是位深具熱忱、表達能力清晰的女孩。她精通所鑽研的科學領域,以至於TED團隊採訪她時,要跟上她熟練而快速的解釋顯得有些困難。她或許仍是個青少年,卻已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早在就讀國一時,布坦妮就開始用很高階的電腦工程技術和人工智慧做實驗了。

布坦妮運用過去的實驗結果,開始寫可以提高乳癌、血癌檢測正確性的程式。她的成果獲得英特爾科學獎、英特爾國際科學獎和Google全球科學展等殊榮,最近她還被時代雜誌列為「三十位三十歲以下傑出青年」之一。她不但推出乳癌檢測法的app,目前也有兩所癌症研究中心正在針對這項檢測法進行測試。


TED團隊採訪到布坦妮,和她聊了她的第一個電腦程式、傑出的研究以及最近歐巴馬總統給她的鼓勵。我們現在就來看看採訪內容吧!

Q:妳是何時開始對寫電腦程式有興趣的?

A:當時我要寫一篇關於「未來」的期末報告,可以從任何角度切入,我決定寫未來的科技。我利用Google搜尋未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可能會出現的東西,因而看到人工智慧的概念。它非常吸引我,於是我去買了有關電腦程式編寫的教科書,開始自學如何寫程式。

Q:妳寫的第一個程式是什麼?

A:是一個學習踢足球的人工智慧程式,它花了我三年的時間。

Q:結果妳有成功嗎?

A:有,它的得勝率大概有95%。

Q:妳是如何讓電腦學會踢球的?

A:基本上,這個程式會查詢所有經歷過的局面,並做出反應。例如:在我面前有X個球員、我跟對應的球員距離多遠?我有沒有球?根據這些資料,電腦能夠面對當下的情勢,做出最好的反應。

Q:所以它真的會從經驗中學習囉?

A:完全正確,這真的超好玩!剛開始,他們就像4歲小孩一樣不會做任何事,只會一直在站原地。

Q:什麼樣的原因促使妳把對人工智慧跟電腦的興趣應用在乳癌上?

A:我表姐得癌症時,她告訴我診斷的過程有多困難。我研究後發現,細針抽取細胞檢查是最快、最便宜且對人體最不具侵入性的檢測方式。然而因為這種方式有太多不確定性,很多醫生已經不使用,也只剩下大約五間美國的醫院還在用,但我很希望能讓這種檢測方式再度成為主流。後來,我發現這個檢測最大的問題,在於病理學家很難透過樣本來診斷,因此我想要發明一個輔助醫生的工具。

Q:我還是不太清楚這個乳癌檢測器如何運作,妳可以解釋得更詳細點嗎?

A:這個程式會根據細胞形態,也就是細胞的外觀,檢測一個人是否得到癌症。舉例來說,呈現多層的細胞代表這個人很可能得到癌症。不過實際上當然會更複雜,因為即使一個團塊應該清楚顯現是否有癌症,細胞團塊還是可能同時顯現出有癌症跟沒癌症的特徵。

Q:這個檢測器有辦法偵測任何形態的乳癌嗎?

A:現階段這個檢測器只是初步檢測,檢測細胞是否呈現癌症的形態。如果檢測結果顯示細胞癌化,那麼就需要其他檢測,進一步確認是何種類型。

Q:所以說,它無法得知是長得比較快的惡性腫瘤還是比較慢的,可以說檢測器是這個環節的前一項檢驗囉?

A:對,但如果我有一些數據資料的話,這個程式還是能辦到。例如,我讓這個程式增加解讀基因表現的能力和血癌檢測法。這樣的話,我可以判斷出病患得到哪種類型的血癌,也可以推斷這癌症的侵略性有多高。

Q:寫了乳癌檢測的程式後,有發生什麼改變嗎?

A:有很多的改變,最令我興奮的事情之一,是醫生們真的開始重視我的研究,有兩家醫院正在測試我的乳癌研究計劃。我還參加了白宮科學展,跟歐巴馬總統解釋我的研究呢!

Q:那歐巴馬總統跟你說了些什麼?

A:他的神情非常專注,讓我知道他非常重視我的研究,他還跟我說他以我為傲。我很吃驚,這個國家的總統對我說了這些,我會好好珍惜這些話。此外,去年還是我第一次行使投票權,意義非凡。

Q:有許多關於缺乏女性投身科學領域的言論。作為年輕的女科學家,妳自己的經驗是什麼?

A:我一直覺得自己可以自在地投身於科學領域,有很多尊敬的女性典範,像我高中的電腦老師就是女的,我很幸運能夠在這樣的環境成長。

Q:妳對企業或科學家,特別是年輕科學家,有什麼建議嗎?

A:如果你找到自己所熱衷的事物,就跟隨這份熱忱並堅持到底。在乳癌測試程式成功前,我失敗了兩次,但科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你可以從失敗中得到許多經驗,而這些經驗確實能夠幫助你前進。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3/12/12/brittany-wenger-cancer-research/

撰稿:Raquel、Tina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