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Jeff Hancock: 數位時代的新型謊言

$
0
0

「抱歉!我稍早沒有接到你的電話,剛剛訊號不太好!」這句話大家覺得耳熟嗎?這可是人們在數位時代演化出的新型謊言!讓我們看看來自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eff Hancock 與他的團隊對於謊言有什麼有趣的發現!


根據統計,每個人平均一天會說一到兩次謊!Jeff Hancock 在他於 TEDxWinnipeg 的演講中分享到,網路的匿名性和模糊地帶已經徹底改變人們溝通的方式,我們因此有了全新的說謊方式。他的研究團隊將人們在簡訊、email、和網路評論中所說的小謊言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3-types-of-lies

1. 男管家(The Butler)「男管家」類型的謊言幫助我們劃開這個網路通訊無所不在的社會中與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聯繫,卻能使我們保持友誼。舉例來說:「我正在路上了」或是「抱歉我稍早沒有回覆訊息,我電池沒電了/我這裡訊號不太好)!」就屬於這類謊言。

2. 襪子布偶(The Sock Puppet)這類型的謊言讓人們保有身份的隱秘性,例如人們在交友網站中美化自己的形象。

3. 代筆(The Chinese Water Army)這類型的謊言則是為了建立起公眾領域的名聲,在中國則稱作「網路水軍」,例如某些公司在自己的產品網頁中張貼數百則正面評價。


Hancock 同時也注意到一些更出乎意料的有趣現象:即便科技使我們演化出這些新型說謊方式,我們在網路上還比在現實中誠實,而email 反而是最誠實的一種溝通形態,而且人們也很少在像LinkIn這樣的線上履歷表中誇大自己的經歷;即使是交友網站上的個人檔案,人們也只是撒點無關緊要的小謊言,像是微調自己的身高或體重(下圖右下角圖片中,直線表示人們真實的身高體重、紅點表示謊報的身高體重,兩者之間差距不大)。

lies-on-internet

那麼Facebook呢?這個感覺是能假造個人形象的網路平台在 Hancock 的研究中卻是個能精準反映人們個性的管道:研究團隊比對了親近好友與一個人的認識,與眾多陌生人依照臉書評斷出的個性,竟發現兩者高度類似!也就是說,Facebook 是能反映人們的個性的

而比起網路通訊,人們講電話時說謊的比例要大更多!面對謊言,我們只有 54% 的機率能判斷正確,而自古以來人們所說的「靈魂之窗」,眼睛,也被近代科學證實,並不能作為評斷說謊與否的依據。那麼,人們在科技通訊中比現實裡面對面接觸還要真實的現象,到底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Hancock 的團隊推論,這和科技把一切留下紀錄有關。回溯到語言的起源,語言家普遍認為人們自五萬五千年到十萬年前演化出語言,書寫卻只有五千年的歷史,印刷術僅存在五百年,而識字律到二次大戰時才逐漸普及。在遠古的最初社會,人類的每個發音、每句言語都永恆的消失了;但現今的科技卻演變成全盤記錄下一切的、甚至結合網路,使這些資料被兩人以上所擁有!在這樣的環境,也難怪書寫的通訊方式要比言語更真實了。這樣的推論,不知道各位讀者同意嗎?


detect-lies

身為社會學者,Jeff Hancock 正著手研發能夠辨識假造網路評論的軟體,而他也相信這些謊言有一定模式能夠追尋。他在演講末尾說到,也許人們在生活中頻繁的說謊,但大部份時間,我們的謊言無傷大雅!他也再次提及了古希臘哲人Diogenēs 日日打著燈籠尋找誠實的人卻沒有結果、以及孔子對於真誠的追尋,提醒大家終於自己的內心才是最重要的!


想瞭解更多關於謊言和真實、科技與人性之間巧妙的關係嗎?我們為各位準備了另外四則關於謊言的演講,歡迎各位選取您感興趣的主題觀賞!

Pamela Meyer:識破謊言的假面(2011)

若上則演講中 Hancock 相信謊言時常發生,Meyer 則認為謊言出現的機率更高了,幾乎無所不在!比起剛剛所預估的每天說謊一到兩次,她認為每人每天會說謊 10 到 200 次!這場演講中,她將帶我們認識我們成為騙子的原因、怎麼識破謊言、以及如何更進一步,從學習識破謊言到尋求真相,最後達到人與人間的信任!


Marco Tempest:真言假語(及iPod)的魔力(2011)

在 TEDGlobal 2011 這場五分鐘的演講中,魔術師 Marco Tempest 利用三個 iPods 為我們展示了真相與謊言的真諦。魔術的核心即是欺騙、騙過眾人的視覺與認知,但魔術對 Tempest 來說卻是世界上最真實的展演!


Dan Ariely:受干擾的道德準則(2009)

為什麼人們不斷的欺騙、說謊、偷竊呢?行為經濟學家 Dan Ariely 分享了他對此的研究,探討了人們做出這些行為的時機和原因,並不像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那樣簡單!


Michael Shermer:自欺背後的模式(2010)

人們堅信著某修無法解釋的信念,像是幽浮到似曾相識(déjà vu),Michael Shermerur將這些信念的原因歸因於一個簡單的因素:為了生存。人類的祖先在避免危險時的行為模式遺留在我們的血液中,使得我們傾向在無意義的事件中尋求意義,走著同一條熟悉的路、或是深深的迷信著難以解釋的現象!


來源   >   編譯自文章:TED Blog – 5 talks that are all about lying  |  撰稿:劉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