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媒體經過社交化後,公民記者已無所不在,人們能輕易地在各平台中參與議題討論,在臉書、微博留下一則動態表示看法,而人肉搜索、錄製影片上傳Youtube的案例更證明新聞與網路媒介結合後所創造出來的巨大影響。
現在宛如是個手指革命的時代,連要參加一場社會運動或者是一場中大型分享會,都得先經過社群媒介與他人連結,面對資訊時代的衝擊,Clay Shirky提出四種媒體轉變的過程:
一、從一對一的單向訊息轉為多對多的網絡資訊
過去的媒體從文字、語音播報的方式建構,而現在我們正在創造一個無所不在的媒體架構,媒體工具不斷的被社交化,大家變得輕易的能夠參與討論,21世紀的媒體架構開始轉為多對多人的對話模式。
二、數位化載體
網路成為其他媒體的載體,電話雜誌與網路訊息相連,媒體已經不再是訊息的來源,而是一個看不見的討論空間。
三、讀者也變成做新聞的人
這就好像觀眾也變成是做節目的製作人,而不只是觀眾。每當一個新的讀者進入媒體網絡中,讀者就能身兼記者之職。
四、資訊的穿越度增強
中國在過濾資訊甚為嚴苛,許多中國重大新聞即便已在國外擴散但中國人仍有可能不知情。但隨著網路時代的轉變,資訊的穿越度增強,國外的資訊很容易獲取並流向內。即便中國完全地切斷進入社群的連接方式,他們也無法全然阻擋。
你看的報導夠真實嗎?
面對媒體型態的轉變與創新,即便是號召社會運動都是用網際網路媒體的傳播性與滲透性進而聚集群眾向心力,人們或許認為如此的進展更為方便,畢竟動一動手指就能全盤回應各方資訊也能省下不少時間,但正因為如此,訊息的真偽與深度使得我們更難分辨。
資訊媒體傳播的進步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速,人們親眼看見的事情能即時做出報導,「做新聞」似乎已經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在這麼眾多的資訊中要如何分辨哪則報導是重要的呢?你所看的報導又有多真實?
記者角色的轉換
同樣身為記者的Markham Nolan認同網路資訊的爆炸量讓眾人難以負荷,但卻也肯定網路為新聞行業帶來的正面效果。他承認新聞媒體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已經大幅改變,Markham Nolan:「過去,記者扮演的是至高無上的輸出端,如今,記者同時也是個輸入端,必須仰賴觀眾幫忙挖掘新聞;而且,透過觀眾的力量,往往可以更快速、更真實地呈現事件的原貌,重點在於,經常能帶來足以改變社會的正向效果。」
當然,這樣的轉變似乎有點瘋狂,因為這表示觀眾與媒體端再也不能脫離彼此,但很顯然的我們正慢慢地習慣這樣的社交媒體資訊,如同Clay Shirky所說的「讀者也變成做新聞的人」,而這產生的正面效益是讀者更能與專家或具有專業知識的業餘人士一同分享與討論,以前只能遠端的聽取單向意見,但現在靠著網路平台的互動,兩端能思辨、交換資訊。
事實並沒那麼糟
多數人面對台灣媒體業多數是抱著負面的看法,但若是能知道訊息的擴散度與民眾的參與程度能大幅的調整新聞品質,或許媒體的內涵將能一步步的被改善,過去的新聞媒體是訊息的守門人,現在的訊息守門人可以是讀者也可以是新聞媒體。
當然,現今資訊的弊病存在著過度社交化、氾濫、低成本等問題,越來越多媒體不再針對訊息深度來傳遞訊息,反而將網絡用來號召團體或重複散佈聳動言論進而提高收視率,我們所面對的是任何人都能擁有自己的訊息脈絡,若想要接收到資訊是成熟且正確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先過濾訊息,Clay Shirky:「我們如何能將這樣的媒體運用到最好?即使要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台灣的新聞產業在資訊辨別上還有很大的進一步空間,也代表我們得開始改變過濾訊息的態度。
撰稿:Ying Pu 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