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媒體只是「少數人」將「部份」事實呈現;未來,媒體是透過群眾的力量,一起建構事實,突顯豐富的全貌」
你認為,未來媒體會是什麼樣貌?會有什麼樣的可能性?現正參與「未來媒體實驗室」計畫的博理基金會策略長張以明,長期關注於網路科技對於媒體的破壞性創新,他看到了網路所掀起的一波新革命,正逐步衝擊IT、媒體、娛樂、知識、教育與政府等各個公私領域,也看到了未來媒體可能的希望。
將「歷史」變成「新聞」的可能性
有沒有可能,未來的媒體可以把歷史變成一場運動?1944年、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波蘭華沙有一群平均18歲的青年,以寡敵眾對抗德軍,36天後,高達兩萬人在這抗爭中喪生;多年經過,如今的波蘭政府希望運用年輕人熟悉的方式,讓他們了解、關心這段歷史,最後他們選擇了Facebook。
華沙市設計了一對來自 1944 年的情侶,讓他們在 FB 上對話。女主角 24 歲、男主角 23 歲,這對虛擬情侶每天在 FB 上用動人的文字故事、影片、照片,讓所有網友體驗歷史上的這 36 天。36 天中,共有 4000 人按讚、800 則回應、1400 個小時的熱烈討論,所有波蘭媒體都加入討論這段歷史運動;於是歷史有了一個新的陳述方式,而我們透過新的媒體模式,認識了過去的歷史。
顛負思維的「三隻小豬」童話
除了波蘭華沙的例子,英國《衛報》也曾發表過一部相當有趣的微電影《三隻小豬》:
故事一開始:鎮暴警察進入三隻小豬的家裡,因為三隻小豬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把大野狼給殺了,還活活烹煮。接下來這個事件開始在網路社群上激起熱烈討論,大家都認為三隻小豬是情由可原的受害者,而大野狼就是名符其實的加害者,直到有人利用新媒體在社群網站上貼的一張照片,才證實大野狼其實是氣喘病,原本以為大野狼用吹氣之力吹倒三隻小豬的房子的事實是有問題存在。最後果然真相大白,竟然是三隻小豬交不起銀行貸款,為詐領保險金鋌而走險,不得不殺了大野狼。
這個事件其中要訴說的是,原本是黑白分明的新聞事實,有好人跟壞人,可是在新媒體的環境裡,多了新的面相,原來,大野狼只不過是個部分加害者,真正的加害者其實是次貸危機的銀行。
《衛報》透過這個微電影告訴全世界,影片中發生的情節正是未來媒體的面貌。過去的媒體只是報導單一真相,但是在未來的媒體環境中,必須透過不同的載具以接近讀者,甚至必須在以 audience 為主的社群網站上與閱聽人互動。
從 Media 變成 Wedia
透過這兩個例子,張以明認為:未來媒體的核心就是「破壞性的創新」,而這股力量將來自所有的數位原住民,他們讓社群分享交流成為主流,讓大家手上拿著的行動裝置成為最重要的媒體。也就是說,過去的媒體,只是「少數人」呈現「部份」事實,可是未來的媒體,卻有可能透過群眾的力量一起建構事實,凸顯最豐富的全貌。
傳統一對多的媒體傳播方式,也將會轉變為多對多的傳播方式,因此,未來的媒體人不僅要懂內容製作,還必須懂得結合新科技做出新的突破,也因此,未來媒體會需要更多有別於傳統媒體的營運人才。
最後,張以明為未來媒體給了一個全新的定義:媒體,將不只是 Media,更與該 是Wedia;把 M 翻轉過來成為 W,這個翻轉,代表的是一場運動、一股力量,一場革命,也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的未來媒體可能性。
撰稿: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