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生活便利,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能買到食物;想要下廚,就連街角的便利商店都能買到食材。人們早已被如此便利的食物取得方式給寵壞,而不再思考這些食物從何而來、如何來、要養活一整座不事生產的城市又得耗費多少能源?
「過去食物是我們生活的中心,現在則被邊緣化了。買賣食物曾經是社交活動的一部分,現在卻隱姓埋名。」《Hungry City》一書作者Carolyn Steel認為,人們之所以總是不信任、甚至浪費食物,是因為現代人無法體會人與食物、城市以及大自然的鏈結關係。當今許多環境、能源耗損的問題其實大都起因於太過便利的食物供應系統。
生活便利的背後代價
隨著人類飲食習慣西化、對肉食的需求增加,據統計,每年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農作物是拿來餵養家畜,也就是說,隨著肉食主義者增加,我們也就相應需要更多農作物。Carolyn Steel表示這會是未來的大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飲食習慣,那麼在都市化與對肉類的消費需求共同增長的狀況下,光靠現有的農獲量恐怕難以餵飽六十多億個肉食動物。
人們想開發更多可耕地,反倒造成更多的環境災害,每年有一千九百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在消失當中、酸雨和過度施肥等因素使得土壤鹽化、不當的開發導致水土流失,食物又因長途運輸而耗能過度;儘管如此,人們卻不夠珍惜這些付出沉重代價的食物,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產銷過程中,有高達半數的食物會因即期或外型不符消費者期待等理由而被丟棄。
這些浪費當然不合理!原因在於地球上有十億人挨餓的同時,也有十億人過胖,人們不僅無法適當分配食物,甚至不去設法改變現狀,我們真正該面對的事實是:這個供給系統無法永久持續。
食物與城市的發展史
其實,農業與城市是共生的,大約在一萬年前古老的西亞,農業與城市同時誕生於這塊肥沃月灣,有了足量且穩定的穀物供應,一座永久聚落才得以生成。當時的聚落結構緊密,以一座大型神殿為中心,周圍是農田,由中央集中祭神的農作物,再將剩下的穀物發還給人們。農業不僅養活了人的生活,也滋補人的精神。
到了西元一世紀,人口大量成長,只靠農業已無法養活所有人。因此,羅馬便開始發展「古代食物道路」,藉由海運和軍事侵略以獲取更多食物。食物與城市的關係也從自給自足,演變成建立穩定的運輸路線。
從十七世紀的倫敦地圖中,可以發現食物和道路的密切關係,像是麵包街、星期五街、穀物市場、家禽區……這是人們的生活圈,他們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也知道餐桌上的肉類來自幾天前市集的家畜。食物扮演著城市有機循環的一部分,然而,後來大量的鐵路鋪設讓一切都變了。
這張圖描繪了1840年倫敦的景象,有了鐵路後,家畜會先在鄉村被屠宰後再運進城市。火車通行九十年後,倫敦人的食慾也不斷增大,光靠城市中的步行運輸已經無法滿足所有人。
交通的便利大幅改變了取得食物的管道,人們開始每星期開車到郊區買回一周份的食材。不知不覺中,城市與大自然的關係已然變質。
建立有機的城市
「食物就是烏托邦的根本原則。」Steel認為所謂的烏托邦即是對田園城市的願景,這是一座半自給自足的城市,周圍圍繞著農田和鐵路,人們也樂於生產食物,時常呼朋引伴分享餐桌上豐收的成果。
但烏托邦的理念問題就在於那是個太過理想、抽象而不存在的地方,因此,Steel提出另一個概念「希托邦」(Sitopia)。「希托」一詞取自希臘文中食物的意思,「邦」則為地方。
加拿大的多倫多,就是希托邦的例子之一。這裡的人們,將食物視為生活與家庭的中心,食物的生產不再只是消費產品,而是當地的風景之一,甚至普及於人們生活中,成為社交重要的一環。Steel認為下一步便是將這些地方連接起來,讓城市成為生產架構中有機體的一部份。
這張畫足以解釋未來的希托邦世界概念,如果城市細心照顧田園,那麼田園也會回過頭來照顧城市。每個人也必須了解食物不只形塑我們,也形塑了這個世界。「我們怎麼吃,世界就會像什麼。」重新改變我們對食物的思維,或許這就是讓這個世界更好的關鍵。
撰稿:Bi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