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自己作主比較好?

$
0
0

小時候的你,是否曾經盼望著能夠趕快長大?

小孩子總是天真想著,只要趕快長大,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擁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不再受父母的規定與影響。但是,當你開始掌握決定權之後,真的有比較快樂嗎?


選擇才是痛苦的開始

我們總以為,選擇越多,就越快樂、越滿足,但結果似乎不是如此。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Baba Shiv在妻子接受癌症治療的過程中,感受到不斷被選擇追著跑的壓力,「今天該接受什麼療程?明天要不要同意這場手術?」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都在上演,壓得Shiv夫婦幾乎喘不過氣來,也讓Baba Shiv開始思索,或許掌握做決定的權利不見得比較好,相反地,還有可能令人感到惶恐。

為此,Baba Shiv做了一項決策研究,在這項實驗中,他準備了兩種茶品,一種是含有咖啡因的茶品,另一種則是具有舒緩功能的洋甘菊茶。同時,他也將受試者分成A、B兩組,A組的受試者必須自己選一種茶來喝,而B組的受試者沒有選擇權,只能喝他隨機從兩種茶品挑選出來的一種。為了讓茶發揮作用,在受試者喝完茶的五分鐘後,才分別給這兩組受試者三十分鐘的時間解答十五題謎題,而謎題的難易度也會根據每位受試者的程度做調整。

Baba Shiv

結果顯示,A組受試者解開的謎題數比B組受試者少,而且A組花費在解謎題的精力也比較少,顯然較沒有毅力。理論上,擁有選擇權的受試者,能夠依據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品。含咖啡因的茶品有助於提振精神;洋甘菊茶則能緩和緊張的情緒,依照自己的情況做選擇應該可以表現得更好,但為什麼實驗結果卻與原本的設想背道而馳呢?

Baba Shiv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

事實上,依據受試者的程度來調整謎題的難易度,也就是說,謎題對受試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的設計成功模擬了人們無法掌握許多事情的那種不確定感,未知的結果與走向,讓我們為自己做了許多假設,而這些假設往往都是負面的,悲觀的思維盤據腦海,影響了答題的情緒。

除此之外,我們還忽略了一件事——人類在做出選擇之後,會產生所謂的背負感,一種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心態。於是你就分心了,將部分的精力擺在思考先前的這個選擇上,猜想也許當初選另外一個選項會得到更好的結果,不斷在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上躊躇不前,讓你無法專心一致地解謎。懷疑自己的決定,會降低做決定的信心,進一步影響了你的表現,導致較不理想的結果。

這種現象不只適用於解謎題的實驗,人們在投資股票、選擇醫療方式等各種情境下也都會產生類似的心態與壓力。美國康乃爾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者曾做過類似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面對取捨反而使人有壓力。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面對選擇總是令人又愛又恨,但這也不過是人類正常的心態,我們能做的,就是放寬心別把每個選擇都過度放大,有時候把決定權交給專業人士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這並不是要你別做任何決定,畢竟當你把做決定的權利交出來時,也做了一種選擇。只要謹記:既然下了決定,就要勇往直前,別再回頭猶豫,人生有太多的選擇與不選擇,別讓過去的決定成為未來的障礙。


撰稿:Tina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