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及世上各機構都對聳立在我們眼前的危機有了警覺,修補並改變當前支離破碎的教育體制是大家共同面對的難題,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我們必須立刻展開行動。」-Sir Ken Robinson
我曾兩度在 TED 開講,首場處女秀始於 6 年前,當時 TED 的型式和目前不太一樣,那是一場約 1200 人參與的私人演講,活動結束後,我的演說內容被收錄成 DVD 發送給現場觀眾,而我當時的演講主題便是「學校是否扼殺了創意?」;幾個月後,TED 的策展人 Chris Anderson,打電話給我,表示他們有意將一些演講上傳到 TED 網站上測測市場水溫,其中也包括了我那場演說,所以他們想徵求我的同意,那時的時機點恰到好處,社群媒體剛有了雛形,大眾也開始風靡 YouTube 及各類短片,TED 當初的一小步瞬間成了一大步,引爆一場全球瘋文化的狂潮,目前網站已有數百部影片任君挑選,影片下載數也突破 10 億大關。
我很驚訝自己第一起演講是目前為止 TEDTalks 中點閱數最高的,這部影片的足跡遍布在全球 150 多個國家,大家用各式裝置平台下載這部影片,下載數量也已超過 2 千萬次,這部影片持續在 TED 網站上以每天1萬次上下的數字發燒,當然,我必須承認這和「江南 Style」8千萬驚人的下載量來比,確實黯然失色了不少,但對一場 20 分鐘關注教育的演講來說,這個數字無疑是一張亮眼的成績單,這部影片不斷地在全球各大小型會場、研討會和集會上放送,想當然耳,觀眾數量也必然會超越下載量,估計至今已有超過 2 千萬人觀看過此影片。
在過去 6 年間,我不斷收到來自各界的電子郵件,把影片分享給父母的年輕觀眾、撥放影片啟發學生和校長的老師們、關心小孩教育的家長、各組織的領導人,究竟這場演講如此受矚目和歡迎的原因為何?
在我演講中有兩大主題,第一點:我們每個人體內天生就有著一定程度的創造力可塑性,但我們的主流教育體制的取向總是選擇壓抑這些能量,第二點:基於個人、經濟和文化層面,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回這些能量,並反思現今的主流教育取向,確保我們走在正確的改革道路上;這則演講之所以能聲名遠播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所探討的主題確確實實地正中你我下懷,在每個人體內深處都引發共鳴,我不斷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那些被現有教育排擠的受害者,衷心地感謝我讓他們了解自己並非特立獨行的異類,在我的演講中,我提到了我當時著手編寫的書,而「重拾與身俱來的天賦」及人們「和自己背道而馳」的現象是本書主要探討的內容,從我接收到的回應來看,這兩點正是深埋在大家內心深處共同的埋怨和憤怒(順道一提,我在演講中提到的書名是「頓悟」“Epiphany”,出版的書名則是「讓天賦自由」 “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當時要修正演講影片已為時已晚,而這個小插曲也意外地使數本名為「頓悟」的書銷量大增…)
這場演說之所以造成廣大迴響的第二個原因是:你我及世上各機構都對聳立在我們眼前的危機有了警覺,修補並改變當前支離破碎的教育體制是大家共同面對的難題,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我們必須立刻展開行動;許多國家都開始大刀闊斧,以未曾有過的國家政策和文化層面角度來改革長期停滯不前的教育制度,目前的教育體制是架構在所謂的「三大原則」,或至少能稱得上是「三大前提」的型式上,而這三點卻完完全全地背離人類的生活型態,除此之外這個體制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首先,在人人生來與眾不同的自然法則下,這些教育型態推崇的卻是「統一的制式化」,並「付與知識智慧狹隘的框架」,第二,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和各項成就的動力時,它主張悶不吭聲、視若無睹,第三,這些制度對每個人(當然也包括你)多變不可測、俱律動性的人生來說,是相對死板且僵化的,而面對各界呼籲改革的聲浪愈演愈烈,打造新教育型態來替代現有過時體制的構想不會再是紙上談兵,進行改革對發揮個人成就及維持現有世界順利運作是不可或缺的。
以某種程度來說,我的演說是召集教育反思熱潮的動員令,它重啟了過去六年飽受人們忽視冷漠的重要議題,而 TED 在推動改革理念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 2010 年,我把生涯第二場演講獻給了TED,「推動學習革命」是我第二部演講的主題,演說內容取自於拙著「讓創意自由」 “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 裡的概念,在當時,網站上已有數百部 TED 和 TEDxtalks 的影片了,而其中許多影片都為新教育型態舉出了頗具說服力的例子,也有不少演講聚焦在探討創造力的本質,或探討如何運用新科技激發創造力,同時改變教育型態。
目前全世界的教育家都利用 TEDTalks 作為研討教育本質議題的參考來源,並嘗試研發、實踐他們理想中的新教育制度,而對 TED 來說,這不僅達了宣傳教育改革理念的效果,也是引爆教改話題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來源 > 編譯自文章:TEDWeekends –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 撰稿: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