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古今中外,思想家們對於人性的辯論未曾停歇:究竟人性本善抑或本惡、道德正義之心如何發展,各層面的定義,皆輕易地暗示著人與禽獸之別。然而,除了生理本能之外,還有什麼特質,是人類與其他具認知能力的生物所共享的呢?
生物學家Frans de Waal是著名的靈長類研究學者,他發現黑猩猩不只和人類有98%相似基因,在行為上也有極多相似處。舉例來說,它們會在衝突後和好,還會安慰失意的同伴。透過動物與人類的行為相比,讓人在純粹研究生物之外,同時省思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與意義。
合作互惠的策略
Frans de Waal提出道德的兩個主要支柱為互惠(Reciprocity)和同理心(Empathy),其所表現出的行為即是公平(Fairness)以及同情(Compassion)。
在1937年拍攝的實驗影片中,我們看到柵欄裡兩隻黑猩猩所展現的「合作」:面對柵欄外的重箱子,只靠單邊力量無法拉動,必須兩隻黑猩猩一齊出力拉繩子,才能順利取得箱上的食物。實驗中,其中一隻黑猩猩已先飽餐一頓,對食物根本毫無興趣,但在另一隻飢餓夥伴不斷催促邀約之下,仍願出力幫忙,這就是「互惠」的概念──「現在我幫你,以後你也會幫我吧」。Frans de Waal對大象做了相似實驗,發現大象同樣很快學會一起拉繩的合作方式,甚至出乎意料地自行研發出省力小撇步!
同理心與利他傾向
看著黑猩猩呵欠連連,你是否也快打呵欠了?
人類懂得感受他人心情,關心他人的處境與幸福。而黑猩猩除了看見同伴打呵欠能有身體同步感應之外(延伸閱讀:不只人和猩猩,狼群打呵欠也會傳染),還能表現出「利他」行為。
在一個利他選擇的實驗中,兩隻黑猩猩待在相鄰的籠子裡,其中一隻擁有紅色和綠色代幣。若牠拿出紅色代幣,可以獨得一份食物;拿出綠色代幣,則實驗者會同時給予兩邊黑猩猩食物。無論這隻黑猩猩怎麼選,自己都有食物吃,因此代幣選取的偏好可以顯示出牠的意志:紅色是自我享樂,綠色是利他精神。
研究結果發現,黑猩猩的確具有某種程度的利他傾向,並且會受到同伴的行為影響,是不是和人類很相似呢?當有人需要幫忙時,一些呼籲可以適時喚起我們的善心,反之,威嚇要脅往往造成反效果。
差別待遇?猴子也憤概
最後一個實驗裡,小猴子明明完成相同動作,卻得到無味黃瓜與美味葡萄的嚴重差別待遇,因而展現出可媲美華爾街抗爭活動的激憤態度。
在觀眾一片笑聲之中,也不禁令人思考:原來不只人類,在大自然裡還有很多其他生命,有著相似的感受與認知。Frans de Waal認為道德是經過演化而來的,「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可以發現這些元素:同理心、親社會、互惠和公平的概念」,這些都是道德發展的重要關鍵。如果這些都能歸為生命的本質,那麼讓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使文明演進與社會化充滿意義的,也許是我們在本能感受之外,還能自我調整應對、選擇延伸思考的那份自由吧!
撰稿:Fant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