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每天在Facebook上打卡、追捧新話題、發表自我心情時,事實上,在台灣島之外有很多難以想像得殘酷事件正不斷發生。
今年普立茲「即時新聞攝影獎」(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被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5位戰地攝影師抱走,這些照片揭示了敘利亞內戰。
面對戰爭,你不能看見而無所感受、知道而置身事外。
一個敍利亞男人,抱著自己兒子的屍體,他被敍利亞軍隊所殺。
一個男人正在教 11 歲小男孩使用 RPG 火箭炮。
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你過著平凡無奇的生活,也許正要去參加派對、送小孩去上學、與朋友約會、預約牙醫門診…….接著,電話瞬間失去收訊、電視打不開、街上有人拿著槍指著他人,你的生活進入假死狀態,時間也彷彿靜止不動。
先聽一個故事吧:
Janine di Giovanni是一位戰地記者,她關注世界各地的人權、性別、種族議題,
她的朋友Aida是為銀行業者,1992年的4月,她穿著迷你裙與高跟鞋前往銀行上班,看見一台坦克車緩緩的開進塞拉耶佛的大街上,剷平所有「障礙」,她看見這輛坦克車旁邊還有士兵護衛,所有人們瞬間慌張逃竄、一片混亂,她像任何正常人一樣想逃離那個地方,她蜷曲著身體,慌張的躲在隱蔽的垃圾桶後。過了幾星期,狀況依然混亂,她在亂竄的人群裡懷抱自己的嬰兒,推搡著前方的人們,她決定要把手中的孩子交給一個坐在開往別處大巴士上的陌生人,她向陌生人大喊著「帶走我的孩子!帶走我的孩子」,此後,她與骨肉就此分離、毫無緣分。
這場發生在20世紀中期的圍城戰持續了3年半,這是一場消耗戰,沒有水、能源、電力、熱能、食物,只有哭泣、慌張、恐懼的情緒。
平凡人就是英雄
身為記者的Janine di Giovanni,冒著生命危險,從戰亂看到所有的幸運與不幸,
她瞭解身為人,不只是著重在身份地位的外顯,而是瞭解身為人的同理心,
戰亂中每個人都是英雄,戰亂中身旁的人就是朋友,在死亡、破壞、混沌之中,
Janine di Giovanni學到如何以平凡人、陌生人的身份幫助鄰居,她學會分享食物、察覺人類的養育情感,這些混亂的景象讓她知道有些事情再危及生命的當下,也得嘗試救援他人,就像是她得從路中間拉回一個將被射死的人。
1994年她暫時離開塞拉耶佛,前往盧旺達報導種族屠殺事件,1994年4月至8月有100萬人遭到屠殺,這次的死亡人數是多得難以想像,屍體堆起來的高度是Janine di Giovanni的兩倍高,你看見的不是只有死亡,還有失望、恐懼,任何的絕望,你會親眼看見母親奄奄一息之餘手仍擁著自己小孩的悲傷景象。
你只能選擇擁抱戰爭
Janine di Giovanni因經歷塞拉耶佛圍城之戰,讓她更確信她得讓事實浮出,她認為她有必要向全世界傳達真相,提起盧旺達持續20年的戰爭,無疑是一道永痛的傷疤,但是他們也正在學著療癒國家的傷痕,目前國會議員有56%都是女性,現在盧旺達國家的憲法要求不能以族裔稱呼,不准分胡圖族、圖西族,因為種族歧視是導致大屠殺的重要原因,現在,他們從戰爭中學習到和平,即便付了很大的代價,但令人感動的是,有一群胡圖族和圖西人的孩子、一群婦女,他們相互排起隊,以沒有任何賠償的方式組成家庭,不去在乎過去真正的父母是被誰殺害,不去在意種族形態,這是一個很神聖的儀式,在重新組成的關係之間,他們彼此放下過去的族群相殺意識,擁抱這些傷害,以無形的狀況和解。
Janine di Giovanni開始在敘利亞報導戰爭,她說:「因為我看到很多非常英勇的人,他們之中有人是為民主自由而戰,為我們每天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戰。」
Janine di Giovanni:「我的工作就是要為他們見證事件的核心。」
最慘忍的是,就算Janine di Giovanni再怎麼努力阻擋、救援,面對戰爭時她也僅是一位目擊者,曾有多到數不清的人在離她最近的距離「砰」的一聲死亡,面對戰爭場景她也懷疑過自己的究竟能貢獻能力,在並非聯合國衝突解決的成員,更不是人道救援的行動醫生的前提下,她能做的只是讓自己成為那些無法發言的代言人,Janine di Giovanni的工作像是一道光,照亮最黑暗的角落,今世代的人們對戰爭的敏感度降到最低,只有國內的事件似乎才能引起國內共鳴,但在外界,其實還有很多你不敢想像的事件正在上演,離自己很遠的敘利亞、波斯尼亞、剛果共和國…..,你或許毫無所感,但對Janine di Giovanni來說,她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做見證事件的核心,在只能祈禱奇蹟發生,而無法用拜託政治高層人物改變的狀態下,她選擇不欺騙自己紀錄歷史上的真相。
現在的和平,某種程度上是用過去的人命換來的,面對政治,人民雖無法有權決定、改變,但也千萬別輕易地提起「戰爭」這個字眼,如果我們還需要以暴制暴的手段,那為何我們又不斷的提醒群眾要進步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多元民主社會?
Janine di Giovanni:http://janinedigiovanni.com/
撰稿:Aler
圖片摘自:Janine di Giovanni Facebook\Pulitzer Prize Winners