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家而言,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實證、客觀,但當你的研究遭遇未知的困難,不知下一步如何前進時,該怎麼辦?
系統生物學博士Uri Alon曾在做博士研究計畫時失敗了兩次,也因此得到一些啟發,現在他試著用這些方法解決我們在生活,或者工作上遇到的瓶頸。
科學理論需要有一連串合邏輯的步驟,將問題和答案連結起來。但做研究時,面對未知的研究結果,後面等著的是更多的未知。要從已知到未知,似乎是一道難以越過的高牆。
他發現,當時同為研究生的同學也遇到一樣的問題。而同個時間,他也在學習如何演出即興戲劇,對他而言,這跟科學一樣,都是一項未知的領域,你不知道上了舞台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會感到困窘、遇到瓶頸,但他們持續在這個瓶頸保持著創造力與活力。
Uri Alon當上大學教授後,不知道該如何指導學生、帶領其他人一起進入未知的領域,以及如何激勵學生,後來他以大學在即興表演的經驗,告訴學生,在做研究時,我們可能會遇上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源於心理的狀態,假設A是問題、 B是答案,「研究」就是一條筆直的路徑,而學生往往因為在這路徑中執著於B,結果反而更加挫敗。
該如何面對瓶頸
但是他將這條筆直的路徑形容成「雲層」,也就是所謂的瓶頸,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在這些瓶頸中獲得解答?Uri Alon的答案是必須不斷的失敗,你可以在這裡迷失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整個職涯,彷彿你研究的數個基本假設,都不再有道理了,但你將獲得一個新的答案,C。
聽起來有些抽象,Uri Alon最重要的概念在於,要知道這些所謂的瓶頸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少的,我們不能只在乎結果,而是你生活上、工作上的那些「過程」。
就像他認為科學家總是過於重視結果,而不討論情緒性、主觀性的東西,這些甚至會被貼上反科學、危害科學的標籤,他也將這些概念傳達給許多科學家,發現其實許多人都相當在乎自己的研究被搶先發表,而因此不願合作,窄化了自己的思路。
Uri Alon則認為不應該有「被搶走獨家了」的心態,而是應該坐下來討論彼此瓶頸等等,因為如此才有可能讓你從A到B的途徑中,創造更多條道路,不論答案是B或C,那自然地會出現。
工作時,你會需要有人對你說:「沒錯!然後呢…?」而不是自己與問題單獨在一起,那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瓶頸,更早突破,記住,我們需要的是這些過程,而非既定的那個答案。
撰稿:林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