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因過分重視成績卓越度,而採取填鴨式體系教學,儘管孩子們的中前期學習效果稍顯卓越,但孩子們的思辨能力並未提升,原因在於台灣的制度過於制式化、標準太統一,老師在教導孩子們的時候,最在乎有沒有答案,而不是「實地探索」書中知識;孩子們在面對書本時,也變成只在乎答案,而不重視「思考過程」。
閱讀,是改變學習的根本良方
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面對台灣教學制度上的頭痛問題,他提倡「以閱讀習慣來改善學習能力」,黃國珍認為在台灣教育體系的範疇中,理當從最根本的問題解決,而「閱讀」就是改善台灣知識體範疇的重要工具。
黃國珍:「閱讀,並不代表著你認識字,你就能夠閱讀。」
文字是資訊的載體,文字背後的知識、訊息是最需要被進入理解的。然而,現代的教育體系因過於在乎「解答」,而忽略了知識是需要被討論、解構的,光是為了奪得高分的紙本知識在社會上甚為難用。
活絡思考,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
台灣雖想增強本國自身的競爭力,參考國際的教學體制,但每每重整推出新政策時,卻總是挨來本國群眾抨擊。面對台灣教育體制的無力,黃國珍說:「台灣落後許多先進國家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無法活用知識。」
若是以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上來看,台灣人多半沒有學習「思考」,而只是重視書面「知識」,而這其中最嚴重的惡根便在於從小沒有培養好的腦袋運轉方法、思辨行為,因而造就人們在面對社會、生活問題時,很難以自身的能力找到解決方法。
黃國珍以英國小學教育模式為例,顯示英國教育體制如何使孩子活絡思維:
(某日,老師在台上教導關於鯨魚的一門課)
老師說:「各位同學有沒有看到那篇文章,那是一篇講鯨魚的文章」。
小朋友回說:「對那是講鯨魚的文章……我很喜歡鯨魚。」
老師又問說:「鯨魚是哺乳類嗎?」
小朋友:「對,鯨魚是哺乳類」
老師說:「那這裡面這篇最重要的目的他是要講什麼?」
小朋友說:「我們要愛護鯨魚,鯨魚日益稀少了,我們要保護牠,牠快絕種了。」老師說:「所以你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隨便殺鯨魚?」
小朋友說:「對我們要愛護鯨魚」
但就在此刻,老師突然就把話鋒轉了,他說:「那雞怎麼辦?不能殺鯨魚,那為什麼可以殺雞?」小朋友當場愣住,老師又問:「那鴨可不可以?那豬可不可以?」當場有小朋友說:「可是鯨魚數量很少阿!」,老師:「那鴨的數量有特別多嗎?可是都是生命阿,我們不是要愛護生命,保護生命嗎?那為什麼雞不需要?」
於是,這一堂課小朋友不僅是了解到鯨魚是哺乳類,他們更學到關於生命的其他課題。
台灣教學單向化
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知識、答案的傳遞者,然而,在台灣,老師硬塞給學生答案,導致知識單一化、沒有思考空間,學生也順而養成找答案的壞習慣,更嚴重的是,在社會中,因承襲這個壞毛病使大多數的人在職場中也是靠著翻找答案、找結果過活,沒有仔細學習各種實質經驗。
黃國珍說:「台灣的教育模式欠缺:老師可以允許沒有標準答案。
老師應該允許答案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各自去建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重視求知的過程,而非答案
事實上,我們總認為很多事情都有正確答案,但事過幾年這些答案卻又因為時代進步而模糊掉,而這些模糊掉的訊息出現後,除了認同錯誤,我們能做的究竟是什麼?黃國珍認為,「思辨」的行為能力就是要在這個地方要被完全彰顯,面對問題時,不應該永遠只有正確、錯誤的解答。
閱讀理解
而如何讓自己的思辨能力更加彰顯,黃國珍說:「閱讀理解」便是一個好方法,閱讀、理解在目前似乎被看成同一件事,但黃國珍試著把中間作區隔,分為閱讀的行為與理解的能力。
而理解、思辨能力事實上是人類天生所俱有,但每個人的思辨能力都有所差異,也因此,某些人能理解完整的知識、某些人只能理解片面知識,而好的理解能力能夠使訊息完整被接受,碎片狀的理解能力卻會誤導資訊。
也因此,知識本位主義的黃國珍,努力提倡「閱讀」教育,因為唯有透過扎實的學習方式才能改善基層的學習教育。
目前,黃國珍與許多學校合作推廣「閱讀理解」系統,藉由一個新的知識工具,探索國語文課本、任何學科以外的領域,將教育真實的回歸到生活層面的議題,落實思考技能,使他人能夠思考人生挑戰;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經驗也將更密切,台灣的社會將會形成一個新知識對話體系。
黃國珍:「不要在知識的層次思考,要在思維的層次思考學習。」
【翻轉Flip】:http://2013.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2013.tedxtaipei.com/ticket
採訪:A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