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可樂如何拯救世界?

$
0
0

因為工作的關係,比爾蓋茲的夫人 米林達蓋茲常常到開發中國家去。不論到多麼遙遠的地方,她發現媽媽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對於孩子能夠順利長大成人並擁有一個成功人生的期望是一樣的。

遊訪世界各地也讓她看見許多貧窮的景象,有沒鋪磚的地板也沒有電和自來水的家庭。蓋茲夫人對於他們所沒有的東西感到驚訝,但也對於他們所擁有的一樣東西感到驚訝,那就是可口可樂。到處都有可口可樂。


圖片來源:Biblical Geographic

當她造訪開發中國家時,她感覺到可樂的無所不在,所以在這過程中,她便思考當我們忙著發送保險套預防愛滋或是接種疫苗時,可樂是如何這樣廣泛地分布到這些地方?如果可樂可以做到,為什麼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做不到?


圖片來源:Brand Manifest

地球上目前約有70億的人口,而可口可樂每天賣出17億瓶,就像是地球上的所有人每星期至少喝一瓶可樂。為什麼這件事情這麼重要呢?如果想要加快所設定的千禧年發展目標 (由聯合國所制定,預計於2015年達成),並且前進地比以前更快,我們就必須從這些創新者的身上學習。如果我們可以瞭解可樂無所不在的原因時,我們就可以把這些經驗用在公共利益上。經過分析,她發現有三件事情是我們可以從可口可樂身上學習的。


一、採用即時性資料

可樂採用即時性的資料,並立即地將資料回饋到產品上。可樂的底限很明確,他們必須對股東負責,賺取利潤,所以他們運用資料來衡量進度。他們有一個持續性的回饋機制,把從資料中學習到的,回饋到產品進而再回饋到市場上。

他們有個很健全的團隊叫“知識與洞悉”,就像其他消費品公司。若你為可口可樂經營耐米比亞的市場,你的通路遍及全國107選區,你會清楚地知道哪裡販賣罐裝和瓶裝的可樂、雪碧和芬達,不管是街頭小店、超級市場或是推車小販。若銷售額往下掉,負責的人員就可以確認問題並反映。

通常一般的開發計劃的評估綜是在整個專案結束後才開始。等到要評估的時候,才要運用蒐集的資料就太慢了。曾經有人形容這樣的情況像是在黑暗中打保齡球,“你把球滾出去,聽到某些瓶子倒下的聲音。在黑暗中,你無法知道是哪些瓶子倒了,有了燈光,才能看到所帶來的影響。” 而即時性的資料,可以把燈光打開。


二、結合當地創業人才

可口可樂從1928年便出現在非洲,但大部份的時間,他們無法觸及遙遠的市場,因為原本的系統,跟已開發國家相近,是透過大卡車在街道上配送。然而在非洲,這個方法並不適用。可樂便注意到,當地的人們都是先大量採購再到難以到達的地方轉售。

在1990年的時候,他們決定要針對當地的創業人才進行訓練,給予小額貸款,把他們設定為小型通路中心。這些當地的創業人才會再去雇用銷售人員,騎腳踏車、手推車將這些商品賣出。現在有超過3000家這種銷售中心,在非洲雇用了15,000人。在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他們佔了可口可樂 90%的銷售額。


圖片來源:Business Call to Action

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也必須結合當地的創業人才,因為當地的人知道如何到達那些難以觸及的地方和居民。他們也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激勵人們做出改變。 衣索比亞政府因為發現許多人民距離診所非常遙遠因此籌辦了擴大健康計劃。他們到了印度去研究了一個類似的系統並加以修改。他們為此訓練了35,000名醫護人員以便直接照顧人民。在短短5年內,他們將一位醫護人員對三萬人的照護比例降到2500人。

這樣的推行讓孩童的死亡率數字字2000年到2008年之間降低了25%,數十萬的孩童因為這個計劃而存活下來。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他們討論著“該怎麼讓醫護人員可以有自己的意見?該怎麼以他們在偏遠村落所得到的影響為基礎來激勵他們呢?” 那些就是如何結合當地創業人才以及開發潛力的方式。


三、很棒的行銷

可口可樂的成功取決於一個關鍵因素,那就讓人們“想要”可口可樂。這些微型創業者可以販售賺取利潤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必須賣掉推車裡的每一瓶飲料。就行銷層面而言,他們依賴著可口可樂。

而他們的行銷祕密就在於它具有高度的渴望性,並將產品與人們所期盼的生活方式做結合。所以即便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可樂的全球活動口號是“打開快樂”。他們將它在地化,而非猜測什麼東西讓人快樂。當他們到拉丁美洲去,他們瞭解到當地的快樂,是和家庭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而在南非,他們將快樂和社會群體的尊重結合。

可口可樂在2010世界杯足球賽時,選了由索馬利的西哈歌手K’Naan 所唱的主題曲Waving Flag ,他們並未停止過在地化,將它翻譯成18種語言。這首歌在17個國家的流行音樂榜上排名第一。在米林達的孩提時代也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叫“我想要教這個世界唱歌” (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 ,這兩首歌的共通點在於對慶祝和團結有著相同的訴求。

而健康和開發的市場狀況呢?則常常已避免為訴求,不具有渴望性。相信你一定聽過“使用保險套,就不會得愛滋”或是“要洗手,不然會腹瀉”等等警告性的標語,聽起來一點都不令人嚮往。這個本質上的錯誤就在於,我們做了一個假設,認為如果人們需要某種東西的話,我們並不需要去讓他想要那個東西。這是一個錯誤。

但有些跡象顯示這個情況正在改變。衛生設備就是一個例子。每年有150萬個孩童死於痢疾,主要的原因在於隨地大小便。有一個解決的方式:建造廁所。但是他們在全世界一再地發現,如果你建造一個廁所然後把放在那裡,並沒有人會去使用它。什麼樣的行銷活動才能解決問題?

你開始談論為什麼不應該在村莊裡隨地大小便,然後帶來西式的廁所,並把他定位成ㄧ個現代且流行的方便設施。北印度甚至開始有女性拒絕和沒有廁所的男性結婚,“沒有廁所,沒有我願意。”(No loo. No I do. ) 一個創新的行銷活動,不只幽默,更拯救了許多生命。


為什麼這一切如此重要?

當這三件事情集合在一起時的所產生的力量,小兒痲痹是最強而有力的範例。小兒痲痹從2008年的35萬病例,到2009年降至1600起,在20年之內減少了99%。 印度,有超過10億的人口,但是有3萬5000名醫生回報小兒痲痹症,和250萬名疫苗接種員。

曾經在北印度發生過一起18個月大的男童感染病例,在發病後15天內確認感染。他們運用即時資料,在5天後到孩童居住的村落為兩百萬人接種疫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從一起病例到一個針對性的疫苗接種計劃,後來那個區域只出現一起案例。這顯示出當人們手上有了資料後,確實是可以拯救生命的。

目前最大的挑戰仍在於行銷,過去20年來,世界各國對於小兒痲痹症的根治出乎意料的慷慨,但是現在已進入一個倦怠期,捐贈的國家不在願意資助小兒痲痹症。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已完成了99%,如果我們的行銷可以更具有渴望性,我們可以把焦點集中在我們做了甚麼,以及可以完全消除這個疾病,是多麼令人驚訝的。若是可以完成,那麼小兒痲痹證就會是有始以來第二個在地球上被消除的疾病。

如果可口可樂的行銷人員要米林達定義快樂,她會說她對於快樂的願景是一個母親在她的懷裡,抱著健康的嬰兒。對他來說那是種深切的快樂。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創新者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在未來我們就可以一起創造快樂,就像是全世界無所不在的可樂一樣。


撰稿:Nancy 楊雅琇


拯救相簿裡的美好境地

$
0
0

隨著人口與社會經濟的成長,土地的開發和利用需求增加,人類在追求物質慾望雖提高了生活水準,卻忽略了人類與環境間的共存之道,孕育萬物生存的地球遭受了嚴重的衝擊。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且災害頻仍,昔日美好的光景已成追憶,環境的迫害與變遷已經是你我不可忽視的議題!

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環境問題與天然災害更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且環環相扣!我們的寶島台灣也正面臨相當大的考驗,像是工業發展與都市化現象,使得水資源汙染日益嚴重;車輛排放廢氣及營造工程灰塵,造成空氣污染加劇,都市煙霧籠罩;超抽石油、天然氣及地下水,更衍生地層下陷等嚴重問題。環境的變遷與迫害經常是不易察覺的,但當人類發覺的時候往往已是大規模的全球危機來襲!


過去的幽美土地VS眼前的殘缺家園

知名攝影師Garth Lenz捕捉許多環境遭受破壞的真實面貌,與我們分享他鏡頭裡所紀錄下的家園,歷經人類種種開發的破壞,產生一幕幕令人震驚的真實畫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最具破壞性的環境工程發生在加拿大北方保護最完整的森林中,這塊土地上擁有豐富的溼地資源,是十分重要的生態系統,它能夠淨化空氣及水源,並且吸收大量的溫室氣體,同時這裡是許多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擁有世界上最多數的野生馴鹿群,但相當遺憾的是如今實地走訪當地卻不見任何一隻馴鹿的身影。

其中安大略省直抵蘇必利爾湖北岸這片美不勝收的森林,更是加拿大史上許多著名藝術作品的靈感泉源,不僅是自然遺產的重要之地,更是文化遺產的的關鍵之一。

聯合國所列世界文化遺產之曼尼托巴省溫尼伯湖的東岸,橫跨薩克其萬省,擁有許多著名湖泊,形成令人嘆為觀止的河流及湖泊交匯之網路,對旅客和獵人們來說,這些網路是極具歷史意義的通路,在過去更是原住民進行毛皮交易的西北航道。

縱觀整個北方森林,其位置偏僻且保有將近95%生態系統尚未遭受破壞的土地,同時是眾多原住民族群薈萃之地,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反觀身處環境危機中的我們,應該從這些族群的人們身上學到些許東西。


而這是相當衝突的畫面,亞伯塔省是除了沙烏地阿拉伯之外世界上石油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在北方森林和北阿爾伯塔省濕地的下方蘊藏著大量粘稠、似焦油的瀝青,而挖掘及開採這些礦脈的舉動更對地球造成史無前例的毀壞。

阿薩巴斯卡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且對許多生物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的濕地,不但是候鳥們的棲息地,也是野牛群的避難所,但它卻深受來自阿薩巴斯卡河含有大量毒性汙染物質的水流威脅,當汙水灌溉作物的現象持續,終將牽連人類的飲食與健康問題。

你是否能夠想像承載量達400噸的巨型砂石車反反復復的在這片土地上來回奔馳開採的景象?

你是否想過生產石油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平均生產一桶原油需使用三至五桶的水)

你是否知道合法的SemCrude公司,每日倒入25萬噸毒性黏稠物,足以覆蓋伊利湖面一呎深?

你是否清楚阿薩巴斯卡河下游為原住民社區由於飲食遭受汙染,長期接觸富含毒性的物質,使得人口罹癌率較其他地區高出十幾倍?

人類不應追求過多的油砂礦,得徹底降低對石油的依賴,這必須從根本著手,透過意識到這些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人類才可能團結起來一同採取行動,彌補我們對土地的迫害,重新找回與自然相處的平衡之道,拯救孕育我們生長的這片園地。

環境問題乃是全球共同的議題,正如蝴蝶效應,世界各地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這片土地負責,為扭轉人類歷史盡一份力,為生存的延續帶來更多的希望,使我們的下一代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向石油說不,一同迎向擁有潔淨能源的未來!


撰稿:Paulina

我們的軍政系統到底怎麼了?

$
0
0

這幾週來,佔據各大媒體版面的頭條新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條生命的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軍政系統與人權問題。那麼到底是誰該對這樣的結果負責?幾位士兵,一個軍營,政治系統,還是整個國家?

天使和惡魔是一線之隔,而善與惡更是如此。

你贊成「人性本善」嗎,而所謂的「惡」又是從什麼時候慢慢萌芽?其實人就像是籃子中的蘋果,有好的當然也有壞的。而處在善惡交雜的世界裡,我們都應該認清的是—要從一個好人變成一個壞人其實非常容易!

人的本質並非陰暗,「權力」才是讓一切不光彩的始作俑者。


Philip Zimbardo: The psychology of evil


路西法效應

路西法(Lucifer)通常指的是被天堂逐出的魔鬼,而一個人從善轉惡的過程便是如此。著名的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認為這條善惡之間的界限可以被輕易移動甚至能夠逾越,壞人得以靠幫助來重塑人生,而好人也會因為誘惑而越界。

我們常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我們鄙視那些奸惡狡詐,但其實潛移默化地影響才是最可怕的。「權力」會腐化一個人,而Philip Zimbardo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便是最好的佐證。

在實驗中,Philip Zimbardo從75名大學生裡挑選出24名身心最正常、最健康的學生作為受試者並且隨機把他們分成囚犯和警衛兩組。這是一場完全真實的囚犯遊戲,扮演囚犯的學生會穿上代表自己號碼的囚服,而扮演警衛的人則被賦予他們應有的「權力」。

一群好人處於一個不好的環境之下會有什麼反應?
很難想像這些「警衛們」讓囚犯徒手清理馬桶、脫光他們的衣服、進行性侮辱的動作…而這個實驗僅在六天之後就結束,因為當初挑選的這群「最健康的受試者」在短時間內便行為失控甚至精神崩潰。


服從權力賦予的角色使然

我們總是傾向去做「對的事情」,但是在權力的壓迫之下,我們做出的行為往往難以預料。問問自己:「我會用電擊處死無辜的人嗎?」我相信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是在Milgram的實驗中卻呈現相反的事實:

Milgram讓兩位受試者一位扮演老師,一位扮演坐在電擊椅上學生。而這位擁有「權威」的老師必須讓學生學習,若是學生答對了,就獎勵他;答錯了,老師便會按下這個電擊盒上的按鈕,從感覺不到的15伏特開始,一直到極度危險的450伏特。

隨著電壓不斷增加,學生的反應就越來越大。因為我們是「正常人」,我們會向他人投訴:「如果出事怎麼辦?誰來負責?」而若實驗人員回答:「沒關係,請繼續,所有問題都由我來負責。」那麼最後真的會有人將電壓按到致死的450伏特嗎?

你或許覺得不可能,因為它已經屬於虐待行為的一種,但實驗結果卻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將電壓按到最後。

一切惡的根源都是從這樣「無感」的15伏特開始。我們知道自己不能做出錯誤的行為,但矛盾的是-我們卻又盲目的服從權威。


匿名化的威力

曾有研究指出,穿上統一服裝的戰士較容易在戰場上屠殺敵人。就像是「警察制服」或「軍裝」一樣。

除了「自己」這個角色之外,當我們擁有社會賦予的權力職位時,我們被環境「匿名」,我成了「軍官」、成了「警官」,而我所做的一切錯誤行為都將被我的「職務」合理化。

就如同上述的例子,當我還屬於自己的時候,那些暴戾的行為會被理智制止;但當我們身為擁有權力的角色時,我們像是被自動化一樣,做出那些「似乎合理」的錯誤。

而Philip Zimbardo也在演講中指出七個讓人格「惡化」的過程:

• 無意中邁出惡的第一步
• 對他人失去人性
• 對自己去個體化
• 推卸個人責任
• 盲目服從權威
• 不加批判的依從群體規範
• 袖手旁觀,漠不關心,對惡行消極容忍

當我們的道德感被關閉的時候,一個普通的好人很容易在環境和權力的影響之下轉變。而路西法效應正說明了我們的軍政系統-如果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賦予人們權力,那就是在濫開通行證,他們明明了解後果,卻任其發生。


你也能擁有英雄主義

英雄到底難不難當?
要避免讓自己誤入惡途,就不要害怕成為團體中的異類,Philip Zimbardo指出-英雄就是那些在社會上行非凡之事的平凡人。而他的關鍵有二:

• 在眾人消極冷漠之時有所作為
• 你的作為必須以社會為中心,而非以自我為中心

所謂「英雄」做的事,其實是任何人都應該具備的道德概念。今天,若是你縱容惡的行為,不但會因為視若無睹而心裡內疚,你更會成為惡的共犯。

今天,你的所作所為和你的角色、職業無關,而「權力」,它當然需要存在,但是如何用對的方式行使權力,不被「匿名化」的角色影響,才是每個掌權者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這是你自己下的決定。


撰稿:Sandy

扭轉教育,創造無限潛能

$
0
0

近年來教育議題的探討時有耳聞,無論是政壇高官或是社會名嘴的觀點都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渴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受到最正確的教育,但到底什麼才是當今教育制度真正的問題?又是誰讓我們的學校變調?我們該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

每個人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不一樣的出生背景、成長環境、學習歷程與生活境遇,造就了獨特且唯一的個體,但同樣的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擁有無限的可能,端看自己如何去經營與發揮,讓我們一起分享教育家Pearl Arredondo的精彩生命故事吧,看看身為幫派角頭家族中的一員是如何蛻變成為超級明星教師!


超越生命課題

生活中我們經常陷入既定印象的框架,不經意地替別人冠上了種種的名號。學校老師可能因為學生的父親是幫派角頭而不理不睬甚至歧視放棄,但同樣是受到不平等待遇,有些人可能自怨自艾或自我放棄,但Pearl Arredondo選擇了反向操作,不但沒有自甘墮落,反而加倍努力創造出無限奇蹟!

她選擇成為一位不一樣的老師,憑著一心渴望能夠幫助更多孩子的力量,盡其所能地奉獻自己,時常和學生們分享自身的成長故事,讓他們清楚成長的過程當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援與幫助,而她會是學生們奮鬥過程中的強力後盾,給予他們無限的可能與機會!


獨一無二的學校

Pearl Arredondo清楚地看到現代教育體制下的學校問題所在,因此對於校園改革有很大的憧憬,讓許多曾經與她遭遇相同挫折與待遇的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環境及學習幫助,即使改革的過程困難重重,但只要是對的事情就應該堅持去完成,秉持這樣的信念,Pearl Arredondo毅然決然地著手成立一所嶄新的學校,一步步地朝夢想邁進,成為全美國洛杉磯聯合學區中首批試辦的中學。

Pearl Arredondo是如何成功辦到的呢?

1.獨立的運作體制:

採獨立招收師生的制度,使得師資人力的運作更加有效,獨立設計課程能夠使老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不再受限於教課書中,並且不受政府支配的獨立控制預算,將資金做最佳的運用。

2.創造學生學習價值:

老師們在教學方式與課程規劃的部分不斷地嘗試與進步,而有說服力的教學是最實際的方法,指導學生運用平時熟悉的科技設備及電腦軟體與生活作結合,像是在公眾節目上替癌症協會發聲的公益行為,努力的讓學生體會來到校園學習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且十分有價值的事情。

3.對教學信念的堅持及付出:

草創初期的事業必定會面臨許多的質疑與抨擊,每年重新檢視教師們的教學意願與能力,確保學校所有成員齊心努力與合作, 將每一位學生皆視為自己的孩子一般,無怨無悔且不計辛勞地奉獻。

萬事起頭難,凡是創新的概念在實踐與追尋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許多反對與批評的聲浪,但信心堅定的Pearl Arredondo清楚自己的理念與夢想,不畏艱辛地衝刺,所謂”千夫所指,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教育改革必是條艱辛且漫長的路,對於正確理念的倡導與堅持,提倡者一定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尤其困難在於教育需要長時間的用心經營,絕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無法一蹴可幾。但教育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核心,它是不容忽視的,倘若每個人都能多盡一分心力,這個社會必充斥無限的希望及潛能!


撰稿:Paulina

尊重住民自決,擁抱民主土地

$
0
0

2010年6月,苗栗縣政府為土地徵收,強制將怪手開入農田,惡霸之舉,引起社會譁然,立即造成全台抗爭。2010年8月23日行政院發函內政部、苗栗縣政府,明確指出「其所有之建物及基地同意原位置保留,基地部分辦理專案讓售」,事過幾年,政府卻失信於民,推翻過去承諾。

台灣的土地徵收制度尚未完善,使得徵收作業浮濫、不符公共利益,再加上台灣
政府長期的漠視農業,為擴張工業區、科學園區,更將農地視為低廉土地的來源,犧牲農業正是政府惡舉的根源,政府除該重新檢視土地徵收相關法律外,還應該重新檢討農業上的生產制度,不該持續的犧牲農業。

苗栗大埔事件,多數人雖是贊成,但最後四戶問題仍尚未解決。在多數服從少數的前提下,更該注意的是,任何政策都得尊重人民、尊重少數,才是真正為人民著想。

面對公共空間、郊區的發展,James Kunstler認為最失敗的地方在於:

郊區發展會破壞鄉村與城鎮、郊外與城市的界線,不該是這樣一回事,大眾一直試著把鄉村拖進城市裡,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方。

公共空間是文明的搖籃,人民生活之所在,也是大眾利益的實體展現,因此,公眾場所的品質若是降低,人民的生活品質也會跟著受影響。在開發公共領域時不僅要了解地理位置、文化定位外,更重要的是得了解人民來自哪裡、生活狀況,這樣才能真實的利益公眾。

James Kunstler以美國的公共空間為例,向群眾呼籲,若是想要創造一個利於公眾的空間,首先得了解地方的特色和品質,更重要的是必須先能夠定義空間。


19世紀的工業時代帶動美國社會的城市發展,人民在白天繁忙工作,晚上則回到鄉村別墅,政府為了快速使城市興盛,卻忽略公共環境的真正定義,用極為厭惡的理念來開發城市、以及城市的一切,生活也正在往厭惡的角度發展。

過渡的城市開發破壞了郊區的美感,最嚴重的是破壞郊區生活。19世紀工業運動,在追求時代進步、而未詳細計劃發展狀況所付出的代價,就是郊區與都市機能元素的結合不當,使得郊區的建築如卡通裡的鄉村小屋一般位在樹林之中,這樣的不便也使人民痛苦。

一個好的公共空間是值得被關心的地方

如何讓好的空間成為值得被關心的地方?重點在於如何組合有大有小的公共空間、 庭院、市民廣場、還有如何真正活用空間,除此之外,讓住宅更有意義更是重要課題。

社會的確是不斷的在調整、轉變,面對時間、歷史、文化的沖擊,老舊的公共區塊或許是有必要更新,城鎮、城市等公共空間似乎有需要整頓,但事實是,改善其實是困難的,沒有「尊重」的策略,所有的計劃都可能是在削弱公民的生活水平,民怨更是多半因此而起。


改變從「尊重」開始

James Kunstler認為若是想要創造一個好的城市、城鎮,最需要的便是學習如何營造有意義的生活環境,讓密不可分的生活機能出現、讓這個地方活起來,並擁有新的公民機制、使人們瞭解互利、互惠的行為關係。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被否定的,當住宅有了新的意義,甚至跟在地的業務、文化和治理有密不可分連結,城市、郊區將會被改變,前提是,改變是需要尊重開始。


未來該被拯救

社會現在需要的是創造出公眾共同選擇的權柄,從尊重自由、人權開始,這是恢復城鎮、城市、郊區自由的方法,公共空間在未來更應該被拯救,一個利益大眾的空間並不是由多數人決定,創造出雙贏的局面才算是真的利益公眾。
現在的時代若是以自由為出發,那更不該使用崩壞的方式做為調整,每個土地都值得被關心、捍衛。


撰稿:Aler

如何有效地發揮你的善意

$
0
0

影片開頭是去年十月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一起相當令人遺憾的事件,小女孩被卡車輾過之後,不僅司機肇事逃逸,路過的人們對躺在地上留著血的她竟然視而不見,直到最後終於有個婦人伸出援手,但為時已晚。
在這起事件中,我們似乎看見了生命的重量在某些時刻是如此的輕,但我們都知道生命的價值並不只如此,我們知道不應該對別人見死不救,可是就在這個當下,在許多落後國家中已經有數千數百萬人,正因為飢餓和疾病瀕臨死亡;我們並不是刻意忽略,也許是因為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善管道,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跨出行善的第一步,找到有效的方式去幫助他人,在Peter Singer的演講中,也許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Peter Singer 提出幾個大多數人要進行慈善行動之前,會有的一些疑慮或猶豫,這些問題往往使得人們對此卻步,然而要成為一個有效的利他主義者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只要認清自己的能力及立足點,你就會是個有效的利他主義者。


Question #1: How much of a difference can I make?
我能造成多大的差別?

其實,你不需要是一個百萬富翁。
Toby Ord 在牛津大學擔任哲學研究員,他之所以成為一位有效的利他主義者,是因為他計算了一生的總收入,他從事學術工作,他有能力付出讓八萬名開發中國家的盲人重建光明,而且還足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因此Toby成立了一個叫「盡己所能」(Giving What We Can)的組織,來傳播這個訊息,召集想捐出部分所得的民眾,並請大家承諾捐出10%的終生所得,來打擊全球的貧窮。Toby自己做得更多,他每年只留下一萬八千英鎊(少於三萬美元),把其餘的所得都捐給這個組織。


Question #2: Am I expected to abandon my career?
我該丟下工作轉而投身此業嗎?

是否會有人想,我真的很想要幫助這些可憐的人脫離苦難,我是否該放棄我原有的工作,加入這些組織,投身公益活動呢?
其實你不需要。
Will Crouch是一位哲學系畢業的學生,他設立了一個網站「八萬小時」,這個數字是他計算出人們花在自己職業生涯的時間,以建議人們如何選擇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作,在他所建議的工作中,還包括了進入銀行業或金融業,為什麼?因為如果你賺夠多的錢,你就可以捐出比大多數人更多的錢;如果你在工作上很成功,你可以捐錢給公益團體,讓公益團體能在發展中國家雇用五位援助工作者,他們每一位在工作上都能做得跟你一樣好,因此藉由從事你原有的工作,你可以發揮五倍的影響力。

像是大學生Holly Morgan承諾捐出10%她為數不多的存款;右邊的這位是Ada Wan,她曾直接為窮人服務,但她現在到耶魯大學念MBA,為了能奉獻更多。

Matt Weiger是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和數學系的學生,他畢業時得到了最佳大學生哲學論文獎,但他到紐約從事金融業,現在他已經賺到夠多的錢,所以他的捐款已達十萬美金以上而且仍有足夠的生活費,Matt也幫Peter Singer成立了一個組織,是以Peter Singer寫的一本書的書名,「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做為此組織的名稱,主要在試著改變我們的文化,讓更多人思考,如果想過有道德的人生,不能只記得,不欺騙、不偷竊、不傷人、不殺人,如果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就應該要分享一些給那些只擁有很少的人。


Question #3 : Isn’t charity bureaucratic and ineffective anyway?
慈善團體不是真的有效?

事實上,某些慈善團體和其他單位相比,有效幾百、甚至幾千倍,因此找到有效的慈善團體的確很重要。

舉例說,提供導盲犬給盲人,花四萬美元訓練一隻導盲犬與一位盲人,才能讓導盲犬有效幫助盲人;但僅需約二十到五十美元,就能治癒一位開發中國家因砂眼而視障的盲人,因此計算之後,你就會發現也許你可以提供一隻導盲犬給一位美國的盲人,不過同樣的金錢也可以讓四十萬兩千人重見光明,要怎麼做比較好,顯而易見。

如果你想尋找有效的慈善團體,Peter Singer 也介紹一個網站,幫助想要提供協助的人們,找到有效的慈善團體,將他們想要行善的心意有效的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們。

「行善」(Give Well)主要在確實評估慈善團體的影響,不只是評估營運是否良好,更由數百個慈善團體中篩選,目前「瘧疾防治基金會」名列第一;
其他被推薦的團體,還有「你能拯救的生命」及「盡己所能」網站;
還有一些有效組織則不限於拯救窮人生命,你可以造訪「有效的動物行動主義」(Effective Animal Activism),這也是Peter Singer持續關心的另一群團體,即是那些因為人類而遭受巨大痛苦的每年數百億隻動物。


Question #4 : Isn’t it a burden to give up so much?
這是否是個太大的負擔?

對Peter Singer 來說,他享受他所付出的一切,這使他感到滿足。一位從事慈善行動的人則說,自己並不是一名利他主義者,他認為他所拯救的,是自己的生命。Peter Singer 認為,有效的利他主義有助於克服「薛西佛斯問題」。

「薛西佛斯問題」
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被神懲罰要將巨石推到山頂,每當堆頂端時,因為太用力,石頭又一路滾到山下,而他得再走回山下,重新再推,同樣的是重複發生,直到永恆。這就如同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努力賺錢,再把錢花在消費品上,希望藉此得到享受,但錢花掉後,又得再努力工作,賺錢、花錢,以維持同樣程度的快樂。像是一台快樂跑步機,永遠停不下來也永遠不滿足。

成為一位有效的利他主義者,會帶給你意義與滿足,讓你的自尊有穩固的基礎,你會覺得自己活得很值得。


對你的良知做承諾與行動

最後Peter Singer 分享了最近在他身上發生的事,一位名叫Chris Croy寫信告訴他,說他捐了自己的右腎給一位陌生人,引發了連鎖效應,有四個人因此獲得了腎臟捐贈,而他的捐贈行為是因Peter Singer的文章而受到影響。

Peter Singer一開始對此感到不好意思,因為他還有兩顆腎臟,但Chris 在信中告訴Peter Singer,自己所提供的幫助大概等於捐五千美元給瘧疾防治基金會,這讓他感覺好了一點,因為他已經捐了超過五千美元給瘧疾防治基金會及其他有效的慈善團體。

最後他建議大家,如果因自己還有兩顆腎臟而感到沮喪,你已經知道另一種方法可以提供協助。

做一個有道德良知的人,除了不違背所謂社會的道德規範外,其實還有許多除了感嘆憐憫外更多的方式;我們不要繼續躲在沮喪和埋怨裡,起身做點什麼;也許我們不會是一位有效的利他主義者,但藉由幫助別人,我們能因為自己的善行而活得更快樂、更有價值。

延伸閱讀:
看比爾蓋茲的夫人告訴我們可口可樂如何拯救世界
對慈善思想的誤解


撰稿:Brian

抗議的一百萬根骨頭

$
0
0

在這張照片中,總共有一百萬根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童和藝術家親手製作的骨頭,他們一根一根地被擺放在國會大廈和華盛頓紀念碑中央的國家廣場上;這場活動是由TED Fellow 成員Naomi Natale計劃五年,終於在今年六月8號到10號之間達到了整個抗議行動的最高潮。

Naomi Natale本身是藝術家、攝影師並從事裝置藝術,她同時也是TED Fellow的成員;從2008年開始,她發起了「百萬根骨頭」計劃,希望從各地募得一百萬根人們親手做的骨頭,並在2013年時將他們擺放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上。


Naomi Natale 和她的「一百萬根骨頭」展覽,攝自華盛頓。(攝影:Teru Kuwayama)


抗議什麼?

他們抗議的是那些在蘇丹共和國、南蘇丹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緬甸、敘利亞還有索馬利亞持續的、難以想像的大規模暴行。

以十年前發生在達佛的事件為例,當時蘇丹政府展開了一場對達佛人民的屠殺,超過300,000人死亡,2,500,000人流離失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蘇丹領導人奧馬爾.巴希爾雖然已經被國際犯罪法庭以種族滅絕罪和危害人類罪起訴,但他的政權現在仍屹立不搖。

Natale 認為社會大眾需要去關注,那些在戰爭中、暴亂中無辜死亡的人,他們的生命不應白白消失,必須有人將他們無聲的哀嚎讓世界聽見,促使國際社會能有所作為,我們不應繼續漠視暴力的發生。

而這些骨頭就是Natale想要用來為死者們說話的方式。它們不只是一百萬根的骨頭,他們還是來自世界各地反對暴力的人們想要說的話:停止屠殺與暴力


佛教的僧侶們也參與這個計畫。(攝影:Teru Kuwayama)

Natale在2003年時讀到一本書:「我們要告知你,我們和我們的家庭即將被殺」(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作者是Philip Gourevitch,故事內容是關於發生在盧安達的種族屠殺,九十天內有800,000人被殺,其中大部分是死於刀下,使用這樣的工具去殺人是需要難以想像的大量士兵和精力。Natale說:「整個國際社會一定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卻一點行動也沒有;一定有什麼事是不需要到那邊也可以做的,而我們卻沒做。而當時我正在讀盧安達的故事,然後知道蘇丹共和國也正在發生種族屠殺、還有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衝突,這一切讓我想將Philip所寫的付諸行動,我要讓它成為世界的一部份、讓大家能看見。」

於是Natale的「百萬根骨頭」計劃聚焦於蘇丹共和國、南蘇丹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緬甸還有索馬利亞;這些地區的衝突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卻得到極少的關注,也沒有人採取行動。她認為如果人們繼續保持沉默,這些屠殺暴行就不會停止。


為什麼是骨頭?

Natale說,以骨頭作為象徵是要去說明這議題的嚴肅性,骨頭也是在提醒著大眾,我們屬於彼此、我們對彼此負責。藉由製作骨頭的過程,她認為能讓孩子和社會大眾們,對於那些被屠殺、被暴力所迫害的難民們有所感同身受。並以骨頭去象徵死去的難民,向各界呼籲:停止屠殺和暴力。當這上萬根的骨頭被排列出來時,那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墳塚,用寧靜而莊嚴的方式來述說這嚴肅的故事。


參與者手中捧著展覽的骨頭。(攝影:Joanne Teasdale)

有些骨頭是用黏土做的,有些則是用石膏繃帶,有些是用木頭,或是玻璃、金屬、紙或膠帶,很多不同的材質。Natale說:「用石膏繃帶做真的很漂亮,那就像被包紮過的骨頭一樣。」

「百萬根骨頭」和Students Rebuild合作,只要做出一根骨頭就募得一塊美金,達到$500,000時,便會把這些金額贊助給Bezos Family Foundation和CARE去幫助索馬利亞與剛果民主共和國。


如何推廣?向誰推廣?

大部分加入這個計劃的人是學生或是教育體系的人,還有一些藝術家,Natale認為太多的年輕人和大人們其實本不曉得什麼是種族屠殺,更不用說他們是否知道那現在就在發生;如果我們從來不了解或不知道它正在發生,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去面對它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志願者們在華盛頓特區與「一百萬根骨頭」。(攝影:Teru Kuwayama)

所以Natale設計了從幼稚園到高中的一系列課程,不同年級的老師可以帶著適合學生的教材去上課。年紀較小的,先從價值觀、道德和尊重開始談起,還有德行,德行就像是我們的骨頭一樣,雖然看不見,但卻組成了我們。年紀大一點的,就直接切入種族屠殺這件事,還有我們該如何對此負起責任,就如同消費者和選民,我們有權發聲。他們同時也指導學生深入參與其他也致力於這些議題的組織,希望激發他們在未來能有所行動。

但其實要把這樣的議題帶進教室真的很難,剛開始許多學校都怕這樣的議題對學生來說太嚴肅,但事實上他們在最後的活動中,藉由讓學生實際行動,去了解這個議題、讓他們成長,實際動手去做真的很重要,否則人們容易被那些太沉重的資訊麻痺,感到無所適從,然後想要逃避。


展出

有超過100,000個來自五十州三十個國家的學校的人來參與,他們先是於2010年八月時在新墨西哥州放了前50,000個骨頭,那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骨頭被排列出來,然後立刻得到人們的回應。在那次活動十個月之後,我們展開了「往華盛頓之路」計畫,我們同一天內在三十五個州的首府展出三十五個骨頭展覽,全部都是社群自發性組織的。這使得那些被感動、被啟發的志願者們能推動他們的社群去擺放這些骨頭。

隔年在同一個地方再次展出

2012年四月時,在紐奧良的剛果廣場也擺放了50,000根骨頭,Natale將當地的暴力經驗連結到種族屠殺和大規模暴行,很多的討論是來自於學生們的親身體驗,當他們了解到發生在蘇丹和剛果裡的暴力行為,那對他們來說會有非常深刻的連結和同情。紐奧良的學生們做了好幾千個骨頭然後將他們展出,認為這是讓他們每個人都能夠發聲的管道。這使他們深深體會到自己也能做點什麼、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2012四月,五萬根骨頭被擺放在紐奧良的剛果廣場。(攝影:One Million Bones)

在今年的6/8,像是舉行典禮般,所有的參與者們將製作出來的骨頭一一擺放在國家廣場上,從離國會大廈最近的第三街開始,人們被要求穿著白色出席。他們一開始的目標是希望在那天有4,000人能參加,對於一個沒有足夠時間耕耘的城市來說,那是一個驚人的人數,不過他們之前已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社群做推廣,也知道人們會從各地前來加入。有一班20名學生用了整個周末從田納西州長途跋涉抵達、還有60人的團體從五大湖區前往、還有從塔拉赫西(佛羅里達州首府)、從波士頓等。


在佛羅里達特拉哈西製作的骨頭。(攝影:Jane McPherson)


未來

在這個計劃的過程中,Natale和「百萬根骨頭」的專案負責人Susan McAllister一起成立了一個組織,叫「藝術革命」(The Art of Revolution),致力於創造更多結合行動與藝術的作品。

Natale:「真正促成屠殺的原因其實都很複雜,每個國家、每個議題、每個地方,都不一樣。那些是我也不認為自己有辦法去改變的,我能做的就是去質疑:這個世界竟能容許這樣的事發生而我們卻毫不關心。」

儘管這場活動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但許多的教育單位仍然繼續使用這個計劃中原有的教材,孩子們繼續從小去學習、了解這個議題所代表的社會與歷史意義,藉由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活動,將他們想要推廣的理念傳播出去,使社會大眾們開始關注仍然在每一天的生活裡持續掙扎的人類同胞。


撰稿:Brian

老師們需要真正的回饋

$
0
0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而教育則是讓社會越來越好的基石。老師、教授們批評現代學生上課時越來越像「墓碑」,台下學生沒有反應,老師就像對著牆壁在講課,不知道該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要如何促進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呢?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認為,給老師真正的、有系統的反饋能讓教學成效更加提升


反饋提供我們自我提升的方向

我們都需要有人給予我們反饋。這就是人們不斷自我提升的方法。然而老師們幾乎從來沒有得到系統化的回饋,協助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更何況他們擔任著世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直到最近,將近 98% 的老師們只得到一個詞的回饋︰ 挺滿意的。 「如果所有人都只告訴我,他對我的表現挺滿意的,我就不可能會進步。 我又怎樣知道誰才是最好的?」近年來衡量老師的方法日新月異,但比爾蓋茲認為,老師還是沒有獲得能夠有效幫助他們改善教學的反饋。

為甚麼這樣的評鑑系統如此重要?因為專業教學有太多的變數。有些老師比其他的老師更有效率。事實上,到處都有老師幫助他們的學生達成非比尋常的成就。 「如果當今每位老師都能和這些老師一樣棒,我們的學生就能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學生優秀。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系統去幫助老師和優秀的老師一樣好。


效率化教學量測計畫

為了找出答案,比爾蓋茲基金會和美國各地區 3000 多位老師合作一項叫做效率化教學量測計畫(Measur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的專案。藉由讓觀察者們觀看老師在課堂上課的影片, 對他們的實踐方式進行排名。 例如,他們詢問學生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嗎?他們有找到多種方法去解釋一個概念嗎?與此同時,讓學生填寫一些相關問卷諸如︰老師是否瞭解同學們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嗎? 你們有學會如何更正自己的錯誤嗎?

而實際得到的答案是,在觀察者中得到好評的老師 往往也更受學生的瞭解和歡迎。另外,參與計畫的老師們認為,這些影片和學生的調查問卷能指出他們需要改善的具體方向,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教學診斷工具。

比爾蓋茲指出,診斷出教師需要改善的地方只是這場奮戰的一半,還須提供他們需要的工具,使他們針對這些診斷作出相應措施。「建立完整的教師回饋和改善教學系統並不容易。」例如有些老師不能馬上習慣教室裡有一台錄影機。但是根據效率化教學測量計畫的經驗,如果老師能夠克服這個過程並自行收集自己教學的影片,之後選出一隻他們想要提交的教學影片,這樣將吸引很多其他老師加入評鑑。


投資回饋系統的效益

建立這樣的系統需要非常大的投資。 比爾蓋茲估計這項計畫需要將近50億美元,「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只是每年支付給教師薪水的2%而已。」透過系統化的反饋機制,不僅提供老師們實際的教學情形,更給予他們改善教學的方向。進而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品質,形成正向的師生互動,讓學生上課不再如墓碑一般沒有反應。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雙贏。


撰稿:Tricia


平凡中撞見不凡,小兵也能立大功

$
0
0

2013年,十二年國教於台灣正式啟動,象徵一國的知識水準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希望透由教育年限的延長,減少台灣學子的升學壓力。如今在台灣,每個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也能夠透由接受教育改變自己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但在距離台灣八小時航程的印度,自古以來種性制度階級的分別,教育並非普及且平等,貴族家庭的孩童從小便比他人多了受完整教育、且能繼續擁有顯著社會地位的機會,Bunker Roy便是這樣的一位幸運兒,在可以選擇成為一位外交官、醫生或老師的當下,放棄上流社會的生活,來到鄉村看看這個不同的世界,並創辦了一間不一樣的學校─赤腳學校。


拋開既有觀念,創造非凡人生

1965年,Bunker Roy來到印度有史以來最大的比哈爾邦飢荒,第一次看到因飢餓而死亡的人,他開始思索自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但回饋社會的方式並不侷限於做最上層的工作,他走出家門,走出社會根深蒂固的期盼,走入了超乎想像的窮人生活圈。


組織與結合經驗,跳脫教育的侷限

在鄉下農村裡,Bunker Roy看到超乎想像的窮人生活,並不是指生活品質的落差;相反的,他看到了窮人最超乎尋常的知識和技能,從來沒有在主流媒體上出現過,因為從來沒有被人注意和尊重過。這些目不識丁的鄉村老嫗和長老,卻能善加利用太陽能烹調,和建出二十年不曾漏水的屋頂,Bunker Roy對於這樣的知識技術感到震驚,認為這些技術應加以保留,並提升鄉村的生活水準,因此創辦了這所學校,讓貧民的想法可以在這個學校中組織並實踐。


讓學生成為老師,給予他人所需

對於熱愛工作且喜好挑戰的人而言,這所學校恰是一個讓你創造和嘗試新想法的地方,失敗也沒有關係,因為你可以重來。它讓老師變成學生,學生變為老師,且沒有合同、沒有證書,你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工作,並由社區鑑定你是受過教育、且有能力的人。
Bunker Roy不只給予貧民受教育的機會,更希望能把這些知識技術傳遞出去。赤腳學校中所使用的能源皆為太陽能,為一位只受過八年教育的牧師建造,現今這些簡單的太陽能供電方法已由在赤腳學校培訓過的人遍布印度,也至阿富汗挑選三名女士帶回印度受訓,讓她們在短短六個月內從足不出戶的家庭婦女,變成太陽能工程師,回到村落裡用太陽能發電。而後這三位女士更訓練了另外27位女性,現今已為阿富汗100個村莊提供太陽能發電。除此之外,非洲、甘比亞等國家村落皆接受培訓並實踐了太陽能村莊,震驚當地總統。


平凡,也能擁有專業

「什麼是專家?專家是指那些不但有能力、還有信心和信仰的人,占卜水源位置的人是專家、傳統的助產婆也是專家、傳統擺放餐具者也是專家,專家遍布世界各地,任何偏僻的鄉村裡都有他們的身影,」Bunker Roy說,「這些人應該加入主流社會,向世界證明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是全球通用的,且在今天的社會中還可以得到發揮。」專家不是空念了幾年理論、拿著一張證照即證明自己的能力,也不是受過教育、會寫字會讀書的知識份子,所以聽聽有解決方法的人的話,試著透由教育將知識技能傳遞出去,並相信那些普通的平凡人,他們也能是專家!


撰稿:Paulina

逆境刺激創新,Juliana Rotich為非洲打造的網路連接科技

$
0
0

在資訊大量且快速流動的社會,我們習慣隨手可得的網路資源,不論是便捷的手機行動上網,或是咖啡館、公共場所提供的免費wifi,身在台灣的我們是否還記得二十年前上網需要數據機的時代?在非洲肯亞,人們依然仰賴數據機撥接上網,且上網的品質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斷電導致網路訊號不穩,以及高昂的通訊費用都帶來許多不便。為了穩定網路連線品質, Juliana Rotich研發了一種彈性轉換連線的連接方式。


「『住在非洲就像是住在邊陲地帶』這不單是比喻,也是事實。」 Juliana Rotich表示,2008 年前的通訊品質 雖然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大為躍進,但是非洲就像被屏除在外。一開始是因為海運,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而到現在的數位革命。然而,這些革命的影響力並沒有均衡地擴及各大洲的各個國家。

這張是海底光纖電纜分佈圖,非洲連結世界其他地區。非洲正在突破本身的地理限制,和世界其他地方以及自己內部建立聯繫。雖然通訊情況已經大幅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某些阻隔。

在肯亞,供電問題是連數位革命的大躍進也無法解決的。每天都要處理這令人沮喪的事,可以說是非常麻煩。「想像一下,當你坐下來準備工作,突然所有供電都中斷了,你的網路連線也跟著中斷 然後你要找出問題:數據機在哪裡? 怎麼重新啟動?」Juliana Rotich表示,在肯亞這種事不時地發生,非洲其他地區也是如此。

另一問題是高昂的通訊費用。打電話到美國、加拿大或中國需要花五肯亞先令或者六角美元;然而打電話到盧安達、迦納和奈及利亞的費用是30肯亞先令,比非洲內陸的通話費貴了六倍。而且,在非洲旅行時還須根據不同地區的通訊營運商來改變設定,非常不便。


數人以科技決定功能,我們以功能推動科技

Juliana Rotich笑著說:「在非洲行得通的,在哪裡都行得通了。」如果可以藉由解決網絡連接和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問題 從而減低通訊成本呢? 或許可以善用雲端技術和其他科技在跨國旅行時的達成更有效的網路資源轉換呢?

因此Juliana Rotich從網際網路中重要的基礎建設:數據機 著手。她認為,為甚麼我們正在使用的數據機,是為了一個有著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和不會斷電的環境而造?「我們希望重新設計數據機,使其適用於發展中的國家、適用於我們的環境,使我們的網路連線更加順暢。」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Juliana Rotich發明了 BRCK作為網際網路的後援。當電力中斷時它會執行故障轉移,並連結至最近的全球行動通訊網路。行動網路在非洲十分普及,很多市鎮都有3G網路,何不善用這技術?另外,當電力中斷時BRCK的內建電池能續航8小時,因此人們可以繼續工作而不受影響。對於住在郊區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主要取得網路資源的方式。
每當使用者開啟網路後援,就能選一個最快的網絡。透過多重 SIM 卡功能讓使用者能同時插入多張 SIM 卡,哪個網路較順暢就連到哪個網路。如果網路運行速度緩慢就切換到另一個。「我們的想法是 讓你在哪裡都能上網 靠著負載均衡技術這是可能實現的。」

身處逆境可以刺激創新,我們該如何協助肯亞雄心勃勃的編碼師和設計師,在基礎設施狀況百出的環境中隨機應變呢?首先是要解決肯亞內部的問題。Juliana Rotich認為,數位經濟的基石就是連繫力和創業精神。「為了讓非洲人民能與世界保持聯繫,並幫助他們搭上全球數位革命的列車,BRCK 就是我們所作的努力。」可靠的網路連接可以降低連接的成本,如果能為當地市場解決問題,影響的不止中小企業,更希望能進而促進非洲各國共同合作。


撰稿:Tricia

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
0
0

人類建築的形式從工業革命後就沒有過革命性的改變,隨著科技發展,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去構築更適合居住、對環境更少破壞的居住形式,讓無論人類或其它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用有機的、自然的方式繼續繁衍生命。

「鬼城」

中國大陸現在有些地區被稱為「鬼城」,這些鬼城的特性有「三無」,「有城無業,有城無市,有城無人」。主要是因為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面子,盲目發展房地產業,建造了許多豪華大廈,但因為地處偏僻或房價太高,根本乏人問津,不但造成房市泡沫化,那些大型的建設系統就好像一幢幢的鬼屋毫無生氣。

Alastair Parvin 在這場演講中指出一個很少被討論但其實相當嚴重的問題:「我們現今所謂的建築,其實都是為全球人口中最富有的1%而設計的。」

我們以為「建築師」或「設計師」的工作,是來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系統上、社會上的問題,像是氣候變遷、都市化、社會不公平等;但事實上那些都市問題非但沒有被解決,反而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不公平的事件越來越多。


要改變現況,Alastair Parvin說有三個觀念要先被澄清與扭轉,首先

Don’t Build!
我們應該質疑「建築就是蓋房子」這件事

實際上,一棟建築物是對於幾乎所有問題,你所想得到最昂貴的解決方法。

曾經有間公司和一所學校合作,那是一幢維多利亞式的古舊建築。課堂之間,上下課都會擠滿人造成推擠衝突,學校方面希望重新規劃整個建築,這個工程需要花到數百萬英鎊。但建築團隊回去後想了想,其實不需要這麼做。若是停止使用原來的鐘聲,改成數隻細微的鐘聲,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響,就可以分配人流。這個方式解決了同一個問題,卻只花了數百英鎊而已,而非數百萬。


Go Small!
大規模的建築,不應該是奠基於高樓大廈及大型經濟體。

在20世紀時,我們把自己限制在工業時代的心態裡,認為只有為了我們設立的大型組織或公司才能建造城市,這造就了許多巨型建設只是一成不變的模型藍本,無法符合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甚至許多人根本無法負擔去使用它。

但是城市不僅僅是由富有的少數人形成的,它還是由大多數不那麼富有的人和更多的窮人所組成的,人類居住的環境應由不同族群的價值觀所構築。在21世紀,城市應該由人民來建造,擁有權利選擇所想要、所需要的居住環境也是一種民主。


Go Amateur!
設計應由外行人完成

截至目前為止,公共建設及工具都掌握在經濟霸權的手中,然而我們一般民眾要怎麼去取得建造工具、建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居住環境的權力?
我們應該改變這個情況,單一模式的居住環境並不能符合每個群體的生活需求,城市應是由使用者建造而非設計者。


為提供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他們成立了一個計劃:
WikiHouse

WikiHouse是一個開放式的建造系統,它的理念是任何人都可進入免費分享的3D模型資料庫,並下載使用。下載後可用3D印表機列印出建造房屋所需要的材料、零件、工具等,兩到三人的小組就能合作組成一棟房屋,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建造技術,不需要一系列重型機械工具,大約在一天之內就能建造一棟如影片中所展示的房子,就像從IKEA買了一間房子回家。

零件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時不要設計出人抬不起來或會使你裝反的,除非它是對稱的即使裝反了也無所謂。

Alastair說這件事其實也不是種創新,這只是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數百年,眾人合力蓋穀倉的方法而已,兩者的差異只是在於網路的連接。

讓每個人都能輕易製作,並讓它們公有化,使每個人擁有並使用,就像一種實體的Wikipedia;Alastair Parvin認為21世紀的偉大工程設計,就是生產的民主化,這對於城市建築來說真的很重要。

下一則演講是由Michael Pawlyn介紹我們人類如何效法生物們的智慧,去節省能源、資源又減少浪費,去建造一個更適合生存的地球環境。


能源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的創造力

生物的生存智慧

這是某種蜘蛛吐絲的腺體,位在蜘蛛的上腹部,他們可以分泌出六種不同的絲變成纖維,這比任何人類製作出的纖維都還要強韌;最接近這種特性的是「芳綸纖維」,要做出這樣的纖維必須在極端的溫度、極端的壓力和大量的污染下,然而蜘蛛卻能在一般環境的溫度和壓力,用死蒼蠅和水當作原料做出這種纖維。

這種甲蟲可以偵測到遠在80公里森林火災,這大約是10,000倍的人造火災探測器所能偵測的;更重要的是,甲蟲不需要電線連接燃燒燃料的發電廠。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如果我們能學會模擬生物、大自然的方式,我們可以節省10倍、100倍,甚至是1,000倍的資源和能源。

Pawlyn認為有三件事是我們要去改變的,第一,提高基本資源使用效率;第二,把線性的、浪費的、污染的資源使用方式,轉變成一個封閉的循環模式;第三,從礦物燃料經濟,轉變成太陽能經濟。


一、提高基本資源使用效率

伊甸園計劃
他們必須在一個不規則地形而且不斷變化的地方蓋一座非常大的溫室,不過他們實際上運用生物學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像是參考泡泡的樣子規畫出建築物外觀、研究花粉和放射蟲類的五邊形六邊形的結構去做出有效的設計,另外還要把這個六邊形結構做到最大,於是他們必須使用可替代玻璃的材質,他們找到一種高強度聚合物,它的每一個單位是玻璃的七倍大,重量卻只有雙層玻璃的百分之一,這等於節省了100倍的資源,還啟動了一個良性循環-因為重量變輕,同時能減少鋼材和地基建材的使用,陽光照射的面積更多,冬天也不需儲備太多熱能。從生物學裡找到的一個新的發現帶來了另一個新的發現,節省能源、資源也就更有效率。


二、封閉的循環模式

我們人類使用資源的方式,是開採資源,把資源做成生命週期短的產品,用完即丟;但大自然的法則不是這樣,在生態系統裡每一種生物的廢棄物都會轉變成另一種生物的營養來源。

「從紙板到魚子醬」-Graham Wiles
他們從餐廳回收這些紙板,然後把紙板碾碎,賣給馬術中心作為馬匹休息的墊草, 等這些墊草髒了,他們再去回收,把這些髒的墊草用來培育蠕蟲,這樣繁殖出許多的蠕蟲後,就可以拿來餵食西伯利亞鱘魚,鱘魚生產出魚子醬,魚子醬再賣回去給餐廳。

這樣的過程就是從線性轉變成一個封閉式的循環,每一個過程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不斷加入更多的元素到這個循環,讓廢棄物在這個計劃中創造出價值,就像是自然生態一樣,長期下來能增加多樣性和適應性。

「莫比烏斯計畫」
是希望許多生物活動都能在同一棟建築物裡完成,每一種廢棄物都能變成原料。首先,他們在一個溫室裡有間餐廳,裡面設了一座無氧消化器,能處理當地所有可生物分解的廢棄物,再轉變成溫室的熱能和電力回饋到輸電網;他們有汙水處理系統,把廢水變成乾淨的水,利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產生能量;還有一個養魚池,用廚房的廚餘還有堆肥裡的蠕蟲當作魚的飼料,魚再供應給餐廳;另外還有一個咖啡廳,不要的咖啡渣,可以當成種植蘑菇的培養土。這些活動都發生在同一棟建築物裡。

「薩哈拉造林工程計畫」

這塊地方在幾千年前被雪松和柏樹給覆蓋,許多地方在很久以前是被植物給覆蓋的,這有助於發展出適合居住的良好氣候;然而我們失去越多土地上的植被,氣候越加劇變遷,導致進一步的沙漠化;Pawlyn想:我們是否能干預沙漠的界線,去限制或是讓沙漠化的土地回復原本的樣子?

首先要介紹另一種神奇的生物智慧

納米比亞 沐霧甲蟲
牠演化出可以在沙漠收集淡水的方法,牠在夜間出來活動,爬到沙丘上頭,因為他粗糙的黑色外殼能夠在夜晚散發熱能,又比周圍環境低溫,因此當海上吹起潮濕的微風,甲蟲的殼就能讓水滴凝結在上面,在日出前,牠把身體抬高,水就能流進嘴裡喝一口水,然後躲起來好好休息的一天;如果仔細觀察甲蟲的外殼,外殼上有許多小的突起物,那些突起物具有親水性,在每個突起物間有像臘一樣的溝槽可以排水,這使得水滴在這些突起物上形成時,水分會緊密得呈現水珠狀,更具流動性,因此即使空氣中只有少量的水分,牠仍然能夠非常有效的獲取水分。 一個和我們非常類似的資源有限的環境,這是我們可以模仿學習的。

現在有一個技術即是師法自甲蟲的集水特性:
海水溫室
這是一種在乾旱沿海地區做的溫室設計,運作方式是裡面有整座蒸發器架,當海水滴流過這,然後風吹過收集許多水分並在過程中冷卻,所以裡面是涼爽潮濕的,適合不太需要水的植物生長;而在溫室後方能凝結大量的濕氣轉變為淡水,這個過程就和甲蟲相同。
他們蓋的第一座海水溫室能生產很多的淡水,而且多過裡頭植物所需要的,因此他們開始推廣到附近的土地,結合水分和濕度升高這兩種條件,這個地區有非常大的改變。

這兩張照片是一年之間的轉變,貧瘠的土地恢復了生機、回復了生命應有的樣子。


三、太陽能經濟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每年使用的電有10,000倍來自太陽能,以此去取代其他發電方式,我們的能源問題就能得到舒緩。結合海水溫室的概念,這兩種技術都能在高溫陽光充足的地方有效作用,太陽能技術需要去除礦物質的水,而海水溫室能生產這樣的水;太陽能技術產生的熱能也可用來蒸發大量海水;在設施下的陰暗處也可以用來種植各種作物。

蒸餾過程中會析出其他可能不需要的物質,像是碳酸鈣、氯化鈉,但他們一樣找到方法解決並利用,像是碳酸鈣會凝聚在蒸發器上並且覆蓋在其上,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把這些取下來做成輕量的磚塊;或是氯化鈉也可以壓縮做成磚塊。另外磷酸鹽可以在沙漠裡施肥等。

在生物模擬的概念下,如果有一項還未被使用的資源,你不會想:「我該怎麼把這東西丟掉?」你反而應該想:「我該加什麼東西進來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在大自然生態系統中,我們以為大部分都是在競爭中運作,但其實存在著許多的共生關係,集體共生彼此合作所能達到的效益會比相互競爭來得更高更長遠。

Pawlyn深信研究大自然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提供人類更多的解決之道。


找回原始、古老的智慧

我們對於未來建築的想像,除了是一個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生存的環境以外,還需要考慮到對環境的不破壞甚至正面效益,科技發展的確有其便利性與效能性,但如果我們能利用科技去恢復那些傳統的、古老的、原始的、智慧的的方式,去讓人類生存更環保更節能,這樣的未來才是值得期待的,若人類想要避免在未來只能居住在一片乾旱的沙漠,鎮日忍受酷熱的強風和日照,我們現在從觀念上就必須有所行動與改變。


撰稿:Brian

【專訪】曲全立:「台灣,才是最好的!」

$
0
0

曲全立:「每天早上醒來,我的習慣就是先向眾神禱告,因為我沒有信仰。
我會先講講我是誰,接著禱告大家健康等等有的沒的,即便我沒有信仰,但我覺得好的是–當人不斷去禱告時,會提醒自己要心存善念。」

2002年,醫生在曲全立腦內發現有一個拳頭大小的腫瘤,並宣判他只剩6個月的生命,在歷經28小時的手術過程後,雖然幸運的保住性命,卻從此失去左耳聽覺、一半的視力。這對影像工作者無疑是巨大的沖擊,走過死亡谷的曲全立,選擇的不是放棄,而是相信生命有更多可能性、可塑性,他選擇奮戰到底。


尊重生命的翻轉

臺灣首席3D導演曲全立,在生命歷經重大挫折後,把人生看的很單純,但卻不簡單,他不把任何一個機緣當作僥倖,他把世上的一切大小事視為必然,他尊重生命的轉變,把所有的挫折當做考驗,他的人生是一系列的進步、翻轉。

2013年曲全立以《3D Taiwan》紀錄片與李安導演同台榮獲有3D奧斯卡獎美譽的世界3D大獎(Creative Arts Award),他用生命力轉成撼動人心的精彩影像,譜出更多3D系列電影:《五月天追夢3DNA》、《小丑魚》、紀錄片《3D Taiwan》等等。

曲全立熱愛3D更熱台灣。目前,他用攝影機在台尋覓故事,全台走透透的尋找台灣百工傳奇,聆聽百種傳奇老師傅的工藝歷史文化,當故事結合他的3D技術,讓所有的老舊藝文再度翻新,除了老古典的精髓技術被浮出台面,最可貴的是曲全立導演把他們的故事立體化,讓觀者可以透過3D技術而身歷其境,人們因為曲全立的技術,將不再只是從書上、文宣上看到這些台灣故事。

曲全立:「台灣才是最好的。」

事實上,曲全立在還未開拍台灣百工之前,已經遊走邊拍四十多國家的他,更肯定地說:「台灣是最好的!」腦袋手術結束後的行動不便,使他人生體悟更深,曲全立說:「看著女兒在我身旁跑來跑去,突然有個感覺,我以前去了那麼多個國家,我留下了什麼,什麼都沒有留下;然後,我才發現事實上最珍貴的就在身邊。」

人生最珍貴的東西事實上就是在自己身邊,社會上有太多人好高騖遠,總想找尋最美好、最珍貴、最愛的人事物,茫茫然的往外看,從未仔細觀看歲月遺留在我們周遭的痕跡,曲全立導演感慨地說:「最好最美最值得你愛的就是在周邊阿!就是那些我們覺得煩的家人、朋友,甚至國家。」於是,曲全立決定應該為台灣做一些事情,他變得很少出國,他的雙腳踏遍全台,用3D技術拍出最美的故事、文化。

此外,曲全立現在也拍攝一些關於原住民的故事,對他來說,這並不是什麼文化遺留的沈重包袱,他的初衷很簡單—「喜歡」,因為他喜歡這些色彩繽紛的故事、喜歡原住民的歌、原住民的熱情與豪邁,所以他想記錄下來。

計劃不斷更新、人生不斷向前邁進的曲全立導演,現在又有新的人生目標,曲全立說:「我要打一台3D魔幻車,到偏遠地區的小學!」


遠赴偏鄉,只為讓更多人聽見台灣故事

2009年,曲全立到五十幾個社福團體與機構、二十幾個國小,給孩子看3D電影,最驚人的是,他更遠去高雄縣小林村學校,只為給三十多個孩子們看3D技術電影;現在,他的夢想繼續向前邁進,他決定打造一台車,帶著很多台高級的攝影架、攝影機與螢幕、八十四寸的大電視,與大小朋友們分享台灣的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內在價值,從人文、生態、環境,進而讓他們了解如何去看到這些奇蹟,並且試著打開自己心扉,接觸更多不同的價值觀。

他認為這是一種教育,新形態的教育,教導孩子們擁抱文化,他們才能理解未來經濟的面貌是如何呈現。未來的樣子,他不能預知,他現在能做的就是把握他的生命,每天奮力的睜開眼睛、奮力的拍下更多精彩故事。

至死地而後重生的曲全立說:「人真的運氣好就像這樣,老天不讓我死,留下來便是有一定的任務。」他認為,他的重生是為了讓他的肉身覺醒,他用他的專長、工作去回饋社會,他的生活就是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緊湊、精彩、不拖延。

曲全立說:「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我就會趕快去做下一件事,一件事做好就快去做下一件事,我也不管一輩子可以做幾件好事。」


撰稿:Aler

許振榮:別人做過的事情我絕對不會重做。

$
0
0

教育,不該只是坐在教室裡盯著書本、聽老師講課,教育若真是孩子們最大的支柱,那應讓孩子們成為自己,做自己的神。

關注中輟生、蹺家少年的許振榮團長,於民國八十三年成立「九天民俗技藝團」,為中輟生、蹺家少年找到一個家。

談起如何教育這些學生,許振榮認為這些特殊孩子們的心裡都有很大的秘密,一個不為人知的天大秘密。

許團長說:「我是放牛班長大的,所以我知道放牛班的心裡在想什麼。」

了解中輟生內新世界的他更知道孩子們所面臨的難題,他知道當孩子們遇到窘境時該如何擁有改變的力量、如何擁有相信別人的力量,他也呼籲家長,不要只是用逼迫的方式,嘗試瞭解孩子們心裡在想什麼,也許更能導正他們的行為模式。

收留中輟生及蹺家少年的《九天民俗技藝團》,他們所收留的孩子,其實都是讓很多基金會、單位沒轍的孩子,這些單位認為這些孩子教不來,就會在相關單位內相互轉讓,最後,就會轉送到《九天民俗技藝團》。許團長認為開導孩子是他的天生使命,他說:「教導孩子們的一技之長,讓孩子們活得開心,啓發青少年的正向叛逆,往對的事情挑戰、冒險,引導他們的自信心。」

許振榮團長自豪地說,他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他給大夥兒相同的訓練時間、相同的訓練課程,學員們也可以看到正職學員舞鼓、跳陣頭藝術,他們被這些景象相互激勵,開始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天也能站上表演舞台,等到他們真的開始去社區表演,擁有小眾舞台時,就能獲得掌聲,而掌聲將能給他們尋找更遠、更大的夢想,這些力量也是他們與身俱來的。


許團長又說:「每個孩子都有夢,當孩子們不敢做夢時,他們就會誕生出很多不可能、不信任。」

當孩子們找不到夢想時,更會衍生出後端的惡效應,像是狐群狗黨、與社會脫節……等等,而造成這些的根源,並不真的是因為這些孩子不在乎成績、不愛唸書,而是因為家長、老師沒有在乎「心」的教育。

而《九天民俗技藝團》所提供的也僅是一種更靠近夢想的方式,許團長利用陣頭結合藝術激發出孩子們的自信心,並從中培養美感。《九天民俗技藝團》的一系列課程,其實都大有來頭,因為許團長重視孩子們的學習環境,他也邀請專業的芭蕾舞老師、打擊樂老師、指揮家教導課程,而這些專業的活藝術教材會激發美感,孩子們的靈魂被淬煉的同時,表演將會更加迷人,這不僅是紙本上的教育,這是行動的教育、心的領導,《九天民俗技藝團》讓孩子們曝晒在陽光下、每一滴汗水都結實的落在軀幹,許團長認為熱血的靈魂是每個孩子的天生特質,教不出來、模仿不來的。


每個男人都有一個,重型機車夢。

許振榮團長認為,每個男孩都希望自己是帥氣、英姿,更希望自己成為少女們的偶像,為了圓著個夢想,他突發奇想,要把團隊用企業形象打造,並且讓團隊擁有新的資源,他決定用「哈雷機車」結合《九天民俗技藝團》,著除了圓了孩子們新奇夢想外,也替《九天民俗技藝團》打造了新的品牌樣貌,當他們騎著重型機車表演,這成了一股特色、文化,最後《九天民俗技藝團》就成了哈雷的一個分隊、代言人。

許團長也認為傳統藝術與新藝術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區別,他們的本質都是藝術。只是如何讓傳統藝術美也融合入現代,並讓現代人看見、體會這將是一項重要課題,而《九天民俗技藝團》所嶄露的陣頭藝術,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藝術,許團長所帶領的官將首、戰鼓、神偶等表演,潛藏著國際化藝術的精髓,《九天民俗技藝團》運用自己的力量學習、吸收各方相關資訊,邁向國際化已不再是許團長的個人目標,這是《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教育理念,除了讓國際看到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找到自己,擁抱自己心中的神。

許振榮:「在我的血液裡面充滿著一種革命的基因,因為我覺得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改變,這樣才會有生存之道!別人做過的事情我絕對不會重做。」


【翻轉Flip】:http://2013.tedxtaipei.com

線上購票:http://2013.tedxtaipei.com/ticket


撰稿:Aler

一個勇於開車上街的阿拉伯婦女

$
0
0

「你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在為自己爭取自由爭取權益。有些人是跟強制的政府抗爭,有些人所對抗的是強勢的社會體制。哪個比較難對付?」女權行動主義者Manal al-Sharif在2011年因提倡婦女開車上街遭到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逮捕,但她真正面對的難題則是社會僵固的價值觀和難以伸張女性權益。

沙烏地阿拉伯並沒有明文規定女性不能開車 這只是一個被神聖化的傳統演變成了一道不可違背的「女性限定版」教令。2011 年的六月 Manal al-Sharif發起了女性開車權益的活動,鼓勵沙烏地阿拉伯的婦女實際開車上街頭,以行動打破禁止女性開車的禁忌。為了宣傳並證明女性可以開車,Manal al-Sharif將她自己開車的影片上傳至YouTube,並在上傳的第一天就有上萬人點閱。但隨之而來的是威脅跟恐嚇,為的就是要阻止這個活動的進行。

「我與一些行動主義者想要知道,要是女人真的都開車出門,政府究竟會如何回應。」因此,Manal al-Sharif和她的哥哥一起坐上警車,但很快的遭到當局逮捕,並直接送進監獄。Manal al-Sharif並沒有犯任何的罪,被問訊時也沒有任何的指控。這起事件使沙國全國上下陷入一陣狂熱 有些人氣急敗壞地表達反對Manal al-Sharif,也有人連署希望沙國國王可以釋放她。 到了六月十七號這一天即便街頭上到處都是警車,仍有上百名無懼的阿拉伯婦女打破了規條開車出門,而且沒有一個人被捕。

根據一份沙國諮議會提出的官方研究報告指出,性侵事件、婚外情、私生子 甚至濫用藥物或賣淫的比例,在女性可以開車的國家裡比女性不能開車的國家還要高。但事實上除了沙烏地阿拉伯之外,沒有國家規定女性不能開車。從世界地圖上看來就只有兩種國家:沙烏地阿拉伯跟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極端保守習俗限制女性權益

Manal al-Sharif指出,這個制度是建立在極端保守的傳統跟習俗上,並視女性為次等的、需要被管束的,所以終其一生女性都必須受這規範管束。無論那規範是成文還是不成文的 ,女人的地位都非舉足輕重的。一旦規範成了神聖的宗教規條,那情形就更加嚴重,而且往往是錯誤地解讀伊斯蘭教教法。最糟的是如果這些規條進一步地被訂定成法律,就連女性也相信自己是次等的,還反對其他人對這些條例提出質疑。

對Manal al-Sharif來說真正難的不是那些攻擊 而是要面對針對她個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我自己的國家裡,我被視為過街老鼠;但是一旦離開了,卻又成了別人眼中的英雄。」 2012年Manal al-Sharif受邀到奧斯陸的自由論壇演講,「我感受到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愛跟支持,人們視我為正面的鼓勵。」但當她回到自己的國家,人們卻說那場演講是對沙國國家與人民的背叛。


透過行動實踐女性權益

直到今天,沙烏地阿拉伯在提升婦女權益確實有一些進步。由沙國國王 Abdullah 所任命的諮議會去年共有三十位女性議員,大約是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Manal al-Sharif送交女性開車的請願書四次都被駁回後,2012年二月終於請願通過。伊斯蘭教法律權威Grand Mufti,也是沙烏地阿拉伯最高宗教領袖,聲稱不建議婦女們開車,但過去歷任宗教領袖在位時是宗教法規定完全禁止的。

Manal al-Sharif表示,她以身為沙國婦女感到驕傲,並深愛著她的國家。「也就是因為我愛我的國家,我才會這麼做,因為我相信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女人沒有自由,那個社會就也不可能會自由 。」只要沙烏地阿拉伯的婦女不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車,而是現在開始直接採取行動。這不再只是跟這個社會體制有關,而是身為女性的我們 如何去展開自己的生活。


撰稿:Tricia

用一分錢堅定自我信念

$
0
0

美金一分錢(約台幣0.3元)有什麼用呢?幾乎只能付小費、難以使用且微不足道的小錢,對驚喜主義者(surprisologist)Tania Luna而言,卻是給予她生活希望、感覺富足的寄託。

來自烏克蘭的Tania Luna,童年因為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得以移居美國。

當時六歲的Tania Luna,離開家鄉時並沒有哭泣,「因為我滿心期待要前往一個充滿美好事物的國度,到處都是珍貴稀有的香蕉、巧克力,還有巴滋卡口香糖 (Bazooka) 。」這種口香糖有小卡通圖案包裝,在烏克蘭一年只能吃到一次,所以Tania Luna一片口香糖就要嚼一整個星期。

Tania Luna和家人到紐約的第一天,在他們住的遊民收容所地板上撿到了一分錢。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那是遊民收容所,而一直以為那是間有很多老鼠的旅館。Tania Luna說:「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分錢像化石一樣躺在地上,我們都認為一定是個很有錢的人掉的, 因為一般人才不會掉錢呢!」雖然這一分錢黏黏的又生鏽,但她緊握在手心,就像抓住了一大筆財富。「 我決定要拿這一分錢去買一片屬於我自己的巴滋卡口香糖。在那瞬間,我覺得自己就像個百萬富翁。」

一年後,Tania Luna在垃圾堆裡找到一大袋填充娃娃時,她又有同樣的感覺了,「 我突然間擁有這麼多玩具,比這輩子有過的加起來都還要多了。」

還有一次,有個送披薩的人站在門口要外送披薩, 但披薩不是Tania Luna家訂的。這是他們這輩子收下的第一個披薩,「外送員站在門口盯著我們看 而我們就在他面前一片接一片不停的吃。」外送員叫Tania Luna的母親付錢 但是她的錢不夠。當時她為了省下巴士錢,天天走過五十個街區去工作。之後鄰居突然探頭進來,而且發現她訂的披薩被樓下這些移民染指,她氣到滿臉通紅。「大家都不高興了啊!不過那披薩倒是蠻好吃呢!」Tania Luna笑著說。

直到多年後,Tania Luna才明白當時她和她的家人是多麼窮困。 在定居美國十年後她和家人決定去一開始收留他們的旅館,訂個房間、慶祝移居美國十周年。「但櫃台人員大笑著跟我們說:『這邊的房間不能預約,這裡可是遊民收容所啊!』 我們全都嚇呆了。」

Tania Luna的老公Brian,小時候也無家可歸。11 歲的時候 他和父親一起住在汽車旅館裡。為了追討欠款,汽車旅館會把他們的食物都拿走做為抵押品,直到他們繳清應付的錢為止。但他確實擁有一個東西。他到哪裡都帶著一個鞋盒,裡面裝著九本漫畫書、兩個被畫成蜘蛛人的特種部隊 (G.I.Joe) 公仔,還有五個機器戰神 (Gobots) 公仔,這是他的寶貝、他的英雄部隊,讓他得以堅定的遠離毒品和幫派,且讓他持續為他的夢想與未來努力。

另一個曾經無家可歸的成員是Tania Luna的狗Scarlett,牠曾經是鬥狗場上的誘餌,在賽前被綁起來丟進場中 用來刺激鬥犬的攻擊性。而最近,史嘉莉Scarlett吃的是有機食物 睡在寫著牠名字的矯正床上。「但每當我們倒水進牠的碗裡時 牠依然充滿感激的搖尾以對。」Tania Luna表示。
有時Tania Luna和老公去公園散步遛狗,看著Scarlett在草地上打滾。「我們心中充滿了感激之情。當我們忘掉生活中面臨的那些新中產階級的挫敗和沮喪,我們自覺像個百萬富翁。」

從驚喜中找到生活的憧憬

Tania Luna認為,這些小小的、未曾預期的驚喜使她感覺富足,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憧憬。她的成長故事讓我們思考,如何珍惜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驚喜和小確幸,並擁抱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撰稿:Tricia


無神論2.0

$
0
0

在西方世界中,在區分族群的時候,他們喜歡將人分成有神論與無神論不同的兩派,這兩種派系的衝突其實就是宗教信仰與科學事實的衝突,理性的科學家們不斷嘗試用科學事實去破除信仰者對神的崇拜、去挑戰千年累積的文化中的宗教信仰。Alain de Botton嘗試用一種新的無神論態度,去調和有神論與無神論之間的紛爭,去改變人們對立的情況,用一種中性的思考模式去體會宗教的美好和現代社會進步的價值。


新舊無神論

簡單來說,無神論或無神論者是指認為神靈不存在,也不接受有神論的思想和立場。部分的無神論者甚至否定一切超自然現象。無神論中又細分為許多不同的群體,有人只是單純不考慮去崇拜任何信仰,有人則是立場堅定的反對任何與神靈有關的思想。


什麼是無神論2.0?

Alain de Botton說,新的無神論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靈魂需要宗教所提供的正面能量,去填補生活中難以避免的空洞,讓我們活得幸福快樂,不需要向上帝、阿拉祈求或是神明佛祖的保祐,我們也可以擁有平安健康而完整的性靈。我們還可以利用宗教的特質、能量,去幫助我們完成更遠大的目標,或是抵達一個超脫空靈的精神境界。


宗教式的好處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不相信宗教與神靈、不接受宗教的教條、不認為那些教條是對的,「可是」,他們也許喜歡聖誕歌曲,喜歡蒙特納的畫作,也許欣賞古老優美的教堂建築、或喜歡翻閱舊約聖經;宗教的某些部分是吸引人的,比如儀式、宗教中的論理、或是一些普世共享的價值,但他們不想受到那些教條的約束,因此他們陷入兩難,難道要擁抱宗教中的一切,才能享受那些美好的部分,還是否定它們,並騰空自己的精神世界?

Alain de Botton不認為我們一定要在兩者中做出選擇,我們可以在尊重、但不崇拜宗教的前提下,檢視宗教的內容,思考有何值得借鏡並學習到宗教中美好的內涵。若你不願相信宗教,你可以只接受其中美好的部分。

教育、文化
我們對教育懷有莫大信心,相信它能使世界更好,並投入龐大資金希望能向世人傳授職業技能、導人向善。十九世紀初在西歐,上教會的人流失得很快,人們開始擔心:我們該從何學習倫理、得到指引、得到慰藉,後來有人認為是「文化」,我們可以從莎士比亞的歌劇、柏拉圖的《對話錄》、珍.奧斯丁的小說裡,找到真理、得到指引、看見倫理。

但現在,很少人會認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用來追尋倫理、指引、慰藉的,我們已把原來「文化取代宗教」的想法拋諸腦後,當你進入某所頂尖大學,你不會告訴別人說:「我是來追尋倫理、指引和慰藉,我要知道如何好好生活。」我們被視為理智的成人,我們只需要資訊與數據。

宗教的觀點迥然不同,幾乎所有的主流宗教,都稱信徒為「孩子」,人們像孩子一樣需要扶助、需要教導、需要指引。

英國曾有一名非常偉大的傳教士,他在鄉郊佈道,指導人們如何過活,他向人宣導:父母對子女應有之義、子女對父母由何責任、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關係,透過佈道,人們學會如何生活。

而像是在猶太教中對於「寬恕」的概念,認為在寬恕之後便是嶄新的開始,甚至在信奉正統猶太教的社區,到了星期五,他們會去淨身池把自己浸沒在水中,他們用身體行動實踐哲學理念。這是宗教帶給人們正面積極的生活的其中一面。

藝術
美術館像是新世紀的教堂,當人們不再將金錢奉獻給教會,剩餘的財富就進貢到美術館,這樣的現象也許能使藝術成為新的宗教形式。

但有兩種觀念會使得我們無法發揮藝術的力量,一是藝術純為藝術而生,二藝術的隱晦性必須維持,否則一旦說穿,藝術就失去其魅力。逛美術館時我們是否常在想:「我真的不知道它想表達什麼。」

宗教在這方面就比較開門見山、毫不扭捏,在宗教的觀念裡,藝術的功能是:提醒人們什麼該愛和提醒人們有何該懼該厭,在你進入教堂或是清真寺,藝術透過你的眼睛和耳朵,直接進入你的心靈,而你因此得到滋養。

另一方面,在一個去宗教化的世界裡,有些人仍然熱衷於精神的追求、思想的渴望、性靈的修養,通常他們都獨自一人,寫詩、攝影、鑽研哲學,他們像小型工作室,獨立行動,也獨自承受負擔痛苦;尤其當他們想做點什麼去改變世界,也無法真正改變。

相較之下,宗教的團結力量則非常強大,教徒們組成組織,這樣有很多好處,首先就是規模和力量,天主教教會一年就能籌得將近一百億元的資金,這是一個龐大的架構,力量也因此強壯。每當宗教團體提供社會協助時,總會是相當巨大的力量。

Alain de Botton認為從事各種藝術活動的人們,如果他們想改變世界,應該組織起來與人合作,就像是宗教團體的做法,他們是國際的,而且有明確的定位,不會在繁雜的世界中迷失。


屬靈體驗

另外在演講中也提到一個容易被質疑的問題,他要如何解釋教徒們從信仰宗教中獲得的屬靈體驗?Alain de Botton說這種奇異感動、被宇宙的偉大所觸動的感受,並不一定要與神靈扯上關係;在不談神怪的情況下,精準的科學觀察也能觸動人心,宇宙如此浩瀚而人類如此渺小,在不相信宗教與神靈的前提下,也能有屬靈體驗。


和而不同

也許你是一個無神論者,或者你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但對於我們能和平相處這件事並不衝突,在Alain de Botton 的觀念裡,無論我們對於信仰的態度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和而不同」,就如同面對其他與我們相異的價值觀,我們的尊重與不批評,在現代社會是很重要的。


撰稿:Brian

為肯亞女性開創求學機會

$
0
0

性別平等一直是近代社會努力的目標,尊重兩性並保護他們享有的人權。對於我們而言,女性受教育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在非洲許多小女孩在青春期就被指定婚配對象、成為妻子,無法上學。學校創辦人Kakenya Ntaiya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更多人開始改變自己身處的社會,為下一代開創更好的未來。


Kakenya Ntaiya是非洲肯亞的馬賽族。在馬賽族裡,男孩長大都要當戰士,而女孩長大則要當母親。大多女性在童年就被配婚,一旦到了青春期就要結婚。「我媽媽、祖母和阿姨們都會不斷的提醒我:『妳丈夫剛剛從我們面前走過哎!』」她笑著說。她的一天從早上5點開始,為牛擠奶、為兄弟姊妹煮飯、挑水、收集柴枝,她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為了在12歲可以成為一個完美妻子。

Kakenya Ntaiya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老師,因此她很努力學習,但在八年級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關鍵的事情。 根據馬賽族的傳統,女孩必須經過成人禮才可以變成女人,一旦完成這個傳統就會成為一名妻子。若是如此,Kakenya Ntaiya想成為老師的夢想便無法實現。 於是她做了大部份女孩子永遠不會做的事情,她告訴爸爸:「我不會完成這儀式 除非你讓我回學校。」因為如果逃跑,人們會叫他「沒完成儀式女孩的爸爸」他將終身背負這種恥辱 於是他答應了。

儀式舉行的前一天,村裡的人都興奮地跳著舞、徹夜不眠。舉行儀式當天,庭院裡有一大群人在等待,他們圍了一個圈,有一個女人坐在中間。那個女人將女孩的雙腳打開,另外一個女人則抓住女孩的陰蒂, 然後用刀割下來。當時的儀式就是這樣舉行,只用一把生鏽的舊刀、沒有麻醉,很多女孩子會因此死去。Kakenya Ntaiya很幸運沒有死,她的母親請了位護士照顧她。三個星期之後,她回到了高中 並更加堅定的要成為一位教師,「這樣我可以對我的家庭有所作為。」

Kakenya Ntaiya大學到了美國求學。她發現了十三歲所經歷的儀式是女性割禮,「我得知這在肯亞是違法的,其實我不需要用我的身體作為受教育的交換條件。」至今,在非洲有三百萬的女性處於這種割禮的威脅。Kakenya Ntaiya得知了女性不應該被虐待,並有權去擁有自己的財物,「我每回去村裡一趟,都會發現我鄰居的女孩被安排結婚了,她們都經歷割禮,我必須做些什麼。」

Kakenya Ntaiya回到家鄉後建立了一所女子學校,目前有125位學生就讀。「我們需要把我們的女兒帶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她表示,當地的女孩在上學途中被強暴,而母親卻是被怪罪的一方。如果她在結婚前懷孕,母親會被責怪而她會遭受懲罰。

這是Angeline,當時來學校申請就讀,但她不具備任何要求的條件。Angeline曾經經歷了無數的搬遷。因為是孤兒,她只能從一個祖母的房子搬到另一個,從一位阿姨家再搬到另一個阿姨家。她沒有安定的生活。「我記得那一天,我看著她, 我看到一個超越了我所能看見的Angeline。我們給她機會來上學。」

五個月之後的Angeline,她的生命開始有了轉變。 Angeline希望能成為飛行員,讓她可以飛往全世界、影響世界。當我們錄取她時,她並不是最頂尖的,而現在她是整個地區最優秀的學生。
Kakenya Ntaiya認為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有125個女生將永遠不會經歷割禮。她們不會在十二歲時被強迫結婚,她們正在創造並完成她們的夢想。」Kakenya Ntaiya正在做的事情,讓這些女孩有機會發光發熱。此時此刻,女性不再被打 因為我們在社區裡開始進行的改革。


成為第一個採取行動的人,改變世界

Kakenya Ntaiya相信,成為第一個採取行動的人,因為其他人會追隨你。要放膽,站起來。要無懼,有信心。因為他們相信,改變一個女孩,同時改變了一個家庭、一個村子、一個國家。所以如果想要改變你的世界,你也在改變你的社群,你也在改變你的國家。「如果你在做,我也做, 我們不是就在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將來給我們的下一代 你的孩子,給我們的子孫嗎?」只要人們願意改變並採取行動,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創一個更好的世界。


撰稿:Tricia

行動 2.0

$
0
0

Are you are leader or follower?無論你是前者還是後者,最重要的是參與其中。


我們活在ㄧ個 “人人皆是媒體 (everyone is media)“的年代。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以前的媒體注重傳播 (broadcasting),內容控制 (content control),現在的社群媒體則是分散 (distributed),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2011 年埃及平民百姓用社群媒體推特 (twitter)反抗暴政獨裁,2012年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2013年台灣的核電爭議到最近的洪仲丘事件,這些相繼而起為正義捍衛的事件因為社群媒體串聯讓他們組織更有系統,行動更迅速。人民因為對體制不滿而自主的活動在全世界活躍開來,這樣ㄧ個開放新勢力對抗封閉的舊勢力,無論你是領導者或是跟隨者,你都不能不參與

分享是有力量的 (sharing is powerful)。 當我們有們有能力自組活動表達意見,我們已經從ㄧ個被動的旁觀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這樣ㄧ個開放的行動主義在創作的領域中更形重要,因為創作者從幕後走到幕前,支持者也變成其創作行為的ㄧ部分。

當創作者站到第ㄧ線,她 / 他已經和粉絲們建立了信任,這樣的信任也轉成有實際有價值的行為,網路意見領袖 凱文. 凱利 (Kevin Kelly) 曾經寫過ㄧ篇文章叫 1000 個真實粉絲 (1,000 True Fans),他說在網路的世界創作者要能建立忠實的社群並直接提供服務和產品給粉絲們,換句話說就是去除中間者。創作者今日可以在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 網站如kickstarterindiegogoflyingV (台灣)上傳你的創意,讓你的粉絲直接支持你。ㄧ年已經有超過 5,000種產品,服務提案在群眾募資網站上募資成功。

創作者可以直接掌握命運,直接跟粉絲互動,在 2012年 TED 大會中 Amanda Palmer 分享了她如何用群眾募資和社群媒體發表了她的第ㄧ張專輯。當她被五大唱片拒絕後,她轉向群眾募資,她在網站上號召粉絲支持她到各地巡演,每次的巡演都是跟粉絲直接接觸的機會,也讓粉絲能夠預購她的唱片,Amanda 不但成功的開啓她的音樂生涯,她更跟她的粉絲相連在ㄧ起,粉絲不只支持她的創作更支持他的理念。

在社群的年代最大的價值就是信任 (trust)。請用你的理想和信仰吸引社群的支持,讓他們變成你的ㄧ部分,而且請相信ㄧ群人聚集起來開始為ㄧ個共同的理念前進就有可能創造改變。向群眾致敬吧!


撰稿:Jason

留給18分鐘給自己

$
0
0

蔣勳:「一天有24小時這麼漫長,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給一首詩?」

文學、美學發言者蔣勳,於去年年會朗誦詩作《願》,溫厚的嗓音流入耳中直至心底的是一股發燙的暖流,久不褪去。


願──作者:蔣勳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 為你 再一次圓滿

如果你是島嶼 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 我願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你遠行 我願是那路 準備了平坦 隨你去到遠方

當你走累了 我願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棧 有乾淨的枕席 供你睡眠
眠中有夢 我就是你枕上的淚痕

我願是手臂 讓你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 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 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應和你的歌聲
你是淚 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當你埋葬土中 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 我便成塵
如果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
我就再許一願 與你結來世的姻緣

人如百代過客,在天地之間渺如蜉蝣,人生底的歡聚散宴,就如月亦有圓缺,
蔣勳誦念的《願》是承諾的相願,抓緊思念的源頭。


蔣勳:「用十八分鐘去對抗所有的苦難跟殘缺。戰爭太多、戰亂太多、流亡太多,會特別懂得圓的渴望、期待的渴望。」

團圓,是因分離感太強、殘缺太難耐;團圓,是一團思念。
中國人自古重視團圓節慶,一月十五元宵節與家人歡聚、七月十五中元節,得到水裡放水燈招喚沒有主人的亡魂與凡間共樂、中秋佳節則是與家人團圓、烤肉,
「團圓」儼然成為文化,是民族的渴望。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幻想自己天上遊仙之景,除顯現出世、入世的矛盾與糾結感,更是道盡思念久未聚首的弟弟。他對團圓的渴望就是因為有太多太多的殘缺感。

詩,或許讓人誤會,務實的人以為詩裡的風花雪月、千古風流只是團霧,若是沈浸太久便會瞬然墜入虛無縹緲的空間,然而詩卻是無形,詩可以是樂趣、溫存,詩的未知與飄渺,如覃子豪所說:「詩是游離於情感與志趣以外的東西,而這東西是一個未知,在未發現它以前,不能定以名稱,它像是一個假設正等待我們去求證。」

而蔣勳認為的詩是一股心底的共鳴,是寬廣的愛,因為詩安慰了好多好多的人。關於愛,蔣勳認為:「愛是喜悅,可以分享;愛是苦難,可以分擔。」因為如此,愛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得到一股共鳴的震盪。愛已不是文字、不是內容,愛如詩,包覆著厚重的暖度。

我們遺忘我們的語言有多麼古老,我們遺忘我們的語言在那麼遠古的時代在空氣裡愛的震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靡靡…」,此句出自詩經中《采薇》,談的是出征男子與在故鄉等待女子的相戀情懷,簡單的句子,傳達的是無盡的思念,哀傷的情緒在唱出口時,釀造了一股巨大的震動。


詩,在靈魂裡震盪

無論是悲傷的句子、喜悅的句子,詩,都不是把文字堆疊這麼簡單而已。
早期的詩是一團能量,是用語言朗誦、耳朵聆聽,如中國的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種田男女唱出來的;這首詩讓當時所有不視字的人朗朗上口,曖昧的氣氛在時代裡流傳、竄動;西方的荷馬史詩、希臘史詩則是拿樂器彈唱,傳奇的英勇神蹟在人間廣傳。

每個民族被稱為「詩」的,都是從聲音的開始,並不是是從視覺而是由聽覺轉換,文字的記載都是後期的事。然而,聽覺總比視覺還能產生共鳴,這個共鳴是非關語言的,詩存在一種感覺,你可以從轉字起伏感受文化的渲染力。


留給生命18分鐘

現代的詩少了聲音的結合,只有文字的意向,然而空間的感受才是強烈的,蔣勳:「我們少掉了空氣裡的震動,愛與同理心。」,我們並不需要用視覺才能理解生活,用心體會反而更能產生共鳴,情感是無垠的潮汐,一坡一坡的波浪翻騰再起,因此,人若是可能在一天內預留18分鐘給一首詩;在一年內保留18分鐘給一首詩;在一生之中安排18分鐘給一首詩,或許,詩將成為生命的救贖。

詩,因為無聲,所以僅能退一步,若是生而為人能重視自己預留的18分鐘,或許你會真切地從心坎間聽到月亮升起的聲音、花開的聲音、河流潺潺流去的聲音。

生命偶如寒火,冷冷的火芯,卻仍留下灼燒的愛,或許,每天留給一首詩18分鐘,對忙碌的人更是苛求,但若是每天願意留18分鐘給摯愛的人就不算苛求了。


蔣勳:「台灣是個很小的島嶼,像個嬰兒,周圍的海洋是母親。」

蔣勳的18分鐘是首詩,是送給台灣的禮物,邀請我們與海洋對話,傾聽海洋的聲音,這一瞬間,台灣人團圓團聚。

若18分鐘能當作禮物送給朋友,你會怎麼做?


撰稿:Aler

激發學習熱情的法則

$
0
0

許多書籍都在探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成效更好?一場生死攸關的經歷,使化學老師 Ramsey Musallam 從過去的「偽教學」中驚醒,領悟到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使命:培養好奇心。他提出三項激發想像力、學習興趣及使學生對事物原理充滿好奇的原則。


最近Ramsey Musallam做了這個實驗給學生看,請他們動手嘗試並解釋其中原因。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開始提出問題和討論。Ramsey Musallam很高興學生在家認真練習課堂上示範過的實驗。但令他更感興趣的是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她的視界。如果仔細觀察燒杯內部,會發現一根蠟燭;她利用溫度賦予這個現象嶄新的面貌。

學生擁有的種種疑惑和好奇心,像磁鐵般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勝過所有教育方面的技巧或新潮術語。但如果在學生發問前就展示這些技巧,將會失去老師擁有的最佳工具:學生的疑惑。例如,利用行動裝置的銀幕來講授一堂沉悶的課程,或許能節省教學時間,但若這成了學生主要的學習體驗,這只是冰冷而無人性的嘮叨,外頭披了件華麗的外衣罷了。然而,如果老師有骨氣激發學生內心的疑惑,將可以利用這些疑惑調整教學方法,從中習得混合式教學的方式。

從事教職已有 13 年的Ramsey Musallam,在一次生死攸關的事件中讓他從過去10年來的「偽教學」中驚醒。「幫助我瞭解學生的那些疑惑,能培育出真正的學習態度,而非某種照本宣科的課程,那只能提供學生瑣碎而隨機的資訊。」


向醫生的信念學習

2010 年 5 月 Ramsey Musallam被診斷出胸腔主動脈長了個大動脈瘤,必須做開心手術。當時他完全嚇壞了,但因為醫生展現出的自信使他感到放心。「這個傢伙的自信從何而來? 因為大膽嗎?」

因此Ramsey Musallam請教他。他說,第一,好奇心驅使他預設手術過程可能出現的一些棘手問題,何種方法可行、而何種不可行。第二,他勇於面對,而非畏懼反覆試驗與挫敗的繁瑣過程。第三,謹慎思考、並收集所需的資訊,藉此設計及修正手術流程。最後,懷著堅定的信心 他救了病人一命。

這些睿智的話語,令Ramsey Musallam獲益匪淺。回學校任職前他寫下自己的三項原則,直到今天依然用於教學計畫中。
第一:好奇心是首要之事 利用疑惑是卓越教學的手段,但不可本末倒置。
第二:勇於面對繁瑣過程 試誤法仍是我們每天會使用的不成文法則。
第三:反覆思考 我們的作為十分重要,理應小心謹慎並不時修正。
我們能否成為課堂中的外科醫生?彷彿我們的所作所為某天將救人一命,學生值得我們付出、因材施教。


Ramsey Musallam以自己的女兒Riley為例。幾週後 Riley即將邁入四歲一個最喜歡問 「為什麼?」的年紀。「我可以教這個孩子任何事,因為她對任何事都感到好奇 我們在那個年紀皆是如此。」Ramsey Musallam指出,這對 Riley 未來的老師而言卻是極大的挑戰。她尚未謀面的老師,他們會如何培養這份好奇心?

Ramsey Musallam以 Rildy 比喻所有的孩子,他認為輟學有許多不同原因。例如學期開始前就輟學的高中生,或市區中學的教室後排空著的座位。如果教育者能跳脫知識傳播者這種單一的角色,採取嶄新的教學方式、栽培出好奇心與探索能力,或許能為他們的學校生活帶來更多意義,並且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撰稿:Tricia

Viewing all 7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