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經常抨擊社會福利機構對弱勢兒童的照顧不足或失當,但你是否曾設身處地探究社福機構所面臨的困難?Georgette Mulheir依研究指出一個家庭對孩童腦部發展的影響力,以及身為國民能夠如何有效地協助這些需要關懷的孩童。
為什麼社福機構總是做得差強人意
Georgette根據一份六十年的統計研究發現,讓小孩與原生家庭分開,並安置其在大型收容機構,將會對他們的健康及發展有劇烈影響,其中以對嬰兒的影響最大。
嬰兒在出生時,大腦和肌肉都尚未發展完全,直至六個月大時才會發育完成。此時嬰兒開始模仿其所見到的行為,從撿東西、做鬼臉到說話,都在這時快速發展,大腦將利用這些體驗和刺激產生許多連結。一般來說,這個過程會自然地在大部份的家庭中發生,以致於大眾從未察覺,這對人類及健康社會發展極具重要性。
Georgette指出,許多兒童安置及教養機構的人手不足,一位工作人員經常要負責照顧多位孩童。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位孩童被分配到的餵食、換尿布時間,從一般家庭的數小時,縮減成數分鐘。而這短短的幾分鐘,就是這些孩童的大腦能夠接受刺激,逐漸發展成人的重要時刻。
由上述可知,這些孩童接受刺激的時間遠不及正常家庭的孩子,而缺乏刺激通常會造成自我刺激的行為,如拍手、前後搖晃或者是對他人的侵略行為。種種行為將對孩童的未來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然而,若此時讓孩童即早回到正常家庭的環境,其將以驚人的恢復能力,快速發展遲緩的部分,開始建構健全的身心靈。
如何有效幫助弱勢孩童
事實上,大部分被安置在機構中的孩童,其父母都還在世。他們將孩子出養的原因,多來自於貧窮、身心障礙以及種族身分的問題。
根據這樣的情況,歐洲正發起一項運動,目標是改變一般大眾的協助方向,將金錢或服務等援助資源從提供較低照顧品質的大型安置機構轉至以社區為基礎的環境。
許多國家為了替弱勢孩童找到更適合的成長環境,已經制定國家行動計畫。歐盟委員會以及其他捐助機構,也正在尋找能夠將經費從安置機構轉移至家庭支援的方法,並授權給社區,讓沒有資源的父母能夠接受幫助,親自照顧其孩子。
台灣兒童安置機構及家庭收養之現況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及台北市社會局至2012年底的統計資料,2012年被出養的兒童數將近300位,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累積人數已達3500人以上,而申請收養程序的案件則不到600件。
針對出收養的情況,台灣各縣市的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以及兒童及家庭署的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都提供許多資訊給需要的民眾參考。身為關懷這些孩童的一份子,我們能夠做的是多支持收養,減少在兒童安置及教養機構的人數,並且將資源投注在潛在的貧窮家庭,讓那些無辜的孩子可以留在父母身邊。
藉由此方式除了可以讓人手不足的社福機構有喘息的時間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只需要改變投入援助的方向,就能使這些孩童握有體驗幸福人生的門票。
撰稿:Mau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