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開的便當店究竟肯不肯賣給菲勞便當?這起「便當門」事件,最近占據了各家電視台新聞的頭條。最後真相大白,原來這是少數人道聽途說、東拼西湊,加上不專業的記者為聳動新聞而造假的一場笑話。
身處於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場18分鐘的TED演講時間內,全球就有864小時的影片會上傳到YouTube,250萬張照片會上傳到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上。究竟,我們要如何過濾如此龐大的資訊呢?
不妨來聽聽同樣身為記者的Markham Nolan的這場演講,他在倫敦的TED Salon演說中,分享了他與他的團隊在過濾網路訊息時使用的即時調查技術。
首先,Markham Nolan肯定網路為新聞行業帶來的正面效果,他不否認,新聞媒體和觀眾之間的力量消長已經了大幅的改變,過去,記者扮演的是至高無上的輸出端,如今,記者同時也是個輸入端,必須仰賴觀眾幫忙挖掘新聞;而且,透過觀眾的力量,往往可以更快速、更真實的呈現事件的原貌,重點在於,經常能帶來足以改變社會的正向效果。
最有名的例子是:在中東地區,「臉書革命」(Facebook Revolution)鼓動異議人士推翻了僭居大位多年的極權統治者;在巴拿馬,一個叫作Mi Panama Transparente 的網站藉由匿名讀者之助,報導了當地犯罪集團的運作內幕,巴拿馬發行量最大報紙La Prensa進一步查證與報導後,政府不得不採取行動,瓦解黑幫;英國的『衛報』(Guardian newspaper),曾在2009年為了調查國會議員數以百萬計的支出文件,在網站打出一則呼籲:「請協助我們清查國會議員們的支用帳單,人手愈多將使這項工作更容易完成」,結果在短短80小時內就清查了總共 17萬頁文件。
問題是,當訊息太多時,要在這麼龐大的資訊量裡,找出有用的訊息實在不容易。Markham Nolan認為,和過去的新聞工作比較,現今記者的工作就是過濾訊息,記者的工作不是找資料,不是提供資料給讀者而已,還要把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東西剔除。
所以,追朔可信的來源變得越來越重要。
很遺憾的,台灣的記者為了求快、求轟動,卻往往忽略了這點,卻是一位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項使命。必須同意的是,有時在網路上會遇到很吸引人的題材,你非常非常想用;可是,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否能用?因為你不曉得來是否可信,你不知道訊息是否完整,是否為重新上傳的舊聞。當你也有這種困擾,不妨來看看Markham Nolan是如何針對網路訊息進行查證吧!
這支youtube影片僅有十秒不到的時間,呈現的是一陣突如其來的閃電過後,一間房子像是突然炸烈般的情景。
如果你是新聞製作人,你一定會想播出這段,因為真的很精彩,畢竟,這個人的反應實看來很真實。
當然,Markham Nolan的心態也是如此,不過,他第一件事並不是拿著這支影片去找新聞主管邀功。他開始研究這段影片,當時,他唯一的線索是:YouTube上的使用者名稱,而且,這個帳號只曾經上傳過這支影片,使用者名稱為Rita Krill,不過,沒有人知道Rita是不是確有其人,或者只是個假名。
接著,他開始藉由免費的網路工具尋找,首先使用Spokeo來尋找Rita Krills這個人,搜尋整個美國後發現,在紐約、賓州、內華達州與佛州這四個地方都有人叫作Rita Krills(範圍先縮小了)。他接下去使用第二套免費工具,叫作Wolfram Alpha,來查詢這四個地方的氣象報導,看看是否和影片拍攝上傳時的天氣吻合,結果發現只有佛州,當天有發生大雷雨(範圍又再縮小了)。
接下來,Markham Nolan打開佛州的電話簿,搜尋所有名為Rita Krills的資料,結果找到了幾個地址,接下去他再用谷歌地圖(Google Maps),找出每個地址的所在地建築物,當中找到到了一間有泳池的房子,看起來和影片中的很像;他再回頭看影片,找尋可能的線索交叉比對,影片中有把遮陽傘、泳池中間有張白色的氣墊床,泳池的邊角是圓角,而且後院有兩棵樹;再回到谷歌地圖拉近一點,的確有張白色的氣墊床、有兩棵樹和一支傘。
最後,他才打電話給Rita Krills,也確認這支youtube影片正是她拍的。
或許,你會反問,跑新聞不就是要搶快,搶獨家嗎?如此費心的過濾訊息,不就錯失了新聞的黃金時間了。
Markham Nolan告訴我們,其實,他只需要坐在都柏林的辦公室,使用免費的網路工具,20分鐘就可以查到結果。「雖然網路上的訊息像洪流一樣泛濫,要過濾這些訊息越來越不容易,不過,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夠得到有用的資訊。」
這告訴我們,身處在資訊空前豐富的時代,雖然過瀘訊息變得更為困難,不過我們也擁有更多的工具,我們有免費的網路工具,可以幫我們進行調查工作,我們有更聰明的演算法,以及運算速度更快的電腦。
這支TED演講影片中,還有許多Markham Nolan如何運用免費網路工具辨別網路訊息真偽的例子,相當值得一看,尤其對於大量仰賴網路訊息的台灣新聞工作者而言更該用心。
如果你對網路世界真假難辨還有興趣,建議你還可以看看另一支TED演講影片,這是網路工作者Eli Pariser的驚人發現:
Eli Pariser先舉個例子,他要一些朋友用Google搜尋「埃及」這個關鍵字,並且寄給他搜尋結果的營幕快照,結果是,這兩頁竟然完全不一樣,他稱之:「這確實是難以置信。」其中一個朋友的Google搜尋結果第一頁裡,竟然完全沒有關於埃及的抗議訊息;另一位的搜尋結果就有很多。而當時,正是埃及發動革命之際。
Eli Pariser將這種現象稱為「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而這個過濾氣泡是你個人在網路上獨特存在的資料宇宙,他所過濾的,是基於你是誰和你的行爲。但問題來了,這個過濾氣泡的內容並非在你意志或意識下作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你完全看不到什麼被刪除。
Eli Pariser提醒,如果我們對於傳統新聞工作者所扮演的「守門人」角色已經厭煩,因而促使網路成為另一種伸張正義的管道,但是,如Google基於「個人化」主張所形成的「過濾氣泡」現象,何嘗不是另一種新型態的守門人,只是從「人類守門人」變成「算法守門人」,造成我們得讓電腦運算法用它的方式來看世界,讓它來決定我們可看什麼,不可以看什麼。
其他衍申文章與演講:
媒體巨獸;你好大,我不怕。
Paul Lewis:Crowdsourcing the news
Clay Shirky:How social media can make history
Erik Hersman on reporting crisis via texting
撰稿: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