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超級天災,怎麼辦?打造有「韌性」的環境

$
0
0

根據國際科學機構統計,全球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有持續增加的趨勢,2000年至2009年,災害發生的次數就比前一個十年多了50%,全球受影響的區域和經濟損失也不斷上升,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天然災害的嚴重性,思考如何與環境和平共存。

韌性(resilience)理論是個可以思考的方向。由生態學者Holling於70年代提出,該理論挑戰了傳統的生態平衡理論。韌性理論認為,由於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和不可回復性,人類不應該用管理和防治天災的想法去面對生態系統,而是儘量減少人為的控制,提高系統在遭到干擾後自我回復的能力,也就是「韌性」。

這樣的理論套用在城市規劃上,「韌性城市」的概念因而誕生。當我們無法阻止極端天災如超級颱風、地震、火山爆發的發生時,如何減輕災害、保留必要的能量,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環境迅速回復,成了需要第一優先考慮的事。


人,地球最沉重的負擔

人類出現在地球的歷史上不算長,但人類卻為地球的生態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韌性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如何讓生態系有更強的回復韌性,主任Johan Rockstrom認為,人類發展的副作用已經大得無法回頭,而到了要尋找創新概念和典範的時刻了。

環境受到的壓迫可以從多方面來看,首先是人口成長,工業革命不只帶來爆炸性的人口增加,也加深了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缺乏資源的人為了爭取發展的機會,無力顧及環境的永續發展,只能追求眼前的短利。再來,是氣候的部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造成了冰層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連帶造成了生態調節功能的嚴重衰退。生態系統以一種非線性,不可預測的方式不斷變化。如果我們毫無準備,生態系統最後可能在我們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迅速崩解。

Johan Rockstrom


環境承受已在崩潰邊緣

Johan Rockstrom更進一步指出,要能得到安全的發展空間,必須注意包含氣候在內的九大生態支持系統(氣候、海洋酸化、臭氧濃度、淡水消耗量、生物多樣性、氮磷循環、土地使用率、二氧化碳濃度、氣溶膠濃度、化學汙染〉,一旦破壞其中一個,便會對其他幾個造成更大的壓力。

有張圖可以顯示經過量化分析後的「安全發展空間」,黑色方框內為安全的發展空間範圍。1950年以前人們還處於安全的發展空間,直至今日,有三個系統已經瀕臨崩潰,而一旦系統過度崩壞,地球的環境可能將再也無法回復到適合居住的程度。人類必須重新檢討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

Johan Rockstrom

要讓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都達到開發的平衡,各國政府和企業必須改變目前的思維和管理模式,我們需要更有效率、更彈性地將資源效能最大化,我們也必須研發出產能穩定、能夠適應環境的新工法與新技術。各地已經有一些成功的範例,不論是農業、工業或能源,但最重要的還是心態上的改變,我們必須瞭解,不論人類如何發展,都必須顧及到生態系統的穩定,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地球擁有健康的復原力。


不願面對的真相

工業污染帶來的氣候變遷已經無可避免,氣候變遷科學家Vicki Arroyo認為,既然如此,我們應該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這些變化。世界各國都有遭受天災嚴重影響的地區,因此,改變生活方式以因應天災,是所有人共同的重要課題。

我們能為適應氣候變遷做哪些準備呢?講者提出了幾個實例:2005年被卡翠娜颶風摧毀而重建的土恩跨海大橋比原先高了六公尺,因而能承受更強大的洪水沖擊;新建的房子更開始注重再生能源的利用,從太陽能獨立電網儲存下來的多餘電力甚至能夠回存電力系統。

Vicki Arroyo

而除了科技與基礎建設,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人的因素。經過研究,很多人在颶風來襲時是因為拒絕離開家園,或是無法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離開而身亡,這是因為大多數交通工具和避難所不允許主人攜帶寵物進入,因此,颶風的災情便促成了寵物撤離及運輸標準法的通過。

Vicki Arroyo


對氣候變遷採取實際行動

在乾旱嚴重的衣索比亞,因為水源設施不足,有70%的人依賴雨水生活,於是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幫農夫建造更完善的山坡露台來儲存雨水。當乾旱來襲時,他們更提供「農業風災保險」,讓他們建立信心、積極投入自己的農作設施,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他們的農作規模漸趨穩定,並足以承擔一定風險、具備環境應變能力。

芝加哥曾在1995年遭受熱浪侵襲,在那之後,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降低高溫的影響。藉由種植樹木、建造不易吸熱的冷白屋頂或綠能屋頂、配合塑膠袋稅政策,成功將芝加哥轉變成優秀的綠能城市。除了降低熱島效應的衝擊,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雨水的流失,成功達成三贏局面。

Vicki Arroyo

這些啟發性的範例告訴人們,當我們懷抱信念去面對氣候變遷時,我們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每當天然災害發生,我們認知到人類的渺小,才知道對生態的了解還太少,光憑科學預測來控制環境幾乎不可能。關於和自然共存,我們沒有速解法,也沒有絕對解,只能謙卑地從不斷的行動和實踐中學習,自我改進。


撰稿:Ivan Wen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