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不同語言創造不同行為模式

$
0
0

經濟學家Keith Chen在演講開始時提出了他的一項觀察,“uncle”這個字如果要翻成中文,你必須要有更多的資訊才能正確解讀,究竟他是基於血緣關係還是姻親關係的親戚?他是你父親的哥哥還是弟弟?有了這些背景,才知道該用中文當中的何種稱謂。

Keith Chen表示:「我必須知道這些背景,因為中文這種語言使我無法忽視這些訊息。事實上,如果我想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就必須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

這使得他開始思考:「在語言與我們的思考和行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連結?」在這當中,Keith Chen特別想知道:「語言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經濟決策呢?」

他設計了一項研究,試圖了解語言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儲蓄能力,根據他的研究結果,語言的影響可大了!

Keith Chen

英語屬於「強調未來性」的語言,這類的語言具有分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性質;而中文則是「較不強調未來性」的語言,這類的語言使用相同的時態來敘述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事件。收集了大量的數據資料,並經過詳細的分析後,Keith Chen發現,語言差異竟伴隨著經濟層面巨大的差異。

使用「較不強調未來性」語言的人儲蓄的比例,比使用「強調未來性」語言的人高了三成。(如果收入維持不變,則到了退休年齡,使用「較不強調未來性」語言的人儲蓄的比例,只比使用「強調未來性」語言的人高25%。)Keith Chen認為,當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更明確地區分「現在」和「未來」時,「未來」感覺特別遙遠,也因此我們比較沒有存錢的動力,容易滿足於眼前穩定的經濟情況。

這項研究只是個開端,探討語言與心理學、行為之間的關聯,這方面的研究多不勝數,以下有幾項非常有趣的例子。


語言與方向感大有關連

“Pormpuraaw”是澳洲的一個原住民聚落,在這個聚落,人們不會說:「某個物品在你的『左邊』或是『右邊』」;而會說:「某個物品在『東北邊』或是『西南邊』。」(此由Stanford大學心理學教授Lera Boroditsky所撰寫,刊載於華爾街日報。)根據Boroditsky教授的研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語言,是採取這類絕對的方式來表達,而不像英語採用相對感來表達。她寫道:「由於長期受到語言的影響,說這類語言的人特別有方向感,即使在不熟悉的環境,也能持續追蹤自身所在的位置。」在澳洲進行研究的旅途中,Boroditsky教授與他的同事發現,Pormpuraaw聚落的人,說著Kuuk Thaayorre語,不僅天生很有方向感,連依時間順序擺放圖片時,都會將圖片從東邊排到西邊。


「是誰打破花瓶」重要嗎?

在同一篇文章當中,Boroditsky教授提到,就算「花瓶破了」這件事是個意外,說英語的人通常還是會說:「某人打破了一個花瓶。」但是,講西班牙語與講日語的人則會說:「這花瓶自己破了。」

Boroditsky教授為此還提及她學生Caitlin Fausey的一項研究,當中提到,說英語的人比起說西班牙語或日語的人,更容易記得是誰不小心弄破了氣球、打破雞蛋或是在錄影機上打翻飲料。不僅如此,Boroditsky教授更主張,英語當中強調「主動者」的這項特性,與司法傾向懲治犯法者,而不是協助受害者恢復原狀有關聯。


語言影響你的辨色能力

正如同Keith Chen在他的研究當中所提到的,我們辨別顏色的能力,與我們描述它的方式有關。195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說蘇尼語(Zuñi)的人無法分辨橘色與黃色,他們無法辨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而說俄語的人,則具有不同的字,可以區別淺藍色(goluboy)與深藍色(siniy)。根據2007年的一項研究,說俄語的人比說英語的人更能區別接近“goluboy”與“siniy”這兩種藍色之間的差別。


語言影響你的思維

Boroditsky教授在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裡寫道,希伯來文充斥著性別的標記;而芬蘭文則是完全不標記性別。1980年代的一項研究顯示,思維也深受語言的影響,說希伯來語的兒童平均比說芬蘭語的兒童早一年了解自己的性別,而說英語的人,認識性別的時間則介於兩者之間,英語標記性別的程度同樣也介於這兩種語言之間。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3/02/19/5-examples-of-how-the-languages-we-speak-can-affect-the-way-we-think/

撰稿:Tina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