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為什麼我們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
0
0

你是否曾經在腦裡不斷上演「他到底在想什麼?」的小劇場?神經科學家Rebecca Saxe藉由測驗不同年齡層的人讓我們了解,人之所以可以假設他人的想法,是經歷階段性的學習累積而成的,也是這樣的能力,使我們和一般動物不同。我們都該珍惜這項能夠不斷進步的能力,並且更懂得為他人著想。


大腦裡負責思考他人想法的房間-RTPJ

人類大腦由許多的腦細胞所組成,這些腦細胞與大部分的動物,如猴子、老鼠,甚至是海參都一樣。不一樣的是,當這些腦細胞以獨特的方式組織在一起時,人類就和其他動物不同,我們擁有能夠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
 

負責這份工作的,是大腦裡的其中一個區塊-右顳顱頂接縫區(RTPJ)。因為它,當你看到一張照片裡有位母親微笑地望著新生兒,會感受到母愛的力量;因為它,當你看到照片中渾身灰土的人絕望地望著失火的大樓,會感受到他的悲傷和無奈。RTPJ讓你能夠設想他人的想法,但它並不會處理邏輯上的問題。


「錯誤信念」實驗-孩童篇

成長到一定年紀,多數人都有能力思考、設想他人的想法,然而人類並非與生俱來這樣的能力。藉由「錯誤信念」實驗,我們可以得知三歲和五歲的孩童,因RTPJ部分發展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判斷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三歲的小朋友會根據他所知道的事實來分析他人的想法,然而並未考慮到他人所處的情況可能造成的誤解,但五歲的小孩會站在他人的觀點來思考對方會做出何種反應。

Rebecca掃描兒童在進行實驗中的大腦,發現孩童的RTPJ和成人的並不一樣。成人的RTPJ特化到只用來思考他人的心智,孩童的部分則不只有這樣的功能。以此作出以下結論:整個童年時期,甚至到青春期,人類用自己的心智來思考他人心智的能力,都是逐漸緩慢地發展、改變而成的。就算發展到成人階段,每個人對他人的認知都還是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錯誤信念」實驗-成人篇

 
Rebecca對成年人進行了另一場「錯誤信念」實驗。實驗故事如下:A要泡一杯咖啡給B喝,準備加糖時,A發現裝有糖粉的罐子上寫著「毒藥」,但他依然把罐子內的粉末加進咖啡裡,而B在喝完咖啡後平安無事。試問在這樣情況下,A面對企圖傷害未遂的情況,要負多少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成年人認為,若A認為罐子內是毒藥,則A需要為企圖傷害未遂負很大的責任;若A以為罐子裡裝的是糖粉,實際上是毒藥,就算B因此死亡,A也不需要負太大的責任,因為這樣的情況稱作「意外」。故事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人會因為他人動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腦中RTPJ之發展的差異所導致的。

當人進行道德判斷時,大腦的活動狀況如上圖。X軸代表腦部RTPJ的活動程度,Y軸代表人們認為A要付多少責任。圖片左邊,RTPJ活動並不活躍時,人們不會注意到A並不知情,因此認為她要為此負責,而在右邊,RTPJ進行大量活動時,人們注意到A事前並不知情,因此認為她不用為此負太多責任。
 

在得到此結果後,Rebecca利用穿顱磁刺激(TMS)的技術,來干擾RTPJ的活動方式,以試驗是否可以改變人類的道德判斷。實驗結果發現,認為就算B沒死,A犯有企圖傷害未遂而該負很大責任的人數減少,而認為要為意外死亡負較大責任的人增多。由此可證人類道德判斷的標準依然是隨著環境教育而有正面成效的。


經由這次的干擾實驗,Rebecca了解到,人類大腦中的RTPJ是上天給予的天賦,只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去學習、調整及發展,我們都可以設想他人的想法,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成為一個更圓融、更具包容力的人


撰稿:Mauree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