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中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做出一些决定,這些决定會深刻影響自己未來的生活,但當我們成為未來的自己時,卻經常對過去做過的決定感到後悔。所以年輕人花很多錢洗去少年時花很多錢做的纹身、中年人急著跟年輕時迫不及待想结婚的人離婚、老年人很努力地揮霍中年時不停工作所賺的錢,這樣的例子在人類一生當中不斷上演。而在現在的畢業季求職潮中,試著問問自己,在人生的旅程當中我們想留下的是什麼,是被人人所稱頌的履歷成就,亦或是在你喪禮時被人懷念的悼詞美德呢?
在人生結束之後,你想留下的是什麼?
David Brooks區別寫在履歷上的成就跟寫在悼詞中的美德。放在履歷中的優點,是你向公眾展示的技能,然而,悼詞中出現的德行是那些人們在喪禮中提到的特質,你更深層的本質—你是否勇敢、有愛心、值得信賴、持之以恆?大部分人會覺得悼詞中的美德比其他形式的美德更重要,但是它們是我們最常想到的嗎?其實不是如此。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兩個特性,一個的座右銘是「成功」,另一個的座右銘是「愛、救贖與給予」,也因此我們生活在永久的自我對峙中。外在的成功跟內在的價值是衝突的,因為人性的兩面是靠不同的邏輯方式運轉的。外在的邏輯是顧全經濟效益的邏輯: 輸入帶來輸出,冒險引導出獎勵。內在則是依靠一種道德的邏輯,常常不合乎常理。要施捨才能獲得、要放棄外在東西,才能讓自己的內在更強大、為了要找到自己,必須要先迷失自己。
然而,當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對「外在成功」有利的社會,因此經常疏忽「內在價值」。然而David Brooks提出的這種區分法,能讓我們在面臨職涯抉擇時,多了一種思考方式來做決定。
Dan Gilbert: 所有人的生活都被一種錯覺圍繞
當我們面臨一些重要的抉擇時,時常陷入一種錯覺而作出不適當的判斷,心理學家Dan Gilbert 做了一個實驗來解釋這個現象。在這個實驗中,他們詢問了數千人,讓當中一半的人預測未來10年中自己的價值觀會發生多大的改變,並讓另一半的人告訴他們在過去的10年中,自己的價值觀發生了多大的變化。當他們拿18歲的人的預測與28歲的人的回顧做比較時,即可做出一個有趣的分析—我們真實的變化比想像中的變化來得快很多。以下這張圖能讓我們瞭解這種影響有多大,當我們把這兩條線連接起來,可以看到18歲的人預期在28歲時的改變,竟和50歲的人實際經歷的一樣。
不光是價值觀和人格,人們的偏好也有同樣的現象。根據他們的調查顯示,人們推測他們現在的朋友在未來10年還會是同樣的人,他們喜歡的渡假之地在未來10年內還會是同樣的地方,然而,年長10歲的人都會说:「嗯,你知道,這確實不一樣了。」而這種錯覺將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影響著我們做决定。舉例來說,想想自己現在和10年前最喜歡的音樂人。當我們問人們願意付多少錢來參加他們現在最喜歡的音樂人在10年後的音樂會,平均來說,人們說他們願意會付129美元。然而,當問他們願意付多少錢去看他們10年前喜歡的音樂人現在的演出時,卻只有80美元。照理來說,這兩個數字應該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我們沈浸於當前的喜好因而付了更多的錢,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做決定時,往往高估了「當下喜好」的持久性。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能記得10年前的我們是什麼樣子,但是要想像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很困難了,然後我們會錯誤地認為因為很難想像,就不太可能會發生。其實,現在的你只是處於一個轉瞬即逝、暫時的狀態而已,就像所有那些過去的你。在我們的生命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因此在面對選擇的時刻,我們應該要相信自己未來的成長將會和自己過去10年來的成長一樣多,誠實地去做決定、勇敢地去相信你的夢想會成真。
撰稿:黃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