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刺青嗎?若你不敢刺青,原因會是什麼?
在這則不到六分鐘的演講裡,Juan Enriquez 說:你在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kedIn、甚至是手機、GPS導航系統上所有活動,可能不只像「足跡」那像在身後留下印記,而是像「刺青」般永恆的留下紀錄!
人人都有的網路刺青
自科技產品及社群網路問世以來,質疑「數位足跡」將影響真實生活的聲音就不曾消失過,而 Juan Enriquez 只是對此提出了新的譬喻,強調大多數人並沒有充分認知到每個衝動決定所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該存在,而是因為這些東西的力量太強大,我們該謹慎地思考我們的所做所為,而不是將它當作兒戲,以為沒有人會在意我們深夜兩點時貼文。」
此外,除了社群網路和巨量資料無孔不入地滲透我們生活的趨勢,Juan Enriquez 也提醒我們,現今臉部辨識軟體已開發的十分完善,結合網路與社群媒體後更是大大的擴展了「網路」與「隱私」之間的灰色地帶。
例如不久前,以臉部識別技術聞名、擁有一百八十億個臉部資料的以色列新創公司 Face.com 就被 facebook 所收購。你能想像這些科技與網路、社群等結合起來會是什麼情景嗎?舉例來說,下圖這張在酒吧拍攝的照片中,後方的仁兄意外入鏡,但有心人士能輕易的透過臉部辨識軟體和網路找到這個人的所有記錄!
相信這種私人生活被公諸於世的感覺令不少人感到毛骨悚然,而雖然 Juan Enriquez 介紹了一款能夠防止臉部辨識軟體認出你的眼鏡(glasses designed to impede facial identification software.),但這絕對不是解決之道;因為,社群媒體與網路就像刺青一樣,絕對是展現自我的絕佳管道,許多刺青圖案的背後更象徵著耐人尋味的故事;而在討論這些「數位刺青」時,目的不是要將自我從科技產品中完全抽離,只是要記得避免在醉的不省人事時魯莽地留下慘不忍睹的永恆印記,找出如何聰明的使用數位產品的方式、並意識到每個決定所留下的痕跡和可能的影響!
希臘故事的啓發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Juan Enriquez 以希臘神話故事作為啓發,給了大家以下五個具體的建議:
1. 小心你所張貼的內容
神話故事中,遭受懲罰的 Sisyphus 費力的將大石頭推到山頂,但每次一鬆手,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石頭滾回山谷。我們的名聲就像這塊大石頭,你必須不停的確保它沒有滑落,而一旦滑落,你就只能費力地往上推;也就是說,小心你所張貼的內容!
2. 別成為自戀狂
美少年 Narcissus 終日坐臥在湖畔欣賞自己的倒影,愛上自己,最後被變為水仙花。我們在網路上建立我們的形象、堆砌並展現自我的生活軌跡時,也注意別太沈迷於自己網路身份而成為自戀狂!
3. 不要追蹤情人的過往資訊
追隨死去情人來到地底世界的 Orpheus 在故事中禁不住期待與誘惑,在完全離開地底之前回頭望了情人的身影,就此打破了換取愛人重生的條件,從此只能與情人天人永隔;Juan Enriquez 提醒我們,也許我們也不該在好奇心的趨使下過度挖掘情人的過往!
4. 別忘了繼續前進
賽跑健將 Atalanta 喜歡向男人下戰帖:贏者能抱得美人歸,輸了卻只有一死的份,而她最後仍被 那些 Hippomenes 不停地往前丟擲的小小金蘋果給打敗了!而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令你想要立刻上網分享的事件就是那些分散了 Atalanta 注意力、拖延速度的小金蘋果!
彷如「虛擬影子」的社群媒體
最後,除了Juan Enriquez 所提出的「數位刺青」,再與讀者們分享另一種對社群媒體的想像:《Our Virtual Shadow: Why We Are Obsessed with Documenting Our Lives Online》作者 Damon Brown 所提出的觀點:我們的「虛擬影子」。
「我們越來越專注於這個身後的影子;這個影子就像我們的倒影,只不過慢了幾秒鐘。」
這個影子可說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變得越來越清晰、逼真、立體、緊貼著真正的我們,例如無時無刻分享所見所思的 twitter、facebook,或是 google 前陣子所推出的 Google Glass,幾乎可以全方位記錄下所有生活細節…。
我們近乎上癮的記錄生活、捕捉美好時刻、更新狀態,而在此同時, Damon Brown 提醒我們:我們很有可能正在逐漸喪失「活在當下」的能力,例如,香味四溢的美食當前卻忙著拍照、婚禮中緊抓相機卻未用心感受…。
回首人類文明進展,這些探討如何與科技共處的而不喪失人類本質的討論自古以來一直存在,不論是電視機發明得當時、或是原始人發現火焰的瞬間;Damon Brown 給大家的建議是:「如同我們的祖先一樣,我們只是要找到聰明的將這些新科技與生活結合的方式,而具體的做法便是自問『這會不會影響到我的生命品質?』一如我們反思所有其他的活動一樣!」
撰稿: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