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為什麼要留在車諾比?因為那是家

$
0
0

車諾比核災之後,境內居民被全數撤離,整座城鎮就像是死亡禁區。然而有將近 200 名居民仍留在災變發生之後的土地上,死守著相伴一生的家園。驚人的是,這些人的壽命居然比當時接受撤離的人還多出十年。


前進死亡禁區

Holly Morris 為了拍攝史上最大核災事故 25 週年的報導,挺身前進事發地點車諾比。當年核災發生時,釋放了比廣島原子彈還高 400 倍的輻射量,當時用來密封核子反應爐的「石棺」至今早已破損且釋出輻射。她站在核子反應爐一百碼外,隨身攜帶的放射量探測器上的指數不斷狂飆,當下的她只想趕快逃離。


災變後的車諾比

核災事故後,車諾比與普里皮亞季成了兩座被封鎖的死城,攝影師 Tim Suess 也前往多年前人們遺留下來的城中拍攝,滿目瘡痍的照片讓人觸目驚心,散落一地的玩具、桌椅、碎裂的樂器、腐壞的船隻、廢墟和公車站,所有的畫面都顯露出在那當下人們倉皇逃難的經過,斑駁的牆面、滿是塵埃的物品,就像是了無人煙的鬼城。

holly_morris3 圖片取自:Passionate decay photography Chernobyl: Tim Suess at TEDxGundeldingen

如同所有電影和小說情節,以及真實發生的日本 311 大地震一樣,核災事故之後,政府撤離當地居民,所有人只有非常短的時間打包,緊急帶走所有貴重的物品,無法多做思考,只能接受政府安排離開家園,以求遠離洩露的輻射,保住一命。


我的家園就是我的生命

在車諾比有成千上萬人離家而去,然而卻還有一群約 200 人的居民堅定地死守家園,不願離去。她們早已清楚明白,繼續留在這裡會有多大的風險,大量的輻射可能會讓她們罹癌,壽命迅速消逝,然而她們卻選擇了留在陪伴她們渡過一生的土地上,守著自己親人的墳墓。

一名老婆婆甚至面對拿著槍枝要強制驅離她的士兵說:「一槍斃了我,然後幫我挖個墳。否則我要回家了。」這群老婆婆歷經烏克蘭大飢荒和納粹人的暴行,從這些我們難以正視的恐怖歷史片段中倖存下來,她們走過了人們無法想像的苦痛,因此這一次碰上看不見的敵人「輻射」,已嚇不倒她們。

holly_morris2

聯合國估計這場核災至少造成四千人死亡,這個地區不該有任何人居住。但她們的生活就如往常一般,五點起床,打水、劈柴,晚上還能喝點自釀的小酒。和她們生活在禁區裡的動植物似乎不受輻射影響,也都生長得欣欣向榮。

相較於這群看似留下來正面迎戰死神的居民,帶著恐懼逃離熟悉環境的人們在接受安置後有極大的創傷,他們面臨嚴重的焦慮、酗酒和失業,更嚴重的是社交圈瓦解,身心壓力讓健康迅速惡化。


支持人們活下來的力量

對許多人來說,「家」已成為一個不斷移動的地方,它可能是從小長大的家鄉、為了求學而前往的都市,還有成家立業的地方,然而這些「家」的概念,永遠讓人們有種在異鄉生活的錯覺,不再如同過往時那個與生命緊緊相連的地方。也因此現代人高度依賴 3C 產品,新世代對電器產品的情感連結遠遠高出那個稱為家的地方。

相較於半個世紀前出生的烏克蘭婦女,她們謹記許多兒時背誦的詩歌,這些深植腦中將人民與土地、家鄉相連的概念,也許就是那份堅定愛家的力量,以及對土地與家的深刻連結,讓她們勇敢面對人們眼中地獄般的環境,堅定地活了下來。

人們原以為最致命的會是輻射,但這些老婆婆們暴露在大量核能下,卻還能比逃離的人多出十年壽命,並擁有更健康、快樂的生活。對她們來說:「家與社群是一種力量, 即使連輻射都能抵抗。


撰稿:Marss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