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當機器開始取代人工勞力,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十八世紀末,伴隨著電力的大規模應用、電燈與內燃發動機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接踵而至;而近年來逐漸興起、強調客製化與動手做的「自造者運動」,則被《Wired》雜誌前總編輯安德森,比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開源硬體催化第三次工業革命
想像今天,你想要送一部玩具車給自己的八歲小孩,你不再需要特地到購物中心或玩具專賣店購買,你可以直接上網下載檔案,再利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生活寫照,而講者Massimo Banzi認為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與「開源硬體」密切相關。
「開源軟體」是一種開放他人任意取用原始碼的電腦軟體,版權持有人在軟體協定的規定下保留部分權利,同時允許用戶學習、修改軟體;而「開源硬體」則進一步開放詳細硬體設計(如電路圖、材料清單等)。Massimo提到,藉由開源硬體所帶來的知識共享,就連3D印表機本身軟、硬體的取得,都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壟斷的權利,製造生產的門檻大大地被降低。
開源共享的背後推手Arduino
3D印表機如此艱深複雜的技術,究竟是如何達到開源共享的呢?原來是「Arduino」的功勞!「Arduino」是Massimo和其團隊花費將近十年時間研發的開源硬體,為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單晶片微電腦,使用者可依據Arduino官方網站,取得硬體的設計檔,加以調整電路板及元件,以符合自己實際設計的需求。
在智利,許多用戶放棄到商店購買,決定自己利用Arduino製作電路板;有些公司則對Arduino進行修改,以迎合特定市場需求。「開源」與「共享」兩個概念相輔相成,將眾人的創意想法集結在一起:《Make》線上雜誌讓許多志趣相投的人結合成社群,將複雜的技術問題以清楚、漂亮的版面呈現出來;Instructables網站則提供網路平台讓使用者交換意見、進行技術指導。
自造者是創意的實踐家
想像一個可以辨識手語的手套,能夠將手勢轉換成聲音,甚至可以顯示出字詞;原本由軍方掌握的飛行器技術,現在你也已經能在DIY Drones網站上買到小型直升機,甚至被用來在非洲的村莊間運送物資;當你對政論名嘴感到厭煩時,你正需要一個能夠讓電視自動靜音的裝置;當植物盆栽缺水時,它能藉由具備Wi-Fi功能的元件,連接推特帳號,發出「我現在想喝水」的訊息。以上這些看似創新的高科技產品,其實都是「自造者」以Arduino為基礎自行開發出來的。
Maker《自造時代》電影預告
「自造者(Maker)」指的是自己動手將創意變成實體物件的實踐者,他們通常在自造空間裡,做出產品原型,再透過群眾募資網站與社群媒體的管道,測試大眾對產品的反應,並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群眾募資平台是最佳舞台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Pebble公司所設計的一款能夠透過藍芽與手機連接的手錶,可以在手錶上設置顯示內容,而他們成功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籌資一千萬美元,直至今日,Pebble智慧型手錶已經在全球賣出超過四十萬隻。
反思台灣的自造者環境
Massimo相信,開源共享的概念能夠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就連十二歲的青少年也能成為「自造者」,一旦給了孩子基礎的工具, 他們表現出來的能力著實讓人感到無限驚豔。當「自造者運動」已經在全球漸興,更與創業結合,演化出新的商業模式,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將「自造者嘉年華會」搬到白宮裡舉辦,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台灣整體產業、教育環境以及創業政策究竟給予這群「自造者」多少關注?
撰稿:Sophina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