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諾貝爾獎得主、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的李遠哲先生,以討論核電使用的適宜性為開端,顛覆一般民眾對「永續資源」的看法,鮮明描繪出台灣可預見的未來世界。
核電存廢問題:你想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
近來年,核電存廢的爭議如夢魘般,環繞在每位台灣人的心中,無論是正方或反方,都希望能儘快討論出一個對台灣最好的答案。李遠哲先生以科學家的角度,針對核四的安全性及核廢料的存放問題,堅定表示:目前的台灣並不適合繼續使用核能發電。
「25年前,雖然對於核電仍有疑慮,但不可否認,核能是解決能源問題、降低二氧化碳量的選擇之一。」25年之後,核能在世上依然是可用的替代能源,然而,台灣現存核四設施的狀況及先天的地理環境,在在說明我們必須在能源發展上走出一條新的路。
被稱為「拼裝車」的核四,是由後期已二十年沒蓋新的核電廠的美國奇異(GE),以及日本日立、東芝、三菱與台灣台電公司,經過不斷的轉包和組裝而成,核一、核二、核三等「統包」的核電廠都不一定能保證永遠安全,更何況是「分包」的核四?
另外,核廢料的處理問題也不容小覷,核能發電剛起步時,所有國家都認為核廢料必定能被完好安置,然而,經歷了30年,仍舊沒有國家能確保核廢料的儲存問題已解決。過去50年,全球有11個超過芮氏規模8.5的大地震都發生在亞洲,其中10個皆發生在沿海地區,處於地震密集帶的台灣,所要承擔的核廢料存放風險已不必多加贅述。
反觀德國,既不位於地震帶,核電廠技術也比台灣好得多,但他們選擇不再使用核電,堅持世代公平的觀念,不將核廢料留給下一代。回頭看看台灣這座瑰麗的寶島,我們都該問自己,究竟想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
節能才是能源永續的關鍵
很多人會說,沒有核能,台灣的發電要怎麼辦?該發展何種再生能源?
其實,相對於日本和法國等核能使用大國,核電佔台灣的發電比例不到20%,停止使用核電是相對容易的,影響發電的程度也較小。至於其他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石化燃料不該再使用,太陽能的發展也尚需時間,台灣在短期十五年內,必定屬於能源輸入國,但我們可以將能源發展重心放在提升獲取太陽能的效率,以及台灣東海岸的水力資源。
然而,重新審視「節能」的觀念,遠比不斷開發新能源還重要。成功開發再生能源,並不代表人類就能無止盡的使用能源,化石燃料引起溫室效應只是資源被破壞的其中一種反應,面對再生能源,人類該拋棄過去無限制利用資源的思維,學習珍惜地球的態度。
用創新的力量打造人類的未來家園
提及《TEDxTaipei Innovation》的活動概念,李遠哲教授說道:「創新就是將現有的技術,用更好的方法呈現,解決目前尚未有人可以解答的問題。」
現在,人類正在尋找維持目前生活水準與維護生態資源之間的平衡,若我們能以「節能」為核心,綜合眾人的創意和想法,就能創新人類未來的綠能藍圖。
想像現在有500億,若我們跟隨過去的發展思維,打造出一座令人驚嘆不已的華麗航空站,即是違背大自然的定律,換至另一個空間去消耗地球的資源,但若將這筆錢用於發展智慧綠生活(Smart Green):社區規劃成步行15分鐘內就能享受所有基礎設施、生活機能及教育機構,稍遠的地方也能仰賴大眾運輸工具,人類將不再需要個人交通工具;打破一戶一冰箱的思維,由社區共用一個大冰箱來省電;水資源不一定要用於發電,面對酷熱的夏天,可以直接將台灣東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卻大都會。
若台灣朝智慧綠生活前進,新一代年輕人的產業發展方向也將會產生巨變,台灣未來的走向就會完全不同。李遠哲先生在訪問最後提及自己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我從年輕時就希望能打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現在,人生已經快到盡頭了,這個社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這是我在剩下的幾年還要繼續努力的。我從沒想過要變成一個有名的人,只希望變成一個有用的人。」
6/4《TEDxTaipei Innovation》活動,李遠哲先生將以創新未來,讓我們相信,身為一位可能存在這世界長達100年的「地球人」,只要有心,就能給予這個社會比你想像中還多的價值及反饋。
【TEDxTaipeiInnovation】:http://tedxtaipei.com/2014-innovation/
【線上購票】:http://uknowiknow.com/courses/tedxtaipei-innovation
撰稿:Mauree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