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全世界屏息等待著,等待著見證蘇聯發射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這顆直徑不到兩英呎的小金屬球,開啟了美國與蘇聯之間長達十八年的太空競賽,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作。
事實上,史普尼克1號並非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發明,V-2火箭才是真正的開山始祖。V-2火箭是德國在二戰最後一年使用的飛彈攻擊武器,也是德國對抗同盟國的最後一搏。這項攻擊在當時並不成功,但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都獲得不少研發V-2火箭的團隊人才,並開始發展他們自己的太空計劃。至1957年8月,蘇聯率先研發出洲際飛彈R-7。兩個月後,運用其相同的科技,將普尼克1號發射。史普尼克1號的可怕之處並不是它本身,而是使之發射的科技,可以向地球上任一座城市發射核彈。
激烈的競爭
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為了不讓蘇聯專美於前,要求美國海軍加快研發腳步,也要趕上蘇聯的步伐,發射衛星。1957年12月6日,美國民眾興奮地緊盯電視,看美國人造衛星先鋒TV3號發射。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發射兩秒後,它就直直地墜落地面。
事發後,許多報紙毫不留情地揶揄、嘲諷,這個失敗對美國而言是極大的恥辱。蘇聯的聯合國代表甚至戲謔地表示:美國應該像開發中國家一樣尋求援助。幸好美國陸軍在此同時正進行著探索者計劃,並於1958年1月成功發射探險者1號。好不容易才追上蘇聯腳步的美國,一轉眼間距離又被拉開了。1961年4月,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為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當美國在1962年2月,透過水星計劃將美國第一位太空人-約翰葛倫-送上地球軌道飛行前,其實早有許多蘇聯太空人已成功悠遊在太空中。
美國總統甘迺迪因此了解,在蘇聯創下紀錄的幾個月後才試圖追上是無用的,美國必須自己有創舉。1961年5月,也就是加加林進入太空的一個月後,他宣布美國要在60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1969年7月20號,阿波羅計劃讓鼎鼎大名的阿姆斯壯成功登陸月球。
兩大勢力的競爭看似沒有終點,但隨著蘇聯總書記布里茲涅夫和美國總統尼克森之間的關係改善,兩國慢慢走向合作。阿波羅聯盟計劃是兩國首次合作,透過將美國的阿波羅號和蘇聯的聯盟號外部接連在一起,兩隊成員得以在太空艙會面、握手、交換禮物。此舉讓歷時多年的太空競賽在1975年正式劃下句點。
誰是贏家?
那麼,太空競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難道是兩個超級強權,各自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只為了透過危險又耗資的創舉來打敗另一方嗎?
我們可以這麼說,但不盡然,因為太空競賽最大的回饋並不在於擊敗對方。在競賽期間,政府投注大量資金於教育發展,很多偉大的發明因此而生。許多NASA當初用來發展太空的科技,現在已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床墊的記憶泡棉、冷凍乾燥食物到應用於癌症治療的LED燈等等。當然,也包括我們現在用來傳遞GPS跟手機訊號的衛星。這些種種結果都顯示,科學研發不但能帶來廣大的效益,甚至遠遠超過計劃者當初的想像。
撰稿:Raq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