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EDxTaipe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夠全球化嗎?

$
0
0

網路絕對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不僅如此,網路更宣告全球資訊網時代的來臨。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就像是穿了雙跨時空的鞋履,你可以更自由地做選擇,決定在這塊平台地圖,你將通往何處。網路重新構建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人與人之間行為與對話,甚至改變傳播方式與文化。

然而,在自由資訊流通下,你所接收到,真的是你想要的資訊?

在台灣,媒體壟斷是近年來被熱烈討論的議題。那麼,在全球化的當今,國際媒體傳播是否可能遇上類似問題?全球之聲創辦人之一的Ethan Zuckerman,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他對當今全球化傳播的觀察與突破。


過濾泡泡不僅過濾社交圈,也過濾我們的資訊接收

某個機緣下,Zuckerman從Twitter得知巴西人之間的流行話題「Cala a boca, Galvao」。詢問後,得知這是巴西才有的高爾文鸚鵡,因人類大量的裝扮需求,高爾文鸚鵡慘遭拔毛做成頭飾,這慘忍行為使得高爾文鸚鵡現今瀕臨絕種。

幸虧此事引起關注,只要Twitter上發布「Cala a boca, Galvao」,就能為高爾文鸚鵡募款。巴西人更刻意在國際賽進行期間,拉開關注高爾文鸚鵡的旗幟,成功吸引各地人們的注意,紛紛上Twitter大量轉貼。

社群網站已突破了語言隔閡問題,網路上資訊的回響將促使人們產生對同一件事的關注。從此案例中,Zuckerman也發現Twitter其實有極高比例是巴西人,但是,當電腦前的你正在發Twitter時,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因為,你的互動對象也許已經由你的選擇及偏好,就此固定了,這使得你更難注意到網上使用者的族群結構。

各大族群的對話內容是那樣迴然不同,而假使你想加入特定對話,只要輸入關鍵字,便能進到這個話題參與討論,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如此;我們用一個過濾泡泡,只和已認識,或共同話題的朋友進行互動


傳播的發達,真能幫助視野開闊?

為何使用網路反而造成我們的資訊受限?

《數位時代》的作者Nick Negropnte曾經預設,網路將成為一股不可限量的強大力量,化解文化隔閡,所有傳遞都會變得更快速便捷。的確如此,Zuckerman認同這個概念,但很多狀況下,這只是全球化的大架構,而非形成真正的資訊連結

看看這張飛機航線所構成的世界網絡地圖,我們會發現有些地方交流非常頻繁,但在某些地方,卻被切斷了連結。


新聞選擇亦是如此,CNN與ABC的報導範圍以美國為主,加上一些富有國家、一些常被美國侵略的國家。人們總習慣只閱讀自己國家媒體發布出來的新聞,就連收集資訊時,經常作為參考的維基百科,也不如想像中的全球化,大部分的文章作者大多仍以北美及西歐為主。世界更緊密連結的同時,卻有更多問題開始以全球化規模出現,經濟越來越全球化,媒體則越來越侷限重新整頓世界的媒體、展開全球性對話,便是全球之聲的創辦緣由之一


創辦全球之聲,點亮黑點

2005年,Zuckerman與Rebecca MacKinnon創辦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結合在地部落客,發掘那些我們未曾注意到的「黑點」。

光看地圖中黑點,可能會以為所指的是沒有電的地方,但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那些我們不容易接收到當地報導或資訊的地方。黑點之一的馬達加斯加,曾經發生政治暴動,致使多數獨立媒體被迫關閉。透過當地的Foko俱樂部,聚集一群人,談論示威、暴力及國家大事,獨立媒體因此組成。多數人並不懂馬達加斯加語,想要接收這則新聞,相對不大容易。翻譯並不難取得,也許你會這樣覺得,按下按鈕,馬上取得翻譯結果,但這樣的速成往往差強人意。

中國有個組織,譯言,創辦人張雷因對美國當地媒體的偏差報導失望,決定開始翻譯,重整國與國之間的瞭解。方式是每天從報紙及網站蒐集資訊進行翻譯並免費發佈。翻譯是跨越語言的橋樑。而當你不清楚如何對資訊進行塞選時,或許另種介紹方式,會是你需要的:藉由一位橋梁式人物的介紹,點亮黑點,讓你看見更寬廣世界的嚮導

你可能會開始關心一位肯亞的鐵匠,開始認識中東的在地故事,開始體驗世界,甚至透過運動、音樂、飲食、文學或寫作等不同形式的傳播,看見世界,找到自己定位。
打開胸襟,聆聽不同聲音,開闊更多元的視野,真正的全球化意涵,其實就在於此。


撰稿:Birdy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