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究竟是不是個好的體制?這個問題在21世紀不斷被人們討論,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諸多已開發國家陷入一片景氣低迷,有些地區至今尚未完全脫離經濟泥沼,這使得一向對資本主義深信不疑的西方國家也開始出現質疑、檢討的聲浪。
資本主義的困境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說「看不見的手」,意思是「如果每個人都自利行事,社會利益就能最大化」。
這句話現在聽來格外諷刺,當前的資本主義經濟嚴重失衡,造成勞資關係惡化、失業問題越趨嚴重。所得分配不均,經濟不平等的情況加劇,導致社會流動性降低,加深了社會內部矛盾。更甚者,資本主義淪為少數菁英團體操縱在手裡的工具,人們失去對自由市場的信任。
經濟困境、道德危機與社會弊病交織在一起,西方對資本主義的反思,確實點出了許多問題,但究竟該怎麼解決,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共識。不過,本著資本主義過去所帶來的榮景,與其全盤推翻,也有一派人士期待「改良版」資本主義的出現。
利潤不是一切
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曾呼籲以「負責任的資本主義」與「有道德的市場」來解決當前資本主義的困境;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亦曾表示,純粹追求自利的資本主義時代已結束,未來應朝「兼顧利他性」的資本主義發展。如果這真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帖良藥,那麼就企業界而言,也許就該如聯合利華營運長Harish Manwani所言,在追求競爭與利潤的增長之外,更要強調「責任的增長」。
所謂的責任增長,簡而言之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在面對社會變遷時,企業不能當個無知的旁觀者,而是要扮演服務社會的角色,在獲得利潤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
小行動,大改變
Harish Manwani在剛進入聯合利華印度分公司的時候,他的老闆問他:「你知道你為什麼來這裡嗎?」Harish Manwani回答:「我來這裡要賣很多肥皂。」沒想到,這個回答老闆並不滿意,他的老闆告訴他:「你是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起初,Harish Manwani覺得這種說法很可笑,賣東西不就是為了營利,距離「改變別人生活」的理想還差得遠。但後來他慢慢意識到,品牌確實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驅,當一個品牌、企業夠龐大的時候,就足以產生擴張效應,讓一個微小而簡單的行動有深遠的影響。
賣肥皂、洗滌劑,也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產品,卻有可能比製藥公司拯救更多性命。全球每年有將近五百萬名兒童因為缺乏肥皂,而死於各種感染病症,為此,聯合利華策劃了全球最大的洗手行動,致力於改善全民健康衛生。
此外,針對環境議題,聯合利華也推出能夠節約用水的洗滌劑;他們還培訓印度鄉村的女性做小本生意,並藉此有效傳播營養和衛生的資訊。這些例子顯示,除了販售商品,企業也能盡己之力,設立具體的目標,承擔一定的責任。倘若社會中的每一份子都能確實各司其職,而不是只想著牟取最大利益,才能使全體的利益最大化。
Harish Manwani認為這一切知易行難,需要有優秀的領導力引領,藉由重新定義商業模型,來改變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得從小地方開始發揮影響力。
聯合利華作為知名跨國企業,展開了「聯合利華永續生活計劃」,以「增進健康與生活品質」、「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提出了七項承諾,包括健康衛生、強化營養、永續性採購等,確實為企業界的指標。但同時值得思考的是,隨著各大企業都開始標榜承擔社會責任,大眾是不是該用更審慎的態度看待它們如何反饋社會,別讓這份責任成為企業牟利最好的掩護。
撰稿: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