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除充斥著營養不良、水源短缺、氣候變遷、治安不好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外,企業的存在價值也開始被社會檢視,例如:前陣子引起全民恐慌的黑心假油事件。
傳統以「不斷成長」為思想基礎的資本主義模式,已開始受到新思想的檢視。無論在個人修養、企業組織,乃至自由市場,都開始吹起了一股以價值觀為訴求的浪潮。這股新的潮流不再為求經濟效益而破壞環境或傷害社會,而是投入保護地球、重視個人價值觀的新趨勢。
當我們試圖解決社會問題時,一般都會想到要由非政府組織(NGO)、公部門或是慈善團體去解決,但哈佛大學教授及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指出,透過這些組織去解決問題的進展太慢。太慢的原因在於他們創造出來的規模沒辦法擴大,而無法擴大的原因在於資源不夠。
企業是資源的來源
在眾多的組織形式下,唯有企業能創造資源。企業只要滿足了市場需求,便能產生利潤。而Michael Porter稱這樣的利潤是一種魔法,因為一旦企業的作為有所獲利,就能擴大此作為的規模。
新思惟:利潤來自於解決問題
在傳統的思維裡,企業為了創造更大的利潤,造成許多環境汙染與破壞,而企業這樣的獲利方式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的反感。
Michael Porter提出新的思惟,企業的利潤應產生於解決社會問題,尤其當我們不是從短期來看時。舉例來說,陶氏化學公司引領遠離反式脂肪的革命,並且開發創新產品。現在有許多的機會讓企業能夠影響並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而這些機會同時也被稱為「商機」。
這個用資本主義的頭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方式,被Michael Porter稱為「創造共享價值」,原文是Creating Shared Value(CSV),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資本主義,用來滿足重要的需求,而非只透過企業間不斷的競爭來獲利。
CSV V.S. CSR?
你或許有聽過CSR(企業社會責任),但CSV和CSR有何不同呢?根據《天下》雜誌報導,Michael Porter認為CSR的理念,主要聚焦於企業「降低」危害、有「責任」要將盈餘回饋社會,但這僅是富人捐錢的所得重新分配,與企業核心業務並沒有連結。若企業可以利用資本主義的原則,幫助社會解決問題,打造「社會企業」,既能為社會問題創造更多價值,又能從商業模式中獲利,達到真正的雙贏。
以向小農採購農產品為例,CSR的做法是向農民購買產品,確保農民有較好的收入;CSV則是幫助農民改善產量、品質和價格,不僅讓企業能以合宜價格買到高品質的東西,農民也有實力拓展自己的事業。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民主、市場經濟、公民社會的時代,此時的資本主義已背負太多負面印象,企業應善用商業的機制,提升自己幫助社會的力量。
現在社會上,已經有一些例子是透過共享價值來獲利的企業,為了要使這個理念更加廣布,我們必須讓企業改變看待自身的方式,同時也需要大家改變對企業的看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改變世界。人要回到靈魂的深處,探討生命的意義,化為一種行動。
撰稿:黃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