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聲響邂逅劇場,觀眾成為創作者

$
0
0

凱吉的新生

2013年,是美國前衛作曲家John Cage的一百零一歲誕辰,他在作品中不斷挑戰音樂定義、演出形式、甚至表演者與觀眾關係的實驗精神,在跨越世紀後,若凱吉以一歲之姿重返人世,會以何種全新的面貌現身? 《凱吉一歲》由動見体劇團的音樂總監林桂如發起,邀請了擅長動力機械裝置及聲音藝術的王仲堃、編舞家董怡芬、燈光設計黃申全,在藝術總監符宏征的統籌下,共同創作與演出。創作團隊以John Cage的音樂概念為出發點,選擇放下、不演奏他的作品,而是利用不同藝術背景的多角創作思維,重新思考:「什麼是聲音的展演性?」,繼而打造出一座充滿遊戲興味的聲響實驗室。

延續2012年在《失聲祭》的首次合作,林桂如與王仲堃從拆解鋼琴再加料、重組而成的「改噪鋼琴」開始,尋找更多解構、玩弄聲響的方法。整個作品雖然以聲音為主體,但並非以典型的作曲方式來完成創作。在排練過程中,林桂如會先提出幾個音樂「演奏」的方法,與董怡芬、王仲堃共同嘗試,「我們在每次排練中,都會發現新的、讓鋼琴發聲的方法,這點很令人興奮」; 在創作者不斷的來回拋接中,音樂的樣貌也逐步改變,有時是與舞蹈、動力裝置間的對話,有時是表演者情緒的延伸,甚或是一種能量上的堆疊。最後再以一則媽媽與孩子前往太空的虛構故事作為背景文本,把發展出的段落聯結成完整演出。


與樂器再次相遇

即使曾經主修鋼琴的林桂如,面對「改噪鋼琴」,一樣必須重新經歷摸索、認識樂器的過程。創作者們回到起點,以各自的觀點重新定義如何「彈奏」,實驗樂器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林桂如以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像是彈力球、石頭、鍋碗、乒乓球等,在裸露的琴弦上敲打;棉繩連結琴槌及董怡芬的服裝,每當董怡芬移動肢體,便牽引琴槌敲擊出對應的樂句,她既是聲音的操縱者,卻也受其制約;王仲堃在鋼琴上加裝的動力機械裝置,打開開關便會自動摩擦或敲擊琴弦發聲。

另外一項由王仲堃研發自製的發聲裝置 「聲瓶」,以金屬零件、塑膠管線、壓克力管身與LED燈製作,可藉由電腦操控吹奏出不同頻率的汽笛聲響。聲瓶無論在材質與燈光色調上都透露出冷調質感,與保留木造結構、手工感濃厚的改噪鋼琴,在空間中形成明顯的對比,使得《凱吉一歲》中的視覺與聽覺層次更為互映、豐富。


機遇帶來生命力

《凱吉一歲》的首演場地原本是視覺藝術的展覽空間,創作團隊順應場地的特色,從中發展出更多想法。場地中的一堵牆將空間一分為二,有著不可避免的視覺死角,這樣的先天限制,反而促成《凱吉一歲》打破表演區與觀眾席的界限,讓觀眾在演出中可以自由遊走於空間裡,創造屬於自己的流動觀看路線。

身為穿梭於空間中的表演者,容易吸引眾人目光的董怡芬必須適度「留白」,讓觀眾藉由自發性的好奇心而改變觀賞焦點,把發掘聲響與光影變化的驚喜留給觀眾親自體驗。王仲堃雖然是在特定位置透過電腦程式操縱聲瓶,但隨著每場觀眾給予的反應不同,也會影響他當下決定如何即興演出。

燈光設計黃申全此次捨棄了慣用的劇場燈具,利用傳統燈泡為《凱吉一歲》點亮更多驚喜。有別於一般高懸於上的燈具,透過精巧的陳設,裝置旁的燈泡與電線彷如蘆葦般從地面直立生長,或如花朵般在空中盛開、充滿生命力,當光線與聲響互為呼應而明滅時,燈泡也宛如植物般呼吸著。此外,在演出空間中設有許多開關,觀眾可以自由控制燈泡明暗,或是觸發祈雨棒、風鈴等其他發聲裝置,成為作品中的重要表演者之一。


不再疏離的觀看方式

在這場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聲音發現之旅中,《凱吉一歲》 鼓勵觀眾主動探索,從被動的旁觀者角色,轉變為參與者,成為作品中「不可預期」的一部份。每場演出都因觀眾的加入而充滿驚喜與變化,體現了John Cage的哲學思維。 《凱吉一歲》 融合了空間、聲音、科技和展演領域的可能性,成功創作一個屬於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及觀眾們的場域,喚回遺失的好奇心,讓凱吉的童心引領眾人一同觸摸、覺察、傾聽、發現,而後會心而笑。藉由開放自由的展演形式,讓觀眾能帶回屬於自己最獨特的劇場經驗,使得當代藝術不再冰冷而遙遠,而是充滿溫度的日常記憶。


撰稿人:陳歆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