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懸殊的貧富差異是有可能的嗎?
以聯合國世界絕對貧困線的標準,全世界就有12.9億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下,你能想像他們的生活情形嗎?假設一場海嘯喪生了25000人,那麼窮人小孩死亡的數目就如同每八天發生一次海嘯,然而這些死因卻都是事先可以預防的!
試想,如果你是一位開發中國家的官員,手上有一筆預算,你會怎麼使用它來幫助人民脫貧並維持基本生活的溫飽?關於這個問題,學界就分兩派觀點。一派認為以經濟援助貧國,多年後貧困就會消失;另一派則認為經濟援助只會被腐敗的政府貪污,而且會使窮人養成依賴,減弱改變的積極心。
想釐清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聽聽《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Esther Duflo是怎麼說的。Duflo投入發展經濟學(即以經濟學方法,讓國家或社會從落後狀態進展到進步狀態)多年,她關心貧窮與社會現象的因果關係,並舉出統計、試驗出來的例子,提供一些較有效的改變方法。
援助不等於幫助?
舉非洲的例子來說,半世紀以來非洲得到很多外援,從以下這張圖卻發現逐年增加的金援並無助非洲GDP的提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但我們又怎麼知道假使沒了援助,GDP會不會更糟,又或者更好?沒有事實可以比較結果,我們無法從中得知該停止經濟上的支持,或是繼續援助下去。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社會現象上發現問題,找尋其他解決之道。
貧困的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開發中國家大多數孩童的死亡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接種疫苗就能預防,而且事實上,也有許多國際援助、NGO工作者投入了相當的技術、資源與基礎設施在這件事上,但卻仍然徒勞無功。
第二個問題,是奪走多數人命的瘧疾,這也是可以預防的,研究發現,疫情盛行的地區在使用蚊帳後,不僅患病率降低,居民的教育水平與收入也出現顯著的增長。然而,多數人還是缺乏買蚊帳的意願;瘧疾是傳染病,如果沒有全體居民來使用蚊帳的話,那就無效了。
第三個問題,教育。但要怎麼讓孩童接受教育?聘請老師、加蓋學校、供應午餐……究竟哪種方法比較可行?
制定改善方案
為了改善上述三項問題,Duflo從個人經歷與相關資料中,分析如何以較少的資源和成本,制定最直接、最有力的政策。首先來看看這張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這是印度拉賈斯坦烏代布爾區的疫苗中心,空蕩蕩的,而旁邊擠滿人的,則是當地醫院的狀況。Duflo說,當地只有百分之一的孩童對麻疹免疫,這顯示了人們對疫苗注射不積極也不了解。
對地處偏遠的居民來說,注射疫苗更是一件麻煩差事。因此,為了讓人們更容易注射到疫苗,疫苗中心會搭建多個注射站,並在每個月換到不同地點。而且為了吸引到更多人前來,他們還會加送一公斤扁豆,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事實上,從數據中表示這個方法已經提升了當地人的免疫力六倍之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至於第二個蚊帳問題,在籌思解決方法之前,我們得先考慮到三個問題:第一,如果蚊帳要收費,居民還會買嗎?第二,如果蚊帳免費,他們會用嗎?還是拿去當漁網?第三,習慣用免費的東西以後,他們還會花錢買嗎?
過去NGO團隊曾發給肯亞當地居民一批不同折扣的蚊帳兌換卷,其中以免費兌換卷的成效最大,20%與50%折扣的兌換率雖然不比免費,也還是有些效果,這說明了人們之所以不用蚊帳,不是買不起,而是不想買。除此之外,NGO也觀察到不管是拿到免費蚊帳還是折扣蚊帳的居民,他們都會使用;更大的發現是,一開始拿到免費蚊帳的居民,大部分會再買第二個,這證明了人們並不是習慣施捨,他們習慣的是蚊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第三個問題,如何改善教育?其實告訴人們教育的好處就是很有效的方法,這種做法比上述種種方式都便宜,統計資料更顯示出推廣的結果,讓人們願意花更久的時間繼續學習。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期望最後一哩路的完成
如何幫助人們擺脫貧窮?對此,Duflo以科學數據資料,給了三項簡單的回答,也許這只是剛開始的一小步,卻讓我們看到改變的具體成效。Duflo與NGO工作者、各大基金會的努力,也使得越來越多人也投注心力幫助改善環境,像是世界除蟲組織的成立,就是其中一例。
聽完Duflo的演講,也許我們還是無法在最初的問題上得到確切答案,暫時也還不能預見這些努力是不是能走完最後一哩路,但對於多年後的未來,如果我們不期望能實現目標,又怎麼可能真正辦到?
「我們所做的,真的讓未來變得更好。」在Duflo身上,彷彿看見了某種預言。
撰稿:Birdy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