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面對一整排選擇多樣的生鮮蔬果,令人眼花撩亂,不管是青蘋果、紅蘋果,還是產地、大小各異的品種,光是蘋果的選擇就已多到讓人不知從何下手。但你知道嗎?其實從十八世紀以來,農民所種植過的七千一百種蘋果當中,有六千八百種已經滅絕!
挽救作物多樣性
的確,就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攝取的食物範圍來說,剩下三百種蘋果已經是綽綽有餘,絕大多數的人大概一輩子也不會把所有種類的蘋果都吃過一回,更不可能對數十萬種的麥子與稻米品頭論足,辦個所有糧食品種的試吃大會。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世上仍有許多個人與團體在強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呼籲大眾一起來拯救即將滅絕的作物呢?
致力於推廣全球種子保存計畫的農學家Cary Fowler告訴我們:「儘管去超市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注意到有多少種選擇,但我們還是要挽救這些作物,因為沒有什麼所謂最好的品種,今天最好的品種就是明天害蟲或疾病的午餐!」
面臨不斷加速的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和災難性飢荒之間的距離很可能只是一線之隔,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會有多劇烈,農作物是否能夠適應這樣的變化而存活?農業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可是關係到人類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為了因應不可知的未來,維護作物多樣性可能是唯一的解藥,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盡可能保存所有作物的種子是必要的。每一個品種都是一種基因資源,也許現在某一種蘋果的口味在市場上不討喜;某一種豆子缺乏食用價值,但難保在未來,這些現在不被重視的品種,反而比當今常見的品種還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更能抵抗病蟲害的影響。也就是說,任何品種的作物,只要含有一個好的或是特殊的性質,就值得被保留,以備不時之需。
極圈裡的寶庫
事實上,世界各地已陸續建立起種子庫,儲藏各種農作物的種子。然而,種子庫需要精密的冷藏儲存設備與良好的管理,全球目前一千四百多座種子庫當中,有許多座落在伊拉克、阿富汗、盧安達等政局不穩、遭逢戰亂的地區,隨時面臨毀損的危機。種子銀行所遭逢的一次毀壞,可不是日常災害這麼簡單,必須承受許多作物從此在這世上滅絕的代價。
有鑑於此,挪威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支持下,在其北方深入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建立了一個全球種子庫,截至2013年已儲存高達七十七萬種作物。這個種子庫建在斯瓦爾巴的永凍土帶,使用極厚的混凝土隔板建造,建築物深入地底,長年維持在攝氏零下十八度,省去冷藏設備的裝置,並且能夠承受強烈地震與核子武器的攻擊,種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保存數百年甚至千年,成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除此之外,全球種子庫就像是植物界的銀行保險箱,各國都可以將種子免費寄存於此,也隨時都有取走寄存種子的權利。一旦遭逢天災戰亂,毀損當地原有生態時,就可以借助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所存放的種子,恢復一線生機,避免滅絕的危機,儼然是植物的諾亞方舟。
拯救人類,從保存種子做起
全球種子庫的目標,是保存世界上所有農作物的種子,維持物種的多樣性。距離這個目標,或許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在為非常遙遠的將來做打算,而低估它迫切的重要性。
就像Cary Fowler說的,「這不是一件做了很好,不做也沒關係的事。」也許在可預見的短短幾十年內,天氣的變化將會全然不同,農業能不能跟得上氣候變化的腳步?沒有人能夠給答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做好最完善的準備。
已故的西瓜大王陳文郁曾說:「每一顆種子都是一份責任。」不管是致力於研發新的品種,改善農民生計,還是保存種子,防範未然,都是需要持久進行、努力不懈的工作。保存農作物,也許可以拯救我們自己,同時為世世代代保一份無價的生命險。
撰稿: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