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Solomon :「抑鬱不是不快樂,而是失去活力。」
身為同志的作家Andrew Solomon曾在去年的TED和我們分享他過去的抑鬱經驗,抑鬱使他在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時失去活力,只能靜靜地看著時間流逝。
今年Andrew擔任TED2014的閉幕講者,為今年的年會劃下一個寬容且意義深遠的句點。他告訴我們,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下,我們不僅要處理內在的焦慮,更要面對快速的資訊所帶來的刺激與改變,因此,用什麼眼光來看待自己和社會的關係日益重要。
煉造意義,建構價值
Andrew回想起自己悲慘的童年:一場邀請了所有人的生日派對,卻獨缺他沒被邀請、被亂取難聽的綽號、他八年級的自然老師向全班說,所有的男同志都是由於身體器官的失調所造成等等。在Andrew的學生生活中,他從未踏進過學生餐廳,只能在不斷逃避與忍耐的陰影下成長。
然而這些成長經驗,讓Andrew在成年後,悟出了一句座右銘:「煉造意義,建構價值。」煉造意義是為了改變自己,而建構價值則是為了改變世界。他舉了一個關於緬甸人權鬥士Ma Thida的故事,身為政治犯的Ma Thida曾被監禁五年,但她卻十分感謝這段期間。在這與困苦獨處的期間,她開始進行深度思考,並在之中得到許多智慧,同時也培養了冥想的能力。Ma Thida在困境中煉造出意義,並讓掙扎成為了她改變世界的價值。
1991年Andrew到莫斯科去訪問一些地下藝術家,剛好參與了蘇聯解體前的最後一次動亂。動亂的第三天,他看見其中一位藝術家衝出來擋住坦克車,要求車上的士兵聽他解釋為什麼他們要這裡抗議,接著便開始朗誦宣揚民主的傑佛遜式宣言。最後,在坦克車上被命令輾過群眾的士兵停下動作,並說:「你們說的是對的,我們必須順從人民的意志。」這位藝術家從困境中深厚了自己的涵養,進而為社會創造出價值,這就是「煉造意義,建構價值」的表現。
我們的存在是普遍的事實
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簡單的定義是社會運動產生的社會基礎不在於「階級結構」,而在於人們在種族、性別、性取向、年齡、公民身份、價值觀、信仰等方面的身份。然而,身份政治卻經常是群體內的孤芳自賞,因此,Solomon認為同志運動還未到達可以停下來的時機。如今,在美國有29個州,仍然有可能會因同志身份而被迫離職或是被拒絕提供住宿;在非洲仍有27個國家對於男同志有法律的懲戒;在沙烏地阿拉伯則因為發生同性性行為而被判鞭打7000次。「我們希望有一天同志能不要被特殊的看待,我們的存在就只是一個普遍的事實。」
走出抑鬱,分享喜悅
如今,Solomon已經結婚了,與伴侶擁有四個小孩。在他五十歲生日時,四歲的兒子跟他說:「真開心今天是爸爸的生日,真開心我們都有蛋糕,對了爸爸,如果你和我一樣年紀的話,那我們一定會是很好的朋友!」擁有這份未曾想像過的快樂,他感到無比的狂喜和珍惜。在這即將結束的年會上,Solomon說道:「我們必須在困境中煉造屬於自己的意義、為社會建構更美好的價值,並邀請這個世界來一同分享你的喜悅。」
此刻的台灣,面臨種種的不確定,我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迷惘和畏懼,然而,這樣的社會或許就是最適合煉造意義的時刻。試著多深入傾聽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強化思慮的全面性,並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如此才能煉造出扎實堅固的材料,並真正地為社會建造出美好的價值。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4/03/21/forge-meaning-build-identity-andrew-solomon-at-ted2014/
撰稿:黃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