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核?反核?不論你對核四的態度是什麼?總算不必再任憑立院諸公,依著個人或政黨利益說了就算,核四公投確定開步走,這一次,你能用投票來表達你的意見。
只是,為何只有兩個選項?至少我還聽到另一個聲音-廢核(停止使用現有核一、核二與核三廠);雖說核四公投總算是體現民意,但似乎還不到百分百。
既然沒有「廢核」這個選項,那究竟是擁核、還是反核的人多?TEDx Taipei 曾在粉絲專頁上丟了一個問題:「到底核能該不該存在」,調查結果是,有將近八成的台灣網友都否定核能有存在的必要性!
這個結果「當然」完全不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倒是美國 TED 曾經在 2010 年舉辦過,首度以辯論會形式的一場演講,現場的美國聽眾卻是壓倒性的贊成核能(根據主持人推估,在辯論會開始前,擁核與反核的比例約 75%:25%),頗讓人訝異。
沒想到,美國與台灣的民眾對於核能的立場竟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當然,這場演講是在日本福島311震災之前所舉辦的。
這場辯論會中,分別代表擁核的 Stewart Brand 和反核的 Mark Z. Jacobson 兩位專家;各自提出了幾個觀點,來支持自己的立場。頗值得我們深思:
辯論:這個世界需要核能嗎?
支持方:
1. 人類需要穩定供應的能源,但目前的再生能源都還無法穩定供應。
2. 發展了四十年的核能製造的廢物比目前的主要發電消耗品煤炭還少很多。
3. 再生能源,如風力或太陽能,都需要很大的腹地來產生電力。
4. 過去的核彈頭可以回收做為發電的材料,達到裁軍的目的。
反對方:
1. 核電廠製造的二氧化碳比再生能源還多。
2. 蓋一座核電廠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在那段時間中又浪費更多能源了。
3. 其實風力發電的佔地面積只有那根柱子接觸的地表,其餘的空地可以做更多利用。
4. 核廢料會助長某些國家的軍事武器發展
看完這場辯論,不知你是否已動搖原來對於核能的態度?倒是美國TED現場的聽眾有不少轉了念頭,根據主持人的推估,原先擁核與反核的 75%:25% 比例,在 20 分鐘的辯論會後,成了 65%:35%,有一成擁核的人跑票了。
美國民眾會對擁核持正向態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和擁核的 Stewart Brand 專家所提的第4個論點有關,在於核能並非只有我們現存-以「核分裂」方式產生能源的核能發電廠,美國已積極發展毋需太擔心核廢料問題,且能源產生效率更大的「核融合」技術。
什麼是「核融合」技術?
簡單來說,現代的核電廠使用的發電技術,稱為「核分裂」(台灣現有的核一、核二、核三廠或預計要建造的核四廠,都是核分裂技術),其原理是利用中子撞擊一顆重原子(通常為鈾或鈽)後,重原子會「分裂」成兩顆輕的原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核融合則是相反的過程,將兩顆輕的原子核對撞後,形成一顆較重的原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不論哪一種,能量的來源都是核反應的過程中減少的質量,透過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 E=mc² 轉換。
看不太懂?無妨,反正「核融合」技術與現有的「核分裂」技術相較,它有幾項優點:
一.產生的能量極大,較核分裂技術大上數百倍
二.沒有放射性污染的核廢料產生
三.核融合技術所需要的原料為氫元素,取得容易,因為只要有水就有氫
這等於幾乎完全屏除了現有我們對於核能發電最大的疑慮,只不過,一直以來,核融合技術的發展,始終處於「只聞樓梯響」的情況。
不過…
在才剛落幕的 2013 年 TED 年會中,年僅 18 歲,卻已是核子物理學家的天才兒童 Taylor Wilson,現場發表一款他自己設計出的小型核子融合反應爐,這個裝置可產生 50 到 100 百萬瓦特電力,能夠為約 10 多萬戶住宅提供電力;Taylor Wilson 提到,未來將燃燒舊核武廢料(目前採用的是熔鹽),還能替住宅、工廠或開發中國家提供電力。
Taylor Wilson 於 2013 TED 大會演講報導
Taylor Wilson 已是第二度上 TED 演講,前一次是 2012 年,當時,他的開場白是:我是一個核子物理學家,這可能有點難以相信,但我真的是。我想要說服大家的第一點是:「核融合」技術將會成為 T.Boone Pickens (美國能源泰斗)曾提起的,讓我們連接未來的橋樑, 因為「核融合」將會是未來的能源。第二點則是要證明:孩子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Taylor Wilson:沒錯,我蓋了一座核融合反應爐
14 歲時就已弄懂「核分裂」原理(即現有核能發電廠的運作方式)的 Taylor Wilson,高中還沒畢業時,就曾獲邀為美國總統歐巴馬(Obama)上課,講解如何將這套成本僅數百美元的研究成果,應用在反恐行動的高科技設備中。
他計畫設計的專型核融合反應爐,燃料是熔化的核武放射性原料,並可將燃料封在內部,持續用30年。Taylor Wilson表示,「我認為這有強大潛力足以改變世界。」他說,「冷戰時建造龐大的核武火藥庫,我們不再需要它們……如果能把將其好好利用,反應爐『超愛』這些東西。」實驗顯示:Taylor Wilson設計的反應爐運作時的溫度,比一般核子反應爐低,即使出現裂痕也不會噴洩出任何東西。
Taylor Wilson 計畫 2 年內造出反應爐原型,5 年內上市。他說,這不只能對抗氣候變遷,還能將電力帶給開發中的世界,「想像如果反應爐裝在火箭上,飛到其他星球去移居,即使到達之後還有電力可以用。
Taylor Wilson 認為,人類不可能永遠依賴石化燃料做為能源,過去發生的核電廠意外,1986 年的車諾比(Chernobyl)事件和 2011 年日本的福島電廠事件,和處理核廢料所衍生的問題,他認為核能發電不是永續的方法,他一直思考在擁核與反核之間,是不是還有第三條路可走。
若你對核融合技術感到興趣,希望有更深一層的瞭解,還可觀賞物理學家 Steven Cowley 的 TED 演講:「核融合是未來的能源」。他確信,核融合是唯一可以解決能源危機的永續方案。他解釋為何核融合是可行的,並詳談他與許多人投注一生心力的計畫內容,與時間競賽著,希望能盡快創造出這個新能源。
這是 Steven Cowley 的願景。他說:當人們在說核融合是 30 年後的技術,甚至永不可能發生時,我會說:「真的啊,但我們已經做到了呢。」不是嗎?我們在 1997 年的時候,已做出一千六百萬瓦的核融合能量。而在 2013 年我們將會再次啟動它打破之前的紀錄。但這還不是核融合的能源。這只是讓核融合發生而已。我們必須把反應移到核融合反應爐裡。因為我們希望地球有維持三千萬年的核融合能源。這是我們正在建造的裝置。
Steven Cowley:核融合是能源的未來
最後,分享兩篇 TED 演講:美國太空總署(NASA)奈米技術部研究員 Jonathan Trent 的「微藻,未來生質能源的超新星」,以及美國前副總統 Al Gore 的「對最近的氣候變遷趨勢發出警告」。
前者,Jonathan Trent 分享他正在研究如何於外海養殖微藻,並用它來處理廢水並生產生質能源。他將微藻稱之為你可稱之為「沒有化石的燃料」,他的研究顯示:相較於其他可作為生質能源的農作物,1英畝(1英畝=4046.86平方公尺)的微藻,每年至少可提煉出 2~5000 加侖(1加侖=3.7853公升)的油料,足以和石化燃料抗衡,微藻除了可以消耗廢水中的二氧化碳,淨化汙水,也沒有農業、民生用水或占用土地的問題。
Jonathan Trent:微藻,未來生質能源的超新星
後者,則是著有《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呼籲人們重視全球暖化議題的 TED 演講。在這場 2009 年的演講中,他用影像清楚的告訴大家(當時最新的)南北極冰帽溶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也用諷刺的手法揭穿所謂「淨煤科技」(clean coal technology)的謊言,提出了他所想到的解決之道:發展再生能源。
美國前副總統 Al Gore:對最近的氣候變遷趨勢發出警告
然後,3月9日,我們出發-一同上街參加「反核大遊行」吧!
導讀: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