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商業的經營、管理與運作方式,其實是和各國神話息息相關的嗎?或者你認同身為一名領導者,得先了解合作人的文化背景呢?
長期研究神話學的Devdutt Pattanaik表示:「如果想要了解各國文化,你只需要了解各國神話,就會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商業運作方式。」Pattanaik曾幫歐美同事與印度人擬定商業策略,交涉過程中,他看到了歐美同事因無法理解印度人的處事行為而感到惱怒。
在全球跨國合作的時代潮流下,來自西方的現代化制度,真的適合不同文化脈絡的國家嗎?Pattanaik不這麼想,他認為那種訂立標準步驟、參數化的規模的經營方式,在印度這種以個人思考為主的國家來說,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就要先認識印度的神話和宗教。
外在世界與我的世界
印度神話中,就有關於思想衝突的故事。
有天,象頭神格涅沙與戰神迦帝羯耶決定來個比賽,看誰能最快繞世界三圈。迦帝羯耶跳上孔雀,飛過各大洲,一圈,兩圈,三圈;而格涅沙只是繞著父母走,一圈,兩圈,三圈,然後他說:我贏了。迦帝羯耶無法理解為何,格涅沙回答:你繞的是外在世界,我繞的是「我的世界」,哪一個比較重要?
外在世界與我的世界,到底哪裡不同?外在世界是客觀的、合乎邏輯、放諸四海皆準、事實、而且較為科學的,外在世界引領我們思考世界是「如何」運作,太陽如何升起、人是如何出生。至於我的世界,則是較為主觀、情感、私人,是有關感知、思想、感覺、夢以及信仰,我的世界就像神話故事,告訴我們太陽「為何」升起、我們為何出生。
因此,每個個體、文化都有自己一套對世界、生命的解釋,這會演變成自身的神話,影響著後代人的思維方式。關於東西文化衝突的故事,其實在西元前,就曾發生在亞歷山大與一名靈修者的對話中。
亞歷山大與裸體修行者:線性與循環性的神話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到了印度斯河岸,看見一名靈修中的智者,靈修者只是坐在岩石上,盯著天空。
亞歷山大:你在做什麼? 靈修者:我正在感受「虛無」。你呢? 亞歷山大:我在征服這個世界。
然後,他們同時笑了,彼此都認為對方是傻子。靈修者認為征服世界毫無意義,亞歷山大也覺得靈修者成天那樣無所事事地坐著,是在浪費生命。他們觀點上的差異來自於彼此所認定的真理不同。亞歷山大從小受到古希臘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戰神阿基里斯的影響,這種英雄人物成就了他心中的神話;因此,靈修者那種有如薛斯弗斯般(每天推石頭上山,石頭會在晚上滾下山)一成不變、輪迴式的生活,簡直是種毫無意義的行為。
但靈修者聽到的是另一位英雄人物,婆羅的故事:婆羅決定征服世界最高峰,但當他抵達峰頂,發現那裡早已佈滿數不盡的旗子,原來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第一位來到此地的人;突然間,婆羅感到生命是多麼微不足道。在印度,不只人的生命有限,眾神也是如此。
印度人會在膜拜完女神像之後,就將祂丟入河裡。此舉代表盡頭到了,明年祂還會再回來。這種凡事都有輪迴的觀念,就是靈修者的神話:人生會無限重複,直到你了解到人生的真諦。或許,印度人發明了數字零,就是受到輪迴觀的影響。
比較亞歷山大與靈修者看待世界的方法,一種是線性的,另一種是環狀的。這兩種模式,在藝術中也能發現得到:芭蕾舞的動作偏線性發展,印度傳統舞蹈則較具曲線之美;古典音樂注重和諧概念,但印度音樂則只有一位表演者。因此,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正好印證了當今不同國家市場的運作方式。
兩種不同的經商之道:制式化與個人化
標準的商業運作法則為:視野、使命、價值和過程。 這聽起來很像一趟穿越荒野,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人唯有達成使命,才能上天堂。所以說,經商對大多數西方國家而言,是一個機構,有制度而且系統化地管理運作。
然而,對印度人來說,人的使命是依照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人生所處的階段而分成多種層次的;所以經商是由個人習性來掌控,而且還會受到周遭人事物的影響,為了要把工作做好,隨時都有可能打破規則。
因此,西方的制式化思考就不一定適合每個文化。在印度,假如領導人想帶起公司團隊,首先他需要將信仰整合起來。為了讓領導人能建立起團隊的集體信仰,Pattanaik為印度最大的零售連鎖店「大商場」,規劃了培養領導人的儀式。
相信信仰,好的合作將隨之而來
當領導即將接手掌管商店的任務前,Pattanaik會讓他們接受一項儀式:先蒙住眼睛,讓領導人被所有的相關人士──顧客、家人、團隊和老闆──團團圍繞著,這時候,念出領導人的組織、流程績效等等;最後,解下領導人的蒙眼布時,卻看見他早已流下淚來,表示悟道了。他領悟到成功並不是成為一個多麼專業的人,而是重視自我、重視身旁這些人,將人們納入「我的世界」,讓所有人都能愉快。這是一個視文化脈絡訂立經營模式的典範。
當遇上了文化衝突,如果能夠互相理解彼此的神話,你會發現所有的信仰,都帶著一份永恆真理。至於誰能看見這些真理呢?印度教神明瓦魯納有一千隻眼睛,印迪拉有一百隻,而你我,都只有兩隻,因此我們更要擴大包容心,理解及尊重每一種文化。
撰稿:Bi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