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公眾討論的沸沸揚揚十二年國教問題,充滿許多矛盾、衝突。十二年國教在政策定位上,定義教育是國民的權利而非義務,將「聖賢才智平庸愚劣」都拉在同一線上,並推動社區高中,但若想推動社區高中,就得讓高中職更加優質化,以便使均質化策略更加完善,然而,教育部在編列預算時,多部分的金額是用於免學費政策,讓各高中優質化、均質化的編列預算只有13%左右,如此的政策品質的確讓人懷疑。
多年來教育改革多半將降低學生升學壓力視為改革首要目標,然而經歷多次的教育改革,學生的升學壓力卻未見改善,為了升學而補習的情形更為普遍。而十二年國教政策中的超額比序制度,更有可能使學生壓力增大,原因在於所有縣市的學校基本上都會將在校成績、國中會考,英文聽力、數學等學科納入進校門檻,此外,學生還得培養體適能、課外活動,因唯有如此才能在超額比序中勝出。
關於教育難題, 教育宣導者Geoffrey Canada以美國的教育體系提出幾點看法。
Geoffrey Canada:「真正能讓國家安全的方法,是讓下一代準備好,讓下一代能繼續發揮他們的天賦、掌握趨勢,讓他們能成為國家的領導者,領導思維。」
科技正在前進,情況似乎有所轉變,但為什麼教育仍沒有達到眾人想獲得的效益?Geoffrey Canada認為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學力測驗難以評估
學校向來用教學評估測驗去衡量一個人的學習狀況,為求安全,教育者通常保守的使用資料、數據來推測一個人的學習狀況,然而學力評估測驗通常是安排於學期末,因此,當教育者拿到這份測驗時,通常已經開始新的學期,而這份測驗也毫無所用,時機的錯失對學生難有所幫助,Geoffrey Canada認為,教育者必須從學生的學習掙扎看出學習狀況,這樣才更可以確認學習中的障礙要如何克服,而不是在學年結束後—這時一切都太遲了!或許,這些教育基金不該大把大把的浪費在學期末的學習評估中,而是該從頭開始改革,從認識環境、文化、學校著手,找出能與社會結構相互並存的教育體系。
依樣畫葫蘆的教育「錯施」
有個奇怪的現象是,當教育計畫開始實施時,便是改革的開始,從紙本轉為實體措施的教育政策,對社會將產生一定的改革,當有這種機會時,教育通常被評斷、批判的角度,Geoffrey Canada認為若是政策夠完善,或許可以用嘗試、嘗新的方式去面對。可惜的是,在社會中,我們的教育模式仍學習過往,政策或許有更改的跡象,但教育的學習體制卻與過去依樣畫葫蘆,這產生一個很弔詭的現象,因為人們承襲的政策貌似改變,但骨子裡仍承舊體制的教育措施,我們面臨了不知道教育基金何去何從,也無法看到孩子適才所教的快樂學習。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dreamofanation.org
自私的知識傳播
零到三歲的教育對小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們腦內的小宇宙正在建構,腦部正在發展,因此許多科學會提到孩童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幫助各個家長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但知道這些神秘知識的家長多半都是小康、富有的家庭,如果這些教育是真的能帶給孩子們優勢的影響力,那為什麼平庸家庭的人不能知道?如果小孩能夠去上多元化的學習幼稚園、學校,為什麼平庸人家的孩子們不能擁有那種經驗?為什麼他們的小孩不能也有相同的機會?教育是孩子們的基礎,他們的孩子或許沒辦法獲取像富人的生活品質,但不代表沒辦法享有良好的教育品質。
Geoffrey Canada:我們花這麼多錢,得到了什麼?
當整個國家都關注於某件事時,我們眼也不眨的就花掉幾百、千萬,卻難以知道金錢所換得的結果是否平衡,就如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更容易用大筆的金額去買取安全。事實上,安全,除是整個國家的國防問題外,也與教育息息相關。
面對教育所衍生出來的失敗,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創造一套策略來輔導、幫助及支持他們,在觀察社會動向,思考教育措施時,同時更可以培養一套鼓勵的方法,對學生說:「你辦得到!或許很難,但我們不會讓你失敗。」每個家庭的孩子們都有學習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好的體系應無貧、富之分。
撰稿:Aler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