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8月份開始,我們(TEDtoChina)開始新的項目“ TEDtoChina訪談 ”,這個欄目將採訪TED演講的翻譯者/校對者,本地TEDx活動的組織者和演講嘉賓,積極參與TED傳播事務的粉絲,以及與TED演講人有聯繫的相關人士。我們將主要郵件形式或當面訪談的形式進行採訪,主要話題包括訪談對象的個人經歷,相關的TED演講,當地城市與TEDx活動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來促進整個TED中文社區的互動和交流。
本次我們採訪了TEDxShanghai演講人安豬。安豬是多背一公斤的創始人,本名余志海,2004年時受到一位「驢友」(中國對自助旅行者的稱呼)的啟發,而發起“多背一公斤”這個行動,鼓勵每位旅遊者在出遊時背上一點書籍或者文具,帶給沿途的貧困學校和孩子,在旅行途中和孩子交流,並在出行回來後在網絡分享這些信息。從2004年開始創辦這一公益品牌,現已在國內公益圈享有不少名氣,2008年還獲得了奧地利電子科技節網絡社區大獎。我們這次將帶您走進安豬,看看他是如何從企業走向公益再到推動公益創業的。
1.
TEDtoChina:
很多朋友似乎都曾聽說過多背一公斤(1kg.org)的名字。但可能對於你們做的事情不是非常了解,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
安豬:
我們一開始做的是一個簡單的倡議,就是呼籲驢友們在出行時多背一公斤的教育物資,帶給出行地點的鄉村學校,並和當地的孩子交流。隨著活動開展越來越多,我們也開始更正式地把它作為一個長期項目來做,通過建立網站,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平台來發布學校需要的物資信息和旅行路線。驢友出發前,可上網查詢路線,看沿途有哪些學校需要幫助,同時自己也可以收集信息,再透過網絡發佈出去。
從我全職做多背一公斤到現在,我們越來越覺得這個項目已經不僅僅是公益旅行倡議這麼簡單。我們實際上在做的是一個群體參與的鄉村教育志願者建設社區。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中國很多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是很缺乏一些課堂用品的。政府花大力氣建設的“希望工程”現已初見成效,至少使得鄉村小學的硬件設施得到較大的改善。但是在師資以及圖書文具等方面還存在極大的缺口。通過設計簡單可行的模式,我們可以讓旅行者變成志願者,讓他們參與到鄉村教育中來。
2.
TEDtoChina:
在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領域馳名國際的專家約翰•艾爾金頓(John Elkington)曾出版了一部論述社會企業家的書《非理性的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Unreasonable People )。書名來自於劇作家蕭伯納的一句話:理性的人調整自己適應世界,非理性的人卻執意讓世界來適應他。所以,一切進步都倚賴於非理性的人。
你從06年就正式辭職,專心做多背一公斤。這個算不算一個冒險的行為?你覺得自己是一個非理性的人嗎?
安豬:
那時候我也躊躇了很久,最後終於想通了:我如果去做三年的話,最大的損失是什麼?我發現,假如三年下來,在最壞的情況下,多背一公斤做不成,那我也頂多是浪費了三年的時間,我回去重新找一份工作就是了。但萬一我成功了呢?這個世界是不是會變得更加有趣了呢?想到這,於是我就認真的去嘗試了。
2005年我曾在自己的博客裡列了一個五年目標:到2010年年底,「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學校數目需達到300所,其中100所可通過網絡與外界自由交流。目前,「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學校數目已達到了630多所,而且不斷增加中,單是2008年一年就新增了300所,這個五年目標也早已被輕鬆突破。
這幾年我學到的許多東西,遠遠超過當時的預想,現在我也經常參加公益機構和社會企業方面的活動,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思考。多背一公斤的實踐,探索出以網絡平台為中心、只需很少運營資金、少數全職人員和大量志願者協作的模式,值得分享給更多的機構和個人。簡單的想法和構思如果長期執行,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發生從量變到質變。我想不論是理性的人,還是非理性的人,重要都是都是要去行動,僅僅有構想是不夠的,即使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要把它長期執行,做出規模,其中有很多細節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3.
TEDtoChina:
很多人理解的多背一公斤是一個NGO,你們是NGO嗎?
安豬:
我們不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傳統的NGO。我們是一家社會企業,並且在北京進行了工商註冊。我們公司的名字是愛聚(北京)諮詢有限公司。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屬於公益性質,但我們是通過讓志願者自身的積極參與來實現,不是像傳統的NGO那樣通過大量的調研,設計出行動的方案,而後招募志願者來做。我們是讓志願者成為行動的主導,由他們自己來設計和執行。
4.
TEDtoChina:
你在自己的博客裡曾經寫道,“社會企業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看待(而不是一個NGO)。既然社會企業要把營收而不是捐贈作為自己的主要經濟來源,那麼它必須勇敢地面對市場的競爭。作為社會企業,首先創造了營收,才能談社會效益。”能否談談社會企業在中國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安豬:
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說,理解社會企業很簡單,就是既可以做好事,又能賺錢。我想很多對社會企業感興趣的朋友或許都看過伯恩斯坦寫的,由吳士宏翻譯的《如何改變世界 — 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這本書。這本書帶給我了很大的啟發,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多背一公斤”的組織模式,從單純的志願組織到專業的NGO,都有著我所無法接受的弱點,或是效率,或是獨立性。而這本書就在這個時候走進了我的視野。就像近視的人戴上了眼鏡,世界在我面前變得清晰。原來還有這樣一種組織,能夠如此獨立而卓越地存在著。社會企業在觀念在中國還不是非常普及,我們需要傳播更多的國外的社會企業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們,有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實現個人事業和社會福祉的完美結合。
如果從嚴格的定義來看,目前“社會企業”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樣的趨勢和潮流,有這樣一群以改善社會造福人群為自己事業的人,他們執著地經營所認定的“社會企業”,不像傳統商業公司那樣為投資者賺取最大利益,也不像許多公益機構那樣主要靠捐贈款項來過日子。所謂的社會企業,可看作NGO和商業企業的綜合,或者說——以商業公司的形態,實現改善社會的目的。
5.
TEDtoChina:
政府對於社會企業有沒有幫助/支持?
安豬:
國內不少企業近年來在搞公益創業的比賽,比如聯想,還有零點。這些企業看到了社會發展的這個大趨勢,並且非常認真的推動這樣的發展潮流,是很不錯的。
6.
TEDtoChina:
記得你在TEDxShanghai的演講裡提到說,你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NGO”,這話該怎麼理解?
安豬:
其實這個跟維基百科的模式是有點相似的。傳統的NGO模式,人們要參與志願行為,通常是需要經過NGO這一中介,志願者不能直接的接觸到受幫助的人。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有能力去做公益的,不應把門檻設置得太高。我們提倡的是,旅行者去驢行的時候,多背一點圖書文具之類的,並且去到學校裡跟孩子們聊天,做遊戲。這其實也是對孩子非常有意義的,而且不需太多的專業技能。旅行者通過網站即可獲取相關學校的信息,然後他們就可以購買一些相關的物品帶到村子裡。沒有了某個NGO作為中介的角色,志願者的積極性也能得到較大的發揮。
通過這樣簡單的方式,可以讓普通人非常輕鬆地參與到公益行動中來。同時,我們將爭取更多的外部資源,關注學校的社區用戶可通過“申請-執行-反饋”這個標準的公益流程來服務學校,除了增強用戶的成就感外,通過這樣的公益流程實踐,也提高了用戶的公益管理能力,成為一個更專業的志願者。
借助社區網絡,這些用戶可以聯結起來,建立自組織的團隊,獨立地為學校提供專業的服務,這就是我說的“人人都是NGO”。
7.
TEDtoChina:
多背一公斤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網絡平台的推廣。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此方面的經驗?
安豬:
對,我很早就開始寫博客(Blog),後來2004年開始做多背一公斤之後就搞了一個網站(1kg.org),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論壇,後來慢慢的演化為具有SNS功能的網站。其實網絡推廣真的幫了我們很多,早期的志願者都是從網上了解到這個項目,並參與進來的。對於大多數的NGO來說,他們都面臨一個資源匱乏的問題,而網絡宣傳它的成本相對比較低廉,效果也蠻好的。但很多的公益組織還沒有充分的利用好網絡這個工具。也許是有個學習的過程吧。
下面是安豬最近做的一個演示,描述了多背一公斤在簡單的行動的倡導下,如何通過互聯網做公益的故事。裡面也詳細地講述了多背一公斤項目的運作理念和機制,希望能幫助大家對多背一公斤有個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8.
TEDtoChina:
現在不少的年輕人也在考慮畢業後投身到公益領域,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嗎?
安豬:
坦白的說,NGO在中國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相比之下,商業社會的發展要成熟得多。因而畢業生可以考慮先在企業幹幾年,而後再出來到公益領域去工作。時間的先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那顆做公益的心。事實上參與公益是有很多種方式的,也不一定時候要到NGO去工作。我們提倡每個人都是NGO也是這個道理。去哪個公益組織工作,這不是可以預先計劃好的,而是時機到了,只要你還有那顆做公益的心,你就會投身進去了。
安豬(本名余志海),也是這次TEDxTaipei 2012 – The Future Is Now的講者之一,這次來台,要與我們探討主題的是“共創與共生 – Co-Create,Co-Living”,他從公益旅行者到社會企業家的經歷,一起試圖找出新的商業模式和生活態度。
來源 > 文章:TEDtoChina访谈: 安猪 / 从公益旅行者到社会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