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視上播出戰爭、飢荒、地震、海嘯肆虐等時事,某些人的心立刻心生憐憫,接著情緒被震撼、痛擊、悲憅所攪和;另一方面,也會聽見有人略帶冷漠的說:「這樣的悲劇日日上演」、「無能為力」…….要不然就是選擇關掉傳播媒介,停止接觸這些亂象,面對這樣的行為,慈善工作者稱這為「同情心疲乏」。
我想,大家都認可同情心的價值,但是,當同情心開始顯露疲態時,我們能為自己做什麼?是成為無感之人、被同情心的壓力擊垮、還是選擇逃避?
過度同情,將衍生更多難以收拾、負荷的自我情緒
Jackie Tabick在某次與失去親人的朋友們一同坐在葬禮上,在哀傷的瞬間,他腦袋瞬間埋沒在悲傷、艱困之中,這些情緒讓他快速地墜落到他個人、家庭、生活中所面對的種種挑戰與困境,但是,他很快地發現,沈於這混沌情緒之中,只會使他的情緒超出負荷,難以消化。
在面臨這種超出自我負載情緒之時,你必須要清楚他人的需要,但這種清楚是得建立在生活能正常運作的基礎上,進而給予他人幫助,因此,同情的部分意義在於了解人們為什麼做一件事的真正原因,因為,在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瞭解他人痛苦的前提下,你只能更深的多了解你自己,這是為了要讓你的心更堅強的唯一方式,當你的心更堅強時,你才能給予他人力量,而那股力量也將成為你不再墜入悲傷、哀慟的漩渦之中。
一切事物均有所限度
如果你對世界上主流宗教信仰有所接觸,一定會發現「慈悲」、「同情心」、「愛」是宗教的部分教義,例如:猶太教的托拉(猶太教聖經)要求人類要愛及自己的鄰居如同愛自己一樣、而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基督教教導我們要學著原諒、愛切敵人……在這些宗教教條下,都強調著同情心的重要性,畢竟,如果連上帝都沒有教導同情之情,那這個世界的面貌將更凹坑不平。
Jackie Tabick以猶太教教義巧妙地解釋了創世紀的由來:在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時候,祂認為最佳做法就是僅賦予這個世界正義、神聖的屬性–因為上帝是正義的,很理所當然整個世界都應該是正義,但當上帝繼續預測未來時,卻發現沒有「絕對正義、公正」的世界,於是,上帝決定創造一個充滿「同情心的世界」,上帝再次的預見未來時,卻發現:如果世界只有同情心,那麼這個世界將充滿混亂,一切的事物均得有所限度,就像當你把冰水倒入一個美麗卻易碎的玻璃碗,,它會碎裂;倒進沸騰的水,它也會碎裂,因此,你得把冰水同滾水混合再倒入器皿,就如上帝讓正義與同理心都存於世間。
中庸之道在於同情
當然,光是只有正義、同理心的世界是不足夠的,還得讓更多感情發酵,讓同理心進入世界,付諸行動,Jackie Tabick說:「我們不能總只想著如何友好對待我們的鄰居,而是應該付諸行動、慈悲為懷。」此外,正義、同情心、慈悲,這三者更是得融合其中,因為「正義」是讓我們了解生命裡的界線觀,也是促使人類感受生命和活著的真正價值信念,這即為社會正義中的樂於行善,你得理智的瞭解你不可能為任何人做任何事而沒有任何限制,你得不計代價的保持平衡使之適中,因此,取得中庸之道的原則就在於「同情」。
Jackie Tabick說:「同情不僅定義為了解他人痛苦,這更代表對個人與萬物之間之聯繫的理解、了解個人屬於萬物、了解在我們所見、所聞、所感之深處,瞭解生命有一致性。」
因為瞭解萬物的一致性,我們才能忘記習慣評論他人的惡習,以及當自我感覺良好之時,能夠放棄那些自我良好的標籤,試著往付諸行動的真正意義前進,褪去惡意的習慣、情緒、想法、框架、價值觀…….幫助自己擺脫這些舊模式的行動力,也是富有同情心的基礎概念,因為心的清澈更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在世界的定位。
的確,有同情心固然很好,但許多時候過渡的同情心會使我們產生一些難以控制的情感。你一定瞭解應當愛及周圍的人,就如愛自己一般,但有個問題是:「隔壁那些人,你就是無法忍受!」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的挑戰是:如何把一個好的想法付諸行動。
撰稿:Aler 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