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Daluan.com
那年,在路邊的魯冰花
還記得2009年的電影《孩子的天空》嗎?將鐘肇政的小說《魯冰花》重新編寫拍攝,調整了原先的劇情,使這部《新魯冰花》更貼近原作。
說起當年的《魯冰花》,電影與歌曲的轟動,讓它在視覺或聽覺上占了許多人一小塊的回憶。儘管故事上有些調整與修正,但「魯冰花」這個名稱早已和那清楚的歌聲連擊在一塊了,而當年因詮釋這首歌而紅遍台灣的曾淑勤,今天來到了TEDxTaipei的舞台。
從嘗試到常識
從花蓮的山裡來,喜歡唱歌的曾淑勤來到臺北唸書。因與朋友相約,參加了校園民歌大賽。第一回合她早早便敗興而歸,輸掉比賽, 淘汰出局。雖然她所喜歡的歌唱,沒有讓她在比賽裡唱出成績,但她的聲音卻讓她遇上了歌手生涯裡的第一個貴人。
當時在點將唱片的姚謙,在賽後把許多歌手找來逐一試唱,出乎意料的,沒有勝出的曾淑勤意外竟成為點將唱片公司簽下的歌手,開始了她的歌手之路。
出入唱片公司、成為一個歌手、錄製唱片到參與宣傳,對以山為玩伴的曾淑勤來說,這些「常識」是陌生的。不懂得如何錄音的曾淑勤,在唱片公司的努力下,費盡力氣的出了第一張唱片,辛苦了她也累了唱片公司。唱片公司並沒有因為素人這個身份的懵懂而放棄,於是喜愛唱歌的曾淑琴沒有放棄,更加努力勇敢面對一個如此不熟悉的世界。學習做一個公眾人物。
學著跑宣傳、賣唱片然後化妝,這些原本她不很擅長的事,一件一件的因為歌手的身份的出現,闖入她的生活,她喜歡唱歌,於是她努力學會。把這些不屬於的經驗變成一件件的常識。
標籤是一種美好符號的可能
就這樣,或許懷抱了一點怯懦,但沒有逃走的曾淑琴慢慢的在唱歌這條路上不斷向前,成為別人口中的「城市民謠」歌手、「鄉村民謠」歌手或是台灣的「Joan Baez」。
面對這些貼上身來的標籤,曾淑勤只是笑笑說:「年輕的時候我也會想要抗拒這些標簽、分類,但長大一點就會開始覺得,或許這些標籤都是很好的挑戰,因為看著你的人幫你找到了一種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可能。」
或許年輕的時候,都會有一點不羈的抵抗,抗拒於遭到分類解讀時,那種自我主宰權力的喪失,但當你把這些標籤、符號變成了一個努力的目標,當你想著「自己是否能向著它努力看看」時,標籤將變得不再是一個限制,而是路程上的另外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是外在的觀眾幫你發現的。
保持心的開放與嘗試
曾淑勤的際遇是很奇妙的,從錄製唱片到現場演唱、從歌唱跨足表演,或是從歌手變成主持人,每一段插曲都一個全新的行當,必須從頭摸索起。很不容易。
但正因為經歷的不同領域的學習,都讓曾淑勤學會了一種新的思考視角,不斷的重新審視自己身為「歌手」的身份,反省、彌補與檢討。就這樣,每一條岔出去的路,看似與歌唱未必緊密關聯,但都在每一次折返後,成為曾淑勤歌手身份的養分。
一路這樣走來,曾淑勤笑說自己憑的全是一身的好運,從他偶然成為歌手到經營歌手身份的過程裡,除了對唱歌的熱情,她什麼也沒有,沒有詳細的藍圖也沒有特別的追求。但願意打開機會去做更寬廣的嘗試,把可能那儘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加上一點對於完美的堅持,於是多樣的質地加上嚴格的品管,台灣鄉村民謠歌手這塊招牌走得如此響亮如此長久。
撰稿: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