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老師應該允許答案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各自去建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
0
0

台灣教育因過分重視成績卓越度,而採取填鴨式體系教學,儘管孩子們的中前期學習效果稍顯卓越,但孩子們的思辨能力並未提升,原因在於台灣的制度過於制式化、標準太統一,老師在教導孩子們的時候,最在乎有沒有答案,而不是「實地探索」書中知識;孩子們在面對書本時,也變成只在乎答案,而不重視「思考過程」。


閱讀,是改變學習的根本良方

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面對台灣教學制度上的頭痛問題,他提倡「以閱讀習慣來改善學習能力」,黃國珍認為在台灣教育體系的範疇中,理當從最根本的問題解決,而「閱讀」就是改善台灣知識體範疇的重要工具。

黃國珍:「閱讀,並不代表著你認識字,你就能夠閱讀。」
文字是資訊的載體,文字背後的知識、訊息是最需要被進入理解的。然而,現代的教育體系因過於在乎「解答」,而忽略了知識是需要被討論、解構的,光是為了奪得高分的紙本知識在社會上甚為難用。


活絡思考,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

台灣雖想增強本國自身的競爭力,參考國際的教學體制,但每每重整推出新政策時,卻總是挨來本國群眾抨擊。面對台灣教育體制的無力,黃國珍說:「台灣落後許多先進國家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無法活用知識。」

若是以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上來看,台灣人多半沒有學習「思考」,而只是重視書面「知識」,而這其中最嚴重的惡根便在於從小沒有培養好的腦袋運轉方法、思辨行為,因而造就人們在面對社會、生活問題時,很難以自身的能力找到解決方法。


黃國珍以英國小學教育模式為例,顯示英國教育體制如何使孩子活絡思維:

(某日,老師在台上教導關於鯨魚的一門課)
老師說:「各位同學有沒有看到那篇文章,那是一篇講鯨魚的文章」。
小朋友回說:「對那是講鯨魚的文章……我很喜歡鯨魚。」
老師又問說:「鯨魚是哺乳類嗎?」
小朋友:「對,鯨魚是哺乳類」
老師說:「那這裡面這篇最重要的目的他是要講什麼?」
小朋友說:「我們要愛護鯨魚,鯨魚日益稀少了,我們要保護牠,牠快絕種了。」老師說:「所以你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隨便殺鯨魚?」
小朋友說:「對我們要愛護鯨魚」
但就在此刻,老師突然就把話鋒轉了,他說:「那雞怎麼辦?不能殺鯨魚,那為什麼可以殺雞?」小朋友當場愣住,老師又問:「那鴨可不可以?那豬可不可以?」當場有小朋友說:「可是鯨魚數量很少阿!」,老師:「那鴨的數量有特別多嗎?可是都是生命阿,我們不是要愛護生命,保護生命嗎?那為什麼雞不需要?」
於是,這一堂課小朋友不僅是了解到鯨魚是哺乳類,他們更學到關於生命的其他課題。


台灣教學單向化

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知識、答案的傳遞者,然而,在台灣,老師硬塞給學生答案,導致知識單一化、沒有思考空間,學生也順而養成找答案的壞習慣,更嚴重的是,在社會中,因承襲這個壞毛病使大多數的人在職場中也是靠著翻找答案、找結果過活,沒有仔細學習各種實質經驗。

黃國珍說:「台灣的教育模式欠缺:老師可以允許沒有標準答案。
老師應該允許答案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各自去建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重視求知的過程,而非答案

事實上,我們總認為很多事情都有正確答案,但事過幾年這些答案卻又因為時代進步而模糊掉,而這些模糊掉的訊息出現後,除了認同錯誤,我們能做的究竟是什麼?黃國珍認為,「思辨」的行為能力就是要在這個地方要被完全彰顯,面對問題時,不應該永遠只有正確、錯誤的解答。


閱讀理解

而如何讓自己的思辨能力更加彰顯,黃國珍說:「閱讀理解」便是一個好方法,閱讀、理解在目前似乎被看成同一件事,但黃國珍試著把中間作區隔,分為閱讀的行為與理解的能力。

而理解、思辨能力事實上是人類天生所俱有,但每個人的思辨能力都有所差異,也因此,某些人能理解完整的知識、某些人只能理解片面知識,而好的理解能力能夠使訊息完整被接受,碎片狀的理解能力卻會誤導資訊。

也因此,知識本位主義的黃國珍,努力提倡「閱讀」教育,因為唯有透過扎實的學習方式才能改善基層的學習教育。

目前,黃國珍與許多學校合作推廣「閱讀理解」系統,藉由一個新的知識工具,探索國語文課本、任何學科以外的領域,將教育真實的回歸到生活層面的議題,落實思考技能,使他人能夠思考人生挑戰;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經驗也將更密切,台灣的社會將會形成一個新知識對話體系。

黃國珍:「不要在知識的層次思考,要在思維的層次思考學習。」


【翻轉Flip】:http://2013.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2013.tedxtaipei.com/ticket


採訪:Aler


享受健康,是有心人的專利!

$
0
0

創新複合品牌「良食究好」,為台灣知名動物飼料營養品「祥圃企業」推出的安全食材通路,隨著消費者意識抬頭,加上近來食品安全問題頻傳,消費者講究的不再只是蔬菜、肉品的外觀與口感,更重要的則是飲食的安心。而這種信賴來自於對食品的瞭解,「良食究好」正是透過跨界的結盟與合作,加上對食材來源及烹調過程的謹慎把關,提供顧客透明且安心的飲食環境,更是為傳統餐飲業掀起一股新的脈動。


回歸台灣土地,從飲食做起

從小到大便飽讀詩書的吳季衡,原本修學的是生物學系,後來跨領域研讀經濟與國際關係,他更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國際企管所的高材生。面對下一個人生轉換期時,吳季衡與弟弟吳季剛相互討論、彼此交流,發現對方的夢想截然不同,弟弟對服裝設計的無比堅持,更讓他下定決心一手接下台灣家中志業,吳季衡與父親約法三章,給彼此兩年的時間嘗試與摸索,全心全力經營、發展。

吳季衡認為:「民以食為天,古人在「 食 、衣、住、行」中之所以將食列為第一位,一旦沒有食物,穿得再好再美也沒有用,所以吃得飽又吃得好是最重要的!」

台灣四處環海,坐臥山林,擁有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吳季衡決定為台灣賣力,提倡有機農業,重新修正農業的產值,學習其他小型國家實施的小農制度,掌握幾項適合我們種植與生產的作物或產品,傾全國的力量去生產,滿足國內需求,進而將台灣品牌外銷至其他國家,久了便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願意投入。

也因為台灣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產業機制,吳季衡決定從自己做起,逐步實踐心中的願景與藍圖,他要的不是一個廠一個廠的增設、規模擴大利潤增加,而是落實合作社的概念,吳季衡認為資源的共享才是最珍貴的,才能真正幫助到該產業的成長


消費者、農民,必須合力打破社會迷思

我們要得到底是什麼?
消費者在挑選商品時往往有認知與行為上的矛盾,我們都清楚無農藥無毒的產品是最好的、好的飲食將是人類健康的根本、不施撒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作物雖賣相較差但卻更有營養……等,但有趣的是,當我們挑選蔬菜水果時,依然拿起那個最大最漂亮的。因此,消費者要的到底是產品的賣相呢?還是讓身體健康的水果呢?這都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與定義的!

反之,農民販售生產過程需投入較多成本的有機作物,消費者卻又不買單,導致其銷售量不佳,這樣的惡性循環,又有哪位農民還願意從事這樣虧本的生意呢?


尊重動物權,生命不該用價錢衡量

從事此行業幾年下來,吳季衡內心對動物的處境與痛苦深有感觸,當動物的生命都必須用價錢來衡量時,生命頓時顯得很沒價值,人類忽略動物福利問題,造成最重大影響的是人類的不健康。

尊重生命不僅是該落實在人類身上,更重要的是讓動物也受尊重。吳季衡雖身為餐飲業者,但是他更尊重動物的福利,包含人類對牠的尊重、養殖的空間、飼料的調配等,因為他認為會直接影響到動物的快樂程度,間接地影響人類的飲食品質。


健康養身的餐點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吳季衡笑著說道:「生機市場的商機確實在擴大,但它擴大的不夠快。」

台灣國民健康指標不會只涵蓋有錢人的健康指數,過去大家認為吃有機無毒的食品是有錢人的專利,但這是非常需要更正的觀念,吳季衡:「這是有心人的專利。」

吳季衡更說:「我們該努力的是如何把這麼小的市場範圍擴大出去,讓更多中上階級或者有心支持這個產業的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樣的產品與理念,當我們的產值與產量達到一個損益平衡點時,相信售價是可以不用這麼高的!」

在比較台灣與國外食品問題差異的同時,我們往往把各個產業背後各種問題的責任都丟給了政府、生產者、供應商等,然而,面對自然環境不斷變動、時代不斷替換的大環境中,吳季衡認為現在正是提倡大家思考這些議題的最佳時機,讓消費者來發動改變生產者所提供的產品,由消費者來決定什麼是你真正希望購買到的東西!


【翻轉Flip】:http://2013.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2013.tedxtaipei.com/ticket


採訪編輯:Aler、Palunia

每天都要過得不一樣,表面一樣但內容不同,我們應該期待一個新的太陽。

$
0
0

雲門舞集邁入40周年,今年林懷民以《稻禾》作為40周年慶祝作品,禮讚大地之美,並送全天下人一份回味鄉愁的感動。

林懷民:「稻穀跟稻田對台灣來講是非常熟悉親切,特別是在城市化後,農村或稻田已經變成都市人的鄉愁。 」


人生有如種稻過程

時代催促的腳步,讓台灣人難以抽身都市,為一圓都市人與自身的鄉愁夢,林懷民便以稻穗、稻田作為創作靈感,有別於2013年作品《流浪者之歌》的定靜能量,回歸大自然的純淨和諧之美。今年,雖相同以「稻」作為主軸,但卻使用舞台投影方式營造輕盈的自然氛圍,畫面從泥土灌水插秧、出苗,到最後穀實累累的黃金稻穗、收割、燒田做肥,接續重新再一次,泥土翻新……。

林懷民說:「這像是人生一樣。」


土地與人民共存

雲門舞集選定池上這塊豐田,原因便在於池上的稻田中一望無際,沒有任何電線桿、雜景,而釀成這美景的便是這裡含辛茹苦的農民,當年,台電要在池上田中架設電線桿時,農民集體抗爭,最後成功的迫使台電把電線桿埋入地中,這些美景,除了自然的得天獨厚之美,更是因為背後有農民愛台灣的堅持。

早期在日治時期,池上鄉的米每年都得進貢給日本天皇,因此又稱做「皇帝米」,而台灣米也在此奠下美名,但在五、六十年代以後,因過渡的濫用化肥,使得整個品質、生育率下降,而這幾年來農民致力用有機方式耕種,成功保住池上米市場,現在池上米是台灣唯一被歐盟通過在歐洲上市的米。

林懷民:「池上鄉讓我們看到人跟大自然的和諧,它的美不只是風景美,是人經營出來的。」

在大環境經濟不好、社會大眾資訊容易混淆的情況下,林懷民希望用《稻禾》來呼喚台灣的美麗面貌,林懷民堅定的說:「我希望我們的舞能夠在這個時間點上關心台灣社會,大家會有很多的思考出現,在現場也會有很多的回憶–大部份的人都會有關於稻田的回憶。」


打開雲門

今年,雲門舞集除了以《稻禾》慶祝40周年外,更出版《打開雲門》一書,雲門舞集的精華集聚於此書,內容深入頗析舞蹈藝術之美,內容除有雲門的經典劇照、舞者的身體解密、舞台的奇幻場景,更記載林懷民的旅行學,林懷民說:「這本書所講的是透過雲門的經驗,讓社會上的人多了解一下表演藝術這個行業。」

雲門舞集不斷的翻新、改變,找尋新的藝術道路,林懷民說:「每天都要過得不一樣,表面一樣但內容不同,我們應該期待一個新的太陽。」談到翻轉、改變,林懷民認為,所謂的翻轉;所謂的改變,是你不斷的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累積,它不可能靠一兩個人、一兩句話,在很短的時間說要翻、要轉,這必須靠著工作累積堅強的實力。

林懷民:「我永遠不怕沒有機會,但我始終害怕機會來的時候我沒有準備好。」


【翻轉Flip】:http://2013.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2013.tedxtaipei.com/ticket


採訪編輯:Aler

每天都要過得不一樣,表面一樣但內容不同,我們應該期待一個新的太陽。

$
0
0

雲門舞集邁入40周年,今年林懷民以《稻禾》作為40周年慶祝作品,禮讚大地之美,並送全天下人一份回味鄉愁的感動。

林懷民:「稻穀跟稻田對台灣來講是非常熟悉親切,特別是在城市化後,農村或稻田已經變成都市人的鄉愁。 」


人生有如種稻過程

時代催促的腳步,讓台灣人難以抽身都市,為一圓都市人與自身的鄉愁夢,林懷民便以稻穗、稻田作為創作靈感,有別於2013年作品《流浪者之歌》的定靜能量,回歸大自然的純淨和諧之美。今年,雖相同以「稻」作為主軸,但卻使用舞台投影方式營造輕盈的自然氛圍,畫面從泥土灌水插秧、出苗,到最後穀實累累的黃金稻穗、收割、燒田做肥,接續重新再一次,泥土翻新……。

林懷民說:「這像是人生一樣。」


土地與人民共存

雲門舞集選定池上這塊豐田,原因便在於池上的稻田中一望無際,沒有任何電線桿、雜景,而釀成這美景的便是這裡含辛茹苦的農民,當年,台電要在池上田中架設電線桿時,農民集體抗爭,最後成功的迫使台電把電線桿埋入地中,這些美景,除了自然的得天獨厚之美,更是因為背後有農民愛台灣的堅持。

早期在日治時期,池上鄉的米每年都得進貢給日本天皇,因此又稱做「皇帝米」,而台灣米也在此奠下美名,但在五、六十年代以後,因過渡的濫用化肥,使得整個品質、生育率下降,而這幾年來農民致力用有機方式耕種,成功保住池上米市場,現在池上米是台灣唯一被歐盟通過在歐洲上市的米。

林懷民:「池上鄉讓我們看到人跟大自然的和諧,它的美不只是風景美,是人經營出來的。」

在大環境經濟不好、社會大眾資訊容易混淆的情況下,林懷民希望用《稻禾》來呼喚台灣的美麗面貌,林懷民堅定的說:「我希望我們的舞能夠在這個時間點上關心台灣社會,大家會有很多的思考出現,在現場也會有很多的回憶–大部份的人都會有關於稻田的回憶。」


打開雲門

今年,雲門舞集除了以《稻禾》慶祝40周年外,更出版《打開雲門》一書,雲門舞集的精華集聚於此書,內容深入頗析舞蹈藝術之美,書中除有雲門的經典劇照、舞者的身體解密、舞台的奇幻場景,更記載林懷民的旅行學,林懷民說:「這本書所講的是透過雲門的經驗,讓社會上的人多了解一下表演藝術這個行業。」

雲門舞集不斷的翻新、改變,找尋新的藝術道路,林懷民說:「每天都要過得不一樣,表面一樣但內容不同,我們應該期待一個新的太陽。」談到翻轉、改變,林懷民認為,所謂的翻轉;所謂的改變,是你不斷的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累積,它不可能靠一兩個人、一兩句話,在很短的時間說要翻、要轉,這必須靠著工作累積堅強的實力。

林懷民:「我永遠不怕沒有機會,但我始終害怕機會來的時候我沒有準備好。」


【翻轉Flip】:http://2013.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2013.tedxtaipei.com/ticket


採訪編輯:Aler

塗鴉革命

$
0
0

在面對複雜糾結的難題時,有時候我們常想破了頭、絞盡腦汁仍找不出解決問題之道,美國作家Sunni Brown要告訴我們圖像思考所帶來的神奇力量,透過「塗鴉」,將強化人們思考,增進創新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圖像思考的價值

「我們的文化,太注重於語言溝通,以至於我們忽略圖像溝通的價值。」Sunni發現,過去西方社會對於「塗鴉」一詞的定義都是負面的,十七世紀,塗鴉指的是頭腦簡單的人或傻瓜;十八世紀,塗鴉意為嘲笑或欺騙;十九世紀時被解釋為貪汙的政客;而現今正式的解釋為:混日子、耍猴戲、做沒有價值的事情,以及「什麼都不做」。

學生在課堂上塗鴉被老師責罵;員工在開會時塗鴉遭老闆斥責;媒體以負面的用詞「發現」、「逮到」,報導塗鴉這項不正當的行為,整個社會文化對於「塗鴉」充斥負面的認知。於是學生們被遏制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員工們無法透過圖像表達來釐清邏輯思考,一切合理正確的溝通方式,都應使用「聽」、「說」和「寫字」。

然而在1930年代,佛洛伊德便已提出對於塗鴉的心理學解釋:「一個人的心態可以藉由塗鴉而分析出來。」Sunni要向社會大眾提倡對於塗鴉的正確觀念:「事實上,塗鴉是種神妙的工具,是種我們需要記住和重新學習的工具。」塗鴉的新定義應為:自主地畫可以幫助思考的圖案。


塗鴉能引發思考

學習者在接收資訊的方法上有四種:視覺、聽覺、讀寫和動手做。如果我們要真正了解一項資訊,並且運用它,我們至少需要使用兩種接收資訊的方法;或者是這四者方法其中的一種,再加上自身情緒的經驗,才能真正有效地學習並吸收此項資訊。而塗鴉最大的好處便在於,當我們在塗鴉的同時,我們自然而然地使用了這四種學習方法,邊聆聽邊把接收的資訊畫下來,並一邊看著我們動手畫下的圖文,一邊思考整項資訊所傳遞的內容。

「塗鴉對我們的資訊處理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有著重大的影響。」Sunni分析,當人們在接受語言資訊時塗鴉,相較於沒有塗鴉的人,可以保留較多的資訊,一般我們以為塗鴉會讓人分心,但事實上,塗鴉是種先發制人的方法,它讓人提高更多的注意力在資訊上,因為我們正動手把我們所聽到的資訊,透過自己的思考邏輯畫在紙上,經過大腦第一次的吸收、轉換,內化成我們自己熟悉的表達方式。


塗鴉革命

發現圖像溝通所帶來的價值,Sunni開始致力於推廣塗鴉這項新的學習工具,教導人們如何使用視覺語言,教導企業如何帶領團隊一起腦力激盪。「塗鴉可能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卻完全否認這個本能。」人類學家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時間與地區成長的小孩,相同年齡的孩子,他們的視覺邏輯都展現出一樣的層級,也就是說,孩子們的複雜圖像語言成長於同樣的步調。Sunni認為,我們不該忘卻掉與生俱來的視覺語言,塗鴉是引發我們思考創新的催化劑,在任何地方我們都可以塗鴉,處理複雜的資訊,它將導引人類文化至圖像文學的更高層次。


Gamestorming:未來工作的趨勢

現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團隊,會在會議室裡放置白板、圖畫紙或是易擦洗的烤漆玻璃,在開會時大家一起拿筆集思廣益,把想到的點子寫在板子上,透過這樣的腦力激盪,即「Gamestorming」,每個人快速寫下自己的想法、快速接收別人畫下的想法,彼此碰撞,能有效激發更多的創意思考;抑或在工作環境的牆壁貼上便條紙與畫紙,員工可以即時地寫下任何想法,幫助他們整理繁雜的工作事項。

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任何難以做決定的選擇,或是想不出解決辦法的困境時,不妨來塗鴉吧!把所有可以想到的解決方法寫下、所有關於這件事的人事物畫在紙上,透過圖像語言,將會幫助我們釐清那些複雜的關係,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撰稿:Emily

監獄裡的父女共舞

$
0
0

你有多久沒和父親跳舞?對於某些孩子來說這從來沒發生過,因為她們的父親正在監獄服刑。Camp Diva創辦人Angela Patton致力於協助那些面臨危險處境的非裔少女。她認為這些女孩需要有一個管道和她們的父親接觸、互相了解。


作為一種幫助非裔美國女孩的方法, Camp Diva正持續進行各種對談,為她們即將邁向成年做準備。這些女孩只需要用她們自己的方式,邀請她們的父親進入她們的生活。

我們能如何幫助其他女孩,跟她們的父親發展出健全的關係? 一位女孩大聲喊說「大家一起來跳舞」,所有女孩都支持她的想法, 她們開始幻想要如何佈置場地、邀請事宜。彈指之間她們開始討論了。

之後我們辦了一場舞會,很多對父女一起來參加活動,他們都穿著正式服裝 她們的姿勢很可愛、很笨拙,他們非常享受彼此的陪伴。活動非常成功,這些女孩決定每年都要舉辦這種活動。


隨著時間流逝,又到了再次籌備舞會的時候,有一名叫布莉安娜的女孩卻覺得很難過,因為她的爸爸在監獄服刑不能來參加舞會。Angela Patton看到一個機會,能讓女孩們舉辦這場舞會、為自己作主。「我們想讓每個女孩都能參加舞會,對嗎?」有一位女孩建議,「為什麼我們不在監獄裡辦舞會呢?」大多數女孩都質疑這種方法的可行性,「誰會讓一群盛裝打扮的小女孩進監獄和父親跳舞,父親還穿得像海綿寶寶?」

除非你們去問,否則永遠也不會知道答案。」Angela Patton對女孩們說。所以大家寫了一封給里奇蒙市警長的信,每位女孩都在上面簽名連署。而警長也表示若有機會帶小朋友們進去探視,他的大門隨時都會為她們敞開。因為他相信,當父親能與自己小孩建立關係時,就表示他們不太可能再走回頭路。


16名受刑人與18名女孩受到邀請,女孩們穿著正式服裝,父親們將黃藍相間的工作服換成襯衫和領帶。他們相互擁抱、一起享用大餐,他們一起歡笑,景象非常溫馨。父親們和女兒們甚至能有肢體接觸的機會,他們多數人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過這種互動。父親能與女兒互動,拉出她的椅子,伸出手邀請女兒跳舞。甚至連守衛都哭了。


但是舞會結束之後,Angela Patton表示她們都意識到爸爸還在服刑,「我們需要做些東西讓他們能夠帶在身邊」所以透過攝影機,讓女孩能拍攝父親、互相訪問、錄下彼此想傳達的訊息。在他們開始思念彼此心情落寞的時候,他們就能藉由影像想起當時情景。


Angela Patton表示她絕不會忘記,一名女孩看著她父親的眼睛,對著攝影機說: 「爸爸,你看著我眼睛時,你看到什麼?」因為我們的父親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會受到他們影響,我們在選自己未來另一半的時候,還有他們會如何看待我們接下來的人生。


Angela Patton認為在她一生中,父親一直都陪伴著她。這就是為什麼這件事對她來說如此特別,要確保這些女孩能夠連繫他們的父親,特別是那些父親遭到隔離的女孩。隔著一道刺鐵絲網和金屬門,透過這種方式給女孩機會問父親那些淺藏在她們心中已久的問題,同時讓父親們自由地回答。因為這些父親,甚至只剩一個想法:「我的女兒長大會是什麼樣子?」就因為父親在監獄服刑,不表示他應該被排除在他的女兒生活之外


撰稿:Tricia

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夠全球化嗎?

$
0
0

網路絕對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不僅如此,網路更宣告全球資訊網時代的來臨。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就像是穿了雙跨時空的鞋履,你可以更自由地做選擇,決定在這塊平台地圖,你將通往何處。網路重新構建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人與人之間行為與對話,甚至改變傳播方式與文化。

然而,在自由資訊流通下,你所接收到,真的是你想要的資訊?

在台灣,媒體壟斷是近年來被熱烈討論的議題。那麼,在全球化的當今,國際媒體傳播是否可能遇上類似問題?全球之聲創辦人之一的Ethan Zuckerman,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他對當今全球化傳播的觀察與突破。


過濾泡泡不僅過濾社交圈,也過濾我們的資訊接收

某個機緣下,Zuckerman從Twitter得知巴西人之間的流行話題「Cala a boca, Galvao」。詢問後,得知這是巴西才有的高爾文鸚鵡,因人類大量的裝扮需求,高爾文鸚鵡慘遭拔毛做成頭飾,這慘忍行為使得高爾文鸚鵡現今瀕臨絕種。

幸虧此事引起關注,只要Twitter上發布「Cala a boca, Galvao」,就能為高爾文鸚鵡募款。巴西人更刻意在國際賽進行期間,拉開關注高爾文鸚鵡的旗幟,成功吸引各地人們的注意,紛紛上Twitter大量轉貼。

社群網站已突破了語言隔閡問題,網路上資訊的回響將促使人們產生對同一件事的關注。從此案例中,Zuckerman也發現Twitter其實有極高比例是巴西人,但是,當電腦前的你正在發Twitter時,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因為,你的互動對象也許已經由你的選擇及偏好,就此固定了,這使得你更難注意到網上使用者的族群結構。

各大族群的對話內容是那樣迴然不同,而假使你想加入特定對話,只要輸入關鍵字,便能進到這個話題參與討論,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如此;我們用一個過濾泡泡,只和已認識,或共同話題的朋友進行互動


傳播的發達,真能幫助視野開闊?

為何使用網路反而造成我們的資訊受限?

《數位時代》的作者Nick Negropnte曾經預設,網路將成為一股不可限量的強大力量,化解文化隔閡,所有傳遞都會變得更快速便捷。的確如此,Zuckerman認同這個概念,但很多狀況下,這只是全球化的大架構,而非形成真正的資訊連結

看看這張飛機航線所構成的世界網絡地圖,我們會發現有些地方交流非常頻繁,但在某些地方,卻被切斷了連結。


新聞選擇亦是如此,CNN與ABC的報導範圍以美國為主,加上一些富有國家、一些常被美國侵略的國家。人們總習慣只閱讀自己國家媒體發布出來的新聞,就連收集資訊時,經常作為參考的維基百科,也不如想像中的全球化,大部分的文章作者大多仍以北美及西歐為主。世界更緊密連結的同時,卻有更多問題開始以全球化規模出現,經濟越來越全球化,媒體則越來越侷限重新整頓世界的媒體、展開全球性對話,便是全球之聲的創辦緣由之一


創辦全球之聲,點亮黑點

2005年,Zuckerman與Rebecca MacKinnon創辦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結合在地部落客,發掘那些我們未曾注意到的「黑點」。

光看地圖中黑點,可能會以為所指的是沒有電的地方,但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那些我們不容易接收到當地報導或資訊的地方。黑點之一的馬達加斯加,曾經發生政治暴動,致使多數獨立媒體被迫關閉。透過當地的Foko俱樂部,聚集一群人,談論示威、暴力及國家大事,獨立媒體因此組成。多數人並不懂馬達加斯加語,想要接收這則新聞,相對不大容易。翻譯並不難取得,也許你會這樣覺得,按下按鈕,馬上取得翻譯結果,但這樣的速成往往差強人意。

中國有個組織,譯言,創辦人張雷因對美國當地媒體的偏差報導失望,決定開始翻譯,重整國與國之間的瞭解。方式是每天從報紙及網站蒐集資訊進行翻譯並免費發佈。翻譯是跨越語言的橋樑。而當你不清楚如何對資訊進行塞選時,或許另種介紹方式,會是你需要的:藉由一位橋梁式人物的介紹,點亮黑點,讓你看見更寬廣世界的嚮導

你可能會開始關心一位肯亞的鐵匠,開始認識中東的在地故事,開始體驗世界,甚至透過運動、音樂、飲食、文學或寫作等不同形式的傳播,看見世界,找到自己定位。
打開胸襟,聆聽不同聲音,開闊更多元的視野,真正的全球化意涵,其實就在於此。


撰稿:Birdy

《看見台灣》:從域望省思慾望

$
0
0

「台灣很小,但你看過嗎?」

近期上映的《看見台灣》以空拍手法讓人類從飛鳥之姿一望福爾摩沙,這部《看見台灣》紀錄片無疑是把台灣的哀愁與美麗一併拍下,這是台灣土地哀痛與心動之間的故事。

兩百萬年前台灣從海底浮出,小小的一座島嶼卻擁有百分之六十的森林美景,但近年來的台灣,卻深受台灣工業汙染與濫墾濫伐之因,導致台灣的土地已經不在那麼厚實飽滿,海洋也不再清澈湛藍。


《看見台灣》齊導用不同角度拍攝台灣景點,鏡頭下的花蓮清水斷崖,因為大片青綠色更顯遼闊,天與山巒間飄著白靄靄的雲霧清透,頓時會有股錯覺這好似台灣人的神仙住島,既是神秘又奧妙;壯闊的玉山空景在鏡頭下依然驕傲,深而陡險的玉山紋理令人驚嘆;永安魚塭夕照,也在齊導的巧秒空拍手法下有未曾想像的奇異景像,空拍的永安魚塭呈現方方格格的遼闊平面感,夕陽照射使永安魚塭呈現暖黃的倦容美,平凡的土地故事,因為齊導的《看見台灣》變得特別瑰麗。

看見台灣玉里大腳印

看見台灣玉山齊唱



一望土地傷痕

《看見台灣》除一覽台灣之美,更血淋淋的帶我們直視台灣土地傷痕,在台灣這座擁有2300萬人口的小小島國,承載著五臟俱全的優美環境,卻也因為人類的貪婪、自私慾望,使環境遭受劇烈破壞,為追上科技的腳步,台灣人漠視腳底踩下的每份寸土,肆意開發土地,只為得取更多利益、商機。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台灣山林,崩天而下的大雨,讓土地與石頭混泥一撲高雄縣甲仙,齊導攝下土石崩塌、滿目瘡痍的景況,這有如世界末日到來的惡因,正是起於台灣西部海岸長期抽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看見台灣》更拍到水管交雜有如多頭龍蛇急急汲水的醜陋畫面。

在片中也有空拍的淡水河口壯麗之景,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許令你讚嘆,但再仔細低空端看石,卻發現山河之間藏著多座水泥建築,這些巨大的水泥建築物群群蠶食著淡水河的昔日美貌;原來,心痛與心動之間的距離這麼靠近,而我們卻毫無自覺。


看見台灣令人疼惜的一面

早在2012年的四月,齊柏林就已到TEDxTaipei分享他從空中鳥瞰台灣的疼惜面貌,他在TEDxTaipei舞台上直白的解釋台灣所面臨到的環境惡像。

2009年在八八風災後,台灣人或許能想像土石流混泥的崩塌景象、人民慘況,但卻不能如齊柏林導演一樣用鳥瞰、浮雲姿態一望大高雄,在齊導空拍的鏡頭下,維繫大高雄二百八十萬人口供水命脈的高屏溪河道,遭土石覆蓋後竟還釋出滿滿的漂流木,齊導一望台灣的美景,卻也同時看見令人痛徹心扉的台灣。


地層下陷影響台灣人生活

或許,大部份的人對台灣環境遭受破壞保持無感,但事實上,現在環境受重創程度已逐漸影響到台灣人的生活。

台灣水產養殖技術在亞洲中是數一數二的先進,技術純熟的運作動機卻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私慾,商人為讓台灣人能吞下肥美的白蝦、石斑,養殖業者拋下理智,無知且迫切抽取地下水與淡水,導致台灣地層下陷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在短期的十年、十五年就會土地下陷。

面對這樣的問題,齊導更細舉出嘉義東石鄉的人民生活,這兒的人們正因地層下陷緣故,導致每到清明節掃墓時他們除祭品,更要攜帶鏟子、水桶,為的就是要把墓園上的貝類、水都一併清理。


海岸線嚴重水泥化

現在,台灣整個海岸線有百分之九十超過水泥化,水產養殖工作與地層下陷的過度開發,導致海平面比陸地還高、海水倒灌嚴重,目前我們想到的補救方式卻是築起高高的堤防防止海水倒灌,但也因此付出海岸線水泥化的慘痛代價。


「水」對全世界而言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在西方許多國家,飲料、酒品甚至比水更便宜,然而台灣卻毫無節制的迫害水域,齊柏林在清晰拍下台灣人漠視土地狂妄開發的慘痛樣貌後,更大聲呼籲讓森林重建的重要性,第一步,我們得開始找尋讓水資源妥善維護的方法,進而讓過去的森林重現繁茂

齊導的《看見台灣》當然是場飛行之旅,台灣人共同瞭望大地母親的故事,聆聽土地的聲音,這不單只是一部藝術片而已,這是令人省思的環境教育紀錄片,在我們向土地予取予求的同時,我們不能只喊著「愛台灣」的口號,我們得學會在激進、激情之後,保留點這些激烈的情感,讓行動力更散佈,因為我們已經沒有漠視的權利。


撰稿:Aler


揭露真相的蒙面記者

$
0
0

新聞記者是否可以為了追查真相,對大眾有所隱瞞?

蒙面記者,Anas Aremeyaw Anas,以這段話作為他的報導原則:「指名道姓、使人蒙羞、送人坐牢。」當你聽到這段話,可能有些匪夷所思。究竟什麼樣的事件背景,記者做的不只是揭發實情,甚至意圖送人入獄?

Anas Aremeyaw Anas長期以臥底的方式進行報導。正因如此,他必須蒙面,才能與我們分享這些經驗,一旦他的身分曝光,就可能遭致難以預想的危機。


臥底報導,是為了根絕邪惡繼續發生

Anas私下潛入報導對象的生活圈中,暗中進行資料蒐集與報導,這種「潛浸新聞報導」(Immersion Journalism)的契機,是Anas從14年前追查一則獨家報導開始,那是一起關於警察向街上擺攤的小販收賄的社會事件。首次執行調查,他便認為只有報導是無法根絕事件的發生。因此,他決定假扮成小販,邊賣東西,邊收集證據。

第二篇臥底報導是從聽聞迦納當地的一些傳言開始,Anas耳聞到「小孩被邪靈復身」的奇怪傳聞,這樣的孩子,被當地人為「靈子」(Spirit Child),事實上,「靈子」是迦納當地對畸形兒的稱呼,傳統民間認為這樣的孩子可能遭受邪靈附身,且往後無法在社會生存,父母便會毒殺孩童。
大致了解事件後,Anas前往村莊追查,他做了個假的畸形嬰兒,設法引出當地人殺嬰的證據。就在當地人準備餵嬰兒吃下奇怪混合物的時候,警察抵達,當場逮捕。


第三篇臥底報導,與靈子案例有些類似,在坦尚尼亞有篇關於「白子咒語」(Albinos)的報導。白子,指的是患有白化症的個體。

當這樣的孩童在坦尚尼亞出生,會因醫療與科學知識匱乏,加上社會普遍認為這樣的孩童是被詛咒的惡鬼,使他們不僅在社交上遭人排擠,也無法繼續在社會生存下去。因此,這群孩童大多面臨被殺死的命運,當地傳統甚至認為殺戮的同時,必須將他們身體截斷,如果被害人尖叫越大,這種驅邪的巫術儀式就更加有效。被截斷的屍塊,之後可能會被做成藥或混合物拿去黑市交易,有些傳統人士甚至認為,白子的身體部位能作為護身符,幫助他們致富。Anas再次潛入當地參與販賣,埋伏攝影機,當場拍下畫面。必得如此,因為對坦尚尼亞的政府來講,沒有證據,一切免談。


為了影響社會,就要拿出證據

儘管大多數的人批評臥底報導,但Anas仍堅持,報導就是要得到結果,用最進步的方式影響你的社區和社會。一切的報導都是出自社會,所以報導的目的,就是要影響社會。


影響社會,是個非一蹴可及、又不容易一句話說明清楚的宏遠目標。Anas仍舊確信自己的目的,他不斷重申:「唯有將核心證據帶出來,我才能夠影響社會、政府。」為了得到更有力的證據,Anas講述一個他潛入監獄的故事。

極差的伙食、毒品交易與濫用、雞姦、堆滿屍首、臥病到死亡,諸如此類慘不忍睹的情況,儘管時不時外界會耳聞這些消息,卻總被獄方一概否認過去。畢竟,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恐怕也教人難以想像這些狀況,光是口述,實在無法取信於人,因此,除了拿出證據以外,沒有別的更好、更有力的方法。這樣的臥底報導也許不適用於其他國家或地區,但在Anas所處的部分非洲地區,面對不公,拿出埋伏好的鏡頭與紙筆紀錄真相,是讓社會大眾看清事實的最有效方式。Anas這樣確信著,「邪惡在社會是重病,要治重症,就必需下重藥。」


要摧毀壞人,好人就必須緊密地團結合作。非洲大調查(Africa Investigates)系列報導是由一群記者,去調查發生在非洲地區的事件,進而將現實揭露出來,壞人也因此被關入大牢。在這一系列報導成功之後,再來他們更準備著手進行世界大調查。

「期許新聞記者為公共利益服務,而這正意味著可能會犧牲掉個人舒適。」在一篇〈My kind of journalism〉1的文章中,Anas如此堅定表態。


撰稿:Birdy

千萬別浪費時間睡覺?

$
0
0

在這個生活步調緊湊的社會當中,時間就是金錢,不少人認為睡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甚至是一種疾病,因為在睡覺的時候,你看起來沒做任何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

神經科學家Russell Foster告訴我們,睡眠的作用絕大多數與提高效率有關,當你在睡覺時,大腦內部一系列的互動有助於新陳代謝與增強記憶。從這個角度而言,充足的睡眠可不是件奢侈的事,而是清晰思路、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方法。


你所不知道的熬夜後果

英國著名的劇作家Thomas Dekker曾說:「睡眠就像條金鍊子,把健康和身體綁在一起。」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人在疲倦的狀態下所承受的壓力大於精神飽滿的狀態,可能造成記憶力的衰退,甚至會抑制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使人體容易遭致病毒感染。


對於想減肥的人更是不能輕忽睡眠的影響,由於缺乏睡眠會提高飢餓素(ghrelin)的釋放,刺激大腦釋放需要更多碳水化合物的訊號,因此熬夜反而容易使人肥胖。

此外,千萬別小看打瞌睡這件事,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交通事故起因於疲勞駕駛,這種非自願性的入睡不僅在生活上造成困擾,有時更可能會致命。車諾比事件與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這兩起重大意外,起因皆與相關人員的工時過長有關,疲勞使人鬆懈、判斷力下降,最終導致悲劇性的結果,可見打瞌睡這種「微睡眠」潛在的危險性是很高的。


睡眠是最佳良方

你知道人一生有36%的時間是花在睡眠這件事情上嗎?

也就是說,如果你活到90歲,那麼大概有32年的時間是在睡覺!Foster告訴我們這個驚人的數據,同時也提醒著我們:睡眠之於人的重要性可能遠超乎你我的想像。
失眠,是當代社會一種常見的文明病,長期缺乏睡眠不僅影響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也會造成精神上很大的負擔。從神經科學最新的研究當中,我們進一步瞭解到,睡眠與精神疾病皆與大腦內部的調控密切相關。

這個發現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具有憂鬱傾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我們能夠將睡眠失調視為一個警訊,便可即早發現問題,給予適當治療,減少不必要的悲劇發生。更重要的是,能夠直搗睡眠中心,將腦部作為治療標的,穩定病患的睡眠狀態,減緩精神疾病所帶來的不適。

Foster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改變我們長期以來對睡眠的各種迷思,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睡眠對人類的重要性,使我們認真看待這項本能所帶來的各種影響。睡眠、情緒與身體健康三者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當人們了解到這點,就再也不用因為多睡一點而充滿罪惡感了。


很多時候,欲速則不達,適當的休息,是為日後更長遠的路做準備,跟自己的身體斤斤計較,其實才是最浪費時間的事。所以從現在起,為了你的健康,仔細聆聽來自身體的聲音,開始正視你的睡眠品質吧!


撰稿:Tina

這是一個跑步的年代

$
0
0

從國外風靡的彩色路跑,還有台灣近期舉辦的相當多的路跑活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跑起來的理由和方式。無論是為了身體健康也好、跟隨流行也罷,還有更多人開始跑步是為了更崇高的信念:為追尋世界和平、找到自我的意義、為了疾病的研究而募款……等等。
Gwen Schroeder從一個完全不跑步的女生,到因為聽了一場TED演講,而開始她的馬拉松生涯,她相信每個跑者,都擁有自己開始起跑的故事。

May El-Khalil在今年的TEDGlobal中演說了馬拉松的力量,她的演說影響了我,讓我追求成為馬拉松跑者的人生。 圖片來源: James Duncan Davidson


每個跑者都有他的故事

五年前,Gwen Schroeder絕對不會想到要用“馬拉松跑者”來形容自己。不用說26.2喱(42公里),Gwen Schroeder連一個家附近的街區都跑不到。但就在一個秋日早晨,她在歡呼還有現場演奏的音樂聲中醒來,紐約馬拉松正在Gwen Schroeder公寓外的馬路上進行,這是她住在布魯克林幾年來,第一次想去看看他們到底在瘋什麼。
當Gwen Schroeder走到貝德弗得大道的時候,那邊被用來當作比賽的延伸跑道,她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能量氛圍。而她眼睛鎖定着一個從遠處跑來的女跑者,看起來20歲出頭,帶著一個超大無比的微笑,她看起來相當快樂的正在經過第14喱處。就在那一刻,Gwen Schroeder突然拋下理智和畏懼,決定靠自己跑完全馬。


跑步成為一種旅程

其實那年的前幾個月,Gwen Schroeder父親才剛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症,導致全家都陷入一種無助又心碎的狀態,於是她跟自己許諾一定要找到方法治療,接著她報名了Michael J. Fox 基金會帕金森研究辦的路跑活動。從那開始的五年,Gwen Schroeder已經為了福克斯團隊跑了三次紐約馬拉松,其中兩次我的頭上綁了攝影機(下面的影片就是當時的畫面),Gwen Schroeder募款到近兩萬元美金,為了一個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她還加入了帕金森症研究的臨床實驗,並且鼓舞其他人一起募款,甚至是開始他們馬拉松旅程。


但2011年時,Gwen Schroeder開始對這一切的跑步還有訓練感到疲乏,她失去對長跑的那股激情,直到Gwen Schroeder去年夏天開始在TEDGlobal工作。


在第二天的會議裡,梅 埃爾 哈利勒分享了他的跑步故事。身為一個馬拉松跑者,她分享了她在被車撞之後如何戰勝身體所受得傷,以及醫生告訴她她再也不能跑的心路歷程。她經歷了36次的手術,但最終還是回到了路跑運動,創辦了貝魯特馬拉松。她提到馬拉松是如何的讓她創造了更好的生活,這些字句直直地闖入我心—或許我根本就還沒有結束我的跑步生涯?

在聽完梅的演講後幾週,Gwen Schroeder得知她一個好朋友約翰萊恩決定要跑今年的紐約馬拉松,他是個早發性的帕金森患者…而Gwen Schroeder深知她必須跟他一起跑下去。約翰是一個大無畏的勇者,縱使罹患帕金森症,他很少顯示出生病的樣子,完全表現出一個健康的常人模樣,而他的名言:“如果你自己能跑這場比賽,就不要只站在旁邊加油”,更是和梅的演講同時迴盪在我腦海裡。基於這個原因,Gwen Schroeder報名了第43屆的紐約馬拉松,和其它四萬七千個跑者一同起跑。

梅跟約翰的故事喚醒了Gwen Schroeder最初起跑的原因,跑者故事是馬拉松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有什麼活動可以像這樣振奮所有的人類呢?殘障的退伍軍人、輪椅賽者、老年人,還有身邊的帕金森患者朋友們,每當她身體感到再也不能跑時,是他們促使着我繼續前進。在黎巴嫩,跑者的故事是這麼的具力量,可以讓人民不顧長年來的衝突、紛爭,一同齊心協力的加油歡呼着,而這,就是帶給Gwen Schroeder希望,去相信可以追求得到更好的人生。在紐約,透過Team Fox認識的不屈不撓樂觀主義者讓她的人生更加豐富到毫無止盡的地步,儘管面對了今年發生的波士頓馬拉松悲劇,還有去年珊迪颶風的災難,社會團結的光芒卻可穿透一切,支持着大家在這項壯舉下的耐力,馬拉松活動真的是讓人類團結一致的神奇方法。

Gwen Schroeder即將去跑她的第四趟全馬,而Gwen Schroeder會再聽到更多在各種層面能影響Gwen Schroeder的故事,而且現在她更會把眼光放在一個瘋狂的目標:得到跑波士頓馬松的資格
Gwen Schroeder:「這五年來改變什麼了呢?我想我現在應該可以放心地說,我是一名馬拉松跑者。」


翻譯:Samantha Hu | 原文:Why I’m running the New York City Marathon

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經驗?

$
0
0

你已盯著螢幕多久了?
或許你一天的開始並非死盯著螢電腦或行動載具,但是要你現在立刻退出螢幕想必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你現在正在閱讀這個部落格文章,而這只是你數位生活的一個片刻,你同時也窩在在臉書的瀏覽更新訊息、推特的推文以及Tumblr reblogs、Youtube影片以及許多文章。你與我正進行所謂的「數位現在式 」,這個時間概念平行我們所熟知的「現在」,卻同時與「現在」相互競爭。


小說家Dawesar表示,目前,我們對於「現在」的關注變得越來越困難。在她充滿詩意的演講中,她直指科技將時間空間的感念緊緊地捆在一塊時,所帶來的危險,特別時當我們將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模糊化時。

科技改變了我們時間的觀念,今天我們許多人可以感覺時間可以指向立即任何地方。她警告,任何數位里程碑都是試圖引誘你分心並帶你遠離你正在進行的工作,並把你帶去其它地方做其它事情。

當然,Dawesar並非唯一一位指出科技帶來我們生活經驗巨大影響講者。許多研究學者、作家、思想家同樣思索埋首線上世界的社會,將會有什麼正面與負面的影像。而許多人也歸結出與Dawesar不同的結論。這裡有一些與「數位現在式」與「數位時代」有關的一些點子、想法以及問題,這些連結邀請你再次地在網路世界分心。


有個簡單卻又詭異的說法,那就是遨遊在網路世界就像是生活在一座喧囂且無限可能的圖書館,我們每晚像是睡在一堆學院櫃中,被小冊子、辯論以及可能性所包圍。這裡也有社會科學課、科學課以及老樂譜以及菜單。你可以隨時到期刊室,讀任何新政治家的老議題(或者你也可以大辣辣地對你隔壁桌朋友的耳語以獲得曲棍球賽的消息)。

我是那種會在睡前還看著推特的人。每個月,我會因為太專注於手機上的遊戲因此錯過了地鐵站。我對數位世界的熱愛讓我有很棒的職涯發展但我現在身為父親,對於科技的癡狂卻傷害的我的孩子。當我將他抱在我腿上並同時上網時,我覺得這好像二手菸般傷害著他脆弱幼小的腦袋。

把休閒的時間花在網路上與其說是在追求一項興趣,不如說是被許多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給淹沒,對你的腦下藥,使得你的腦傾向淫浸在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問題,以及破碎的數位謎團,而這些數位謎團能夠組合成近似一個答案。

在網路上,我們面對許多像水龍頭般的資訊源,水不斷地流洩。當我們從水龍頭沖注水,水龍頭上的套管就會溢出水來。我們只能傳送幾滴由不同水龍頭擷取來的混合水,而不是從單一水龍頭留下連貫且持續的水流。

毫無意外的,人們花在電腦上的「休閒時間」,在這幾年大幅地增加。然而,電腦娛樂人然佔了美國人每天平均五小時休閒時間中的13分鐘。

“Your worst fear is a black screen and a lost charger.” —Molly Horan of Mashable你最大的恐懼是黑畫面以及遺失充電器。

一年多前,我們一生的資料可以被存在磁性磁碟中。 這提醒了我們一項值得思考的有趣問題,當我們的文明的時間規模比文明還長,我們該如何保存我們的資訊?今天我們得到了答案。

是的,不斷的資訊衝擊的確會使人分心或讓人上癮,特別是那些患有注意力失調的人。但分心並非新的現象。解決方法並不是抱怨科技而是發展出自我控制的策略,就如同我們面對人生中種種的誘惑。

今天幾乎所有我們可以取得的自助出版工具,從一開始的設計就是獨尊「現在」而不理會「過去」。當部落格開始興起時,他們的是依照逆時間編年的方式排序,最新的資訊置頂,比較舊的訊息放在後面。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寫的東西比幾個星期寫的東西或去年寫的東西還要重要。這樣的設計概念同樣試用於所有的社群媒體工具裡。


翻譯:敏儒 | 原文:How is technology changing our experiences?

快樂,源自心念。

$
0
0

為何我們會對某些人事物感覺到快樂?快樂究竟怎麼來的?
Paul Bloom告訴我們,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只是因為看見、感受、或聽到而已,而是人對事物的本質、來源、材質與潛在特性等產生了反應。
人們之所以感到快樂,也並不只是社會學家Veblen和Wolfe所說的:因為人們勢力、看重地位。
Paul Bloom認為快樂在心理上的轉變其實是深層的,他說:「人類,在某層面而言,天生就是本質主義者。」


事物的價值端看你怎麼認定

同一樣東西,會因為認知改變,導致當初的價值也被改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時會因念頭一轉,欣然接受了原本不喜歡的事物?
想想要如何說服偏食的小孩享用健康的紅蘿蔔與牛奶吧。告訴他們這兩樣東西都是麥當勞買來的,因為他們相信麥當勞的東西比較美味。
小孩如此,成年人亦是。怎麼去判定你吃到的肉是什麼味道?這可能取決於我們「知道」我們在吃什麼。此外,多項研究都顯示,當你在品味紅酒,如果相信你在喝的酒比較貴,就會感覺它的味道更好。
大腦的理解影響我們感受事物,同樣道理,來看看下面這組男人與女人的照片吧!

你覺得他們有多少魅力?
這個關鍵就在於你「覺得」你看的人是「誰」。乍看之下,右邊是女人,而左邊是男人,但如果情況相反過來,你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他們比你年輕或年長,甚至他們就是你的親人……任何的可能,所帶給你的感受必定截然不同。
我們認為自己的另一半是可愛、近乎完美的,難道不正是因為「感受不同」?


再從人的消費行為舉例,決定要不要買東西,我們會先考慮的通常是物品的功能與實用性。不過少部分的情形,我們會以其他價值重新衡量。

這張圖中的高爾夫球具、布鞋、泡泡糖,三者看來都極為普通,對你來說,也可能根本沒有什麼用處。不過,知道它們來歷後,可能讓你大為改觀。
高爾夫球具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珍藏,泡泡糖是歌手小甜甜布蘭妮嚼過的,至於這雙布鞋,則是在布希造訪伊拉克的記者會上,擊中他的那雙鞋。這下子,你還會以功能和實用性來衡量它們嗎?


我們怎麼鑑賞藝術作品?

以上的例子,是否讓你理解為何人們喜愛真跡多過仿作?
Paul Bloom表示真跡代表著本身的特殊意義與歷史背景。如哲學家Denis Dutton所說:「藝術作品的價值,存在於人類行為中創造力的假設。」足以解釋兩者不同的背景。

創作需耗費藝術家大量的時間、體力與創造力,我們對這段過程產生信念上的認同,因而相信作品具有真正價值。而盲點似乎也就於此,假如我們「不知道」,就不容易察覺那份價值。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Joshua Bell曾到地鐵站角落表演,看看在不公布身分的狀況下,能賺到多少錢。

可想而知,他的收入實在不算太好。可見對一般人來說,享受名家的演奏前提為知道是本人在表演!因此,一旦知道作品出自名家,這份價值也會馬上提升。音樂家John Cage有首《四分三十三秒》的曲子,這段四分三十三秒期間,不彈琴,也不做任何事,時間就在靜默中度過了。同樣是靜默,人們卻認為這段靜默音樂的價值就是不同。


痛苦還是快樂?

最後,Paul Bloom分享了一段實驗。實驗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人馬戴上了電子刺激工具,他們知道有人能操控刺激按鈕,另一組人馬則對按鈕是人為操縱毫不知情。受試結果出來,相信有人會刻意刺激你的那組,每次感到的痛苦是逐步上升。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人類對事物的信念最神奇的地方也就在此,痛苦能因信念上的轉變,讓人產生快樂的幻覺。想像一下到遊樂園玩雲霄飛車,或者吃辣的時候,你會發現生活周遭處處都是這段觀點的例證。

詩人John Milton曾寫下一段詩句:心有它自己的地方,而他本身可以把地獄看座天堂,或天堂看作地獄。

快樂的起源,取決於心的方向


撰稿:Birdy

未來,孩子將比你少活十年

$
0
0

食品風暴籠罩台灣,除轟動全台的大統黑心油風波之外,味全、統一等 食品大廠商也陸續出包。廠商為賺取暴利,違法添加過量銅葉綠素鈉,多種含銅葉綠素鈉的超商食品,恐已讓民眾吞下肚子。

這是個憂關性命的問題,關於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若商家不能為消費者的糧食系統把關,那我們該如何監督、改變現狀?


11歲的Birke Baehr接連點出「食物體系」的各種問題:
一.社會上過多的食品營銷宣傳、廣告,吸引孩子的父母們與消費者購買那些對地球與自身不好的食品。
二.工業化食品體系的陰暗面:轉基因種子、轉基因生物正在盛行,有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使用基因改造。
三.傳統農民為促進植物生長,開始採用化石燃料所製成的化肥料,並且持續噴灑更多的化學物到水果、蔬菜上,更用殺蟲劑、除草劑殺死雜草蟲子。
四.農民為了讓食物更其新鮮送入超市貨架,便使用輻射處理食物為其保鮮。

這些食物體系與製造方式,已直接影響至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消費者群因對食物體系與原料配物的不熟悉,容易被大量的廣告、宣傳文案而蒙蔽。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會直接受到廣告的影響,而忽略健康才是購買食物的首要選擇,Birke Baehr更提到:「小孩子尤其喜歡彩色包裝和塑料玩具。」這些引起孩子們高度興趣的彩色包裝,正是含有塑料的物品,若是被孩子們誤吞入口,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健康。


吃飽還是吃好?

而為讓食品達到大量產值,食品製造商也開始使用轉基因種子、轉基因生物。這些都是指在實驗室改造種子進行培植,以非自然的方式種植,如提取魚類的DNA, 把它植入到西紅柿的DNA中,然後這些種子被種植、生長。轉基因食物現在更被證明若是用於實驗動物將會引發癌症和其他問題。

實際上,自1990年代起,人們已持續食用這些轉基因的食物,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而食用轉基因食物的人也持續增加,在去年統計,全球加起來竟有將近60個國家都有進口、種植轉基因食物,也就是說,現在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可能食用過轉基因食物。

Birke Baehr認為,食物體系應該是我們共同守護的,當食物體系的品質已經無法嚴格控管,或許可從自身環境作扭轉,因為每個消費者都有開放的選擇權。他提供一個建議:「向當地農民或者從我們熟知的鄰居那兒直接購買食物。」


我們必須嘗試去創造一個新的食物體系,不論是提倡無毒的食品教育,或創造出更多的有機製造商淘汰現在惡質的製造商。若消費者還在嫌棄有機或無毒食品比較貴,或許我們可以先冷靜思考一下,究竟是當下買健康的食材、擁有健康的身體比較重要,還是當下買便宜的食材之後卻付大筆的鈔票進醫院醫療身體重要?

Birke Baehr:「根據我所學到的關於食物體系的這些知識,讓我知道要嘛我們付錢給農民,要嘛付錢給醫院。」


飲食,從教育著手改變

關於食品教育的知識推廣,事實上,現在已有越來越多人因注意到食物品質的重要性,而開始推動食品教育。

著名的原味主廚Jamie Oliver,也以提倡有機食材向各學校推廣「健康午餐」,不是以起司、漢堡為主,而是以孩子的營養均衡為考量,Jamie Oliver認為「健康」不只是製造商的問題,推廣食品教育更具重要性。Jamie Oliver:「未來,你孩子的壽命,將會比你的壽命還短,會短上十年,而這是由於我們提供給他們的各式食物所造成。」所以,我們得強烈地意識到若想要讓健康延續社會,就得為下一代製造更多鮮美的食材。

最後,Birke Baehr:「下次當你們光顧雜貨店時,請考慮買本地食材,選擇有機,並嘗試了解你的農民和你的食物。」


撰稿:Aler

13 個振奮人心的TED講座(上)

$
0
0

公開資料顯示,壞事是累進式的,一開始可能只是倒了一碗的麥片才發現沒有牛奶可以配,然後漸進成洗澡的時候淋浴間熱水器壞掉,光這些就可以造成一個不太愉快的早晨。然後出門的時候呢,遇到了暴風雨,或者是無預期的和同事發生了點口角,總之那天就是一路往下盪,你的壞心情跟這些小不幸就這樣跟雪球般越滾越大、越來越惹人厭。

這種壞日子發生的時候真的很惱人,但以下這些小講座或許可以振奮一下人心囉!


Louie Schwartzberg: 自然,美麗,感謝

http://www.ted.com/talks/louie_schwartzberg_nature_beauty_gratitude.html

一個美麗的五月天裡,有什麼事比停下來好好欣賞一下花的香氣,更值得做的呢?攝影師Louie Schwartzberg的演說可以讓你快速地感受到這一切大自然帶來的歡愉。藉由使用縮時攝影的技巧,透過孩童和老人的觀點,開始了這項名為“展現喜悅“的計劃。
Louie Schwartzberg的計劃是,透過可愛小孩的眼光、大自然景觀瞬息萬變的影像、撫慰人的音樂,搭配本篤會的僧侶David Steindl-Rast充滿智慧的文字,讓人好好欣賞大自然的變化,就會發現這份老天賞賜的喜悅,而這是一份多棒的禮物,而這份禮物,是需要打開心房才能領受到的,讓你身邊所有的感謝化為祝福,如此一來今天就會是美好的一天。


Kathryn Schulz: 犯錯的價值

有沒有想過,今天一整天的壞運之所以會發生,其實有那麼一點點的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反倒是一種貢獻?Kathryn Schulz的演說會讓你覺得犯錯是非常舒服、沒有關係的,因為犯錯其實就是身為人類,才與生俱來的本能。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不能夠犯錯,可是犯錯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些都會成為人生中的養分,在下一次同樣的經歷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如果我們總是生活在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下做事,這其實才是最危險的事,因為這些自以為是,在最需要的時候,反而會無法預防那些無法彌補的過錯。
所以擁抱錯誤吧,從錯誤中成長,離開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小圈圈,看看這個我們還不確定的大世界。順道一提,她的演說開場就很幽默,會讓你會心一笑噢!


一個TED講者最大的噩夢

如果你剛好今天在工作的時候,或是在學校,甚至是提案,報告得非常爛、拖到時間、演講得坑坑巴巴、沒有人在聽或根本睡著了,那你真的該好好看看Colin Robertson演說的太陽能科技解決方案,看完他的介紹,你會衷心感謝老天爺有多善待你。


Amy Webb: 如何駭客進入交友網站

Amy Webb常常在交友網站上失利,有興趣的對象不回信給她,不然就是時不時吸引到一些怪咖,尤其加上家族龐大的同儕壓力之下,她開始對自己產生質疑,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而她的親朋好友總是說:妳太挑了。
於是,就像許多其他對數據有特殊興趣的人一樣,她開始評估比對這些交友網站的數據,然後替自己打造一份完整的個人檔案。然而,真正見面的時候,事情真的會跟想象中一樣順利嗎?Amy Webb在交友網站裡求愛的故事或許可以讓還在尋找真愛裡的男男女女們作個參考。


Candy Chang: 在死之前,我想…

藝術家,同時也是TED會員的Candy認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一是時間,二則是與周遭他人之間的關係。09年的時候,她的母親逝於一場意外,讓她有機會省思生命中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用什麼觀點度日才有意義。
於是她在住的地方,紐澳良一帶,把一個廢棄屋改建成一個巨型的看板,讓每個經過的人都去寫一寫、想一想,往生之後的願望。這個被忽略的空間霎時充滿建設性與夢想,在眾人分享彼此感受的同時,也更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Andrew Bird:一個人的幻想樂隊

姑且想不到如何稱呼的話,就稱他一聲音樂革新者吧!
Andrew Bird是一名具多重身份的歌手,除了作詞作曲,他還演奏小提琴、木琴,並結合了這所有的技術,創造了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樂團。
在這次的表演中,他想表示的,是人生之中我們大可以拋開所有理論,拋開數據、圖表,或是一切的研究,單單只需要倚靠魯莽的好奇心,就算只有一點點也沒關係,就可以創造出許多完美的藝術、音樂,還有創新的表現。


撰稿:Samantha Hu


13 個振奮人心的TED講座(下)

$
0
0

Phil Hansen:擁抱顫抖

當還在就讀美術系的Phil發現自己因為長期製作點畫創作的關係開始無法控制的有手抖的毛病時,他以為他再也不能作畫了,成為藝術家的夢要就此破滅了。而在手越抖,他越是緊握畫筆的情況下,症狀越是嚴重,於是他離開了美術系、也完全不接觸藝術好一陣子。
但當心底的聲音浮起,提醒他還有多熱愛畫畫時,他去尋求醫生的協助,開始學會擁抱手上的顫抖,然後從不斷突破嘗試之後,他發現,“侷限”是這世上最好的動力,他從擁抱自身的疾病開始,挑戰並駕馭了自身的創造力,Phil以此為主題的開展了一個計畫,叫做“不見藝術”,把限制當作創造來源,然後他教會了我們: 在最艱困的環境下,才能開出最美的花。



E.O.Wilson:給年輕科學家的建議

生物界的權威,同時也是TED獲奬人之一的E.O.Wilson帶來他的新書,告訴台下所有的聽眾說:世界現在迫切的需要你們。
他告訴所有的聽眾,不要因為小小的限制,比如數學不好,就阻斷了追求科學的進取心;相反的,應該隨時保持創造力,並且對這個世界充滿驚奇與好奇。同時,他也提出了三個理論,希望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保持好奇心,對尚未開始流行的議題關注,學習發現問題,越是困難的問題,越有其解決價值。


John Legend: 真實的色彩

有在聽西洋音樂、靈魂樂的讀者對這個名字大概不陌生,John Legend是個得過九次葛萊梅獎的R&B唱作人、鋼琴家。這次他用鋼琴自彈自唱了這首二十多年的老歌,用他豐厚的嗓音,溫柔的撫慰聽眾的心。而這首歌的歌詞,也相當別具意義,在很多廣告上也廣泛使用:“若這個世界讓你崩潰,而你已經盡全力承受,你可以來我這,因為你知道我一直都在,而我看到你真實的色彩,煥發光芒…”


Ed Gavagan:關於繩結與外科醫生的一段回憶

故事是從艾德在地鐵看到的一對年輕男女把玩繩結開始,串起了他一段回憶。這對男女在從打繩結的方式練習他們醫學院外科的手術。艾德想起了幾年前,還完全是另一個樣子的他,發生過的事。
多年前的艾德就像個嬉皮,留長髮、騎重機,還開了一間酒吧。但就在一個夜裡,當他獨自走在布魯克林區的街上,突然之間,不幸被幾個黑幫份子襲擊。刀子貫穿了他的五臟六腑,被送進醫院時,醫生認為它的存活率只剩下2%。但在醫生與護士們的努力下,還包括了無可避免的幸運,他存活了下來,站在講台上,發表演說。
離開醫院後的他,在午夜夢迴時,常常有可怕的夢饜縈繞,他回去想找醫生求救,醫生告訴他:「現在你已經被救回來了,你可以做一切你想做的事,盡你的能力,好好活著吧。」
於是,他懷抱著感激的站在TED講台上,發表了這段演說。


Rita Pierson: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寶座

回想一下,你的生命裡有沒有出現過一個老師,或是一個前輩、長者,在你人生低潮或是考試不及格、表現不好的時候,積極樂觀的鼓勵你,告訴你,其實你還是很棒的?
聽完Rita的演講,相信每個人都好希望自己是她的學生。她讓聽眾注意到,教育,不單單只是傳授知識而已,更要讓孩子們樂於學習、充滿成就感。
沒有人會向自己不喜歡的對象學習,甚至要好好聽他說話都難,而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培養。Rita主張,就算有學生是不討自己喜歡的,也絕對不能表現出來,因為在求學階段,老師就是那個唯一讓學生覺得,自己有價值的人。所以,千萬不要吝於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生、晚輩和後進,建立這些人際關係,能把整個社會,帶往更好的地方。


Dan Gilbert:我們為什麼快樂?

演說的一開始,Dan就告訴我們,人類的感覺,都是由經驗累積而來的,而這都是演化的過程。而聽眾很意外地得知,在中了彩票和下半身癱瘓之間,事隔一年之後,對人生的滿意度居然是一樣的比率。每個人在不同時間點都會出錯,而Dan指出,創傷超過三個月之後,除了少數例外,否則它對你的人生幸福毫無影響。因為,快樂是可以合成的。合成快樂是什麼呢?是當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時,改變想法的快樂。
當你聽到他演講的尾聲時,你會瞭解,獲得快樂的方法其實很容易,現代人太容易放大自身的渴望和憂慮了,當選擇性少的時候,其實我們更容易滿足。於是,我們才終於能體會,知足常樂。


Sleepy Man Banjo Boys: 來自紐澤西的蘭草樂表演

三個未滿16歲的可愛男孩,各自彈奏自己的樂器,表現了來自家鄉有名的蘭草樂,在愉悅的曲調聲中,可以聽到小提琴、班卓琴、吉他三種樂器之間的交替,聽完他們的表演之後,好像一整天的煩惱都可以一掃而空了!

好啦,現在影片都看完了,回去面對你的一天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撰稿:Samantha Hu

改變癌症歷史的十五歲男孩

$
0
0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高漲,健康檢查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中年人甚至是年輕族群都提早開始定期做健檢。定期健檢是確保自己能及早發現問題的有效方式,但一般大醫院的健檢都屬於附設項目,主要服務對象為病患而非純健檢的客戶,再加上其耗時且費用高昂,造成一般忙碌的上班族沒辦法落實「一年一健檢」。
 
有鑑於這樣高需求卻無供給的情況,台灣開始出現專門為中產階級設計的健檢中心,強調將所有健檢項目規劃成一條生產線,進行全面電腦化,成功縮短檢測時間及降低健檢費用。然而,除了改良檢測流程使更多人可以做健檢之外,還可以在檢測工具上如何進步呢?

年僅15歲的Jack Andraka,經歷喪失和他親如家人卻因胰腺癌去世的叔叔後,開始研究如何即早發現胰腺癌。他研發出一種紙製感應器,利用檢驗蛋白質來診斷初期胰腺癌,試紙不但價格低且檢驗時間極短,為胰腺癌檢測開啟嶄新的一頁。
 


在了無新意的生物課教室找到靈感

 
Jack Andraka利用強大的搜尋引擎-Google和維基百科,發現有8000種蛋白質會出現在胰腺癌患者的血液中,再秉持著永不妥協的精神進行4000次試驗,找到了一種出現在胰腺癌最早期的蛋白質-間皮素(mesothelin)。找到得以作為檢驗標準的蛋白質,他開始把焦點轉移到如何測出間皮素。
 
在某個一如往常的生物課上,Jack正讀著一篇關於碳奈米管的文章,那是一種長薄且具神奇效能的管狀碳。在此同時,台上的老師正在解釋何為抗體,一種會和特定蛋白質起反應的分子。看似毫無相關的兩種東西,Jack選擇繼續看自己手邊的文章。

靈感在此刻乍現,Jack突然想到,為何不利用這兩者的特性做出檢驗器呢?將只與間皮素起反應的抗體植入碳奈米管的網絡,而碳奈米管會隨著間皮素的含量多寡來改變自己的網絡電性。最後再利用硬度較高的紙張來支撐脆弱的網絡,就可能發明出專門檢測初期胰腺癌的試驗紙。


千里馬苦尋伯樂

有了這樣的發想後,Jack寄了200封信給可能協助他的大學教授,並幻想著得到每位教授的讚嘆及誇獎。然而,幻想和現實間總是有段距離。最後除了各種猛烈的批評外,只有一位教授願意提供他研究資源和實驗室。

在那位教授與其他20位相關教授咄咄逼人的質問與懷疑下,他順利地通過他們的考驗。接下來的整整七個月,Jack一次又一次地修正那看似完美卻漏洞百出的試驗紙計畫。

最後,這小小的紙製感應器成功問世,三美元的成本、五分鐘的檢測時間,比過去的成本便宜26000倍、速度快了168倍。另外,敏感度是過去的400倍,遠遠勝過目前胰腺癌的檢測方法。


跳脫社會角色的框架 開創無限潛能的自我

 
「透過網路,一切都有可能。理論是可以共享的,就算你不是位擁有多學位的大學教授,你的理論也會被重視」Jack Andraka在演講最後強調網路的重要性。在他整個研究過程中,從蒐集資料到分享成果,網路是他的最佳助手。

「用新的觀點去看待網路的功能,不僅僅只是上傳自己的嘟嘴照,你可以改變這世界」他認為,在廣大無邊的網路環境中,不論相貌、年齡、性別還是社會地位都不重要,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想法才重要。他不認為自己是個懵懂無知的15歲少年,並且相信自己可以破解至今尚未有人突破的難題。唯有不被社會賦予的角色侷限,才可能超越原本的自我
 
一位十五歲的少年,連胰腺是什麼都不知道,卻願意帶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利用無限可能的網路,逐步開創無限潛力的自我,並為胰腺癌檢驗的歷史刻下重要的一筆。不論在什麼年紀、什麼社會地位,你能做的永遠比你想像的更多


撰稿:Maureen

他,用不一樣的方式愛台灣

$
0
0

紀錄片可以改變世界

紀錄片一直以來都是個小眾市場,但熱愛台灣的楊力州導演始終堅信,紀錄片的力量足以改變這個世界。多年來,他用影像記錄許多台灣在地故事,也許,這樣的題材並不會第一眼就吸引觀眾的目光,但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因為他的作品貼近生活之餘,更充分展現對台灣弱勢族群與邊緣議題的關懷,呈現給觀眾另一種不一樣的視角。


改寫青春的定義

「人生的舞台,除了沒有呼吸了,永遠都在上演。」
曾經轟動一時的紀錄片《青春啦啦隊》,其幕後最重要的推手正是楊導。這群平均年齡七十歲,身老心不老的爺爺奶奶,組成一支史上最年邁的美式啦啦隊,他們換上一身勁裝,粉墨登場,用行動與毅力證明,生命的價值應該由自己創造。


人的一生,終要面臨生老病死的課題,想想你我身旁的長輩,有多少人能夠拋開外界的眼光與病痛的包袱,勇敢舞出生命的花火?這群阿公阿嬤做到了!他們用最熱情的方式,打破人們既有的刻板印象,教我們如何看待生命,重新定義人生的價值。青春,並不是由年齡、外表或體力所決定的,擁有一顆熱愛生命的赤子之心,才使人青春永駐。
主流價值教導人們應該具備宏觀的視野,培養國際觀有多重要,卻沒人告訴我們應該多聽聽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在認識這個世界之前,先認識自己。楊導希望呈現的就是這些小人物的世界,在他的作品裡,沒有誰是一支獨秀的英雄,但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在低迷的社會氣氛當中,我們需要這樣純粹而感動的聲音。

拔一條人生的河

楊導今年九月甫上映的新作品:《拔一條河》,記錄的是高雄縣甲仙鄉的故事。
甲仙,曾經是個風景秀麗的觀光景點,但在歷經八八風災無情的摧殘後,只剩下斷垣殘壁的家園與失去信心的居民。在這一片無助之中,扮演精神支柱角色的,竟是一群不畏艱難的拔河小將以及新移民媽媽們!
「小孩站起來了,社區還不會站起來嗎?」
這群來自甲仙國小拔河隊的小孩子,在訓練物資匱乏的環境下努力練習,為的是要替家鄉爭取最高榮譽,他們的勇氣與精神,鼓舞了社區裡每一顆受創的心,這群小勇士,帶領大人們走出傷痛,迎接新的生活與挑戰。
而支持著甲仙重生的另一股活力,則是嫁來台灣的新住民,他們一直以來都是被社會所忽視的一群,但為了守護家園,這些媽媽們不輕易向命運妥協,用自己的好手藝,在甲仙傳遞南洋美食的好味道,成為這個社區裡重要的一份子。


在台灣,外籍配偶的人數越來越多,高達四十四萬人,然而,政府卻僅以移民署轄下一個小小的外籍配偶科來照顧這麼龐大的人口。當我們稱新住民的子女為新台灣之子時,是否有想過,我們不應該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而否定這些媽媽也是台灣的一份子?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濃厚的人情味是我們的特色,而這份能夠對旅客展現的熱情,不應該吝於和這片土地上的新住民分享。
風災過後,滾滾洪水與土石流迎面而來的畫面仍令人餘悸猶存,但災後重建的漫漫長路,卻不為外人所知。一個契機,讓楊導主動深入甲仙,與當地人打成一片,挖掘出背後激勵人心的故事,同時也喚起大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改變的力量

在堅持拍攝紀錄片的道路上,楊導並非一路順遂,他也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但他深知,再怎麼有創意的商業廣告,也無法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正是有這一番深思與沉澱,才讓他瞭解到,努力把紀錄片拍好還不足夠,想要改變世界,就要讓更多人看見紀錄片
楊導所拍攝的紀錄片,超越客觀的紀實,強調拍攝者與被攝者的互動,沒有好萊塢大片高潮迭起的劇情,卻能精準捕捉時下社會情感,用幽默詼諧、貼近生活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傳遞嚴肅的議題,擺脫以往紀錄片給人枯燥乏味的印象。現在,觀眾願意買票走入電影院,只為欣賞一部能帶來感動與省思的紀錄片。
讓紀錄片走入院線的行列,求的並不是票房,而是影片的能見度。但是,如何在不違紀錄片拍攝初衷的同時,滿足商業需求?商業模式與社會關懷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夠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傳遞出去,引發共鳴,產生改變的力量。
期許社會朝這個方向努力的同時,身為觀眾的我們,也能夠身體力行,用心看見台灣不同的一面。


撰稿:Tina

沒有接受的愛,是愛嗎?

$
0
0

最近討論十分熱烈地多元成家法案中,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除了法條之外,有更多人討論著立法的立意。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愛,都是我們的根基。
議題的討論從愛開始延伸到平等、成家、幸福及歧視。但當我們在討論愛的同時,是否曾經思考過,到底什麼是愛?


出了錯,愛還能有多少?

作家Andrew Solomon是個同志,他與伴侶擁有四個孩子。有趣的是,他曾長時間探訪一些家庭,試圖從那群外界認為出了問題的孩子家庭中,了解父母們的想法。「我不是在研究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我研究的是儘管一切看似出了錯,愛還能夠有多少。」Solomon說。會做這樣的研究,或許與Solomon的生命經驗有關。他的母親曾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感情,等到你為人父母才能體會。」這段話在持續影響著他各個人生階段。小時候的Solomon認為這段話是種讚美;到了青春期,他知道自己是同志,大概無法擁有家庭,所以每當媽媽舊話重提,總會令他感到不安。出櫃之後,如果媽媽還是繼續說,他就會發怒。他告訴媽媽:「我是同志,不打算走那條路,請您以後別再提了。」

讓Solomon想法轉變的契機,是在多年前,他為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有關聾人文化的文章。在那之前他一直認為耳聾是種疾病,但在接觸許多聾人戲劇、詩歌、參與不少這圈子的娛樂活動之後,他體會到,聾人是一種文化,這份文化價值與美國文化是一樣的。然而,聾人的父母總是想治好他們的孩子,因為父母聽得見。同樣地,同志的父母如果不是同志,也會要求孩子需要在主流社會表現正常。

Solomon因而了解到,其實身分有兩種:垂直身分與水平身分。垂直身分是從父母到子女,種族、國籍、語言,可以世代相傳;水平身分則是從同輩之間的交流才能體驗到的。不過,人在認同自己的水平身分時,卻需要面對三種層次的接受:自我接受、家庭接受、社會接受。而在任何一種接受中無法得到認同,都會讓人感到沮喪氣憤。當一名自閉症孩子聽到父母說「我希望我的孩子沒有自閉症。」孩子可能會認為父母的意思是「我希望這個孩子不存在。」甚至以為有別人會來取代自己。這個觀點非常極端,但也指出一個事實:人們要過自己的生活,不希望被治癒、改變或滅絕 他們希望保有與生俱來的天性


父母如何面對特別的孩子

Solomon講述一段在畸形侏儒症患者的家庭中,媽媽是如何看待、教育自己的孩子克林頓。克林頓的媽媽從小就給他做最好的治療,積極幫助他的學習。後來,克林頓不僅上了大學,他甚至會開車、和朋友到酒吧,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Solomon好奇,克林頓的媽媽究竟做了什麼幫助他,她回答:「我做了什麼?我愛他,沒別的。」他們是幸福的父母,因為他們看見了克林頓的光芒。

60年代,美國大西洋月刊曾經刊出文章,表示不用對放棄唐氏症兒童感到內疚,因為他們不算是人。無論是唐氏症,或者其他罕見疾病孩童的父母們,都會希望社會對待這群特別的孩子,能有更多理解與接受,但從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中,可見「打破歧視,建立理解」,仍然需要很多努力。幫助成千上萬智障兒童受教的庫克中心創辦人,羅巴茲夫婦,創立起因原本是要幫助自己唐氏症的孩子。Solomon好奇地詢問這對夫婦:會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唐氏兒?湯姆•羅巴茲表示:「對大衛來說,這個世界的患者之路很難走。但我想,如果世上不再有唐氏兒,會是極大的損失。」這群罕見疾病的父母,始終支持自己的孩子。但假如孩子就是槍殺案的兇手呢?父母又會怎麼看待孩子?

1999年發生在美國科倫拜高中一起校園槍殺事件,兇手之一的迪倫•柯萊柏德在殺害多名學生與教師後,與共犯一同自殺。
迪倫的母親始終認為自己沒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她甚至曾經希望家庭、婚姻的一切都不曾發生,但同時,她實在無法想像沒有孩子的生活會是怎樣。「所以雖然我明白,如果迪倫從未出生,世界會更好,但是我認定那樣對我並沒有更好。」


愛是沒有條件的,但接受需要時間

聽完這些故事,再次讓我們想起Solomon母親說過的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獨一無二的。「愛,理想上是沒有條件的,但是接受需要時間,總是需要時間。」沒有接受的愛還是愛嗎?也許我們心裡已經有了一些答案,那將會幫助我們分辨出他人所說的愛,是真正的愛,或者只是一些表面、片面的言詞。

愛是理解的別名。」印度詩人泰戈爾這句話,給了我們更大的思考空間。


撰稿:Birdy

馬桶上的巨人!

$
0
0

聯合國在今年宣布每年11月19日為「世界馬桶日」。或許,你會認為訂定「世界馬桶日」是件小題大做的事情,但對許多落後國家而言,有馬桶還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良好的衛生設備將使民眾更安全、健康!「世界馬桶日」是為了讓更多民眾意識到健康疾病的重要日子。

在沈銳華心中馬桶是一門與衛生健康密不可分的重要議題,他以幽默創新的角度看待,結合數據資料與實際行動,打破過去人們對廁所與衛生視為禁忌之談的成見。過去大家忽略不做的事,他一肩扛起,從沒有員工、資金、資源,一路堅持為改善全球環境衛生盡心盡力,到現在成功的在全世界推動與宣揚公共健康政策與理念,串聯起世界各地的群眾們加入保衛地球的行列!


巨人背後的堅強信念

在懞懂的年幼時期,受到母親的教誨與小說煉金術士之名言所啓發,成為往後從事生意及社會工作的重要原則,深信憑著強烈的意志與決心,激發起群眾共同努力,便能夠完成任何事情!

別人眼中不刊登大雅之堂的話題,沈銳華卻每分每秒都想著與馬桶有關的事,因為看到衛生問題對人類健康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決心致力喚起眾人正視衛生問題真正的本身與根源,即便開始大家並不感興趣更不願參與,但在他心中有著強大的力量支撐著前行,沈銳華篤定地說到:「倘若人一生只有八十年,而我已經五十二歲,若要將剩下的二十八年用來追逐奢侈品的享受,倒不如從事社會公益引發正面的影響,才是我理想中的生命價值!」


正視問題的本身

全世界仍有40%億的人口沒有乾淨的廁所能夠使用,他們在街道旁公開如廁,長期有腹瀉的問題,更有150萬名五歲以下的孩童因此喪生,在非洲有「飛行廁所的現象(flying toilet)」,他們將排泄物裝置塑膠袋中直接丟到街上,而孩子們在街道的另一端光著腳玩耍,在印度90%的地表水資源遭受排泄物的汙染,不只人類無法飲用這樣的水源,魚類也無法生存在這樣的水中,我們需要乾淨的水資源及安全的衛生設備,我們必須正視問題的本身,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夠解決與轉變這樣的情況


成立「世界馬桶組織」

全世界有25億的人口沒有廁所使用,甚至以每秒鐘就有一個孩子因此死亡的驚人速度在延燒著,面對如此恐怖與嚴肅的議題,我們唯有以幽默的方式去解決,使改變的過程更加有趣,激發一群人願意參與這樣的轉變行列,所以沈銳華靈機一動便成立了「世界馬桶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簡稱WTO),2001年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廁所高峰會(World Toilet Summit),一直以來難登大雅之堂的廁所議題終於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馬桶日

2001年,將每年的11月19日訂為世界馬桶日(World Toilet Day),打破過去討論廁所與馬桶的禁忌,激起民眾對公共衛生設施及全球健康政策的關注,集思廣益發揮創意好點子,匯集世界各個角落不同族群的力量,進而感染政府一同採取行動。


Big Squat

鼓勵大家擺出蹲馬桶的各種創意姿勢,留影後上傳至Facebook與大家分享,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力量將世界各地的民眾串連在一起,不需要任何廣告金費的投入,單憑著大家的行動力,成功的在英國、紐西蘭、日本、南韓、新加坡、柬埔寨、印度等國家引起相當多的迴響,讓人出乎意料的民眾都非常熱情地參與,發起各種相當有創意的活動,這股力量神奇的將我們串連在一起!

永遠不要拒絕討論,唯有正視問題的本身,我們才能發現真正的解決辦法,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換個角度看,便能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悟,每個人些微的改變與行動,都可能為這個世界帶來無限的翻轉可能


撰稿:Paulina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