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帶給我們溫暖與愛的地方,也是讓我們身心放鬆的堡壘。然而曾幾何時,「家」已不再單純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所在,炒房時代的「家」已成為許多投資客增產的媒介,也變成許多家庭需負債數十年才能擁有的地方。**當「家」放在一端是精神價值,另一端是金錢價值的天平上時,對你來說何者為重?擁有一個家是否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人與建築、環境的關係
遙想半個世紀以前,台灣的傳統建築是三合院式的住宅,不僅反應出普遍常見的大家庭結構,也體現了當代緊密的家庭和血緣關係,而紅磚所圍繞出的空間也讓農家能曬稻與風乾作物。房子也許就是主人家的最佳代言人,見了房子就能對裡頭的人有些許認識,房子、人們的生活和所處的環境,這三者的關係密不可分。
在高度發展的城市中,大多數人都住在建商規畫好的房子裡,我們稱為家的地方是一棟棟鋼筋水泥蓋成的西式樓房。不管是屋裡還是屋外,家已逐漸喪失了個人風格與當地特色。在全球化與工業化的影響之下,人們居住的房子幾乎就像標準化流程下的產物,而我們和家與週遭的環境之間的連結似乎已不再如此強烈。
攝影師 Iwan Baan 專為建築拍照,他走訪世界各地,記錄許多知名建築師的作品。在穿梭各地後,他發現最吸引他的是建築師離開之後的故事,以及人們與建築發展出的關係。人們打造出的空間雖然並非華麗的高樓大廈,但用心築起的家富有深刻的情感,居住其中的人們都能說出一段屬自己和家的故事。
札巴林的垃圾街與童話屋
在開羅有一群從上埃及遷徒而來的民族「札巴林」,他們以回收城市垃圾維生。家家戶戶門前都擺放著成堆的廢棄物,人們對這些東西習以為常,年輕人自在地在滿是垃圾的巷弄間聊天,就像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樣,公共空間與人的關係非常緊密,而對他們來說,擺滿垃圾的街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儘管街道上充斥了垃圾,家戶的收入不多,人們對打造自己的家可是一點都不馬虎。當地人家各個精心佈置室內空間,從天花板、壁紙、地板,每一處都不放過。用心經營、照料的家就像擁有生命似地與人們共生,童話般的家散發出了熱情與溫暖,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和水泥。
佔據泡沫經濟的高樓,打造一個巧妙家園
在委內瑞拉的首都卡拉卡斯境內,有高達 70% 的人口住在貧民窟裡。當中有一棟原來要蓋成辦公大樓的 45 層樓建築,在九○年代經濟崩盤,加上建商過世後便停工了。只完成一半的大樓就矗立在城市中,不久後,陸續有人搬進這棟大樓,住戶在隔間完成的樑柱之間打造自己的家。
這裡逐漸形成一個社群,人們就地取材,用當時建造時遺留下來的工具和材料,在建築裡設立了像是雜貨店、健身房、籃球場…等等的公共空間。而每戶人家也依照自己的喜好,佈置自己的門戶。儘管生活艱苦,打造一個溫暖的家仍是不可或缺的事。
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還有一些人的家不在「地面上」,他們必須與自然共生。在非洲奈及利亞的馬可可是一個水上社區,人們在水上蓋房,往返鄰人住處的交通仰賴獨木舟,也因此發展出移動式的雜貨店。
因為住在水上,能運用的公共空間十分有限,建築師 Kunlé Adeyemi 便打造了一所三層樓高的漂浮學校,白天小朋友讀書,下了課就讓以漁業維生的社區居民做為補漁網的空間。
回到位在亞洲的中國,依黃土高原而居的人民因為窮苦,沒有錢買建材,所以選擇用消去法的建築方式,控出地下屋「窯洞」,據統計當地約有四千萬人在地底下生活。
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家
Iwan Baan 走訪的這些地方大多非常貧困,但當地人民仍維持著對家的熱愛與渴求,即使在最困苦的環境中,都能打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家園。家,其實不該是以金錢來衡量價值的商品,住在其中的人們與家的情感連結,才是無價之寶。
你夢想的家是什麼模樣?用有限的資源打造出自己的空間,只要用心經營,讓你能感受到愛與溫暖的地方,就是最珍貴的家。
撰搞:Mar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