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八個年頭,不管是以數位學習為核心,提供偏鄉、部落電腦與寬頻網路、協助社區產業永續發展,還是鼓勵大學生走入地方,體驗社會服務,基金會致力於縮短城鄉數位落差的同時,更期許能夠深入社區生活,協助當地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的傳承。
縮短數位落差不只是提供免費電腦、網路
「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在捐電腦跟網路,其實我們深入到基層,一方面告訴大家科技的好處,另一方面也告訴他們,如果沒有好好運用的話,反而會阻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執行長林三元在推廣社區數位能力之餘,也不忘強調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在這個數位匯流的時代,林三元認為「通訊」也是基礎建設的一環,從事改善數位落差的工作,讓他對台灣的城鄉差距有更深的體會,他認為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如果政府不重視文化、教育,國家一定會落後!
微軟教我的事
現在的台灣,越來越少人願意去談長遠的事情,總是期望任何事情要立竿見影,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問題經常是冰山一角,要真正解決問題,應該要環顧各個層次,系統性的去了解問題的癥結點。林三元在微軟工作的經歷,教他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s),而這樣系統性的思考,不僅是他接手基金會運作的指導方針,更是當前台灣社會亟需培養的能力。
創新的能力
相較於韓國三百億的教改預算,台灣「五年五百億」看似下了重本,卻忽略了人家其實將這筆預算完全投入軟實力的發展,不見任何場館、硬體的預算包含其中,更不只是投資在高科技產業上。就像最近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泡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絕非一朝一夕的成果,需要有系統的研究,長時間的醞釀,去思考泡菜背後的價值是什麼?
韓國以「分享的精神」,一舉將泡菜文化推向世界。那台灣呢?其實整個台灣原住民文化,就是圍繞在「分享」這件事上!濃厚的人情味正是台灣所引以為傲的特色,而我們卻不懂得善加運用。
林三元說:「台灣最美的地方,就是不管從哪裡帶到這邊來,都像伍佰所唱的,『摻摻做伙,都是台灣製造』,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現在的社會卻過於分別彼此,切割成不同的族群;站在國家主體的立場上,缺少文化的多元性,就像是缺少創作素材,侷限創意與發展的可能性,這會使得台灣失去許多機會。
在這片土地上,有許多值得重視與保存的手工藝,不管是鶯歌陶瓷、美濃紙傘,還是林三元熟稔的草編工藝,都是古人就地取材所造就的巧思,更是無限創意的泉源!無怪乎美國、日本等國家紛紛致力於保存本國的手工藝;反之,我們經常忽略自己深具潛力的事物,往往得從別人的眼光中才得到肯定,這將會是台灣莫大的損失!對於年輕人起薪越來越低的無奈,我們應該要反思MIT的創新力量在哪裡?
年輕人的力量
林三元認為,台灣正在歧路上徬徨,應該要勇於踏出去,不斷的嘗試。這需要一些像中華電信基金會這樣的機制,從旁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提供大方向的建議,卻不能影響創新。
執行長鼓勵年輕人去關心台灣的問題,少數人的力量或許不足以解決教育、偏鄉弱勢的困境,但也不該因此成為一種阻礙,應該讓年輕人想辦法去突破,做的比前人更好。基金會舉辦的「蹲點‧台灣」計畫,目的就是讓年輕人為社區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勇於離開
面對講求多元能力的時代,林三元也希望年輕人要「勇於離開台灣」。他認為,離開台灣到海外奮鬥,也許不是件壞事。
出走,不限任何國家,重要的是,離開習慣的環境,也許可以靜下心來思考,看見原本不會注意到的事,脫離媒體、政客紛紛擾擾的環境,才能看見台灣的價值,喚回原有的自信。
集體自我感覺良好?
訪談最後,執行長也提到,他覺得台灣需要一個文化革命,但並不是文化大革命。現今的社會氛圍,好的文化沒有被重視,不對的事情卻被忽略,消費文化當道,缺乏鼓勵群眾的意見領袖,台灣是否已經陷入一種集體的自我感覺良好?
這是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對於身處的台灣,我們不能麻木無感,但也不能只用「鬼島」一詞加以批評,而不嘗試做任何努力。不管是選擇離開,從不同的角度看台灣,還是積極投入在地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更廣的角度,系統性的抽絲剝繭,關懷台灣的問題,重現這片土地的精神!
採訪編輯:Aler、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